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17集

  我們今天從這個「傳神阿堵」那邊開始。好,有看到了,傳神阿堵。我們上次跟大家介紹到的是「曰孔方,曰家兄,俱為錢號」,就是孔方兄,後來我們就叫孔方兄。還有青蚨跟鵝眼也是錢的一個名稱。尤其那個青蚨好可愛,這個母跟子都會隨行在一塊,然後把錢塗上這個母蟲跟子蟲,然後花了母蟲,這個母蟲最後還會再跑回來找子蟲;或者花了子蟲,這個子蟲還會飛回來再找母蟲,所以錢又飛回來。很好玩,這樣錢都沒有花掉,不過另外一方可能就錢都不見了。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傳神阿堵」。這個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裡邊有記載到這麼一則,叫「顧長康畫人」,就是顧長康這個人畫人,在畫人的時候,「或數年不點目精」,目精就是目光。一個東西的傳神與否,其實眼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常常講,這個眼睛為靈魂之窗。那個龍本來不會飛,那個眼睛一點下去,那個龍就飛走了。「人問其故」,別人就問他,為什麼你這個都不點?然後他就這麼樣子的回答,「顧曰」,就是顧長康就回答他們說:「四體妍蚩」,妍蚩,妍蚩這個詞,妍就是美的意思,蚩就是丑,「本無關於妙處」,這一些就是,四體就是指我們身體四肢這些,身體的外形,「本無關於妙處」,妙處跟這個四體的美醜其實是沒有相關的,其實最重要的是傳神寫照,「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中」就是這個的意思,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阿堵這個詞彙叫做這個。

  所以我們就看到每個時代的用語不太一樣,我記得好久以前,大概二十多年前,到一所國中去任教。有個學生跟我講到,那一天是班長沒有到,我說班長今天怎麼沒有到?同學就跟我講,「老師,他今天,他雷殘。」雷殘這個詞彙以前我沒有聽過,我說啊?班長他們家耕田嗎?全班笑得稀里嘩啦。因為以前我從來沒有聽過雷殘這個詞彙,結果後來才了解之下,雷殘,他們講說雷殘的意思,雷殘是國語叫做犁田,閩南語叫做雷殘。沒有聽過這個詞彙,所以我,犁田的意思就是耕作,所以我就想說班長他們家有種田,有種很多是不是?所以今天要請假去耕田這樣。全班笑翻了,跟我講,沒有老師,班長假日的時候騎腳踏車跌倒了。原來雷殘的意思,在他們那個年代裡邊,這個叫做騎機車、騎腳踏車摔倒了,叫雷殘。就像這個阿堵物一樣,在那個時代裡邊,阿堵是指到的是這個,就是這個東西。

  這邊我們再順便介紹一下顧長康這個人,順便介紹一下。其實讀這些文言文,順便其實也可以認識一下我們古代的這些人物。顧長康就是指晉朝的顧愷之,他博學多聞,擅長繪畫,有「才絕、藝絕、痴絕」三絕之稱。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肖像,肖像就是畫人像,還有神仙、山水、動物這些,畫人物最重要是在點睛的,最注重點睛的部分。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阿堵物,後來我們也把阿堵物代稱為是指錢的意思。原來阿堵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到後來阿堵物這個詞彙,變成也是一個錢的代稱?就是原來在《世說新語.規箴》篇裡邊也記載了這麼樣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叫做王衍。我們看一下,先看一下這個原文:「王夷甫」,王夷甫就是王衍,也是當時候的魏晉南北朝的名士,「雅尚玄遠」,雅尚玄遠就是指到,魏晉南北朝人常常談玄,就是以老莊思想談玄,說老莊,談這些思想,「常嫉其婦貪濁」,常常非常痛恨他這個婦人,就是他太太那些婦人,「貪濁」就是貪愛錢財,「口未嘗言錢字」,所以他的嘴巴裡邊從不講錢這個字出來。「婦欲試之」,他老婆就想要試試看他講不講這個錢字,然後她就「令婢以錢遶牀不得行」,在他睡覺的時候就叫那個奴婢,用錢把他睡覺的地方就把它繞一圈,他就是躺著,他睡覺的時候,趁他睡著的時候,就用錢遶他的床上,讓他不得行。結果「夷甫晨起」,王衍早上起床的時候,「見錢閡行」,那個閡就是阻礙的意思,看到這個錢圍繞在他身邊,真是氣死他了,阻礙了他的行動,然後就「呼婢曰」,就呼叫那個婢女說:「舉卻阿堵物」,他說趕快把那個「阿堵物」拿走,這樣的意思。他就是手指著旁邊的那些錢,他就不講錢字,他就講舉卻阿堵物。所以後來我們也漸漸就以這個,這樣的一件事情傳開之後,「阿堵物」這個詞,就也漸漸成為錢的一個代稱,就是這樣子來。

  接下來我們看到下一則:「可貴者明月夜光之珠,可珍者璠璵琬琰之玉。」

  第一個「可貴者」,可貴就是值得珍貴的意思。值得珍貴的是什麼?「明月夜光之珠」。「可珍者」,一樣是這個珍貴意思相似,是「璠璵琬琰之玉」。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這個「明月夜光之珠」是什麼。我們先看一下這一段文字,《莊子.讓王》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他說今天如果有人以此,就是指這個夜光珠,以隨侯之珠,隨侯珠也是一個很珍貴的珠寶,我們待會往下會講到,他說用這個來當作那個彈珠,然後去彈麻雀、射麻雀,「世必笑之」,世人一定會笑他。笑他為什麼?「何也」,為什麼?「則其所用者重」,就是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所用,所使用的這個東西很貴重,就是指這個隨侯之珠很貴重,而所要者輕,就是指那一隻麻雀。

  在《淮南子》裡邊就記載道:「隨侯之珠,卞和之璧」,隨侯之珠,這個隨字我們後來這個辶字邊沒有寫,那是到隋煬帝的時候,隋煬帝的時候,他就把那個辶字邊給改掉了,他說這樣子王朝就會隨時走開了,所以就把辶字邊拿掉。後來我們就,你會看到另外有一些版本寫隋侯之珠,寫的那個隋字,辶字旁就去除了。他說:「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就是隨侯之珠還有卞和之璧,那個璧是一種玉,這個圓形裡邊有一個孔,是孔,裡邊是圓形的。「得之者富」,就是能夠得到它的就富,那失之者就貧。

  《搜神記》裡邊有記載道:「隨縣溠水」,那個字念作ㄓㄚˋ水,溠水的旁邊,溠水是發源在湖北省隨縣西北的一個雞鳴山,流向東南進入溳水。古有得隨侯之珠與和氏璧富可抵國,比國家更富有。所以上邊講的是那一句。那我們再往下,「有斷蛇邱」,就是溠水的旁邊有斷蛇邱。「隨侯出行,見大蛇被傷」,看到一隻大蛇被弄受傷了,就是牠受傷了,然後「中斷」,中間斷了,「疑其靈異」,覺得這一隻蛇應該是很奇特的,「使人以藥封之」,他就派遣人用藥去把這隻大蛇給救了,然後「蛇乃能走」,這隻蛇就能夠行走了,所以就叫,「因號其處為斷蛇邱」。所以斷蛇邱是這麼來的。「歲餘」,就是過一年之後,被他救起的受傷的這隻大蛇,竟然「銜明珠以報之」,就銜了明珠來報答隨侯。「珠盈徑寸」,就是這個珠它竟然,徑就是指直徑,徑就是直徑的意思,直徑一寸,「純白,而夜有光」,很白,晚上會發光,「明如月之照」,很亮,亮到好像月亮照射一樣,「可以燭室」,可以照亮屋室。這個「燭」在這邊都當動詞用,燭本來是蠟燭,在這邊可以燭室,我們很清楚這個燭當動詞用,就是可以照亮這個屋室。所以就叫做隨侯珠,所以隨侯珠的來由是這樣子的,「亦曰靈蛇珠」,然後也叫做,「又曰明月珠」。

  我們現在介紹到的是隨侯珠,待會我們還是往下會講到卞和之璧,和氏璧,叫和氏璧,我們待會後邊有,留待下邊我們再跟大家做介紹。

  我們再看到,所以我們讀到了這幾段原文之後,我們就知道隨侯珠、靈蛇珠非常寶貴,很寶貴,很亮很亮的。所以上次有跟大家分享到,有一個前輩跟我提到,晚上不要打燈,其實地自然會發光。所以可以想見這些東西,為什麼有些,就是說如果沒有去開採它,那些人為什麼可以去知道下面有這些東西?我是聽那位前輩跟我講,因為這些東西它雖然是在地底下,晚上你不點燈的時候,它是很亮的,它是有光可以透出來的,所以他們就很容易去找到哪個地方有寶物。這個大概,他跟我講這個也需要很靜的人,才有辦法去看得到,就是說人心比較靜一些,才能夠去看到很多萬物、很多微細的東西。

  我們再看到下面的「璠璵」,第二個註釋,「璠璵」。璠璵產於魯國的美玉,這是魯國的美玉。孔子曾經說:「美哉璠璵,遠而望之煥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就可以看到璠璵這個東西,這個玉也是很寶貴。他說「遠而望之煥若」,煥是指很亮很亮的那個意思,他說「近視之瑟若」,又像瑟。

  我們再看到第三個琬琰之玉,我們看一下這個「琬琰」,第三個註釋。琬琰就是琬圭跟琰圭,也都泛稱指美玉。圭是我們古代要覲見皇帝的時候要稟告,然後就拿著一個圭,上邊也會記載到自己要跟皇帝報告的事情,用到的就是一些美玉,材質很棒的玉石。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這個《書經》,《尚書》裡邊就有談到這些東西,「顧命」篇裡邊講道:「越玉五重」,就是越玉五種,然後還有「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這些都是指寶物,「在西序」,「西序」的意思就是指到陳列在西牆向東的席前;然後再下來是「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河圖洛書這也是我們中國很重要的一些天書,「在東序」,就是把它放在、陳列在東牆向西的席前那個地方。這個是當時候武王過世之後,成王要接替的時候,讓他接掌這個帝位的時候,這些大臣們所擺設的這些物品,然後讓他就位,告訴他很多的事情。所以「顧命」就是指任命他,然後交代他該做的一些事情。這段文字就是說東西的一個擺列方式,做了一個很細微的描寫,我們在這個地方就看到了琬琰這個東西。

  像這邊《楚辭》裡邊也有提到,《楚辭.屈原.遠遊》裡邊就有講:「吸飛泉之微液兮」,飛泉那個微液,「懷琬琰之華英」,就是精華,就是指它的美,懷著,懷抱著琬琰。我們都會看到在這個時代裡邊,《尚書》跟《楚辭》裡邊都有琬琰這個詞彙。

  我們再看到下一個:「宋人以燕石為玉,什襲緹巾之中」,這個是講到,宋人以燕石把它當作是寶玉,「什襲緹巾之中」,層層把它包裹起來;「楚王以璞玉為石」,楚王卻把真正的璞玉,真正的玉當作石頭,「兩刖卞和之足」,兩次刖,「刖」就是指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斷,腳後跟砍了之後你就沒有辦法行走。上次有跟大家介紹過,還記得,說賣假腳的比較貴,賣真鞋的反而比較便宜,就是晏嬰對齊景公的一個勸諫。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燕石為玉」,指到就是說,宋國有一個人把燕石當作玉,用丹黃色的絲巾重重的把它包藏起來,用這個丹黃色的絲巾把它包起來。

  我們再看一下這段原文,〈闕子〉,這段文字裡邊有講到。〈闕子〉這篇文章是指在《漢志》裡邊,從《漢志》,《漢書》,亦稱《漢書》,縱橫家裡邊就有錄了〈闕子〉這篇文章,裡邊就寫道:「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就是宋國有一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就是在梧台的東邊,梧台之東得到了一塊燕石,他以為是寶玉,然後「歸西藏之以為大寶」,結果把它帶回來之後把它藏起來。在東邊發現的,當然回家就往西了。以為是大寶,然後很珍藏它。「周客聞而觀焉」,周客聽到這樣的消息之後就去看,要去看他這塊大寶。「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寶」,非常鄭重,這個主人就端冕玄服,就戴好帽子,玄服就是黑色的衣服,穿得非常的正式,「以發寶」,就是很鄭重的把這個寶物把它拿出來,「華匱十重」,華匱就是指那個櫃子,十重,一層一層,十重的,而且非常的華麗,看到他最後還用「緹巾十襲」,用緹巾把它包裹起來,「緹巾」就是丹黃色的絲巾,「十襲」就是指把它重重的包裹起來,你要講把它包成十層也OK,你要解釋說很多,比喻說很多也可以。「客見之」,這個周客看到之後,「盧胡而笑」,各位還記得盧胡這個詞,這個盧胡就是指從喉嚨所發出的那個笑聲,要忍忍不住,然後就想大笑,又不好意思大笑的,盧胡而笑。然後他就說:「此燕石也,與瓦甓不異。」他說這個就是燕石,很普通的一塊燕石而已,跟那個瓦甓是一樣的,甓也是磚的一種,磚瓦,磚的一種名稱,磚,他說跟瓦甓不異,一樣的。然後「主人大怒」,這個主人就很生氣,「藏之愈固」,就把它收藏起來,就愈堅固,意思是說更珍藏它。所以後來我們就,「宋人以燕石為玉」,還「什襲緹巾之中」,什襲這個「什」字就通我們現在所寫的這個「十」,就代表多的意思,就是指到他重重的、一重一重的把它包裝起來,一層一層的把它包裝起來,很珍貴的意思,很珍貴。

  「緹巾」我剛剛有跟大家介紹到,這個丹黃色絲巾叫做緹巾。在《說文解字》裡邊「糸部」裡邊,這個「緹」就有寫到,這個「帛丹黃色也」,帛,丹黃色的叫做緹。在《說文解字》的「糸部」邊裡邊,現在你們也有學到《說文解字》,翻開裡邊這個糸字邊,有好多中國古代裡邊的那個顏色,不同顏色,青色的、黃色的、紅色的,都有不同樣的一個稱呼。

  我們再看到第四個,「兩刖卞和之足」,下一個,就是「楚王以璞玉為石,兩刖卞和之足」,那個字念作ㄅㄧㄢˋ,卞和。「刖」字剛剛有跟大家介紹到,就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斷。我們看一下《韓非子》,這邊是從《韓非子.和氏》裡邊有記載到,就是春秋的時候,楚國人卞和從楚國的山中得到了一塊璞玉,獻給了楚厲王。結果經玉工鑑定說它是普通的石頭,楚厲王就以為卞和撒謊欺騙他,然後就砍了他的左腳。後來武王即位,卞和再把這塊璞玉獻給他。結果武王還是視為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結果又把卞和的右腳給砍了。至文王即位,到了文王即位的時候,卞和就抱玉石到荊山下大哭了三天三夜,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之後,就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所以後來就命名為叫做「和氏璧」。和氏璧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璧的長相就這樣子。古代也常常會把玉雕琢成不一樣的圖形,然後給它的名稱也不一樣。像有一個叫做玦,它的樣子跟這個璧環是很相似,那個環的話,手環是中間的口又更小了。那個玦,一個玉,再一個快樂的快取那個夬,我們後來常常講決定的決,那個意思就是跟這個玦一樣,就是一個缺口,這個玦,決斷的意思,就是玉裡邊一個地方就把它弄缺口,一個小缺口,叫做玦。圖形不一樣,名稱都不太一樣。

  我們下來再往下看:「魏侯之珠光照十二乘,和氏之璧價重十五城。」

  第一句是講到「魏侯之珠」,它「光照十二乘」。為什麼這樣說,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文字。戰國魏惠王曾經很吹噓,吹噓自己的玉能夠照亮前後十二乘車。十二乘就是車子前後十二輛。我們看一下這個原文裡邊,《資治通鑑》有引到這段文字,它說:「齊威王、魏惠王會田於郊」,就是指在郊這個地方,就是城的郊區。魏惠王就說:「齊亦有寶乎?」他就問他,「你們齊國有寶嗎?」然後威王就跟他說:「無有。」沒有,就跟他講沒有。我們很清楚,齊國跟魏國兩個,勢力比較龐大的是齊國,魏國比較小。然後惠王就說:「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寡人就指魏惠王自己自稱,他說我們的國家雖然很小,但是尚有徑寸之珠,就是還有直徑一寸的珠寶,「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他說可以照車,這個亮度可以照前後十二輛車,而且有十枚。然後他說「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他說難道你們這個齊國,齊大國怎麼會沒有寶?後來威王就跟他這麼說,「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他說,我所謂的那個寶,跟您所說的那個寶不一樣的意思。他就講,他說:「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第一個他講到檀子,特別把它用不一樣的,用紅色標識出來,這邊。這是齊威王告訴魏惠王,他們國家沒有這樣子,跟他的珠寶不太一樣,但是他有這四寶:第一個檀子,讓他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不敢進犯,泗水上十二個諸侯都會來朝貢;還有「吾臣有盼子者」,我有一個臣子叫盼子,「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東漁於河這個「漁」就是捕魚,不敢在那個地方,意思就是說不敢進犯;然後「吾更有黔夫者」,我有一個黔夫,「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你看到他守在徐州這個地方,這一些燕人、趙人都要退讓;然後還有「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讓他備盜賊,道不拾遺,路不拾遺,東西掉在地板上都不會去撿的。他就講,「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我們就從這樣的一個對話裡邊去看到,兩個君王的一個不一樣的氣度。所以後來魏惠王聽了之後就有慚色,就覺得很羞愧,他講的是這些很通俗的珠寶;他講到的寶是我這邊,所以有這麼樣的一個賢德,那種賢臣。所以為什麼它可以成為大國,有它成為大國的一個原因,所以一個統治者的氣度,我們就從這裡可以看到。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這個「和氏之璧價重十五城」,和氏璧,剛剛我們講到的這個和氏璧,它的價重十五城。為什麼價重十五城?我們再往下看,和氏璧為趙國所得後,秦國因為就聽說趙國得了和氏璧,然後想要用十五座相連的城池來換它,所以叫做價重,就是價值很重的意思。待會後邊還會有講到跟和氏璧有關的,我們待會再往下,下一個部分再講。

  再下來是「鮫人泣淚成珠,宋人削玉為楮」。

  這邊講到「鮫人泣淚成珠」,就是鮫人他流淚就會變成珍珠。「宋人削玉」變成,把玉雕刻像那個楮葉一樣,就是非常真的,真假難辨,跟真的那個楮葉很難辨別。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鮫人泣淚成珠」。這個鮫人是傳說中住在南海中的人魚,魚尾人身,就跟西方《安徒生童話集》裡邊有講到那個美人魚,那個形象是差不多的,魚尾人身,很神祕而美麗,入水而不濕,善織絹紗,可以織紗。在晉朝干寶的《搜神記》裡邊有這麼的記載到,它說:「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就是指會織絹紗。「其眼泣,則能出珠」,眼睛就是流眼淚,然後這個眼淚就變成珍珠,這樣的一個意思,哭泣的時候,眼淚就化為珍珠了。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宋人削玉為楮」。在《列子.說符》這一篇文章裡邊有這麼記載,它說:「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就是宋國人有為他的君王以玉,就是用玉把它雕刻成楮葉者,這樣的一個人,「三年而成」,花了三年的時間去做這樣的一件事情。「鋒殺莖柯」,這邊講到就是指它的一些葉子的那個樣貌,這邊的鋒殺莖柯,還有「毫芒繁澤」,就是講到那個葉的葉脈的情形,那個凸出來的地方,然後那個莖中間那個葉脈,葉脈這些,還有上面的那個絨毛色澤都跟真的很像。這邊鋒殺莖柯,還有毫芒繁澤,講到的就是指那個楮葉,就是用玉削成的楮葉的樣貌,葉子的寬窄,然後葉脈,上面的絨毛,色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就是把它放在真的楮樹的葉子,放在一塊,你根本無法辨別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你會以為是真的,就是放在裡邊無法分辨,就是楮葉,你不覺得它是一塊用玉所雕成的,非常非常的像。所以有「宋人削玉為楮」,就是指到這一件事情。

  當然那個《列子》舉到這一段的故事,其實它要講到的後文還有,他其實是要講到,花了三年的時間去做這件事情,這個都是不自然的事情,何必一定要把玉做成一個像楮葉的那個樣子,他覺得這個都是違反自然的,不值得一提,還要花三年的時間,都很造作的。

  我們再往下看:「賢乃國家之寶,儒為席上之珍。」

  賢是國家之寶,包括就像我們剛前邊所講到的,齊王所講到他們有很賢良的臣子四人,就是他們國家之寶。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賢乃國家之寶」。《漢誥纂疏》這本書裡邊講道:「秦欲伐楚」,秦國想要去攻打楚國,「使人觀楚之寶器,奚卹謂使者曰」,奚卹就跟那個使者講:「客欲觀楚之寶器乎?」你想要看我們楚國的寶器嗎?「楚之所寶者,即賢人也」,楚國的寶器就是賢人,「惟大國之所觀」,這就是你們所要看的。所以我們「賢乃國家之寶」。

  第二個這是「儒為席上之珍」,儒者就像席上的珍寶一樣,等待人來聘用。儒為席上,席就是宴席上邊的,這個酒菜上邊的這個珍寶一樣。這個是在《孔子家語》的「儒行解」有講道:「哀公曰」,這個哀公是魯哀公,「敢問儒行」,他說儒行是什麼樣,敢問儒行。「哀公命席」,命席就是指設宴,然後「孔子侍坐」,孔子在旁,他說:「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儒者是這樣子。孔子就告訴哀公說,這個儒者是什麼?他說:「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早晚都很認真的學習,以待問,君子有所不懂,隨時可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所謂的儒者就是這樣子,「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這些都是屬於儒行他自我的一個品德,各方面的一個學習,最後就是等得識貨的人來聘用。

  我們再下一個就是:「賢主聘士,束帛加璧;真儒抱道,懷瑾握瑜。」

  第一個「賢主聘士」,賢明的君王聘請賢士是要怎麼樣?要「束帛加璧」。「真儒抱道」,真儒,不是假儒,是真正的儒者,堅守道義,就像「懷瑾握瑜」,「瑾瑜」都是指美玉。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是「賢主聘士」。這邊記載到,這是漢武帝派人帶束帛,還有加上玉璧,然後請魯申公到朝廷來任職,就是這樣。從這邊我們也看到在漢朝裡邊,他在聘用賢士時候的禮節。這邊《漢書.武帝紀》,它說:「漢武帝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就是指到派遣使者,「安車蒲輪」就是指駕著車子,用蒲所裝飾的輪,「束帛加璧」,束帛加璧就是把帛束成一捆的,外加還要帶著美玉,去聘請魯申公到朝廷來任官。

  我們看到註釋第二這有個「束帛加璧」,一束布帛上邊再加上美玉,古時聘請或探問時,奉送的一個貴重禮物。束帛的「束」就是一捆,「帛」就是絲織品的一個總稱,束帛就是捆成一束的布帛。「璧」,剛剛有給大家看過了,就是平圓正中有孔的玉器。古代對於束帛它也有它的一個長度的要求,這邊賈公彥在註疏裡面就講道:「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兩端合卷,總為五匹,故云束帛」。所以它也有一個固定的規格在那邊。「端」就是古代布帛的一個長度的單位,通常我們現在就是一端大概就等於一匹布,所以我們叫一匹。束者要十端,十端就是指十匹布,每端要丈八尺,一丈八尺,有他們一個固定的長度。就像我們現在去給人家買布,就會問你,他們行家就會問你說幾尺,然後幾尺寬。因為以前曾經有一陣子很喜歡跟朋友做小東西,去買布他就會問妳說,妳要幾尺的,然後幾尺寬。一看那個就是很行家的問語,但是我們是不太懂的,只是說想去剪幾塊布。他就會問妳說,妳要做些什麼東西,有它固定的一個規格在那邊。

  我們再看到第三個,「真儒抱道」,真正的儒者是抱道的。「抱」就是指懷抱,就是堅守的意思,堅守道,真理。

  「懷瑾握瑜」,懷跟握,這邊《楚辭》就有用到這個詞彙,懷瑾握瑜。「瑾」跟「瑜」都是美玉,「在衣為懷」,就是靠著這個身體,這個叫做懷,所以我們常講懷抱懷抱;「在手為握」,就是用手拿著叫做握。在這邊的懷瑾握瑜,指到就是人具有這種純潔優美的品德。「儒者遵循真理,使美玉得相應尊位」,就是儒者他遵循真理,就跟美玉,美玉就是可以用來稱呼儒者的,所以真儒抱道是懷瑾握瑜。所以我們古代常常把美玉比為是君子,以前的君子讀書人,有德行的人,常常也會在自己身上佩一塊玉,做為也提醒自己要能夠如玉一般的高潔,都有它的意思在,古代用東西,他佩戴東西都有它的含義在的。

  我們再下一個:「雍伯多緣,種玉於藍田而得美婦。」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雍伯多緣」,緣分很好,竟然有人給他石頭,讓他在藍田種玉,結果長出了好多玉,然後又因為這個玉得以去娶了個美嬌娘。「太公奇遇,釣璜於渭水而遇明君。」這邊講到「太公」,姜太公遇到周文王的一個事情。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典故來,「雍伯多緣」。雍伯有一說稱為伯雍。我們看一下《搜神記》裡邊記載道:「楊公雍伯」,就是楊雍伯,「以儈賣為業」,「儈」就是撮合買賣的意思,這個儈字就是撮合買賣,就類似我們現在商人,撮合貿易,貿易商就是撮合兩端,「性篤孝」,就是指這個人生性很孝順,「父母終」,父母終就是指往生,「葬南山,遂家焉」,自己就去住在那裡。「山高八十里,上無水」,山高八十里,上邊沒有水,「公汲水作義漿于阪頭」,「阪」就是坡的意思,山坡,阪頭,也寫成耳朵旁,也寫成土字邊,這兩個字意思一樣,阪(坂)。「義漿」,義漿就是指供人免費飲水的茶水,這個叫做義漿。我們常常有時候在爬山的時候,也有一些善心人士怕人家爬累了,就在那邊準備了水。義漿于阪頭,「行者皆飲之」,行者就是經過的時候就喝,就喝它。「三年」,就是事過三年,「有一人就飲」,就有一個人去喝這個水,「以一升石子與之」,就拿了一升的石子給雍伯,他就說:「使至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他就告訴他,到高平不錯的地,有石頭的地方把它種下去,就把那一升石子給種下去。結果後來種出了石頭,還得了五雙白玉,所以叫做「玉田」,名為玉田。玉田就是起於此。後來楊雍伯種石得玉之後,「右北平徐公有好女」,就是指一個女兒很棒,美女,「人求之多不許」,結果人家跟他提親,徐公都不答應。然後楊雍伯就去往求,就是去跟他講說能不能把女兒嫁給我。徐公就說,如果得白璧一雙就可以聽婚,就是指就可以。楊雍伯就在他種玉的地方得白璧五雙,於是就把徐女給娶回家了。所以我們講到「雍伯多緣,種玉於藍田而得美婦」,這樣子的一個情形。

  我們第二個再看一下,「太公奇遇,釣璜於渭水而遇明君」。太公,《史記》裡邊記載道:「姜子牙年八十」,就是我們所謂的姜太公,釣魚「於渭水」,就在渭水旁在那邊釣魚,結果「得鯉」,釣了一隻鯉魚,「剖腹而得璜玉」,結果把鯉魚剖開的時候,裡邊竟然有一塊璜玉,然後「上刻文曰」,上邊就雕刻有文字,它說:「周受命,呂佐之」,周受命就是指當天子的意思,呂佐之,就是呂尚,就是姜子牙,呂佐之。後來「文王出獵於渭水」,文王,周文王出獵於渭水,到渭水這個地方打獵,「遇姜子牙」,遇到了姜子牙,然後「請出為相。號為太公望」。太公講吾望之久矣,所以後來就叫他為太公望。周文王出訪賢者,就在這個地方遇到,遇姜太公垂釣於野。

  後來太公就跟文王進言,這後邊有一句:「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君王只有不惜爵祿網羅人才,才能使天下歸之」。當時候姜子牙就告訴周文王,他說「以餌取魚,魚可殺」,用餌去釣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他就告訴君王,要不惜爵祿來網羅人才,這樣天下就會歸之。後來周文王就拜太公為師,姜太公,就是這段「太公奇遇,釣璜於渭水而遇明君」,這個明君就是周文王。

  我們再往下看這一則,這是「剖腹藏珠,因貪財而殞命」。所以關於珠寶的故事還真不少,故事奇特的也挺多的。這個是「剖腹藏珠」,剖開自己的肚子把珠藏在裡面,這叫因貪財而殞命。「纏頭用錦,乃助舞以添嬌」。「纏頭」,就把錦緞纏在頭上,助舞姿更加的嬌容、更嬌美的意思。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剖腹藏珠」。剖腹就是把肚子剖開,然後把美珠、珠寶把它藏進去。後來我們常常就是用這句話來比喻為物傷身,輕重是顛倒的。為了這個珍珠,然後剖開自己的肚子藏進去,自己也沒命了,這就是輕重顛倒。這在《資治通鑑》裡邊,「太宗貞觀元年」有這麼一段,它說:「上謂侍臣曰」,就講道:「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有這樣的事情嗎?有聽說這樣的情形嗎?他說有,侍臣就說,有的。然後太宗說,商人的行為的確也很荒謬,但是,有的人為了貪污而失去性命,有些皇帝為了追求享樂,就斷送國家的未來,他們的行為不就和那個商人也是一樣笨嗎?就透過剖腹藏珠這樣的一件事情,引申到有些人為了貪財,然後失去了自己的性命;皇帝追求了享樂,斷送了國家,其實道理是一樣。後來我們就常用這個詞彙講到就是說,輕重要把它弄清楚,剖腹藏珠這個是輕重不分。這個是負面的告誡我們,當然就是不要做這樣的事情。

  「纏頭用錦」就是指舞女把錦緞纏在頭上,然後「乃助舞以添嬌」,就是在跳舞的時候更美麗動人。

  我們再往下看:「孟嘗廉潔,合浦還珠;相如勇忠,秦廷完璧。」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孟嘗廉潔」。孟嘗,字伯周,東漢的官吏,會稽上虞人。初仕郡吏,後舉茂才。歷任徐縣令,還有合浦太守,為官廉潔。

  為什麼合浦還珠?我們再繼續往下看第二個註釋。「合浦還珠」,合浦就是這個地方,是一個地名。我們後來是把這個詞彙當作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這樣的意思。為什麼會這樣講?合浦是在廣西,在廣西合浦這個地方產珍珠。因為太守貪欲無度,結果珍珠就漸移他地,聽說移到交趾去了。後來這個孟嘗擔任太守,所以剛剛我們有介紹到孟嘗,他歷任徐縣令,還有合浦太守,就是後來他來擔任合浦這邊的太守的時候,就革除前弊,就是把之前的這些太守的一些弊端,這些不好的事情把它革除掉。後來去珠復還,又回來了,又跑回來了。所以深得民心。我們古代常有講到,一個好的官吏,他所統領的這個地區是不會有災難的,好的事情都會聚集到他那邊去的,這個就是以德來感召,就是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你看這個珠竟然會移到他地去了,然後孟嘗廉潔,就又感應,又把它召回來了。

  第三個,「相如勇忠,秦廷完璧」。這邊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又跟,就是剛跟各位講到和氏璧有關的。相如勇忠怎麼講?這個相如,藺相如,我們之前有提過,負荊請罪,廉頗的故事,我們對藺相如應該不陌生了。

  我們來看一下,秦昭王知道趙惠王得到了和氏璧之後,就想假裝用十五座城池跟趙王交換,來騙取和氏璧。這時候趙王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知道秦王講話不算數,要給與不給都很為難。後來他就麻煩藺相如去,因為想藺相如這個人機智反應很快,就請他去。結果藺相如就捧璧入秦見秦王,就真的把玉給拿過去了。秦王真的是也很,就是無償城之意,根本沒有想要把十五座城池給他們的意思,他就自己看了,然後又傳給他的大臣看,還傳給那些妃子看,都沒有談到要給十五座城池的這樣的一個意思。這時候藺相如就設計,他一看這個不太妙,就發現他根本沒有真的要把十五座城來換這塊和氏璧的意思。然後他就想計,他就跟他講,秦王,和氏璧上邊有個瑕疵的地方,我指給您看。秦王聽到這麼樣一句有瑕疵,趕快就叫裡邊那些妃子在看的,趕快拿出來,趕快拿出來。結果拿出來了,他就把它搶走了,就趕快向前把它拿走了,就靠到那個牆柱上,就拿著那個和氏璧準備要砸牆。藺相如就跟秦王講,我跟這個璧玉一塊粉碎。秦王就很擔心他真的如此做,就趕快說一定會給你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就跟他講,我們君王得此和氏璧還齋戒五天,您要得到這塊璧玉也應該要齋戒五天。想說好吧,那就齋戒五天。藺相如就在那邊等著,然後就在晚上的時間,就趕快請部下裝扮商人,快速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藺相如也跟趙惠王說,如果不成,也一定會讓它完璧歸趙的。所以後來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完璧歸趙,就是這樣。所以這邊講到秦廷完璧,就是指藺相如就把和氏璧完好的從秦國送回趙國去了。和氏璧我們前面也都有介紹到。

  我們再看到「玉釵作燕飛,漢宮之異事;金錢成蝶舞,唐庫之奇聞」。很奇特的事情,玉釵可以變成燕子飛去了,金錢變成蝴蝶飛舞了。

  我們看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第一個,「玉釵作燕飛」。這是漢武帝的時候,有兩位仙女贈送玉釵給漢武帝,漢武帝就把它送給趙婕妤。宮人就很想打碎玉釵,嫉妒,就很想打碎玉釵,結果玉釵就變成白燕飛天而去,就飛走了。所以叫「玉釵作燕飛,漢宮之異事」。

  第二個「金錢成蝶舞」,這個也是很奇特的事情。這個事情是發生在唐穆宗的時候,唐朝唐穆宗的時候,宮中牡丹花盛開,有黃色、有白色,開得好茂盛,結果就有數萬隻蝴蝶飛在花間。皇帝就命人張網捕捉,結果就得到了數百隻,仔細一看,原來是府庫裡邊的金錢。這也好神奇,好神奇,金錢成蝶舞就是這麼來,唐庫之奇聞,牡丹花盛開,然後還跑出來看。

  我們再繼續往下看:「多錢固可通神,營財乃為鬼笑。」

  「多錢固可通神」,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是指到有了錢連神仙也可以買通,比喻金錢的魔力和誘惑很大,就是金錢的誘惑很大。這個故事是唐朝張固的《幽閒鼓吹》裡邊寫道:「相國張延賞將判度支」,將判度支就是指他相國,判的意思在古代就指到自己有個本職,然後兼哪一些工作,它現在就是指相國兼度支這樣的一個工作。度支是管錢的,管錢。「知有一大獄,頗有冤濫」,他知道有一個案件很大,有點冤枉,冤案,「每甚扼腕」,就是很遺憾,每談起就很扼腕。「及判使即召獄吏嚴懲之」,後來他就接掌了度支使的時候,及判使就是接掌了度支使,前面有講到他將判度支,他就召那個獄吏,就是管監獄的這些官員、這些官吏,然後就嚴加的懲戒他們,他說:「此獄已久」,這一件冤案已經很久了,「旬日許了」,他說限你在十天裡邊把它了結,旬就是十日。「明日視事」,結果隔天早上一看,「案上有一小帖子」,他的桌上有一張小帖子,上面寫的:「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錢三萬貫,請你不要過問此案。「公大怒」,張延賞更加生氣了,「更促之」,就更加告訴那些獄吏說,就叫他更快把它完成。結果「明日復見一帖子來」,結果隔天一看又有一個帖子來:「錢五萬貫」。然後「公益怒,命兩日須畢」,他說兩天就把它完成了。結果「明日復見帖子來」,「錢十萬貫。公遂止不問」,張延賞遂不問了,不問了。「子弟乘間偵之」,他的那些子弟,乘間就是私下就問他說,為什麼會這樣?「公曰」,他說:「錢至十萬,可通神矣」,就是這麼來,錢已經到十萬,連鬼神都可以被買通了,「無不可回之事」,沒有什麼事情沒有辦法回轉的。「吾懼及禍,不得不受也。」他就講到我擔心要及禍,不得不受也,最後還是接受了,結果這個案還是草草了事。我們就看到相國沒有堅守到底。不過從這邊倒是也看到他也還滿誠實的,他也很明白的跟他的部下講道:「錢至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及禍」,他也很明白的跟他的部下講,「吾懼及禍,不得不受」。後來累加到十萬,已經很了不得了,很可怕了,他如果不受的話,恐及,自己大概就會惹禍上身的這樣的一個意思。所以後來我們說,「多錢固可通神」就是指這樣,連神仙都可以被買通了。

  「營財乃為鬼笑」,這個也是另外一則很好玩的事情,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註釋。《南史.劉粹列傳》裡邊記載道:「劉損同郡宗人」,劉損這個人的同郡,同鄉的一個宗人,宗人就是指同姓,我們說宗族宗族,叫「劉伯龍者」,有一個叫劉伯龍的人,「少而貧薄」,就是年少的時候很貧窮,「及長」,就是長大之後,「歷任尚書左丞」,還有「少府,武陵太守」,就擔任了這些官,但是「貧窶尤甚」,更加貧窮。就是指這個人其實很清廉的,貧窶這個窶,我們之前有談到這個窶,就是貧窮的意思,貧窶尤甚。「常在家將營什一之利」,什一就是十分之一的意思,就是指在家裡邊然後去賺一些小小錢,結果「忽見一鬼在旁撫掌大笑」,還被鬼笑,忽然就看到有一個鬼在旁邊撫掌大笑,在那邊拍手大笑。然後劉伯龍就歎曰,就感嘆說:「貧窮固有命」,貧窮固有命,「今日乃為鬼所笑也」。就像講說,一生賺多少錢是固定的,貧窮固有命,今日竟然被鬼所笑,實在是,所以「遂止」,那就算了,不要再營什一這種小利。被鬼所笑實在很有趣的一件事。

  我們再下來看「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貪賤失貴,謂之買櫝還珠」。

  我們先看一下「拋磚引玉」,拋磚引玉這個詞彙我們現在就很常引用,我們先來看一下。字面意思就是把磚拋出去,然後把玉引出來,叫拋磚引玉。磚塊是比較不值錢的,玉是比較寶貴的,所以我們後來也常常用它來比喻,以我自己那種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先丟出來,然後讓其他有別人更好的東西或意見能夠提出來。這個典故我們看一下,這個是跟唐代的有個叫趙嘏,有個唐代人趙嘏至吳,到吳這個地方,常建這個人欲得其詩,想要得趙嘏的詩,知他必遊靈巖寺,知道他每次到吳這個地方,一定會去靈嚴寺那邊去遊玩,於是常建就先題詩二句於寺壁,就是在寺的牆壁上題詩。後來我們常常有人到名勝古蹟去,然後就寫到此一遊,這是有點類似古人,不過古人題詩是有水準,我們到此一遊是太俗了,要麼寫一句好詩,不過不能。古人常常會有題壁詩,題壁詩就是到一個勝地去,然後在壁上題詩。常建就先題了兩句在靈嚴寺的牆壁上,趙嘏遊寺見後,就補上兩句以成一絕。常建的詩不及趙嘏,所以當時候的人就是說,常建之舉是叫做拋磚引玉。就是這樣,常建以自己就是先獻醜了,然後引趙嘏把好詩寫下來,拋磚引玉。「以小致大」,就是拿小的價值較差的東西,然後引來較大較好的這樣的東西,這叫拋磚引玉,這個詞彙我們現在就很常用。

  第二個,「貪賤失貴」,貪這個賤不好,就是比較沒有那麼珍貴的,然後失去珍貴的,這叫買櫝還珠。「買櫝還珠」就是買了櫝,結果還了珠,其實應該是要買珠的。

  我們看一下《韓非子》的這邊,記載到這一段的這個故事,他就寫到說,楚國有一個商人到鄭國去賣珍珠,他就想讓生意好些,就用木蘭把它做成很漂亮的盒子來裝這個珍珠,然後還用桂椒薰過,綴上珠玉在上邊,還用翡翠加以裝飾。結果鄭國人就買下了櫝,這個盒子,結果把珍珠還給賣主。應該是珍珠比較貴,櫝比較便宜,所以這個叫做,就是知道櫝的美,盒子的美,但是不知道真正的寶貴是這個珍珠,是寶貴的。後來我們就常常會以這個成語指到捨本逐末,取捨失當,取捨失去了適宜的這種舉止。珠應該是比櫝還貴的,還珍貴的,竟然這個是買了櫝還了珠給別人。

  再下來是「賢否罹害,謂之玉石俱焚;貪吝無厭,謂之錙銖必算」。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賢否罹害」,「賢」就是好,「否」就是不賢的人。註釋第一這個否就是不賢的人。「罹」,罹害,第二個註釋罹,就是遭受苦難或不幸叫做罹,遭遇。賢否罹害就是指好的或不好的一同都遭禍害,這個叫做玉石俱焚。玉石俱焚,玉跟石,玉是好的,石是不好的,俱是都的意思,焚就是燒掉,就指美玉跟石頭都一塊燒掉了,就好壞不分,同歸於盡的意思。這叫賢否罹害,賢跟否就是指不好的,都罹害了,這就叫做玉石俱焚。

  「貪吝無厭」,貪吝無厭,「厭」是滿足的意思。貪吝無厭就是很貪心,還有很吝嗇,就是愈多愈好,都永不滿足,這個就叫做錙銖必較。錙銖必較,「錙」跟「銖」是指錢的單位。

  我們看到註釋這個地方有寫到,錙銖必較,「錙銖必算」,我們這邊是寫錙銖必算,就是錙銖必較的意思。連一錙一銖都要去算它,就是指斤斤計較的意思。我們現在最常用的是斤斤計較這個詞,斤斤計較。就是連很少很少的錢也要去計較它,非常小氣。錙銖,舊制裡邊錙就是一兩的四分之一,銖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更小,這個都是算是很小的那種錢幣單位了。

  《荀子》這裡邊:「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這個意思就是指到說,割讓國家的錙銖,就是指尺寸之地很小,很小的地去賄賂別人。這邊「錙銖」就是指到小的意思,很小的土地去賄賂別人。「割定而欲無厭」,割讓完畢之後,他的欲望,對方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意思是說不能這麼做,現在得了一點點,以後他會跟你要更多的意思,這樣的意思。

  所以錙銖這邊,錙銖這兩個在漢朝是很通行的錢幣,錙銖必較,很小的單位,錢幣單位。

  下來是「崔烈買官,人皆惡其銅臭;蘇秦拜相,嫂亦畏其多金」。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崔烈買官」,就是崔烈用買官的,人家都很討厭他身上有銅臭味。蘇秦拜相之後就佩六國相符,「嫂亦畏其多金」,後來他嫂子就很害怕他,頭都不敢抬。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崔烈銅臭」,我們先看到原文的這裡,《後漢書.崔駰列傳》裡邊記載到這麼樣一段,它說,東漢靈帝的時候賣官歪氣,就是東漢靈帝的時候,你看國之將衰,就是這種奇怪的現象出來。靈帝的時候竟然可以用錢來買官,家裡邊有錢你就可以做官。冀州的名士崔烈,就是崔烈這個人,討了傅母的人情,「傅母」就是指保姆,就是古代裡邊照顧太子或天子的保姆,或保育貴族子女的這樣子的一個婦人。當時候靈帝的保姆就是程夫人,姓程,前程萬里的程。結果就用了五百萬錢,然後得為司徒,三公之一,得為司徒。這個之間就講到,就是五百萬買了司徒的官之後,東漢靈帝還講了一句很妙的話,他說早知道應該賣他一千萬。後來程夫人,他的保姆就講說,這個是我捐的。後來這樣的一個消息傳出去之後,大家都對崔烈的評價非常的不好,就對他的評價很不好。後來崔烈覺得自己也有點,心裡有點,大家對我的評價愈來愈不好,竟然還問他的小孩叫崔鈞,他說:「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他說我現在位居三公,在外面的人對我的評論怎麼樣?然後他的兒子就這樣子告訴他,他兒子也很妙,他就說:「大人少有英稱」,就是指您,他們說您年少的時候有英稱,就是指還算有名望的人。當時候魏晉南北朝的時間,前面其實東晉就有那種賢士的這樣的一個品評人物的情形出現。他說少有英稱,就是還不錯。「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論的人也不會講你不會當到三公。但是你現在,「而今登其位」,你現在當了司徒,「天下失望」,天下人卻很失望,失望原因你是用錢買的。烈就問他,為什麼會天下失望?就是說不謂不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為什麼他們天下失望?崔烈就問他,再進一步問他兒子:「何為然也?」為什麼這麼說?他的兒子鈞,崔鈞就說:「論者嫌其銅臭」。他就跟他爹講,議論的人覺得你很銅臭。然後崔烈就很生氣,「烈怒」,就很生氣,「舉杖擊之」,他就拿著他的手杖打他兒子。「鈞時為虎賁中郎將」,就是當時候他的兒子是擔任虎賁中郎將,這樣的一個類似侍衛的官,兵,小兵,其實不大。「服武弁」,就是武弁,那個字第四聲,武弁(ㄅㄧㄢˋ),就是他的服裝,服武弁就是指虎賁的中郎將他們的衣服,然後戴著鶡尾,「狼狽而走」,就很狼狽,他爸拿著手杖要打,他就狼狽而走。「烈罵曰」,崔烈就罵他說:「死卒」,就罵他小孩死卒,「父楇而走」,這個「楇」就是擊的意思,就是打,他拿手杖要打,他說父楇而走,這個走我們就看到跑的意思,走字很明顯我們就看到走就是,閩南語叫走,我們的中古音那個走,走。「孝乎?」他說,父親要打你然後你就跑,這叫孝順嗎?崔鈞很妙,回答他爹說:「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不孝也」。他說舜侍奉他父親的時候,他父親用小杖打他,就是打小力一點大概,這就接受;大杖就趕快跑了,「非不孝」,所以我沒有不孝。「烈慚而止」,崔烈就很慚愧,就沒有再追他,要打他兒子。後來「崔烈買官,人皆惡其銅臭」就是這麼樣子來的。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這個是蘇秦拜相,「蘇秦拜相,嫂亦畏其多金」。蘇秦拜相,他的嫂子很害怕他多金。為什麼害怕他多金?我們看一下這段。蘇秦從鬼谷子那邊學成之後,他就出遊了數年,結果一無所成。他「妻不下織」,他的妻子也不去織布,然後「嫂不為炊」,嫂子也不為他去煮飯,父母也不跟他講話,「不與言」。蘇秦就很感慨,他就說:「妻不以我為夫」,我的妻子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所以我們現在也是這種稱呼,就是嫂叔這樣的一個,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就是指他當時候,本來提出來說要其他的六國事奉秦,當時候秦國不接受這樣的建議。後來他就閉室不出,然後出其書遍觀之,就是把他的那些以前所學的這些書全部拿出來,然後認認真真的去看它。之後就苦讀了太公的《陰符》,每逢睏的時候,愛睏的時候,困頓的時候,竟然就會用錐,錐尾巴是尖的,然後刺其股。之後佩六國相,後來他就出去,之後就出去到處遊說,佩六國的相符,回來就很風光。

  我們這一段,我們待會下一堂再跟大家一起分享,時間到了,這節時間到了。好,謝謝各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