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愛是聖賢教育的核心-第77集

  【世人三不過意。王法天理人情。這個全然不顧。此身到處難容。】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句課文,在這句課文當中,談到了人生在世的三項準則,如果違背了這三條準則,我們的良心就過不去,而且在這個社會當中也很難立足。這是哪三項?就是王法、天理跟人情。

  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張清泉教授在這張圖表當中,對於情理法的一個解釋。首先在最上端的是理,理包括兩個方面,有因果循環之理和自然變化的宇宙之間的規律。我們順時針往下看,第二個是情,這個情就包括人倫五常、私欲七情。這個倫常昨天我們在《孟子》的經文裡面,就有看到這個倫常的內容。再順時針往下看是法,這個法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指國家的法令規章制度。所以我們在這個圖表當中可以看到,這個情理法它是一體不二的關係,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應對任何生活當中遇到的這些要處理的問題的時候,都要從情理法這三個方面來考量。

  關於這個情理法,其實也就是孔孟學說當中所談到的仁義忠恕,特別是這個義字。

  師父上人對於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有一個概括性的闡釋,孔孟學說它最核心的精神是什麼?就是仁義忠恕,而大乘佛法的核心理念則是真誠慈悲。仁、義、忠、恕,我們看到孔老夫子他一生是講求仁,仁愛之心,所謂「孔曰成仁」,而孟夫子他教學教化的一個重點則是義這個字,所以「孟曰取義」。我們之前學過文天祥的故事,你看文天祥他從容就義,為了國家民族的大義,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最後人們在文天祥的衣帶當中發現了他寫的最後一句話,絕筆的詩,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所以仁跟義,這就是孔老夫子和孟夫子教化的重點。

  我們在《論語》當中看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可以用仁義忠恕來概括孔孟學說的思想。可以說用仁義忠恕這個原則,是可以解決我們人生在世在生活當中所面臨的林林總總的問題,是可以用這四個字來解決問題的。我們看這個仁是什麼意思?仁者愛人。所以我們看《弟子規》當中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如果不知道自愛,就不知道愛人,又怎麼能夠談到去愛天下國家,這宇宙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這種愛其實它是出自於我們的天性的,所謂是「人之初,性本善」。日後我們會學習到《三字經》,就看到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性本來是純淨純善的,換句話來說,這種仁愛之心就是我們內心本具的性德、本具的本善,所以我們真正知道自愛就會愛人。

  這個愛人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做起?我們之前在講到雪公老人闡釋五倫關係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五倫當中有兩個是天然的倫理關係,就是父子和兄弟,夫妻這個算是一半,就是它本來不是生來就有的天倫,但是有了孩子之後就算是天倫了。所以我們愛人是從哪裡開始做起?這個愛的原點,首先是從愛父母、愛妻子兒女、愛兄弟姐妹,再慢慢的擴大,到最後就是《弟子規》當中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當然,這是儒家的教誨,在佛法當中說得就更廣大了,不但對於人要愛,我們也要愛護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甚至是整個宇宙,這個心量就完全不同了。

  譬如說像最近我們看到在澳洲這個火災非常的嚴重,特別是有很多的小動物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傷害。人們最喜愛的樹袋熊、小袋鼠這些小動物,在森林的火災當中,牠們的傷亡是非常慘重的。所以有許多澳洲人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有愛心的人們,紛紛發起來保護這些動物的行動。甚至於我們有看到一個年輕的獵人,本來他是每天在森林裡打獵的,但是他看到這麼多的無尾熊被大火燒死,他心裡這種愛心,仁愛之心就生發出來,所以他就冒著生命危險衝到森林裡面,去把七八隻的無尾熊從樹上把牠抱下來,並且給牠餵水、餵食物,來照顧這些小動物。所以我們看這個愛,從對父母、對家人的親愛,就可以擴展到去愛護一切眾生,不但愛人,連樹木花草、小動物我們也都要有真正的愛心。

  所以我們看到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愛的教育,世界上各個宗教也是以愛為核心的聖哲人的教育。我們知道我們對人有一個真誠的愛心,我們就不會去做一些自私自利的事情、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個愛心就完全喪失了。所以夫子之道真正是損己利人,這是真正的愛心,所以才能夠使得社會祥和、天下太平,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當然也就不存在了。我們說這個是仁。

  義是什麼?這個義就是我們這裡所談到的王法、天理、人情,也就是情、理、法。義的意思是什麼?所謂義者宜也,這個義是講理的。我們生活當中所有的起心動念和言語造作,如果都能夠符合我們這句經文所說的,顧及到王法、天理、人情,也就是情理法這各個方面都能夠顧及到,這個就是義。所以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以仁義來治理國家的,而不是單單只考慮到法律的規章制度,而是對於情理法都能夠顧及到。所以不像現在的社會,在考慮問題、處理問題的時候,只顧及到法律規章制度,而不顧及人情,也不顧及所謂的天理,當然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把它做到盡善盡美,甚至於有很多人天天想著如何去鑽這些法律的漏洞,它終究是會有一定的弊病跟流弊產生的。

  但是,譬如說在社會上造作惡業,逃脫得了法律的制裁,可是這個因果報應是逃脫不了的,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所以任何事情都要看到情理法這三個方面,你看他現在好像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可是因果的報應是絕對逃脫不了的。所以我們中國人講求任何事情都顧到情理法這三個方面,一切都要合情、合理、合法,面面都顧及到,這個就是義。

  所以我們看到師父上人總結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的核心的精神,用了這八個字來概括,確實是非常貼切的。孔孟學說是「仁義忠恕」,我們剛剛談到這個仁義,仁當中就包含著真誠的愛心,而這個義則是我們這個課文當中所談到的情理法這三個方面,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就是義。這是孔孟學說是以仁義忠恕來做為它的核心思想。所以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大乘佛法則是「真誠慈悲」,換句話說,也是以真誠的愛心來做為佛陀教育的一個核心思想。所以從這個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到,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和各個宗教的教義是相通的,都是以愛為核心。有了這個共同點,當然各個宗教之間就能夠真正的包容、真正的和睦相處。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8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