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師父講六種佛教,其實是勸我們發菩提心-第10集

  師父他人生的志向,首先讓我們體會最深的是,「為佛教正名,名正才能言順」。「名正」,所有人接觸佛法,他的認知才正確,方向才正確。所以師父有講說,現在佛教有六種形式。我們不是把這六種背下來,是體會現在佛法的衰微。談到這裡我們就會想起,「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看到法那麼衰,我們情何以堪?所以祖師有志氣「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他很有責任、他很有志氣,人生不能「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這個都是志氣。這一生活著,要能為萬世開太平,為往聖繼絕學。才是有責任的人生。要「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那就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眾生。

  所以師父講這個六種佛教,其實也是在勸我們發菩提心。把這份使命、責任提起來。大家要了解眾生皆佛。他是邪教的佛教,他鐵定墮阿鼻地獄,這個因果是鐵定的。那「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的,「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菩薩觀於螻蟻」。我們發大乘心要行菩薩道,讀到這一句,要轉成生活、工作、處世待人,遇到一切眾生,勸他們發菩提心。你今天剛好看到一窩螞蟻,給牠們皈依,勸牠們發菩提心。所以在大乘《梵網菩薩戒經》裡面講到,有受戒的人,當然沒受戒都要發這個心。勸這些眾生,「汝是畜生,當發菩提心」,給牠種一個善根。所以真的「勸發菩提心文」字字是血淚。都是把我們往菩提道上、往了脫生死上勸。所以我們也不辜負省庵大師這一份苦心。我們讀一句想著怎麼給它落實一句。

  既然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在看到他學偏了、學邪了。我們看到邪教,不是跟他對立,生憐憫心。所以這六種佛教聽下來,我們會很有感悟,甚至會因為聽了之後,知道我的責任在哪裡。所以聽經是要聽出使命感。邪教,他要邪,關我什麼事?眾生的事沒有一件跟我無關,因為眾生是我們的過去父母,因為眾生跟我是一體。我們學佛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就不想用分別、執著,不想用錯誤的人生觀再過生活。不然我們就白遇佛法了。白遇了還造業,為什麼?不依教奉行,不就是玩弄佛法,消遣佛法嗎?那既然知道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那怎麼可能還可以跟他對立?怎麼還可以毀謗?怎麼還可以怨恨他?那我們明了這個理,不是還是繼續顛倒。那不是糟蹋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

  所以明白了這些宇宙人生真相,就要用真理來生活,不隨順煩惱習氣。人真的這個心態有了,言語都柔軟,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是過去父母,哪有你講話還這麼沖?都是未來諸佛,那禮敬諸佛。請問大家你在老法師前面講話,會不會很沖?在老法師面前輕聲細語,一轉過頭就罵人。這個我見過,把我給嚇壞了。本來對我們講話輕聲細語,突然他們的同仁一進來,一下罵得很凶,罵完還回來對我笑著,我有點起雞皮疙瘩。他挺有功夫的,他可能學過四川的變臉。可是告訴大家,他也在提醒我們。提醒什麼?修學第一關,打破哪一關?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他很想修行,但是他問題出在哪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就像我們郭學長那一天,他很無辜的跟大家分享。提到他還覺得自己挺謙虛的,結果怎麼所有的人都說他傲慢?那他自己不知道,他不只不知道,他還錯誤反方向認知,他還是覺得自己挺謙虛的,那你說這怎麼下功夫?

  所以這個時代,蕅益大師說得好,修行要善友為依。蕅益大師講,持戒為本,一定要有基礎才能學大乘佛法。師父指出具體的下手處,三根就是戒,三根加《沙彌律儀》。持戒為本、淨土為歸。你要有歸宿,你要能出輪迴。出輪迴靠自力太難,佛經上比喻的要斷見思煩惱,就好比在瞬間要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大家想像一下,你看那個瀑布的水那麼浩大下來,你怎麼在瞬間把它截掉?所以四十里的瀑布比喻什麼?我們層出不窮,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那個煩惱,你都不用跟它說,「好,我深呼吸一下,準備把煩惱找來」。你都不用跟它say hello,它隨時跟你形影不離,你揮揮,揮得煩死了,煩死了,還是沒辦法。所以這個時代要靠自力了脫生死,幾乎很困難。佛才開這個特別法門,他力法門,二力法門。這個也是因為阿彌陀佛看到眾生想脫離太難,發四十八之大願。這個叫門餘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一個最特別還可以有靠他力的法門,其他法門要靠自力,不容易,依我們現在的根性太難。所以其實把斷煩惱的難度看清楚,知道自己根本沒有機會出輪迴,這個時候對阿彌陀佛的那種感恩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

  怎麼報他老人家的恩?趕快念佛,別辜負他老人家。這個感恩心一起,佛號就很容易提起來。所以剛剛跟大家提,我們懂得這個佛法道理,當下就去用這個真相去處事待人接物。

  恭錄自《以師志為己志》第1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