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37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我們從第三十頁的第四行開始看起: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這是談到我們寫毛筆字,需要先磨墨,如果在磨墨的過程總是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字不敬,心先病』,我們寫字的時候,字一定要寫得很工整、很端正,如果是寫得非常潦草、歪歪扭扭的,就表示我們的心是浮躁不安的,沒有辦法安定下來。所謂的字如其人,從一個人所寫的字,往往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習慣。而實際上來說,我們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和我們的心境是相互對應的。

  這裡舉的是磨墨這件事情,因為在古時候讀書人都是拿毛筆寫毛筆字,磨墨的時候順著一個方向磨,譬如順時鐘磨,我們的心境也隨之而端正。這也是強調不只是磨墨這個功夫,我們生活當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端端正正的,不能歪一邊、偏一邊,因為這些行為都是我們心境的寫照。所以不只是磨墨,包括在生活當中的行住坐臥,也會和我們的心境緊密的相連。假如一個人他坐沒坐相、站沒站相,體現出來的形象就是很散漫甚至很傲慢的樣子。所以無論是做什麼事情,都要端端正正的,包括磨墨的時候,動作也都要很端正。

  關於寫毛筆字,我們從小就有機會練字,但是那個時候只是關注到寫字的技法、技巧,而沒有特別領會我們寫字是否端正,一舉一動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性。像師父上人,他是從年輕就寫得一手端莊的毛筆字。一直到師父八九十歲,我們還有機會在師父身邊看著老人家寫字,並且在旁邊幫忙。師父會教我們硯台要怎麼洗才能洗得乾淨,還有寫字的時候,那一舉一動都是特別端正的。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包括師父上人選印章和蓋印章,也都非常的細緻、非常的嚴謹。譬如寫好這幅字之後,在師父的文具盒裡面就有很多的印章、圖章,這個時候就要選擇和這幅字的內容相應的印章來使用,名章也是有好幾款,而在選擇的時候都很有講究,哪一個章應該蓋在哪一個位置。我們雖然所知有限,但是在旁邊仔細的觀察,學了一點點,也稍微略知一二。

  所以體會到古人寫字、蓋章,這些功夫都是很講究的。甚至章要蓋下去之前,先放在印泥的上面,印泥也是專門訂購,像榮寶齋的印泥,這種印泥的品質是比較好一點。師父每次要蓋之前,都一定要非常仔細的確認,它的方向是不是有擺正。然後沾上印泥再往宣紙上面蓋,也一定要蓋得端端正正的,在一個非常適中的位置,否則就可能會破壞了整幅墨寶的布局。而且蓋的時候,前後左右這個章都要蓋得很均勻,上下左右這樣蓋。章蓋出來,位置又方正、又端正,而且整個印泥也都很均勻的分布,不會有的地方蓋得淺一點,有的地方蓋得深一點。我們從這個小小的動作,就可以看出師父上人寫字蓋章嚴謹細緻的態度。

  包括選墨汁,以前師父上人曾經親手寫了一幅墨寶,「文殊菩薩示善財文」。第一次用的墨,我們現在其實比較少磨墨,都是選擇墨汁。平常我們練字的時候,像八九歲在寫毛筆字,像曹素功或者一得閣的墨都算是比較好的。但那次師父用曹素功的墨汁,就發現品質有點差,所以整幅字寫下來,因為像「文殊示善財文」經文是比較長的,寫下來之後整個墨水就洇開了,有一位長輩又跑到文具店,有賣筆墨紙硯的地方,重新又買了一款日本生產的墨,再重新來寫。墨的品質好,這幅字也能夠保存得比較久遠。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這也都是在考驗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過程當中都要有恭敬的態度,不僅僅是寫字要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如此。

  在去年,有一個師父上人「弘法六十週年」的墨寶展,在展覽的會場,就展出了許多師父上人所寫的墨寶。我們看師父上人寫字確實都是恭恭敬敬、端端正正的,讓人看了都是愛不釋手,都是生歡喜心。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句經文: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這是提醒我們,像書本就應該把它分門別類、排列整齊,而且是擺放在固定的位置。『讀看畢,還原處』,等我們閱讀完畢之後,則需要再把它歸還到原處,這也是一種動物歸原的態度。讀書人每天跟書接觸得多,包括我們生活當中的很多物品、很多用品也都是如此,這個原理、原則是一樣的。我們把書擺放在固定的位置,等到讀完之後,也是再放回到固定的位置,這樣當我們下次需要再查找的時候就能很快的找到。

  在許多年前,我們就曾經在台中參觀過雪公老人的紀念館,參觀老人家的書房,這個書房,還有佛堂、臥室,都是按照雪公老人生前所住的房子原來的位置擺放的。雪公老人的書房,他的典籍非常的多,有一些是佛學類的經典,有一些是經史子集,儒家的典籍。我們觀察到,雪公老人就把典籍分門別類,都擺放得非常整齊,哪一本書在什麼位置都是很固定的。這個小房間,人一走進去馬上就肅然起敬,就彷彿雪公老人還繼續在這個地方孜孜不倦的跟同學們聊天,談論佛法、談論儒家的道理。曾經有學生跟雪公老人談到某一本書某一段文章,雪公老人就跟學生說,這在書架當中的第幾格第幾本的第幾頁,結果學生就按照雪公老人的指示去找,發現果然就在那個位置。這是看出這位老人家,他生活以及治學嚴謹的態度。

  之前我們也跟大家分享過,有一年徐醒民老師到香港講學,我們很有幸親臨盛會,聆聽徐醒民老師講解儒學的簡介。結果有一次剛好需要找一份文件,當時師父上人是住在跑馬地,而我們聽老師講課是在尖沙咀,這份文件要得很急,所以我們就專程跑了一趟,從尖沙咀回到跑馬地去取這份文件。結果師父上人當時就交代說,文件就在客廳當中的第幾格第幾個抽屜的位置,你一打開馬上就能找到。當我們回到跑馬地找這份文件,按照師父所指引的位置,果然一步到位,一下子就找到了。師父上人這種嚴謹的作風,也是傳承了他的老師雪公老人的生活和治學的態度。

  而在近代,章太炎先生的老師是俞樾,俞樾先生在《延壽藥言》當中就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凡用一物,用畢仍歸原處。」也就是這裡《弟子規》說的「讀看畢,還原處」。俞樾先生說:「凡用一物,用畢仍歸原處,此是壽相,讀書寫字亦然。」

  在《五種遺規》裡面就有陳希夷先生的「心相篇」,一個人的富貴窮通、富貴壽考,從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就可以看出來,就可以看出他有多大的福報、多長的壽命。而俞樾先生是品德跟學問都非常好的一位樸學的大師,他在《延壽藥言》就特別強調,所謂的動物歸原的道理,你用好一個東西,用完了一定要放回原處,長壽之人的習慣就是如此。無論是讀書還是寫字,都是同樣的道理,這本書用完了就要放回原處。

  俞樾,他的學問是非常之好的,他是清朝末年著名的學者,是樸學大師。他所培養的學生,像章太炎、吳昌碩,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俞樾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寫出來的詩就很受曾國藩先生的賞識。後來他雖然讀書很好,也求取了功名,但是畢竟他是一位讀書人,他並不是很習慣於官場的生活。到了晚年,他就專心致志在浙江杭州這一帶講學。像章太炎先生、吳昌碩先生,就是在這個時期跟隨著俞樾來求學的。俞樾先生所講的這個話,我們真的要牢牢的記在心上,要有這種好習慣,不能東西用完了丟三落四的到處放,旁邊的人還要幫我們到處撿,這種習慣就很不好。

  下一句經文: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這句經文是說,我們雖然有急事要離開,即使是有急事,也要把書本收好再離開,不能書、筆、文具就堆得滿桌都是,搞得一團亂,這樣就很不好。『有缺壞,就補之』,特別是我們現在所學的古聖先賢的經典,這都是祖先智慧的結晶,一旦它有缺損的地方,就要把它修補好,讓它保持完整。

  在早年,我們還在讀書的時候,因為所學的是中文系的古文獻專業,所以老師在我們大學三年級,都會帶著我們專業的學生到敦煌參觀,參觀敦煌石窟,有的時候老師也會帶我們到國家圖書館看展覽。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敦煌的寫經,這是在敦煌發現的唐代抄寫經文的手稿,在國家圖書館裡面就保存得非常的好,很妥善的保管。像這些珍貴的古籍,都是需要在一定的濕度、一定的溫度當中,要做非常妥善的保存。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覺得師父上人的思想很前衛,在這個時代鼓勵我們用高科技的手段來保存文化、保存經典。有一些非常珍貴的典籍,師父上人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翻印許多經典。譬如像《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地藏經科註》當時數量是非常少的,師父上人在香港發現了這本書,就大量的翻印,並且用這個本子講解《地藏經》,所以這部非常珍貴的註解就得以保存下來、廣為流通。

  像古書,一般的情況下,原書有缺壞的時候,一般是需要修補的。但我們現在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就可以更好的保存這些書籍。譬如師父上人過九十歲生日,就發現有一本書叫做《治平寶鑑》,這是上海宏大善書局石印的本子,這本書非常好。當時師父看到這本書,就特別交代要錄成有聲書。因為現代人生活都比較忙碌,讓他靜下心來讀書有一定的困難,可是有的書如果可以錄製成有聲書,對於現代人學習就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時,師父上人還特別讚歎這本書,一個人如果要健康長壽,就要學習這部《治平寶鑑》。這部《治平寶鑑》最主要的是,像《太上感應篇》和註解,以及像《文昌帝君陰騭文》和簡單的註解,有好幾部道家的經典和簡註,確實是一部非常好的書。

  本來這本書是在民國己巳年仲春,在上海宏大善書局石印的,現在要保存下來就需要大量的翻印。後來師父上人還特別在上面蓋了幾枚章,其中一枚章就是「人長壽」。我們看PPT上面,這幾枚印章都很清楚的印在上面。這是師父上人九十大壽特別倡印的,記得當時印了一萬多本,並且還特別錄製了有聲書,把光盤放在後面,對裡面的經文也做了校對,這樣這本書要流通起來就非常的方便。後來師父九十大壽生日,就用《治平寶鑑》做為禮物贈送給來賀壽的人們。

  我們今天學到這句經文:『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通過現代的印刷術和現代的科技方法來保存古籍,就可以比傳統的校勘、刊刻這種方法要來得便利。古人對於書本是非常愛惜的,有缺壞,就補之,一定要把它補好。這是在古時候,因為書籍要得到是很不容易,所以都加倍的珍惜。一些老教授,他們是在民國的時代生活過的人,所以對於書都加倍的愛惜,因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要得到這些書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缺壞,就補之,有壞掉的趕緊要修補。

  我們愛護書可以有很多的方式,譬如有一些書,像我們之前查找朱鏡宙老先生《詠莪堂全集》的書,我們也購買了一些民國時期刊刻的版本。原書進行了掃描,然後再影印,使用的時候就用影印的書。甚至於後來又重新排版、校對、翻印,我們使用就用翻印的書,原書就保存完整,這都是對於聖賢書籍的愛護。

  下面這句經文: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這是強調有一些書如果不是聖賢的典籍,甚至於有的書籍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像這些書都應該摒棄,不要去看,否則身心會受到污染,智慧會遭受蒙蔽,而且心志也不會健康。

  「屏」是摒除的意思。『屏勿視』,想要成聖成賢必然要讀聖賢之書,而跟聖賢道德學問沒有關係的典籍,就要注意防微杜漸、防非止惡,就不能去看。否則,特別是年輕人,特別是孩子,因為他吸收的能力特別強,學好也容易,學壞也很容易,一旦讓他接觸到不良的資訊,對於他的身心就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孔老夫子曾經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任何的藝術形式,都要秉持著思無邪的原則。當然,對於書籍就更是如此,如果書並不是好的聖賢書,我們就不能看。所謂寧可終日不讀書,也不可一日近小人。一個人的心靈受到染污,速度是很快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個人的心好像清澈的水一樣,一旦在水裡滴上一滴黑色的墨汁,時間很短,一秒鐘的時間墨汁就滴進去了,可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把這一滴墨汁再清除乾淨?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形容防止身心受到污染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老師和家長特別要注意,要保護孩子的清淨心,不要讓他幼小的心靈受到這麼大的污染。所以說什麼書能看、什麼書不能看,做家長的、做老師的一定要把好關。

  像以前我們小時候,母親在這個問題上就很有敏感度,所以在我們小時候,讀的書都是像《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書。後來稍大一點去上學,在上國小四五年級,就有同學喜歡看小說、看漫畫。一旦這種書我們要是帶回家,母親就會立刻制止,不允許我們看這樣的書。所以做為母親、做為家長、做為老師,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為孩子把好關,使他們幼小的心靈不要受到污染。如果讓孩子從小就可以讀聖賢書,因為像蒙學的經典、聖賢的經典,都是經過我們的老祖宗世世代代印證過的,這些書對於孩子身心的健康很有幫助。現代其實父母和老師要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難度比以往要大很多,為什麼?因為現代,傳播媒體的影響力很大。如果要讓孩子避免手機、電腦、電視當中一些不正當的節目和資訊對他的傷害,這方面做為父母和老師就要費很多的心。

  這裡有一篇是中和堂主人逸軒氏,他有一篇《弟子規》的序,他就曾經說過,這些少年的子弟,因為年輕人的心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沒有受到污染,所以他特別強調,一定不能讓孩子看那些會傷害身心健康的書。譬如哪些?他說:「凡一切情詞野史,演義諸書,萬不可使之寓目。」譬如有一些小說、書籍,裡面如果有殺盜淫妄的內容,都不要讓孩子涉獵。因為本來他非常純淨的心靈,像一張白紙一樣,沒有受到任何的污染,可是一旦暴力、色情這些資訊讓他吸收了之後,他本有的天良就會受到很深的染污,甚至於他終身都會受到傷害。

  因此,「為之父兄師友者」,無論是他的父母、兄長,還是他的老師等等,一定要對於孩子,在保護他的清淨心,讓他免受污染的方面要嚴加防範,閑邪存誠,讓他從小就遠離殺盜淫妄的資訊,這是對於孩子最好的保護,這樣他的性情,本來非常良善的性情,就不至於受到傷害。每日他都能薰習、陶冶聖賢的經典,以及在六藝當中薰陶,用藝術的方式等等教導他,孩子從小稟受的都是正氣。一個孝子賢孫,甚至於將來他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其實都是從他童蒙時期開始,做為父母、老師,就要注重養正的功夫,童蒙養正是聖功。

  因此,這是教育子弟最為要緊的事情,千萬不要認為這種思想太保守、太過時了,要知道孩子純淨純善的心靈,如果能夠保護好,讓他從小就稟受聖賢的正氣,將來他必定能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人才。這是做為父母跟老師一定要特別注意的。

  師父上人也特別強調,在這個時代,媒體確實是對於人們的影響太深厚了。師父曾經說過,在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挽救社會,也可以毀滅社會。哪兩種人?一個是國家領導人,他的政策可以救人,也可以毀滅眾生;第二就是掌握媒體傳播的人,因為我們看到這個時代電視網路、報章雜誌等等真是無孔不入,在社會上對於年輕人的影響力尤其明顯。

  孔老夫子在幾千年前,他深深的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曾經提出一個標準「思無邪」。如果掌握媒體傳媒的工具之人,能遵守孔老夫子「思無邪」的原則,用這個原則真正的給社會正確的導向,用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智慧的教育,讓社會大眾能夠思無邪、言無邪、行無邪,這個做法就能拯救世界。而如果反過來,傳播媒體所傳布的都是引發大家邪思、邪見、邪行,這就會給整個社會帶來非常深重的災難。

  這是屬於社會教育的形式,而在當今時代,這種教育形式可以說是佔主導的作用。像文藝的傳播、大眾的傳媒,這都對於社會的世道人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傳播的內容就很重要,你教人想什麼、做什麼、說什麼,網路、電視、手機都是天天在教的。教什麼就很重要了,如果所教的都是不善的、都是邪思邪見,社會的風俗就會因此受到傷害。反過來,如果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有力的手段傳播正能量的訊息,把古聖先賢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愛的教育,通過媒體傳播,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句經文,這也是《弟子規》當中的最後一句經文: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這是啟發我們,當我們遇到了困難或者挫折,千萬不要自暴自棄,也不能因此就憤世嫉俗或者怨天尤人。而是應該怎麼樣?特別是在逆境和困難當中,我們更是要發憤努力,認真的學習。不要以為聖賢的標準太高了,我怎麼可能能達到?首先沒有自信心,那肯定是永遠達不到的,要知道『聖與賢,可馴致』。在這裡李毓秀夫子諄諄的勸勉、勉勵我們,讓我們體會到聖賢的境界雖然很高,但是只要循序漸進的朝著聖賢的方向努力、發展,我們還是可以達得到的。因此一定要自我期許和砥礪,要有信心。

  下一步學習《三字經》,一開頭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我們本性是本善的,本性本善跟聖賢的境界其實是相同的,只要我們精進不懈,一定可以達到聖賢的境界。所以建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對聖賢人要有信心,再來對教導我們的老師有信心,包括對孩子、對親友都要有信心,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本善的本性,大家建立了充足的信心,「德不孤,必有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蔡老師也特別強調還有一句就是「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這也是勉勵我們要承擔起承傳聖賢學問的使命。

  我們為什麼要學聖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人生就是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明明德」是讓本有的本性的善良彰顯出來。當一個人明明德,智慧開啟了,自然他就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可以親民。「親」是愛護的意思。另外還有「新」,「新民」,讓我們周遭的人也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的在思想、觀念、德行等各個方面提升自己。幫助別人到了極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能止於至善。

  孟夫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存心是非常重要的,君子跟別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存心。「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啟發我們時時以仁、以禮、以聖賢的教誨存心,我們的德行就能不斷的提升。用這樣的心境面對周遭的人,那我們的家庭、工作環境,甚至於社會都會愈來愈和諧。

  所以在這裡,李毓秀夫子在《弟子規》的最後一句話就勉勵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自暴自棄出自於《孟子》,孟子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在「離婁章」當中孟子就提到,如果我們的言行背棄了仁義,這就是自己害自己了。

  在《孟子.滕文公》章句當中也有這樣一句話,顏淵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們也要有顏淵的存心。顏淵說,舜是怎樣的人?我又是怎樣的人?只要我們勤勉不懈的努力作為,也能和舜一樣得到天下人民的擁護和敬愛。所以千萬不要自暴自棄,覺得我跟聖賢好像距離很遠,我也犯過很多錯,怎麼可能達到聖賢的境界?這裡特別談到,「聖與賢,可馴致」,我們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心裡的障礙,畏難的情緒,而打消了希聖希賢、成聖成賢的志氣。

  我們在《道德叢書》的「模範人生觀」也看到過一則故事,講的是拿破崙的一個小故事。拿破崙曾經說過:「不能」這兩個字僅見於愚人之字書而已。也就是說「不能」這兩個字,在聰明人的字典當中、在有志氣的人的字典當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愚蠢的人的字典裡面才看得到。拿破崙一生的所作所為,確實他做事情非常的果斷、非常的堅定,而沒有疑惑,總是充滿了勇氣、充滿了信心。很多事情在別人眼裡看來是非常困難,不可能完成的事,他都會堅定不移努力的完成。他充滿了信心、充滿了樂觀態度,這才成就了他的事業。

  有一次,他經過了阿爾卑斯山。這個場景如果有到巴黎的羅浮宮參觀,就能看到這幅油畫。這幅油畫是大衛所畫的,名字叫做「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講的是拿破崙發動馬倫哥戰役的時候,他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情景,他在行軍的路上,一座大山擋在他面前。阿爾卑斯山也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大山,在拿破崙之前,幾乎是沒有人能像他這樣翻山越嶺的翻過大山,再去攻打另外一個國家,當時他率領的將士都覺得很困難,怎麼可能完成?拿破崙的信心非常的堅定,他說山是阻擋不了我前進的路程的。於是他非常勇敢的翻越了阿爾卑斯山脈,最後就在戰役當中,他不僅是擊潰了梅拉斯將軍的攻擊,而且也把奧地利的軍隊打出了義大利。正是這場戰役,讓拿破崙第一執政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當我們看到這幅油畫,常常會體會到,當一個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當他認定方向目標,努力去奮鬥的時候,再高的大山,再困難、再艱險的環境,他都是能克服、能跨越的。

  《聖學根之根.弟子規》的課程我們也講到了尾聲,在課程的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段,就在上個月,師父上人跟徐醒民老師通話所談的話,對我們的啟發很大,把它放在《弟子規》課程的結尾,跟大家做分享。師父上人和徐醒民老師很長時間沒有見面,老同學之間彼此非常的想念,徐老師就很希望跟師父上人談談話。而在談話的過程,老人家所談的都是聖賢人的學問,給我們很深的啟發。

  師父上人談到:端正正念要從我們自己做起,特別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要時時刻刻把這四句話記在我們的心上,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都小心謹慎而不違背。開口閉口就是這四句話,就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不是好事,不要放在心上;不是好話,不要放在口上;不是好人絕不能學習,好人是我們的好榜樣。這麼多年,師父上人印了很多書,聖賢的經典到處贈送,目的就是希望化解社會上許多背道而馳的觀念和做法,把古聖先賢的樣子找回來,從我做起,發揚光大,把純正和愛的社會再找回來。如果落實「四好」的人多了,自然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中國的教育,已經在弘明實驗學校落實和開展了,師父上人希望家長和老師密切配合,把孝道、師道同時推展出來,日後也可以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平台積極的推展。因為去年年底教科文的大使來參觀考察,看了非常的歡喜,大使也很有心,想要辦學。師父上人也跟徐老師說,我們要全心全力的來協助。

  這堂課的最後就以師父上人和徐醒民老師談話當中所談到的這十二個字,跟大家共勉,「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希望我們在自己的生命當中都能落實「四好」,把愛敬的精神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並且推廣到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裡面。

  《聖學根之根.弟子規》這堂課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