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15集

  今天我們進入下一個小單元,「器用」。我們現在先看到第一句:「一人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但用則各適其用,而名則每異其名。」

  我們先看到第一句的部分:「一人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這句裡邊,在《孟子》裡邊就講到,它說:「一人之身」,一人之身就是一個人之身,就是一個人,我們身上其實所用到的,「而百工之所為備」。「百工」原來是我們中國古代主管營建製造的這種工官的名稱,後來我們就大概把它沿用為,指到就是說各種的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這樣的總稱。我們古代製作東西,大概最開始的時候就是用手,最後才漸漸發明有機器這個東西,才替代了人的手工去做。所以百工這個詞彙就是指到各行各業,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來講,就是各行各業。我們一天所用到的,就是需要百工才能夠完備。其實很簡單,從我們自己身上來看一下,我們的頭髮,頭髮有髮夾,如果有夾髮夾的話,那製作髮夾又是一個;我們的衣服,光一件衣服,它的製造,這個是已經成品在這邊了,要先成一塊布之前,如果是棉的,還可能需要就是農夫種棉花,然後再把它抽出來。所以其實從我們自己的身上來看,就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集中在我們的身上。所以「一人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備」是完備的意思。

  「但用則各適其用」,用則各適其用,就是說器物的這種用途就各不相同了,每種器物它的用途都不太一樣,製作出來的東西,都有各自它的一個用途。我們的筆,我們的杯子,我們的紙,這些都是。「而名則每異其名」,名稱當然也就各自不相同。

  所以這個單元裡邊介紹到了,就是我們日常當中使用到的一些器物,有些就是同樣一個東西,但是它有不同樣的一個稱號,當然這個也不是完全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面,一部分。

  我們再下來看一下下一句:「管城子、中書君,悉為筆號;石虛中、即墨侯,皆為硯稱。」

  就是說管城子跟中書君都是筆的名稱,石虛中、即墨侯都是指硯臺。我們所熟悉的,筆硯是我們目前最常去稱呼的,筆硯。但是在古代裡邊,因為有一些典故,有一些故事,所以我們又常常會把裡邊抽出一些重要的句子出來做為代稱。我們中國器物的名稱很多,也反應到就是我們常常會,譬如寫文章,我們不會一直老是用同樣一個相同的詞,用久了之後叫做爛掉了,所以就必須要發明一下,文人他就會再去想一些新詞彙出來,就比較新穎。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管城子跟中書君。唐代的韓愈《毛穎傳》裡邊它有這麼樣的一段話,後邊我們會談到,包括紙的名稱叫楮先生,這裡也都有用到,就是這一段文字裡邊。我們先看一下這邊,管城子的這個部分:「毛穎者,中山人也。其先佐禹治東方土,養萬物有功,因封於卯地,死為十二神」。這邊講到就是,其實《毛穎傳》是韓愈為毛筆寫傳記,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寫法。我們古代寫傳記是幫人寫,沒有幫這些動物、幫這些物品寫傳記,韓愈這個就非常非常的新穎,他就融合了中國對毛筆的,就是毛筆的一個歷史,然後把它擬人化來寫,非常特別的一個寫作方式。前面這一段就是介紹毛穎者,就是毛穎這個人,他的一個歷史背景,他的祖先。他是中山人,他的祖先是輔佐夏禹治理東方的那塊土地,養萬物很有功績、很有功勞,治理得非常好的意思。「因封於卯地」,結果就封他在卯地這個地方,「死為十二神」,十二神就是我們十二生肖之一。「嘗曰」,他就曾經講道:「吾子孫神明之後」,他說我的子孫是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不可以跟一般的東西一樣,「當吐而生」,他出生的方式是吐出來的,吐出來就生出來了。「已而果然」,之後果真就是這樣子。「秦始皇時,蒙將軍恬南伐楚」,就是蒙恬,蒙將軍,恬,他名字叫蒙恬,就去伐楚,楚地,「次中山」,次就是駐紮在那個地方,駐紮在中山那個地方,「將大獵以懼楚」,意思就是說,他們要去伐楚,就先在那邊圍一個打獵,想要嚇嚇楚國。過程當中他們就卜卦,做了一個卜卦,結果卜卦就跟他講,顯示說會捕獵到一種很奇特的東西出來,那就是毛穎,就是毛族。然後他就卦象跟他講,就要去選擇最優秀的那一個,那就是毛穎。後來把毛穎抓回去之後,「秦皇帝」,秦始皇「使恬賜之湯沐」,就是讓這個毛筆,叫蒙恬放入湯池沐浴。我們知道毛筆是不是要蘸墨水才能寫,所以就賜之湯沐。他這段文字在寫的時候很有趣,裡邊其實用到的一些詞彙都是跟毛筆有關的。「湯沐」就是放進洗澡池裡邊洗,那就是把毛筆沐在硯裡邊沾水。OK,「而封諸管城」,就封它在管城那個地方。為什麼叫管城?就是指這個毛筆中間的那個竹管,所以叫做管城,這個都是跟毛筆有相關的。「號曰『管城子』」,所以就叫它為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秦始皇愈來愈喜歡它,因為覺得它實在是非常棒,派遣它做任何事情,它都把它做得非常的好。因為這一段,所以毛筆又稱為管城子,叫管城子。

  我們再往下看,又云,中間還有一大段,只截取跟我們管城子、跟中書君有關的。這篇文章裡邊又寫道:「自秦皇帝下及國人」,就是從秦始皇秦皇帝到國人,「無不愛重」,每個人都很喜歡它。「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這段我們就很清楚可以看到,上至秦皇帝,下至老百姓,每個人都很喜歡它,因為你平常要寫東西就會用到它。那邊寫到又善隨人意,因為你拿起毛筆寫,這個往左撇、往右撇,直的、歪曲的、巧拙的、寫得好看的、寫得難看的,統統隨你意,這邊一段寫到就是指這樣。「雖見廢棄,終默不泄」,即使就是有人廢棄它,就是寫寫然後亂丟,把它丟掉,它終默不泄,它也默默的承受,一點不會洩氣,也不會埋怨。好,很好玩。他說:「惟不喜武士」,惟不喜武士,為什麼?武士就是拿槍桿的,他不會拿毛筆,拿起毛筆對他來講可能又很重,所以惟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雖然不喜歡武士,但是只要有人請它,它還是會前往。「累拜中書令」,之後又往上封它為中書令,「與上益狎」,狎是近的意思,就跟皇上更加的,那個益是更加的意思,跟皇上就更加的又親近了,封它為中書令,然後「上嘗呼為『中書君』」,秦始皇就叫它為「中書君」。因為這樣子,所以毛筆又稱為中書君,就是這樣的一個典故。

  下邊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蒙恬」。蒙恬是秦國的名將,奉秦始皇之命,率領三十萬大軍赴北築長城,這個應該大家很清楚,來防禦匈奴。秦始皇死後,二世即位,胡亥即位,趙高矯詔,結果賜蒙恬自殺而亡。相傳毛筆是蒙恬所發明,但是據後來我們出土的資料顯示,其實在殷商之前就有毛筆了,所謂蒙恬造筆可能是蒙恬改進毛筆。在晉張華所寫的這本書《博物志》,《博物志》,如果要了解我們中國的一些器物,很多東西、動植物,這本書是很值得一看的,裡邊他就講到「蒙恬造筆」,就是這樣。所以說你看到我們現在在講毛筆,韓愈就會把蒙恬給拉進文章裡邊,因為他跟這個毛筆有相關,就把他拉進來。

  我們再往下看到石虛中跟即墨侯,到底是怎麼樣?我們來看一下,石虛中、即墨侯。在宋朝蘇易簡,蘇易簡,前一次課堂裡邊有跟大家分享到這個人,是狀元,還記得嗎?是狀元,題詞「玉堂之署」。題詞就是這個,皇帝特別就覺得他不起稿然後就三千字一就而成,讓皇帝非常的讚賞,拔擢為狀元。他的《文房四譜.硯譜》裡邊就記載,唐人文嵩曾以硯擬人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然後寫道 :「石虛中,字居默,南越高要人也。隱遁不仕,因采訪」,采訪就是指去民間採訪,「遇之端溪」,就在端溪這個地方碰到石虛中,「因累勛績,封之即墨侯」。所以石虛中、即墨侯就是指硯。那為什麼特別寫一下端溪?因為端溪就在我們現在的廣東省高要縣東南爛柯山的西麓,那個地方產硯,產硯很有名。因為這段文字,所以我們把石虛中、即墨侯也稱為是硯。

  再下一個是「墨為松使者,紙號楮先生」。

  墨又叫做松使者,紙又稱為叫它為楮先生。

  為什麼這麼樣的叫?我們先看一下,先看到第一個,「墨為松使者」。這個很有趣,唐朝馮贄《雲仙雜記》裡邊有一篇「黑松使者」,裡邊記載道:「玄宗御案墨」,就是唐玄宗的御案墨,就是放在皇帝桌上的那個墨,叫做「龍香劑」,叫龍香劑。所以我們也會講龍劑代表也是墨。「一日」,有一天,「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結果在墨上面看到有個小道士,像蒼蠅那麼大小,在行走。「上叱之」,玄宗皇帝就大聲叱喝他。然後一叫他,那個小道士嚇了一大跳,馬上什麼?「即呼『萬歲』」,萬歲我們知道萬歲爺,就趕快萬歲。然後他就講,「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他就說臣,就是自稱,就是那個小道士自稱,他說我就是那個墨之精,墨裡邊的小精靈,黑松使者。「凡世人有文者」,還很特別,凡是世間人只要有文采的人,「其墨上皆有龍賓十二」,就是這個人很有文采的人,那個墨上就有龍賓十二。「上神之」,上覺得說怎麼這麼奇特,「乃以分賜掌文官」,就讓他們掌文官。這個都是一個很有趣的,我們中國這樣的一個記載挺多的,很有那種傳奇神話故事。所以稱墨為松使者,就是這樣。墨又是用松樹熏黑而成,所以為什麼是松使者,主要是這樣,我們的墨是用松所熏黑而成。後來我們也用「龍賓」,龍賓這個詞,皆有龍賓十二有沒有?龍賓也指說是墨。所以你看光這個墨的名稱就有很多,松使者,然後龍賓,還有龍劑,這都是對墨的一個稱呼。

  宋朝孫奕有《履齋示兒編》,這個「雜記」裡邊有「人物異名」,相同一個東西,但是不同樣的一個名稱,然後他就講到「墨曰陳玄」,所以墨又叫做陳玄,「玄」是黑的意思。待會兒我們也會講到陳玄,陳玄,「陳」就是舊的意思,玄就是黑的意思。墨是放愈久愈好,所以叫陳玄,也叫黑松使者,就是這樣的。

  我們再看一下,下邊我這邊有特別再跟各位補充了「龍香」。龍香是一種香料。這邊「絳」,我們前面的這一段《毛穎傳》裡面有一段,他又寫到毛筆的好朋友墨跟硯,它們有各自的名稱,很好玩。其實看那篇文章,如果各位有空的話,可以把那篇文章拿出來讀一讀,很有趣的。然後他就講到就是,有講到弘農縣的陶泓,絳縣是產墨,他就講到跟絳縣的這個墨很好,還有跟弘農縣的陶泓很好。為什麼叫「陶泓」?「泓」是下深貌,就是水很深的意思,陶泓就是指硯,硯有陶製的,它有凹下的地方,就是盛水的地方是下凹處,所以叫做陶泓。所以你看到韓愈在寫這篇文章,他取名字很有意思的,他不是隨便亂取,都是取它跟它這些,像你看硯台,它的那個樣子,他就把它取作陶泓。還有像會稽縣的,會稽縣這邊這個地方產紙,也是跟毛筆是好朋友。因為毛筆要寫字的話,就是要硯台、要墨,然後要紙,這些它的好朋友。然後就寫到就是說,這個皇帝只要叫說毛穎過來,結果其他的它的好朋友就跟著一起過去。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部分,第二個,這邊,就剛剛跟各位講到的裡邊的一段文字。「紙號楮先生」,就一樣,從唐代韓愈的《毛穎傳》裡面出來,他說:「穎與絳人陳玄」,毛穎,就是穎,毛穎,跟「絳人」,就是絳縣這個地方的人,有一個叫做陳玄的那個人。「陳玄」我們前面講到就是指墨,絳縣產墨為有名。還有弘農陶泓,就是剛跟各位介紹到的,弘農縣產硯台,弘農的陶泓,這個都是它的名字。還有「會稽褚先生友善」,跟會稽褚先生,因為會稽這個地方產紙特別好。「相推致」,相推致的意思就是說彼此都很推崇,就是互相推崇。「其出處必偕」,就是出門或者到哪兒都必偕,偕就是指一起的意思。「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嘗怪焉。」皇上也不會責怪它們的,沒說「又沒叫你們,你們怎麼過來幹嘛?」這邊我們介紹到的是「楮」,楮是紙,所以後來我們就稱紙為「楮先生」。為什麼叫楮先生?因為楮樹皮是造紙的一個原料,楮,楮的樹皮是造紙的一個原料,所以就紙號楮先生,就是這樣子來。

  所以光我們的文房是四寶,從唐韓愈的《毛穎傳》裡邊,就出現了好多的名稱,新穎的名稱。

  我們再往下看,紙曰剡藤,這字念作ㄕㄢˋ,「紙曰剡藤,又曰玉版;墨曰陳玄,又曰龍劑」。

  剛有跟各位介紹到的,剛剛前面就有講到了。我們先看一下「紙曰剡藤」,這又是另外一個地方,也是產紙,也是很不錯的。這是浙江省紹興市的剡溪,浙江省的剡溪裡邊的那個藤造紙極美,所以紙又叫做剡藤。這就是以地名為稱號。

  「玉版」呢?紙的另外一個稱呼也稱為玉版。所以我們剛剛講到紙,前面講到紙,紙號楮先生,然後還有這邊的剡藤,還有玉版。為什麼又叫玉版?因為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造紙光滑,那個紙很光滑、很漂亮,像玉一樣,所以就稱紙為玉版。它的來由是這樣子。

  接下來「陳玄」,陳玄剛剛有大略跟大家介紹了一下,「陳」就是舊的意思,墨存放的年代愈久愈好;「玄」是黑色的意思,玄端章甫,像我們古代的衣服禮服黑色,墨以黑而光者為貴,墨就是以光,很亮,很黑很亮,這是比較好的,所以叫做陳玄。

  這邊特別再跟各位補充一個叫「玄光」,玄光也是墨的名稱。為什麼叫玄光?就剛跟大家介紹,墨是要以黑而且又光的,所以玄光就是黑光,台語講,閩南語講叫烏金。玄光也是墨的一個名稱。南唐有一個叫李廷的,這個人是藏墨專家,而且自己也製墨,寫了一首《藏墨訣》,他說:「贈爾烏玉玦,泉清硯須潔。避暑懸葛囊,臨風度梅月」。這個是行家累積經驗才知道。我們從他的《藏墨訣》也看到,古代文人對一樣東西,真的很重視它的人是非常寶貝它的,光藏一塊墨,他說「贈爾烏玉玦」,所以這邊的墨,「烏玉玦」就是指墨的意思。所以墨又稱為烏玉玦,也叫陳玄,又叫龍劑。他就說贈你一塊烏玉玦,一塊墨,「泉清硯須潔」,這很講究,硯,泉清,你磨的水要泉清,要清泉,好水;然後硯須潔,硯也必須要很乾淨。所以以前我們寫書法的時候,第一天老師要大概教我們怎麼洗毛筆,然後每次寫完毛筆,一定要把硯台洗乾淨。然後「避暑懸葛囊」,避暑就是指夏天的時間要懸葛囊。「葛」是一種草,藤蔓的草,所編製的囊袋,要把它放進裡面。「臨風度」,要把它吊起來,「臨風度梅月」,梅月就是陰曆的四月天,正當梅雨季節,所以叫做梅月,就是不要讓它發霉的意思,在這個時間,梅月的時候,要好好的這樣的去保存它。所以你看到非常用心的,對保存墨是非常用心的。

  我們再看到第四「龍劑」,龍劑。因為墨用龍香劑製成,裡邊就是有調上這個東西,算是比較上等的,龍香劑。所以墨也叫做「龍劑」。龍香劑,用龍香劑所調製而成,就有加到裡邊去熏。

  OK,前面介紹到的就是這些文房四寶,這是我們中國文人裡邊很重要的四樣東西。

  我們再下來「共筆硯」,有這些筆墨紙硯,來接著大概就是要學習用的,這些就是要學習用的工具,都是工具。所以「共筆硯,同窗之謂」。就是共同一起使用毛筆硯台這些文具,就是指共同學習的意思。所以「共筆硯」,就是一起使用毛筆硯台這些文具,然後共同學習,所以「同窗之謂」,同窗就是同學。

  「付衣缽,傳道之稱。」「付衣缽」,「衣缽」我們在佛教裡邊,僧尼的袈裟,乞食用的缽盂,中國禪宗師徒之間的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這樣一個儀式。所以以後泛指師傳的學問技能,都叫做付衣缽。原來是在佛教裡邊,我們一種傳法的這樣的一個儀式,後來我們也泛指到講到,有這種師徒關係的傳授學問,叫做付衣缽、傳衣缽。所以付衣缽叫傳道之稱,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再下一個:「篤志業儒,曰磨穿鐵硯;棄文就武,曰安用毛錐。」

  「篤志業儒,曰磨穿鐵硯」,我們先看到第一個註釋。這個典故是來自於五代的時候,有一個叫做桑維翰,考進士考了好幾次都沒考上。沒考上的原因是怎樣子?考官因為他的姓跟「喪」同音,所以就不錄取。真是也太奇怪了,他叫做桑維翰,所以姓桑的人去考試大概都考不上。這個考了好多次都沒有被錄取,人勸其莫再考,人家就勸他不要再考了,另求他路吧。桑維翰就不肯,慨然而作《日出扶桑賦》,所以他就寫了《日出扶桑賦》,扶桑,後來我們「扶桑」是代表日,就是出現的那個地方,以明志。他就講到說,後來他就用鐵鑄成硯,一般我們硯是用石頭,他是用鐵鑄成的,「誓志曰」,他就發誓說:「硯穿則改業」。他說如果我用到這個鐵硯壞掉了、穿了,那我才改業,我才不學儒業。當然要把鐵硯給用穿,實在有點困難,就是說他不會放棄的意思。後來就登進士第了,而且官至樞密使。樞密使是滿大的,這個樞密院的一個長官,唐代宗的時候開始設置,由宦官擔任,後來權責愈來愈大,五代的時候就改由士人來接掌,他的這個權力跟宰相是相當的。中書省、樞密院這些,都是當時候朝廷裡邊的決策人物。

  這邊「篤志業儒」,「篤志」就是指志向非常的堅定,「篤」就是堅定的意思,「業儒」就是以儒學為業的意思,篤志業儒叫做磨穿鐵硯。所以磨穿鐵硯,就必須要了解一下桑維翰的這個典故,我們就知道什麼叫做磨穿鐵硯,原來把鐵硯給磨穿了,他才要改志,言下之意是不會改志的,所以叫做篤志業儒。

  第二個「棄文就武,曰安用毛錐」。棄文就武,安用毛錐,「棄文」就是指丟棄文學的文的方面,然後去學習武藝。「安用」,安用就是何必用,哪裡還用得到這個毛錐?「毛錐」就是指毛筆的意思。所以剛剛我們在講到韓愈說,毛穎最討厭的人,最不喜歡的就是武士,因為武士對毛筆不太喜歡,因為無用武之地。

  我們再看到第三的「毛錐」這個地方。「毛錐」是毛筆。以束毛為筆,就是把它束起來,形如錐。那個錐下邊是尖的,錐是這樣子的一個形狀,倒三角。錐刺囊中就會跑出來,這個錐不管放在囊裡邊就會跑出來,後來講到就說一個人奮發圖強,就是一定要讓自己能夠出人頭地。在《新五代史》裡邊的《漢臣傳.史弘肇傳》裡邊有講到,記載到了這麼樣一段:「弘肇曰」,弘肇就說,就是史弘肇,他就說了,「安朝廷」,安定朝廷,「定禍亂」,安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只需要長槍大劍,「若毛錐子安足用哉?」像這個毛錐子,就是毛筆,用這個幹嘛?這時候三司使王章就說了,「三司使」,這邊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官名,他的一個大概的工作職責。唐代大獄,詔下刑部、御史臺,還有大理寺共同審案,這個叫做「三司推事」,也稱為「大三司使」;其次以刑部郎中、還有侍御史、還有大理寺司直接審訊,叫做「三司受事」,這個叫做「小三司使」,兩個合稱叫做「三司使」。這邊三司使王章就代表說,王章他就是屬於這一部分的,任職這一部分的。這時候三司使王章他就講:「無毛錐子」,沒有毛錐子,沒有毛筆,「軍賦何從集乎?」軍中的這些賦要怎麼把它寫下來,如何把它會集起來,怎麼把它寫下?就這樣。然後「毛錐子蓋言筆也」,毛錐子就是筆的意思。這邊它就寫到,《新五代史》這邊寫「毛錐子蓋言筆也」。這麼一講完之後,弘肇就默然了,嘴巴就閉起來,就沒講話了,「弘肇默然」,「默」就是嘴巴沒說話了。意思是說還是有用的,雖然是安朝廷、定禍亂,很像需要用長槍大劍,但是它也有它的功用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劍有干將、莫邪之名」,講到劍有干將跟莫邪的名稱,這樣的稱呼。「扇有仁風,便面之號」,就是扇可以稱為叫做仁風,還有便面這樣的一個稱呼,這樣的稱號。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干將莫邪」。這個典故來自於漢朝趙曄寫到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裡邊吳王闔閭內傳,裡面記載到干將跟莫邪,這是春秋時代的兩位善鑄劍的一對夫婦。吳王闔閭派遣,就是要干將鑄劍,干將就「採五山之鐵精」,就到五山裡邊去採鐵的這種最精華、最棒的,還有「六合之金英」,六合,我們講到就是上下東南西北的金英,就是指都去採取最好的,以鑄鐵劍。結果三月不成,煉了三個月還是煉不起來。這時候他的太太,他的妻子莫邪,就「斷髮剪爪,投於爐中」,就把頭髮給剪了,然後把爪,就是我們的指甲,剪下來丟到爐子,火爐裡面,「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就讓童男童女,就是小孩子,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橐」就是風爐,裝著炭,然後在那邊鼓風爐,「金鐵乃濡」,後來那個金跟鐵就熔了,「遂以成劍」,劍就鑄成了。後來製成了兩把劍,陰陽兩把劍,也叫做雄雌兩把劍,陰陽、雄雌,陽劍曰干將,陽劍就把它取為叫干將,他的名稱,她先生的名稱,夫的名稱,而作龜文,那個劍上面是作龜文的;陰劍叫做莫邪,以妻為名,而作漫理,漫理就是指水波紋。因為這兩把是名劍,所以後世人就以干將、莫邪代表很棒的劍、利劍。

  我們中國常常會傳下這些很有名的工藝品,包括像玉,很多很棒的工藝品,像微雕,雕東西,可以用米,用米來微雕,裡邊的人物、各樣東西惟妙惟肖,真的是很不簡單的一個技藝,那種技術很高超。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註釋「仁風」。仁風指仁德之風,本為古代讚美帝王,或者阿諛地方長官的這種說辭,說其恩德如風之遍布,就是這樣,仁風。扇子我們知道就是搧風,所以我們後來仁風也指扇子。

  第三個「便面」,為什麼叫便面?因為用扇子便於遮擋住臉,不使人看見,叫便面,就是遮住臉,所以扇子也叫做便面。古人是滿習慣拿扇子,現代人比較少一些,因為有冷氣、電風扇,所以這個扇子大概也比較少用了。

  我們現在再看下一個:「何謂箑,亦扇之名;」這個「箑」也是扇的名稱。「何謂籟,有聲之謂。」

  這邊講到第一個「箑」字,這個字念作ㄕㄚˋ,這個字我們比較少見。這是一種瑞草,也作「萐莆」,寫成草字頭,也叫萐莆。堯時生於庖廚,在堯那個時代,這種萐草、萐莆是長在庖廚,廚房裡邊,其葉自搧,很奇特,它的葉子可以自己搧風,以涼飲膳,就是讓煮起來的那些食物能夠涼,防止食物腐敗。古代沒有冰箱。

  我那天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就是想到說古代這一些東西,我們現在冰箱冰了一大堆,東西沒吃完就很煩惱,但是還好有冰箱,古代人吃不完怎麼辦?所以他們的醃製食物挺多。我還想到,我們現在洗頭都用吹風機,古代洗個頭,那個頭髮很長怎麼辦?後來我就特別突然想到這個問題,就問我一個歷史系的朋友。我問他說:我們現在洗頭都用吹風機,沒有用吹風機很像很久才會乾,即使短髮,我現在短髮,也要一陣子才可以乾,古代的人洗頭髮怎麼辦?那麼長怎麼辦?然後又沒有電風扇,常常流汗流那麼多怎麼辦?我那歷史系朋友跟我講,古代不常洗頭,大概一年洗一次,洗的話就是僕人、別人幫他洗。大概不常洗,所以就比較沒有那個困擾。後來想想也是,我的奶奶,我那時候就看我奶奶一年洗一次頭,但是她頭髮很乾淨,頭髮非常乾淨。她有一種梳子叫做「篦」,叫篦,那個扁的,她每天起來一定要梳頭梳半個小時。我發現這個對身體健康有用,所以我阿嬤活到九十幾歲才往生,沒什麼生病,就自然老化。她每天早上起來一定,第一件事情就是梳頭,大概梳半個小時,然後把它挽起來,很長的頭髮,最後把它挽起來。我看她頭髮也不會太臭,不臭。就是每次過年的時候,就幫她洗一次頭,不常洗。頭髮那麼長,每天洗。我想到這個。

  古代就是有這麼奇特的草,我突然想到這種草很特別,它可以就是種在那邊,然後不用去搧它,其葉自搧,會動,就搧涼。突然有一次到山上去的時候,很像有看過一種草很奇怪,它也常常會在那邊轉動,其他的旁邊的都很像很靜止,地板上,我現在一直不知道那種是什麼草,有點摺疊的那種情形,它就自己在那邊動來動去。我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其他旁邊的草都沒有動,它就一直在那邊動來動去?當我在讀到箑的時候,我突然跟它就連接起來了。所以萬物間真的是很多的這種很奇特,動植物很奇特的。

  我們繼續再往下看,自關以西,就是關中以西叫做扇,關中以東的就叫做箑。在《宋書.符瑞志》裡邊有講到萐莆這個詞,它就很清楚解釋到萐莆這個東西:「萐莆,一名倚扇」,它的另外名稱叫做倚扇,「狀如蓬」,它的樣子像蓬草一樣,「大枝葉小」,枝很大,然後葉很小,而且「根根如絲」,根根如絲,「轉而成風」,就轉動,就根根如絲,轉而成風,「殺蠅」,可以殺蠅。「堯時生於廚。」我突然又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想到現在自助餐店,不是上面會吊一個鐵樁,就是有個電動的,然後下邊綁的是塑膠繩嗎?現在是電動的,然後它就一直在那邊旋轉,有沒有?想想萐莆大概就是這樣子,它是天然的,根根如絲,轉而成風,而且可以殺蠅,把蠅,就是趕,它可以趕蚊蠅,還可以防止食物的腐敗,這種植物太可愛了。想到這個,我就想到我們現在塑膠袋太多了,在早期台灣的社會裡邊,包東西是用荷葉,都是天然的,用荷葉、用香蕉的葉子,都很大,用那個裝,都不會製造那麼多的塑膠袋出來。

  我們再看到「籟」字,「何謂籟」,籟就是竹孔發出的聲音,風吹竹洞或孔洞發出的聲音。所以籟,有聲之謂,就是有聲音。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籟」,風聲為天籟,我們中國古代有分這些,風聲為天籟,米聳為地籟。你們有聽過植物從地板上長出來的聲音嗎?沒有,有空的話可以去聽聽看。有一次我跟一位長輩在聊天的時候,他說妳有空的話去抱著大樹一下,耳朵貼近大樹,妳可以聽到水從地板上傳送到樹幹,就是水流動的聲音,當你清淨下來的時候可以聽得到的。米聳為地籟,我們博班的一個教授,那時候一年級的時候,我有一個教授講到,他就講到,在教我們的時候,他用了這樣的一個比喻,他說看我們的進步,就感覺到芽從地上冒出來的聲音,他用這樣做比喻,像芽爆出來那個聲音。所以都有聲音的。「笙竽聲為人籟」,笙竽就是指我們中國演奏的樂器,這個叫做人籟,人去吹它的,製造它,吹出來。「又風吹萬物有聲」,風吹萬物有聲叫做萬籟。所以我們常常講到萬籟俱寂,萬籟俱寂就是指大地很安靜的意思。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個:「小舟名蚱蜢,巨艦曰艨艟。」

  「蚱蜢」,形似蚱蜢的小船。蚱蜢有見過嗎?蚱蜢。後來我們《廣雅》把它寫成舟字旁,就是船的意思,就像蚱蜢這樣小的小船。李清照有一闋詞寫道:「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舴艋舟」就是小船的意思,小船。

  第二個是「巨艦」,大型的軍用戰船叫巨艦。這個部分大概清茂老師來講會特別生動,因為他是這一部分的專家。巨艦,大型的軍用戰船。

  「艨艟」,艨艟是古代具有良好防護的進攻性的快艇,也叫做艨衝。船形是狹而長,船體是用牛皮保護著,航行速度很快,專用來攻擊敵方的這種船隻。所以船的構造不一樣,行駛出來的那個速度也不同。

  清朝的時候,台灣地區是由清人所統治,當時候清朝官員要到台灣來,第一個就是先從廈門那個地方出航,航到澎湖去,然後再從澎湖過來這邊,大概就是安平這個地方。我一直無法想像,裡邊會經過黑水溝,有兩個,從廈門到澎湖有黑水溝,從澎湖到台灣這個地區來也有黑水溝,那個水非常的急,每次我如果回澎湖的時候,是搭船的話,經過黑水溝,那個浪是非常大,我都無法想像當時候是用帆船,用帆船,他們是怎麼樣操縱那個帆,然後這樣一路過來?我都覺得很佩服、很佩服。那時候就是靠著風帆,然後帆的篾簟那個做法,然後風,東北風要怎麼調,西北風的時候又要怎麼調,很有學問的。現在是直接都是用馬達發動,還有人還會開到觸礁。古代那個真的是太厲害了,很厲害。因為我們光那個大船,我們坐台華輪,那個算是滿大的,那個車子都可以直接開進去了,但是每次經過那個黑水溝的時候,那個浪濤非常的大,很多會暈船的人,到那個地方都會嘔吐,顛晃得非常的厲害、很厲害。這講到是上一個是船,我們再看一下車子:金根,「金根是皇后之車,菱花乃婦人之鏡」。「金根」,金根這個詞,這個是皇后所乘坐的車,就叫做金根車。「菱花」是婦人所使用的鏡子,我們叫做菱花,叫菱花鏡。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金根」,用金裝飾的車子,多為皇后、皇太后、太后所乘坐。《晉書》裡邊就有寫道:「皇太后、皇后法駕」,就是皇太后跟皇后的法駕,她們的駕車,「乘重翟」,那個字念作ㄉㄧˊ,「乘重翟羽蓋金根車,駕青輅」。這個「翟」下邊我們可以再往下看,這個「翬ㄏㄨㄟ翟ㄉ一ˊ」,翬翟,這個都是五彩花紋的雉雞,這個翬字我們之前有介紹過。據說是雉雞的雌雄相守而不犯分,所以皇后的車子和服飾都畫有翬跟翟這個圖案。所以這邊寫到是重翟,特別再跟各位介紹一下翬翟,這兩個字也常常合併使用。因為這兩種動物,都是具有五彩花紋的雉雞、山雞,圖案非常漂亮;那不僅只是這樣子漂亮,是因為牠們雌雄相守而不犯分,很守本分的。所以在皇后的車子和服裝,都畫有這種翬跟翟的圖案,象徵婦女的一個美德。所以後來我們也常常會用翬翟來借指皇后的車服,就是她的駕車跟她的服裝,用翬翟這兩個詞彙。

  我們再看到《晉書》這一段文字,它就說了,皇太后跟皇后的車子,坐的就是金根車,就是用金裝飾而成的車子,而且上面蓋有翟羽,就是上面裝飾有翟的這樣的一個羽毛,然後「駕青輅」,輅就是車前的那個橫木叫做輅,青輅就是指漆成青色的,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下來看「菱花乃婦人之鏡」。「菱花」有兩種說法:有一種,一說,古代鏡子背面有菱花的圖案,所以那古銅鏡,女孩子的後邊那個,雕有菱花那個圖案,菱花;一說是指說,古代的銅鏡在陽光的照耀下會發出,就是折射出那個光影像菱花一樣。像庾信,魏晉南北朝庾信所寫的《鏡》:「照壁而菱花自生」,就是指這樣子,「照壁」,照著壁,然後「菱花自生」,菱花就顯現出來。所以這邊我們看到那個菱花應該是,他這邊所寫到的是指銅鏡在陽光照射之下,所產生的像菱花那樣的一個圖形出來。不管是怎麼樣子,就是都跟菱花有關,所以「菱花乃婦人之鏡」,就是婦人所用的鏡子叫菱花鏡。

  我們再看到:「銀鑿落,原是酒器;玉參差,乃是簫名。」

  「銀鑿落」,銀鑿落是指酒器的名稱。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以鐫鏤,那兩個字念ㄐㄩㄢ ㄌㄡˋ,「鐫鏤」就是雕刻的意思。《爾雅.釋器》裡邊有講道:「金謂之鏤,木謂之刻。」就是雕木的時候叫做刻,雕金叫做鏤,叫鐫、叫鏤,鐫鏤,有分別,我們現在是大部分都把它混用了。「銀鑿落」就是以鐫鏤金銀為飾的酒盞、酒杯,叫做銀鑿落。唐代稱杯子為鑿落,就以鑿落做代稱,有時候叫銀鑿落,有時候就叫做鑿落。像唐朝白居易所寫到的《送春》,寫《送春》其實寫的是春,送春走,其實也是寫到他自己,因為年紀也大了。他說:「銀花鑿落從君勸」,銀花鑿落就是指酒杯,「從君勸」,勸做什麼?當然就是喝酒。「金屑琵琶為我彈」,金屑酒原來是一種毒酒,裡邊放有很多金箔。在我們古代裡邊,那個金箔是不能放太多的,放太多那會中毒,在這邊指到就是美酒,美酒琵琶為我彈。「不獨送春兼送老」,不只是送春也兼送老。所以從這句裡邊,倒是也看到白居易非常,在他面對自己的年老很像還滿豁達,他說不僅只是送春,也兼送我老了。「更嚐一酌更聽看」,「更嚐」,更就是進一步,嚐一酌,然後再「更聽看」,當然就是指喝酒聽琵琶聲,就寫到自己送春也兼送老。後邊這兩句顯現他滿優游自在的,老來還滿能夠去接納他自己的老。

  第二個是「玉參差」。鑲玉的簫叫玉參差。參差我們常常也講,就是指到,因為簫它的製作方式是長短不齊的。我們看一下《風俗通》裡邊記載到,就是說舜作竹簫,舜的時候作竹簫,「其形參差」,參差就是長短不齊的意思,「以像鳳翼」。這個有用意的,我們知道看那個鳳的翅膀,我們現在是沒看到鳳,但是至少我們看過鳥,鳳想像就是鳥的放大好多倍。鳥的翅膀是參差不齊的,所以他就作竹簫,然後其形參差,以像鳳翼,鳳的翅膀。

  宋朝姜白石,姜白石就是姜夔,他有個《寄田郎》,他說:「楚楚田郎亦大奇,少年風味我曾知」。楚楚田郎就是指田郎,前面是讚美他,讚美這個田郎,這個算是一個奇特人物。「少年風味我曾知」,他很了解。「春城寒食誰相伴」,春城的時候,春天的城裡邊寒食節,寒食節我們知道,上次有介紹到介之推,寒食節誰相伴?「夜月梨花有所思」,這都是寫景,但是在這樣的一個情景之下有所思,想念他。「剪燭屢呼金鑿落,倚窗閒品玉參差」,所以這邊把金鑿落跟玉參差都用上了。「剪燭屢呼」,這個剪燭,因為我們古代沒有日光燈,就是點蠟燭,點蠟燭,燭花會愈燒,那個心蕊愈大,要剪一下,太長的話很耗的,要把它剪掉,需要修剪一下,太長會很耗蠟燭的。

  我的叔叔他們那一輩,七、八十歲的都還,我們那個鄉下都還有用到燭。上學回來就點蠟燭,就先玩了一下,就出去玩,沒有馬上回來寫功課,天暗了之後就要點蠟燭。我是聽他講的,我們那叔叔講的一個故事。點蠟燭的時候,阿嬤就說他太浪費了,就把那個燭芯把它剪掉,就把燭芯剪掉,那個火焰就不會那麼大,就不會那麼耗蠟燭。他就一直一直,就會靠近,因為光線太暗,然後就一直靠近,結果就把眉毛給燒了,隔天去學校就很不好意思。我聽那叔叔在講這段的時候,我會把它寫下來。我就覺得很有趣,因為這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所沒有經歷到的這種生活。他就還是我們認識的,就是相處在這個時代的人,但是他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生活樣貌,我們是沒有經歷過。就聽他這麼一講,然後就愈靠近,就突然聞到一股燒焦味。怎麼回事?原來眉毛被蠟燭燭火給燒了。所以剪燭,後來聽他這麼一講,我就能夠體會到,為什麼古代的詩詞裡邊常常會寫到剪燭,剪燭這個詞彙。

  「屢呼」,屢就是常常、屢次的意思。「金鑿落」就是喝酒的意思。「倚窗」,然後就「閒品」,品嘗的、品味的,聆聽著「玉參差」,就是簫所吹奏出來的音樂聲。「含情不擬逢人說」,含情不擬,不打算跟人說,「鸚鵡能歌自作詞」,鸚鵡能歌,牠鸚鵡能歌,自己都可以作詞,這當然講到指他自己了。

  接下來是「刻舟求劍,固而不通;膠柱鼓瑟,拘而不化」。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刻舟求劍」。這個是有典故,《呂氏春秋.慎大覽》這段,「察今」這個部分有講到,他說有一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劍掉了,便於船舷上刻一記號,就在船上,劍從這邊這個船這個地方掉下去,他就在那邊刻一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之後,他才從那個記號跳下水去尋劍。這樣找得到劍嗎?不會,船已經過了一段很長的距離。我們中國人常常點子很多,常常想這一種很奇特的比喻出來,所以在讀古書的時候還滿有趣,就是這樣,他們常會想到很妙的那種譬喻出來。

  像我們也有一個人要去市場買鞋,在家裡邊就先量好鞋的尺寸,結果到市場的時候發現慘了,自己量自己腳尺寸那個東西忘了帶出去,結果又趕快衝衝衝,衝回家去拿那個尺寸,然後再衝衝衝,衝到市集裡邊去,人家打烊了。看到這個就覺得很好笑、很誇張。古書裡邊常常都用這種,真的是很驚人的比喻,我們覺得怎麼可能?就直接自己用腳試試看不就得了嗎?後來這個都是指到,就是指固而不通的意思,剛剛跟大家舉到的那個寓言,也是這樣子。

  所以後來我們就用刻舟求劍比喻作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再下來我們這個「膠柱鼓瑟」,這也講到是拘而不化,也是一樣很固執,就不知變通這樣的意思。這兩個成語都有不知變通的意思。

  我們再看一下「膠柱鼓瑟」,「膠」在這邊就是,膠是膠水,在這邊就是用膠水把它固定,當動詞用。「鼓」字在這邊也是當動詞。我們在中國叫當句對,膠柱對鼓瑟。就是將瑟的弦柱把它黏住,膠柱就是把它黏住,鼓瑟的時候,就是在彈瑟的時候,就不用再調音階高低,就不用再調音的意思,它就不會跑調了。後來就比喻叫做頑固而不知變通。

  這段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裡邊,有記載到這一段:「秦伐趙,廉頗堅壁不出,范雎用反間之計,曰:『秦人獨畏馬服君之子括為將耳。』趙王遂欲以括代廉頗。藺相如諫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括徒能讀其父書,不知變通也。』後,果為秦所敗。」我們後來就用膠柱鼓瑟指到人不知變通。

  不知變通,「徒讀父書」,上次用到的是這段。找到了嗎?所以徒讀父書也指到就是不知變通,跟膠柱鼓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這邊因為膠柱鼓瑟這是跟器物有關,所以他只有把它放在器用這邊,好,OK。這段文字跟徒讀父書的那一段一樣,「不知變通曰徒讀父書」,看到了嗎?好,OK。

  我們再往下來看一下下一個:「斗筲言其器小」,這是斗筲言其器小,「斗筲」就是指器量很狹小。「梁棟謂是大材」,梁棟叫做大材,我們說棟梁之材。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斗筲」。斗是量器,那筲也是量器,竹器。斗是容十升,就是十升為一斗,筲是一斗二升。斗筲就形容容量很小,後來我們就常常用斗筲也指到器量很狹小,然後才疏學淺的人叫斗筲。

  我們來看一下《論語》裡邊有記載到這段,《論語.子路》篇,記載到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在陳國閒居無事的時候,跟弟子討論到修身之事。他說做士要做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又分為「不辱君命,為國效力」;然後還有「孝悌兼備,鄉鄰模範」;然後還有「言信行果」,言要信,行要果,果斷,要堅決到底,「千金一諾」,三類。而「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之人根本夠不上,「何足算也」,就是指那些器量狹小的,才疏學淺的這樣的人,器量狹小。

  再看到這個「梁棟」,「梁」就是架在柱上的,用來支撐屋頂的橫木;「棟」,就是房屋的一個正梁,房屋的正梁,就是中間的。這個棟之前像有跟大家介紹過。這都是一個屋子的結構裡邊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古代蓋房子是用木頭,材料主要是木頭。後來就用梁棟比喻國家的一個良才,所以指的是大材;前面那斗筲是小材,器小。

  再往下看到「鉛刀無一割之利,強弓有六石之名」。

  這個講到,我們先看到註釋第一個,「鉛刀無一割之利」,「鉛刀」就是指用鉛做成的那個刀,我們知道鉛很軟,鉛是很軟的。

  《後漢書.班超傳》裡邊講到說:「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況臣」,臣就是指他自己,「奉大漢之威」,威猛,難道沒有鉛刀一割這樣的作用嗎?我們來看一下下邊那個黃色地方,鉛刀一割我們指,就是就這個詞來講,鉛刀雖不鋒利,就這一句來講,他是講到就是說,鉛刀雖然不鋒利,偶爾也是會用得上的意思,也能夠割斷東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時也能夠有一點點用處。這個大概都做為請求任用的一個謙詞。所以《班超傳》裡邊是講到的是這個,即使我很笨,但是奉大漢之威,我也能夠盡一點點小小的心力,這樣的意思。我們這邊的文字,「鉛刀無一割之利」是指到說,鉛刀,用鉛做的鉛刀,無一割就是拿來切東西都不夠鋒利,叫無一割之利,就是拿來切東西都不夠鋒利。

  「強弓有六石之名」,就是強硬的、很硬的,我們弓按照它那個重量有分二石弓、三石弓、六石弓。當然愈重的弓射得愈遠,但是要拿起來很重,拿不起來,光那麼重都拿不起來,那必須要力大無比的人才能夠使用這種六石弓。

  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註釋,「強弓有六石之名」。這個六石弓是一個極強勁的弓。古代以三十斤為鈞,四鈞為一石。那你可以想見六石弓多重,是七百二十斤拉力才能夠拉開的弓。這個很猛的,所以要大力士才有辦法。所以強弓有六石之名就是這樣,很重的。

  我們再看到「杖以鳩名,因鳩喉之不噎;鑰同魚樣,取魚目之常醒」。

  這邊第一個是「杖以鳩名」,就是拐杖,拐杖常常就是以鳩名,就是稱為鳩,鳩杖,拐杖取名為鳩杖。為什麼?因為「鳩喉之不噎」,就是鳩鳥牠吃東西是不會噎到的,鳩喉,就是鳩鳥吃東西牠是不會噎到。

  為什麼要這樣子來,就是讓老人家,我們看到註釋第一,「杖以鳩名」。手杖叫做鳩杖,鳩鳥吃東西不會噎食,在讓老人家拿著這個手杖的時候,就有一點是祝福,告訴他,好像有一點提醒那意思,也有祝福的意思,就是指到提醒老人家吃慢一點。年老就是什麼東西都會退化,喉嚨也是,這個常常,以前大概講話都不會嗆到,現在連喝個水都會不小心被嗆到。

  有一次我們一個同事喝了水,突然嗆到,突然喊了一聲說慘了。我說為什麼?嗆到喊什麼慘了,有這麼可怕?他說,原來喝東西會被噎到,就是代表喉嚨那個肌肉群已經退化了。我說,原來是如此。所以老人家常常吃東西會被噎到,就是因為退化,肌肉群退化的一個關係。

  讓老人家拿著鳩杖,一方面就是祝福老人家飲食不會被噎到,然後也提醒老人家,吃東西慢一點就比較不容易被噎到,這樣的意思。

  再下來第二個,「鑰同魚樣」。鑰同魚樣就是鎖匙,鎖匙鑄造的樣子像魚一樣。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二。鎖鑰是周穆王的時候所創造的,周穆王那個時候,樣同魚形,它那個樣子就是做成像魚的那個樣子。為什麼做成魚的樣子?他說取魚目之常醒。取魚目之常醒就是指魚在水中,牠晝夜不瞑目,早晚、晝夜,連睡覺眼睛也是張開的。所以就取守夜之義,就是取守夜,能夠把這個看顧好。鎖鑰當然是把門鎖起來,就是安全之便,就是要安全,所以有常醒,取魚目之常醒。

  後來我聽一位前輩跟我講到說,那個木魚,為什麼敲木魚?那個木魚也是取其魚目之常醒,這樣的一個情形。

  好,這節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