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12集

  下面這邊這裡是以季節來代稱酒的,以季節代稱酒。早在春秋的時候,人們大概都會在秋冬的時候釀酒,經春始成,就是到春天的時候它才會釀好,所以常說春酒。後來以春命名的酒有很多,像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中就寫到「老春」,「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釀酒的走了,他要去哪裡買酒?老春。劉禹錫也寫到,在《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講到「鸚鵡杯」。鸚鵡杯是一種用鸚鵡螺所製成的酒杯。「中箬下春」,這個字念作ㄖㄨㄛˋ,竹葉的意思,箬。韓愈《感春四首》裡邊寫到「百年未滿不得死,且可勤買拋青春。」陸游詩裡邊「玻璃春滿琉璃鐘,宦情苦薄酒興濃。」這裡邊的「箬下春」、「拋青春」、「玻璃春」,這些都是酒名。現在以春命名的,像「劍南春」、「鑑河春」、「景陽春」這些都是。在古詩裡邊我們看到這些以季節代稱的,我們看到幾位就是以春,就是春酒,春天始成。我們就是在秋收的時候會把它釀酒,穀物成熟之後才有東西可以釀,在來春的時候就可以喝了,所以我們常常說喝春酒。

  這邊是以官職代稱的。像剛有跟大家所提到的「青州從事」跟「平原督郵」,就我們剛有提到的。這邊特別引用下邊的皮日休,皮日休《醉中寄魯望一壺並一絕》。魯望就是陸龜蒙,送他一壺酒,又寫了一首詩,一絕。他很特別,皮日休自己在喝酒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喝很孤單,就想到他的好友陸龜蒙大概也很想喝一杯,就興起,又託人送了一壺酒去給他。他說「醉中不得親相倚」,自己喝醉了,但是你又不在這邊,醉中不得親相倚。「故遣青州從事來」,於是就送美酒過去問候一下。這邊就有用到青州從事。剛我們介紹到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這是晉朝的時候,晉朝人所講的。在這邊你就看到,唐朝人在引用這些的時候,就有看到青州從事,青州從事這就是酒名。這個也是必須,我們中國文化實在太淵博,一些講的話,特別把它引那幾句、那幾個字來作替代,你就必須要去了解一下,這些詞彙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它的典故來由需要去了解一下,我們之後才能有辦法去理解,有的時候在讀詩的時候才能夠去了解。

  下面備註這個地方,這就是前面這邊,「門巷寥寥空紫苔,先生應渴解酲杯」,寫到他自己喝醉了,自己孤獨的在那邊喝,想著您大概也很渴望喝一杯,所以就把它送一壺過去。「醉中不得親相倚,故遣青州從事來」,就送去一壺酒給您。這是以官職代稱。另外以功用代稱的酒,我們也是常在古詩裡邊會看到。像在春秋的時候,我們勞動人民就會唱出「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為此春酒就剛講的,「以介眉壽」,它的功用可以介眉壽,就是讓人長壽。現在醫學也有談到,不能過量,它就有一個疏通血路的這樣的作用。在《詩經.豳風.七月》裡邊有這樣講到。所以酒可以延年益壽,因此又被稱為千歲藥,被稱為千歲藥。蘇軾《浣溪紗》裡邊「玉粉輕黃千歲藥」,就指到酒,「雪花浮動萬家春,醉歸江路野梅新」,前面那兩句都是描述酒的樣貌,我們剛剛不是有講到青黃,黃色的,「綠蟻新醅酒」這些,「雪花浮動萬家春」,雪花,釀酒不是會起泡泡嗎?「醉歸江路野梅新」,野梅,長在路邊的梅花正開著。

  又因為飲酒能夠使人舒筋活血,四體融會,所以又叫做「天祿大夫」。《青異錄》裡邊記載到「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所以我們以後看到天祿大夫,這個指到的是酒。

  另外古人也常藉酒消愁,所以又稱為「掃愁帚」,把愁掃去的掃帚;還有「銷憂藥」,銷憂,把我們的憂愁給消除掉、消融掉的這樣的藥。蘇東坡《洞庭春色》裡邊就講到「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白居易有《勸酒寄元九》,元九就是元稹,他講到「俗號銷愁藥」,也叫做銷憂藥,「神速無以加」,這個很神速,「俗號銷愁藥,神速無以加」,很快很快。這是就酒裡邊的功用,我們在詩裡邊也會看到這些詞語。

  我們再往下看一下,「五斗解酲,劉伶獨溺於酒」,我們剛剛也一直都看到劉伶這個人,「兩腋生風,盧仝偏嗜乎茶。」

  「五斗解酲」,五斗解酲是什麼?我們先看一下下面的註釋。五斗解酲,「酲」的意思是酒後神智不清叫做酲,喝酒喝到酩酊大醉,神智不清了,這叫酲。晉朝劉伶很喜歡喝酒,我們剛有講到,常常對他的妻子戲稱說,喝五斗酒才能夠解酒癮,就是喝了五斗才能夠解酒癮,把酒癮給解掉,才能夠神智清楚的意思,所以叫做五斗解酲,就是這樣來的。這是「劉伶獨溺於酒」。

  下面這邊這個「劉伶」,晉朝竹林七賢之一。我們再複習一遍,山濤、阮籍、嵇康、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因為崇尚老莊之學,輕視禮法,規避塵俗,常集在竹林之下,肆意酣暢,縱情清談。以嗜酒著稱,這個劉伶,著有《酒德頌》。我們之前也有談到「阮籍青白眼」,青眼是正視,看你看得起用青眼看你,瞧不起他就用白眼看人,青白眼。這邊劉伶這個是酒。

  「兩腋生風,盧仝偏嗜乎茶」,兩腋生風,喝過茶之後兩腋就生風,那種感覺大概要很用心去喝。盧仝的《七碗茶歌》,記得好像王老師有跟大家分析得非常仔細。這是盧仝,唐代詩人,號玉川子,濟源人,祖籍在范陽,年輕的時候隱居在少室山,家裡邊很貧窮,但是他很喜歡讀書,不願入仕為官。一生愛茶成癖,在《濟源縣誌》裡邊就記載他在濟源縣的時候,經常在玉川泉這個地方汲水烹茶,所以就自己自號為玉川子。他以一曲《七碗茶歌》名揚四海,自唐以來,這首茶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還是傳唱不衰。

  下邊裡邊的最後一句,「七碗吃不得也。」黃色的地方就是七碗茶詩,前後是它的全文,就不跟大家作解釋了。直接看到第一碗到第七碗,念一下給大家再回味一下,「一碗喉吻潤」,一碗喝下去喉吻潤,喉嚨跟嘴巴都很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個好喝茶已經出神入化了,才能夠感覺這樣,我們喝了好多也沒感覺這樣。這是他很有名的七碗茶詩,王老師有特別跟大家介紹到前後這個地方它的來由,這邊就不再跟大家贅述。

  我們這邊講到的,就是「兩腋生風,盧仝偏嗜乎茶」,特別喜歡喝茶,七碗,喝到第七碗吃不得也,便覺兩腋就習習清風生。

  我們再往下看到這邊,下一個一樣講到茶,「茶曰酪奴,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長腰。」

  我們前面也講到白米曰玉粒,屈原所種,在歸州所種的米非常的漂亮,似玉,像玉一樣,所以也叫玉粒。這邊的「米曰白粲,又曰長腰」,又談另外一個。

  我們先看一下上面的,「茶曰酪奴」。我們看到第一個註釋「酪奴」這個地方,茶的別名。「北魏人好奶酪」,這可以念作奶ㄌㄠˋ,我們又有人念奶ㄌㄠˋ,也可以念作ㄌㄨㄛˋ。「戲稱茶為酪奴,即酪漿的奴婢。北魏楊衒之」,這字念作ㄒㄩㄢˋ,《洛陽伽藍記.正覺寺》有記載到了這麼一段,「羊比齊魯大邦」,羊比作齊魯的大邦,「魚比邾莒小國」,邾莒小國。「惟茗不中」,只有茗沒有特別的稱呼,竟然「與酪作奴」,變成是酪的奴婢。「彭城王重謂曰:『卿明日顧我』」,你明天,卿明天來看我,你明天來看我,「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這邊就這樣的一個詞彙「酪奴」,就把它戲稱為就是指茶,我為你準備邾莒之食,就是魚,酪奴就是指茶葉。因此後來飲茗就叫做「酪奴」。

  它另外又稱為「瑞草」。瑞草就是指珍貴的、不常見的草,你看到它就會有吉祥之兆,所以我們就把它叫做瑞草。我們說祥瑞、祥瑞,所以瑞草就是珍貴的草,是茶的別名。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它是指到靈芝。《爾雅.釋草》裡邊就講到苬ㄒ一ㄡˊ,苬芝,一個草字旁,再一個囚,苬芝。晉郭璞注裡邊講道,「芝,一歲三華」,一歲裡邊三花,是「瑞草」。郝懿行的《義疏》裡邊,「〈郭注〉蓋沿時俗符命之陋,以神芝為瑞草。」指到說這是沿襲習俗的符命之陋,就覺得以為服靈芝可以成仙的意思,所以就以神芝叫做瑞草,以為服靈芝可以成仙。唐朝杜牧《題茶山》裡邊,他就講到「茶稱瑞草魁」,後來我們就又把茶稱為「瑞草魁」,瑞草魁就是指茶葉,是指茶。剛開始的時候瑞草指到的是靈芝,古人認為服了芝之後就可以成仙。

  我們再下一個,看到「白粲」。白粲原來是秦漢的時候一種刑罰,女犯要為祭祀鬼神擇米做飯,要擇米,要把米挑出來,挑好米出來。《漢舊儀》裡邊,「秦制,鬼薪三歲,女為白粲者,以為祠祀擇米也,皆作三歲。」在秦朝裡邊,做這樣工作,就是被處罰,女犯被罰要去做這樣的事情,就是祭祀的時候,祭祀鬼神讓人幫他擇米煮飯,三年,要做三年。

  《漢書.惠帝紀》裡邊有記載到,「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這是什麼?這是講到「上造」,上造就是一個爵位的名稱,秦漢爵位的名稱。上造這個爵位是可以得到兩宅地、配三頭牛,還有蓄隸兩個人,這是上造之爵。這算是還滿低的了。「內外公孫」,內外公孫是指就是宗室侯王之孫。「內外」,就是內跟外,兒子的跟女兒的。內外公孫,宗室侯王之孫。還有「耳孫」,耳孫就是八世孫。有罪的話當刑及,有罪的話,那就是要被處罰的要去做的,被判刑,要去做什麼?做這個城旦,還有舂。「城旦」跟「舂」,這兩個就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刑罰。「城旦」是針對男犯人的刑罰,男生的刑罰,意思就是指,「治城」就是筑城,就是去蓋城的意思,去築城。「舂」是針對女犯人而言,它的意思就是「治米」,就是舂米的意思。

  「白粲」這個就是指她要去治米,就需要去挑那個好米,為祭祀的鬼神擇米做飯,白粲。後來我們說「米曰白粲」。

  我們再看到這個「長腰」的地方。長腰,這個是稻米的品名,形狀狹長。在李賀的詩《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裡邊講到「長槍江米熟」。清朝姚文燮集注裡邊講到「漢上呼米為長腰槍」,漢上,漢上就是地區名,大概就在湖北地區,湖北那些地方,他們叫米叫做長腰槍,簡稱為就叫做長腰。宋朝蘇軾的《和文與可洋州園池》裡邊的第十二「勸君多揀長腰米」,這邊勸君多揀,多去揀長腰米,「消破亭中萬斛泉。」宋朝范成大的《勞畬耕》,那個字念作ㄩˊ,下邊耕作的耕。裡邊它就講到「吳田黑壤腴」,就是吳田這個地方「黑壤腴」,黑黑的土壤很肥沃,「吳米玉粒鮮」,吳米然後玉粒,所以這邊玉粒就是指米粒長得很漂亮,像玉一樣,後來我們叫玉粒就是指米。「長腰匏犀瘦,齊頭珠顆圓」,這邊的「匏犀」要特別跟大家講一下,匏犀是形容到女孩子牙齒又白又整齊,像葫蘆的籽。我們吃的那個葫瓜叫匏,切開那個籽裡邊,是不是一粒一粒,白色的排得很整齊?它都排列得很好、很整齊,很整齊,大小都很齊一。「長腰匏犀瘦」就是講到那個長腰米,又白的,長得挺好的這樣子。好,匏犀。「齊頭珠顆圓」,就講到長腰米的那個樣子。他自己後來自注,就是他寫這首詩,下面他自己有這樣的一個注,「長腰米狹長,亦名箭子」,長腰米它的樣貌,就是米的形狀狹長,亦名箭子;「齊頭白圓淨如珠」,齊頭、白圓、淨如珠。「皆吳中米品也」,這些都是吳中、吳地這個地方的米。這是白粲跟長腰,所以這也是這地方的米,吳中的米長得這個形狀就比較長一點。

  米的種類非常的多,那個黏稠度也不太一樣。上次到斯里蘭卡去,回來時特別把他們的米給買回來,煮起來他們的米不黏稠,看起來也不像不黏稠的樣子,但是煮下去就是一顆一顆的,用筷子很難夾。所以他們常常就是,他們吃就是用手抓,用手就很好抓了,但是用筷子真的還滿,就是粒粒分明。台灣這邊的米比就較黏稠一點,比較黏稠。所以光米的種類就非常非常的多,很多種,樣貌也長得不一樣。我們台灣這邊也很多,有糯米,有長的、有圓的,糯米還有分長的跟圓的,後來我吃了一下,發現圓的比較好吃,我自己覺得圓的很Q,又不會一粒一粒,很Q,不錯吃。這是長腰。我們再往下看「太羹玄酒,亦可薦馨;塵飯塗羹,焉能充餓。」

  「太羹玄酒」,「太羹」是什麼?傳說中堯以肉汁做羹,不摻五味,叫做太羹。就是以肉汁做羹,不加五味,其他的什麼辛辣一堆這些,稱為太羹。「玄酒」是古代祭祀當中,當酒用的這種清水叫做玄酒,就是當酒用的那個清水。所以像我們家鄉裡邊在拜拜的時候,有時候不是稻米酒,有時候是會用水代替酒,這個叫做玄酒。這個意思就講到,太羹跟玄酒也是可以薦馨,就是指只要恭敬誠心,這些太羹跟玄酒都可以做祭祀用的。

  這邊特別跟大家講一下,這個「薦」是敬獻祭品的意思,敬獻祭品叫做薦。這個「馨」是馨香的意思,就是指味道。為什麼叫做「薦馨」?因為神靈是不受具體祭品的,他是只享祭品的香味,所以叫做薦馨。所以我就有聽老人家講說,在拜拜的時候不能蓋蓋子,要掀起來,因為鬼神神靈他們是聞味道的,聞味道,他不是具體去吃那個東西,他們是聞味道,就是那些食物的味道,所以都必須要把它打開的,要把它打開。像我們焚香,就是為神靈享用其香氣,焚香那個香氣。所以為什麼這個叫做薦馨,就是指可以祭祀、可以拜拜的意思。祭祀祖先,就是不一定要用豐富的美酒美饌,只要誠意夠,那用太羹玄酒都可以薦馨,著重在你的誠意。

  再下來是「塵飯塗羹,焉能充餓。」好,塵飯跟塗羹,這個「塗」字就是泥巴的意思,用塵做飯、用泥做羹,這個哪能吃?這個不能吃,「焉能充餓」。塵飯塗羹,就是兒童遊戲的時候用土、用泥做成的飯跟湯,這是不能充飢的。

  好,我們再往下看這個「酒係杜康所造,腐乃淮南所為。」

  剛剛一直已經有講到杜康了,前面的部分沒有跟大家講那麼清楚,想說下面的部分有列比較詳細,因為這就專講到酒,酒係杜康所造,所以就特別引一下他比較詳細的資料。我們先看到「杜康」。這杜康,傳說他有——年代有不一樣的說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我們都覺得,我們都認為他就是釀酒技術的發明人。一說是黃帝時代的人,《世本通釋》這本書裡邊講到說,「杜康,黃帝宰人知康也」,就是黃帝的宰人,就是指負責藥膳部,就是負責食物的這部分,「知康也」,知康就是名稱,他的名字,「主糧食飲膳而能造酒」,就是專門負責——宰人就是專門負責這種糧食飲膳,這些吃喝這些的事情,能夠造酒。「其後食於杜」,就是指後來封他在杜這個地方,「故稱杜知康」,所以就叫他杜知康,「略為杜康」,這樣的來由。「其胤皆主酒事」,其胤就是指他的,「胤」就是指他的後代子孫,「皆主酒事」就是也都做從事酒的,釀酒的這樣的事情。釀出來的酒,「酒甘旨」,釀出來的酒都非常的甜美,很甜美。「故曰杜康旨濃,堯能千鍾」,所以就講到這麼一句話,杜康釀的酒非常的濃厚,很醇厚,「堯能千鍾」,堯一次能夠飲千鍾酒。「鍾」字在我們古代裡邊,有的講到是六斛四斗為一鍾,有的說八斛為一鍾,也有說十斛為一鍾,這就各朝代的量器單位不同。能夠千鍾,大概指到就是酒量很好,這邊主要在講到就是說,他釀的酒實在太香醇了,很好喝,所以才——不好喝大概一杯都很難下肚,就是太醇厚了,很醇厚,所以能夠千鍾。有人也把千鍾解釋為就是千杯,盅,一個中間的中,再一個器皿的皿,千盅。這邊千鍾,也指千盅,就指千杯。好,所以我們常講千杯不醉。

  另外一說這是說是夏朝人,講杜康是夏天子少康,對酒有研究,被視為酒神。《世本八種》增訂本裡邊陳其榮講「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秣酒。」這邊就講到,儀狄跟少康都是人名,就是「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把這些味道就是釀成,食物作酒,味道就改變了。「少康作秣酒」,秣酒是一些穀類的植物,後來也常給馬吃的那些飼料,都是穀物。釀酒,我們古代最早就是以這些穀物做為材料。

  然後再往下,這邊下面這裡《世本》,因為上次有特別跟你們談到一些歷史,《世本》有八種,這邊有把它列出來讓你們做參考,其實以後你們如果要進一步的去研究先秦時代的這些歷史,這些是很好的,就是可以去參考、去看,有關於先秦時代的歷史。

  前面有講到許慎《說文解字》裡邊講到,「古者少康初作秫酒」,這個前面就給各位看過了。

  這邊是跟大家介紹,中國甲骨文裡邊很早就出現了這個酒字,跟酒有關的像醴、尊、酉這些都是,我們看到酉字邊的,這就都跟酒有關,從這裡邊我們就可以佐證到酒的存在的歷史是很久的。中國的這種文史資料裡邊記載的更是不勝枚舉,尤其文人又特愛、喜歡喝酒,喝酒之後就覺得那種飄飄然,然後那種作詩的感覺就出現了,所以文人很喜歡喝酒的滿多的,所以我們也會常常在他們的詩裡邊去看到了跟酒有關的名稱。像《詩經.大雅》裡邊〈即醉〉,裡邊就有「即醉以酒,即飽以德」,醉以酒,但是飽以德。《周易》、《周禮》、《禮記》、《左傳》裡邊,這些書籍關於古代的酒俗的記載也很多,像「酒者可以養老」,前面跟大家介紹到酒的一個功用,還可以讓身體血液循環好。還有《左傳》像「酒以成禮」,這些都是說明了酒存在的多種用途,還有我們生活的習俗情形,息息相關,這個酒,在中國歷史是非常非常的久,像現在我們拜拜也都會,在祭拜祖先還是會用酒這個東西。我們中國商周時代,祭祀祖先的這種習俗很早就有了。

  好,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腐乃淮南所為」。「淮南」是誰?這個是淮南王劉安,淮南王劉安,劉邦的孫子。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腐」,腐就是豆腐,豆腐。據說是漢代劉邦的孫子劉安,淮南王劉安所發明的。為什麼會發明這個東西?這個裡邊就是相傳說,他在淮南八公山裡邊煉丹,不小心就將石膏混入豆漿裡邊,就變成豆腐了。因此安徽淮南有中國豆腐之鄉的一個美名。

  在《本草綱目》就有記載到,它說「豆腐之法,始於淮南王劉安。」朱熹曾經作《豆腐詩》,還作《豆腐詩》,很好玩,「種豆豆苗稀」,就是種豆豆苗稀,種豆子,結果豆苗長得非常稀疏,「力竭心已苦」,就是花好多心力去種豆的意思。「早知淮南術」,早知淮南術就是指早知道怎麼做豆腐,淮南王劉安做豆腐的這樣的一個技術,「安坐獲泉布」,泉布就是指錢的意思。《周禮.天官.外府》裡邊就有講到「掌邦布之入出」,「布」就是指泉,它就是宣布,有流行的意思,長的就叫做泉,行就是指往外,那叫做布。「取名於水泉」,為什麼取到用泉這個?就是其流行,這個酒是能夠流通的那個意思。「其流行無不遍」,就是指像泉水這樣子流通,可以到處流通。所以後來我們這個泉布指到的就是指錢的意思,這在我們《周禮》裡邊記載到。這邊就是講到,朱熹就講到,早知道做豆腐的這個技術的話,就不用那麼辛苦的去種豆子了,還在那邊草盛豆苗稀,很辛苦。

  在《太平寰宇記》裡邊就記載到這個,前面有跟大家介紹到的八公山,這就是以前淮南王跟八公登山。八公是哪八公?就是蘇菲、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晉昌,這八個,這是淮南王很好的,就在他身邊的這些臣子。「與八公登山,埋金於此,白日升天。」淮南王劉安非常信奉道術,常常在煉丹。所以相傳說,他不小心就把石膏混入豆漿裡邊,就結成豆腐了。

  這個酈道元的《水經注》裡邊有「肥水」這篇,這個肥水「北對八公山」,北對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祖之孫,「厲王長子」,厲王的長子,「折節下士」,折節下士就是指,就是有一些很好的賢士,他能夠禮賢下士,八公就是這樣來的。「篤好儒學」,還有「養方術之徒數十人」,養方術就是指煉丹這一類,這個道教這一方面的,「皆為俊異焉」,這些人都滿奇特的。他就是常常跟這些方術之人在那邊煉丹,所以才煉出豆腐來。這一段記載它的一個大概的來由。

  再看到這個「僧謂魚曰水梭花,僧謂雞曰穿籬菜」。

  這邊講到就是僧人給魚起個名字,就叫做水梭花。我們來看一下註解的第一個「水梭花」,就是魚的隱稱,就是不直接講魚這個名稱。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僧人是素食,在中國我們僧人是素食的,諱言葷腥之名,就是避諱不講,就是隱蔽不講這個葷腥之名。因為這個魚是常常在水裡邊游來游去,形似穿梭。穿梭那個「梭」是指織布機上邊有一個梭子,這樣跑來跑去,在織布的時候滑過來左邊,滑過右邊,然後就把毛線給織成一整片,所以形似穿梭,所以叫做水梭花,因為牠是在水裡邊,魚是在水裡邊的。

  第二個「穿籬菜」,穿籬菜是雞,因為雞常常在築著籬笆的菜裡邊到處晃,到處晃這樣子,吃,有時候就是菜裡邊蟲子。我們鄉下裡邊養的雞,也是會放在田裡面,就是田邊,關在田邊,有時候牠大部分都是野放,然後牠就會跑出來到處覓食,這樣子的情形。宋朝蘇東坡有《東坡志林》講到「僧文葷食名」,「僧謂酒為般若湯」,另外這個酒還叫做般若湯,把酒叫做般若湯,把魚叫做水梭花,雞叫做鑽籬菜,我們這邊是寫穿籬菜,就是穿,鑽,鑽來鑽去,穿來穿去,這個OK,意思是一樣的,鑽籬菜。這就是不同樣的一個名稱。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去火抽薪。」

  這邊「臨淵羨魚」,臨淵,臨就是面臨的這個深淵,你在那邊羨慕著這個魚兒,你不如退回去,就是回去結網,就是織網,然後再來捕魚,這樣的意思。

  我們看一下這個註釋第一,「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裡邊講到「臨河而羨魚」,臨著河而羨慕那些魚,「不如歸家結網」,不如就回家去結網,這邊是指臨河。《漢書.董仲書傳》裡邊,他寫到是「臨淵羨魚」,淵就是我們講深淵,就是水池,「不如退而結網」,你不如回去結網。臨淵,臨著這個深淵,看到這些游來游去的魚兒,在那邊羨慕這個魚,就是想抓回去這樣子,不如退而結網。這句話後來我們在講到就是說,我們在羨慕一件事情的時候,光羨慕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親自去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是這一句的註解,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再下來是「揚湯止沸」。揚湯止沸這個「湯」就是開水的意思。把開水從鍋裡邊舀起來叫揚湯,就把鍋裡邊的水把它舀起來,然後再倒進去來阻止水的沸騰。這樣的動作實在有點笨,是不是?沒有辦法把事情徹底解決了,揚湯止沸。「不如去火抽薪」,這麼做不如去火抽薪,這才徹底。去火抽薪就是把這個柴薪,把那些木柴把它抽出來,火自然就會滅掉了。不如去火抽薪,就是抽去柴薪,然後滅掉火,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看一下《呂氏春秋》裡邊講道:「揚湯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則止矣。」他說揚湯止沸,把開水從鍋裡邊舀起來,再倒進去,來阻止水的一個沸騰,這是不能夠阻止的。「去火則止」,把火去除了才能夠止。你不想讓它沸騰,那就是把下邊的柴火給它抽出來就可以了,把火給滅掉,這個水就不再沸騰了。

  漢朝枚乘的《上書諫吳書》裡邊有講道,「一人飲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他說「一人飲之」,一人飲它,「百人揚之」,百人同樣去把它舀出來,也是沒有用的。這一大鍋水,一人飲之,然後百人揚之,你還是沒有辦法去阻止它的一個沸騰的那個情形。「無益也」,沒有幫助的,一點都沒有幫助。「不如絕薪止火」,你不如就絕薪,把薪給斷絕了,不要再放柴火進去了,把柴火給抽出來了,這樣子就能夠把火給止住,這樣去火抽薪。這個是後來我們在講到,就是說在做事情的時候要徹底,然後要用對方法。

  我們再看下一個「羔酒自勞,田家之樂;含哺鼓腹,盛世之風。」

  「羔酒自勞」,這個勞就是慰勞自己的意思,這個勞就是慰勞。以羔酒,羔是什麼?小羊,羔是小羊。漢朝楊惲,一個豎心旁,一個軍人的軍,這個字念作ㄩㄣˋ,《報孫會宗書》裡邊就講道「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那個字念作ㄆㄠˊ,一個包再一個火念作ㄆㄠˊ,就是以火燒烤食物,烹羊炰羔,「斗酒自勞」。就講到「田家作苦」,田家就是農家的意思,農家很辛勞,在田裡邊工作真的是很辛勞,陽光又好大。「歲時伏臘」,歲時伏臘,我們後來歲時伏臘,也常常會講到就是說逢年過節的意思。「伏臘」,伏就是指夏日伏日。像現在就是剛好是三伏天,現在是三伏天,從六月,國歷六月二十二號到七月二十幾號這個地方,就是三伏天。這是一個人體裡邊,要把濕氣排除的一個最佳時間,所以這個時間不能熬夜,不宜熬夜,不能喝冰涼的東西,要不然那個冰寒的東西還會積在體內。三伏天,這個時間是很重要,是很重要的養生的時間。「臘」就是臘日,就是冬天。後來我們也常常講歲時伏臘就是指到逢年過節。在這些節日的時候,這些田家就會利用這種時節,然後「烹羊炰羔」,就烹羊然後炰羔,「斗酒」,喝酒,自我慰勞自己一下,宰羊飲酒來慰勞自己,這樣的一個情景。展現了那種田家生活,工作的時候,下田的時候很辛勞,但是休息,這些逢年過節的時候,就也有田家樂的那種感覺。像我們鄉下地區,逢年過節各種節日,也都會有很多的這種各個節日的一些活動,感覺就是一個休息時間,藉著這種逢年過節也慰勞自己一下,那時候就會煮得特別好吃,比較多一點。不過現在就是因為食物很多了,大家也不會特別,這過年的氣氛就沒有那麼濃了,過節日的氣氛就沒有那麼濃。因為平常可以吃的東西太多了,你就不會渴望那個節日的時候,節日的時候能夠有這種烹羊炰羔這樣子,斗酒自勞這樣子的那種期待感。現在是隨時你都吃得到,所以一點那種新奇的感覺、期待的感覺是沒有的。所以這邊的「羔酒自勞,田家之樂」就是指這樣子。

  「含哺鼓腹,盛世之風」,這個詞彙很好玩,「含哺鼓腹」,這個哺是指口中所含的食物叫做哺,含哺就是嘴巴都還含著食物,「鼓腹」,肚子鼓鼓的。那就是什麼時間才能夠這樣,嘴巴又含著食物,然後肚子吃得鼓鼓鼓?就是指太平盛世。

  《莊子.馬蹄》篇這邊講到,它說「夫」,文言文的發語詞「夫」。「赫胥氏之時」,就是赫胥氏這時候,後來稱赫胥氏是炎帝,我們炎帝,兩個火,就是炎黃子孫那個炎帝。「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就是居的時候也不知道要特別做些什麼,行也不知道要前往何處,但是那種感覺就是很優游自在,這句講到是指優游自在。然後「含哺而熙」,含哺而熙這個含,嘴巴含著食物,大家在那邊嬉戲著。「鼓腹而遊」,吃得飽飽的,到處在那邊閒晃。「民能以此矣」,就是當時候的老百姓是可以這樣子,過得與世無爭,人民生活又無牽掛,這樣子的一個情形。

  唐朝成玄英他就做了這樣的一個註解,他說:「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就是為什麼會稱為「赫胥」?就是因為有赫然之德,就是他的德,這個帝王的德行非常的好,然後「使民胥附」,這些老百姓、這些人民都歸附他,所以叫做赫胥。「蓋炎帝也」,就是指我們所稱的炎帝。「夫行道之時,無為之世」,就是說他在行的道就是無為之世。「心絕緣慮」,就是沒有一堆那種掛慮。「安居而無所為」,大家是很安居的,無所為。「率性而動,遊行而無所往」,到處走,但沒有特別說一定要前往何處。「既而含哺而熙戲」,就是嘴巴含著食物,然後熙戲著,「與嬰兒而不殊」,跟嬰兒是差不多的。我們道家裡邊講到的叫「嬰兒乎」,就是指回到了嬰兒時候不被染污的這樣的一個情形。在上古時代,他的道是這樣子,不需要你特別教他什麼禮義,什麼一堆規矩,不必,但是你的所作所為卻都符合道。是後來人貪念愈來愈多,就必須要告訴你,定很多禮法;禮法也約束不了了,那可能就要定刑法來約束你,就這樣子一節一節往下退。那在最早的這樣的一個上古時代的帝王,這是過得非常的優游自在,每個人的行為各方面,大概都在合乎道的這樣一個要求,所以在那邊生活是非常優游自在,所以陶淵明非常的羨慕。我們再往下看,說「鼓腹而遨遊,將童子而無別」,跟童子是沒有什麼分別。「此至淳之世」,這叫至淳之世,「民能如此也」,老百姓都能夠這樣子。所以「含哺鼓腹,盛世之風」,含哺鼓腹。

  我們再看一下「人貪食曰徒餔啜,食不敬曰嗟來食」。

  第一個這個,人貪食叫做徒餔啜。這個「徒」是什麼意思?是只,只是的意思。那「餔啜」呢?這邊我們看一下這個,餔就是食物的意思,啜是喝飲料、喝水,叫做啜。餔是食,啜是飲,我們說飲料。

  《孟子.離婁》篇裡邊講道:「孟子謂樂正子」,孟子跟樂正子說:「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趙岐注解裡邊講道:「學而不行其道,徒食飲而已。」朱熹集注裡邊這個「餔,食也;啜,飲也」,講到就是說,「言其不擇所從,但求食耳」,但求就是只求。這邊就回到在〈離婁篇〉說,「子之從於子敖來」,從子敖那邊來,子就是指樂正子,他的學生,「徒餔啜也」,只是就是吃東西,就是只是去吃它。「不擇所從」,就是指你沒有選擇你應該要學的東西,只是就是別人給你什麼東西,你就塞進去,不加以去選擇它,這樣的意思。孟子用餔啜這樣子的一個詞語,來告訴他的學生樂正子。

  我們再看到這個「嗟來食」,第二個,嗟來食。《禮記.檀弓下》裡邊有記載到這麼一段,「齊大饑」,就是齊國饑荒,「黔敖為食於路」,就是黔敖這個人,就準備了很多的食物在道路上,「以待餓者而食之」,來等待餓的人,就是飢餓的人來吃。「有餓者蒙袂輯屨」,有餓者就是飢餓的人,有餓者蒙袂,蒙袂那個「袂」就是衣袖的意思。古代的衣服袖子很寬大,「蒙袂」就是指用那個寬袖子遮住了自己的臉。那就是不好意思的意思,自己飢餓然後不好意思,就是餓到不行了才來吃這樣子。所以蒙袂輯屨,「輯屨」就是指鞋子,拖著鞋,就是指餓到沒力了,「貿貿然來」,貿貿然就是指無精打采的意思。「黔敖左奉食」,左手拿著食物,「右手執飲」,右手執,就是拿的是喝的,然後就說:「嗟!來食!」這個嗟就類似我們現在什麼?誒。不是有些人在談話的時候常會講誒、誒,不叫人家名字,就誒、誒,這樣子,那「嗟」就是類似這樣,誒!「來食!」來吃啦,這樣子。「揚其目而視之」,就是這個餓者就抬起頭來看他,看這個黔敖,就跟他講,「予唯」,予就是我,「予唯不食嗟來之食」,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就是指誒,你來吃吧,這樣子的食物。所以可見他前面已經碰到好幾個,都有人給他食物,然後就誒,拿去吃這樣子,很不恭敬的這種舉止。「以至於斯也」,而造成現在餓成這樣子。「從而謝焉」,之後,黔敖聽他這麼一講,就跟他對不起,這邊的謝是對不起的意思,就跟他說對不起。然後「終不食而死」,最後還是不吃,餓者還是不吃,結果最後就餓死了。「曾子聞之曰」,曾子聽了這一段,就是聽到這樣的一件事情之後說,「微與」,「微」就是指不太好的意思,微。我們常講頗有微詞,微詞這個微字就是有點,就是這樣很像不太好吧。「其嗟也可去」,他就說,曾子就說,其嗟就是指這個黔敖剛開始跟他講,誒,來吃,其實是可以離開的沒錯;但是「其謝也可食」,他已經認錯了,黔敖已經認錯,跟您道歉了,你就其實可以吃了,不用這麼堅持,這樣子的意思。所以最後他就餓死了。後來我們說「食不敬曰嗟來食」,就是給東西給別人吃非常不恭敬,沒有禮貌,就是有點瞧不起,隨便這樣子。這個就叫做嗟來食,就是從這樣的一個故事來的。

  然後再下來是「多食不厭,謂之饕餮之徒;見食垂涎,謂有欲炙之色」。

  這邊「多食不厭」,這個厭就是滿足的意思,滿足,就是吃了好多,還貪於飲食,不知滿足,叫多食不厭。厭是指足,吃了好多,還是不滿足,很能吃、很能吃。這個「謂之饕餮之徒」,饕餮是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我們古代的鐘鼎彝器常常會雕刻它的頭形做為飾,後來我們常常以饕餮這種動物比喻作很貪吃。《呂氏春秋.先識覽》裡邊就講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有首,這個饕餮有首無身,有頭,沒有身,「食人未咽」,就是食人沒有咀嚼,就直接把他吞下,「害及其身」,結果就害了自己的這個身體,當然就撐破了。吃東西就是要細嚼慢嚥,那它直接就這樣子吞,然後就把他吞進去了,那當然就傷到自己的身體,這個饕餮。後來我們就講到,饕餮就是指貪吃,饕餮。

  「見食垂涎」,見食垂涎就是指看到食物就流口水了,我們說垂涎三尺,垂涎,就流口水了。這個叫做有「欲炙之色」,我們看一下這個欲炙之色,炙是烤肉的意思,炙是烤肉,想吃肉的那個樣子,欲炙之色就是想吃烤肉那個意思。這邊是指在晉代,顧榮跟他的同僚喝酒,看見送肉的人想吃肉的樣子,就將自己的一份給他吃,就是欲炙之色。裡邊記載到顧榮跟他的同僚喝酒,然後送肉來的,就是幫忙送過來,看到很想吃的那個樣子,就分他一份。這叫見食垂涎,謂有欲炙之色。

  我們再看一下「未獲同食曰向隅,謝人賜食曰飽德」。

  「未獲同食曰向隅」,就是沒有被邀請一起吃飯、一起吃東西,叫做向隅。「向隅」就是指面向屋裡邊屋室的角落叫向隅,面向屋室的角落。比喻就孤獨失望,落寞寡歡,沒有人請我吃,就只好站在角落自己一個人,叫向隅。漢朝劉向《說苑.貴德》裡邊就有「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這個之前我們就有提到,這個向隅。所以未獲同食叫做向隅,自己一個人站在角落。

  再下來是謝人賜食叫做飽德。「飽德」就是承受許多的德惠,飽德。《詩經.大雅.既醉.序》裡邊講到「醉酒飽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醉酒飽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詩經.大雅.既醉》,裡邊講到「既醉以酒,既飲以德」,就是美酒飲且醉,然後飽享受恩惠。既醉以酒,就是喝酒,喝到醉,就是指很滿足,然後飽享接受這個恩惠。所以後來我們說謝人賜食叫做飽德,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再看一下下邊的「安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

  「安步可以當車」就是很平和、很安穩的走路,「可以當車」,就是當作坐車一樣的舒服,叫安步當車。後來我們常講安步當車,安步當車就指我們處在任何的一個情況,當你心平定的時候,安靜、平定,不會過分的奢求的時候,其實安步可以當車,就是平和安穩的走路當作坐車一樣的舒服。「晚食可以當肉」,晚食是指很晚才進食。這個是指什麼意思?就是指肚子很餓了你才吃,你會覺得這樣東西特別好吃。人如果吃飽了再多一樣東西給你,都覺得再好吃、再好吃的食物在你面前,你大概一點想吃的欲望都沒有,因為已經太撐了。如果是很晚你才吃東西,「晚食可當肉」,意思是說即使擺在面前的沒有肉,沒有一些佳餚,你也會感覺上好像吃肉一樣的鮮美,很好吃這樣子,晚食可以當肉。

  好,這邊特別引到的是這段,講到「安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的這一篇文章,典故從這邊來,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顏斶」,「顏斶辭去曰」,顏斶就是戰國時代齊國處士顏斶,生性很淡泊名利,他就離開,然後他就講道:「『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

  我們先看一下下面的這邊有註釋。這邊「顏斶」,就是戰國時代齊國的一個處士,顏斶,生性淡泊名利。我們再看到第二個「鄙野」,窮鄉僻壤,叫鄙野,就是指不是一個很發達的地方,窮鄉僻壤。第三個「晚食以當肉」,延後吃飯,這剛跟大家講到,讓肚子餓一點再吃,就算沒有肉,吃起來會像吃肉一樣鮮美。「安步以當車」,慢慢走路代替乘車,後人引申為勤儉,不貪富貴,能安於貧苦。再第五個「貞正」,「清靜貞正」,貞正就是堅定正直。「虞」是通娛樂的娛,就是快樂的意思。第七個「反」,就通返回的返,辶字旁那個返,就是回去的意思,回去。

  好,這邊就講到顏斶,他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有一天齊宣王慕名來召見他,但是齊宣王看到顏斶就叫他過來。他也就很生氣,顏斶就以相當的口吻,不太好,他說,「大王,你過來」,這樣子叫他過來。宣王聽到他這麼樣一講他也很生氣,旁邊的大臣也很生氣,他就責問這個顏斶說,「大王是君,你是臣,你怎麼可以無禮叫大王過來?」然後他就跟他講,「如果我上前去,代表我貪求權貴而逢迎奉承;但要是大王過來,正說明大王是一個禮賢下士的明君。這樣子不好嗎?」他就這樣子跟他講。齊宣王聽完之後忍住了生氣,然後就大聲說道,他就說,「你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很鎮定的就回答他說,「自然是士人尊貴,這可是歷史有根據的」。他就說,「從前秦王在攻打齊國的時候,就下過一道命令,誰敢在賢士柳下惠的墓地五十步內砍柴者,一律處死;同時又下另外一道命令說,誰能砍下齊王首級就封侯並賞千金。如此看來,貴為一國之君的頭,竟不如一個賢士的墳墓」。他就跟他講這樣子。齊宣王聽完之後就自覺得自己理虧,就想用榮華富貴來留住顏斶。不過顏斶就立即向齊宣王婉謝。他就跟他講,「我一向粗茶淡飯慣了,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我覺得慢慢的走路就像乘車一樣,延遲吃飯的時間,讓肚子餓點再吃,也像吃肉那樣的美味了」,他就跟他講,「清靜無為,自得其樂。一個臣子該說的話我都說完了」,他就說「讓我回去吧,我想過自食其力這樣的生活」。說完就跟齊宣王就拜別離去。我們再往下看一下「飲食貧難曰半菽不飽,厚恩圖報曰每飯不忘」。

  這邊「貧難」就是指貧苦困難的意思。「半菽不飽」,「半菽」就是吃的飯裡有一半是豆子,指粗劣的飯食,「菽」就是大豆,這個菽是大豆的意思。這邊講到家境窮困的時候常吃不飽,叫做半菽不飽,吃飯的時候沒吃飽叫半菽不飽。

  「厚恩圖報曰每飯不忘」,厚恩就是接受到別人的恩惠,然後常思報答,所以叫做每飯不忘,每頓飯都不會忘記別人給我們的恩惠。

  好,OK,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邊,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好,謝謝各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