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知恩報恩-第46集

  【仇無大小。只怕傷心。】

  『仇』就是仇恨。

  【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芥』是小草的意思,這是比喻非常輕微的、微細的事物。

  這句話它的意思是說,這個仇恨,『仇無大小』,就是仇恨是沒有大小的分別的。『只怕傷心』,最怕的是什麼?最怕的是傷到了別人的自尊心。而『恩若救急』呢?就是說你施與別人這個恩德,如果是在他非常急需的時候,等於說是雪中送炭,即使這個恩惠非常小,這個『一芥』就是說這個恩惠小到就跟小草一樣的那麼小,但是它的分量也和千兩的黃金是相同的。

  所以我記得以前真的是有長輩也曾經跟我們說,說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很難做到雪中送炭,但是錦上添花的人卻是很多,雪中送炭的人是很難得遇到的,這確實是很有道理。

  我們今天能夠有這個機緣一起來學習《聖學根之根》這門課程,其實我們內心裡面非常的感恩一些老教授們,他們當年在台南開辦了《聖學根之根》,譬如說像成功大學的王偉勇教授,還有像徐醒民老師的學生張清泉老師等等。正是因為這些老教授們在台南開設了《聖學根之根》的課程,我們才得以深入的來學習和領會這些經典內在的一些道理,從中我們學習到了很多很多寶貴的道德學問。

  昨天我們跟師父上人正好一起觀看了王偉勇教授接受訪談的一個節目,王教授他就回顧了自己人生當中從小到大的一個成長的軌跡。其實我們跟這些老教授接觸的時候,覺得他們的學問非常的好,可是我們跟他們在一起,感覺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學到了很多做人的經驗,特別是老人家他們這種處事待人接物的點點滴滴的這些做法,其實這種身教比課堂上的言教對我們的影響更為深遠。王教授他回憶起他這一生當中之所以會走上這條道路,這是得力於父母親對於他的栽培。他父親是從泉州渡海來台的這樣的一個讀書人,因為他小時候在泉州的時候有上過私塾的課程,所以在私塾的課堂裡面,父親那個時候就學會了很多詩詞的吟誦,有很多古時候的詩詞,可以用河洛古音,可以用這些吟誦的方式來讀,讀起來朗朗上口,大家都非常喜歡。像王教授他非常有名的〈將進酒〉、「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些吟誦,都是大家非常喜歡的。我們之前在香港,還有在英國漢學院的時候,王教授帶我們去散步,在路上有時候都會高歌一曲,特別的有趣。其實他這些都是父親,因為小時候在私塾,就是用這種方式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用唱的方法,小朋友就很愛聽,也很容易學。

  王教授昨天也回憶了他一生的經歷,就是父親對他的栽培,母親對他的養育,以及生活對他的磨鍊,這對於他一生的人格養成都是有很深的影響的。他說他以前,你看我們現在看他是一個堂堂有名的大學的名教授,可是他從小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是吃了很多苦,有很多艱辛的歷程。包括他在讀博士的時候,因為家裡的生活非常的艱難,那個時候,你想那個年代能夠讀書讀到這麼高,這個家庭沒有什麼背景,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能夠供孩子上學確實是很難的。所以他們兄弟幾個人從小就一邊讀書的時候,就一邊擔起家庭的重擔。他跟他的兄弟,他在讀博士的時候,跟他兄弟都還要到外面去賣燒餅油條,而且晚上就要去磨豆漿。這麼辛苦,白天還要去讀博士的課程,就是非常艱難的環境當中成長起來的。而且他有時候還要去當保姆,就是給小朋友當保姆,這樣子來補貼他的學費和生活的費用。

  他內心最難過的一件事情,就是當他終於博士畢業了,可以到學校裡面去任職、去教書了,但是第二年他母親就過世了。他說這件事情給他內心留下了一個一生都沒有辦法彌補的傷痛,就是一直到現在,他一想起母親含辛茹苦的把他栽培長大,但是當他已經拿到學位,又開始可以在學校任教,開始功名成就的時候,母親卻沒有辦法跟他一起享受這個福報。他每次談到這件事情,那個眼睛就含著眼淚。有一次他跟師父講起這件事情,那眼淚就在眼圈中打轉。

  我們看老一輩的人,這些老人家,他們對於父母的這種孝思,他們為人處世的點點滴滴的風範,那種知恩報恩的這樣的一種德行,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跟這些老教授學《聖學根之根》,學《小兒語》、《笠翁對韻》,不僅是在課堂上跟老人家學這些學問,更重要的是學他們的做人,如何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對我們的影響跟觸動真的是太深了。

  我們學這個《小兒語》跟《續小兒語》,也是感恩張清泉教授給我們傳授的學問。

  我們來看這個「仇無大小,只怕傷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其實這樣的一句課文,是教導我們,我們做人要有一種知恩報恩的心。在歷史上,我們知道在《史記》的〈淮陰侯列傳〉當中,記載著漢朝的韓信的故事。我們知道韓信是在漢朝初年幫助建立了國家,有三位非常傑出的人才,他是其中之一,後來是封為淮陰侯。他雖然後來在軍事上他很有才幹,幫助君王打下了天下,但是其實他還沒有發達的時候,還是一個平民百姓的時候,他的生活是非常的貧苦的。他是窮苦到什麼程度?就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也不知道他應該從事什麼行業,你說也不能去當官,也不能去做生意,就是好像這個人一輩子不知道他應該做什麼,沒有一個固定的職業,在他年輕的時候。所以旁邊的人對他就很厭棄,覺得這個人每天他自己吃飯都吃不飽,沒有人願意跟他在一起,窮成這個樣子。

  他就曾經跟他下鄉南昌的亭長,就是在這個亭長家裡面每天就混吃混喝,吃喝了好幾個月。這個亭長的夫人就非常生氣,後來有一次她故意很早就起來做飯,結果全家人都吃飽了,等到韓信來了之後就沒有飯吃了。後來韓信知道說,這個夫人他們家人都很討厭他,所以就離開了亭長的家。離開之後他就在一個城下去釣魚,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遇到了一個漂母。我們知道漂母就是說,在古時候有的婦女,因為婦女她沒有辦法去做什麼工作,所以她就靠洗衣服,幫人家洗衣服來維持生活,這個是古時候有這樣的婦女。這時候她就看到韓信每天餓得都沒飯吃,她就覺得很可憐,於是這個漂母就送給他一餐飯,就是看他餓的時候就給他送飯。這樣子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韓信就非常的高興,就對這個漂母說,他說:「等我將來功成名就的時候,我一定會報答您的。」結果這時候漂母她非常生氣,她說:「做為一個大丈夫,你應該要自己養活自己。我是因為看到你這麼可憐,沒有飯吃,我怎麼是想要圖謀你的報答?」換句話說,她看他窮成這個樣子,根本都想不到他以後還有能力能報答自己。

  有一天,韓信到市場上去的時候,這時候遇到了一個非常凶惡的年輕人,就侮辱他。這個年輕人就跟他說,他說:「你看,你雖然長得很高大,而且平常走路都帶著劍在身上,可是實際上我看你這個人膽子比老鼠還小。」這個年輕人就侮辱他,就跟他說:「你看看你每天都帶著這把劍,你敢不敢殺我?你要是不敢殺我,你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這胯下就是兩隻腳的中間爬過去。結果韓信看了看他,看了這個惡少年,他一聲不吭的就從他的胯下爬過去了。結果整個市場的人都嘲笑他,真的是一個膽小鬼,怎麼這麼膽怯。

  等到後來韓信被重用了之後,就是他幫助漢朝平定了天下,因為他是非常有軍事方面的才能,帶兵打仗很有能力,於是他就有了戰功,被國家封他為楚王。這個時候他功成名就了,他就想起在他窮困的時候對他有恩情的人。於是他就把這個漂母找來了,也把當年侮辱他的年輕人找來了。他就賜給了漂母千金的報酬,而且對於當年侮辱他的年輕人,也給他授予中尉的這樣的一個官銜。從前他在亭長家住了很久,沒飯吃的時候,都是亭長每天給他吃飯,他又把這個南昌亭長找來,就賜給他百錢。

  我們看到韓信對於他身邊的將相,就是談到他當年所受的這個胯下之辱,他說:「當時這個年輕人在侮辱我的時候,如果我當時就殺了他,我不能夠忍受他對我的屈辱,就殺了他的話,我今天就沒有辦法有機會得到這樣的一個榮華富貴、這樣的功名。當時我嚥下了這口氣,忍住了,所以沒有跟他發生激烈的衝突。所以看起來這是一個常人無法忍受的屈辱,但是正是這種屈辱,後來成就了我建功立業的這樣的一個結果。」所以不管是以前有恩於他的,還是有怨於他的,他都是用一種感恩的心來回報對方。

  所以後人寫過這樣一首詩,說:「漂母非望報」,這個漂母她根本當年並不指望著韓信會報答她。可是韓信呢?「信豈忘母恩」,韓信卻沒有忘記漂母給他吃飯的這種恩德。「君子重忍德」,做為一個君子、一個大丈夫,他並不是靠著這種匹夫之勇,而是要有忍辱、忍耐的功夫。「百世垂後昆」,他這個德行才能夠垂範給後世。

  所以我們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跟一代一代的兒孫,都是非常重視知恩報恩的這樣的一種德行。趙樸初老先生在生前曾經寫過「知恩報恩」的墨寶,之前師父上人非常的重視這幅墨寶。這是提醒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過我們,哪怕是給我們吃一頓飯,哪怕是一分一毫的恩德,在我們急難需要的時候,他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將來,我們中國人都有這種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生當中,一定要想著來報答這些對於我們有恩德的人。

  所以《弟子規》中說:「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人們對我一點的恩德,我一輩子都不忘記它,這是為人的厚道,這是我們應有的德行。哪怕是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內心當中也不要對他有怨恨,而是要如師父上人所教導我們的,這一生都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當中。

  我們看師父上人他一生弘法的經歷也是很不容易的,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希望能夠安定下來,在這裡弘法利生,希望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要離開,可是這種人事的境緣總是在不斷的變幻當中。當時我們去新加坡求學的時候,去聽經聞法的時候,這個道場特別的興旺。師父上人那時候講經弘法,幾乎把一生當中許多最為重要的經典,都是在新加坡講的。譬如說《華嚴經》、《無量壽經》,還有三個根,《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地藏經》,許許多多重要的課程都是在新加坡講的。當時這個道場那種殊勝興旺,可以說當時被稱為是天下第一道場,是一點都不假,我們在那裡學習是法喜充滿。但是好景不長,就是當護持的人一開始護持,可是後來他內心裡面卻起了嫉妒跟障礙的心之後,過了三四年的時間,就必須要離開了。在這個時候,正好澳洲就有了殊勝的因緣,當時澳洲的大學特別希望師父上人去把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帶到他們的國家去,又有新的因緣。但當時在新加坡的這個緣分,就是不得不離開了。而在這個時候,師父上人沒有一絲毫的怨恨之心,而是教導我們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並且教導我們這樣的幾句話:說「要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當有人在批評我們、指責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有感恩心,為什麼?因為他增長了我們的定跟慧的功夫。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我們說這個小朋友他從小到大,他要學會走路,總是難免會跌跌碰碰的,在這種跌倒再爬起來、跌倒又爬起來的過程當中,這個孩子才把他走路的能力給強化了。我們做人也是如此,當有人有意無意的把我們絆了一跤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說,以後就更加要小心謹慎,自己的能力就強化了。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自立。」如果說我們永遠生活在人們的呵護當中,也許我們就很難真正的長大。當我們在呵護關懷之後,又突然間被這個人事境緣所拋棄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必須要自立自強,我們依然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因為這個遺棄我們的人,教了我們如何要自立自強。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這個鞭打不一定是實際上的鞭打,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傷害,讓我們內心很痛苦的一種境界,人事或者境緣。這個時候,我們也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為什麼?因為別人的傷害跟鞭打,讓我們消除了業障。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那欺騙我們的人有沒有什麼不好?我們能夠轉這個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也要感激欺騙我們的人,為什麼?如果沒有人這樣欺騙,我們可能覺得全天下的人都是好人,我們遇到事情就沒有一點免疫能力,沒有辨別是非對錯邪正的能力,也看不清這個世事的複雜。所以你看,欺騙我們的人讓我們長見識了,這也應該要感恩。

  「感恩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雖然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很多人對我們有意無意的傷害,但是我們面對這些人,我們還是要感恩他,我們時時刻刻也想著要給他迴向,要報恩。為什麼?就是因為他的傷害,讓我們得到了真實的成長,他讓我們的心志得到了最為切實的磨鍊。所以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不要以為說,這個老師只是善知識、好老師,不一定的,就是惡知識,給我們磨難的這些人,惡知識他也是我們的老師,因為他強化了我們某方面的能力,他也教導我們不應該向他來學習,是從負面、側面和反面來教我們。所以我們對於所有使我們堅定成就的人,都要有一種感恩的心。那我們一生就像師父上人一樣,老人家弘法六十年,走過了九十多年人生的歲月,無論走到哪裡,無論人們是讚歎他,還是毀謗、攻擊他,他老人家都只記人的恩,永遠不把人的過、人們對他的傷害放在心上。這是一個聖賢佛菩薩的心胸跟氣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3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