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子承父志,成就又一童蒙經典-第26集

  《續小兒語》,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作者,作者是呂新吾,也就是呂坤,他是呂近溪的兒子,是生活在明朝的時代。呂坤,也就是呂新吾,他的字是叔簡,新吾這是他的號,他的別號叫抱獨居士,是河南人。

  我們知道,我們學習《小兒語》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呂近溪先生確實是用《小兒語》當中所闡釋的人生智慧跟道理,來教導自己的孩子,確實教出來的孩子是非常有成就的。他不但是當時這個時代的一位著名的大儒,而且官也做到很高的位置,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從呂氏父子這樣的一個表演示現,我們可以體會到,他的這一套教導孩子的方式、方法是非常成功的。也就是說,他不僅僅有理論,而是在實地的生活中,用這套方法培養出了優秀的子弟、優秀的人才,所以他的這種智慧、經驗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呂坤呂新吾先生,他從小天資就非常的好,六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啟蒙養正的這種教學,而十五歲時候他所作出來的詩詞、文章就已經非常令人讚歎了。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又考中了秀才,中了舉人,到將近四十,就是三十九歲的時候考中進士。後來在許多的省分也擔任了地方官,包括山東、山西、陝西等地都做了地方官,後來他的官位是做到刑部侍郎,後來是追贈刑部尚書。

  呂坤呂新吾先生他在做官的時候,對老百姓是非常愛護的,而且對待這些貪官污吏也都是毫不留情,處處他所做的這些施政的措施,都是利益百姓、利益社會的,因此得到了百姓的讚歎和愛戴。在明朝的萬曆年間,他跟沈鯉和郭正域被稱作天下的「三大賢人」。我們說天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能夠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子弟,這是每一個做為父母、做為祖先非常榮耀的事情。而且他的壽命也很長,活到八十三歲。你看福報壽命都很具足,所以我們再來看這位賢德之人他教導兒女的人生經驗,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除了《續小兒語》、《演小兒語》之外,他還有一些其他不同的著作傳世,譬如說《呻吟語》等等。這個是作者的簡介。

  呂新吾先生他就曾經說過,有這樣的幾句名言,他把人是分成了三種資質,第一等、第二等跟第三等。分成哪三種?首先「深沉厚重」,這是第一等的資質。我們前面曾經學過一則《世說新語》的公案,我們看王羲之他的三個兒子,在言談舉止當中表現出了不同的氣質,他的兩個哥哥見到謝安的時候,就是說了很多的話,誇誇其談的,而只有第三個兒子王獻之他非常的穩重,不多言、不多語,見到貴客只是簡單的寒暄而已,而謝安則非常讚歎這第三個兒子王獻之。旁邊人問說:「為什麼你覺得這個孩子最好?」他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他的性情能夠做到非常深沉厚重,什麼事情他內心當中心中有數,而又非常沉穩,不輕易的去表現、去展露,做什麼事情非常的穩重,為人非常厚道,這個是資質很好的一種人。

  第二等資質是「磊落豪雄」,這是第二等資質。就是光明磊落,又具有豪雄、英雄的氣質,這個也是為人們所讚歎的。

  第三種資質是什麼?「聰明才辯。」我們看到很多人,往往很喜歡去跟一些聰明伶俐的人做朋友,覺得說這個人他很有能力,非常的聰明,又很會說,能說善道,就認為說這個人他很有才。而實際上像這種聰明才辯的人,在呂新吾先生的眼中認為他只是第三種資質,比不上深沉厚重和磊落豪雄的人。

  呂先生也曾經說過:「在上者積寬成柔,積柔成怯,積怯成畏,積畏成廢。」這是說在上位者。而「在下者積慢成驕,積驕成怨,積怨成橫,積橫成敗。」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到,從古到今,各行各業,他在為人處世,或者說是領導統御下屬的時候,或者說他在任用人才的時候,他會面臨到這個問題,所以這是對於在上位的人和在下位的人所提出的一種提醒。

  作者的介紹我們學到這裡,接著我們來看看《續小兒語》的序文。

  呂先生在序文當中說:「小兒皆有語」,我們看小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他所學習的這些歌謠也好,或者說小朋友所說出來的這些話也好,這些歌謠或者這些言語朗朗上口,或者能夠語出成章,但是有很多歌謠和小朋友學習的內容,對於孩子的身心是沒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只是譬如說很好玩、很有趣,或者孩子們學起來朗朗上口,覺得很適合他們學習,可是這個內容不一定是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幫助的。這就是呂先生他的父親在作《小兒語》的時候,他所要體現出來的一個目的和原因。「先君」,就是他的父親,就為了把孩子們學習的童謠這種形式,能夠加入許多人生的道理跟智慧,使這些身心義理之學可以貫穿在孩子小時候遊戲的時候所學所唱的這種歌謠當中,這個《小兒語》作得是非常成功的。

  可是呂先生他覺得他作了《小兒語》之後,因為它也確實篇幅比較簡短,還有很多人生的道理,他也希望孩子在童蒙的時候就能夠領受學習,所以他又讓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續小兒語》的作者呂新吾先生,讓他又繼續來作《續小兒語》,並且把它能夠刊刻流通,廣為流傳。呂先生他還有作《演小兒語》,所以他不止是《續小兒語》,還有《演小兒語》,收在我們《聖學根之根》這套書裡面的是《續小兒語》。

  可見這父子二人,做為明朝時代的大儒,可以看出他們對於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一個孩子如果在童蒙養正的時期,就給他非常良好的教育,可以影響到他的一生,他就可以在社會上做一個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老百姓的賢德之人,所以父子二人非常的重視兒童教育。

  俗語有言,所謂的「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就是一個女子剛娶進門,迎娶到家裡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對她進行教育,妻子她真正學會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去照顧家人,這都是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注重。而孩子是在嬰孩的時期,就要開始童蒙養正的教育,從母親懷胎,讓孩子稟受良好的胎教,一直到他出生,二三歲開始就要進行兒童的教育了。

  呂先生說,「是書也誠鄙俚,庶乎嬰孩一正傳哉!乃余竊自愧焉。」呂先生他非常的謙虛,他覺得這個書寫起來,裡面的經文、課文都是通俗易懂的語言,沒有什麼很浮華壯麗的詞彙,都是孩子一學就會、朗朗上口的語言。「乃余竊自愧焉」,這是呂先生的謙虛之言。

  我們接著往下看,「言各有體」,他這是說,下面就講到了,《續小兒語》,包括前面《小兒語》也是如此,他所用的文體。「為諸生家言,則患其不文」,在教導學生的時候,當然要非常注重教導他的這些文章,它的文體、內容都是要比較講求的。可是他現在這部《續小兒語》所教導的對象則是兒童,這是「為兒曹家言,則患其不俗」,它的形式跟教導一般的、成年的、比較大的學生,是不同的方式,教導小朋友一定要讓他聽得懂,通俗易懂,讓他一學就會,所以他編輯所用的文體和方式就會有所區別。

  「余為兒語而文,殊不近體。然刻意求為俗,弗能」。他為小朋友所作的《續小兒語》,他說這個編起來、看起來好像又不太符合這種文體體例,但是讓他刻意的要把它講得很通俗,他又不像他父親那樣子能做得這麼好。當然這裡因為父親也作了《小兒語》,所以做為兒子來說,他也是表示一種謙虛的德範,一種謙德,就是說我所作的這個當然是比不上我父親所編輯的《小兒語》了。

  所以小朋友在學習他父親所編輯的《小兒語》的時候,就覺得它編得非常通俗,就好像小朋友在說話一樣。所以他們在學習的時候,都學得很快樂、很歡喜,在那裡鼓掌,覺得這個童謠非常的好。即使是「婦人女子」,就是這些小朋友的母親、長輩,他們聽了這些兒歌,也很喜歡聽,覺得編得真好,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學,還能夠對人生的智慧有很多的體悟跟感發。

  下面呂先生他就謙虛,說他自己寫的就比不上父親寫的那麼好。他說:學習我所編的《續小兒語》就不一樣了,就好像在讀書一樣,「謇謇愍愍,無喜聽者」。這是他的謙虛,他覺得我編出來的東西,好像大家都不愛聽,一本正經的,就跟在讀書一樣,一點都不好玩,是這個意思。「拂其所好,而強以所不知,理固宜然」,我寫的、編輯的這個當然沒有那麼有趣味,然後要把這些道理又放在裡面。所以這段話就體現了他作《續小兒語》,當然,我們學習後面的課文會覺得這個內容其實非常精彩,語言也是很適合小朋友,可是他做為兒子來講,就在父親的面前他不敢逞能。當然也是講的他的心裡話,說我再怎麼編也沒有父親的《小兒語》編得那麼好。

  下面說:「嗟嗟!」這是一個語氣詞。「兒自有不兒時」,就是說每個小朋友他現在是在度過他童年的歲月,但是將來他也會長大、會成人。「即余言或有裨施他日萬分一」,就是我在《續小兒語》裡面,所要教導跟傳達給小朋友的這些智慧經驗,雖然他小時候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能夠領受得到其中深刻的道理,可是當他長大的時候,他有一些比較多的人生經歷的時候,再來回想小時候學過的這些兒歌跟童謠,他就會有所體悟了。「第恐小兒徒以為語,人徒以為小兒語也」,這個我們深入來學習《續小兒語》的時候也能夠體會到。其實《小兒語》跟《續小兒語》,人們覺得說這不過是教小朋友的而已,可是實際上來講,有時候大人學起來,也許自己都不一定能夠做到、能夠落實。所以說這部書不但是小朋友應該學,其實大人也是要學習的。

  之前我們跟因緣生老師在聊天的時候,老師也曾經講到過這個問題。他說,你看《小兒語》跟《續小兒語》看起來那麼通俗,好像是給孩子學的,可是實際上像這樣的書講起來是可深可淺,你講給小朋友聽,小朋友能聽得懂,可是你要講深了,哪怕是佛經最深奧的義理,來跟它相互的訓導跟學習,也能夠講到非常深奧,因為裡面有很多道理其實是人一輩子都用得到的。甚至於我們再聯繫到佛經,就是儒釋道這三教當中,包括道家、佛家的典籍裡面很深奧的道理,其實都能夠從這邊衍生出來,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些書。

  呂先生說:「無論文俗,總屬空談」,通俗也好,還是寫得很有文采也好,總屬空談。「雖仍小兒之舊語可矣,先君何庸更?余何庸續且演哉?」當然,這裡也是一種比較謙虛的說法。「重蒙養者其繹思之」,就是真正關心童蒙養正教育的這些仁人君子,大家要深思了。

  《續小兒語》同樣也是收編在弘謀先生的《養正遺規》當中,《養正遺規》是《五種遺規》其中的一種、一部。所以弘謀先生在這裡也有一段按語,他說:「小兒語,天籟也」,天籟之音,是來自於宇宙自然的一種聲音。「續小兒語,人籟也。」他用這樣的一種說法,來講出了這兩部書的不同。其實兩部書都非常的好,無論是天籟還是人籟,都是非常好。而「天籟動乎天機」,天籟它是比較高的,它能夠跟天心所相感應。而人籟也很重要,「人籟饜乎人意」,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這些人情事理,點點滴滴它都講述得非常的深刻。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呂氏父子二人他們這種婆心懇切。也就是說,希望不管是自己的子弟也好,還是天下國家後世的子弟也好,他們都希望說這些孩子們從小就能夠了解這些非常重要的人生的經驗和聖賢智慧的道理,所以這裡看出他這種懇切的心。

  所以我們可以體會到,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是多麼的愛護自己的兒孫,可以說把畢生的人生智慧經驗,都希望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夠學會。所以我們看這套《聖學根之根》,可別小看它,以為這是孩子學的,其實大人學起來可能都會覺得很深奧。這裡其實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我們中國的老祖先真是最愛護自己的兒孫的。你看在童蒙時期,就把這麼寶貴的智慧經驗傳授給了孩子,讓他一生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也無論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所、在什麼年齡段,他都能夠得到真實的、永久的利益,這是老祖宗的愛心,真的是無遠弗屆的。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1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