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26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昨天講到節儉,提到老子《道德經》上說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這三寶可以保身、可以保家、可以保國。我們儒釋道的教誨,小到安個人的身心,大到可以治國平天下,小大圓融,都是依循同樣的道理。這些都是總持法門,我們時時要受持,時時就有受用。儒家君親師,我們能時時觀照,我這個念頭、我這個言行跟君親師的精神相不相應?我們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在道中就不在劫難當中。這一句話對我們這個時代是重要的,這個時代無常變化。為什麼外在會有這麼多的無常?我們說天人合一,整個自然跟人心是一不是二,人心變化太快了,外在也無常。

  我們看一個新冠肺炎,對全世界的影響相當相當大,大到什麼程度現在還很難估計,變種,印度有變種,現在南非有變種。其實這是報出來的,沒有報的有多少種?我們假如隨著境界,會不會擔憂?一直變咋辦?新冠病毒是我們所面對的一個境緣,這個境緣最重要是什麼?考我們的心。新冠病毒在考我們,哪一個境緣不是在考我們的心?我們上個禮拜講到,「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我們面對境界不知道它考我什麼,鐵定我要用錯心。假如我面對境界知道它在考我不能發脾氣,我壓都要把它壓下去,不能再瞋心起我火燒功德林。壓下去那也算不簡單,沒有被境界轉。知道境界考我放下控制、要求的念頭,這樣我們才能過得了這個關。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當下都在考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我們可能在人事境緣會感覺到常常會遇到很多煩惱的事情,遇到的人不同、遇到的事不同,有時候煩惱的點是一樣的。遇到孩子會控制,遇到朋友也會控制,可能考的心上是一樣的,人換了、事換了。就像我們以前做數學,可能考的是同一個類型,只是人物換了,張三變成李四,橘子變成檸檬,其實都是考加法。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你真的考過了,同樣的考題不考你了。總是考我們不能動心,一動心就生煩惱,對己對人都沒有幫助。

  比方說新冠,開始很操心,可能這個操心就感染到全家人。就像成德得失心很重,一考大學聯考,全家陪著我一起感受考試的氣氛,還得陪我去考場。老祖宗留了一句話給我們,「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這一段《格言聯璧》挺重要的,對我們現在人是一帖良藥。我們整個外在環境太浮躁了,每天變化很快,手機換款式了,iPad換款式了,Apple電腦,還是Windows,我也搞不清楚現在是多少,好像大家都在趕,都怕落後,都要新東西,顯得都很浮躁。古人這一句以靜制動,以沉,沉靜、沉著,以沉制浮,制字在傳統文化裡面是個重頭戲,這個制叫對治,對治習氣,布施對治慳貪,菩薩六度都是對治,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痴。我們在每一個境緣,我們要用哪一句法來對治我們不安的心?

  諸位同修,現在這場仗誰是主帥?自己。自助者天助,人的心一定下來,佛菩薩馬上加持;人的心散亂,佛菩薩想加持加持不上,魔得其便。尤其假如我們是做教育,弘法利生魔要障礙的,我們老師保持正定、正念,佛菩薩加持,自己的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不可思議;可我們穩不住心念,那我們有業力,我們的學生也有業力,會招感來這些業力,眾生業力不可思議,這一念之間重要。

  心正而後身修,心重要;身修而後家齊。我們面對家庭問題,誰在心上用功?這是根本處。以靜制動,這個靜,我們學習的目的首先要把心靜下來。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心不安會起煩惱。心安了,安而後能慮,你每天在思慮問題很有靈感,很容易觸類旁通。我們有時候一思慮,愈想愈沒主張、愈想愈猶豫、愈想愈擔憂,那個想是順著煩惱在思惟。思慮要什麼?是從知止。止於什麼?止於至善。我人生起的每個念頭、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我的目標是什麼,這叫知止。我們現在人常說我到底在忙啥,不知道自己在忙啥,那不變瞎忙了?人生最可愛惜的就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光陰不能浪費的,每一分每一秒用來做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知止。

  什麼是有意義的事?《大學》第一句話(每一部經論的第一句話都很重要,老祖宗不藏私,第一句話都是最重要的)就告訴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很有意義,提升自己,恢復自己的明德,佛家講恢復自己的自性、佛性。假如我們覺得不知道在忙什麼,那鐵定不是往恢復佛性的路,恢復佛性的路忙得很清楚。佛法,老法師說學佛面對境界要清楚,每天忙什麼要清楚。其實我們每天忙什麼不清楚,自己有時候靜下來也會擔憂,我到底在忙啥?這樣繼續忙下去有意義嗎?明明德是自愛,有意義;親民是愛人,很有意義。而且我們去愛人要在明明德的基礎上,要在自愛的基礎上,用我的明明德去幫助別人恢復明明德,去愛人。就好像我要能安我的心,我才能去安我家人的心;我自己都安不了心,我去跟他講話,我會把我不安的心傳遞給他。

  有同修有問問題,其中有一個就是問到過動兒的問題,待會再來回答。過動兒的心安不安?他不安是一個果相,萬法因緣生。其實佛講話一句話就把所有的情況都講了,佛、儒釋道聖人的歸納能力讓我們不得不佩服,萬法包含一切的情況,因緣所生。

  真正想愛人的人他首先是先提升他自己,其實提升自己就要花很大的力量,不能空過時間,有一秒念一秒佛,因為有一秒不念佛就打妄想,打妄想就不自愛,自己妄想的力量就比佛號強。「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真正愛人的人他是理智的愛人,首先他會提升他自己,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假如沒有這樣用功提升自己,這個愛人當中不夠理智、不夠務本,愛人當中夾雜著自己的擔憂在裡面,夾雜著控制在裡面。其實我們現在用心要用到純不容易,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有時候我們覺得我的動機很好,我是善的,我想去幫忙,怎麼結果好像不如我預期?可能我們的用心不夠純正。我們昨天提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有時候很容易被自己騙,自己有夾雜自己不一定承認。我們看《孟子》的話:「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這話很有味道,你去愛護一個人,跟他不親,是不是我仁愛心不夠純?是不是還是有帶點目的性?

  我曾經有一個大學同學,我們共同認識的朋友也有不少,他有一天就跟我說,他說我跟這個同學常常還打電話跟他聯絡,每個月最少也有一二次,你半年都不跟人家聯絡,奇怪了,為什麼你跟他聯絡講得這麼高興、那麼親?怎麼我常跟他聯絡的都沒有你這個味道?他有點吃醋了。其實說實在的,禪宗有一句話叫「密在汝邊」,假如會觀心的話,當他把這個話講完的時候,其實他能觀照自己的心念他已經找到答案,他去關心人家有求,他的人際關係目的性太強。對方能不能感覺到?可以,人其實,尤其現在的人very sensitive,很敏感的。為什麼敏感?怕受傷害。現在人為什麼怕受傷害?因為缺愛,因為曾經被傷過,所以比較敏感。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很重要,因為我們得知其心,我們得了解現在的小孩,我們面對的學子他們所成長的環境背景。有時候我們接一個班,首先看什麼?單親的有多少,隔代教養的有多少。萬法因緣生,這成長的緣分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況。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你帶領一個團體,出現一些人事問題,是不是自己的智慧不夠,沒有慎於始,沒有一些善巧方便化解這些誤會,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我看起來都有跟人家打招呼,外面看起來很恭敬別人,但是好像人家對我也不是很熱情。其實說實在的,我們在愛人、我們在治人、我們在禮敬人的時候,能不能以一個無求的心來做這些事?有求的心其實都是我們功利目的性太強。曾經也跟大家交流過,我們所成長的背景都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大環境裡面,我們受不受影響?或多或少。所以我們要能誠意正心的面對學生,我們得從格物下手。格除物欲裡面最重要的自私自利,能放下自己,全心為學生想。有時候我們在付出首先念頭起來了,我今天這樣幫他輔導要輔導多久?我有沒有那個時間?本來要付出就稍微有點猶豫了,這是未來煩惱,就不能安住當下。有時候你幫這個人幫了很久,我到底要幫多久?說實在的,根源還在我們的念頭上,說不定我們還為自己的心一下放下了,啪,至誠感通,對方就開竅了。這個真相自他不二也要我們自己去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那一天聽一位老師提到了,他說有一個同修跟他說《無量壽經》非常好,他推薦他要好好受持這部經,他聽了,他說我很喜歡《金剛經》,我很熟悉《金剛經》。那同修聽完之後就跟他說,《金剛經》也很好。他說他一聽完就很想讀《無量壽經》,後來就真的讀《無量壽經》讀進去了,甚至於一品一品都把它背起來。他事後想一想說,假如這個同修跟他說「不行,要念《無量壽經》」,有可能他就不是很舒暢,我還是讀我的《金剛經》。

  有時候真的都是心地,這叫有心插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心裡面就是那種目的性要放下、那種控制要放下,要應無所住而生真心。有預設立場,我要達到什麼目的,那些念頭裡面都有貪瞋痴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心是根本。但是我們要自己體驗過更有信心,真的我的心轉了,孩子跟我的互動就轉了,同事跟我之間的狀況也不一樣,學生也是這樣,我們自己有體驗,對佛法這些義理更有信心。

  佛經語深,聖賢經典都是語深,很深很廣,深到內心深處,廣到一切時一切處。這一句「定靜安慮得」在哪?在一切時,在一切處。我假如不在一切處,我遇到境界沒有安,沒有正思慮、正思惟,我這個事會做錯的。我這句話講錯了,孩子跟我的因緣就往錯的方向在發展,而且愈發展以後回回來你要去解決的問題更多。心用對了,它就往好的方向在發展。

  我們儒釋道這些經教把它用上,真管用,所以我們要把心靜下來。怎麼把心靜下來?那得找到讓我不安的心是哪些因素。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會擔心未來就會憂患,心就安不下來;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這些心地的狀況只有自己清楚,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我們個人。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不難,為什麼?一念之間,肯不肯轉、肯不肯放下的問題而已。從理上講不難,為什麼?不覺本無。煩惱在哪?達摩祖師向二祖說:「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因為二祖說他心不安。他一看找不到這顆不安的心,原來它是假的,覓心了不可得。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可以放下的。《了凡四訓》講,「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佛家的自性三寶覺、正、淨,我的念頭都要跟覺、正、淨相應,邪念就污染不上來。正念能守住,我就可以做主,我不被境界轉。我們能做得了主,我們的心能安住當下,不被煩惱轉,我們就能夠去護念到身邊有緣的親戚朋友。

  這些次第很重要,欲愛人者先自愛,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要先自救。剛剛跟大家提到以靜制動,我們學東西只要心靜不下來,很難把東西學深,都是走馬看花、囫圇吞棗。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這個功夫不簡單,首先不能被外在這些大環境影響。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怎麼辦?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然我假如每一天看看,哇!新感染人員八萬八,你看我的心臟會不會跳出來?昨天再看九萬三。我現在想去哪都去不了,人家法國說英國人不能過來,我現在想去法國都去不了。你現在住在英國,到哪人家都不敢接收你。隨遇而安,不能跑別跑就好了,幹嘛那麼執著?在這裡欣賞風景也不錯。

  夏蓮居老居士說「隨處安閑,自然合轍」,心能安,安在當下的因緣,都好,都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讓我歷事練心,我不挑境界。我們往往在境界當中都想著,我換一個工作就好了,我換一個主管就好了,我換一個……都會在那裡挑境界。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我們的心動了。心不動,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老法師是學《華嚴》的。

  我講別人心動,你看我也穩不住,還是被境界轉,因為剛好現場我們有同學在參與課程,他笑得太厲害我定不住了,被他影響了。但是定不住要趕緊提醒自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穩住,不能繼續笑場,不然這個戲就不知道怎麼演了。

  《楞嚴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其實就是一個修學的總綱領,「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就是你不被境界轉,境界就被你轉。你不被對方影響,你又每天跟他相處,鐵定對方會受你影響。我們現在一般是什麼?互相影響,但是大部分是不好的影響。你有情緒,他也有情緒了,每天還得見面,挺辛苦的,都不能被這些境緣影響。

  以靜制動,以沉制浮,以緩制急,急事宜緩辦,不然忙則多錯。這件事很急,我們一下被它轉,就開始亂了方寸。什麼時候練中道?急的來,緩辦;緩的來,緩事宜急幹,敏則有功。不然你很和緩的事情來了,拖啊拖啊,拖到最後又變成很急迫,那就變成什麼?我們每天都在處理急迫的事情,然後自己又很無奈。這個時候要反求諸己,還是我們處理事常常把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一直往後拖,拖到最後它就變成又重要又緊急,甚至於是不重要但是很緊急,你不去處理,到時候失去信任也不行,它不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可是還得要去應。

  我們要在一切境界當中認識自己,可能這句話大家一聽,我都三十幾歲四十幾歲,我還不認識自己?自知者明,認識自己也不簡單。老子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我們面對一切境緣當中,我們才看得出自己的心理狀態,甚至是自己的性格。我們看有些人度量大,我們說大肚能容,有容乃大。一個主管度量很大,人家跟他配合很放鬆;主管度量一小,人家跟他配合很緊張,因為他度量小就容易指責別人,那身邊的人一定怕犯錯。大家想一想,一個人做事很放鬆的時候做得好,還是很緊張的時候做得好?鐵定是比較放鬆的時候潛力可以出來。愈怕犯錯愈會犯錯,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端一杯茶,一直在提醒自己別撞到了別什麼,還是犯了,因為他很緊張。當然假如這杯茶是端給我喝的,我不能怪他,因為我讓他很緊張,這還得反求諸己。

  一個團體整個氛圍跟領導人的性格很有關係,一個家庭的氛圍跟父母的性格很有關係,這都是無形的,隨時存在。誰能感受到?這種無形是隨時在影響家裡的每個人,影響班級的每個孩子。假如我們都看不到,那真的孩子有一些狀況出現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達摩祖師傳」裡面說,「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這話裡面很有味道,有味道在哪?人容易著相,無形的東西著相的人不容易感受到。

  就像我們最近一直在跟大家探討,我們能感受到孩子的心嗎?心在哪看不到,隨時在作用,孩子的一個表情就是他心的作用。他的笑容在減少我們看到沒有?他不說話的時候帶點憂鬱,他在憂鬱什麼?不然說實實在在話,十幾歲的孩子,像我們那個年齡,十二三歲,還很樂天,天塌下來也不怕,還玩耍得樂不思蜀都有。可是我發覺現在七八歲的孩子,他跟你笑啊笑,突然不笑的時候,那個表情內心有苦悶。父母有沒有觀察到?老師有沒有觀察到?

  一個孩子的內心有苦悶,跟他把這個苦悶解開,大家想一想,他的學習狀態會不會一樣?當我們產生執著了,進度進度、考試考試,我們的思惟都是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那種面對境界的感知能力就會消退。不然這種感知每個人的狀況是我們的本能,本具的能力。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尊清淨海會的菩薩們,整個十方剎土哪一個眾生起什麼念頭他們都知道,本能。也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現在慢慢要給它恢復過來。當然老法師講到這裡的時候說,我讀到這一品經我寒毛都豎起來了,我不能起一個惡念,不然極樂世界清淨海會眾菩薩全知道,這樣很丟臉,慚愧心起來了,敬畏心起來了。我就想說,總不能我往生的時候,來接我的菩薩說:「哎呀,羞羞臉,你那時候怎麼這樣?」不好意思,現在不能亂起念頭了。

  剛剛我們講到這幾句格言,以靜制動,以沉制浮,以緩制急。古人說,只有練心法,沒有練事法。每一件事最核心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心境提升,這叫歷事練心。我們假如沒有深刻體會真的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就會著在做事上,忽略了我透過這件事我自己有沒有提升,透過這件事我的學生有沒有提升。比方說教育局來檢查,我特別去趕,學生也陪著我在趕,你說大家心境提升了嗎?作品出來了,事做成了,心沒得到提升,甚至產生煩惱,哎呀累死了,太趕了,怎麼做完也沒啥意義,作品就丟那裡去了。

  我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帶著學生經歷了不少事情,我們自己提升沒有?孩子提升了沒有?昨天有跟大家提到,現在的社會是愈活愈笑不出來。假如我們帶的學生是在每一件事當中成長,按照這個邏輯來講,愈來愈笑得出來。今天我帶這個班兩年,怎麼看我帶得好不好?看我的學生有沒有愈來愈笑得出來。這也是一個指標。當然指標有很多,有沒有愈來愈孝順,做事有沒有愈來愈安定、愈來愈有章法。其實教什麼?就教做人做事。以沉制浮,以緩制急,這裡面都包含著做人做事的心態、原則。以寬制褊,這就是度量,寬容、寬厚,人家比較褊急、比較心胸狹隘,不跟他計較。

  一開始跟大家提到,有新冠這件事情,我們心不能隨著這些轉。剛剛講了,在道中即不在劫中,我心都是正念,這些邪的東西影響不了我。一個真念佛人,阿彌陀佛遣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當然大家這麼一聽我講完,「好,我念著佛,到酒吧去跟人家交談」。可以,先決條件你的佛號沒有斷;你假如佛號會斷,那還是別這麼幹,斷了就沒有加持了,所以還是謹慎一點好。我們謹慎對待,但是心安,好好念佛,就不在劫中。

  還有《黃帝內經》告訴我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任何新的病毒也都是邪。《黃帝內經》沒有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新冠肺炎除外」,沒有。我們老祖宗講話很堅定。這麼堅定的話大家敢說嗎?除非我們對這些真理很有信心。大家有沒有觀察到經典裡面這些遣詞用句不含糊的,沒有模糊地帶。你看孔子說的,「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都是很肯定的,我們要接收到聖賢人對真理的那種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金剛經》這句話有味道。就好像老法師教我們,你真發心,不為自己了,你這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佛菩薩安排,未來不用操心,這句話一受持,身心都輕安起來了。一句法就有很大的受用。信心重要,所有產生煩惱一定跟信心動搖有關。這我們可以去觀照念頭,要不對自己沒信心,要不對他人沒信心,要不對真理、對經教信心不夠。剛剛我們強調我們要自知,我什麼時候會起懷疑,信心會不夠,我看到了我才能放下它,我看不到就隨著這些念頭每一天常常在影響自己的心念。

  我們老祖先教的這些教誨很好用,都是總持法門。老子這三寶不得了,一曰慈,慈悲心不斷擴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其實我們對人慈愛就是自愛,我們不能包容別人就是不自愛,我們的心就糾結,我們的心就有對立,所以自愛不容易。

  二曰儉。我們老祖宗教的都是什麼?心法。慈,對人要慈,這個心境入心,對動物會不會慈?會。傳統文化不是學一個會一個,那不對,那是死的。從一個經句裡面入了那個心境,它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一節儉,待會我們來分析看看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我曾經聽我們華人有到非洲去做生意,非洲很多穿山甲,他們不懂,烤穿山甲請人家吃。結果有一隻穿山甲整個身體都燒起來了,牠整個還是捲曲在一起,扒都扒不開。最後實在沒辦法,算了,換一隻。當他把這一隻扔到旁邊去的時候,突然發現因為這隻穿山甲懷中有牠的孩子,牠整個身體都燒起來了,牠還是在保護牠的孩子。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怎麼還忍心去食眾生肉?眾生都有牠們的倫理,哪怕是一隻螞蟻都有牠們的倫理。《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老祖宗教這些心法大用無方,我們一入了慈悲,它會在面對一切眾生的時候提起來了;我們感受到節儉的好處,我們能用在一切境緣。所以在「養正」、「訓俗」,這是《五種遺規》,這《五種遺規》好書。諸位老師,好書好多,都是祖先的精華智慧。我每一次看著我書櫃的書,我都覺得很對不起它們,它們陪著我走過了很多國度,在大陸又背到馬來西亞,現在從馬來西亞又背到英國來,背了那麼多年了還沒有好好看它們,所以我現在不求別的,就求多一點時間可以深入經藏。成德要深入經藏,才有東西供養大家,不然每一次講的都一樣,這樣也很對不起大家的時間。

  像《五種遺規》老和尚講過,這一本書跟《群書治要》平等,分量夠重。《群書治要》是開創大唐盛世、開創貞觀之治的寶書,這對於現在跟未來的世界太重要了。所以老法師說,找兩百人,三個人一組。因為《群書治要》有六十六部書,每一組三個人乘起來差不多兩百人,把這六十六部書都可以弘揚開來。每一本都是寶,為什麼?那是唐朝最頂尖的大儒選出來的書,而且在這六十六本書再選它的精華,真正有去讀過,太珍貴的書!居然《五種遺規》跟它平等,後來我們一看,確實平等,因為雖然只有五本書,全部談根本,真的呼應孔子那一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首先養正,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人才一定要從小,甚至是從胎教,務本。我們沒有認知到這個點,我們一直在辦教育,什麼時候開始?二十幾歲,晚了,很難。我只說很難,不是不可能。我假如說不可能,很多人今天睡不著覺了。講話不簡單,講話要考慮清楚,要給人信心,不能影響人家的信心。很難,但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三字經》也告訴我們,「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他八十二歲才考上進士。這些經典其實每一個典故都很有意義,在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自己第一次接觸印光祖師的教誨,那個書一打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他老人家這一生就出來這一次,親自自己講七天,有這樣的把他這七天變成一本書,那可謂印光祖師給我們灌頂。他老人家好像隔年就走了。他一生的修持透過這七天和盤托出,護念眾生。書上有他老人家的墨寶,寫著「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這句話的能量很強,成德初學佛看到這句話,覺得加持力很大,尤其又是印祖的字。印祖的字很工整,不是很漂亮那種字,很工整,每一個字每一筆都很用心,從那個字看得出來。真的,那個字都在跟自己說話,都在跟自己說法。

  提到印祖,《五種遺規》裡面「教女遺規」,又是根本,為什麼?有好的女子才有好太太、才有好媽媽,沒有好媽媽出不了聖賢後代。所以印祖說,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諸位同仁,你們假如是生女兒,天下的安危操在你們手中了,印祖這個話講得很懇切。「養正」根本,「教女遺規」根本。人存政舉,一個地方的領導者影響這一方的百姓,所以有「從政遺規」,教導這些官員的,「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還有一個是「訓俗遺規」,整個社會的風俗隨時在影響每一個人,我們小的時候誰敢對父母講話大小聲,沒人敢,他敢那麼做,整個街的長輩都罵他;現在對父母大吼大叫,沒人敢去插嘴。這社會一直在變,我們不能讓它繼續下滑下去。

  孔子說天下有五不祥,這都是講到根本。應該跟大家講過了?你們搖頭,那要不沒講過,要不還沒二十一遍,反正都要講,再講一下沒有問題。有一天魯國國君就問孔子,因為他在裝修,他在建房,「我房子往東邊建吉不吉祥?」孔子說:「天下有五不祥,房子往東邊建不算。」我們看了很感動,孔子在護衛整個國家的百姓,他抓住任何機會勸國君,真的是「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群書治要》裡面「晏子治要」很精彩,晏子隨時抓住機會勸齊景公,那個心是我們的學處。我們現在勸領導人勸一次,算了算了,不聽算了。我們得「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這樣我們在當下屬功德無量。當下屬也是行菩薩道,你看孔子他對待國君積了多少功德?衛仲達先生的公案就告訴我們,「君之一念,已在萬民」。我們今天在學校教書,我們教每個孩子,希望他以後造福社會,這個老師也是他一念已在萬民。

  我們這些故事不能白聽,馬上可以拉回來在我們自己的身上,自己當下的工作上用出來。我們的學校是弘揚文化的,我們盡心去提寶貴的意見,這功德都很大,哪怕沒有被採用功德都無邊。衛仲達這個故事已經給我們啟示,佛門又有一句很可愛的話,發意圓成,用的是真心,功德圓滿。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事有沒有成有它的因緣在,我有沒有用真心才重要。

  《五種遺規》都是抓根本的,孔子講的這五不祥,從個人到天下。「損人自益」,要去損害別人,然後謀自己的利益,這個人太傻了,小人冤枉做小人,「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一個家裡面都是圍著小孩轉,不是圍著老人轉,這個家要敗了,這只有溺愛沒有孝道;「釋賢而任不肖」,賢德的人不用,都用溜鬚拍馬屁的人,「國之不祥」,也是團體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這風俗一直墮落了。所以「訓俗遺規」重要,待會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訓俗遺規」中一段很精闢的跟儉有關的教導。

  我記得聽過長輩說:「現在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諸位同修,這句話有沒有道理?管不了了,當然這個管,你該講的要講,該身教帶動要身教帶動,不能消極應對。畢竟我們是父母、是長輩,是孩子的增上緣,我們一下子棄械投降,這仗怎麼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怎麼可以說管不了不管了?當然管也不能有執著,你管教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跟管教十五六歲的能一樣的方法嗎?不一樣,可是你不能不管。他每天都在那裡打電玩你能不管他?你也得要有善巧慢慢改善。

  我當時候聽到有同修講這句話,我說你這句話不要再跟別人講,不然會造口業。因為你這麼一講,對方聽了,對了對了,管不了了,又影響對方的態度。再難只要是本分,我們都要盡力去做,我們彼此要互相提起正念。

  最後第五個不祥:「聖人伏匿」,聖人不出來當官了,「愚者擅權」,愚昧的人有福報,但是貪婪,隨順習氣在治理國家,「天下之不祥」。更嚴重的是什麼?錯誤的思想觀念在教科書裡面,孔子的書沒人讀了。聖人伏匿,愚者擅權,這都在我們這個世間印證了。這個世界為什麼亂?舉個例子,著名的經濟學家,教科書都有他的思想的。近代人的思想要小心,他假如不是從祖宗那裡學來的,他是自己發明的,Very dangerous,太危險了!現在的人看事情看得太淺、太近。你看《中庸》一句話:「人存政舉」,這句話亙古不變。可是我們這一百多年來誤會了,什麼最重要?制度。為了在那裡討論用什麼制度吵得不可開交,把最重要的東西忽略了。制度是其次,人是根本,人要靠教育。制度不是最好的,人有德,政治還是能辦得很穩定;制度再好,人不對了,鑽法律漏洞。

  老法師用心良苦,二O一九年幾乎一年都留在台灣,跟很多政治人物談三民主義的精華,文字檔成德再發給你們。你說三民主義我要學嗎?我提到三民主義你們會不會馬上,哎呀,那考試用的。三民主義裡面有很多好東西,孫中山先生對中西文化都很深入的。太可惜了,我們把它拿來考試用,考著考著大家都有點煩了。所以經典的東西要善用。你給孩子說,背書,沒有背下來不能吃飯,他以後看到經書就很厭煩。不要這樣掛鉤,會有副作用,不能用威脅,循循善誘去帶動。其實老人家都是把他一生的智慧透過一個因緣供養、護念我們,隨緣妙用,我們得看懂。三民主義也是個緣,你要跟政治人物聊總要有個共同的話題,在商言商,在政治言政治。

  菩薩四德就包含我們怎麼在教育領域行菩薩道,隨緣妙用。隨什麼緣?你班上剛好有個過動兒,隨緣。怎麼妙用?你不能被他轉,你要有耐性、要有愛心。說不定你隨這個緣,你其他的學生的愛心就因為你的身教把他喚醒了,陪著你一起照顧這個孩子。境緣無好醜,我們的學生以後也要經歷,他有很多同學、同事有這些身心的問題,他會不會面對到?可能都會。他什麼時候學?順著緣分,父母老師就可以教他。所以剛剛說不挑境界,隨緣。

  當然,成德講的大家也不要著在相上,因為每一個過動兒的程度不一樣,假如說嚴重到班上的課都上不了了,那我們得就事論事,不然到時候你硬撐到最後昏倒了,成德法師說的,那我就罪過罪過了。所以成德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什麼都沒聽叫真聽,什麼都沒說叫真說,說而無說,聽而無聽。無聽是沒有聽出執著,是理明白了,心境領會了,沒有著在文字、著在敘述的事相上。所以聽經不容易,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一聽領會了,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老祖宗教的是心法,這個學會了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我們看儉字,「訓俗遺規」裡面講,「人生福享,皆有分數」,其實人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百金之產者即是百金人物。《了凡四訓》也提到了,他這一生有多少福報前世修的。除非他有大善大惡,不然一般不會超出他的數,每天都有加減乘除,不大。有大善變乘,有大惡變除,這就算不準了。「惜福之人,福常有餘」,而且這個很重要,比方說我是六十歲的命,可是我很節儉,我到六十歲的時候我的福報還沒花完,延壽二十年,可能我就活到八十歲了。我的奶奶四十多歲就開始看醫生,身體不好,她活到八十六歲。為什麼?非常節儉,一張衛生紙要用好幾次,走到哪燈關到哪,真的,福常有餘。

  有兩個讀書人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們考試考上秀才時間完全一樣,兩個人感情很好,後來出去當官也一樣的職位,但是不同地方,就互相約定,我們誰有個什麼三長兩短,給對方打個招呼、提個醒。後來其中一個朋友死了,另外一個朋友趕緊趕來奔喪,「你走了,我可能也差不多了,你假如有靈,得給我提醒提醒,給我託託夢」。那一天晚上他作夢了。在《德育古鑑》裡面都有這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他朋友告訴他,「我從小家庭環境好,我比較奢侈,用錢比較揮霍;你從小家裡比較貧寒,你節儉,所以我福報花掉了,你還有很長的命」。確實是福常有餘。

  大家不要小看,今天這個孩子跟你兩年、三年,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你利益他一輩子,甚至於還不止,利益他的後代,以後當媽媽了,「我以前有個小學老師,我很佩服他」。老師的功德就在這裡,不是說煮一餐飯給你吃而已,吃完就沒了,這還可以延續的。

  「暴殄之人,易至罄竭」,福花完了,祿盡人亡,本來是八十歲的命,太奢侈了,六十歲花完就走了。「故老氏以儉為寶,不止財用當儉而已。」其實我們想想,儉就是自愛,不節儉好多欲望累身,很累。你不節儉買一大堆衣服,光是要穿哪一件就很傷腦筋。我們現在出家多好,就這一二件可以穿,少傷很多腦筋。不止財用當儉而已,怎麼把自己的生活更簡單、更沒有負擔?「一切事常思節嗇之義,方有餘地。」「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我們現在都吃得太飽,尤其晚餐還吃得太飽,睡覺都作夢,不安穩。現在人太多生活顛倒的地方,睡覺也顛倒,吃飯,吃飯應該是早餐吃得像皇帝,中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現在剛好反過來,早餐不吃,中餐一個三明治,晚餐我得好好犒賞一下我自己。這樣折騰你說能折騰多久?吃七分飽、八分飽就好,可以養脾胃,身心沒有負擔。

  「儉於嗜欲,可以聚精神」,我們有很多玩樂的嗜欲,自己的身心都是耗散的。那些打電玩一直看,打完之後全身沒有力氣,清心寡欲聚精神。「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講話很耗氣,開口神氣散,思多血氣衰。人百分之九十的能量耗在哪?念頭。大家想一想,我們在那想不通的時候都覺得很累,念頭很耗能量。為什麼辟支佛十五天吃一餐、阿羅漢七天吃一餐?他沒有妄念,不需要這麼多能量。養氣之外,話說多不如少,言多必失,反而講錯話招惹是非。《易經》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話不會太多;「躁人之辭多」,話很多的人都停不下來,他內心浮躁,內心一浮躁講話會不夠謹慎,很容易就講錯話。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

  「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這在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有意義。大家想一想,現在我們用的微信、LINE、Skype,這裡面有多少朋友?每天給你發一個信息,手機就叮叮叮。我們剛剛說定靜安慮得,每天都叮你就要去看一下,心怎麼靜、怎麼定?我們的心不能定靜安慮會講錯話、會做錯事,那會惡性循環,每天應對這些好累,應對又不對、不妥當。現在還有交網友,我都覺得光是你認識的親戚朋友都要好好去關心,都有我們的本分在,可能時間都不夠,還交網友。

  說實在的,內心空虛容易向外求。黃念老做個比喻很有意思,你認識一個人就像在你的脖子上套了一個繩子。我想一想,我脖子都不夠套了。哪一個人給你say hello拉你一下,你就動一下,這邊又拉你一下,你又動一下。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禪定,一切法門都是修戒定慧,因定才能發慧,每一天手機讓我們心完全靜不下來,我們就沒有在道中。我們要用手機,讓它來利益我們的大學之道、明明德、親民。是我用它,不是變它用我,我被它控制得團團轉,每天什麼?不離不棄的是手機,一機在手天長地久,一機不在手魂都沒有,好像也做不了其他事了,就再摸一下、再看一下。不行!所以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我把手機都丟掉了。你們不要太衝動,下禮拜就有人投訴我了,很多人聽你說的把手機丟了,我現在都聯繫不上他,出了大事你要負責。大家看著辦、看著辦。老法師講這些都很重要,我們不能滑過去,第一次聽還考慮想扔掉,聽到第十次就當耳邊風了。

  老和尚為什麼說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我們很難不受它影響。一看,政治立場不同,火就上來了,怎麼清淨心?一看,我小時候都聽他唱歌的,他出什麼事?非看一下不可。時間就這樣一秒、兩秒,就這麼不知不覺被偷掉了。等你翻開書想看,《無量壽經講記》重要,可是現在已經十點三十分了,我還是先睡覺吧。那一本書一直放在那裡很久(我不是講你們,我講我自己),總不能讓這樣的結局每一天重新上演,什麼事都要下個決心才行。要苟日新,苟字就是斬然背塵合覺,我不再搞輪迴了,我不再跟這些五欲六塵糾纏了,我要向覺悟走了。

  朋友不在多,在知心,在善友為依。「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儉於酬酢,可以養身息勞」,尤其剛好離過年不遠了,我記得還沒學佛以前過年挺累的,光吃東西就很累,你看除夕夜那麼多東西,吃到大年初三還沒吃完,一下子腸胃幾天不舒服,吃很多油膩的東西。儉於酬酢,就是不要太多應酬,有意義的去,可有可無的盡量減少。說實在的,我們去應酬假如對自己跟對參與的人都沒有好處,那何必去浪費彼此的生命?人生真的要在時光當中做取捨。當然他請你去講講《弟子規》一定要去,講講五倫八德一定要去。

  「儉於夜坐,可以安神舒體。」當然不能熬夜,該睡覺的時候要睡覺,道法自然。其實自己都可以去感受的,最明顯的,十一點以前睡跟十一點以後睡,統統睡六個小時,十一點以前比較有精神,十一點以後好像有點緩不過來,這就是要道法自然給我們的啟示。當然你不要去做這種十點五十九分跟十一點零一分的,最好十點半,十點更好、更明顯。

  「儉於飲酒,可以清心養德;儉於思慮」,能量都耗在念頭了,「可以蠲煩去擾」。不常常亂想,多念佛,念著念著心清淨了,妄念少,事情自己想通。有時候硬在那裡想,愈想愈沒靈感,淨極光通達,清淨心現前容易把事想通。說實在的我們現在很多問題就是不夠老實念佛,真的夠老實念佛,好多事可以自己解決。你念佛功德迴向,好多事可以念著念著想通。阿彌陀佛真的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但我們得念,我們得吃藥,就知道它的功效了。

  「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此如逐漸省去,則日見事之少」,心上的累贅愈來愈少了。「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所以真正親戚朋友一談話,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朋友之間是什麼?敬業樂群,很和樂、很合群,促進對方家庭的和樂;敬業,對自己的道業都很尊重,彼此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互相護念。敬業樂群,「毋相聚以邪談,禮行於朋友矣」,不能去聊八卦是非,污染了自己還污染了朋友。

  「白香山詩云」,白居易先生寫到,「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老法師說的,人生都是自編、自導、自演,自討苦吃、自尋煩惱、自作自受,老祖宗這些成語也在提醒我們。「今試問勞擾煩苦之人,果均屬萬不得已者乎?」這麼去思考,「當必恍然大悟矣」。誰有福報?放得下的人有福報,放得下享清福,放得下身心的累贅就愈來愈少。我們看一個儉的心境可以用到生活的這麼多層面,真的是寶,老子的三寶之一。

  第三,不敢為天下先,謙退,這就是我們第十講的禮讓。

  節儉,尤其現在講究環保,節儉是珍惜自己的福報,也是愛護環境。我們是地球人,我們有一分責任愛護地球母親。很明顯的,一個孩子從小跟大自然很親近,你不用刻意去給他講他就愛自然;一個孩子假如跟電器用品、跟這些電子產品常常親近,他就跟大自然很難產生感情,他有時候會糟蹋動植物。聖人教的三大部分,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天地鬼神,我們要講的祭祀,那就是人與天地鬼神的相處。

  第十、禮讓。聖人教我們忍讓、謙讓、禮讓,一路讓到底,沒有競爭,君子無所爭。諸位老師你相信嗎?不爭可以過得很好嗎?會不會吃虧?會不會沒機會了?所以人心要安,在這個世間真的是要理得,把道理搞清楚了他才安得了,不然張家這麼講、李家這麼講,我們又被他們講得動了我們的心。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我們在座應該有吳姓的同修,你們的始祖是泰伯。吳也是大姓,這些大姓他們的祖先都很了不起。泰伯、仲雍把國家讓給他三弟,讓了沒了嗎?讓了跑到江蘇一帶,那個時候是蠻荒的地方,語言不通,最後人家還推他當國王。這不是給我們印證了嗎?命裡有時終須有。「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你真的有德,不同民族人家也佩服你、信任你。「讓」是性德,大家都讓,這個世界就沒有衝突。

  綜上而言,如果能夠具備以上這十種素質,學習到釋迦牟尼佛和孔老夫子這兩位偉大教育家的優點,就可算是合格的傳統文化老師。真的這十種素質我們時時放在心上,那真的可以算是合格的傳統文化老師。這樣的老師能夠真正承傳古聖先賢的傳統文化,並且發揚光大,以優秀的傳統文化來造福人群、造福社會、造福國家、造福世界。

  後面還有針對一個事件老人家有給我們指導,這十種素質就跟大家介紹到這裡。

  我時間沒掌握好,還有兩個提問。不過還可以調整一下,就是這兩個提問成德這兩天找個時間回答,發到群裡面去,提供大家做參考,不然這發問的人還要等一個禮拜,成德就罪過罪過了。

  剛好下個禮拜是冬至,依我們華夏兒女的習慣冬至祭祖。我們下個禮拜的課不停,我們一起學習也有功德,也可以迴向給祖先。成德是覺得很多因緣很難得,比方做三時繫念。我們常常做,這個時代最怕的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三時繫念很殊勝,這叫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念阿彌陀佛是寶王三昧,整個三時繫念就是以念佛為主,那個超拔的力量非常大。我曾經看在新加坡,做完三時繫念,牌位一焚化,火燒起來了,西方三聖像就在這一把火當中現,那照片看得清清楚楚。我太不敏感,應該把那個照片要到,就可以發給你們看,我親眼所見的,感應不思議。怎麼感應的?至誠的孝心,真的對我們已經離去的親人,還有我們的祖先有大幫助。

  但是要成就一個三時繫念不容易,我們悟道法師、悟行法師,這些法師們他們做三時繫念做得很深入,那個法會的力量很大。大家可不能可不能怕麻煩,跟祖先、跟已經往生的親人我們不能起一個麻煩的念頭,他們對我們的恩很大,其實就寫個牌位,哪有多麻煩?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相信我們這個誠心,受益的祖先不知道有多少,機緣難逢。

  成德知道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明天開始,十九、二十、二十一,連續三天網上三時繫念,都有開放給大家。但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們哪怕三天不能參加,最起碼拿一天出來參加。相信祖先都會因為你的孝心感應來參加,說不定你的祖先裡面有一念阿彌陀佛就相信的,你就超拔他去作佛了,那不得了的功德。我們極樂寺下個禮拜也是做三時繫念,大家珍惜因緣。我們在老和尚的福蔭之下很有福報,但是因為太有福報了,有時候會覺得很正常,不夠珍惜。我們一起來掌握這個因緣,盡我們的一分孝心。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