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共同發願,當下就是「菩提眷屬」、「蓮社宗盟」-第8集

  好,所以今天一開始,因為剛好聽到大家念「勸發菩提心文」,有感而發,結果課還沒上。就是念到這一段:「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我們念這一句的時候,有沒有感覺當下就是這個境界?有沒有感覺我要去成就這樣的因緣?這是志氣。

  孟子講的,「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英雄豪傑),雖無文王猶興」。就是你等著要有文王這樣的榜樣出來,你去效法,你才肯跟隨他去幹,不然你不相信,做得到嗎?不可能吧?有做到了你才肯跟,這叫「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是沒有文王在前面,你還是勇於承擔,帶頭去做。所以這個就勉勵我們。師父就是我們的好榜樣。師父自己小時候那個印象,佛教就是迷信,這是擺著客觀的現實。老人家遇到了一個佛法的底谷。周遊列國,效法釋迦牟尼佛弘法、效法孔子。這樣的做法,有沒有哪個人做給師父看?周遊列國這樣做?但師父有志氣,為什麼?因為章嘉大師教他,你學釋迦牟尼佛。你看,師父好學生,聽話。然後答應了老師,終身不變,信義。師父的人格特質,這個「義」字真的是做得太徹底了。信義,答應章嘉大師學釋迦牟尼佛,學到今年五十八年了。其實應該是六十五年,當下受持就開始效法,最後就水到渠成,出家弘法。

  師父出家弘法給我們啟示,發了願,隨順因緣、敦倫盡分就對了,不用去攀緣。很多人發了願,我一定要去見老法師、我一定要怎麼樣、我一定要怎樣才行。那都是他的想法了。他一有想法,他就執著要這麼做,因緣又不成熟,他就生煩惱。所以真的煩惱是自己找的。你看人家師父發完願,而且章嘉大師教得可仔細了,章嘉大師說:「你出家學釋迦牟尼佛,你不用去找」。師父想說:「不找,那怎麼出家」?章嘉大師說,「讓人家來找你」。是吧?結果機緣成熟了,福州的法師、福州的居士來祈請老法師出家。兩個月,從台北到台中,這個是五十八年前,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兩個月來了九次,太真誠了。所以福州人修了不少大福報。祈請老法師出家,這個福報福州人修到了。新疆人加油,東北人也加油,大家一起加油。

  所以當下我們共同發願,「以師志為己志」,師父都已經在前面給我們做很好的榜樣,我們算是比較有福報的。發願了,當下就是「菩提眷屬」,就是「蓮社宗盟」。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曾經講過,他沒有看過六和敬的團隊。師父那時候說他走過世界那麼多地區,沒有看到和合僧團。請問當我們聽到師父這一段話的時候,我們內心起了什麼念頭?你們都聽過了。麥克風準備。你們當時候聽到這一段,內心是什麼念頭跟想法,或者感受?有沒有學長分享一下?蔡學長。

  蔡學長:聽到師父講這句話,第一心裡就是特別難過;再一個就是說,想在當下這個團隊當中,要向六和敬的方向努力,跟一些大眾和好,要表好法,謝謝。

  蔡老師:謝謝,很好。要有志氣,剛剛他講的很難過,難過要化悲憤為力量。大家要想一想,老法師的學生有多少?師父講這句話,不就是在點化我們學生嗎?當我們聽到老法師說:「我沒有學生」。我們是要難過還是要知恥近乎勇?所以聽師父的話,要很用心去領悟。沒有六和敬團體,六和敬是四個人,所以誰聽不聽話,這個我不管,我一定要聽話;其他三個人是誰不管,四個人當中一定要有我一個。我們不是用這個心態,聽什麼都是分別執著。其實有這樣的認知,還是因為師父教導,所以禮旭是真的很感謝佛菩薩加持。

  初學佛心很珍惜,到高雄淨宗學會去拿法寶,結果聽經的時候,因為晚上剛好悟道法師講經,我就吃飯等著晚上聽經。吃飯的時候播師父講「普賢十願」,師父講到「請佛住世」,就說:「你看這個世界,多少人能聞佛法?聞到佛法的人又能聞正法,聞到正法的,又是能當生成就的法門,又是持名念佛,這樣的機緣多難?那你不請你自己住世,你請誰住世?」那是當頭一棒,把我們這個分別的心一下就打掉了。所以誰作不作佛,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什麼?自己要真幹才行。

  所以後來我到淨宗學院,我一看到人,我就跟他,「我們來組織六和僧團」。我覺得我那時候還挺傻的,初生之犢不畏虎,見到人就說:「四個人見和同解,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結果我太唐突了,人家搞不清楚狀況,也不知道怎麼回應我。現在我比較腼腆,不敢再亂邀請了。

  所以念到這一段也跟大家共勉,「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眾生共勉之。幸甚幸甚!」

  好,這一節課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恭錄自《以師志為己志》第1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