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先來總結一下第二十四品經文的幾個要點。

  第二十四品經文的十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總綱領是什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第二個要點,《無量壽經》的「三輩」與《觀經》的「九品」的關係是什麼?

  彼此對應,符合相通;各成一套,彼此無關。這兩種說法,你贊成哪一種?是同還是不同?

  第三個要點,正確認識上輩往生、中輩往生、下輩往生的條件和所得果報,堅定學佛、念佛、作佛的信心;上輩往生,凡夫有分,在家眾有分。極樂九品蓮台,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

  第四個要點,怎樣正確認識「捨家棄欲」和「而作沙門」這兩句話?認識四種家和四種出家。

  四種家:田宅之家;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

  四種出家: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身心俱出;身心俱不出。

  第五個要點,你對我所舉的幾個往生實例有何感悟?劉素青老菩薩往生,有幾個與眾不同的地方?董樹珍老菩薩往生,斷食四十天,助念三十七天,你作何解釋?我們向老菩薩學習什麼?

  第六個要點,夏蓮居老居士的兩段話對你有何啟示?

  第七個要點,三輩往生條件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往生果報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第八個要點,對於「夢中見佛」說法不一,對這個問題你是怎樣認識的?「夢中見佛」,佛來接引嗎?

  第九個要點,三輩往生之外的第四種往生叫什麼名字?這個往生法出自何人之手?這個往生法是針對哪部分人講的?

  這個往生法名字叫「一心三輩」;出自慈舟老法師為《無量壽經》所做的科判;針對的人群是「住大乘者」。就是修學其他大乘經論的人。

  第十個要點,「一心三輩」往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條件一,「住大乘者」;

  條件二,「以清淨心,向無量壽」;

  條件三,「乃至十念,願生其國」;

  條件四,「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下面,我們講第二十五品經文。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在第二十四品經文裡,關於往生的因行只說了原則,沒有詳細說,這一品經文補充前面三輩修行的因與緣。果就是前面所講的三輩往生,也就是他的品位。這一品經文雖然是前一品經文的補充,但這一品經文非常重要,重要在什麼地方?是我們落實第二十四品經文的「抓手」。

  第二十四品經文和第二十五品經文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就像一對雙胞胎兄弟,誰也離不開誰。對於這品經文,我們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請看下面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往生正因中第一類最為殊勝。

  歸納為六句話:受持本經,求生淨土,發菩提心,嚴持諸戒,饒益有情,憶佛念佛。

  第一類往生正因

  受持本經

  「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這裡為什麼單提《無量壽經》?因為此經是淨土第一經,也是大乘第一經。此經即是《華嚴》、就是禪、就是密,是整個佛法中的第一部經,用這部經代表「讀誦大乘」。

  《觀經》曰:「讀誦大乘。」《觀經約論》云:「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則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

  「晝夜相續」,勇猛精進,沒有間斷。

  求生淨土

  「求生彼剎」就是「求生淨土」。以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種種功德,迴向淨土。不管學什麼法門,各人有各人的因緣願力,不能勉強,不可能說一個道場都是淨土宗的。除非一開始就是淨土宗為目的而集合的,要不然人各有志,但是求生淨土確是要共同遵守的。若不求生淨土,其他的路是很困難的。如果希望在這一生中把生死的事情解決了,不求生淨土可以說沒有希望。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三輩往生之正因。這是共同的。

  持諸禁戒

  「戒」是寶塔第一層。這就是《觀經》所說的「具諸戒行」或「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沒有戒就是有漏之器,雖然也做了很多功德,但存不住,漏掉了。戒不受則已,受了就要好好受持,若不能一下子做到,要懺悔,要嚴守禁戒。

  戒律很重要。上淨下空老法師為我們提出了落實戒律的五個科目:

  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

  包括三條: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第二個科目:六和敬。

  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第三個科目,三學。

  就是戒定慧。

  第四個科目: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菩薩修學的綱領。

  第五個科目:普賢十願。

  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五個科目做到了,你算得上是個持戒念佛的人了。

  寫到「持諸禁戒」這一條,我想起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老法師每次去章嘉大師那裡聽法,每當聽完法離開時,章嘉大師都送老法師到門口,並說上一句「戒律很重要」。章嘉大師圓寂之後,老法師懷念恩師,想起恩師這句話,感觸很深,這是告誡老法師要嚴守戒律。老法師做到了。

  第二件事:黃念老告誡我們,受戒要守戒,戒不能受持很多。他舉了蕅益大師的例子。蕅益大師是祖師級的大德,受人尊崇。就是這樣一位大德,最後退戒退到沙彌戒。所以有的著作上署名「沙彌智旭」,那就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退了戒,從來沒有人看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這是大師認真負責的態度,他不欺騙佛。

  二〇一〇年農曆六月十九,我遵師命受了菩薩戒,至今已經十年有餘了。戒,形式上受了,實質呢?自己想學菩薩、想作菩薩,但學得不像,做得不好,愧對恩師的期望,想起來汗顏得無地自容。我會更加努力的,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真菩薩。報佛恩、報師恩、報眾生恩!只有這樣,我才能坦然回歸極樂。

  饒益有情

  這是修行人共同遵守的準則。「饒」是豐足,就是很多、很豐富。「益」是利益。把利益給一切有情眾生,「是菩薩利他行」。菩薩的自利是清淨。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就是自利,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是利他,是利他行。念佛是自他兩利,既是自利,也是利他。《行願品》裡有一偈:「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這四句話很重要,要知道隨順眾生,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我們要讓眾生歡喜,這是菩薩行。

  憶佛念佛

  就是「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這裡的「憶佛念佛」和上一品的「憶佛念佛」相比較,兩者是相輔相成,後者是對前者的補充,最大的補充是要念《無量壽經》,「蓋念佛妙行,眾善中王」,善中之善無過於念佛。念佛是捷徑中的捷徑。念佛功德之大,說也說不出來,功德太大了,太深了!它的深廣沒有邊,沒有底。它跟一切諸佛相應,因為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沒有不念阿彌陀佛的。所以「乃妙中之妙,徑中之徑」,「於正因中,發心念佛,實為首要」。正因是真正相信,沒有懷疑,真正願生淨土。發心念佛比什麼都重要。以上講的是因,下面講果。「因果相隨,如身與影。」你真正能做到,果報現前。這個果報就是:

  生相同佛

  「是人命終。如佛色相。其人如佛,真金色身,卅二相;並具種種如佛之功德莊嚴。」這個利益太大了,念佛人往生,命終就是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色相「種種莊嚴」,這個說的是三十二相。極樂世界福報大、智慧大、功德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沒有限量,無量無邊無有極限。

  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有大福報的人,大智慧的人,大功德的人,而且一生成就。這個地方不去,你到哪裡去?所以,這部經你念懂了,這個佛號你念明白了,你會死心塌地求生淨土,你不會再在六道裡輪迴了,不會再幹傻事了。

  自性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有無量的相好,往生極樂世界統統現前,跟阿彌陀佛是平等的。阿彌陀佛是什麼身,我們跟他的身一樣;阿彌陀佛是什麼相,我們的相跟阿彌陀佛一樣,不止三十二相,生相同佛。

  以上說的是第一類的因和果。下面說第二類的因和果。請看下面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上面這一段經文,說的是第二類往生正因。

  第二類往生正因

  總括為三句話:修行十善,晝夜念佛」,「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修行十善

  經文裡有「盡持經戒」,如果不能盡持經戒怎麼辦?那就要修十善。修十善業是第二類往生正因。

  殺、盜、淫是身業的三個方面;妄言、兩舌、綺語、惡口是口業的四個方面;貪、瞋、痴是意業的三個方面。身、口、意這三業造作十惡,把這十惡反過來就是十善。例如不殺生,不但不殺生,還放生;不但不偷,還布施。諸如此類,光是十善還不夠。沈善登在《報恩論》裡說:「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你行的善行都可以作為往生的資糧,但必須常常念佛和迴向,轉世間善為往生淨土的業因,否則,只是人天福報,福享盡之後還要墮落。這就是修行十善。

  對於修十善業,老法師教誡我們,十善也是十條戒。更重要的戒,《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不作國賊,不謗國主」。我們有沒有遵守?不作國賊,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的事情。做傷害國家的事情,那叫國賊。國主是國家領導人,包括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中央領導人是國主,省、市、縣領導人,鄉村的村長也是國主。對於國主,不可以毀謗,為什麼?他站在領導的地位,不可以毀謗,毀謗讓大眾對他失去尊重之心,他就沒辦法統理大眾,這個對國家有傷害。戒經裡頭還有兩句「不漏國稅」「不犯國制」,我們作為公民,要盡義務納稅。不鑽政策的空子,不弄虛作假,不偷稅漏稅;國家定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公民要認真遵守,不能犯法。佛弟子要帶頭遵守,我們的所作所為,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

  比如不聚眾,我們要無條件做,國家有這方面的規定,祖師大德有這方面的教誨,我們照辦就是了,不能我行我素,各行其事。另外,不能藉機斂財。我的做法是,量力而行,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不集資、不化緣、不斂財,不接受信眾錢的供養。不但我要做到,我的護法居士也要做到。這是一條鐵的紀律。

  真佛弟子要做愛國的好公民。佛弟子是最守規矩的,是社會上最守法的。歷史上有三武滅法,佛教徒怎麼樣?不對立、不反抗,要滅就滅,沒有一句話好說。下面一個新的帝王出現後,說佛教徒怎麼這麼聽話?他們是好人,不是壞人,於是佛法又興旺起來了。佛教徒的這個表演是正確的。

  老法師殷殷教誨我們,希望大家要明瞭,不要無事生非,希望大家真正老老實實的念阿彌陀佛。在哪裡念佛最好?在家裡念佛好,一心念佛,心地清淨,有功德。在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幾個同修共修念佛也好。不要大張旗鼓的造很大的聲勢,勞民傷財,擾亂社會正常秩序。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晝夜念佛

  經中說:「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這個晝夜思惟的要求是很高的,不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裡,就是沒有間斷的意思。我們下手的時候,就是要注意到保持。黃念老打了這樣一個比喻:像母雞孵小雞,母雞要保持這個蛋的溫度。因母雞有時要吃東西,但不能為了吃東西而忘了所孵的蛋,就不回來了,以至於這個蛋涼了,小雞也孵不出來了。可以中間去找食物,跑一跑,但不能使這蛋斷了暖氣。我們要注意這個事情。

  黃念老說,現在有許多寺院裡,僧人因為打掃衛生,一天忙得腰酸腿疼,真正要看書、禪定等種種修行時間都沒有,很困難。黃念老說的這種情況,我們也時有所聞,時有所見,這大概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了。

  黃念老說,淨土法門還好辦,你心中還可以保持這個暖氣。無論怎樣,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雞,要給它保溫。從這個地方下手,不管是白天、夜晚,自己都不放棄,抓緊用功。你就趨向這個條件了。只要真正去用功,很自然可以得到晝夜相續。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裡,教我們求往生的人應該怎樣修法?有個五念法門:一是禮拜;二是讚歎;三是作願;四是觀察;五是迴向。

  天親菩薩給我們立了個簡單的課程,夏蓮居老居士慈悲至極、智慧至極,把五念法寫成了一個簡單的課誦本,叫《淨修捷要》,也叫五念法門,寫得非常好!對修行來說太方便了。我曾經拜過《淨修捷要》,做完一堂課大約四十分鐘左右,雖然用時不長,但效果很好,功德殊勝。

  黃念老有個《報恩談》,這個《報恩談》就是五念法門,也就是《淨修捷要》的註解,講得太好了!老法師對此讚歎有加:「你真正多念幾遍,你對於西方淨土不能不相信,甚至於不能不想去,決定想往生極樂世界。是接引大眾同生極樂的無比殊勝的小冊子,希望同修們不能不看。同學們費了好幾年的時間把念老的講述寫成文字,我看過,也編成有聲書,非常便利。這個有聲書我聽了七十多遍,愈聽愈歡喜。希望同學們抽出一點時間多看看、多聽聽,我相信你會得到法喜。」

  五念法門的第四是「觀察」。觀察有三種:

  第一種:「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依報莊嚴。依報莊嚴有十七種。

  第二種:「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報莊嚴的佛莊嚴。有八種。

  第三種:「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報莊嚴的菩薩莊嚴。有四種。

  三種合起來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依正莊嚴。

  《報恩談》你真正看進去了,生歡喜心,功德跟念《無量壽經》沒有兩樣。你一定會發心求生淨土,放下娑婆世界,這就對了。所以晝夜相續,叫「晝夜思惟」。

  〖志心歸依〗

  這就是發願。「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第一禮拜門。論云:云何禮拜?」怎麼個拜法?「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這就代表十號,「為生彼國意故」。為的什麼?想往生極樂世界。拜阿彌陀佛,就是求生淨土。為生彼國意,意是心裡想著要往生。又「歸依」,歸依就是「歸命」。《往生論註》裡頭說:「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今經云,歸依頂禮,復是志心」,這個志心,意思用得深,「更兼供養,彌顯精誠」,這真誠心。這經上說的這幾句好!禮拜,《往生論》上講的五種意思,都在這一拜中圓滿了,所以說彌顯精誠至感。

  下面說說第二類往生的果報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往生論》上說的: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妙因感果」。五念是妙因,往生見佛是妙果。

  「是故臨命終時。蒙佛本願加威」,本願的加持,這是諸佛的威德。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這句話非常難得。臨命終時,一心不亂比什麼都重要,這個時候的一心不亂不是自己修成的,而是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慈悲加佑,幫助你一心不亂。

  「故得『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就是一心不亂,這個功德太殊勝了。無比的殊勝,這個我們要知道。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這句話也出現在玄奘大師所翻的小本《彌陀經》,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沒有「令心不亂」這一句,玄奘大師的譯本有,把這一句補出來了。這一句很重要,幫助我們念佛人求生淨土增長了信心。我們功夫不到沒關係,在這一剎那之中,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保佑我們,幫助我們一心不亂,這太難得了。

  「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驚』者,不驚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懼。」這講的什麼?走得平安、走得好,自在往生。

  「『不顛倒』者,心不錯亂,憶佛之正念依然現前。故得往生。本品經文,未言臨終見佛,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這一句我們不能忘掉,所有往生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必定來接引。為什麼?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尤其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阿彌陀佛臨終,五逆十惡真正懺悔回頭,一心念佛,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不來迎接的,不來迎接你找不到極樂世界在哪裡,所以到時候佛一定來迎。

  「因佛本願。臨終接引。若無佛迎。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第二類往生正因和所得果報到這裡就講完了,雖然這是對第二十四品經文的補充,但這個補充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切切不可忽視或輕視。我們希望這一生能夠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經文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