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喜怒不形於色-第53集

  【怒多橫語。喜多狂言。一時偏急。過後羞慚。】

  『怒多橫語』,「橫語」就是指的凶暴而無禮的這樣的言語,「怒」就是憤怒。當人在憤怒的時候,就會講出這些凶暴無禮的言語。『喜多狂言』,「喜」是歡喜。當人們歡喜的時候則會怎麼樣?「狂言」就是指的一種誇大而放肆的言辭。也就是說一個人高興的時候,他就很容易會狂妄、放肆。『一時偏急』,「偏急」指的是一個人他度量很狹小,心胸比較狹小,而他的性情又很急躁。這樣的結果是什麼?『過後羞慚』。

  所以我們看,這句課文它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他就很容易說一些非常怨恨、凶暴或者不講理的這種言語;而當一個人歡喜的時候,往往又會講一些狂妄自大的話。這種喜跟怒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性情很急躁。過喜過怒都不是什麼好現象,因為我們說我們要保持一個清淨的心,不能夠有很多喜怒哀樂的這種太明顯的情緒,這對我們修身、修行都是沒有好處的。所以我們一時性情急躁,做錯了事情、說錯了話,或者傷到了人、得罪了人,像這種情況,都是自己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事情過後都會感到非常的羞恥、非常的慚愧。所以呂先生在這裡就是教導孩子,從小就不能夠喜怒都形於色,或者因為過喜跟過怒,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做一些不該做的事。

  《弟子規》也談到:「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個言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語?往往都是因為在我們憤怒生氣的時候,才會說這些粗暴的話、凶暴的話。

  在我們二十四史當中的《三國志》裡面,就有記載著這樣的一句話,叫做「喜怒不形於色」。當然,不只是說喜怒不要表現在外面,其實一個人的修養往往是他一種內心的功夫。也就是說,這個人他平常就是一個非常平靜、非常定的人,他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他的內心的情緒不會產生很大的起伏,自自然然這個喜怒是不形之於外的,而實際上是他內心平常就要達到這樣的修養,遇到事情的時候,他才不會大喜大悲。

  師父上人在回憶起他和當代的哲學家方東美教授初次見面的情形,就深刻的感受到這位哲學家是一位非常有修養的人,他平常就是說話做事都是喜怒不形於色。當時這個場景,師父在講課的時候常常會回憶起來。就是因為師父在年輕的時候,對於哲學是非常感興趣的。我們知道方東美先生是我們當今這個時代非常了不起的哲學家,他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學生來繼承他的學問。方先生他的祖上,就是清朝非常有名的桐城派方苞的後代。所以我們看這個道德學問好,在一個家庭當中也是代代相傳。我們知道方苞先生他們桐城派的文風,就是非常重視在文章中要承載著孔孟聖賢的道義,在文章裡面。所以我們讀桐城派的文章,往往都會非常感動而又深受啟發。譬如說像〈左忠毅公逸事〉,這些好文章都是桐城派的文章的典範。方先生他這個家學就是非常的深厚,所以他後來到國外去讀書,在哲學這個領域是當代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哲學家。

  所以師父當時因為一看這位教授,又是自己的老鄉,當時他在台大教哲學。師父年輕的時候特別好學,就很想要跟方先生來學習。當時就寫了一封信給方教授,也寄了一篇文章。這個文章寫得特別好,叫做〈哲理蠡測〉,我們有看到這個小冊子有印出來。就是師父上人在年輕的時候,他對於哲學的理解其實是非常的深刻。那篇文章方先生看了之後就非常讚歎,當時就覺得這連台灣大學的學生都寫不出這麼好的文章出來。所以當時師父寫了一封信給方先生,就是很希望能夠跟老師來求學。後來方先生就回了一封信,約師父到他家裡去見面。見面就問他說:「你有沒有跟誰學過哲學?有沒有讀過什麼書?」方教授就是看到這個年輕人非常的好學,所以他其實內心是非常喜歡他了。

  但是在見面的時候,從他的表情、臉色根本看不出他的這種喜愛之情,就是他的喜怒哀樂不寫在臉上,看不出來。結果方先生跟他談了一段話之後,就跟他說:「你不用到學校來聽課,現在在學校裡面,因為老師跟學生,有的時候他來讀書求學,不一定是真正想要來求學問才來聽的,很多人在這個時代,功利社會當中,可能就是來拿個文憑這樣的一個心態,所以你到學校來,你會很失望。」但是當時師父一聽,好像一個涼水澆到身上,就感覺沒希望了,要跟這個大哲學家學習就沒希望了,他當時就很難過,這個難過就寫在臉上。所以看到當時這種修養跟老師就有差距了,老師的喜怒都沒有寫在臉上,可是自己很難過,馬上就在臉上表現出來。

  確實你看方先生的身教,這第一堂課其實就已經開始教了,做人要為人的修養,喜怒不表現在臉上,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功夫。過了幾分鐘之後,方先生就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小時的課。」那真是簡直是太意外了,本來想沒有希望了,結果居然是約他到家裡去一對一的單獨授課,這個在方先生的學生當中也是很少見的。所以師父跟著方先生學哲學,是在方先生家裡小客廳一對一的這樣的上課。我們看這也是一個高明的老師,他一眼就看出這個學生將來有成就,所以願意這樣子單獨的來給他授課。

  確實,師父上人對於方先生一家,真的是師徒如父子,乃至於方先生走了之後,方先生的夫人,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常常會照顧方師母。乃至於方先生的兒女,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師父對待方先生的兒女就像是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彼此寫信的時候都是以兄弟相稱,而不是以法師跟教授這樣子來稱呼。在方先生的兒子晚年的時候,師父就常常勸勉他,還親自寫信勸勉他要從美國搬回家鄉來,希望能夠把方先生當年的這些藏書單獨做一個紀念館來收藏,把方先生的學問希望能夠也有學生代代來相傳。我們看到這個老人家跟老師之間這種深厚的情誼,確實讓我們很感動。

  昨天我們看到中午來訪的周虎林教授,他也是曾經跟方東美教授學習過。其實我們每次見到這些老人家,聽他們說故事,或者聽他們講話,這些點點滴滴,都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非常多的人生做人的道理,這些當然都是在課本、在課堂不一定能夠聽得到的,這是這些老人家的身教。周虎林教授他在這裡教文字學,其實他老人家也是秉持著他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林尹先生等等他們做人的這種德範,他在他的一生當中也是非常深刻的表現出來。所以確實,接觸這些有德行的長者,我們每次聽他們說話都是如沐春風,都是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的德行跟學問,日後有機會也希望慢慢的來跟大家分享。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4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