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朋友間的相處之道-第90集

  【厚時說盡知心。提防薄後發泄。惱時說盡傷心。再好有甚顏色。】

  這個『厚』是指一個人他的交情很深厚,這是雙方之間他的交情很深厚的意思。交情好的時候是『說盡知心』,「知心」就是知心的話,像好朋友之間可以把自己內心私密的話講給他認為的好友來聽。可是要提防什麼?『提防薄後發泄』,就是交情好的時候,兩個人關係好,心情很好的時候,什麼話都可以講,可是到了,這個「薄」就是冷淡的意思,就是交情開始變得冷淡的時候,這個時候,「發泄」是發散宣泄的意思,這時候對方可能把你當初許多私密的一些事情全部都洩露出來了。下句說『惱時說盡傷心』,「惱」就是惱恨憤怒的時候,「說盡傷心」,這個「傷心」是傷心話的意思,就是讓人內心會受傷或者難過的這些言語。『再好有甚顏色』,「顏色」是顏面、面子的意思。

  所以這句課文是談到,當朋友之間情誼非常深厚的時候,往往毫不保留的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講出來,可是我們需要提前防範,如果哪一天因為某件事情,兩個人開始疏遠了,甚至於反目為仇的時候,可能對方會把我們當初告訴他的這些祕密、這些想法全都講出去。而因為一時的氣憤,都說一些刺傷人心的話,這個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哪一天如果還想要跟對方和好的時候,我們又有什麼顏面再去跟人家和好?也就是說我們氣憤的時候,這個話也不能夠講得太過,你交情好的時候也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也要謹慎、小心。兩個人關係不好的時候,有時候因為氣憤之下,可能講的話就會講得很過,很過頭,要想想你話都說到這個程度了,以後你還有想要再跟對方和好嗎?這也都是說我們在結交朋友,在處事待人接物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要守著中道,千萬不要做過頭了,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

  所以在《禮記.表記》當中談到君子之交跟小人之交,說「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之交是淡如水,小人之交則是甜如蜜。

  我們看到這份表格,這是張清泉教授整理朋友相處之道。我們從這個表格當中就可以看到,首先朋友之間相處,有的人會覺得我處處要防著人,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有這樣的一種心態跟人相處的時候,在在處處都是疑心很重,這樣的結果則是心勞身苦,不但是結交不到真心的好朋友,可能在結交的過程當中,彼此之間又會留下了很多不愉快的這些怨恨。

  所以朋友相處,這個心態首先要端正。我們看下面的這個方塊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如果我們在在處處都能夠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沒做好,或者是和朋友之間關係沒有處好的時候,我們總能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我們就能夠交到真心的好朋友。所以這裡就有談到兩個方面,一個是擇友,一個是言行。擇友,我們要選擇,跟朋友之間相處,要以君子之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言行方面則要注重忍辱慎言,以及君子九思,這是我們交友處世之道。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第一個方面,君子之交是什麼樣?這是在《論語》的「衛靈公」當中,孔老夫子有一段話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跟人交往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首先是矜而不爭,然後第二條是群而不黨。矜而不爭,這個「矜」在《說文解字》裡的解釋就是莊敬的意思,這個矜就是莊嚴。

  莊嚴我們怎麼理解?就是我們後面要學到的君子有九思,首先是「色思溫」,就是一個人他的臉要溫和;「貌思恭」,則是容貌要恭敬,所謂莊敬自強。所以雪公多次有談到,他不主張人跟人見面亂笑。這個笑我們在現代社會都很提倡微笑,但是這個笑也不能夠太過了。從前我們見到長者的時候,我們的這種儀態是非常莊重、非常恭敬,而且是很收斂的。所以這是矜這個字它的意思。這個矜就是《說文》是說莊敬的意思,而雪公是用君子有九思這個理來解釋。所以色思溫,這個臉要溫和,容貌是很恭敬,而不是見到誰該笑不該笑都笑。特別是我們見到長輩的時候,我們的儀態、我們的表情都一定要莊敬,一種收斂的狀態,恭敬謹慎的狀態。

  君子矜而不爭,這個「不爭」就是不要跟人爭強鬥勝。君子他不希望處處都在人上,現代人很流行的一句話,他說「值得驕傲」,什麼事情他體現出來都是很傲慢,或者處處都要在別人之上,這種做法就不是君子的態度。君子他不希望處處炫耀自己、處處在別人之上,反過來他是任何事情都是把這些好處都喜歡推給別人、讓給別人,這個是君子之道。所以君子有九思,我們身口意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莊重、莊嚴這樣的一種狀態。

  這裡雪公講了一個笑話,確實也是很有趣。記得上次周教授來見師父的時候,當時周教授也是講了一個笑話,他說他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因為是關係到文字學、聲韻學這個方面的。同時他因為也走了全世界很多的國家地區,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到處去旅行,他是見多識廣,所以對於各個地方的方言,還有一些國家的語言,他是有一定的研究。譬如說像我們祖國這麼大的幅員,這麼遼闊的土地,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方言,所以他就當時學了安徽的一個方言,學給我們聽。當時我們就想到雪公老人講過的這個故事,很有意思。

  就譬如說做官,在古時候做官,人們的習慣都是要相互禮讓的,相互推讓、謙讓的,所以常常會講說,「中堂,我不敢」,「中堂您先請」,這個話都是在嘴裡說習慣了。結果有一天,有一個人他就是在那裡感嘆,說:「不知道我們倆誰先作古」,這作古就是說不知道我們倆誰會先死、誰會先過世。結果另外一個人,因為他謙讓慣了,他沒有經過思考馬上就說,「中堂先請」,因為他覺得什麼事情都習慣先讓給別人,就沒有仔細聽說他現在講的話題是什麼。所以這個事情,雪公用這個小故事來說這個事是沒有一定的。

  下面是「群而不黨」。群而不黨,這個群就是和群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跟人們是要和睦相處;而黨,黨就是有一種結黨營私的意思,換句話說,就變成一個小的組織、小的集團,好像分幫分派這樣的一種感覺,這個對於君子來說他是不取的。這個黨就是說,雪公在這裡舉例說,譬如說一個人說上東,一個人說上西,又一個人,這是第三個人了,他是說的上東的這個朋友,因為他跟第一個人的交情特別好,所以他就順從第一個人的講法,可是實際上應該要往西走才是正確的,這個就是黨。黨就是說我們結黨營私,或者是說分幫分派,就是因為我們兩個交情好,所以遇到事情他就不用理智來判斷,不用正確的標準來決斷,而是說我這個群體他們都是這樣認為的,即使是錯了我也跟著錯。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君子在在處處做事情,他都是依循的正道跟正理,絕對不會去依附於某個群體,人云亦云的去做出一些不正確的決定,這是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所以君子他是很和群的,但是在具體做事情的時候,是不會依循著私情的,而且這件事情它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而不會因為跟某個人交情特別好,就去隨順他這種錯誤的決定、錯誤的看法,對於整個團隊的利益有了損害,君子是不會因為私情而妨礙了公益的。

  這個就是我們剛才在表格裡面講的,君子之交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

  下面我們接著來看君子九思,這個君子九思也是出自於《論語》的「季氏」篇。首先是對於境,對境要做到視思明、聽思聰;而表態則是色思溫、貌思恭;出動是言思忠、事思敬;防非則是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對於這個君子九思我們也一條一條的來學習。「孔子曰:君子有九思。」這是《論語.季氏》篇的一段經文。這個「君子」就是指的在求學,也就是說在學習聖賢之道的人,如果他並沒有在學習聖賢之道,不管他的學問怎麼樣,也不能稱為君子。君子求學他要有條件,有九個條件,注重這個「思」字。這個「思」是念的意思,這個思念,在考慮。又有一個說法是擇理為思,也就是說經過前面的念慮,再來精確的選擇哪一項是合理的。

  下面就分成九個方面來講,首先是「視思明,聽思聰」。這九條有三種動態、一種結果。思就是能,往外看等等這是所。我們看「視思明」,我們所謂「明眼人」,就是說我們所謂要耳聰目明,我們看一件事情、看一個人,我們首先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聽思聰」,耳朵也很靈活,某個人講話,他的含義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弦外之音,他都能夠聽得很明白。

  下面,「色思溫,貌思恭」。這個「色思溫」有人是這樣解釋,是說他喜怒不會表現在臉上,所謂喜怒不形於色,所以他的七情五欲不會在他的臉上表現出來。當然,要做到這樣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是在薰習聖賢教育時間久了之後,慢慢養成的一種性情。所以君子不以聲色教人。君子他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對人的容貌則是「貌思恭」,也就是說我們面對著一切的人,我們的容貌必須要恭敬。

  再來是「言思忠,事思敬」,這個是在動作方面、言語方面,忠就是誠實,我們說話要誠實,我們能做得到的才說,如果我們做不到的就不說,要說真話,是這個意思。「事思敬」,我們看恭敬、恭敬,這兩個字我們常常會合在一起去用。恭和敬這兩個意思實際上是不同的,恭的底下為心,這是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所以這個恭是出自於真誠的心。我們心中真誠,有這個恭,在外面所表現出來則是誠於中而形於外,我們外表上自然也是表現出一種非常恭敬的態度,所以首先是內心要恭。而這個「敬」則是我們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好,不能做錯事,不能隨隨便便很馬虎的去敷衍它、去應付它。所以這個恭跟敬它在意思上是有不同的,一個是偏重於心,一個則是具體在辦事的時候要具備的一種態度。所以雪公在這裡說,十分就要辦十分,不是說我辦到九分就可以,是恰到好處,都要能夠辦到。

  「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以下就是防非了,我們事情做完了之後,要考慮到說這個事情做得對不對。「疑思問」就是我們心中有疑問,這個時候仍然去繼續辦這件事情,這就錯了,這個時候應該趕快去詢問這些有智慧、有經驗的長者、這些老師來求教。若以問人為羞恥,有的人覺得我好像年紀也挺大的、學問也挺好的,遇到疑問的時候不好意思去問人,要顯示自己的學問、德望,所以就不願意去詢問別人,不知道他也裝成是知道的。但是孔夫子不是這樣教我們的,疑思問,要是有疑慮、有懷疑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如果不問,永遠是愚痴。

  「忿思難」,譬如說我們在社會上做事情的時候,有不高興的情況之下,不能夠表現出忿怒的這樣的一種態度。我們表現出忿怒,加在對方的身上,對方他也一定會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我們。所以這裡雪公談到《皇疏》註的內容,就是說即使我們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加在我們的身上,也不以不合理的態度來對待他。但是已經忿怒了,就是我們色、貌、視、聽、言語各個方面其實都會轉變。你看一個人他有情緒變動的時候,其實在他的五官外表上都能看出來。對方他就會記在心裡,將來所謂狹路相逢,他一定也會同樣用這個怨恨報復來對待我們,到時候就會有不好的結果。這是忿思難。

  「見得思義」,有得有失,雪公說有失有得,一切都是如此。包括物產、名利,一切一切都是得。我們見到這個得的事,要考慮合不合於義,也就是說我該不該接受。這些名利也好、這些福報也好,是不是我該得的,如果是我應該得、合於義的,我就可以接受;如果是我不應該得的,我就不能夠接受。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9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