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講第七品經文。

  【必成正覺第七】

  第六品經文是「發大誓願」,第七品經文是「必成正覺」。

  這兩品經文是什麼關係?一因一果。「發大誓願」是因,「必成正覺」是果。有大誓願的勝因,必然感得成就無上正覺的妙果。

  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前說了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用偈頌表達自己的心願。

  下面我們看法藏比丘的第一首偈頌: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

  這首偈頌開頭四句是法藏大士大願的核心、全體。

  開頭四句的大意是:我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間的志願,決定成就無上的至道;這個願若不能滿足,我決定不成佛。這四句就是織成四十八願的經緯線,決定成佛的大願。

  以下六句經文的大意是:在我求成正覺的同時,還要當種種眾生的大施主,救濟他們的貧窮與困苦,要讓種種的眾生在生生死死的長夜之中永離憂苦,並生出種種善根,成就菩提妙果。這便是織成四十八願的另一條經緯線,願願為一切眾生。

  下面具體解釋一下這首偈頌: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

  「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間,這裡所指的不但超過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

  經中已經說過,法藏大士發願時說:「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還有《後出偈經》裡頭說:「發願踰諸佛。誓二十四章。」「踰」就是超過,我發的誓二十四章超踰一切諸佛。這就是說,法藏大士所發的大願是要超過諸佛,極樂世界「超踰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說法藏比丘的超世志願,所謂超世,實際包括要超過諸佛的大願。

  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極樂種種殊勝莊嚴,都是彌陀自心真實智慧的流露,正與《往生論》的「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彼此契合。「無為法身」,就是每個人的自心,所以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全是顯的我們自己的心。

  夏蓮居老居士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托」是假借、依靠。就靠這個極樂世界依報的國土,這色、光、聲、香。正報就是諸佛菩薩,托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顯現自己的本心。既然你自心所本具,也即是諸佛法身的流現。所以一塵一毛都是一真法界,各個圓明具德。

  理事無礙:水鳥樹林都說妙法,聲、色、香、光都增長道念,尤其是凡夫帶業往生都證不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事事無礙:芥子容納須彌山,剎那即是億萬劫,完全打破世間一切情見。

  所以法藏大士的大誓願海叫做「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

  「道」就是覺悟,「無上道」就是最高無上的覺悟,亦即無上正等正覺。《法華經》說:「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法華經》文與法藏比丘大願完全一致,都是要眾生成佛。

  「必至無上道」,貫徹在全部大願之中,既是大願中的主體,又是大願的殊勝之果。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為眾生成佛,所以這是本願的主體。所謂果者,眾生依止遵奉此大誓願海,必定證入無上菩提。

  〖復為大施主〗

  我還要做「大施主」。這個大施主就是要包括財施、法施。因為眾生還是凡夫,他還離不開這些物質生活,所以還要財施。若只是財施,那麼救人就沒那麼徹底;救人須救徹底,還得要法施,讓他自己明白。

  本經「積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拿六度來教化眾生,讓眾生安住於真正之道,這就是法施。又「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這就是財施。

  所以財法兩施就是大施主,才能真實的「普濟諸窮苦」,使種種眾生脫貧離苦,聞名得度,往生淨土,究竟成佛。

  〖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

  眾生一念妄動,墮入無明,永劫輪迴在六道裡面,生死黑暗,所以稱為長夜。而且無明遮蓋了眾生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長夜。

  在這個生死長夜之中,要讓眾生無憂無惱,那就是讓他們「出生眾善根」,要使得眾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善根就要結果,必定「成就菩提果」。這是慈悲至極的救度,這樣救人就能救徹底。你看一個人可憐,你請他吃一頓美餐,可是明天、後天他又挨餓,這就沒有救徹底。為了救人救徹底,就要讓他成就種種善根,那就必然成就菩提的果實,永離憂患,徹底解脫。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有四十八,但這四十八願是一願。這個願是什麼?這個願是普度眾生。我們學佛人學什麼?就是要學這個。我們今天發的什麼願?只求自己往生,沒有想到別人,能發這樣的願,已經很不錯了,因為他能求往生了。

  我們回頭看看阿彌陀佛的願,這還得了嗎?願願都是普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的一切眾生。請注意!兩個「一切」!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一個不漏。這是彌陀的四十八願,這個心量多大!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不要忘掉,我們學佛要學這個。我們學這個,才跟阿彌陀佛相應。否則怎麼發,都和阿彌陀佛不相應。

  阿彌陀佛願願度眾生,我們跟眾生還有意見,這個眾生我喜歡,我要度他;那個眾生我討厭,我才不度他,把他度到極樂世界,天天看到他我就不高興。我們想一想,這樣的心態能度人、能去極樂世界嗎?淨土念佛法門無比殊勝,我們修學這個法門,要把心量拓開,小心量學不了這個法門,也成不了佛。

  佛陀的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度眾生。這個學佛的人似乎都知道。注意,我用了「似乎」二字。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沒有把這件事情落到實處。

  為什麼光說不落實?是不是有這麼幾點原因:

  「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只是一句口號而已,你還是把眾生看作是一介凡夫。

  這樣看的結果就是:不能想眾生之所想,不能急眾生之所急,不能解眾生之所難。有時對眾生的一些所求,你會漠然置之。可能在你眼裡,那是小事兒。可是對眾生來說,是大事兒。我們把「眾生和我是一體」忘記了。

  不了解眾生的疾苦和需求,你怎麼去幫他排憂解難?

  只有深入基層,了解下情,你才能知道應該怎樣幫眾生,怎樣能幫到點子上。

  方便自己在先,方便眾生在後,顛倒了。

  我們的定位是什麼?是為眾生服務的,而且是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的。我們遇到事情,先考慮自己方不方便,錯了。把自己擺在前面,把眾生放在後面,這樣的心不是佛心,不是菩薩心。你用冷漠之心對待眾生,久而久之,眾生就會離你而去。

  換位思考。

  遇到事情要換位思考。你站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你和眾生的距離就拉近了。

  大愛無垠。

  小愛不行。沒有大愛,眾生對你敬而遠之,你度眾生不就是一句空話嗎?說到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是我自己傻大膽兒的故事。

  大約是九幾年,具體時間我記不準確了。我的同事小程突然發病住院了。這個小程,就是這兩天正找菩提心、找我有事兒的,就是那個小程。他是上午住院的,中午他媳婦就給我打電話,說:「大姐,老程病了,是傳染病,住院了,醫生護士都不敢靠前,試體溫讓我去給試,你說咋辦?藥也不給用。」我說:「你別著急,我去看看。」

  然後我就到了醫院,一看小程在床上躺著,確實是沒有用藥。他媳婦告訴我,在小程之前住這個床的,是一個三十八歲的解放軍軍官,一米八十多,長得又膀又圓,身體非常好的一個小夥子。跟小程一樣病,沒過三天,死了。他媳婦就害怕了,說,「大姐,你說咋辦?這老程這不得等死嗎?」我進屋以後,我就問小程,我說「小程,你怕不怕死?」小程說不怕。我說「不怕死,辦出院手續,跟大姐回家。」他就跟他媳婦說:「聽大姐話,去辦出院手續,回家。」我說:「別回你家,跟我回家。」

  就這樣,我就把他接到我家去了。我告訴他,我把床給你鋪好,你先休息,我想一想咋辦。」那我知道,我也不懂醫,他啥病我也不知道,反正人我是接回來了,我就想死馬當作活馬醫。要死死在家,別死在醫院。我就這麼想的,非常簡單。

  這個時候,我姑娘在家,翀子就跟我說:「媽,我有個好朋友,她老媽會治一種病,一治就好,不知道我程叔是不是這個病。找來給看看行不行?」我說去找去。我姑娘就去找這個老太太去了。

  半個多小時以後,就把這個老太太找回來了。我說「請你給看看,他是什麼病。」老太太一看說,「哎呀,再晚幾個小時就沒命啦。」說這個病,得一個就要命,要治不及時。說「這小子兩個都得了,還治晚了,都老了。」她說的話是術語,說這不都老了嗎。我說他啥病?她說「一個是攻心翻,一個是羊毛疔。」我一聽這個名我就知道了,因為這個名以前我聽說過,很厲害。這個老太太說,「這個醫院沒給打點滴還真救了他一命,這個病最怕打點滴,如果是點滴打上了,他這把就沒命了,我救不了他了。他沒打點滴,挺好。」

  然後我記著就拿那個男人剃鬍子的那小片片刀,拉,拉的時候都咯登咯登的那個聲。好不容易拉斷了,就像那個筋頭子似的。然後流出來那個血都是黑紫色的,又腥又臭,可難聞了。拉開以後,血也放出來了。一會兒他覺得輕鬆了,高燒逐漸也退下去了。老太太說:「給他收拾完了,但是怕風,不能出門。」小程說:「大姐,我回家吧。」我說:「不行,你沒聽說嗎?怕風,你就在我這兒住吧。」然後我就把他留在我家住了兩夜。好了,他說:「我回家休息兩天,我就可以上班了。」我說:「那行,你現在可以回家了。」

  我上班之後,我那個小同事就跟我說:「哎呦我的媽呀,劉姨,你太大膽了!你咋把老程整你家去了?」

  我說,那不整我家整哪兒去?整他自己家?我說,那不行。她說:「如果他要傳染你呢?我聽說是傳染病。」我說:「他不是傳染病。」當時我也沒想他是啥病。她說:「他要死你家咋整啊?」我說:「死我家就發送唄,死哪不都得發送嗎?」完了我那個小同事說:「劉姨,你太膽兒大了,沒人敢做這樣的事情。」我說「我敢做。」

  這個事情過後,我什麼想法沒有,偶爾有點什麼想法,就想:你看一個人,你就起那麼一個善的念頭,就救了命。後來,小程他們全家都特別感恩我,說:「大姐,你把老程的命救了。」我說:「哪是我救的,我哪有那本事,是那老太太救的。」我說「那老太太要不會救,我也沒招兒。」我說「你還是不該死,你就該活。」

  所以通過這個事兒我就想,如果那次事兒,我可不可以不管?我又不是搞醫的,我又不明白。就這種情況把人接到我家裡去,現在想想有點兒後怕,是有點兒冒險。但是當時真的什麼都沒想,就想,想想辦法,能不能把他救過來。結果,就那麼一個小小的善念,就把他的命救了。

  我跟大家講這個故事,絕不是要炫耀我自己,就告訴大家,你的心念很重要。你起惡念,不單害別人,更害你自己。如果你是善念,你能救別人,也能救自己。後來我的病,那麼重,不治而愈了。有時候我想,是不是因為我心善,感動了天和地,所以把我的命留下來了。我說的這個故事,僅供同修們參考。

  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是我們修行的大障礙,是我們成佛的大障礙。這十個字,你沾上一個邊都去不了極樂世界。如果十個邊你都沾了,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們這一生的目標明確:了生死出輪迴,去極樂世界作菩薩、作佛。在這個世間,對我再不好的人,生生世世陷害我的人,都原諒他,不把他放在心上。舊的結要解開,不能再結新的結。我們要像諸佛如來一樣寬宏大量。什麼是大量?大量就是什麼都能包容,沒有一樣不能包容。這個重要,非常重要!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無礙誓願」。「無礙」兩個字我們要重視,有障礙就不行,有好惡就不行。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這十個字能夠放下就無礙了。放下前五個字,心無礙了;放下後五個字,事無礙了。理事都無礙。我們得學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毀謗我們的人,障礙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要原諒他,為什麼?一體。在佛教還沒傳到中國以前,中國古大德就說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說這話的人是什麼人?在印度就是佛菩薩,在中國我們稱之為聖賢,大聖大賢。

  既然是一體,還有怨恨嗎?有怨恨心的人,能作佛作菩薩嗎?天天搞人是我非的人,能作佛、作菩薩嗎?我們天天喊要學佛學菩薩,要作佛作菩薩,可是我們的言談舉止,行為造作和佛不相應,和菩薩不相應,能作佛作菩薩嗎?

  請看下面一首偈頌: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這一首偈頌標顯無量壽。因為佛壽無量,所以眾生永遠有佛陀做為自己的依怙,永遠不會變成失母的孤兒。並且任何時間,彌陀都是「今現在說法」(《阿彌陀經》),在無量劫以後,仍是「今現在」開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永遠不會中止。

  這一首偈頌的大意是:法藏大士說,我法藏將來成佛的時候,佛的名號叫做無量壽。一切眾生只要聽到我的名號,歡喜信受,依教修行,就全部都會來生極樂國土。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並不是在極樂世界安享自己種種不能形容的妙樂,而是學習教主阿彌陀佛,也發起大悲普度的心願,誓為一切眾生謀求究竟、徹底、永恆、無上的真實之利,願度一切眾生同生極樂。

  為了覺他,首須自覺,所以自己遠離一切世間情欲,深入正念,用清淨的智慧,勤修證入涅槃的無上清淨無欲的諸行。

  前一首偈頌的開頭四句: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也是全經的教眼,十方如來接引眾生的妙手,一切眾生出苦的寶筏。四十八願就是這四句的展開。

  阿彌陀佛聖號有無量的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也就是無量的無量。無量壽就表示法身常住,所以無量壽這一名號可以攝一切名號,這一句也就廣攝阿彌陀佛一切功德。有緣眾生聞到名號,由於彌陀大誓願海無邊的願力加被,就都願來極樂國土,於是至心信樂,稱念阿彌陀佛,乃至只念十聲,沒有不往生的。所以說「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這正是大誓願海的核心,第十八願的重述。足證法藏大士的偈頌雖短,可是包含了四十八願的一切精湛至妙之處。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才能念阿彌陀佛;由於信願持名,就得生淨土。到了極樂國土,種種都是增上,沒有退緣,壽命無量,決定成佛,所以稱為大願之王。

  這些眾生來到我剎,都跟佛一樣具有金色之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以及種種勝妙之相一齊圓滿。往生的人不但身形似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念也都在學佛、如佛。大家來到極樂國土,不是為了自己享樂,而是為了學佛,願同阿彌陀佛一樣,也是以永恆的大悲之心來利益眾生。所以《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你只是求自覺,自己安樂,自己享受,甚至只是自私自利,個人打算,這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要發大慈悲心,要「利益諸群品」。往生之人,他們不但是金色光明大丈夫相,更殊勝的是都有大悲之心,願我們都有如佛一樣的大悲之心,來利益種種品類的眾生。你要覺他,要去度眾生,那你不能不自覺!要使別人覺悟,你自己還沒覺悟,怎麼能使別人覺悟。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你自己沒有覺悟,就想覺他,就如同你自己正在河水裡漂流,自己正在掙命,可是你卻要去救岸上的人,這豈不是笑話?所以蕅益大師說得透徹,自己覺得岸上的人有危險,而不知自己更危險。

  既然是如此,所以要救度眾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覺悟。這一段偈頌,功德不可思議。建議同修們常常讀誦。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欲」就是貪欲。《四十二章經》說:「離欲寂靜,是最為勝。」既然離欲是最勝,當然不離欲就是最危險了。目前有許多怪現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離欲,甚至縱欲,讚歎縱欲,邪見纏身,怪論惑眾。初機行人必須小心識別。所以要離欲,離開這些欲染。

  「正念」是八聖道之一。八聖道是:

  (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正念是以真智憶念正道,是以無漏的念做為本體。也就是離開邪見分別,念法的實性,叫正念。「深正念」是很深的正念。例如《心經》的深般若波羅蜜,是指不是小乘的共同的般若、不共的般若,所以是「深般若」。「深正念」,《無量壽經義疏》說:「捨相入實,名為正念。」捨離一切相,入諸法實相,這個叫正念。能入實相,這是深正念。

  什麼是實相?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法界等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經云:「實相無相無不相」。

  「淨慧」,《會疏》說就是般若波羅蜜,不是人間小乘不淨的智慧,它與深般若是一樣的。

  「梵行」,就是清淨無欲之行。菩薩對於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對治,能離一切過失,身心清淨,這就是梵行。

  法藏大士為了實現普度眾生的弘願,所以自己離欲,入於甚深的正念,並以清淨的智慧來照破一切欲染,勤修證入涅槃的種種梵行。至於聞名的眾生來到我剎,一樣也都發大悲普度的心。大悲普度眾生在於使他覺悟,若要覺他,首先就要自覺,自己就要離欲,就要有深正念,以清淨的智慧來修證入涅槃的梵行。

  請看下面一首偈頌: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悉捨三途苦。滅諸煩惱暗。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

  本首偈頌標顯無量光。正因全部大願都以無量光壽做為主體,所以古德說:「一一大願歸光壽」。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

  這兩句直指無量光佛。智慧光與無量光都是十二光佛之一,都是無量壽佛的不同名號。並且佛光普照十方,正是無量光佛的妙用。在《唐譯》中是「願獲如來無量光」。所以智慧光就是無量光,本段和上段,正是提出了無量光壽這一大誓願海的依止和歸宿。

  這一段偈頌的大意是:願我無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的佛剎,消除一切眾生貪瞋痴三種垢染所產生的冥暗,救濟種種的苦厄和災難,讓一切眾生都捨離三惡道的劇苦,消除種種煩惱,所結成的黑暗,開發眾生心中本具的智慧眼,並證得如來的清淨法身。

  無量壽表法身常住,這是本體;無量光是本體所顯的妙相;智慧光則是本體本具的妙用。

  以下「消除三垢冥…獲得光明身」,一共六句,這六句正顯妙用。曇鸞大師偈:「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由於佛光能破眾生的根本煩惱、無明暗惑,所以佛就以智慧光做為名號,所放能破無明的就是智慧光。這與《涅槃經》「光明名為智慧」是一致的。

  〖普照十方剎〗

  智慧光即是阿彌陀十二光(無量、無邊、無礙、無等、常照、清淨等之光)之一,這裡面每一光都包含十二光所有的一切功德妙用,所以智慧光同樣是無量無邊,可以普照十方剎土,遍照十方一切虛空,遍一切處,沒有地方不能到達。而且這一光明就是智慧,不只能破我們這一世間昏暗的黑暗,而且可以破除眾生的無明。

  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因為一念妄動出現了無明,於是墮落成現在這個樣子。佛光普作饒益,不只是在極樂的眾生,而是對全法界一切眾生,佛光普照,平等加持。只是人們無明的殼太厚了,不能明顯感覺,可是佛光冥冥加被,是決定不虛。任何一個佛弟子都可以這樣說,我們能有現在這種情況,都是在佛光的慈悲攝受之下,才取得現在的情況。

  〖消除三垢冥〗

  三垢就是貪、瞋、痴,給眾生造成了無知,由於無知就不知真實的義理,也就沒真實的見解,所以稱為「冥」。鬼界稱為冥界。那更是糊塗黑暗了。佛光普照,廣為一切眾生消除貪瞋痴所造成的黑暗、無知,所以說是「消除三垢冥」。

  〖明濟眾厄難〗

  《會疏》是「廣濟眾厄難」。「明濟」就是廣度的意思,廣度一切厄難。「厄」就是疾厄、苦厄;「難」,災難、困難。

  世人無知,所以就會做錯事,上當、受騙、犯法、造罪,於是受刑、受報。人在陽世間的罪報之苦,死一次就完了;雞、鴨一刀,罪人一槍,就完了。在地獄中,死苦是無窮無盡的。死了之後,風一吹又活了,活了之後再死,死了之後再活,一夜之中不知有多少萬遍生死。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種種痛苦跟災難,唯有仰賴佛的智慧才能救濟。

  阿彌陀佛第十四願說:「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

  又本經「光明遍照品」:「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這裡面的「垢滅善生」、「皆得解脫」,正是「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眾生在地獄極苦的地方,蒙佛光照,都得到休息,命終解脫。佛光勝妙,佛願弘深,令眾生感恩戴德,無有窮極。

  智慧光的恩德,是令苦難眾生「悉捨三途苦」,完全捨離了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苦,這個很苦,並滅除一切煩惱所造成的愚痴、昏暗。

  無明等等煩惱障蔽了本心的光明,使人愚昧無知,所以叫做暗。暗是比喻,佛的智慧像是日光,日光能破黑暗,所以說「滅諸煩惱暗」。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

  「開」就是開佛知見,如來因開示悟佛知見這唯一的大事因緣,才出現在世間。諸佛開示佛的知見,眾生悟入佛的知見。眾生具有佛的知見,即是開發了本有的智慧德相,也就是此處的「開彼智慧眼」。

  人們習慣認為開示就是說法,這是以音聲為佛事。眾香國以香為佛事,眾生嗅到香氣自然道業增長。此願是以光明做佛事,眾生見光開佛知見,即是開智慧眼。這個「眼」字所代表的是「見」。

  密宗心地法門的修持,以「見、修、行、果」做綱宗。見(見地、觀點與主導思想)在首位,必須有正見,才有正修、正行與契證的正果。反之,那只是盲修瞎練而已。

  通常我們講五眼,《華嚴》講十眼,第三是慧眼,第六是智眼,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見普門的法界。經中的「智慧眼」就相當於慧眼、智眼,一切智眼,能見普門的法界,也就是無上般若。所以可以說,智慧眼就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眾生愚昧無知,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佛性和佛的智慧;由於自己不具眼,所以就把智慧相推到了佛的一邊,認為是佛所獨有。

  於是彌陀大悲,佛光垂照,「以此光明宣妙法」,開示眾生,令眾生開發自心中本有的智慧之眼,明見自心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在無量壽部分指出了持名極要之法,在本段中說明智慧的無上妙用,暗顯了菩提心,大悲大願在偈頌中都已詳明,現已補足大智慧,於是全顯了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三輩往生的必具條件,是本經的綱宗,在這個偈頌中再度指出。

  〖獲得光明身〗

  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思益經》說:「如來身者。即是無量無邊光明之藏。」如來身具無量的光明,所以如來身就是無量光明的寶庫。

  《往生論註》說:「佛光明就是智慧相也」。所以光明藏就是智慧藏,光明身就是智慧身。所以開了智慧眼便成就了光明身,因為智慧與光明是不二的。由此可見,佛願一切眾生也都有佛的智慧、佛的身,身心都與佛一樣,同於如來。

  貪瞋痴慢疑 怨恨惱怒煩

  你和它為友 天天把你纏

  學佛有正念 心量要擴展

  老實念彌陀 降伏諸魔怨

  天地是同根 萬物是一體

  懂得此道理 你就是聖賢

  彌陀大慈悲 佛光注照咱

  西方作佛去 諸佛都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