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小心駛得萬年船-第54集

  【人生在世。守身實難。一味小心。方得百年。】

  這是說我們人生,生活在這個世間,什麼是最難的?『守身實難』,「守身」就是說要保持著我們自身的節操,而不陷於非義,不陷於不義。『一味小心,方得百年。』「一味」就是總是、一直的意思,就是一直要小心謹慎,「方得百年」。這一生、這一輩子,「百年」就是指的人的一生。所以這句課文是教導我們,人生在世,能夠保持我們自身的節操,而不會使自己陷於不義,這實在上來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難的事情。

  孟子在「離婁」章當中說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就是說我們孝順自己的父母親,這個是人生的大事。而「守孰為大?守身為大。」這個守身就是說保持節操,自身的節操,這個是人生的大事。所以要「一味小心」,一個人一生當中一直要非常小心,才能夠保得住自己一生的清白,真的是要小心謹慎。所以人生在世,能夠守得住自身的節操,而且讓這個節操能夠貫穿維持在自己的一生當中,這樣我們人生才能夠平平安安的保住自己一生的清白,能夠過得百年。所以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這是真實不虛的道理。

  我們剛才說過,我們接觸周虎林教授的時候,我們看到其實有很多老教授,之前有一位老師他就問過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麼這些教傳統文化、教漢學的老教授,他們好像都特別長壽,你看有的活到八十歲、九十歲,都是很平常的?」我們就看到這些老人家他一生,因為他是學習聖賢的智慧、聖賢的教誨,所以他一生都是在落實聖賢的學問跟功夫,所以才能夠保住自己一生都非常的平安,自己的德行都能夠維繫到、保持到八九十高齡,這個跟他一生的作為是很有關係的。也就是說,一生都是在落實聖賢學問,都是在培積自身的福報,這個福報太大了,一直享到晚年都還享之不盡,所以這些老人家都很長壽。

  周虎林教授他也是在年輕的時候,其實他們家庭是很大的家族,家族的產業、土地都非常的多,但是後來在戰亂當中,他們祖上的人也都不跟人家爭、不跟人家搶,就是在時代比較紛亂的這個時候,家裡很多產業都被家裡的這些傭人、僕人全都想盡辦法搶走了。他們一生也都不爭不搶,都是自己獨立的來創業。後來到了台灣之後,周教授他一生也都是這個樣子,從來就是重道義而不重這些利益,對於錢財、物品這些東西都看得很淡,但是人生的道義、情義這些都看得很重。所以他為母親,為了侍奉孝養自己的母親,前後曾經搬過十次家。就母親在一個地方住了一段時間不高興,那好吧,母親喜歡住在哪,他另外又幫母親買了房子,就這樣子,前前後後就為了順承母親的心,他搬了十次家。而且每一次在搬家換房子的時候,之前的房子賣給人的時候,每次都是虧損很多錢財。因為他要賣房子的時候,都是看到左鄰右舍有一些比較窮苦的、比較可憐的人家,出了很低的價錢要跟他買房子,結果他都是看人家生活很拮据、很窮苦,而且一家大大小小又那麼多人生活在狹小的空間裡,他於心不忍,於是就虧損了很多錢,把房子賣給人家,一生都是在學吃虧。但是你看他愈老愈有福報,該是他的福報,捨掉了之後還是會回來的,一生都是這樣的行為。包括有的學生,譬如說有一些來自外國的學生,要回去的時候沒有路費、沒有生活的費用,周教授都是盡心盡力的,把這個錢財沒有看得很重,都是去幫助這些比較窮困的學生,讓他們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有生活費、有路費等等的,所以一生都是在學吃虧。可是你看到晚年這福報就很大了,剛好師父上人在推廣漢學,老人家就來到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學校的這樣的道場來教文字學的課程,教得非常的好。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老人家在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的這些做法,我們看一個人他一生能夠得到富貴、能夠得到壽命,活得這麼長久,其實都有它一種內在的原因,就是一輩子做人都非常的厚道,都非常的樂於助人,所以他的福報就享得很久。

  我們看到這一段:人生在世,守身實難。一味小心,這個小心是說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謹慎。這個「慎」,我們處世待人小心謹慎,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也都要小心謹慎。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有很多的大臣、賢德之人,他們在這個方面就是做得就非常的好、非常的注重。譬如說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我們看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說是「諸葛一生唯謹慎」。你看他為什麼能夠成功?就是他非常的謹慎、非常的小心。包括我們看到清朝康雍乾時期,張英、張廷玉父子,大家可能是對於「六尺巷」的故事很熟悉,這就是「六尺巷」這個故事的主人翁。他們在朝廷做官,就是漢族的大臣在清朝滿族的族群的統治下,漢族的大臣可以說官位做到最高,就是張英跟張廷玉父子。你看他身為宰相,做任何事情也都是小心翼翼、小心謹慎,把每件事情都處理得很妥當。而且像張英他們的家風也都是很崇尚簡樸的,就是教導子弟,從來不許子弟、不許兒女去過度的浪費,生活都很簡樸。這些都是我們看一個人會成功,我們要去尋找他成功的原因,並且去效法、學習他成功的這些內在的一個品德。

  所以任何一個事情,我們說到這個謹慎,師父上人教導我們,要守住一個原則,要適可而止。適可為止,可以說我們生活當中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這個也就是儒家所說的中庸、佛家所說的中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適可而止,不會過,也不會不及,都是走在中道的上面。

  所以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十分的小心謹慎,這樣子才能夠避免更多的過失產生。如果說我們沒有把這個謙虛謹慎、恭敬謹慎這樣的態度做得圓滿,沒有做好,那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往往會疏忽、會大意。所以師父上人教導我們,你看我們現在已經學聖賢的道理,我們開始學習儒釋道的聖人的教誨,可以說每天我們心裡所想的、口裡所說的、身體所做的,全都是善的行為。可是為什麼我們生活當中還會遇到一些障礙,或者有一些人會批評、毀謗、排斥?為什麼會遇到這些事情?師父上人提醒我們,往往是我們這種謹慎的這個「慎」字做得還不夠。就是也許有的時候,我們做事情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跟需要,或者是說在言語行為當中,可能不小心得罪了別人,自己沒有注意到,像這些都是自己不夠謹慎的原因、行為。如果說我們這個「慎」字,謹慎的慎能夠把它做圓滿,大家都會讚歎和幫助我們,就不會有這些毀謗和批評的聲音。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師父上人其實常常會提醒我們,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人。我記得我們剛剛來接觸、來親近師父的時候,師父常常會提醒我們一句話,他說你們這些年輕人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什麼問題?就是只會做事,不會做人。這句話是很多年前師父上人常常跟我們提到的,當時自己也不太能理解,說為什麼我們都是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結果事後果然遇到了很多事情,我們要做事的時候遇到很多障礙,就發現,我們眼睛一天到晚只盯著這件事情要怎麼做怎麼做,其實這些都是屬於技術層面上的事,可是我們為人處世,這種人情世故卻沒有在其中增長我們應該要有的智慧跟德能。譬如說像說的這種我們剛剛所分享學習的,周公教子這種謙虛,還有這句課文裡面所談到的謹慎。我們想想謙虛跟謹慎,我們在平常處世待人的時候,是不是有真正去落實?其實細細反省,確實是差距很大,就是這樣子簡單的做人的原理原則都很難做到,所以我們才會處處遇到障礙,這個原因都要從自己的身上去發掘。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4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