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這一段經文是總說,是彌陀的神力、願力變現出來的。

  佛告訴阿難:極樂世界的華果樹木都能給眾生作佛事。什麼原因呢?是由於兩個原因:

  一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這個力量。

  二是本願力。過去發的願,所以現在實現,能讓眾生看見樹就得三種忍。所以本願力是總,底下滿足願、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這四個是分別說。

  (一)「滿足願」。《淨影》是說「願心圓備」,發願的心是圓滿具備,所以為眾生設想的都想到了。

  (二)「明了願」。光明、智慧共同相應故。

  (三)「堅固願」。是「無退精進」,沒有退心。

  (四)「究竟願」。「期盡有情法界際故」。所以稱為「究竟」。因為他要度盡法界一切有情,所期盼的只是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這一切願都必是以真實之際為體,從真實慧所發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眾生普得真實之利。

  第十五品經文講完了。

  下面歸納一下第十五品經文的幾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西方極樂世界的菩提樹饒益眾生,給予一切眾生無比殊勝的利益。這個殊勝的真實利益就是斷煩惱、證菩提、成佛道。

  眼見菩提樹、耳聽樹的聲音、鼻嗅其香、舌嘗其果味、身觸其光影、念樹功德,殊勝利益不可思議。用一句最重要的話來說,「皆得六根清徹。」

  第二個要點,六根接觸菩提樹的境界,所得殊勝功德利益——「無諸惱患」,不可思議。

  現代人不是「無諸惱患」,而是惱患諸多,苦不堪言。我們六根接觸菩提樹的境界,幫助我們「遠離惱亂之患」。外面的境界再多,再複雜,我們用清淨心來對待它,不把它放在心上,心專注在一句佛號上,就遠離了惱亂之患,菩提樹的功德利益我們受用了。

  第三個要點,佛法有神通,不但有神通,而且有大神通。但是佛菩薩不以神通作佛事,作佛事就是接引眾生。

  佛用什麼方法接引眾生?用經教。把道理講給你聽,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到最後都歸到你的自性,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不騙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第四個要點,明瞭宇宙是從哪裡來的?它的真相是什麼?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對此,六祖惠能大師講得最清楚,「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佛教我們向內學,不向外求。外面是假的,裡面是真的。內是什麼?內是戒定慧,戒就是方法。遵循佛所教誨的方法,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把真心找回來,把妄心放下。真心生智慧,不生邪見,這是佛法。到最後幫助你,還是你徹底放下了,成佛了。你不放下,佛也幫不上你。

  宇宙的真相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第五個要點,阿彌陀佛講堂周邊的菩提樹,它是表法的。它是阿彌陀佛的標識。

  第六個要點,獲三種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忍」是什麼?「忍」是禪定。這個「忍」就是肯定、承認、沒有懷疑,也就是認可、同意,對佛的說法沒有懷疑,完全接受,這叫忍。

  「見樹成忍」,「聞名得忍」,皆是不可思議又不可思議。

  什麼是「成忍」?黃念老的解釋是,「成」是成就,就是得到。前面說到六根,這裡只選一個,選眼見,眼根搞明白了,其他五個全明白了。四十八願裡第四十一願「樹現佛剎願」和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願」,這兩個願都落實了。

  什麼是「得忍」?「得」是得到的意思。如果說「見樹成忍」和「聞名得忍」,「兩者相比,則聞名得忍之益,更為顯著。」聞名得忍,要功夫。今天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很多,為什麼沒有得忍?功夫不夠,在六道裡迷得太深了,完全被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迷住了,不知道五欲六塵是假的,把假的當成真的,所以不能得忍。

  黃念老對三種忍的解釋:

  「音響忍」:「聞法悟道,知一切法,如聲之迴響,如夢幻泡影。名音響忍。」這個忍是別教三地以下菩薩所得。

  「柔順忍」:「捨離言詮,趣入實相,名柔順忍。是四五六諸地菩薩所得。」

  「無生法忍」:「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名為得無生法忍,則在七地菩薩以上。」

  這個概念我們要把它搞清楚,會幫助我們提升,總的原則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要無住就是菩薩,生心要有住就是凡夫。

  什麼叫有住?說淺一點,生心,心裡覺得有,這叫住相。並不以為那是假的。所以他生心有住,有住他就生心,他不能無住生心。菩薩有本事,生心和無住畫等號,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這就是功夫成就了。

  我們淨宗用什麼方法解決無住生心問題?

  我們生心有住,但我們不住生心這個住,住哪個?住阿彌陀佛那個住,就是給你找個住的地方,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這個住得好。妙!太妙!

  十地以上菩薩叫寂滅忍,這是最高的了。

  「寂滅」:沒有煩惱叫「寂」,沒有生死叫「滅」。沒有煩惱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

  下面講第十六品經文。

  【堂舍樓觀第十六】

  這一品經文世尊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重點講衣、食、住、行裡的「住」,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的住處是什麼樣子的?這也是大眾關心的事情,世尊把阿彌陀佛說法的講堂、菩薩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樓觀欄楯」一一介紹給我們,彰顯了世尊對眾生的無盡慈悲。

  請看下面經文: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無量壽佛國中說法的講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樓觀欄楯」(「觀」,也是樓的意思;「欄」是欄杆。直的叫欄,橫的叫楯),也都是七寶自然合成的。並且也都懸掛了白珠摩尼等等寶做的瓔珞,交叉懸掛如同網絡,互相輝映,互作裝飾,光明美妙,沒有相比的。諸菩薩眾所居住的宮殿也是一樣,顯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

  請看下一段經文: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上一段經文講的是境,這一段經文講的境中人。「修學環境殊勝,遍法界虛空界最殊勝的修學環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經文充分體現出在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菩薩們「行道自在」,經中舉例說明極樂世界的人是怎樣修行的。

  他們有的像我們世界一樣,在地面上「講經、誦經。」這句話很重要,「講經」,對自己是提升,為什麼?遍遍不一樣,遍遍都有進步。「誦經」就是祖祖相傳的、教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其義自見」就是開悟。

  「誦」是「背誦」,經讀熟了,不用經本可以背誦下來,沒有錯漏之處,這在修念佛三昧。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可以看到,每個人都在用功,這是地面上的。

  〖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

  這是舉列說明極樂世界修行人的種種形相。有人在地面上講經,當然也有很多人在聽經、誦經、受經,還有人在地面上經行。經行,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繞佛。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繞念;一種是在線上來回走著念,還有一種坐念和繞念相結合的方法也很適用。

  我們六和小院是這樣的:

  分三區念佛:(一)繞佛區,(二)止靜坐念區,(三)拜佛區。這是指念佛堂裡的三種念佛方式,每個人自由選擇;也可三種形式交替進行。

  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繞佛,早晨四點鐘在小院長廊內繞行三十六圈,大概用時一小時二十分。

  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惟於道)與坐禪(就是打坐修習禪定),極樂世界在虛空中有種種不同方式的修行人。

  說到這裡,我想再說說關於禪和密。

  上淨下空老法師的三位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他們在不同的時間,對老法師說了同樣的話,不許他碰禪,不許他碰密,告訴他,你不是學禪學密的根機,這是三位了解學生根機,是對學生負責任的好老師。

  老法師教誨我們,禪不是好修的,密也不是好修的,都要有好老師在旁邊照顧你。修禪定容易著魔,所以一定要有好老師。禪堂裡有老師指導,有堂主,你有問題的時候,能幫助你解決,如果著魔而沒人幫助解決,那很苦,我們一般人叫神經病,把你送到精神病院,你可苦了,苦一輩子。所以學禪學密要慎之又慎。

  首先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選擇契合你根機的法門修學,這樣會更穩妥一些,比如,《壇經》明確告訴我們,禪宗是度上上根人的,注意!是上上根人,兩個「上」,不是上根人,中、下根人無分。你選擇修學禪宗,首先要確認自己是上上根人。誰來確認?自己確認,別人不能給你確認。選擇修密也是如此。

  無論修禪、修密,一定要有好老師指導,沒有老師指導,自己盲修瞎練,很容易出問題。就連打佛七,老法師都這樣告訴我們,決定不能打精進佛七,決定不能打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九十天念佛,九十天只能站著,只能走動,經行,不能坐下來,不能躺下來睡覺,沒有這個身體不行,這個也會著魔,不是容易的事情,沒有一定的功夫,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要輕易去嘗試。李炳南老師一生打過兩個精進佛七,以後再也不敢打了,因為在打佛七過程中,有一個學生出問題了,李老師花半年時間把他恢復正常,如果要是沒有功夫,嘗試搞這個,那是很危險的事情。現在高人少了,一旦出現問題,沒有人能夠處理得了,後果相當嚴重。

  不論修學哪個法門,千萬千萬不要追求神通,記得幾年前有這樣四句話:神通不能求,求了不能得,得了不能用,用了必著魔。要牢牢記住這四句話,追求神通很危險。

  請看下面經文: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前面四句,說的是小乘四果。即: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種種修持的人,上面所說的四果,指的都是斷惑。若把見惑全斷了,就等於證了初果。但他發心不是只是初果。我們知道,實際上極樂國土一律是發大心的菩薩,《往生論》曰:「二乘種不生。」

  初果須陀洹名為入流,是凡夫初入聖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還須要到人或欲界天再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譯為不還,斷盡欲界思惑之後三品,不再還欲界,以後受生只在色界與無色界;四果阿羅漢,譯為殺賊,應供、不生,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入有餘涅槃,不再來三界了。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彌陀要解》說:「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是一切種智海,也就是如來果海。須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佛的智慧之海,所以這是極高的境界。

  但是凡夫往生之後,首先是位不退,接著就都不退了。極樂世界唯演一乘,諸往生者都發大心,所受用的是大乘法樂,所以不墮二乘地,證行不退。極樂世界沒有退緣,一切都是增上,壽命又是無量,所以必證念不退。

  所以《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並極力讚歎說: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極的妙德所致,與持名念佛的奇特功勛,再加上彌陀的一乘願海,怎麼會有這麼殊勝無比的奇跡!

  下面總結一下第十六品經文的要點

  第一個要點,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真正平等的世界。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和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經文中的「亦復如是」說的就是極樂世界的平等。

  第二個要點,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環境殊勝。

  表現在「行道自在」,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用什麼方式方法修學,都不會遇到障礙,真正體現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第三個要點,萬萬不可追求神通。

  真正的神通是自性,神通不是學來的,不是求來的,外求的神通是假的,是危險的,濫用神通會使你陷入魔境。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正信,不能迷信,不能誤入歧途。

  第四個要點,極樂世界唯演一乘。

  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證「三不退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阿惟越致菩薩。十方佛土唯西方極樂世界有此法門。

  第五個要點,西方極樂世界是怎樣成就的?

  一是阿彌陀佛自心自性的登峰造極的妙德所致;二是持名念佛的奇特功勳所致;三是阿彌陀佛的一乘願海。

  下面講第十七品經文。

  【泉池功德第十七】

  請看下面經文: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這一段經文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泉池的功德。也就是講七寶池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開頭兩句「講堂左右。泉池交流。」這是極樂的總相。極樂國中各處都是這樣。在講堂之外,泉池環繞,四通八達,國內到處都是如此,所以是總相。以下「縱廣深淺。皆各一等。」表泉池的大小,這是別相。泉池的長寬和深淺有不同的等級,有各種的形式,各種長度、寬度、深度都很相配,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到了百千由旬。

  池中的水「湛然香潔」,清湛、芳香、潔淨,具有八種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彌陀經》的唐譯本中說:「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水能除餓,長生諸根,還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議,極樂眾生真是多福。

  請看下面經文: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岸邊有無數栴檀香樹(栴檀是印度香木,俗稱栴檀木)和「吉祥果樹」。吉祥果,中國沒有,形狀像瓜蔞,中國用石榴代表,一花結許多石榴子,表示吉祥。「華果恆芳」,華跟果都經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實都放光照耀。「修條密葉」,很長的枝條,很密的葉子。水邊、岸邊都有樹,樹長了很長的枝條。「交覆於池」,延伸相接,蓋覆在池水上面。放出種種幽香,香氣美妙,不是世間的種種妙香所能比擬。「隨風散馥。沿水流芬。」隨著清風散布本體的香馥,沿著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使人身臨清風流水送來的芬芳幽馥之中,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

  寫到這裡,不由使我想起了二〇一七年,我剛來這裡不久,大約是七、八月份吧,有一天傍晚,我們四、五個人坐在放生池邊上的柳樹下聊天,微風吹動長長的柳枝條輕輕擺動,讓人感到愜意,正在這時候,菩提心說:「哎呀,好香啊,你們聞到香味了嗎?」我說:「我聞到了一種淡淡的清香味。」還出了四句話:同參道友嘮家常,蓮風陣陣撲面香,感得天人此間過,也要駐足聽端詳。那種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請看下面經文: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還又用七寶來裝飾蓮池,池的底部上面鋪滿金沙,池水上是四種顏色的蓮華:「優缽羅華」,青蓮花;「缽曇摩華」,紅蓮花;「拘牟頭華」,黃蓮花;「芬陀利華」,白蓮花。各色蓮花各放妙光,覆蓋在池水上面。

  《阿彌陀經》中「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說明四種妙蓮放出的妙光。請注意兩個「妙」字,妙蓮,妙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放光的妙蓮。這四種妙蓮所放的妙光,與本經的「雜色光茂」正好一致,「雜」字有眾、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處的雜色是指不同顏色的妙光會集合配,並且光色明亮,所以經文裡用「雜色光茂」。可以說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美麗油畫。

  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淨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彼國的眾生若到池水中沐浴、游泳,池中的人想水到足就到足,想到膝蓋就到膝蓋;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頸就到脖頸,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涼一點就涼一點,溫一點就溫一點;想水沖得急一點就急一點,慢一點就慢一點。

  〖其水一一隨眾生意〗

  池水對每一個眾生都能滿他們的意,試想只是在一個池子裡頭,許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要淺就淺,要深就深,想急就急,想慢就慢,想溫就溫,想涼就涼,各人滿各人的意。這就徹底打破眾生的情見,全顯華藏世界十玄門不可思議功德。

  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塵就是我們所說的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攝全體。如同帝網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了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妙用真心。

  因此極樂池中的水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無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眾生的心意,不須要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圓滿各個眾生的心意。同時同地出現各種不同差別的境界,妙應無窮,不是有思量的凡心所能理解。

  〖開神悅體。淨若無形。〗

  水不但自然適應每一個浴者的心願,更殊勝的是這水能開你的神明,使你身心爽朗,增長智力,並且洗後身體舒適安樂,水清湛淨潔,如同虛空,沒有形狀;水清見底,池底的寶沙都能徹底映現。水中沒有任何一個深處 ,是寶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說「無深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