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初識古人的兒歌-第1集

  《小兒語》這部書,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它的作者是呂得勝,呂得勝又稱為呂近溪,他是明朝時期的一位大儒,是嘉靖年間,生活在寧陵這個地方(寧陵就是在我們現在的河南省)。而《小兒語》這部書則是用四言、六言、雜言這種通俗的語言的形式,來闡釋經典當中做人處事的道理,這部書就是呂得勝先生所編輯的。

  呂得勝先生的兒子是呂坤,呂坤就是呂新吾,他是明朝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而且他的官也做到很大,做到刑部侍郎、刑部尚書這樣的地位。我們知道,呂得勝先生確實是用《小兒語》當中所闡釋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來教導自己的孩子,最後把孩子培養成材,不但是一位大儒,而且官位也做得很高,為百姓、為社會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呂坤他曾經輯錄過歷史上許多這些有德行的女子的事跡,把它輯錄成一本書,叫做《閨範圖說》。同時他的思想是反對朱熹的學說,而主張我們學儒要回歸到先秦的儒家的思想。所以這裡我們看到,這父子二人都是非常有德行、有學問的。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小兒語》的序。呂近溪先生在序文中說:「兒之有知而能言也」,當小朋友們他們開始懂事了,能夠說話的時候,都有這些歌謠、這些童謠讓孩子來吟誦。我們小時候也是學過很多的童謠。所以孩子們跟孩子們之間彼此的相互學習,一代一代的傳下來,而不知道這些童謠最初是誰所寫出來的。

  譬如說在梁宋年間,就有「盤腳盤」、「東屋點燈西屋明」這類的歌謠、這類的兒歌。可是呂近溪先生他覺得說,學習這些兒歌童謠,它雖然是很有趣味,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他的德行,還有學問的增長,其實是沒有很大的幫助的。所以呂先生他覺得,童謠確實是需要來編寫一個能夠幫助孩子長養他的智慧、長養他的學問的童謠,這樣就不會浪費、耽誤童蒙時期的寶貴的時光。

  所以他說,「夫蒙以養正」,我們知道這是《易經》當中的一句話,「蒙以養正,聖功也」。在童蒙時期,就是要給他施以純正無邪的聖賢教育,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所以孩子他開始懂事的時候,小小的年紀,二歲、三歲的時候,就是要施以養正教育的關鍵時期。而如果在小時候只是讓他學習這些小貓叫、小狗跳這一類的,跟他身心學問無關的這類歌謠,雖然並沒有很大的害處,但是學習起來又有什麼用?

  所以呂先生他說自己是「不愧淺末」,我們知道,其實他是道德學問都非常好的一位讀書人,這是他的一個謙虛的說法。雖然自己德行學問很淺薄,但是因為考慮到孩子童蒙教育的重要,所以他還是把這些立身處世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則、智慧、經驗,都把它重新的編成兒歌。「諧之音聲」,音律上非常的和諧,孩子們學起來才會朗朗上口。「如其鄙俚」,雖然這個話、這個語言看起來很通俗,但是小朋友們他學起來卻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背誦,就把這樣的童謠編輯成一部《小兒語》。編了《小兒語》,使這些小朋友們就在歡呼戲笑之間,就是平常小朋友在遊戲、在玩樂的時候,就可以施以義理身心之學,聖賢的經典當中的這些學問,對孩子的身心有幫助的這些道理跟智慧,都穿插在童謠兒歌當中。而且一個小朋友學習學會了,他還可以去教其他的小朋友。這樣在小朋友當中不斷的流傳,他從小就自然而然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孩子們在童蒙的時候學習這些歌謠,他沒有一定的人生經歷,可能不能夠完全的理解這個內容。可是當這個小朋友長大之後,他有一些人生的閱歷,再想起小時候所學過的童謠,他自然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悟。「庶幾有小補云」,他覺得這樣的一個做法,對於孩子童蒙教育的養成可以有一點小小的幫助,當然這也是很謙虛。我們真正來學習《小兒語》的時候,會發現這當然不只是小朋友應該學,即使長大了,或者已經是大人了,再反覆的學習,仍然會有很多的啟發。呂先生說,即使是沒有什麼幫助,但是跟「盤腳盤」、「東屋點燈西屋明」這種歌謠比起來,也是有很多的好處的。所以這是他在序文當中所闡釋的編寫這部《小兒語》的目的和動機。

  我們看看下面這句經文,這就是《小兒語》六言的一句經文:「謙卑何曾致禍,忍默沒個招災,厚積深藏遠器,輕發小逞凡才」。這是其中的一句話,我們通過這個就可以看出《小兒語》它的語言的形式是什麼樣的,後面我們還會接著來學習。他用這種方式,裡面就蘊含著教我們要謙卑養德的這樣的一個人生的智慧,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遠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清朝的陳弘謀先生在《養正遺規》當中的按語。我們知道,《小兒語》這部書被弘謀先生收錄在《養正遺規》當中,《養正遺規》和其他的四部書一起編輯成了《五種遺規》。無論是《養正》、《訓俗》、《教女》,或者是《在官法戒錄》,就是把一個人一生當中從小到大,他可以終身學習的一些智慧跟經驗,弘謀先生都會集在了《五種遺規》裡面,而《養正遺規》這部書就是童蒙養正教育的這些重要的資料會集的。

  按語中說:「滄浪之歌,孺子歌耳。」我們說滄浪之歌,它的原文也非常的短,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首歌孔老夫子非常的讚歎,而當時孔老夫子讓學生們都來聽這首兒歌,並不會覺得說這個歌是小朋友唱出來的,他就覺得它沒有什麼價值和作用。呂近溪先生,他就是為了要幫助孩子能夠在童蒙的時候,通過歌謠的形式可以教導他,自然而然的讓他了解人生的一些智慧跟道理,所以編成了《小兒語》這部書。

  《小兒語》的內容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語氣是一種規勸的語氣,有一些是訓斥或者是諄諄的教導,可以說是「衝口而出,自然成音」,聽起來都非常的自然、非常的順耳。所以「小兒聞之,果小兒語也」,小朋友聽起來確實是歌謠,可是這歌謠裡面又蘊含了很深的智慧,這也是呂先生用心良苦之所在。

  「嗟乎!兒固有不兒時」,你看每一個小朋友,他現在是小朋友,將來他會長大的。而當他是小朋友的時候,他不斷的去學習它、去練習它、去背誦它,等到這個小朋友長大了之後,再不時的去體味其中的深意。即使你要說這個只是給小朋友學的,當然就不能夠只是這樣子來限定它的學習的範圍了。「或曰:言之毋乃不文。」有人說這個只是一個小歌謠、童謠而已,好像不是一個很完整的文章。弘謀先生說:「夫以小兒語語小兒,亦焉用文為哉?」你看,要讓小朋友容易吸收、容易學習,當然是需要讓他朗朗上口,用他習慣的、喜歡的這種語言形式來教導他,所以就不需要用長篇大論,或者是特別需要文章去教他,這是順應孩子的天性的需要。

  我們知道弘謀先生他也是一生非常的關心和注重教育,當時他在清朝的時候,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封疆大吏,在許多的省分都當過地方官。但是他非常重視地方的教育,特別是幫助了很多少數民族,他建了很多的學校、私塾,而且幫助了很多的學生都可以讀書求學,學習聖賢的學問。而他雖然是身為一個封疆大吏,皇帝非常信任的一個大官,但是他也經常會自己到學校、到私塾裡面去教導學生,親自去授課。所以可以看出他那種愛民如子,而且非常重視教育的這樣的一個德風跟德範。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小兒語》第1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