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處處體恤他人的處境-第81集

  【人侮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數說。人極不要跟尋。人愁不要喜悅。】

  課文當中第一句『人侮不要埋怨』,這個「侮」是什麼意思?侮是欺負的意思、輕慢的意思,就是別人欺負我們、輕慢我們。那我們要怎麼樣?不能夠埋怨,這個埋怨就是抱怨。『人羞不要數說』,這個「羞」就是羞恥,感到羞恥,「不要數說」,數說是責備的意思。就是當人們已經知道過錯,有羞恥心,感到羞恥的時候,你就不能夠再進一步的去責備他了。『人極不要跟尋』,「極」跟急切的急是同一個意思,「不要跟尋」,跟尋是跟隨追逐,窮逼不捨的意思。『人愁不要喜悅』,我們前面說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我們從這句課文裡面就可以看出,這個儒家聖賢人教人要存仁愛之心,要通達人情事理,能夠明瞭人心,這個都是很深的學問。

  所以這句課文是教我們,當我們被人輕慢的時候,內心不要抱怨,只當寬解了;當別人已經感到羞恥的時候,我們就不要進一步再去責備他,就只當回護;而人在急處的時候、在急難的時候,你就不要再窮逼不捨、窮追不捨了,只當是放鬆;而當別人感到憂慮的時候,我們不要在旁邊表現喜悅,只當憂念。所以我們在《論語》當中看到孔老夫子就為我們示現了這樣的品德、這樣的德行,當別人悲傷的時候,譬如說家裡有親人遭到變故,過世的時候,你看孔子所表現的都是一種非常仁愛、非常體恤別人的這樣的一種態度跟行為,所以就處處都要體諒到別人的心境跟感受。人要是不懂人心,就如同剛才說的情理法這三方面,人情這方面,如果我們不能夠去體恤別人的心情、別人的感受和別人的處境的話,那我們又如何能夠立足在這個社會跟人相處?總是要處處去體恤別人的處境。

  這句課文談到了很多個不同的方面。首先說「人侮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數說」,這種人侮不要埋怨,它其實也是體現在一種忍辱的功夫,要有忍耐、忍辱的這種功夫跟氣度。所以我們在歷史上就看到《新唐書》裡面記載,唐朝的時代有一個非常賢德的宰相,叫做婁師德。有一次,婁師德的弟弟被外放到代州擔任刺史,當弟弟臨走之前,婁師德就跟他弟弟說:「舉凡家世如果太過顯赫的話,都很容易被人嫉妒,你有什麼方法能轉禍為安?」你看,我們看到古人這種風範確實令人深思。當周公他的兒子伯禽被分封到魯國這個地方的時候,周公當時也是諄諄的告誡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謹守住謙虛的德行。婁師德他做為當朝的宰相,當他弟弟要去擔任代州刺史的時候,他也是特別跟他的弟弟強調,在社會當中,因為自己的家世很顯赫,如何能夠轉禍為安?他和弟弟的這段對話也是非常發人深省的。

  他的弟弟就跟哥哥說:「譬如有人把唾液吐在我的臉上」,就是吐口水,他說:「我自己會把它擦掉,而且我也不會感到生氣」。婁師德聽了之後就跟他的弟弟說,他說:「為什麼人家會把唾液吐在你的臉上?就是因為他對你不高興了。如果你只是把唾液擦掉,那只會讓對方感到更加的生氣。更何況這個唾液如果不擦,它自己也會乾的。」所以婁師德就教導他的弟弟,他說:「如果真的有人把這個唾液口水吐在你的臉上,你應該笑著接受,而且根本連擦都不要擦。」

  我們看婁師德講的這番話,是教導弟弟要能夠忍耐、忍辱,面對別人的攻擊、指責,都不能夠放在心上,而且甚至於還不能夠讓對方感到不高興。我們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他能夠地位做到這樣高,這說明他的德行、他的氣度確實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婁師德他不但是這樣說,其實在生活當中他也是這樣落實的,面對別人對他無端的誤會、指責,甚至攻擊的時候,他都能用他宏大的氣度,以及他深厚的德行去化解這些問題。

  當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唐朝的官員,叫做狄仁傑。其實最初狄仁傑並沒有當到宰相,而是婁師德向當時的皇帝武則天推薦了狄仁傑,因為他覺得這個人很有才幹。所以狄仁傑後來做了宰相其實是婁師德推薦他的,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可是很奇怪的是,狄仁傑他不但不清楚這件事情也就罷了,他同時對婁師德總是看不順眼,老是想盡辦法想排擠他。後來武則天就拿出了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這個奏章給他看,並且說:「你看婁師德都在人前人後誇獎你」。這個時候才感動了狄仁傑,他覺得他的德行真的是太偉大了,自己受到他的推薦,不知道,也更不知道感恩,反而還排擠他,而婁師德都能夠包容他,他才體會到自己的德行真的是比不上他。

  我們看到在近代賢公老和尚他一生的行持,也跟婁師德一樣,非常能夠忍辱。在賢公和尚《來佛三聖永思集》當中記載,有一次有電工去寺廟裡面收錢的時候,賢公和尚就問他,說:「為什麼上個月的電費比較便宜,這個月怎麼會多出這麼多?」有可能是有人在裡面做了手腳。可是這個電工非常不講理,他也不信因果、不懂佛法,上來就給賢公和尚兩個耳光,後來賢公和尚就把這個月的電費交給他了。可是在場的人都看不下去,你看你不要說這是一個老修行人,就是對你們家的老人你也不能這樣子對待他。結果賢公和尚就跟他的徒弟說,他說:「算了算了,他打我算是給我撓癢癢了,要是吐沫口水吐到我臉上,就算是給我洗臉了。我們是出家人,要有度量,能夠寬容別人,忍者自安。」

  所以賢公和尚就是用他這種身教,一生都是學忍辱、學吃虧。你看他修行能夠有這個成就,其實也不是偶然的。做人做得成功,你做佛才能做得成功,人成則佛成,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不要羨慕說,為什麼這些修行人都有這麼大的成就,其實都是來自於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細行。

  關於這句課文,後面還有兩句說「人極不要跟尋,人愁不要喜悅」,這裡就是談到當人感到羞恥,你就不要再責備他;人在急處,不要窮追不捨。所以我們在這裡再跟大家多分享一個楚王絕纓的故事。這個是記載在劉向的《說苑》這裡面,正是說明所謂人極不要跟尋,人到急處就不要窮追不捨,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定的道理。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楚莊王的時期。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當時他是春秋五霸。但是他為什麼能夠成就國家的霸業?其實也是跟他能夠包容別人的氣度是有關係的。

  有一次楚莊王他在宮廷當中舉辦宴會,宴會當然是對於這些文武百官,舉辦這個宴會來招待他們。到了要天黑的時候,大家又喝酒、吃飯,酒就喝多了,這個時候突然就颳起了一陣風,把蠟燭給吹滅了,當時整個宮廷當中漆黑一片,什麼都看不見。就在這個時候,楚莊王他最寵愛的妃子突然就被一個人拉住了她的衣服。這時候他的妃子在慌亂當中就把這個人頭上戴著這個帽纓把它拔下來,扯下來了,於是就跑到了楚莊王的面前去告狀。因為當時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也搞不清楚誰是誰,她希望楚莊王可以給她撐腰、給她做主。可是想不到楚莊王卻說,他說:「我來請大家喝酒,大家都喝醉了,正好這個時候宮廷中漆黑一片,誰也分不清是誰,總難免會有人在酒醉當中犯下這些過失。如果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再去嚴厲的處罰對方的話,這在情理當中也是說不過去的。」所以楚莊王當時就做了一個決定,他說:「我們今天大家在一起吃飯,君臣同歡,大家都很高興」,他就發布了一個命令,要求在場的所有的人,要將他自己帽子上的帽纓全部都拔下來,來表示這場宴會大家都很盡興。所以這宮廷當中所有的大臣都把自己的帽子上的帽纓全部拔下來,然後才把宮廷當中的燈火點亮。大家都非常的高興,也都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過了三年之後,晉國它侵犯了楚國的邊境。結果當楚莊王率兵去出征的時候,他就發現說有一個軍官總是奮不顧身的衝在前面,所以最後就把晉朝的軍隊給打敗了。於是楚莊王就感覺很奇怪,他說:「我平常對你也並不是有特別的照顧、關照,為什麼你在這個生死關頭的時候這樣的捨生忘死?」結果這個軍官就跟楚莊王說,他說:「三年之前,因為我喝醉了酒,做出了失禮的舉動,但是君王您非常寬容,並沒有問我的罪,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就一直想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君王的恩德。」所以這個軍官就跟楚莊王說,他就是當年這個帽纓被王妃拔下去的那個人。所以後來也因為楚國跟晉國的這場戰役當中楚國取得了勝利,所以後來國家就不斷的強盛起來,最終楚莊王就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所以我們看到做為一國之君,他就是有包容別人,能夠寬恕別人過錯的雅量,所以才能夠成就他的霸業。這段歷史也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8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