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鹹淡隨緣,年年如意;安分守己,歲歲平安- 全1集

  民以食為天,人生於世就得吃飯,而對中國人來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重要的一頓飯,莫過於年夜飯。

  

  記得小時候過年,從年三十大清早開始,父母就在忙羅著準備年夜飯,鍋碗瓢盆滿滿當當,蒸煮煎炒熱火朝天,一直要忙活到傍晚時分,把一年中最最豐盛的菜餚端上飯桌,然後鄭重其事的擺上祭供的酒杯碗筷,燒紙磕頭,邀請祖先亡靈享用之後,再大家坐上桌,熱熱鬧鬧一起吃年夜飯。

  

  親情的味道在桌上彌漫,幸福的滋味在杯盞間傳遞,那是父母,也是我們一年中最最開心的時刻。

  

  後來兄弟姊妹長大成人,各自有了小家庭,父母雖日漸衰老,仍然同過往一樣,會在年三十準備好豐盛的菜餚,等兒女們一個個牽娃帶崽回來吃年夜飯。

  

  如今細想,中國人之所以把年夜飯看得這麼重,稱作團圓飯,是因為這頓飯一直在維繫著人倫大道,吃什麼尚在其次,能坐在一塊吃,一個都不少,才是主要目的。

  

  年夜飯,團圓飯,一個都不少,看似簡單的期盼,有時也會因為人事的無常,變成一種奢望。

  

  有一個家庭,在父母人生的最後幾年,每年的年夜飯都成不了團圓飯,因為子女中有的因一念之差身陷囹圄,到年三十這天,只能少雙筷子少個碗。

  

  這對父母晚年鬱鬱寡歡,因為覺得人前抬不起頭,父親成天在家喝悶酒。雖然心中有怨,但年三十這天,父親還是會在供飯時恭敬作揖,請祖先庇佑兒女,早日歸家團聚。

  

  然而由於心情鬱結,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後來因病離世。這位父親是正月初一走的,在人生最後幾天裡,由於昏迷不省人事,他只能躺在床上捱過年三十。沒有兒女繞膝的團圓飯,只有黯然別離的無盡遺憾。

  

  紅塵路漫,漸行漸遠,做父母的或許並不都指望兒女如何出人頭地、風光無限,一年到頭,一家人能無病無災,平平安安圍坐一起吃頓年夜飯,或許就是莫大的幸福。

  

  最近央視播了一部反腐紀錄片,裡面有位地方官員以權謀私,悄悄在老家找了一處上好的風水寶地修建豪宅,他原本打算讓父母搬進來住,等自己退休後衣錦還鄉,好好陪父母安度晚年。

  

  這位官員的老父親也曾在老家做過人民公僕,一生為官清廉正直,退休後兩袖清風,老倆口一直住在早年單位分配的只有七十平米的宿舍裡,雖然簡樸至極,但他一直到死,都沒踏進過兒子的豪宅半步。

  

  這位官員後來東窗事發,鋃鐺入獄,回憶父親在他當年步入仕途時,曾經苦口婆心的對他告誡提醒,他為自己不能承傳老輩人嚴於律己、一心為公的家風感到羞愧不已。

  

  人心難滿,欲壑難填。縱然每天滿漢全席、錦衣玉食,但杯弓蛇影、提心吊膽,總不如做個平常人家,身心安穩,一家人和和樂樂圍坐一桌,嚼得菜根也香甜。

  

  在佛門裡,把過齋的地方稱作「五觀堂」,裡面都會掛上「食存五觀」的牌匾。在佛家看來,吃飯也是修行,在正式吃飯前,要對自己做五個方面的反省。

  

  所謂:「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方受此食。」

  

  也就是說,天地無私長養,人力辛勤付出,才造就出眼前這碗飯,要吃這口飯,得想想自己的德行是否與之相稱。所以進入佛門的五觀堂之前,都會見到這樣的門聯:「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一個人如果貪瞋痴三心熾盛,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喝水都會塞牙縫。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民國時候的高僧弘一大師,一次外出到一個寺廟,廟裡的侍者有意試探大師的修為,於是將第一餐飯做得特別鹹。用齋後,侍者問大師飯菜的口味如何,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

  

  而第二餐飯,侍者又少放了鹽,做得特別淡。他問大師飯菜的口味如何,大師答:「淡有淡的味道。」侍者由衷敬佩大師的功夫,無論鹹淡,都以一顆平常心視之,保持內心的坦然與安樂。

  

  人生於世,若能安分守己,鹹淡隨緣,必然年年如意,歲歲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