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規勸他人,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第11集

  【當面證人。惹禍最大。是與不是。盡他說罷。】

  這個地方的這個「證」是什麼意思?這個「證」是諫正的意思,也就是直言規勸的意思。這句課文從字面上來看,它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當著對方的面,完全不顧及他的情面,也不顧說旁邊是不是有人在場,他會不會特別沒面子,完全不考慮,而直接就去規勸他,甚至去指責他,這種說話的方式、態度,非常容易惹出大的禍患出來,非常容易得罪別人。所以說『是與不是』,就是說這個事情到底是對還是不對?『盡他說罷』,就隨他自己去說吧。這是這句課文的意思。

  所以我們知道,在任何時候要注意一個原則,所謂的能夠「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這是說我們在勸勉別人的時候,應該要注意這樣的一個原則。就是像說我們要稱讚一個人,他做了很多的好事,或者說他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優點等等,這些事情我們是可以在公開的場合、在大眾的面前去講的。為什麼?所謂《弟子規》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當一個人他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很值得大家學習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給予他肯定,首先他自己會感到非常的榮幸,非常的積極努力的還想要繼續去保持他這種優點;而聽到的人,了解到他這些品德的旁人,他聽了之後,也希望可以去效法跟學習他。這是說稱讚別人的優點,我們是要這樣子來做。

  可是如果是規勸別人的過失,這就要很注意了,特別是當他年紀已經比較大了,尤其是過了四十歲之後,有些話你該說不該說就要把握好一個分寸了。在平時,在規勸別人過失的時候,也都盡量在私底下,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再去規勸他。為什麼?因為一般的人都很注重臉面,我們說人都有面子,有的時候你當著眾人的面去勸他、批評他,甚至辱罵他,可能他記恨在心,不但自己的這個過錯沒有辦法改正過來,甚至於我們就跟他結了很深的怨仇。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特別人心很浮躁的時候,古人教我們的這些為人處世的原理原則,就特別要注意去遵守,避免日後惹下不應該有的這些禍患。

  所以說一個人,我們知道,其實如果做為一個學生來講,如果說他真正是謙虛受教的話,對於父母、老師、長輩對自己的教誨和提攜,他也都能夠真正虛心的去接受、去改正。但是現代人就是把面子看得很重,所以往往是接受不了這種當面勸諫、當面直接指責這樣的一種溝通方式。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要充分的去體諒和考慮別人的面子,這是要注意「規過於私室」。如果說可以時時刻刻想到對方的這種心態的話,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很多分寸就能夠把握得好、能夠拿捏得好。

  所以說我們看到,在《菜根譚》裡面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記錄這樣的一句話,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一個人他做錯了事情,或者是說他有一些明顯的錯誤、缺點、過失,這個時候你去勸勉他、攻擊他、指責他,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夠說過頭,要考慮到他是不是能夠承受得了。而「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就是當我們有一些良善的這些教導要傳授給別人的時候,這個標準也不要定得太過於高,一定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要看看這個人他能夠承受、能夠接受和學習的程度,才給予他這樣的一種教導。所以我們看古人的這些格言警句,都是給我們很深的一種啟發。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小兒語》第2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