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開始講第十二品經文。

  【光明遍照第十二】

  這一品經文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也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人事環境的美好。

  正報莊嚴和依報莊嚴都是事相,所以有人覺得淨土法門跟《金剛經》好像是兩回事。但是《淨修捷要》中,「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是說藉彼土的依報、正報,來顯明我自己的心。所以種種依報、正報、無量壽、無量光、泉池寶樹,都是說自性,不是心外取法。我們首先要有個根本的認識,才能真正信入淨土法門。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先來說說這段經文的大意:

  佛對阿難說,阿彌陀佛的神威和光明,在最尊貴中居第一位,十方一切諸佛都比不上。佛光遍照東方如同恆河的沙子一樣多的佛剎,遠的照百千佛剎。唯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到無量無邊的佛剎。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是根據他前生求道時所發願的大小和種種不同,在成佛時各個自然得到不同的佛光妙果。都是自然成功,不靠安排造作。阿彌陀佛光明賢善美好,超過世間日月的光明千億萬倍。阿彌陀佛的光明在一切佛光中極為尊貴,阿彌陀佛實是『佛中之王』。

  下面,我們解釋一下這段經文: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這四句話不是修淨土人的自讚,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出來的,是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

  《金剛經》言:「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所講的話,不會加一點,也不會減一點,直截了當說出來,不增不減,這是「如語」。所以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真是『十方諸佛,所不能及』。讀了這四句話,我們還能不相信,還能有疑問嗎?

  阿彌陀佛本願中第十三願願文說「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這一節經文就是本願的兌現,圓滿了。過去所發的願,現在都成了事實。

  「威」是威德,「神」是神采。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在十方的佛中「最尊第一」,所以佛的光明稱為『光中極尊』,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至於「佛佛道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出現了最尊和第一的差別呢?

  日本古德望西師回答得好,他說:「常同常別」。經常是同,又經常是別。所以這四個字道理很深。黃念祖老居士的上師說:「於差別中解無差別意,於無差別中解差別意。」經常無差別是「常同」,經常有差別是「常別」。現在打個比喻:故宮珍寶館有許多金器,我告訴你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金的。這句話成立。又告訴這些是不一樣的,這個是盆,這個是碗,這個是塔,這個是佛像。並且佛像也不一樣,這是釋迦牟尼佛,那是阿彌陀佛,有種種差別。這句話也成立。

  剛才我說是同,這話成立;現在又說不同,有差別,這話也成立。所以「常同常別」。所以不同於形式邏輯,承認了同,就不承認別;承認了別,就不承認同。諸佛妙德相證相同。菩薩成佛各有願力,所以隨著本願的內容不同,成就自然不同。發願有大小,所以光有勝劣。因為法藏大士在因地中發願就是要「我作佛時,光明無量…絕勝諸佛。」所以成佛後,佛光最尊第一。

  法藏發這樣的大願,不是想要拔尖,要超過一切諸佛。若有這類思想,那就是魔了。這是為度眾生故,要給無量眾生最大的真實之利,所以他需要光明無量。

  〖遍照東方恆沙佛剎〗

  佛的光明可以照東方印度恆河的沙子那樣數不清的佛剎。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剎。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就是十方(正有四方,四個犄角又四方,再加上上下就是十方),佛的光明都能照到。

  〖若化頂上圓光〗

  佛頂上圓光的大小,『或一二三四由旬』。佛頂圓光有的是一兩個由旬、幾個由旬,有的佛是百千萬億個由旬。佛的光明,有的照一兩個佛剎,有的照百千佛剎。唯獨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於他前世求道的時候,所發的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所以願不虛發。

  〖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等到得道成佛時,自然而然就這樣形成,不是事先安排設計的。

  學習上面的經文,你有什麼感悟?我們將來成佛,是希望光明照一兩個佛剎,還是像阿彌陀佛那樣遍照盡虛空遍法界?這個事情是隨個人發願大小而定。你心量小,將來成佛國土也小,光明也小;你的心量大,將來成佛國土也大,光明也大。所以理上講,完全相同;事上講,則各個因地修行,發願不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要記住的。

  現在天文學家知道,太陽系裡的小星球就有好幾萬個,八大星球是比較大的,小的多,小心量的多,大心量的少。我們住的這個地球不算大,還有的星球直徑只有二三十里,比我們一個島都小,那裡面也有眾生,我們肉眼看不見,比我們心量更小的人住在那裡。這是事實。越是大心量的人,住的星球越大。

  西方極樂世界大的不可思議,都是大心量、清淨心、平等心的人往生到那裡去。須知『所願功德大小不同』是真的不同,到作佛的時候,果報就現前,因與果一定相應。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這光明之善、光明之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所以他的光是「光中極尊」,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

  請看下面經文: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這一段經文出現了十二光的名稱,這十二光即是大圓滿光。一個光怎麼會有十二個名字?這是解釋前面的「光明善好」。「善」在哪裡?「好」在哪裡?他的光明是無量的,不會衰退的,這是他善好之一。同時,無量光裡含有無量的智慧。日月光明只有亮光,沒有智慧。佛放出來的光中充滿了智慧,佛把他自己所修的稱性的般若智慧,用光明播散到十方。凡是接觸到佛光的,就接觸到了佛的般若智慧,就得到佛本願智慧的加持。

  這十二光名也稱十二光佛,總之,都是無量壽佛的名號。在《首楞嚴經》中,這個大勢至法王子和他的同倫五十二菩薩一起來到佛前,說過去恆沙劫前(所以我們說十劫是示現,這個地方又一個證明)「有佛出世」,名字叫「無量光」(你看無量光不是恆沙劫前就成佛了嗎?)「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有十二個如來在一劫中相繼成佛。「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從恆沙劫以前的無量光佛那裡學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是專修持名念佛的。

  下面我們比較詳細的講一下十二光,幫助同修們進一步認識阿彌陀佛,增強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的願心和信心。

  (一)〖無量光〗

  曇鸞大師著有《讚阿彌陀佛偈》,對於十二光佛,每佛他都作了一首偈子,《讚無量光偈》是「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這四句話深有義趣。

  大師這個讚契合諸佛的本心,指出光明的殊勝體性。我們不要把光明看成事相,應該知道光明就是智慧,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為什麼可以這麼說呢?這個無上殊勝的妙義可以從《首楞嚴經》得到理解。經中

  經中大意是:從耳根這一根返聞自性,達到本源,所有六根同時得到解脫。恢復了聞性,如幻翳的六根頓然消除,外面的六塵同時消滅,顯現了圓淨的本有覺性。清淨達於極度,本有的光明自然顯發,寂而常照,含容十方虛空。這一段經文說明了恢復聞性,六根解脫,塵銷覺淨,淨極光通。全部顯了智慧與光明的不二和兩者的妙用。

  下面幾句經文對我們認識無量光更有幫助。「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智慧與光明都登峰造極即是如來。根據所引《首楞嚴經》文,我們可以理解曇鸞大師偈中「智慧光明」之義。

  「不可量」。由於眾生六根六塵都成障礙,因此一切都有限制,都是有礙。佛是根塵俱銷,覺性圓滿,所以一切無礙,不能侷限,無法稱量,所以說無有量,所以佛號無量光。凡是有量的一切根心世界,都因佛光而能開曉,「是故稽首真實明」,這個明稱為真實明。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東西,一個字都不能放過。「真實明」是說這個光明就是真實。所以要禮敬。《無量壽經》的特點就是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裡曇鸞大師說的真實明,佛光也是真實。由此可見,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是純一的真實。

  前面講過彌陀的本願「一切皆成佛」,所以光明就是真實,就是佛。宋朝大慧禪師說:「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此法。」極樂世界一切都可以令人增長善根,都可以作佛事。國中萬物放香,香可以作佛事。菩提樹影能令見者得三種忍,都是在作佛事。可見極樂世界一切都有妙用,但唯有光明的妙用無窮。

  十二光佛都是顯示佛光的妙用,佛光是光中極尊,佛是佛中之王。可見阿彌陀佛的功德遠勝餘佛,因為佛光妙用超過一切。《禮讚》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唐玄奘大師所譯《阿彌陀經》,叫做《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經說:「彼如來(阿彌陀佛)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以上引證,足證極樂主要是以光明攝化眾生,施作佛事,正與禪宗大慧禪師的「只以此光宣妙法」完全相合。

  「是法即是此光明」,正是顯示法與光明本來不二,即智慧與光明不二。「是法」指真如與諸法實相,即是真實之際。曇鸞大師稱無量光為真實明,真實明就是本經的真實之慧,是真實之際所發的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

  「不離是光說此法」。「是光」指佛光,清淨本體所發的光,不離這個光明來說真實之法。光明是真實之際的照用,本體的照用就是真實之慧,顯示光明與智慧的不二。

  「只以此光宣妙法」,正是惠以真實之利。正顯本經的三個真實。本經說佛光照到的人,「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又「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又《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都是給予眾生真實之利。所以曇鸞大師偈中說「有量諸相蒙光曉」。

  因為這是智慧光明不二的真實明,所以能開曉諸有中的一切相。偈中的「開曉」,在此處是顯現的意思。至於眾生也是諸有中一切相的一種相,所以佛光就使得一切眾生得到開曉。此處的「開曉」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意思。淺顯的說就是開示眾生明悟本源。也就是一切眾生蒙光曉的真實之利,因此明曉、了達真實之慧。

  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說:一個眾生如果遇見彌陀如來的光。意業上的種種纏縛都可解脫了。「畢竟得平等意業」,將得到如來究竟平等的意業,也就是自己與佛心心相印了。這就是遇到佛光所得到的真實利益。所以曇鸞大師最後要「是故稽首真實明」,要向佛光頂禮了。

  (二)〖無邊光〗

  「無邊光」表解脫平等,萬法一如。

  許多古德把「邊」字解釋為「邊際」。「無邊」乃是顯示佛光普照、廣大無邊的意思。唯有曇鸞大師的解釋高出一著,把「邊」字解釋成「二邊」、「邊見」的邊。曇鸞大師《讚佛偈》中曰:「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曇鸞大師用解脫來註解無邊,比其他人都殊勝。

  解脫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之一。法身是人人本具,(不能契合實際,了知真如之法本來不二),不覺起念,於是墮在無明,輾轉成為無量煩惱與纏縛。現要解脫,返本歸元,認識本有法身,就須清除一切差別,遠離兩邊,合於中道,契會真如。因此解脫正顯離邊絕待,所以曇鸞大師用十二光中的解脫光來顯明「無邊光」的深義。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意思:「輪」是圓具之意,例如自行車的輪子,輪是圓的,輪中裝有許多根輪條,少了幾根條就不好用了。所以「輪」是表示圓具、具足。所以解脫光輪就說明解脫德的圓滿具足。

  「無限齊」,「限」是侷限,「齊」是同樣。所以「無限齊」是沒有侷限,也沒有能跟他同等相比的沒有侷限,所以稱為「無邊」。這是第二層意思。

  第三層意思:「蒙光觸者離有無」。有是一邊,無是一邊。人都在邊見之中,要麼就說有,要麼就說無。可是佛光一照,就離開了有無兩邊,離開了一切邊,邊和中也都離了,一切不二,契合中道,究竟解脫,所以稱為解脫光。這才是無邊光的殊勝本意。這也就是《論註》所說:蒙光一照,得到阿彌陀佛畢竟平等的意業。平等之中當然就沒有一切邊見的差別了。

  第四層意思:「是故稽首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漢譯的《無量壽經》就稱為《清淨平等覺經》,所以無量清淨平等覺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覺就是佛,漢譯的本經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又稱為無量清淨覺,就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

  曇鸞大師的這句偈的大意是:無邊光者,就是遠離有無一切等等的邊,而得解脫,圓滿具足。就是圓證涅槃三德中的解脫德。這個光的妙用是沒有侷限,一切光都不能同它相等、相比。凡是蒙受此光照觸的人,都離開有無等邊,得到解脫的真實利益。所以我們頂禮無量壽佛—平等覺。

  (三)〖無礙光〗

  是體寂。「體」,清淨寂滅,妙用自在,無有障礙。所以佛光注照,身心自在,入解脫之門,得大自在。日月光怎麼照也照不出自在來,這就是佛光善好之處。

  曇鸞大師偈曰:「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

  「無礙」是自在無礙的意思。沒有障礙,才能自在;相反,處處都受抵制,都有約束纏縛,便沒有自在了,世間最無礙的是虛空,阿彌陀佛所放的光和雲也都同虛空一樣,沒有任何障礙,所以佛光又號「無礙光」。

  本師世尊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佛光一切無礙。眾生在迷,在纏縛之中,處處都是障礙,這些有礙的苦難眾生,若能蒙受佛光的照臨,都受佛光的恩澤,消除障礙。足證佛的悲心願力、佛光的妙用,都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應該頂禮。

  黃念祖老居士對曇鸞大師的四句偈是這樣解釋的:「其意為,光如虛空,故無障礙。本體常寂,妙用無窮。自在無礙,光明遍照,一切有礙。」有礙是有情,指十法界眾生。十法界的眾生,「皆蒙光益。故云難思議也。」是故頂禮難思議,難思議是不可思議,無法想像。佛光注照,加持眾生,眾生很多,得到加持的利益不相同,有得大利益的,有得小利益的,大利益是開悟,小利益是心清淨平等,大利益是覺。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堅定對淨土的信心,幫助我們堅定求生淨土的願心,這就不可思議,皆蒙光益。

  念老用七句話,二十八個字解釋曇鸞大師的四句偈,精妙至極,絕妙至極。這個解釋也是不可思議。我們亦應頂禮!

  (四)〖無等光〗

  是無等無對的勝義,就是殊勝到極處,沒有跟他平等的,沒有跟他相對比的,顯示出他確實是「光中極尊」。

  唐、宋兩譯譯作「無等光」,魏譯是「無對光」。「對」是對比,「等」是等同,都有相等相同的意思。無等與無對只是譯者用字的不同,所以可以引用曇鸞大師讚無對光的偈語:「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遇斯光者業悉除,是故稽首畢竟依。」佛心清淨,所以佛光清淨。佛的清淨光明,沒有其他任何光明可以相等和對比的,所以稱為無對光。

  沒有對等,這是絕待,就沒有對待了。用語言文字來解釋絕待是不清楚的,勉強說有點像世間用語中的絕對。絕對,那就沒有對待的了,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說個絕對早已是相對了,絕對跟相對就是一對,它就有對了。這是語言達不到的,這些道理只有自己真實用功,真參實究。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大家所聽到、所看到的,都是從眼、耳等門進來的,這不是你自家的珍寶。《首楞嚴經》佛問文殊:你是不是文殊?文殊大士答:「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是文殊,則二文殊。」這個意思絕待了。文殊菩薩說:我真文殊,沒有什麼叫做文殊;倘若是文殊,那就有兩個文殊了。真文殊,沒有什麼是不是,說是說非早就是落二落三。所以無等光,沒有對待,正顯本經的真實之際。

  我們從什麼地方去體會,能更容易懂些?要從性德上去體會。世出世間一切法裡,只有自性是絕待的,是無等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流出,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惠能大師在黃梅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絕待,這是無對、無等,這是千古絕句。由此可知,神秀的境界已經不低了,可還是有等有對。惠能大師改了之後,真的是無等無對了。改得好!

  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真正體會到的時候要能用上,學了用不上,等於白學;學了以後能用上,那是真正學明白了。怎麼用?放下。不但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也不例外。無為從哪裡來?從有為建立來的。有為的對面是無為,真的像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為本來無一物,有為本來也無一物,這些現象只是幻相而已。《金剛經》上說的好,「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有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動個念頭想,錯了,你打妄想了;你想開口說,錯了,不能開口。這就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妙!太妙了!這在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無等光。就是要學「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法、佛法本來一法。

  說說我對能大師這兩句話的認識和體會:

  我非常喜歡這個千古絕句,對能大師佩服得五體投地。能有這樣的境界,說出這樣絕句的人是何等人?我的回答是:非佛莫屬。等覺菩薩都說不出來,只有妙覺菩薩能說出來。我為什麼這樣說?大家想一想,什麼地方無一物?常寂光裡無一物。我們是從佛經裡知道的,但不是我們親證的。

  能大師沒文化,沒學過佛經,他能說出來「本來無一物」的句子,說明什麼?說明他契入了那個境界,再說得準確一點,他親證了。所以佛教我們信、解、行、證,最後那個證重要啊!

  能大師的這首偈頌,大家是再熟悉不過了,以我個人的體會,一是不解如來真實義。僅僅從字面上來解讀,實在是太膚淺了。二是光欣賞不會用。說一個我自己不會用的例子:

  前些天遇見了一件事情,我生了點小煩惱,心情鬱悶了好幾天。聽到這裡,可能有同修會奇怪,劉老師,你怎麼還會煩惱、還會鬱悶呢?告訴你們,千萬不要迷信我,不要把我神化。不要忘了,我也是一個肉體凡胎的凡夫,一個普通的東北退休的老太太,一個認認真真學佛的老太太。

  你還別說,還真是能大師這兩句話點醒了我,本來無一物,人家說的話你都沒聽懂,那不等於他沒說嘛。聽懂了都無一物,何況沒聽懂,那不更無一物了嗎?我的故事你聽懂了嗎?

  本來無一物 你偏要去找

  一物沒找著 你生煩惱了

  真是沒智慧 庸人在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