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19集

  昨天跟大家一起學習到「石崇殺妓以侑酒」,這樣的一個蠻橫的這種行為。接著我們來看一下下一句的部分:「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真是剜肉醫瘡;三年而餘一,九年而餘三,庶遇凶荒有備。」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部分,字面的意思,就是二月賣了新絲,「五月糶新穀」,「糶」就是賣榖的意思,賣新榖真是「剜肉醫瘡」,剜肉就是挖肉,用刀掏挖那個肉來醫那個瘡,就是有瘡的那個地方,就是挖心頭肉醫眼前瘡那樣子的痛苦。

  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來看一下為什麼這麼說。「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這邊指到就是說絲未出,榖未熟,那個絲都還沒有產生,榖都還沒有成熟,而先支用了錢。就是都還沒有長出來,成品都還沒有看到,然後就先預借錢了,就跟人家抵押出去了。這個「糶」字就是出售穀物,出售穀物叫做糶。有一個字,糴,寫一個入的,就是買進來。這個字很可愛的,出米,有沒有看到?那個出改成入,入的話就是買米,用出的話就是賣出去。聶夷中有一首《憫農詩》寫道:「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我們一看就知道在為這些勞苦的農夫說話,希望君王能夠看到這些農民的辛苦。

  我們看一下後邊的一個簡要的註解。二月還未著手養蠶,五月稻子是還處於青苗的階段,然而貧苦的農民迫於生計,為濟燃眉之急,「燃眉之急」就是已經燒到眉頭了,就是指非常緊急的,竟不得不以未來的新絲跟新穀作抵押,把它抵押然後借高利貸。東西都還沒有長出來,就先跟人家抵押跟借錢了,意思就是說,這邊長出來就已經是抵押給別人的了。這個簡直就是挖心頭肉,來醫眼前的瘡疤,眼前的瘡。後面那一句「我願君王心」,我願君王心能夠化作光明的燭,不要照那個「綺羅筵」,綺羅這個都是很漂亮很漂亮的絲織品,不要照這些,但是「只照逃亡屋」,就是指那些衣食無足的、缺乏的人,這些貧苦生活的老百姓,所以只照逃亡屋。

  所以我們這邊講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真是剜肉醫瘡」,就是指的這樣。必須要了解就是說,二月其實這個絲都還未著手去養牠,五月的穀米其實才剛長出苗而已,根本也沒有穀子可以賣,但是就已經先把它抵押出去了,借高利貸來救濟眼前燃眉之急。

  我們的年代,我自己所處年代,那時候台灣的經濟還沒有那麼好,但是也還不至於我們要讀書還要借錢。但是我的博士班的一個指導教授,一年級的老師,就聽他講到,就是當時候,連要讀書,媽媽都要去借錢來讓他們讀書。那個年代真的是沒有經歷過,大概就是無法去感受到是這樣的一個情形,就是常常要去跟人家借錢來讓他們讀書。那時候他講到的那個錢,應該物價可能比較低,錢比較大一點,要不然我聽那個數字看起來也不是,以現在來講、來看,那個數量其實不是很大,但是就必須要去借那些錢來讓孩子讀書。如果有些比較好一點的,大概也不會收利息;但是如果有一些可能真的是借不到,可能就還會加點利息。

  我們再看一下「三年而餘一,九年而餘三,庶遇凶荒有備」,這邊講到就是「三年而餘一」,在《禮記》裡邊,我們看一下《禮記》這一段,《禮記.王制》這一段:「三年耕而有一年之食,九年耕而有三年之糧。以三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就講到三年耕而有一年之食,就是指耕三年但是能夠存下來一年的,就是耕種三年的田地,可以積蓄一年的糧食,就是當年吃下了,還剩下把它存下來,三年的這樣的耕地還可以積蓄一年的存糧;耕種九年,當然就可以儲備三年的糧食。這樣即使遇到災荒,平時如果剛好遇到災荒的時候,就可以有備,就有備無患,就有所準備,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再看下一個:「貧士腸習黎莧,富人口厭珍饈。」

  我們看一下這個,「貧士」就是貧寒的人,腸子非常習慣什麼?「黎莧」。

  黎莧是什麼?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這個地方。「藜莧」,藜藿和莧菜。這個都是一種野生的菜,很粗俗的菜,後來就是泛指貧者所食之粗劣的蔬菜。唐朝韓愈有一首詩,《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很長的,裡邊有一段就寫道:「三年國子師」,國子師,國子是指公卿大夫的這些子弟,三年擔任國子師,但是自己還是很清貧,「腸肚」就是自己的腸肚,習慣藜跟莧,藜莧。所以後來我們講「貧士腸習黎莧」,就是貧寒之士胃腸已經習慣這種粗野之菜,野菜粗食,因為常吃它。

  「富人口厭珍饈」,「富人」就是富貴人家;「口厭」,厭就是那種吃膩的一種感覺,厭惡了,要口厭珍饈了,吃膩了這種珍饈;「珍饈」就是指那些很珍奇美味的菜餚叫珍饈。富人因為大魚大肉吃慣了,然後你給他再好的肥肉好米,他都不覺得珍奇,但是給一個貧寒人家來吃,都覺得是美味,你就看到貧富差距很大。

  我們再看一下「蠟代薪,飴沃釜,何其侈也;甑生塵,釜生魚,不亦廉乎」。

  這邊講到「蠟代薪」,以蠟燭代薪。「飴沃釜」,飴是那個糖,飴糖,糖水,用糖水來沃釜,沃是洗的意思,用糖水洗鍋子。我還第一次聽到這樣。「何其侈也」,就是非常非常的奢侈。

  「甑生塵,釜生魚,不亦廉乎。」講到就是說,「甑」跟「釜」都是指鍋具,都長滿了灰塵,布滿了灰塵,然後就長出魚,「魚」是小蟲的意思,這是指不是很廉潔嗎?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地方,第一個註釋的地方,「蠟代薪,飴沃釜,何其侈也」。這個是《晉書.石崇傳》裡邊記載到,王愷用糖飴洗鍋子,石崇以蠟代薪。這兩個人我們對他不陌生。王愷作紫絲步幛四十哩,用紫紗做步幛四十哩長,石崇就作錦步幛五哩,比他更高一籌;王愷用赤石脂粉粉牆,石崇就用椒泥塗室,這個都是很奢華的東西。司馬炎助王愷,司馬炎是誰?司馬炎是晉武帝。他為什麼助王愷?因為王愷是他的舅舅。他就賜之以珊瑚樹,就送給他一棵珊瑚樹,高二尺許,枝柯扶疏,枝柯扶疏就是指那棵珊瑚樹的枝椏扶疏,扶疏的意思就是指茂密,扶疏。世所罕見,世上是很少見的。石崇見而擊碎之,竟然看到之後把它給敲碎。他有膽量把它敲碎一定有他的來由,原來取出六、七株珊瑚樹,他取出了六、七株的珊瑚樹,均高三、四尺,比它更高,條幹絕俗,也是比它更勝一籌。王愷自嘆不如,王愷看了之後自歎弗如了。我們就看得到,當時候的那些奢侈之風可見一斑,魏晉南北朝那時候,真的他們一些有錢人過的那個生活,真的是極其奢華。這邊是「蠟代薪,飴沃釜」,「沃」就是洗的意思,「飴」就是糖飴,來洗這個釜,釜就是鍋子,釜是鍋子。

  我們再下來看下一句,下一句是「甑生塵,釜生魚,不亦廉乎」。兩個做對比,一個是非常廉潔的。這邊講到就是甑長滿了灰塵,然後釜長滿了小蟲子。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指經常是斷炊的。斷炊了,就是沒有東西可煮,生活很貧困,後來也用這個句子比喻作官吏很清廉自守。家裡邊很窮,當了官,兩袖清風的還是有,我們中國的歷史裡邊,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情形,有些是很富有,過得很奢華,但是我們也不乏看到,有些官吏是很清廉自守的,令人很敬佩的也是很多。

  我們看一下這個「甑」,甑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這種孔格,置於鬲上邊蒸煮,都有它們的一個名稱,類似其實就是像我們現代的蒸鍋,蒸的那個鍋子,就是下面有蒸孔,然後下面就放上鬲,我們現在叫蒸籠好了。這個「釜」就是古代一種鍋子。「魚」是指小蟲子。「甑生塵,釜生魚」,就是指家裡邊很貧困,所以都經常是斷炊的,才會造成這樣,造成甑生塵,釜生魚。

  我們看一下,有一個我們歷史中的,東漢時代一個范丹。范丹這位人物,字史雲,桓帝的時候以范丹為萊蕪長,萊蕪這邊的令長。范丹不到官,窮居自得,就是指還沒去任官的時候,窮居自得,就是自己很窮,但是非常自得其樂;時常斷炊,卻不以為意,常常就斷炊,沒東西可煮叫做斷炊,卻不以為意。鄉人作歌謠就笑他說:「甑中生塵范史雲」,甑生塵,就是甑中生塵,甑長滿了、布滿了灰塵,這個是誰?范史雲,范史雲就是范丹,因為他字史雲;「釜中生魚」,釜裡邊長滿了小蟲子,這個是誰?「范萊蕪」,范萊蕪也一樣是范丹,因為他擔任萊蕪長,所以也稱他為范萊蕪。所以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范史雲跟范萊蕪同樣都是指范丹。所以我們常常在讀中國的古典詩詞文學的時候,必須要特別去注意到,因為我們常常會用字加進去,就是有名又有字,然後他又有擔任官職,常常就直接姓加上他的名、或加上他的字、或加上他的官職,來代表這個人。所以我們對於他的一個歷史,他個人的一個歷史,這個也必須要去了解一下。

  我們再下來看下一個:「捉襟肘見,納履踵決,貧者士之常。」

  這邊講到「捉襟見肘」,這邊講到的是曾子,曾子我們應該也很熟悉。曾子,孔子的學生,他安貧樂道,衣服常常是破損的,在提整衣服的時候「捉襟見肘」。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捉襟肘見」,捉襟,襟就是指衣襟,衣襟就是我們衣服前面那個衣領,衣襟。結果拉拉衣襟,手肘就露出來了,就是指衣服非常破舊,做得很短。捉襟肘見或捉襟見肘,我們都可以有這樣子說法,就是指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出來,就是形容衣服破爛,處境很困難的意思,衣服很破爛,然後處境困難。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納履決踵」或「踵決」。我們看一下,就是穿鞋子的時候往上一提,納履。納履,履就是鞋子,履是鞋,納就是穿的意思。意思是說穿鞋子的時候,這個踵決就是,要穿鞋的時候要往上一提,我們穿鞋,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穿布鞋,不管穿什麼鞋,就是要後邊拉一下,如果後邊有跟的,後邊有包覆的地方就要往上提一下,結果鞋後跟就裂開了。踵決,「決」就是裂開的意思,缺口的意思,決原來是有缺口的意思,這邊就是指裂開了。鞋後跟就裂開了,怎麼會這樣?就是比喻非常的窮困。納是穿,履是鞋,決是破裂,踵是腳後跟,引申為是鞋後跟的意思,踵。

  在《莊子.讓王》篇裡邊,《莊子》裡邊的「讓王篇」裡邊寫到曾子的一個形象,我們看一下。他說:「曾子居衛」,曾子居衛就是在衛這個地方的時候,衛國這個地方,「緼袍無表」,緼袍是指用很亂的亂麻舊棉布所做的,當棉絮做絮的那個袍。中國地區不像台灣這個地方,是亞熱帶地方,很熱的。但是在中國地區,冬天的時間,秋天就很冷了,所以裡邊要塞上一些棉絮的保暖用。這邊的緼袍就是用那個亂麻、舊棉就做絮,裡邊的那個襯的絮所做的那個袍,這是貧窮人家所穿的。我們知道有以前蓋過棉被,羽絨被是最近這二十多年,我記得我小時候,在家鄉的時候,我們冬天,澎湖的冬天風也很大,但是那時候很像還不流行什麼羽絨被這些東西,都是直接就是蓋棉被。我們知道那個棉被蓋久了之後就很硬,很硬了那個一點都不保暖,一點不保暖的。所以我們穿的那個袍,棉袍,如果是用那個舊的,已經用過了,那個其實非常非常的不保暖了。會再用這些亂麻跟舊棉做為這個絮,然後填充在袍裡邊,這個大概就是貧窮人家才會這樣做,有錢人家大概就是用新的,穿起來才保暖。所以這邊「緼袍無表」,就是指他穿的衣服非常的破舊,很破舊。「顏色腫噲」,顏色腫噲的腫噲是指就是說人營養不良,顏色有點那種剝錯,貧窮的人營養不良,那個體肉常常就會浮腫,就會浮腫的那個樣子。所以顏色腫噲就是指曾子營養不良,吃的很不好,因為很貧窮,所以那個體肉顏色都不太好看,有點浮腫的那個樣子。健康的人那個肌肉是不會浮腫的。「手足胼胝」,手跟腳胼胝就是指長厚繭,都長厚繭。「三日不舉火」,三日,三天不舉火,就沒開火了,就是斷炊了,「十年不製衣」,十年不製新衣,「正冠而纓絕」,整理帽子的時候,結果那個纓絕了,這個纓就是帽帶的意思。古代那個帽子,我們現在有一些帽子也是一樣,要綁帶子,不過現在人會覺得綁那條帶子好難看,所以在設計的時候,都盡量就是帽子直接帶上頭是OK,就是不會飛走的,不用用那個纓再把它綁一綁,不必。所以這邊正冠而纓絕,就是指在整理帽子的時候,結果綁帽子的那個帽帶竟然就斷了。「捉襟而肘見」,這個捉襟就剛剛我們講到的,這個捉襟而肘就是跑出來。這個見,用念ㄐㄧㄢˋ,用念ㄒㄧㄢˋ,其實它兩個意思都,就是現出來,見就是跑出來的意思,那就是也看見了。所以我記得周虎林老師有提到,這個見,念ㄐㄧㄢˋ,念ㄒㄧㄢˋ,其實它都是意同。肘見就是看到肘了,如果念作ㄒㄧㄢˋ的話就是展現出來,其實都有被看到那個意思。「納履而踵決」,納履,就要穿鞋子的時候,往上一提,鞋後往後一提,那個鞋跟,後邊的這個鞋後跟就裂開了。「曳縰而歌」,這個字念作ㄕˇ字,這個「縰」字是一種,在《太平御覽》裡邊,他把它寫成這個屣字。大家看一下備註的這個地方,這個屣字,這個字,寫成這樣子(屣),它也作就是指到一種沒有後跟的鞋。「曳」就是拖的意思,就是拖著鞋,那就是鞋子很爛。我們上次有講到那個不食嗟來食,不是有講到這個拖著鞋子嗎?拖著鞋子,然後蒙袂輯屨,就是指沒有精神,鞋子壞了,營養不良,拖著鞋子。他是「曳縰而歌〈商頌〉」,然後歌〈商頌〉,〈商頌〉是《詩經》裡邊的詩篇,寫到是商朝及周朝時候的宋國的詩歌,〈商頌〉它所寫的,這個是商朝及周朝時期宋國的詩歌,叫〈商頌〉。我們詩歌有分風、雅、頌,頌的部分有夏、商、周三頌。那他而歌這個〈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在歌〈商頌〉的時候,那個聲音滿天地,若,好像,好像出金石。我們看到這是兩個很不一樣的一個對比的寫法:我們看到前面的那個描寫是曾子,整個外表給人家感覺到的就是很落魄那種感覺,衣著各方面都不太OK,食衣住行都不好;但是你看到在歌〈商頌〉的時候,卻是聲滿天地。看到是外表這些東西,這些外形的東西對他來講是無所拘束,當他在歌〈商頌〉的時候,你看卻聲音這麼宏亮。這邊「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這邊講到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的一個情形,這邊講到是指,因為曾子安貧樂道,他以氣節自守,他不喜歡,不求仕於天子,然後也不求交於諸侯,所以當然就是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他不會去為了要當官發財,然後去求天子讓他當官,不會,他也不會特別去跟這些諸侯,這些君王、諸侯王去做來往,所以當然就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最重要就是後邊這裡,「故養志者忘形」,養志者忘形,養志的人就是指自己的這種修養的,修養內心品德的,以氣節自守的這些人。「養志者忘形」,忘形就是忘掉了你外形之窮跟陋,窮陋,這邊講到就是指曾子前面的地方,這個「緼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這樣子的一個情形,但是當他在「歌〈商頌〉」的時候卻是什麼樣子?「聲滿天下,若出金石」。所以這邊養志者是忘形的,是不在乎這些的。「養形者忘利」,再往下這個養形者忘了利,是不追求這些的,追求名利的。「致道者忘心」,再往前推一個,這個致道,致力於追求道的人是忘心的。忘心是指什麼?心無得失了,心中是無得失了。

  莊子舉到曾子,最重要他就是要談到這一段話來,「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最重要這個致道者是忘心的,不在乎這些得失心。沒有得失心,那他更不在乎這些外形,到底過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穿得好不好,他根本不會去在意這些。

  再下來,「貧者士之常」,貧窮這是讀書人常遇到的事情,貧者士之常。我們這一句講到就是「捉襟肘見,納履踵決」,這個是貧窮的一個生活,這樣的貧窮生活是士之常,就是指讀書人常遇到的事情,所以也沒什麼。因為讀書人不在乎自己過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不在乎這一些,如果再追求這一些的話,那也失去了讀書人的一個氣節,這樣的意思。

  《世說新語》有這麼一段,「德行篇」,《世說新語》裡邊它也分為四科,就以孔門四科的方式來分,德行就擺在第一。這個殷仲堪他就是擺在「德行」裡邊。這個是劉義慶,《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門客一起編的,這個《世說新語》。他就寫道:「殷仲堪既為荊州」,就是擔任荊州刺史,「值水儉」,值水儉,「值」就是遇上的意思,值是遇上,遇上水儉,「水儉」就是指水災,因為遇上水災,田穀歉收的時候,叫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就是指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就只有五碗菜,「外無餘餚」,之外就沒有再多餘的這些菜餚了,「飯粒脫落盤席間」,就是飯粒掉落在盤席外邊,他都會「輒拾以啖之」,輒就是常常,就會把它撿起來,拾是撿起來,把它撿起來然後吃它,啖是吃的意思。「雖欲率物」,這個率物就是為眾人之表,「亦緣其性真素」,真素的意思就是自然樸素,常常要為眾人之表,其實也不是特別有意要去這麼樣做,而是因為怎麼樣?亦緣其,這個緣是因為的意思,因為其實是他的怎麼樣?自然的本性,性真素,他的本性就是這樣子,很真素,就是很自然樸素。「每語子弟云」,每語就是常常告訴,語,這個字念作ㄩˋ,當動詞用,告訴,每每告訴他的子弟說:「勿以我受任方州」,他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受任方州,就是擔任一州的長官,就是指擔任荊州刺史,就是指他擔任刺史。方州這個詞就是指一州之長官,叫方州。一方,我們常常講一方土養一方民,有沒有?所以方州就是指一州之長官,一地之長官。云,不要認為我擔任一州之長,然後就說我,「云我豁平昔時意」,就是說我是怎麼?已經豁,這邊的豁是捨棄的意思,豁出去,我們常常講豁出去了,這個捨棄,平昔,就是以前的這個做法,平昔時意就是指以前的一些做法,那他以前的做法就是很儉樸,「今吾處之不易」,他就說我現在處之不易,還是沒改變。易是改變的意思,不易就是沒有改變。就是說我現在,我的想法還是沒有改變的,還是沒改變。然後就特別講這句話:「貧者,士之常」,貧窮,過著貧窮的生活,這是讀書人常有之事。其實就是一個抓住自己的本心。「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焉得就是怎麼能夠,登枝在這邊就是指當官,登上枝頭就是指當官,而捐其本?捐就是拋棄,拋棄自己原來的那個本?「爾曹」,爾曹就是你們的意思,爾是你們,曹,我們加上一個曹就變成複數,爾曹,或爾輩,輩分的輩,輩分的輩也是一樣,爾輩、爾曹就是指你們。你們要「其存之!」就是希望你們要牢記,存就是記在心中,要牢記我所說的話!

  所以這邊「貧者士之常」,這一個讀書人常要有這樣的提醒自己,要不然我們常常講到,換了一個地方就換了一個腦袋,就是這樣子。因為沒有自持,常常就換了一個地方,整個面對的事情不太一樣了,地位跟錢也都不一樣了,這個之後整個指自己都變了。所以貧者士之常,他希望他的子弟們,一定要牢記這樣的一個事情,不能夠登上枝頭之後而捐其本。

  那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個是「數米而炊」,「稱薪」,這個字念作ㄔㄥˋ,改一下,我們的教本裡邊這裡寫ㄔㄥ,應該ㄔㄥˋ薪,要寫成ㄔㄥˋ,這本裡邊,稱ㄔㄥˋ,就是稱重的那個稱,我們也寫成一個禾字邊,旁邊一個平常的平,那個字念作ㄔㄥˋ,就是註釋第二這邊有寫到秤ㄔㄥˋ。「稱薪而爨」,就是稱著那個柴火然後去燒,「吝則實可鄙」,這個又另外一個情形,這個是吝嗇了、過分了。節儉是要的,但是這種的做法又吝嗇了,這種舉止又吝嗇了。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數米而炊」,哪一個人數米而炊?就是韋莊,我們待會在下邊介紹到。韋莊數米而炊,就是數米,要煮飯的時候還要數了幾粒米才下鍋。我們現在煮飯要這樣子,那大概就煮一頓飯要花很多時間。「稱薪而爨」,這個稱跟數都當動詞,數著米然後去煮,才下鍋煮,稱著這個柴火,柴薪稱了分量之後才拿去燒煮,「吝則實可鄙」,這種過分的吝嗇實在就令人覺得很鄙視、很瞧不起。

  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個「數米而炊」,數著米粒做飯,比喻過分計較小利。後來我們也會常以這個詞來指到過分計較,過分的計較一些小利,也形容很吝嗇或者是生活困難。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稱薪而爨」,這個爨字我們也一再看到。這個稱,稱柴草煮飯,稱著柴草、柴薪然後煮飯,這是形容生活貧困或極其吝嗇,我們這邊講到的是吝嗇。這個稱字通這個秤字,所以它是念作ㄔㄥˋ的音,不是念ㄔㄥ的音,ㄔㄥˋ。「稱」就是用秤來稱重,「薪」就是柴草,「爨」就是燒火煮飯,這個以前有跟大家提到。

  這個是誰?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這邊,就晚唐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叫韋莊。這個字念ㄨㄟˊ,韋編三絕,韋莊。出身貧寒,出身很貧寒,成名後還保持儉樸的生活,還保持著那種很儉樸的生活,經常數著米粒來做飯,數著米粒來做飯。這個就又太過分了,所以常講到說過與不及,這個都不可以的。節儉好,儉樸好,但是要煮飯還要用數米粒一下來做飯,這真的是太過分了,要花很多時間。要秤好柴禾、柴草才來燒火,他連炙肉少一塊也察覺,這個吃飯少了一塊肉,也發覺少了一塊被誰拿走了,就會這樣追問,所以經常被人恥笑。這樣的節儉,其實已經到了那種可鄙的地步了。所以「吝則實可鄙」,這又太過了,太過分了。這是韋莊,晚唐詩人韋莊,「數米而炊,稱薪而爨」。

  最後一句「貧富」這邊的總結。「總之」,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飽德之士,不願膏粱」。「飽德之士」是指什麼?以德為飽而不是以食為飽。以德為飽之士「不願膏粱」,他不會羨慕膏粱。「膏粱」後來指到就是美味佳餚,膏就是有肉脂這一類的,粱就是比較好的這種穀糧。

  註釋第一,這個「飽德」,就是心中充滿仁德,以德為飽這樣的一個士人。他是不願膏粱,他不會羨慕膏粱這些美食,就是那些肥肉還有一些細糧。「膏」就是肥肉,「粱」就是細糧,就是指那些美味的這些飯菜,後來也代指就是指富裕的生活。「飽德之士,不願膏粱。」

  「聞譽既施,奚圖文繡?」這個字念作ㄧˋ,施是及的意思,我們看到註釋第三。「聞譽」,這個字念ㄨㄣˋ,聞譽就是指名望聲譽的意思,聞譽,名譽,我們的名望聲譽卓著。「既施」,這個既就是已經的意思,施的意思就是及,這字念作ㄧˋ,是及的意思,及,是及,就是已經到達的意思,既施就是已經到達了。所以這邊就是「聞譽既施」,就是聞譽已經到達了,那就是指名聲已經卓著了。

  「奚圖文繡」,奚圖這個「奚」是何的意思,疑問詞何,何圖的意思,就是何必貪圖,何必貪圖文繡,文繡就是指那些文繡,上邊有很多花紋的紋路的,就是指刺繡華美的絲織品或衣服。就指到就是說這個聞譽,名聲都已經很卓著了,何必還再貪圖那些文繡之類的,就是指這些華美的絲織品或衣服,何必再追求這方面的奢華的生活的意思。

  所以這邊的膏粱跟文繡都是指那種很富裕的生活,所追求到的這種物品,膏粱跟文繡都是富貴人生活的,一些那種食衣的狀態,膏粱跟文繡。所以這邊「總之:飽德之士,不願膏粱;聞譽既施,奚圖文繡?」這也是又一個當一個讀書人應該有的氣節。

  我們這個「貧富」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兒。現在讓大家來把這個「貧富」再把它念過一遍,算是複習一遍一下。你們也很辛苦,上了這麼多課,大概複習的時間也不太夠,那我們就後面的這個篇幅比較短一些,可以在課堂上大家來念一念,複習一下,念過大概就比較有印象一點了。

  我們從「貧富」開始,一起來:

  學生讀誦:「貧富。命之修短有數,人之富貴在天。惟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貫朽粟陳,稱羨多財之謂;紫標黃榜,封記錢庫之名。貪愛財貨,謂之錢愚;喜置田產,謂之地癖。守錢虜,譏蓄財而不能散;落魄夫,嘆失業之無所依。貧者地無立錐,富者田連阡陌。室如懸磬,言其空匱;家無儋石,謂其赤貧。無米曰在陳,守死曰待斃;富足曰殷實,命蹇曰數奇。濟急如決水以活鮒魚,乞糧則登山而呼庚癸。家徒壁立,司馬之貧;扊扅為炊,百里之厄。鵠面菜色,窮民飢餓之形;炊骨爨骸,軍士乏糧之慘。餓死留君臣之義,千古夷齊;資財敵王公之富,一時陶猗。石崇殺妓以侑酒,豪橫非常;何曾一食費萬錢,奢華太過。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真是剜肉醫瘡;三年而餘一,九年而餘三,庶遇凶荒有備。貧士腸習黎莧,富人口厭珍饈。蠟代薪,飴沃釜,何其侈也;甑生塵,釜生魚,不亦廉乎。捉襟肘見,納履踵決,貧者士之常。數米而炊,稱薪而爨,吝則實可鄙。總之:飽德之士,不願膏粱;聞譽既施,奚圖文繡?」

  老師:謝謝各位,剛剛前面大家所念到地癖ㄆㄧˇ,地癖ㄆㄧˋ,那個都OK,這個ㄆㄧˇ,這個ㄆㄧˋ,有讀這兩個音。

  我們來看一下下一個單元,是「疾病」跟「凶喪」。我們先看到第一句:「福壽康寧,人所同欲;死亡疾病,世不能無。」

  這邊講到「福壽康寧是人所同欲」,就是人人所期望的,大家都很希望是福壽康寧;「死亡疾病」是人所不可避免,「不能無」,沒有,就是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的。

  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個,「福壽康寧」。福壽康寧這是祝頌語,祝福別人的話,就是指幸福,壽,長壽,康,健康,安寧,這些諸福齊備。在《尚書正義》裡邊有講到,我們常常在對聯上會看到一個橫批的,叫五福臨門。其實五福是哪五福?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看到《尚書正義》這段話:「五福:一曰壽」,第一個叫做壽,「百二十年」;「二曰富」,是什麼?「財豐備」;然後「三曰康寧」,康寧叫做「無疾病」;「四曰攸好德」,就是所好者德福之道,就是修德的意思,修德;那五呢?「五曰考終命」,最後這個很重要,考終命。考終命是怎麼樣?「各成其短長之命以自終」。各成其短長之命就是指,自己人的一生有自己的壽命在,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然後「各成其短長之命以自終,不橫夭」,不會就是,應該念作ㄏㄥˋ,就是遭遇不正常的狀態而死。古人常常講,老人家也常講到一句話,就是最後要求好死,就是指這樣,這個好死就是指能夠善終的意思。所以五福臨門是這樣子的。第五個,最終人的一生都免不了一死,但是要能夠很安詳的離開。像我們學佛人都很希望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最好能夠預知時日,然後去。「康寧」就是無患難,「攸好德」就是樂其道,就是以德福這些做為自己的道,「考終命」就是順受其正,就是不橫夭的意思。

  後面「死亡疾病,世不能無」,這個應該大家都還算清楚,死亡疾病這是人們所不能避免的。

  第二個,往下看:「惟智者能調,達人自玉」。

  這邊就講到就是說,「福壽康寧,人所同欲;死亡疾病,世不能無」,但是我們卻也常常,人世間常常卻在死亡疾病裡邊。大家都很喜歡能夠福壽康寧,這是每一個人所希求的,但是我們卻也常常不太喜歡這種死亡疾病,不太喜歡面臨這些事情。「惟智者能調」,惟智者能調,就是指只有有智慧的人才會調養自己,「達人自玉」,通達的人才能夠自玉,這邊的自玉是自我珍愛自己的意思。這邊玉當動詞用了,轉成動詞用,就是自己珍重。

  「智者能調」,就是有智慧的人能夠調和五臟身心。調,調和、調理。在《王叔和脈訣》裡邊,王叔和的《脈訣》,這個是一本脈學的著作。舊題,就是以前提到說是王叔和所作,但是一般認為是六朝高陽生所託名,說是王叔和所作。不管誰作,這本書裡邊卻寫到了很多很多的我們中國醫學裡邊很重要的一些觀念,用較通俗的這種歌訣形式闡述脈理,脈。外國人可能以前不太了解到中國的這些什麼氣脈這些東西,看也看不到,後來因為科技的發達,漸漸他們也有這些儀器可以測出我們中國人常常講氣脈的那個東西出來,要不然以前大概一些這種醫學的,西方醫學儀器裡邊,測也測不到氣到底是怎麼樣子。但是有一些人修養好的,或自己很注重這些的調理的,他們都很能夠感受到那種氣在自己身體運行的情形。所以我們中國什麼大周天、小周天的,打通任督二脈。這邊講到惟有智者能夠去調理自己的五臟身心。這邊王叔和的《脈訣》裡邊有講道:「智者能調五臟和」,有智慧的人能夠調養五臟,自己的五臟能夠讓它是非常的協調。我們知道我們身體就是地、水、火、風,生病了,其實就是這個地水火風沒有辦法協調了。智者他就能夠去調和自己的五臟,讓它非常的協調,然後自然能夠察認諸家病來,就是能夠去知道一個人身體的一些狀況。

  包括我有一次到新疆去,應該是要到西藏,就到了一個地方,那位師傅也很厲害,他就坐在那邊看我們的手指而已,他就跟我們講你們身上的毛病是怎麼樣,只有看手指而已。我們有四個一起同行,被他這麼一講,真的講得也都正確,因為我們身體,自己的身體的狀況都是很熟悉,他就只有看一下手。我也很好奇,回來我就跟一個朋友前輩講,因為他的兒子跟媳婦都是中醫師,我就跟他講,上次要到西藏的時候的前面,還不到達,差一點點,有碰到這麼樣的一個奇人,看一下手他就知道身體的一個狀況。我就說你可以跟你們家兒子、媳婦講一下,這一定有它的一個緣由在那邊。我不是不知道,可能應該手的氣脈、顏色各方面。所以這些,他們大概就是對自己的身體的一些狀況,然後還有看別人的,大概就能夠漸漸,就從這些外相裡邊能夠去清楚到,就是說每個人的,讓他一看那個氣色是怎麼樣子,然後就知道他身體的內臟的狀況了。

  「達人自玉」,就指到通達的人會自我珍重。自玉,自己珍愛自己。有人就是覺得說大魚大肉吃,反正也沒關係。

  我們再看下一句:「問人疾曰貴體違和,自謂疾曰偶沾微恙。」

  問人就是詢問別人的,疾就是病情。我們現在疾病疾病,其實都把它混用在一塊了,其實古代是有這麼細分的,疾跟病,通常講說疾是小病,病是屬於比較大病。這邊講到說「問人疾曰貴體違和」,就是詢問別人說你的病情怎麼樣?就說貴體違和;「自謂疾曰偶沾微恙」,自己說自己有病就說偶沾微恙。

  我們來看一下下邊,為什麼這麼說?先看一下第一個問人疾這個「疾」字,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是從大,就是人的意思,從矢,這個字形像人腋下中箭。這個字大概是這麼樣寫,我寫一下:

  這是在甲骨文裡邊的疾,它就是寫成這樣子。這個是一個大,就是人的意思,然後腋下中箭,腋下中箭,所以這個是疾。所以腋下中箭就受傷了,受傷了就要躺在床上休息,所以後來它這個床,就把它又寫成這樣子,然後旁邊一個人靠在旁邊。所以後來我們說爿字邊,爿字邊其實就是人生病了,就要躺在床上多休息。這邊講到這個字的甲骨文就是這麼樣寫。所以本義是中箭受傷,然後臥床休養。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裡邊就寫到說:「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後來就泛指疾病,輕微的就叫做疾,重者就叫做病,這我們古代是有這麼樣的一個做區分,但是後來大概也沒有做,就是疾病疾病,兩個字就混用了。

  「違和」,違就是違背的意思,違背和,那就是指失調和,就是失調的意思。違和,就是身體,貴體違和,貴體,稱別人叫做貴。

  然後我們再看到下一句是「自謂疾曰偶沾微恙」,自己稱自己身體有病就叫做偶沾,這個「沾」就是沾染的意思,「微恙」。為什麼叫微恙?微恙這個詞就是小毛病的意思。所以我們後來常常講說別來無恙,微恙就是有點小毛病。

  這個是在我們《神異經》裡邊,《神異經》是中國古代的一本地理書。舊題漢朝東方朔所撰,後來被學者證實說是後人偽託。今本是晉人張華所註,還有明人,明朝人朱謀㙔所校註。我們看一下《神異經》裡邊它就記載到,它說:「北方大荒中,有獸食人」,有獸,野獸食人,「咋人則疾」,這個咋可以解釋為咬,則疾就是生病了,「名曰㺊」,那時候㺊寫成還有加上一個犬字邊。㺊,恙也。「常入人室屋」,常常進入人的屋子裡邊,後來「黃帝殺之,人無憂疾,謂之無恙」。所以後來黃帝把牠給殺了,之後人就不會被咬,就沒有,無憂疾,就不會擔憂生病了,所以後來就叫做無恙。所以我們後來常常講,有個詞語叫做別來無恙,別來無恙,無恙就是指沒有小毛病,就是指問別人好不好。分別一陣子了,好不好?別來無恙。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是「罹病者,甚為造化小兒所苦;患疾者,豈是實沈臺駘為祟」。

  這邊又講到兩個典故,「罹病者」,罹就是遭遇的意思,罹就是遭受,遭受病,罹病就是指遭病困擾的人。怎麼樣?叫做「甚為」,甚為就是深受,深受「造化小兒」所折磨。

  為什麼叫做造化小兒?很好玩,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我們直接看到《新唐書.杜審言傳》。很好玩,它說,記載道:「審言病甚」,就是杜審言生病很嚴重,「宋之問」,宋之問這個是人名,他的好朋友,還有「武平一等省候」,就是這兩個人,這幾個朋友去探問他,「省候如何」,就問他,去探望看他怎麼樣子了,病情如何了,這樣的意思。「答曰」,他就回答說:「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他說,竟然被這個造化小兒所苦,尚何言?還有什麼好說的?很好玩,他就把自己為病所苦,稱作被造化小兒所捉弄,這樣的意思。

  下來,「患疾者」,患疾者就是患了疾病的,豈是實沈跟臺駘為祟,那個祟字,一個出再一個示,作祟的祟。這個是怎麼樣的情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註釋第二的地方。實沈跟臺駘這是兩個人名。在《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實沈,這個實沈是誰?是帝嚳,帝嚳就是高辛氏,帝嚳他的小孩,與其兄閼伯不和,他的哥哥叫閼伯,不和,時動干戈,常常兩個就大打出手。堯因遷之於大夏,堯就把實沈,把他遷到大夏這個地方來,主參星,那個字念作ㄕㄣ,參星,參是西方的星宿,參星是西方的星宿,後來就為參神。另外就把閼伯,他哥哥閼伯,遷到哪裡去?商丘這個地方,主什麼?商星。商星也叫做辰星,是東方的星宿。這兩顆星很特別,我們常常講說動如參商,就是兩個完全不合,他們永遠都不會碰在一塊,參星出來你絕對看不到商星,商星出來你看不到參星,這個成語也就是來自於實沈跟閼伯他們兩個兄弟的一個情形。

  我們再看一下下邊第二個人物,第三個註釋,「臺駘」。臺駘是誰?臺駘是黃帝的五世孫,治水有功,帝顓頊就封他掌管汾州一帶的地方,汾州一帶這個地方,擔任這邊的地方的官員。根據《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在公元前五四二年,春秋時晉平公患病。這邊要講到的就是為什麼患疾者,就是生病的人說是豈是實沈跟臺駘作祟?這個就是跟春秋戰國時代晉平公生了一場病有關。他生了一場病,就請巫師來看一下,結果巫師就講,這是實沈和臺駘作祟所導致的,就說他們兩個所導致的,但是其實根本不是。後來還很好玩,就是說,晉平公的這些官員,滿朝大夫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知道實沈跟臺駘是誰。

  我們看一下這一段文字,《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就公元前五四二年,晉平公患病,然後巫師說是實沈還有臺駘作祟所造成。結果滿朝的大夫,竟然沒有一個人認識這兩個人是誰。剛好碰到很有學問的鄭國子產,鄭子產我們也不陌生,也是一個名臣,聘問到晉國,然後就探望晉平公的病情,他們就跟鄭子產問一下說,請教說實沈跟臺駘的來歷。子產是一個法家的祖師,知識很淵博,口才很好,當場就即席跟他們講實沈跟臺駘是誰。然後他就跟他們講,實沈是上古時代高辛氏的兒子,與同住的兄長閼伯交惡,結果被帝堯把他遷到大夏,剛剛我們有談到,就是參星,然後來定時節,參星是晉國的星宿,實沈為參星之神,他就講說這樣。然後臺駘是金天氏的後代,善於治水,疏通了汾、洮,汾水跟洮水,這個字念作ㄊㄠˊ,洮,三點水這個洮,就是今天絳縣、聞喜的涑水河。他疏通了汾、洮的水患,封堵了大澤,使百姓能夠生息繁衍,結果被顓頊帝封予汾川,為汾河、涑水之神。他就講說,臺駘跟實沈實是晉國的山川和星宿之神,怎麼會傷害晉國的君主?他就跟他講,這應該是你們晉國的山川跟星宿之神,怎麼可能會傷害你們晉國的君主?他就順便跟他講,他說,晉平公的這個病症應該是怎麼樣?勞逸、飲食、享樂、女色等生活上的不合理所致。子產一講完之後,晉國的君臣都非常非常的佩服,很佩服。後來晉平公就為頌揚臺駘治水有功,還在他們那個國都新田古翠嶺修建了中間大兩側小的這樣的三座宮殿,然後來祭祀臺神,祈求他能夠庇佑晉國社稷繁榮昌盛。所以我們這句話裡邊講到「患疾者,豈是實沈臺駘為祟?」就是指這樣,他說生病哪是實沈跟臺駘作祟?跟他根本無關,最重要有關的應該就是跟人自己的生活飲食各方面不協調。所以他說應是什麼?勞逸、飲食、享樂、女色等生活不合理所致,所以身體五臟就不協調了。這就是實沈跟臺駘的典故。

  再下來:「疾不可療曰膏肓」,「疾不可療」,這邊寫病,我們這個版本疾不可療,疾,疾不可療叫做膏肓。「平安無事曰無恙」,「無恙」我們剛剛有提到別來無恙,就是平安無事,叫做無恙。

  「膏肓」有一個典故,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個這個典故,註釋第一。膏肓,膏肓穴,這個我們中醫裡邊的膏肓穴。我們來看一下,後來我們用膏肓這個詞就指病情很嚴重,無法醫治。為什麼?因為膏是指心之下的部位,肓是指胸腹之間的橫膈膜,橫膈的地方,這個地方因為醫藥不好進去做處理。所以我們後來常常用一個詞叫病入膏肓,就是醫藥很難以去通達到那個地方來,很難醫治了,我們就講病入膏肓。

  我們來看一下膏肓,「病不可療曰膏肓」,跟《左傳》裡邊「成公十年」記載到晉景公的一場生病有關。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它說:「公疾病」,這個公是晉景公,「公疾病,求醫於秦」,到秦國去求名醫,「秦伯使醫緩為之」,秦伯這個伯應該知道,就是我們侯伯的名稱,爵位名稱,就派遣了醫生緩,叫做緩這個醫生,為之,過去到晉國去幫晉景公看病。結果「未至」,未至就是還沒有抵達的時候,「公夢疾為二豎子」,很好玩,晉景公就夢到,做了一個夢說,這個病是有兩個童子,二豎子,豎子就是童子,兩個童子所為。就聽他們在對話,其中一個就說:「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他說彼良醫也,就是指緩,他們就知道說派來那個緩要來醫治,他說彼良醫也,懼傷我,恐怕會傷到我,焉逃之?慘了,怎麼辦?要逃到哪裡去?焉是哪兒,焉逃之就是要逃到哪裡去?「其一曰」,另外一個就講:「居肓之上,膏之下」,他說我們就躲到哪裡去?躲到肓之上,就是橫膈膜,肓之上,然後還有膏之下,就是心之下的那個部位,我們就躲到那裡去,「若我何?」他們倆也知道,這個若我何就是奈我何的意思。然後「醫至」,醫至就是指緩這個醫生抵達了晉國之後一看,他說:「疾不可為也」,他就跟晉景公講疾不可為也,就是這個病已經非常嚴重了,「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他就講這個攻之不可,達之也不及,藥也沒辦法抵達,就講了這樣的話。「厚為之禮而歸」,後來晉景公聽他這麼一講,說真是厲害,真是厲害,他才剛做這樣的夢,然後一來他就跟他講這樣的話,所以完全是吻和的,所以他就覺得說這個緩真的不愧是名醫,然後就厚為之禮而歸之,就送他厚禮,然後就請他回國了。所以後來這邊我們講到「病不可療曰膏肓」。

  「平安無事」,平安沒有事情,沒有任何疾病發生,「無恙」,恙是小毛病,連小毛病都沒有,那就指到非常OK,沒有問題,平安沒有事情叫做無恙。

  我們再看一下「采薪之憂,謙言抱病;河魚之患,係是腹疾」。

  「采薪之憂」,采薪之憂謙稱叫做抱病;「河魚之患」叫做腹疾,就是腹瀉、腹疾。

  這是什麼樣的情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采薪之憂,這有典故,這個是臣對君告病的謙辭,在古代裡邊是臣對君告病的謙辭。在《禮記.曲禮》裡邊有這麼記載,它說:「君使臣射」,就是君王要臣子跟他一起射箭,如果臣子射箭技術太爛,「不能則辭以疾」,就以疾跟君王謝辭,要怎麼講?要講「某有負薪之憂」,也有講某有采薪之憂,采薪或負薪,某有負薪之憂。在我們《禮記》裡邊都有記載到,要稱呼別人的小孩,或稱呼,像譬如說稱呼庶子,就是一般平民的老百姓來講,未成年,如果就說未成年,那叫做未采薪,已成年的叫做采薪,有它的一個專用的詞彙。這邊記載到的采薪之憂是講到的是指,君王要臣子陪他射箭,臣子沒辦法,就要則辭以疾,以疾辭之的意思,就要講說「某有負薪之憂」。後來我們就把「負薪之憂」或「采薪之憂」,也指到就是身體狀況不OK,就謙稱自己身體有點不好,就有點微恙,身體不舒服這樣的意思,患病了。

  我們看一下後來《孟子》就有用到,裡邊有用到這個詞彙,采薪之憂這個詞彙。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孟子將朝王」,就是孟子將要去朝中拜訪大王,「王使人來曰」,君王就命令人來說:「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第一個朝是早上,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我們這一段,我們待會下一堂課再一起學習,因為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