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善教兒女,切莫嬌生慣養-第20集

  【兒小任性嬌慣。大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

  這句課文它字面上的意思,『兒小任性嬌慣』,這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他非常的放縱和嬌慣,我們說嬌生慣養,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會違背父母的心願。『負』就是辜負、違背。『費盡千辛萬苦』,你看父母要把一個孩子養大成人是含辛茹苦,從小時候三年推乾就濕,不離懷抱,一直到看他長大讀書成人,這麼的辛苦。但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卻是『分明養個仇人』,最後是養成了一個不孝的子孫,就如同仇人一般。

  所以在佛法當中說,父母、子女、家親眷屬,這些親戚朋友們會聚集在一起,不外乎是四種緣,也就是報恩、報怨、討債跟還債。所以你看像這樣的子女,父母親非常辛苦的把他養育成人了,可是最後他卻忘恩負義,辜負了親心,就跟仇人一樣,這種情況就是來討債的。

  我們知道,在從前中國的社會當中,有一個親權處分,這是師父上人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會提到。我們想想,父母是第一親,如果說我們不知道報答父母的恩德,對於父母有所違逆的話,這樣的罪過在從前是天理難容的,不但是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沒有辦法立足,連老天都不會饒恕他。所以在中國從前的社會當中,是把這樣子違逆父母不孝之罪排在第一的,是最重的一種罪。所以師父上人曾經回憶過,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就是抗戰之前,當時在中國的刑法當中還有一條,就是叫做親權處分,這個親就是父母親的意思。換句話說,當兒女不孝的時候,為非作歹,連父母親都沒有辦法容忍,那麼他有權力處分自己的兒女。對於父母不孝順或者是為非作歹,父母親可以到衙門裡去告自己的孩子,跟官府說,說我這個兒子不孝父母,你們馬上把他處死。像這種案件,政府可以,這個衙門、地方政府它是可以馬上來處分的,沒有什麼辯論、反駁的,這是親權處分。

  所以從前你看,就是一般的家庭的孩子,他即使再不孝,他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你看父母他有這個權力,要是到官府當中去告狀,那是真要命,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辯駁的。那我們想想看,父母生育我們、養育我們,這天底下最愛護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父母了。如果連父母都覺得這個孩子不孝,做得太過分了,連父母都不要他了,那你想想看這樣的人他還有什麼權利在這個世間做人?所以從前父母他就有這樣的一種權力、權威,是親權處分。師父上人也曾經特別談到說,像這樣的法律,其實是不應該廢除的。在中國古時候的社會設置這樣的法律,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的。有這個法律的存在,那麼普天之下的這些兒女他再不孝,他也有裝出一個孝子的樣子。為什麼?父母親對於他有一個很大的這種權力,可以處罰他、處置他。

  我們看現在的社會,真的是非常的混亂,因為近百年來,人們普遍喪失了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這些教育。所以很多的子女從小就被溺愛長大,大了之後,他的欲望不斷的增長,有時候父母親不能夠滿足他的欲望跟需求,他甚至於都敢為了一點小小的原因去親手殺害自己的父母。你看像這樣的世界真的是非常的混亂。

  這個原因出在哪裡?其實還是因為教育出了問題。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在社會上把像《聖學根之根》這樣的一種倫理、道德、因果的這些聖賢教育,普遍的去推廣、去流通,用各種方式去教化人心、淳厚社會風俗,像這種違逆倫常的事情就不會在世界上發生了。所以講到根本,這些社會問題,並不是靠任何的經濟、武力、軍事等等,政治這些方式,都沒有辦法真正的徹底解決,要從根本上解決,還是要靠教育。

  下面我們來跟大家分享一個公案,這是在佛經裡面記載的阿闍世王的故事。阿闍世王他這個名字是梵語的音譯,把它翻成我們中國的意思,就叫未生怨。阿闍世王,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摩竭陀國王舍城的統治者,他的父親叫頻婆娑羅,母親就是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我們大家非常熟悉,要是讀過《觀無量壽佛經》,就很了解這段歷史。韋提希夫人在懷胎的時候,有會看相算命的相師去占卜,就跟國王、跟皇后說:「這個孩子是來報怨的,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之後,一定會害自己的父親。」所以後來他出生之後,就給他起名叫阿闍世,這個阿闍世它的意思就是未生怨的意思,也就是說他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預測出他將來會陷害自己的父母親。結果當時他的父親,也就是頻婆娑羅王聽到了相師所占卜的結果,他非常的擔憂,於是他就決定這個孩子出生下來的時候,就把他從樓上摔下來,希望這個孩子不要日後長大再來危害自己跟危害自己的國家。但是這個孩子命又很大,那麼小從樓上摔下來,不但沒死,他只是把一個手指頭給摔斷了。

  後來這阿闍世長大了之後,他果然結交的朋友都是惡友。我們前面有學過,孔老夫子教導我們,我們要交朋友的時候要交益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不要去交結損友;如果交結損友、惡友,對於我們的身心危害是非常大的。阿闍世他長大之後,就是因為他親近了惡友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就慫恿他,從來不教他做好事,都慫恿他去做惡事。最後阿闍世就把自己的父親跟母親,都把他關起來,而且還不給飯吃,把他父親關起來,這個在《觀無量壽經》裡面都有記載。

  後來阿闍世他的軍事、武力方面也是非常的強大,他害了自己的父親之後,他就吞併了周圍的很多小國家,所以這些國家聽到他的名聲都很害怕。不過他的這個統一的這樣的一個做法,對於整個印度最後能夠統一,確實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可是他殺父親、害母親的這個因果是很重的。後來因為他陷害自己父親的這個罪過,他全身都長滿了惡瘡,非常的痛苦。他母親因為家庭遭受這樣的變故,在佛陀的教化之下,她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阿闍世後來全身都長滿了惡瘡,他開始就感到很後悔,所以就到佛陀的面前去懺悔,文殊菩薩也特別加持他、幫助他。他是真誠心的懺悔,後來他身體上長的這些瘡也都慢慢好起來。所以他就懺悔自己所造的這個罪過,把父親、母親都殺害、傷害了。於是在佛陀的教化之下,他就皈依了佛陀,成為了一名佛弟子。阿闍世王就跟我們前面講的廉頗將軍一樣,也是一個能夠知過改過的榜樣。

  後來他皈依佛法之後,在佛滅度之後,因為我們知道佛陀的經典都是在佛滅度之後,由弟子們結集而成的,所以當五百羅漢在結集佛陀所說的經典的時候,阿闍世王就非常認真努力積極的去護持佛法。所以後世我們能夠讀到佛家的這些非常珍貴的經典,也是要感恩阿闍世王的護持的功德。

  我們從這裡也是看到,如果我們犯下縱使是五逆十惡的這些重罪,確實是要墮落地獄的,但是我們如果能夠真誠懺悔改過的話,還是能夠來懺悔過去的這些罪業,重新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阿闍世王的故事。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小兒語》第3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