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一首偈頌:

  【閉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這首偈頌指出大願的根源,《毗盧遮那經》曰:「大悲為根」。前面無量光壽兩段殊勝誓願無邊妙行,它的出發點、它的全部、它的歸宿只是一句話:為了無量一切眾生普得徹底究竟的真實之利。再說得簡要一點,那就是為了利他,這就是根。

  〖閉塞諸惡道〗

  要把一切通到惡道的道路都堵死,讓它不通,讓一切眾生不能再入惡道了。

  「諸惡道」,請注意,這個「諸」就是許多、所有、一切的意思。

  「惡道」,有這樣幾種解釋供同修們參考:

  (一)《地持經》說:「乘惡行往,名為惡道。」黃念老的解釋是,「即乘惡行而往之道路」這叫惡道。惡道有三: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二)六道都是惡道。因為六道都在輪迴之中,都沒有徹底離開鬼道、畜生道、地獄道。所以都是惡道。《無量壽經魏譯》說「橫截五惡趣」,五趣是把修羅趣分散開了,因為修羅有好多種情況,有天修羅、人修羅、鬼修羅、畜修羅。所以「閉塞諸惡道」是指六道的路都不通了。

  〖通達善趣門〗

  「通達」,是暢通無阻的意思,沒有任何障礙。

  「門」有兩個意思:一是差別;二是趣入。

  《大乘義章》第一卷說:「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就是我們說分門別類的意思,如部門、門類。

  「又能通入趣入名門」,這個地方開個門,人可以進出,念老為我們解釋:「法有種種差別,即是有種種門,皆能使人趣入涅槃」。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每個法門都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都能幫助我們證入大涅槃。「故指經中之法為門」。我們依照經中的方法來修行,就能離苦得樂,就能超越輪迴,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都是門的意思。

  《四教義三》曰:「門者,以能通為義,佛教所詮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所以叫門,這「正是今經中之義」。

  「善趣」,有以下幾種解釋供同修們參考。

  (一)「善趣者,一般指六趣中之三善道」,這是一般的說法,善趣就是善道,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但此與今經之義相違」,跟我們這段經的意思不一樣。請注意下面這段話:

  「上既以六趣皆名惡趣,故人天等趣不能復稱善趣。故知善趣門不是趣向人天之門,而是上善者所趣向,故名善趣門。如《會疏》曰:菩提者,則上善所入,故言善趣門。」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學佛人,目標、方向就是求菩提,菩提就是覺,覺悟非常寶貴,非常難得。上上根人,這一生在世間求什麼?求菩提,他不求別的。菩提就是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的「覺」。菩提從哪裡來?從平等來;平等從哪裡來?從清淨來;清淨從哪裡來?從放下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僅如此,還要把一切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統統放下,菩提自性本具的,自然就現前了。

  (二)「是謂入菩提妙覺之法門,才是善趣門。」

  《會疏》說:「菩提者,則上善所入」。在佛法裡頭唯有大乘、聲聞、緣覺沒有分,權教菩薩也沒進去。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他們只斷見思煩惱,辟支佛不但斷見思煩惱,連見思煩惱的習氣也斷了,所以他比阿羅漢高,但菩提心沒發。

  權教菩薩也沒發菩提心,不能趣入真實之門。他比阿羅漢高,阿羅漢斷見思煩惱,他斷分別,也就是他修的定是平等。我們經上說清淨平等覺,阿羅漢是清淨,權教菩薩是平等,發菩提心就覺了,就明心見性成佛了。菩提心沒發,他還在菩薩位,別教三賢;真正發菩提心,他就登地,圓教在十信,發菩提心,他就登初住,初住就明心見性,這是圓教大乘。所以菩提,上善所入,這叫善趣門。我們要搞清楚,要發菩提心。

  (三)「通達善趣門」,這裡說的善趣,只是在極樂世界或他方佛剎、兜率內院等等殊勝道場,登菩薩位成佛作祖了。

  此門唯有發菩提心上善之人方能趣入,洞開此門,故云:「通達善趣門。云何洞開?則唯有成就淨國、普攝群生之淨土法門也。」

  淨土法門,善趣中第一善趣門。為什麼?無論什麼人都能進去,只要具足信、願、持名,你就進去了,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叫通途法門,一定要清淨平等覺才能入進去。

  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到達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我們的習氣不要自己斷,自然沒有了,這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這兩句話不可思議。佛要為一切眾生消除煩惱,封閉六趣惡道的路,打開往生極樂世界善趣者等決定成佛的門,那首先就要為眾生開示妙法。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就要「為眾開法藏」。

  「為眾開法藏」,「承上而言」,上面說,閉塞諸惡道,悉令出生死海也。通達善趣門,咸令登涅槃岸也。為實現此願,須首先開佛知見,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教學為先。「為眾開法藏」就是教學。這是真正的廣施功德寶。而一切法藏之中,淨土是一切眾生賴以度脫的法門,能惠於眾生真實之利。

  〖廣施功德寶〗

  「廣施」是普遍施給一切眾生。「普利一切眾生,故云廣施,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寶。」「功德」,普通術語,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利益他人的是功,消歸自己的是德;惡全消盡是功,善悉圓備是德。

  「寶」有三個意思:

  (一)美稱。例如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佛菩薩的印契稱為寶印。

  (二)是摩尼的直譯。如意應是如意寶珠。能滿眾願。因為摩尼珠可以種種顏色,所以念珠人的心願而現出他願見的色。

  (三)真實法寶。《智度論》說:「於諸法中,法寶是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得法的人從現在到涅槃,都從中得到利益,所以稱為實寶。現在經句中所施的功德寶,這個寶具以下三個意義:美稱;能滿眾生願;真實法寶。

  《觀佛三昧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王子出遊,帶了一個寶瓶,裡頭有王的寶印。一個人用騙術把寶瓶偷跑了,大家就追,許多毒蛇也從四面八方來咬偷寶瓶的人,這個人爬上了大樹,有六只黑象用鼻子把大樹拉倒了,這個人從樹上掉下來摔死了。可是在緊要關頭,這個人把寶瓶和印都吞下去了。身體散壞了,可寶印在瓶內放光,這些毒蛇都被嚇跑了。

  佛告訴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

  世尊開示「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這真是如來無上心珠,一代時教的至寶,也即是真實究竟的功德之寶。所以淨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正因為「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心印兩個字是什麼分量!諸大祖師祖祖相傳的正是佛的心印。

  當年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佛說:我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囑咐給摩訶迦葉。迦葉傳阿難,直到達摩,那傳的正是心。

  「印」是法王的正印,是比喻,並非真指法王的印璽,而是表明其重要作用,如同印章。佛教祖祖相傳的是心,過去地方長官交接的是印,接了印便接了一切權力,掌握一切權力,就靠這個印,以這來比喻佛佛相傳、祖祖相授的心。

  心即是佛的印,印表示佛的心,心印合在一起,意義更為深刻、明確。所以諸佛諸祖心心相傳,心心相印,所以說佛佛道同。這是根本的根本。

  一個住於念佛的凡人,就有佛的心印,並且心放光;就像前面說的那偷寶瓶的人,人摔死了,身體還放光,因為有寶印。所以這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名念佛的時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時候,所以說「一聲佛號一聲心」,住於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壞,就是常照,就是放光,那你念佛時必然心光顯現。

  《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是禪,不但是禪,而且是最深妙之禪;不但是深妙之禪,而且是無上深妙禪。

  如來「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的開示,正是諸佛以心印心的印、諸祖以心傳心的心。若能信受,就是給我們開了智慧眼,必得光明身。

  請看下面經文:

  【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師。得為三界雄。說法師子吼。廣度諸有情。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

  上段以前各首偈頌,都是彌陀大誓願海四十八願的總結、提高與深化。本首八句偈頌是願文中沒有提到的。這也是佛經的常例,在偈頌中填補了長行所沒有的內容。這首偈頌的內容,確實有無比重要的涵義。

  這段偈頌的大意是:我願有如同佛一樣的自在無礙的佛智,和如同佛一樣的所行,大慈大悲普利眾生之行,願如佛一樣常作天人的導師來教化有情,成為三界中無所畏懼的大雄。我願圓滿我過去所發過的一切大願,那就是「一切皆成佛」。

  這八句偈頌,尤其是前六句,法藏大士願成就無量壽、無量光,普開智慧眼,同得光明身的同時,力求自覺,不斷增長,等同如來。由於全部誓願都是覺他,若要別人覺悟,首先須要自己覺悟。自己還整個在無明分別之中,全體是迷,怎麼能啟發引導大眾求得覺悟,其結果只能是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

  在當前末法中,這個毛病特別顯著,無論在家出家,往往好為人師,或自加活佛、法王等美號,登壇賣法;或者自誇妙悟,妄談相似般若。其上者於弘法中難免放毒,所謂治病,實質上是庸醫殺人;其劣者則毀教敗法,盜名欺世,斷人慧命,作惡多端。所以真實的佛教徒對於這些應該十分警惕。

  法藏大士為了真實貫徹自己大願,就必須不滿足自己所得,繼續直攀妙高峰頂,究竟證入無上菩提。據善導、曇鸞兩位大師所說,法藏大士這時已是十地菩薩。可是大願無盡,誓求如來悲智雙圓的無上覺悟,祈得佛的「無礙智」與「慈愍行」。

  〖如佛無礙智〗

  是願求自己有等同如來的智慧。「無礙智」,對於生死涅槃等等不二之法均自在通達,自在融通,沒有障礙。

  《大集經》說:「無礙智慧無有邊(不能窮盡,沒有邊際),善解眾生三業事」(一切眾生的身口意三業所造的一切事,如來都善於了解,善於解除)。

  又世尊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無礙智自在通達,自在融通種種自在法門,正是「於法自在」,所以無礙智是如來智慧,所以法藏大士願有如佛一樣的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這一句是法藏大士願如同佛的大慈大悲,自己所行如同世尊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看待眾生等同一子。這兩句話,上句求無礙智,願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下一句是求與佛同樣的慈悲。這兩句話很重要,就是智悲並運。智慧與慈悲如同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常作天人師〗

  「天人師」是佛的十號之一。

  〖得為三界雄〗

  「三界雄」也是佛的一種德號,因為佛斷盡了一切煩惱,雄猛無畏,所以成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大雄。所以寺院的正殿供養世尊,叫做「大雄寶殿」。所以這兩句就是說,願意福和智都如佛,為天人之師,普施教化,無所畏懼,成為三界之大雄。

  〖說法師子吼〗

  「師子」就是獅子。古說獅子一吼,百獸畏懼,比喻世尊所說之法是無畏決定之說,可以使大眾震動,外道膽寒。

  〖圓滿昔所願〗

  「昔所願」就是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所結成的四十八願。這一切大願我都要圓滿。怎樣圓滿呢?「一切皆成佛」這一句粉碎虛空,平沉大地!不但有情的一切,蒼蠅、螞蟻都成佛,地獄中的眾生都成佛。而且無情之物,大地山河、磚頭瓦塊、桌椅板凳、衣服鞋襪都成佛。所以這一句就是四十八願的本體,從這一句裡流出來四十八願。

  《往生論》可以給這個做一個註解。西方極樂世界,國土是莊嚴的,(這是依報,表示無情),佛的莊嚴、菩薩的莊嚴,這三種莊嚴就進入在一個法句之中,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一切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顯露的,也就是一切都是法身佛。

  清淨有兩種:一個是器世間清淨,一個是有情(眾生)世間清淨。那麼這個有情的眾生世間、無情的器世間一齊清淨,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有情、無情同成佛道,整體是《華嚴》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大法玄妙的本體,沒有對待,所以叫做一;真實離妄,所以叫做真;融攝萬法,所以叫做法界。綜合起來就叫一真法界。在法界一一微塵都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整個是不可思議。

  又《三藏法數》說:「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是名一真法界。」

  可見一真法界是諸佛法身境界,根本沒有生滅、空有、名相、內外種種差別。有了差別就是不平等,就不是一味平等的大覺。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中的水能夠說種種的法,滿眾生意。想聽什麼,水就給你說什麼,多少人同時在游泳、沐浴,各個可以聽到你喜歡聽的妙法,而且聽了以後馬上就懂。請問這是什麼水?水就是佛,一切皆成佛。水成佛了,若不是佛,焉有這樣的智慧?你想深,水就深;你想淺,水就淺;你想淋浴,水就從頭上淋下;你想暖,水就暖;你想涼,水就涼。最奇的是上面能滿各個不同的心願,宣說種種不同的妙法,這是什麼水?叫佛水也行,叫水佛也行。可見極樂世界無一不成佛。豈但極樂世界,一切世界沒有一樣不成佛。所以「一切皆成佛」這句話,可說是禪宗向上一路、末後一句,也可以說是密宗的大圓滿。大圓滿無一不圓滿,各個圓滿,一一具德,一一都成佛,密宗的殊勝也正在這裡。

  《首楞嚴經》的「首楞嚴」,意義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的事、任何的事,沒有一個不是究竟的堅固,是恆常的、是徹底的堅固。這與「一切皆成佛」是一句話。這句話萬德圓成,一法不立,再有言說就是畫蛇添足(可惜已經添了不少)。

  請看下面一首偈頌: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這首偈頌的大意是:我所發的大願若能圓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聖靈都應受到感動,空中諸位天神自然歡喜,示現瑞相,可從天降珍奇美妙的花雨。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

  「剋」就是「成」,「果」是達到目的,「剋果」就是成就之意。我所發的願如能成就,祈求天神,諸天示現瑞相,從天降下珍奇美妙的花,作為印證(花雨就是從天降花)。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法藏比丘剛說完偈頌,當時現瑞——大地六種震動,這個震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六種震動有指六方的意思,這是普地震動,各方都震動,不是某一個地方震,其餘的地方不震。

  (二)這種震動是個祥瑞,完全不同於世間災難性的地震。

  (三)震動時,「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正當震動時,大眾和樂歡悅,沒有恐怖,更沒有災難。

  (四)這個震動有六種動象:動、起、湧、震、吼、覺。

  「動」是動搖。

  「起」是上升,地會鼓起來。

  「湧」是波動,有些處高,有些處低。

  「震」是有聲。

  「吼」是巨大的聲音。

  「覺」是使大家都感覺。

  「六種震動」包括各方各種動象。「天雨妙華」天不是下雨,而是各種奇妙的花像雨一樣紛紛降落在法會的上空,自然空中有音樂,並且讚歎說:「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證明法藏大士決定必然成佛。因為這個大願,處處表現無上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也即是無上大慈悲心。

  不可思議的因,必結不可思議的果,所以決定成佛。

  下面,我們把第六品經文「發大誓願」和第七品經文「定成正覺」的重點結合起來整理一下供大家參考。

  這兩品經文的關係。

  因果關係,第六品「發大誓願第六」是因,第七品「定成正覺」是果。

  (二)怎樣認識淨土法門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玄奘大師更把「難信」上頭加一個「極」字,這是一個「極難信法」。很多人輕視淨土宗,雖然人人知道阿彌陀佛,會念阿彌陀佛,但能了解淨土宗真正的意思,那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明白。

  《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非常重要。善導大師有兩句極重要的開示:「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是真誠從大光明藏中流出來的實語。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到娑婆世界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就只是為了一件事情:唯獨要說「彌陀本願海」,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來的誓願大海。

  諸佛菩薩都有大願,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但是我們天天唱讚:「阿彌陀佛大願王」。因為阿彌陀佛的大願是一切大願中的王,彌陀大願「王」在什麼地方?彌陀大願「王」在「一切皆成佛」。簡單的五個字,卻是千鈞之重。

  (三)只有四十八願,彌陀本願之海,才是世尊唯獨要說的唯一真實之法。

  我們從實教與權教角度來比較說明,先解釋一下權教與實教:

  權教:指權假方便未了義之教;

  實教:指真實究竟了義之教。

  一般經論與《華嚴》相比,《華嚴》是實教,其他的是權教。

  《華嚴》與《無量壽經》相比,《無量壽經》是實教,《華嚴》是權教。

  《無量壽經》與四十八願相比,那麼四十八願是實,餘處是權。

  四十八願和善導所尊五願相比,則五願是真。

  十念必生願與其它四願相比,那麼只有第十八願是最真實之法,這在《彌陀要解》裡可以得到證明。《要解》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裡選出其中五願,稱為五真實願。

  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也是整個佛教的真實核心。這五願是:定成正覺願、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諸佛稱歎願、十念必生願。

  (五)定成正覺願,五真實願中最最真實一願。這一條願文,它的願求是,凡往生到極樂的人,無論過去劫中有無深重宿業,都決定成佛,證大涅槃。

  大涅槃是佛果的名稱。翻譯成「圓寂」。「圓寂」兩個字涵義很深,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為「圓」;以妙絕相累,體窮真性為「寂」。簡而言之,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

  大乘涅槃不同於小乘涅槃,大乘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圓滿。佛證到涅槃,三德圓滿。阿羅漢只有解脫德,他解脫了,不入生死了,三界攔不住他了,但他不明般若,未證法身。

  大乘涅槃具「常樂我淨」,阿羅漢只有常樂淨,不認識這個妙明真心的真我。

  這一品經文鼓舞人心,增強信心,讓更多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

  說到增強信心,我想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和同修們一起分享。

  我學佛二十年,實話實說,我的信心是堅定的,從來沒有動搖過。但對經歷的一些事情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找不到答案,那種內心的煎熬也是很痛苦的。我覺得我是一個與人無爭、與世無求的人,為什麼還被人這麼關注呢?我受持《無量壽經》會集本,被批;我親近上淨下空老法師,被罵。這是怎麼了?在我心目中的佛門聖地,怎麼這麼複雜這麼亂?

  我看到、聽到了佛門諸多的爭爭鬥鬥,不甚理解,尤其讓我不理解的是,我怎麼也被捲進去了呢?我害著誰了?我困惑不解。我不想參與爭爭鬥鬥,我討厭爭爭鬥鬥,我的「四不」原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不爭論、不討論、不辯論、不解釋,一切隨他去吧)。

  偶然一次機會,我看到了黃念祖老居士寫的一篇文章,我這才知道佛門為什麼爭鬥?

  釋迦牟尼佛創建佛教,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三千多年,佛教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解脫堅固。這是佛在世的時候,很多人都解脫了。

  第二個階段,禪定堅固。佛涅槃之後,最初階段是禪定牢固,很多人得了禪定,有的禪定很深。那個時候的禪定比後頭的禪定要深得多。五百年以後,禪定的人少了。

  第三個階段,多聞堅固。這時的人知道很多經典,還知道很多教,研究得還很深。這是多聞堅固。過了五百年,多聞的人少了。

  第四個階段,塔廟堅固。到處有塔有廟。過了五百年,塔廟堅固也過去了。現在雖然建廟的還有,但堅固已經過去了。

  第五個階段,鬥爭堅固。末法時期鬥爭堅固,說的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時期,按照前面的規律,是不是也得鬥爭五百年啊?但願短點,短點,再短點。

  這回我明白了,現在佛門的爭鬥是娑婆世界的正常現象,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自己不參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