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如何在順境中發菩提心?-第22集

  諸位家人,中午吉祥。

  剛剛有家人跟禮旭提到說,剛剛上課,他有打瞌睡。禮旭想說,因為自己也不夠體恤大家,所以大家要完成的作業太多。所以這個要向李老師學習,她是慈母的柔軟,我是領導的剛硬。而且因為學習我們很重要的是要悟性的啟發,身心要放鬆。我們是一家人,啥事好商量。所以現在你寫心得,文言文還寫不出來的,可以先,因為時間又緊迫,到時候你又失眠,隔天又,那就惡性循環。這個是我們就情何以堪,你正體字還不習慣的都沒有關係。但是可以有一個目標,慢慢去邁進就對了。

  有學長就講說,打瞌睡的問題。我感覺他很恭敬講課的人,這是他的善根。因為是一家人,所以也跟大家有個默契,就大家真的想睡的時候。要記住,最想睡的時候睡,投資報酬率是最高的,最有效果。你可能很想睡的時候,好好給它睡個十分鐘二十分鐘,精神就回來了。可是你想睡的時候又不敢睡,就會恍恍惚惚一個早上。在那裡就感覺就是半夢半醒之間,忘了還有明天。這是譚詠麟的歌,我的習氣,阿賴耶識的東西又跑出來。我的底就洩了,你們就知道我過去在卡拉OK混了多久。有笑的,都是跟我同年代的。所以大家一家人,不要有壓力。很想睡的時候,就狠狠的給它睡。不過有一個默契,睡的時候,最好前後點頭,這樣睡。因為我在台上,會看到說嗯嗯,講得不錯,這樣我會受到鼓勵,也比較有靈感。然後盡量不要左右晃,左右晃,這樣我會愈講愈沒有底氣,好像就不對,不對。而且左右晃,又怕會撞到旁邊的人,這個就會影響他人,這也盡量避免。所以大家有這個默契,don’t worry。你好好睡一覺,然後精神起來了就OK了。假如說一整天,那你還,那就回去睡一天,不要罣礙,精神一定把調整過來。

  好,又有學長又講到,感覺他們也很好學。他說師父有經歷過戰亂,我們從小就是好像衣食無憂,就這樣上來了。那我們怎麼形成這樣的胸懷?這個問題好不好?好。我們拿出來一起探討。我們,我看是過一半以上可能都沒吃過什麼苦的。那這一段應該讓李老師在下午再來講,因為她是十一歲多就賺錢了,就有巧克力可以吃了,是吧?她也沒有什麼,不愁吃穿,現在為什麼可以這樣奉獻?這個我們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這個事相上,她會告訴大家,理上禮旭給大家舉個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主人翁是誰?善財童子。他一生下來就是大富大貴,可是他為什麼一生成佛?所以大家在聽的時候,佛法是圓融的。我們不能一聽,反正我又沒有經過戰亂,我好難發起來。你看又給自己一個台階下去了。其實假如把「勸發菩提心文」念入心了,就有答案了。是不是?有福報的人受的恩德愈多。我們問題就出在受福報的時候,假如偏掉了變理所當然,就在福報跟順境當中被淘汰掉了。所以逆境磨練人,因為逆境每個人都知道逆境來了,警覺性高。順境淘汰人,因為順境是享受福報,享受久了,應該的。改天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車子坐得不好,他就生煩惱。所以在享用當中不能貪著,更重要的在享用當中,生起感恩心,進一步生起報恩的心。那在福報當中不都是增長菩提心嗎?所以又回到我們之前跟大家講到的,師父常說:「你會麼」?

  會修行的人,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道場。只要他懂得在每一個因緣當中,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師父有兩句法語講得很透徹。「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沒有聽過的人,你就寫一個處,隨,就好了,下課再問。「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師父講這兩句,跟我們不一樣。師父講經是做修學心得匯報,句句都是他老人家做到的,供養我們。所以我們為什麼這麼服氣?

  當初禮旭看到,在經典當中有提到曾子。曾子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人,是宗聖。他談到孔子有三個德行,他還沒有辦法效法做到。哪三點?「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就是夫子很容易侍奉,很容易親近。因為他看到人家一個優點,忘掉人家所有的缺點。其實這個理再跟佛教結合起來是什麼?普賢行,只有稱讚,沒有見人家過。稱讚如來,只有讚歎,沒有毀謗,沒有批評。「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當然曾子分享出來我們也很感謝他,他看得懂。

  第二,「見人有善,若己有之」。就有那種成人之美,隨喜功德。不會有絲毫嫉妒。見人有善就像自己有一樣。不管人家的優點還是人家做的好事,都非常的歡喜,是「夫子之不爭也」。不會跟人家競爭,只會隨喜,只會成就人,這第二個優點。

  第三,「聞善」,聞到好的教誨,「必躬親行之」。就親身去落實,「然後道之」。這句話重要了。就是夫子教給人家的善,是他先做到了,證實了,然後再去教給人家。這一句就證明老法師講的,師父在我們廬江第一期,剛開始培訓的時候,講了一段話,師父說:「做到再說是聖人」。這句話就是證明,孔子是聽聞道理自己做到了,再去引導。而且他那個引導是通達人情,設身處地。因為他自己走過來,他就不會太嚴苛去要求別人做到。因為他自己知道調伏習氣,克己復禮,那是要下大功夫的。

  所以師父講「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之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所以師父提醒我們不能騙人。要從不騙人,慢慢往賢人,最後往聖人的境界去邁進。所以曾子觀察夫子,然後把他的感悟,覺得夫子這個三點優點、德行,非常可佩,可敬。當然他覺得自己沒有做到,也是往這個方向在效法。

  所以師父這些法語,讓我們最敬佩的是,師父他是做出來,然後再供養給大家。大家去看,師父說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師父對任何一個緣,哪怕是毀謗、侮辱他最嚴重的,他都感恩,確實做到。然後把他們的名字還供在攝影棚,每天講經都迴向給他們,感謝他們。這個我們聽完,那個陷害你最多、侮辱你最多的人,你有沒有每天迴向的時候迴向給他,有沒有?這樣師父的話就沒有白聽,師父的榜樣就沒有白看。當下效法,這個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態度。直下承擔,直下去落實。所以順境還是可以發菩提心,只要時時有這份感恩、報恩的心。

  知緣,惜緣,造緣;知福,惜福,造福;知恩,感恩,報恩。好的緣,好的福報,好的這些恩德,不都可以轉成動力、菩提心了嗎?

  恭錄自《以師志為己志》第2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