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第74集

  【因循惰慢之人。偏會引說天命。一年不務農桑。一年忍飢受凍。】

  『因循惰慢』,「因循」是說一個人他得過且過,而不求上進;「惰慢」是說他非常的懶惰、非常的懈怠。這樣的人『偏會引說天命』,「偏」就是只的意思,只會「引說」,引是牽連的意思;「天命」是指的上天所主宰的命運。他覺得這命運是上天所主宰的,我勤奮也好、懶惰也好,那跟我的命運都沒什麼關係,所以每天都得過且過,不想要求上進。

  下面就談到『一年不務農桑』,這個「務」就是從事於,「農桑」是指的農事農業的生產。如果這一年悠悠度日,不知道去播種、去耕地的話,『一年忍飢受凍』。所以說一分耕耘得一分收穫,如果我們懶惰懈怠不思耕耘的話,怎麼能夠期盼有好的收成?

  所以這句課文就是教導我們,當一個人他不求上進,而且非常的懈怠和懶惰的話,這倒不打緊,他還有他的理由、他的藉口。他藉口是什麼?是以天命為藉口來推卸責任,他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天賜予的、老天安排的,跟我上不上進、努不努力是沒有關係的。實際上這個是一個錯誤的見解,要知道,所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看古時候是一個農業的社會當中,農夫他每年都要耕種田地、植桑養蠶,要很勤勞的來工作,他才能夠有收成。如果不重視,不求上進,不重視這些農業生產這些努力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每一年都是悠悠度日,而且到秋天的時候根本沒有什麼收穫,只能夠挨餓受凍了。這個是這句課文的字面上的意思,所以是教我們一定要勤勞,要能夠非常勤勉的來從事於自己所做的這個行業。

  今年我們在過新年的時候,因為二O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號這一天,我們覺得有一些工作要及時的完成,所以那天晚上我就一直做到很晚,十二月三十一號的晚上十二點才把手上的事情做完,緊接著馬上就要過年了。十二點剛做完工作,就聽到外面響起了鞭炮的聲音,才知道現在已經是二O二O年了。所以我覺得那一天已經工作到很晚,就趕緊去休息了。

  結果第二天早上一起來就收到了成功大學王偉勇教授發來的一封信,那封信就是在十二月三十一號的晚上十二點之後發來的。這個原因是之前我們有跟王教授徵求一篇文稿,截稿的日期就是十二月三十一號。因為老教授非常的忙,所以他那篇文稿也是一直寫到了十二月三十一號的晚上十二點。第二天他跟我說,第二天是一月一號了,他就跟我說,「我因為還在學校裡面幫學生在批改作業,所以妳幫我檢查看看,我昨天半夜寫的稿子有沒有什麼錯字」。所以那個時候我覺得,本來覺得自己很辛苦,十二月三十一號半夜還在工作,可是居然看到這六七十歲的老教授,不但是寫稿寫到半夜十二點,連第二天一月一號早上都還在幫學生批改作業,心裡就非常的感動。就是老一輩的老人,他們那種敬業的精神,對於教學工作的勤勉跟認真。

  記得我們在英國漢學院的時候,當時因為周院長剛剛過世,所以第一屆的同學所寫的這些論文,院長當時還沒來得及批改的時候,老人家就已經走了。當時正好是王教授在英國漢學院這邊教課,結果白天一邊要教課,晚上就還要去批改這第一屆學生所寫的碩士論文,如果他不這樣認真的工作的話,這些學生當時都沒有辦法順利的畢業。通過這些點點滴滴,就體會到這些老人家那種勤勉認真的精神。

  記得當時王教授來教授《聖學根之根》的課程的時候,他的眼睛剛剛動過手術,但是他備課非常的認真,他的講義都是一筆一畫的寫出來的,手寫的。雖然當時剛剛動過手術,眼睛還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寫的字還有一點不是那麼工整,有點模糊,但是他就是一筆一畫的把它寫出來。他就是要教導學生,即使他已經是貴為資深的老教授了,而且他是教的《聖學根之根》這個蒙學的課程,面前的小朋友都是年輕的學生,都是十幾二十歲的這些年輕人,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一點都不馬虎,一點都不苟且,還是認認真真的,就像在大學教博士、教碩士一樣,認真的備課,親自的寫上課的講義,我們看到這個場面非常的感動。

  後來有一次王教授在講《聖學根之根》,最後講到《百孝詩》的時候,那是他老人家後來在極樂寺,在台南這邊講《根之根》最後的幾堂課。當時因為他每個星期要在不同的學校去授課,當時就有一點感冒,聲音非常的沙啞,但是他扯著這沙啞的嗓子、聲音,還是在極樂寺的二樓非常認真的給學生講解《百孝詩》。那時候因為漢學院的學生都去英國讀書了,在現場的學生並不是很多,而老教授的聲音當時又很沙啞,他仍然是這麼認真的一堂課不落的來授課。所以從這些老人家的身上,我們學習到了那種非常的勤奮,非常認真負責的這種敬業的精神,想起這些點點滴滴都非常的感動。

  這句課文這裡談到「一年不務農桑」,我們說這個農桑,我們自古以來中國是一個農業的大國,所以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對於農事的生產都非常的重視。我們知道最初在上古的時候是神農氏來教導百姓們種植五穀,振興農業的。神農當時嘗百草,能夠傳授種植農業以及醫藥方面的這些常識來治療百姓的疾苦,所以神農氏對我們國家的農業生產是有非常卓越的貢獻的。

  我們在朱鏡宙老居士的《夢痕記》裡面就讀到過,我們中國自古以農治國,皇帝是如何的重視農業的生產,老人家有一段記錄也是非常的寶貴。因為在古時候由於重視農耕,所以天子就有籍田之禮,通過這個禮就可以體會到了春耕的一個重要性。其實這種禮在《禮記》的〈月令〉當中已經記載得非常的清楚,它談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也就是說在這個籍田禮當中,無論是天子還是諸侯,三公、九卿、諸侯,他們都要親自的示範耕種,用這種示範來鼓勵天下的這些農夫重視農業的生產。而籍田之禮是在先農壇舉行的。舉行這個禮的時候,除了朝廷當中全體的官員要參加之外,你想這是皇帝親自去主持的,在皇族當中,皇室家族當中,比較年輕的親王貝勒也好,都要來親自參加這個禮。這個禮節的過程也比較長。最後是皇帝親自下田,把預先準備好的鐵犁慢慢的在推動著,這是表示連天子都親自來耕種。這種儀式是教導普天下的百姓要把農事生產做為我們立國的一個根本,要看得非常的重要,你看連皇上都親自動手犁田,當然我們一般的百姓家就更要認真的來從事於農業的生產了。

  所以師父上人也特別的提醒我們,要重視學習二十四節氣。當時朱鏡宙老先生在回憶錄當中就有談到,因為他是章太炎先生的女婿。有一年章太炎先生也是很久沒有跟他的女兒見面了,當時他在日本,他的這個小女兒到了日本見到自己的父親的時候,太炎先生沒有叫她背什麼大經大論,而是讓自己的小女兒要把二十四節氣背下來。為什麼?在古時候,除了農夫要懂得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知識,才能夠及時的耕種、播種、收割,它都是循著一定的天時的;即使是婦人、女子,在家裡負責全家大小的飲食,對於二十四節氣也要了解,這樣才能夠把一個家治理好,所以古人都非常的重視。

  這個禮,我們剛剛說到的在先農壇皇帝親耕的這個傳統,確實是從周朝就開始,在明清時期成為國家的非常重要的祭祀的典禮。我們看皇帝都在這個典禮當中親自的耕種,這種表法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句課文它雖然說的是農桑,但我們知道自古以來所謂士農工商,這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不僅僅是說農業的生產,這裡只是舉一個例子,我們從事不同的行業,同樣的也要能夠敬業負責,能夠勤於工作。社會當中的各行各業大家都非常的勤勉認真的工作,社會才能夠正常的運作。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7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