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86集

  【自家痛癢偏知。別個辛酸哪覺。體人需要體悉。責人慎勿責苛。】

  這句課文,『自家痛癢偏知』,這個「痛癢」是指的它分為痛跟癢,其實就是比喻的人的疾苦;「偏知」,這個偏是特別的意思。『別個辛酸哪覺』,「辛酸」也是包括辛跟酸,這個辛是辣的意思,辣味的意思,酸則是指的酸味,這裡是用辣味跟酸味來比喻一個人他悲苦的這種心境、這種心情。『體人需要體悉』,「體悉」,悉是詳盡、全部的意思。我們在體諒別人,應當要設身處地的去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量,要了解他的苦衷。『責人慎勿責苛』,這個「苛」是非常嚴厲的求全,並且是指責別人的過失。也就是說我們在責備別人的時候,千萬不要責備太過。

  所以對於這句課文它的意思是說,首先「自家痛癢偏知」,你看我們這個也是人之常情,一個人他對於自己所經歷的疾苦,自己總是特別的了解、特別的知道,可是對於其他的人、對於旁人他們所遭遇的悲苦,又哪裡能夠稍有覺察?換句話說,別人有痛苦的時候,我們往往覺得這種情況並不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自己內心反而不痛不癢,不能夠覺察。所以體諒別人應當怎麼體諒?要能夠設身處地的去為對方來著想,能夠詳盡理解、了解他的苦衷。而責備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也就是換句話來講,我們對於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有時候我們不能夠體會到別人的承受能力,雖然他這件事情確實做錯了,需要把它指正過來,但是如果我們指責得太過,那也就是超過了他內心、身心所能夠承受的範圍的時候,可能效果反而是適得其反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加在其中,非常嚴酷的去指責別人的過失,而不考慮他的情面,不考慮他的承受能力,這樣也達不到我們想要對他勸諫的一種效果。

  說到「自家痛癢偏知,別個辛酸哪覺」。記得昨天我們看到成功大學的王偉勇教授來跟師父上人見面,一起聊天、一起吃飯,期間他就談到師父對於他的一個啟發。他說,因為一方面在成功大學任教,還要接著帶一些博士生跟碩士生;另一方面又應英國漢學院的邀請,他有時候還需要到英國去講學。他覺得像他已經到了退休年齡,要飛十多個小時這樣的路程,就感覺到很辛苦,下了飛機還要轉車從倫敦再坐到蘭彼得,他就感到自己年紀大了,這樣子飛來飛去很辛苦。但是他很訝異,像師父上人九十三歲的高齡為何還能做到這樣,非常辛苦的在歐洲、世界各地弘法。師父上人就教導他一句話,他說:「要多為別人想,不要為自己想,當我們多為別人想的時候,我們自己這種辛苦、這種難受自然就置之度外了」。所以我們就是看到一位長者他的心胸氣度,以及念念為他人著想的這樣的一種心量。

  昨天兩位老人家也談到,說年紀大了,確實有很多苦處。當然王教授他是用閩南話來講,說一個老人的年紀大的狀況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聽起來雖然風趣,但是背後裡也感受到一個老人的辛酸。這個話翻成普通話意思就是說,年紀大的人晚上就很難睡得著覺,白天早早的就起床了,坐在椅子上可能一會就睡著了。他是通過各方面來描寫一個老人生活方方面面的這種不同於年輕人的狀態。所以我們看到特別是跟這些老人在一起的時候,真的是要時時體諒到老人的這種苦,我們年輕人要將心比心,能夠了解老人的苦處,能夠照顧到老人種種的需要。

  所以前一段時間,看到有一位師兄他在為老人泡腳、洗腳的時候,我在旁邊看到,就覺得非常的受感動。我看到他在為師父上人泡腳,非常的細緻。首先,水溫一定要把它涼到恰到好處。因為他常常泡,他也了解師父比較習慣什麼樣的溫度,所以提前就把這個溫度把它測量好。但實際上腳要進去的時候,還要常常去探一下,用自己的手去探一下它這個熱度老人能不能受得了。同時就是把著老人的腳也還要在水面上試幾次之後,確認他不會燙到,然後才把腳放進去。當然這個泡腳的水裡面也有放一些中藥,對於身體比較好的一些東西放在裡面。等兩隻腳放進去之後,再拿毛巾把膝蓋把它蓋好。因為常常泡腳會是在冬天,冬天的早晚比較冷的時候,不要因為不小心又著涼了。毛巾蓋好之後就泡一段時間,他們時間也掌握得剛剛好。就是泡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就開始把手放進去,開始去給這個老人腳的各個部位按摩。

  按摩之後,腳要出水的時候,離開這個水面的時候也是有講究的,就怎麼擦腳也是有講究的。之前我們是跟一個中醫師,看到他來教我們怎麼照顧老人。譬如說你在擦腳的時候,一般人只是把表面上的水把它擦乾,但是他擦完了之後,還要接著把腳趾縫之間的水也要把它用毛巾,一個縫一個縫的把它擦乾。因為這樣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講,如果趾甲之間的這個縫隙還留有水的話,它其實濕氣、寒氣還是會進到身體裡面的。然後擦好了之後,再用一個可以滋潤皮膚、保養身體的精油在腳上再擦一遍,這樣才開始穿襪子。

  所以當時我在旁邊看他這樣子照顧老人,給老人泡腳,看到這個過程非常細緻、非常認真,也非常體貼,看了之後特別的受感動。所以我們知道,人年紀大的時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年輕人來照顧,做為年輕人,更要體諒到老人的需要、老人的苦處。

  對於這句課文,我們在《論語》當中也有看到這樣的兩句話。首先是在《論語.衛靈公》當中,子貢就向夫子請教一個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換句話說,孔老夫子,有沒有哪句話我們是可以終身來奉行的?這是學生向老師請教。孔子就回答他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記載在《論語.衛靈公》當中。《論語.雍也》還有一段話談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對於這兩句課文,我們也來看看雪公老人的講解,首先是在《論語.衛靈公》當中的這一段話。子貢問孔子,我們知道子貢他是善於言語,這時候他有一個問題就來請教他的老師。當然這是學生對老師很敬重,老師也很善於因材施教,你看夫子教化,有時候這個話一句、二句,或者是只是幾個字,但是都是夫子教學思想非常核心的一個要義。所以子貢就請教老師,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貢問的是一言,這個一言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個字的意思。要請老師來概括,說老師,您的教學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來概括您教學的思想,而且可以讓我們終身來奉行的?我們想一想,如果是學生問我們這個問題,我們會怎麼回答?可能答案也會有很多。夫子在這裡就回答說:「其恕乎!」夫子就是用一個寬恕的「恕」字。

  所以昨天我們有跟大家分享到,師父上人有概括孔孟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義忠恕」,「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忠恕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夫子在這裡回答是用這個「恕」字,就是寬恕的恕。

  接著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曰:其恕乎」,這個「其」就是它的意思,所問的一言。老師在這裡也不是完全用的一個肯定辭,這個口氣很活。如果一個人能夠學會寬恕的「恕」這個字,學會的話,一輩子都能夠奉行,一輩子也都能夠在處事待人接物的過程當中用得到。

  所以雪公談到,孔夫子所主張的這個「仁」,所謂「孔曰成仁」,這個仁的標準是比較高的,所以要談到仁這個深義的話,是不太容易去把它講清楚、講明白,可是這個「恕」就比較容易理解,也比較容易講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不喜歡的、受不了的,千萬不要把它用在別人的身上。譬如說我覺得我用這個話講給別人聽,或者說我去指責別人、批評別人的時候,同時就要反思,這個話如果別人這樣來跟我講,我受得了受不了?能夠有這種同理心,將心比心這樣的心態,我們平常說話、做事就能夠處處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別人的需要。所以恕這個字,它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

  下一句經文是在《論語.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什麼是仁?我們說仁這個字它就更有深度了,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立是樹立的意思,自己能樹立起來,成了人比得什麼好處都大。己欲立,也就是說先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立起來再說話。換句話來說,我們做什麼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然後再說。能先做到再說,或者我們說了之後一定會把它做到,這個是聖賢人的行為。所以我們自己能夠先做到己欲立而立人,什麼事情我們自己先做到再說,自己能夠做到這樣,在家庭當中,從父子、兄弟,這些親戚朋友,以及我們出門在外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從近到遠,我們就能夠把聖賢所教給我們的這些德行,這些根本都能夠在自己的身上落實。

  所以說雪公這段話其實是啟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從自己的修身開始做起,從修身才能夠齊家,齊家才能夠治國平天下。所以一定是從近到遠的,如果近處自己沒有辦法做到,要求別人去做到,那是很難的。同時,我們立德的根本也是由近而遠。就譬如說我們孝道如果不能夠落實的話,我們說要忠於國家、忠於人民,這樣的情操它也是沒有根本的。總之,一定要從父子有親這種孝道開始落實。所以這個立字是非常重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達就是通達的意思。「能近取譬」,先在近處找譬喻,可以算是行仁的方法了。所以這個課文都是教導我們要從近而遠這樣的一個道理。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9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