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從小養成對父母恭敬的態度(下)-第2集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訓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恭敬的聆聽,絕對不能一言九「頂」。

  假如父親在訓斥我們的時候,講了十件事,其中只有兩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覺得是他誤會你了,你也不能馬上頂回去。因為父親正在氣頭上,你只要說「是」,父親的火氣就慢慢消下去了。等他罵完,情緒已經平靜下來後,就會想到,我罵孩子好像罵過頭了,他可能就會主動的削一點水果,「來,一起吃水果」,打個圓場。這時你也要很自然地走過來,當作若無其事。你可不能馬上說:「爸爸,要跟我和解了嗎?」我們不要這麼死腦筋,要順勢而為。

  當父母對你的責備,你都沒有回嘴,對你的誤會,你都能平心靜氣的接受,父母會提升對你的尊敬和佩服。如此你與父母的溝通就會很好,慢慢的父母會覺得我的孩子最值得我信任。如果你的父親有心臟病,那要視狀況而定。比如:他罵你罵得很凶,心臟病要發作了,你還要不要站在那裡「父母教,須敬聽」?求學問要學靈活,要念念為父母著想,就知道當下應如何進退。

  「父母責,須順承」,父母責罰甚至打我們,我們也應欣然接受。想想父母為何這樣生氣,我們的過失到底在哪裡?

  曾子有一次犯了錯誤,他的父親很生氣,拿起一根大木棍打曾子。曾子就「父母責,須順承」,動都不動讓父親打,結果父親出力過猛,把他打暈了。此事傳到孔老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學生講,曾子這樣做不孝。為什麼?父母生氣的時候,情緒不能控制,假如失手,剛好一棒打到頭上,兒子死了,誰最傷心?父母。所以,夫子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看到父親拿起的棍子可能會打死你,就趕快跑!不能陷父母於不義,學聖賢學問要靈活運用。

  我曾問學生:「每次你被父母罵完之後,內心有什麼想法?」學生回答:「好倒霉!下一次不能被父母發現。」我跟學生說,當父母生氣責罰你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已經受到了傷害。發一次脾氣要三天的時間,身體才能恢復正常。罵人對身體這麼不好,可是父母為了讓你記住這個教訓、為了讓你的道德學問能提升,避免你以後再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他寧可發脾氣傷害自己的身體來教訓、責罰你,也不願意你學壞。因此,你要體恤父母的這份存心,對得起父母的這份關懷和愛護。

  父母愛我們的方式,有時是輕聲細語,有時卻非常的凶,但都是同樣的愛心,我們要體會。我們要對得起父母的教誨,不能讓父母身體受傷害,所以我們不能犯同樣的錯誤,懂得挨罵要能換得進步,要學習顏淵「不貳過」的德行,不能再做讓父母生氣、傷心的事。當孩子形成這種心態的時候,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除了「父母教,須敬聽」之外,「老師教」,也要「須敬聽」。

  一個人能否有良好的道德學問,除了有好老師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學習態度,對老師一定要有虔誠恭敬之心,不可陽奉陰違。一個人學問的大小,可從他的恭敬心中判斷出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因為老師所吩咐的每一件事,我們很有可能不完全了解。學問好比二十層樓,老師可能在十幾層樓,我們只有在兩、三層樓。十幾層樓所能看到的景物,我們兩、三層樓的看不到。老師指的都是比較長遠的目標,此時我們不依教奉行,那就得不到利益了。

  現代人的學問為何難以成就?因為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過失: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甚至將《論語》的道理都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把孔老夫子的境界拉齊到自己的視線範圍,有時覺得自己比夫子還高明,這樣怎麼能成就!所以,一開始跟老師學習,絕對不能批判,首先應老老實實地跟著老師做,如此才會感受到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當你的境界提升了,你就慢慢的體會到老師所講的話真實不虛。所以「老師教」也要「須敬聽」。

  「領導教」,也要「須敬聽」。

  一個人的學問、事業能否有好的成就,都不離恭敬、謙卑心,所以人要能屈才能伸。對於小孩,我們也要教導他懂得恭敬、謙卑,懂得處處學習。在新的環境,先不要抱怨,應多看、多聽、多學。領導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等學問加深,以及對公司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之後,再適當的給予領導一些建議。這樣你的路才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