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吃苦耐勞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第49集

  【要甜先苦。要逸先勞。須屈得下。才跳得高。】

  這個甜,『要甜先苦』,「甜」是美好的,是比喻幸福快樂的生活。『要甜先苦,要逸先勞』,「逸」是什麼意思?逸就是安閒的意思,是安樂的意思。「要逸先勞」,勞就是指的辛勞、辛苦。『須屈得下』,「屈」是低頭、降服。『須屈得下,才跳得高』,所以說惟忍乃克有濟,濟是幫助的意思,助益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要想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個快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吃苦耐勞,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營造幸福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所以要先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須屈得下,才跳得高」。所以我們要過安樂的生活,要刻苦耐勞。要屈得下,這是說腳要先彎曲,才能夠跳得高。這是比喻說我們人要能夠先學會吃苦,就如同這個腳先彎曲,之後他才能夠跳得愈高。所以我們在家庭當中,在學校乃至社會當中,確實我們看到特別是老一輩的人,這些老人都是非常吃苦耐勞的。

  記得我的老祖母,她老人家是活到了九十四歲,九十三四歲,這一代的老人他們都是非常能吃苦的。我記得祖母在我記事的時候,她就一生都是非常勤勞,勤勤懇懇的去操持家務,去做一些做為母親、做為妻子她應該要做的事情。甚至於到她臨終的前一天,她還把自己每天種田的這些農具,她都洗得乾乾淨淨的,然後把它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因為我們在台灣是非常重視祭祀,祭祀祖先,老祖母走的那一天剛好是一個祭祖的日子,她白天還在看著家裡在祠堂裡面要供奉祖先,這個兒媳婦都會把飯菜準備好,端到祖先的牌位面前,然後老祖母還在一邊視察一邊看,這些供菜都準備得怎麼樣,有沒有辦得很豐盛來供養祖先。然後又跟她的曾孫子,就是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就是這麼走的。所以走之前,頭一天還在打理自己勞動的工具,走的那一天還在檢視祭祖所祭拜的這些物品。這是一個中國傳統的家庭當中,一個女人她一生非常重要的這些事情,她走之前也都把它打點得好好的。

  後來當祖母在年紀大的時候,當然她就不能夠下地去種田了。但是一直到她九十三四歲的時候,她包括自己的衣服都還是自己洗。然後有時候她不能種田,她就幫父親在旁邊拔拔草,一邊聽著佛號,一邊在那裡拔草。所以一輩子都非常的勤勞、非常的簡樸。我們看到老一輩的老人,確實特別是這些母親們,都是用她的身教來教導我們,一定要勤勞。

  所以那時候我母親,就是剛嫁過來的時候,因為當時我們整個家族,上上下下都是共用一個祠堂,每逢逢年過節,一些重要的節日,家人都要去祭拜。我母親就是看到我的祖母,就是一個非常勤勞的人,所以嫁到這個家庭來之後,譬如說一到要祭祖的時候,一定是早上就起得很早,就一定把祭祀祖先的飯菜,以及要煮給家人的早餐都準備得好好的。我母親也學習奶奶這種非常勤勞的風範,對於祭拜祖先、對打理家事,也都是非常的勤勉和認真。

  當時母親結婚的時候,外公就曾經囑咐她,他說這個廚房是一個女人的臉,你這個廚房乾不乾淨,人家就知道你們這家的媳婦是不是一個勤勞的人。所以母親嫁過來之後,在家裡收拾房子、收拾廚房,每天都把這個廚房擦得乾乾淨淨的。結果後來的長輩,整個大家庭當中很多長輩,都讓他們的媳婦來我們家,看我們家的廚房,說妳看這家的媳婦把廚房每天都擦得這麼乾淨。

  所以這個吃苦耐勞,在中國人的傳統家庭當中,確實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德行。就是即使一個家庭再富貴、再顯耀發達,這個家庭的子弟、兒孫也是非常重視勤苦耐勞這樣的一種家風。

  我們在《國語》這部書當中就有看到一個篇章,就是〈敬姜論勞逸〉。這是說在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公父文伯他退朝的時候,他就去看望他自己的母親。結果這個時候就看到他母親正在織麻,正在織布。這時候這個文伯他就覺得很驚訝,他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家已經是在朝為官,是做到很大的官了,非常顯貴,像我們家的母親還要親自來織布,他覺得這樣恐怕不太好,就是會讓當時的權臣季孫氏以為說我對母親不孝敬。

  結果想不到他的母親也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她就嘆了一口氣跟他說:「恐怕魯國要滅亡了吧。像你這樣的人在這裡濫竽充數的當官,卻不了解當官的道理。你過來,我給你講一講。」於是他母親就教導他,她說:「過去的古聖先王他在安置老百姓的時候,他所選擇的都是非常貧瘠的土地,讓百姓安居下來。在這個時候百姓們,因為這個土地並不是很肥沃,所以他們就要很勤勞的去勞動,才能夠把他這種刻苦耐勞的精神鍛鍊出來。」他的母親就教導他,她說:「老百姓一定要勞動,因為他勞動,他知道這一絲一縷、一粒飯、一粒米、這一寸絲來得都很不容易,所以他們的生活才會過得節儉。想到節儉,因為有節儉這樣的美德,他這種善心才會生發出來。如果一個人他的生活過得非常安逸的話,他就只會想到享受、會想到享樂,而他真正的善心、善念就很容易泯滅,都是被這些貪欲給佔據了,他真正的善心是生不起來的。而當他的善心生不起來的時候,什麼會生起來?當然是邪思邪念會生起來。所以說生活在非常肥沃的土地上的百姓,往往他不容易成材,因為他太安逸了,生活太富足了;可是當這個百姓,他是生活在一個很貧瘠的土地上的時候,他們反而這個艱難困苦的生活,會啟發他的善心、善念,他就會嚮往正義,這是勤勞的好處。」

  所以他的母親就教導他,說:「你現在在朝廷做官,做官是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面,在上位的人是要勞心,而在下位的人要勞力。」也就是做官雖然不用跟老百姓一樣去種田,但是你每天都要很勤奮的去為老百姓謀幸福、去謀劃,要勞心;在下位的人則是要勞力,我沒有這個本事去做官,去國家政府裡面當一方的地方官,我是一個普通的農夫,也沒關係,你在家裡就好好的種田。「所以像這些都是先王的教訓,所以從上到下沒有人敢懈怠的。而現在我是一個寡婦,而你是一個小官,即使你從早到晚都很勤勞的去做事情,都還恐怕沒有辦法保住祖先所留下來的這個事業,更何況你現在有這種非常懶散怠惰的這種想法,又怎麼能避免罪罰?所以我希望你從早到晚都能夠提醒我,一定不能夠荒廢祖先所留給我們的事業,但是你現在卻偏偏的希望我們家裡的人都要求安逸。」

  就是因為當時他退朝的時候,看到母親在織麻,就覺得說像我官位這麼高的大臣,我母親還要做這種粗活,做這種勞動的普通人做的這些工作,他覺得很沒面子。所以母親就責罵他是自求安逸的這種行為,就是怕說他這樣子去承擔國家所給你賦予的責任的話,我恐怕將來你的父親連祭祀的人都沒有了。

  後來這件事情就被孔老夫子聽到了,因為當時他是跟夫子生活在同樣的一個時代。孔子聽到了這個話之後,就對這位母親非常的讚歎,就讓他的學生們要記住這母親所說的這些話,就是〈敬姜論勞逸〉這裡面記載的。說像季氏家裡有這樣的母親、這樣的婦人,可以說她是不貪圖安逸的一個賢德的婦女了。

  所以我們看到在幾千年前,在一個家庭當中,連一個女子她都是深明大義,知道自己的兒子所思所想、所做的是不正確的,從生活上一點點小事就開始用這些道理來勸勉自己的兒子,希望他一定不要貪圖安逸,希望他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很高而放縱自己,而去貪圖享受。我們從這裡看到,在古時候,這些母親都是了不起的賢德之人。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3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