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前一節課我們把第九品經文講完了。

  在沒有講第十品經文之前,我們把第九品經文的要點歸納整理一下。

  這次要點的整理有點特殊,用的偈頌的形式。

  法藏比丘六度萬行 積功累德無量無邊

  一切法中得大自在 四十八願全都兌現

  因圓果滿如實安住 具足莊嚴清淨佛土

  積功累德天天要做 功德利益無比快速

  彌陀法身遍一切處 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時間空間全都超越 不生不滅寂光常住

  世尊極讚法藏比丘 無量勝因感得聖果

  法藏比丘是好榜樣 學佛之人應該效仿

  【皆願作佛第十】

  前面第九品經文講阿彌陀佛修因證果,第十品經文是講眾生聽聞釋迦牟尼佛講法,只要發願往生,都能成佛。這一品經文是給我們堅定成佛信心的。雖然這品經文很短,但它的含義很深。我們學佛如果要在這一生中成就,只有念佛往生這個法門,如果修學其他法門,要在一生中成就是相當難的。

  請看下面經文: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佛說完了阿彌陀佛在菩薩因地當中,成就了所發弘誓願海的時候,法會中有一位王子和五百大長者,王子的名字叫阿闍,他同五百位年高德重、威望很高的大長者,聽佛說法以後,都引發了空前未有的歡喜心,各個拿了一個金質的華蓋到佛前禮拜供養。這五百零一人都是在家居士,他們共同行動,又帶了同一供品,可見他們是一同來的。他們把華蓋奉獻以後,又都回到大眾中,在一旁安坐聽經。這時每個人心中發願:願我們成佛時,一切都同阿彌陀佛一樣。文中的「我等」,足見這是他們的共願。

  請看下一段經文: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量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

  阿闍王子等發起大願,世尊馬上就知道了。所以說我們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我們的心和佛的心沒有一毫一釐的間隔。佛當時就告訴在會的一萬二千大比丘,王子等人以後都要成佛。這也相當於在大會中為這五百零一人授記作佛。

  佛並對大家說:他們前世都一直修行菩薩的大行,安住於菩薩之道,經過無數大劫,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廣種功德,今天又發起願如阿彌陀佛的殊勝大願,所以都必定成佛。

  末後,佛再指出與這些人的宿緣:在迦葉佛住世的時候,他們是我的弟子,今天在法會上供養我,這是再度相逢了。當時會上一萬二千大比丘聽佛所說,沒有一個人不替阿闍王子等五百多人歡喜。

  這品經文有三個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

  (一)發願。

  阿闍王子等才發願我們皆如阿彌陀佛,馬上就得到授記,將來一定成佛。

  (二)因緣。

  過去生中在迦葉佛時,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又在法會上相逢,又獻供養,又來聽經,又進一步結緣。因為法緣很重要,佛也不能度無緣。當年佛在王舍城的時候,有三分之一的人不但沒有見過佛的面,根本沒有聽到過名字。佛這麼樣的威德,還有三分之一人連佛的名字都不知道,就是因為他無緣。

  (三)本法居士非常相宜。

  在《德遵普賢品》中,文殊、普賢、彌勒之後,就是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在本品中,聽佛說完法之後,首先歡喜振奮來獻供養、來發大願,又是阿闍王子等五百多位在家人。正是表示淨土法門非常適合於在家人。在家人就更需要這個,因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負擔、有好多事。靠禪定等其他辦法就行不通。所以這部經與在家人非常相契。

  大乘經裡告訴我們,念佛往生淨土的人不是凡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次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你為什麼能生起信心?為什麼能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是得無量諸佛威神的加持,這心才發得起來。如果沒有過去修行的這些功德,這個真因,你發不起這個心。什麼原因發不起來?我們供養諸佛如來那個量還不夠,怎麼辦?現在補,怎麼補法?念佛就是補。

  學佛,凡夫契入境界的條件是老師,老師重要。沒有老師,我們會走很多彎路,很辛苦。有老師指導,我們對老師有信心,依教奉行,就省了很多彎路,你這一生有可能成就。古聖先賢沒有私心,大公無私,以真誠心待人接物,教給我們什麼?總的原則,總的指導綱宗就是四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相信不相信?老法師的老師把這四句話傳給了他,老人家又把這四句話傳給了我們大家。這四句是真實話,沒有一個字是假的。這四句話,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成功的人都是走的這條路,你要試試看,你就會發現效果不可思議。

  經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之前往往被我們忽略了,今天在這裡特別提醒大家注意:「聞之皆大歡喜」。這句話在經典中經常出現,我們要深刻理解它的含義。

  比如,阿闍王子和五百大長者聽世尊講《無量壽經》為什麼歡喜?

  「為彌陀圓證菩提,大願成就而喜;為彌陀證此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

  「為我等與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

  「並為我等亦可輾轉教導眾生,普令度脫而喜。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歡喜。」

  我們今天讀經、聽經,這種歡喜心有沒有生起來?沒生起來。我們對「聞之皆大歡喜」這句話只是含糊籠統的一念而過而已。生不起歡喜心,為什麼生不起歡喜心?因為不知道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哪有不生歡喜心的道理?

  這個歡喜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有分,不是與我不相干,與我不相關我歡喜有什麼用?與我的關係太密切了。因為阿彌陀佛在西方所示現的淨土,是為我而示現的,他現在在極樂世界「今現在說法」,是為我說的,我感恩歡喜。

  我們聽經、讀經,生起了無限的歡喜心,為什麼呢?因為《無量壽經》幫助我們解決了生死輪迴問題,這可是人生最大、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我們怎能不歡喜呢!

  第十品經文講完了,這品經文的重點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再重複了。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這部《無量壽經》和在家居士最為契合,也可以這樣說,這部經是佛專為在家居士說的。我們要生起無限的感恩之心。

  下面開始講第十一品經文:

  【國界嚴淨第十一】

  這一品經文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

  請看下面經文: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本段經文的大意是:佛對阿難說,那個極樂世界是無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國土莊嚴清淨,具足一切莊嚴,永離種種苦難,三惡趣與魔惱的名字。眾苦、諸難、惡趣、魔惱,連個名都沒有,何況有實。國中沒有春夏秋冬,寒冷暑熱、陰雨的現象,也沒有海洋、河流、山陵、坑坎不平、荊棘、沙礫、鐵圍山、須彌山、土石所成就的種種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齊、廣大無邊,以自然七寶和黃金所成的大地。國土是妙中妙,所以叫微妙!華麗中的華麗,所以叫奇麗!國土的清淨莊嚴超過十方一切世界。

  下面,我們把這段經文裡的重要文句再稍做詳細的解釋:

  〖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曇鸞大師《論註》說:「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論註》是說,法藏菩薩住真實慧,莊嚴佛土,所以說是「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這兩種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往生論》又說,極樂三種莊嚴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現《論註》說「依法性入清淨相」,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薩莊嚴佛土,是從法身理體顯現清淨國土。這也就是《往生論》國土莊嚴入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正因本體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真實之際,「不顛倒,不虛偽」,所以這樣顯現的一切事相,「名為真實功德」,更沒有任何另外的一法,蓋離開了真實便是虛偽。所以真實功德就是「無量功德」,自然也就是「具足莊嚴」。

  「諸難」,又叫「八難」。

  (一)地獄難。在地獄中聞法很難。

  (二)畜生難。

  (三)餓鬼難。

  (四)長壽天難。壽五百劫,是色界四禪中的無想天,它的無想跟魚在冰中凍了一樣,一旦冰化後魚又能動了。

  (五)北俱盧洲。那裡佛不去,困難。

  (六)盲聾喑啞難。瞎子、聾子、啞巴都很難。

  (七)世智辯聰難。自命聰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間邪智,再加上能說會道,長於舌辯,會寫文章,喜愛外道理論,不信出世正法,就屬於這一類,要成道很難。

  (八)生在佛前佛後難。遇不到佛,很困難。

  「惡趣」,就是三惡道。

  「魔惱」。魔能惱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魔惱。魔是魔羅的略稱,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個名字,這類鬼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惱害修行人。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

  這是說的天時,「四時」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暑」是大熱,「雨」是下雨,「冥」是陰天。這些都沒有,那就永遠在溫和晴朗的天氣之中,這種生活環境多好。

  地理條件更令人羡慕、嚮往。沒有大小江海的驚濤駭浪,沒有丘陵坑坎的蜀道難行,沙礫絕跡,荊棘不生,更沒有須彌、鐵圍、土石等山,有的是平坦方正的無邊大地。

  須彌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鐵圍山是外圍,日月圍著須彌山轉,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腰,頂上是帝釋所住的帝釋天。須彌山以上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在空中了。這是一般世界的安立情況,但在極樂世界,須彌山和鐵圍山都沒有了。

  在極樂世界,〖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

  地是七寶和黃金所合成。「自然」表示不是造作所成,不因安排而得,所以說是自然。這是由於修德有功,性德自然顯現。七寶的名稱各經不同,這無所謂,這些寶貝只是打個比方而已。因為極樂世界的美妙,世人無法想像,只好用世間的寶來作比喻。本經七寶是:金、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

  至於地的形態,則是〖寬廣平正。不可限極。〗

  「寬」是寬闊,「廣」是廣大,「平」是齊平、平等。「正」是正大。地平如掌,沒有邊際。因為它「不可限極」,所以《疏鈔》說「分明在目前」。

  下面說說極樂世界的天時,極樂世界的天時沒有寒暑陰雨之別,一味是晴朗溫和,大地上沒有山河險阻,一片是寬廣平坦,這都是由於法藏菩薩住真實慧莊嚴佛土,所以心淨土淨,心平地平,心和一切和。

  正如曇鸞大師說「依法性入清淨相」,極樂眾相都是依性而入,法性平等一味,無差別相,所以天時地形無有差別;法性廣大無有邊際,所以極樂國土不可限極;法性普具善美,窮微極妙。

  所以〖微妙奇麗。清淨莊嚴。〗

  「妙」就是勝妙難思,「微妙」就是妙中之妙、難思中的難思。「麗」就是華麗,「奇」是奇特,「奇麗」就是獨超無比的美妙和華麗。

  《觀經》說極樂大地是七寶所成,每一個寶裡有五百色光,這些光就像花朵,像群星,像月亮,懸在空中。極樂世界美妙奇特,最重要之處在於整個極樂都清淨莊嚴。極樂國中一切景色令人心悅而無染著,境與心都是「清淨莊嚴」。清淨是無染,莊嚴是具德;清淨令人心靜,莊嚴令人心敬。這就因為極樂國土是清淨本性所莊嚴成就,所以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思議,不能以情相見,不可思慮而知,所以處處事事無礙,處處是一真法界。

  請看下面經文: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山,阿難提出疑問:彼國沒有須彌山,那麼四天王天、忉利天住在哪裡呢?這裡我們要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阿難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

  阿難是按照這個世界的現狀發問的。

  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那個世界沒有六道,同居土只有兩道,人道和天道。那個世界沒有山,所以引起阿難尊者的疑問,如果沒有須彌山,欲界天住在什麼地方?欲界天裡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都是依須彌山而住的。四天王天住在山腰,忉利天住在山頂,沒有須彌山,這兩層天怎麼辦?阿難尊者提出了這個疑問。

  第二個問題,這個疑問是阿難尊者問的嗎?

  不是的。阿難尊者是代表我們問的。凡夫聽了世尊對極樂世界的介紹,總是免不了有些疑惑,阿難尊者知道這個情況,就向世尊請教:「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四天王天、忉利天「依何而住」?

  我們看下面經文,看世尊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這段經文的大概意思是:佛沒有直接回答阿難提出的問題,是啟示阿難,讓他自己去思索,這是世尊教學的高明之處,這叫啟發式教學。

  佛反問阿難:我們這個世界,夜摩天(從夜摩天以上的天住於空,叫空居天),兜率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依什麼而住?這些天界住虛空並不依賴須彌山,你為什麼認為必須依須彌山呢?阿難答: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業」是造作。例如學生在家中應做的功課練習,叫家庭作業,俗話中事業的業,也是這個含義。行善的叫善業,作惡的叫惡業。善業就有出生善果的力量和作用,惡業就有出生惡果的力量和作用。這就是業力。阿難是說,從夜摩天以上諸天,不依靠須彌山就能住於虛空,是因眾生不思議業力所造成的現象。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不思議境界,不能用我們現在一般的想法、看法去想、去看西方淨土。

  請看下面經文: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汝身果報。不可思議。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佛對阿難說:不思議業你可知道嗎?你本身的果報不可思議。「果報」總起來說,是指過去所作的善業或惡業所感得的結果或回報。佛接著又說:「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

  〖眾生業報。不可思議。〗

  「業報」指業因與果報。《普賢行願品》曰:「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據《俱舍論》,惡業勢力最為強盛,雖世尊也不能遮免、抑制)所以,「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

  〖眾生善根。不可思議。〗

  因此,《大集經》說:「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這兩句話意思很深。臨濟禪師說:「你欲識佛祖麼?只你能聽法的便是。」又說:「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六道神光,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口說話等等,都是神光作用,從來沒有間斷,這話是臨濟語錄裡的精華。

  禪宗古德有一最精妙的偈語:「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這個偈語是說,凡夫的心總是隨著外而轉動,這本是妄動;但是這能隨外物而轉動之處,實在是幽深奧妙。若能認清了這個轉處,那就是隨著流轉而認識本性了;識了自家本性,當下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虛空都粉碎了,還有什麼叫「喜」和「憂」呢。

  以上所說「聽法的便是佛」「六道神光未曾間歇」「隨流識性」,直指眾生善根,實在是超情離見,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宗門如是,教下亦復如是。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同顯眾生的善根不可思議。

  〖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

  《宗鏡錄》曰:有五種力不可思議,佛法威德力是五種力之一。佛力不可思議,故成就的佛土也不可思議。曇鸞大師讚歎極樂世界,「光」作佛事怎麼可以思議!「水」作佛事怎麼可以思議!底下都有,樹影子也能作佛事,聲也能作佛事,怎麼可以思議!最後還有一句話最重要,讚諸往生者「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沒有斷煩惱就得涅槃,這樣的殊勝方便怎麼能思議!這正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

  「其國」,指極樂國;「善力」,修善所得之力。往生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助兼修,有種種的功德善力。於是可以安住在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大業成就之地。安住極樂就是「住行業地」,住於彌陀行願成就之地。進一步據曇鸞大師說,見彌陀身相得平等身業,聞佛的名號得平等口業,遇見光知法得平等意業。住於如來身口意,這就是位於如來行業地。由於往生眾生有殊勝功德善力,並且安住極樂學習彌陀所行,更加上導師阿彌陀佛威神功德力,所以彼土不賴須彌山。

  請看下面經文: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向世尊稟白說:這個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沒有疑惑;極樂世界以無比殊勝的因,得無比殊勝的果,我沒有疑惑。我是為將來的眾生,替他們破除疑惑,代替他們提問的。

  總結一下第十一品經文的重點

  第一個要點,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環境的清淨莊嚴。

  (一)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

  沒有三苦八苦等種種苦惱;沒有三災八難等種種災難;沒有三惡道;也沒有魔惱等名稱。重點詞是「永無」二字。

  (二)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

  極樂世界沒有氣候的變化,沒有地理環境的差別。

  (三)極樂世界物質環境超踰一切世界。

  「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第二個要點,「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這幾句話告訴我們什麼?

  人要造業,雖然久遠,因緣相遇的時候,業報必定會現前,沒有辦法逃避。

  第三個要點,正確理解「眾生世界不可思議業力所致」的深刻含義。

  第四個要點,西方極樂世界造的是不可思議業力,這個不可思議業指何而言?說說不可思議業力的範圍。

  名號不可思議,信願不可思議,讀誦不可思議,受持不可思議,弘揚不可思議,等等。

  第五個要點,怎樣能得到同佛平等的身業,同佛平等的口業,同佛平等的意業。

  第六個要點,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不可思議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