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師長的志願(二)-第18集

  包含老人家還把讓全世界各民族宗教的文化傳承下去,所以希望把漢字文言文推到什麼?全世界,不忍心看到這麼好的民族宗教文化斷掉。莎士比亞離我們才二、三百年,因為那是表音文字,現在人再看莎士比亞就有一些是看不懂了。二、三百年就有一部分看不懂了,再過一千年就完全看不懂。所以現在四大古文明,包含湯恩比教授講的,全世界有二十幾個文明,現在只剩中國,其他那些看得懂嗎?多可惜。

  所以師父的胸懷,而且你看師父,他說我學習基督教,我是耶穌最虔誠的學生;我學習伊斯蘭教,我是穆罕默德最虔誠的學生。老人家都是真心講出來的。所以老人家現在是各個宗教的護法。希望漢學,尤其是這個表意的漢字,能夠成為全世界文化承傳的載體,師父很有智慧。而且大家冷靜去看,任何一個宗教民族的文明,一接觸到中華民族的文明,都是相得益彰,一起提升,這很妙。所以真的是可以兼容並蓄,互相成長、互相成就,因為我們的文化裡面就是見賢思齊。

  大家看大乘佛法是哪裡產生的?印度。結果傳到中國來,大乘佛法也向上提升,儒家佛家都提升。伊斯蘭教在印尼的整個呈現最明顯,爪哇島的伊斯蘭教是鄭和傳過去的,它是融合了中華文化的伊斯蘭教,結果非常溫和,在整個印尼的,發展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在爪哇。但蘇門答臘它那邊離中東比較近,那個伊斯蘭教是中東傳過來的,它是遊牧民族,就像蒙古,那是在馬上生活,吃的都是肉這些東西。所以伊斯蘭教在印尼的蘇門答臘那裡,是從中東傳過來,它就比較剛烈一點,爪哇就比較溫和,這不就又給我們證明,伊斯蘭教融入了中華文化,它也是提升上去。

  所以這個看得出師父的胸懷。這也是勵志,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價值觀,這一生應該做哪些事才有價值。「勸發菩提心文」也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可不能「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我們生著的時候,一定要可以利益當前的眾生,所以人這一生做什麼事情?現在眾生最需要的你就去做那一件事。其他各行各業也需要,但是不是最急迫的,而且也有人做。可是你看像師父這樣長期講經太少了,其他宗教都還找不到,很少見。所以師父還到梵蒂岡給天主教供養他一生的經歷,希望天主教也重視講經說法。然後他們那有幾百個教堂,每個教堂都講經,梵蒂岡那小小的地方就成為全世界天主教的示範城了。師父都把他一生的做出來的成果,不是理想,師父都做了,師父在圖文巴已經建設一個宗教團結、多元文化團結的城市。所以師父已經盡到他的力了。別人接不接受,那是別人的因緣跟福報,師父不強求這個,但是他能做到的,他已經傾其所有去努力了。所以師父很對得起我們,又講清楚、又表演透徹,師父也對得起世界的眾生,這個時候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我們個人。

  所以生要有益於時,這個時代的人。死不能無益於後,所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也是本分。我們要為後世著想。曾經聽師父講經說到,一個人不能看一百年不能做宰相,為什麼?因為他看不到遠的地方,他現在做的決策,當下好像有利益,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後流弊就出來了,他是好心做了壞事。我們不能不學這個智慧。「自謂行持」,《了凡四訓》講,「豈知造孽」,自己覺得是在幹好事。所以《了凡四訓》有一段話要成為我們做事的判斷,「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你不能只看眼前,要看到後面的副作用有沒有。現在都是症狀解,最後慢慢問題更複雜,現在不管是教育也好、醫學也好、管理也好,全部都是症狀在解除,最後問題更大。因為人太急於要把問題表象解決掉,沒有看到根本,沒有從自己的身上先下功。所以《了凡四訓》講,「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這段話對我們很重要,因為我們要積功累德,往生作佛,要得積功累德,不能好心做壞事。所以做任何事,要有前後眼,以前人為借鑑、為榜樣,然後為後世的人長遠著想。

  所以師父的志願還有一個,續編《群書治要》,是吧?這是往後漢學院畢業的學長要共同扛起的責任,給後世一個最精華的一部經典。因為《群書治要》是晉朝以前的這些古籍,晉朝以後還有很多好東西,像《資治通鑑》這麼好,那是宋朝才出來的。所以續編《群書治要》,這為後世著想,這是師父的志願,也是我們的志願。甚至於我們覺得我要提升得更快,做得更好,幫老人家分憂解勞。

  還有弘一大師他用他的書法寫了很多墨寶,都是經典上的,其中有一句應該是《格言別錄》裡面的,也很啟發我們,這個格言提到:「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這個黑板要開張了。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自己,以至於我們的團隊建立起來的學風、道風,可以影響多深遠,這就是我們自我的期許。我們一想,江西廬山慧遠大師,你看他的成就到現在還很有影響,他們結廬念佛,求生淨土,一個都不能少,所有的參與的全部成就,一百二十三人。

  講到這裡,當下有想到另外一句格言了,也是弘一大師的墨寶寫的,寫到什麼?「不讓古人是謂有志」。這句也寫一下,「不讓今人是謂無量」,就是古聖先賢、祖師大德給我們很好的榜樣,我們當仁不讓於師,所以我們也不讓古人專美於前,我們能青出於藍,這是有志氣。所有的祖師大德,所有的善知識絕對沒有說,我底下的人都不如我,我很高興,不會的。他們希望,老法師希望我們個個超過他,那是他最高興的,父母跟師長是不會嫉妒我們的成就。而唯有我們有這樣的志氣,很努力的去做,才會不辜負他們的教導。「不讓今人是謂無量」,就是沒有度量,你眼前一起學習的人,他表現好一點,你就有點吃醋了,就有點嫉妒了,哼,有什麼了不起,運氣好而已,這就是沒有度量了。

  我們想起慧遠大師,他就是「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那我們英國漢學院以後,大家學有所成,到世界弘揚漢學,最後往生的人設定目標要超過一百二十三個人,OK?好,謝謝大家。

  恭錄自《以師志為己志》第2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