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真正的佛法一定落實在生活-第219集

  古大德常常警惕我們,真正修道人哪有時間打妄想,哪有時間去做迷惑顛倒的事情,他們是真正學佛,學佛的生活、學佛的處事待人接物,如果不在這上用真功夫,佛法就變成玄學,就變成清談,無濟於事,那個佛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決定落實在生活上,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的,佛法的完美就在此地。決定是我們現實生活,決定沒有跟我們生活脫節,然後才知道佛教育的重要。

  早餐開示 1999/3/17

  

  學佛要有耐性,要有毅力,要有長遠心,才能成就。一切時中,記住「不失菩提心」,這句話非常重要。什麼是菩提心?度眾生的心,幫助眾生的心,要常有。菩提心有沒有?不能說沒有,很脆弱;遇到人也能幫助,不是盡心盡力的幫助,好像布施顯得很小氣,幫助別人斤斤計較。這都是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毛病習氣,貪慳的習氣,吝嗇的習氣,求果報的習氣,都不好。怎樣才能夠真正學到佛菩薩清淨心布施,歡喜布施,無條件的布施,那個福報是稱性。

  早餐開示 1999/3/17

  

  對自己應該努力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問題解決了,去作佛、去作菩薩。極樂世界的狀況,《無量壽經》講得非常清楚,我們不能懷疑。不如自己作佛、作菩薩,跟我們有緣的眾生,有善緣的、有惡緣的統統都得度。善緣,決定接受教誨;惡緣,這裡頭有很重要的因素,他以惡心向我,我以善心待他,他就會回頭。

  早餐開示 1999/3/17

  

  一個學佛的人日常生活依據什麼?依據六度。「布施」,就是放下;「持戒」,就是守規矩、守法;「忍辱」,就是有耐心、有恆心、有長遠心;「精進」,就是求進步,日新又新;「禪定」,就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般若」,就是正知正見,覺而不迷。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統統是在生活上、處事待人接物的地方去修行,沒有離開這個世間,沒有離開社會。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95集) 1984/12

  

  我用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是不是這個心?是這個心,你就真正住在菩提心上,你真發了。課誦裡面念的不算數,課做完了就忘掉,還是虛偽心對人,那你就錯了!這個課誦沒效。不但沒有效,你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在騙佛?早課騙他一次,晚課又騙他一次,你就想你的罪業多重!你怎麼可以騙佛?佛不在面前,供的一個牌位,供的一個佛像,你都欺騙他,你的心太不善了。所以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實在生活上。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66集) 2011/4/7 

  

  把心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我用清淨平等覺待人接物的時候,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阿彌陀佛確確實實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也用這個心,包括惡意毀謗我的人、羞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統統用這個心對他,這就對了。我們沒有一點過失,我們知道他用輪迴心在造輪迴業,他要受苦,我們會到極樂世界。我們念念不忘這些人,有緣!善緣有緣,惡緣也是有緣,不論善惡統統是有緣人。有緣人跟我就會有感應道交,他有困難、有需要的話,我全知道,他有感,我就有應,這就對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66集) 2011/4/7

  

  落實在生活,要不能夠落實在生活,你這個發菩提心是假的,你不是真的。要用真心對自己,清淨心對自己,要用慈悲心對眾生。慈悲都是愛,可是有偏重,慈偏重在度他,與樂,幫助他離苦得樂,悲是幫助他離苦,慈是幫助他得樂。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57集) 2015/10/2

  

  求學、修道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要有恆心、要有決心,絕對不是說幾天就可以修成的,幾年就可以修成的,這是僥倖心,不能成功,一定要有長遠心。你看看,諸佛菩薩一說都是『無量劫,積植德行』,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定要發心,我們至少是盡形壽,盡形壽就是說盡這一生,我只要有一口氣在,我就要認真好好的來學一天。不要訂我要多少時間把它學好,不必,要有長遠心來修學。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11集) 1991/6

  

  念佛是個易行道,這一句佛號都念不好,都不能相應,都不能往生,那學其他東西不必說了。所以「生深勝解」這一句,我跟諸位講清楚,這不是一朝一夕很短時間就能得來的,大家一定要有耐心、恆心、長遠心去修學。而且修學重點是要放在清淨心,不必要求我要知道很多東西,不要求,要求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開了之後,世出世間法你只一接觸就通達。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63集) 1984/12

  

  眾生深重的業障,一切經法都不能夠消除,最後這一句佛號能滅罪。換句話說,你念佛不是佛號不能滅罪,是你的罪惡太重,不是幾句佛號就滅得了,你要不斷的去念,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去念,念個二年、三年,業障就消除。這個二年、三年是要具足信心、耐心、恆心,這才行。決定不改變,曉得業障太重,念念可以消除。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44集) 1984/12 

  

  佛法教人離苦要離究竟苦,永遠不再受苦,那是什麼?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在輪迴裡面肯定是苦多樂少。為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善少惡多,善感善報,惡感惡報,特別是起心動念。為自己就是惡,為什麼為自己是惡?為自己,要讓自己滿自己的欲望,這是造輪迴業,你永遠不能離開六道輪迴,這個真苦。得樂要得究竟樂,永遠不再受苦,你所受的真實樂,那是極樂世界,名符其實,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57集) 2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