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學問不是聽來的-第59集

  【矮人場笑。下士途說。學者相見。要從心得。】

  『矮人場笑』,這句話跟一個成語有關,也就是矮人看場。矮人看場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說,就如同矮人看戲一樣,你看因為這個矮子他長得太矮了,人家在演戲,他跟著在旁邊看,他因為個頭不夠,所以看不到前面到底在演什麼。那怎麼辦?只好看到站在前面的觀眾笑,他就只好跟著笑,那他雖然不知道到底在笑什麼,他覺得那人家都笑了,肯定這個戲演得很好笑,這個場景是很好笑,所以就跟著他笑。這就是比喻說,一個人他只知道隨波逐流附和他人,而自己卻沒有一定的主見,別人說什麼他就說什麼,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這個就是「矮人場笑」的意思。

  『下士途說』,「下士」是指的下等的讀書人,「途說」則是道聽塗說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是一種沒有經過證實,也缺乏根據的這樣的話。《論語》當中就有一句經文是這樣說的,「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我們來看這句課文,它的意思是什麼?這是教導我們,「矮人場笑,下士途說」,就是如同矮人在戲場看戲一樣,他看到別人笑他也跟著笑,這樣的人,這是比喻一個讀書人,他去學習學問的時候,都是學一些道聽塗說的這些學問,人家說什麼他也就說什麼,人云亦云。

  但是『學者相見,要從心得』,這是說一個講學的人,一個讀書人,一個學者,他要有自己的見解,要有自己的器識。也就換句話說,他所學到的這些不能是別人說什麼他就說什麼,而是他一定要有深入的體悟,切實的去落實、去體驗這句話的真實的意義,要有自己真實的體悟跟心得,這樣子才是我們求學應該要有的這種態度。

  所以《論語》當中教導我們,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說」,說就是喜悅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佛門裡面說,他這個學習要有法喜。而這種法喜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並不是說道聽塗說一點學問,而是我們學習了這些學問之後,一定要深入的去體悟,要有感悟。

  那我們看《論語》當中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雪廬老人在講解這句課文的時候,特別指出了這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含義。也就是說,道聽而塗說是說什麼?學而時習之又是學什麼?就是學的這個道。學的這個道,塗就是指的道途上。就是說志於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我們是要求道來求學的。可是如果一個人他在求學求道的過程當中,他是用一種道聽塗說的態度,也就是說在路上聽了,在道途上聽了,在路上聽了,在路上我就對人家講,這邊耳朵進來,這邊我就跟人家誇誇其談的去說這些道理,像這種學習的方法,對於真正要學道、求學的人,他是不會跟你學習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聖賢的學問並不是說耳朵進嘴裡出這樣的一種學問,而是我們聽聞之後,需要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需要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要用所學的這些道理去教導別人的時候,更需要做到「傳不習乎」,就是自己對於這個經文、對於這個內容需要有深入的體悟,並且在準備的過程當中,也要多去準備溫習很多遍,才能夠來教人。因為我們學的是道,這個道就不能夠用道聽塗說的這種方式,道聽塗說的方式只是一種口耳之學。這裡說的口耳之學,就是我們下一句課文會講到這個口耳之學,就是你耳朵進來嘴巴出去,這樣的學問並不是我們真實的學問,而只是一種記問之學。也就是我們的體悟和修證都沒有融入在其中,這個道學就不是真實的學問。

  夫子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就是男子的尊稱,「曰」是說的意思,「學」是覺的意思。所以要學而時習之,「而」它是一個連詞。這個「習」,在文字學當中,我們看習這個字,就是小鳥在學飛。譬如說這個母鳥在撫育小鳥的過程當中,要教這個小鳥怎麼飛行。這時候,小鳥也不是說一次牠就學會了,牠要不斷的去練習。所以時習,就是反覆的、時時刻刻的去練習,牠才能夠學得會。所以這個字它的本義是這樣的,引申過來就是說,我們學習任何的學問,都要時時刻刻的去練習才能夠學得會。這個學又作「效」,要效法才能夠覺悟。

  所以孔老夫子他在教導學生的時候,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善於去啟發,就是說把他學生的這種悟性要能夠啟發出來。他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舉一隅,學生要以三隅反。也就是說,我教你這一件事情,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能夠在生活當中活學活用,是這樣子,否則把這些聖賢的學問就學死了、學呆了。孔夫子並不是這樣期望自己的學生的,就是希望學生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夫子所教的,他都能夠圓融的去領悟、去了解。

  我們剛剛看到,聖人教人學習,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個方面是我們在學習聖賢之道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切實的去落實的,這學習的五個方面。最開頭是博學,博學之就是我們要對於老師教我們的這些學問,確實是多方面的、全方面的去學習跟吸收。但是光是吸收跟學習,去廣學多聞,像這樣的學法可不可以?實際上這只是走了第一步,而且還要能夠審問之。所以我們看,在老師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有問,老師有答。我們遇到我們不能夠理解的事情,常常要跟老師請教,老師根據學生實際的情況再來給他做回答,或深或淺,總是來啟發學生他自己本人的一種悟性。所以還要有問有答,這樣的學法進步就非常的快。這只是達到第二層。

  再往下第三層還要慎思。慎思是要繼續來研究跟思惟,也就是說對於每一個我們所學到的學問,我們要用心的去體會。在研究思惟之後,到底我所體驗的、體悟的,它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它是對還是不對,這個則是需要經過一個實踐、實驗才能夠知道。在實驗之前需要明辨之,也就是說,我要搞清楚我所學的這個到底是對還是錯、是還是非,明白沒有失誤了,之後再去篤行,篤行就是實際的你要去落實這些學問。

  所以你看我們學習一個道理、學習一個學問,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舉一反三。對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些方面都要能夠具備,這個學問才是真實不虛的。這個跟前面所說的道聽塗說這種學法是完全不同的。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5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