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6集

  老師:好,我們來再往下看到第二,注釋第二,「名下無虛」,原意為名氣大者,一定有真才實學,後來我們就比喻為名不虛傳,名下無虛,名不虛傳。在《陳書.姚察傳》,姚察是誰?我在後邊這裡給大家一個簡單的資料,這個姚察,西元五三三年到六O六年的人,南朝陳這個地方,宋齊梁陳南朝,還有隋朝文學家,就是跨到隋朝這個地方來,是個歷史學家,二十四史裡邊《梁書》跟《陳書》的撰寫者。

  在這個地方,我們來看一下這段話:「沛國劉臻,竊於公館訪《漢書》疑事十餘條」,就講到沛國劉臻,他竊於公館訪《漢書》裡邊疑事十餘條,「並為剖析,皆有經據。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意思就是說,劉臻他在看《漢書》裡有幾條,有些有點疑惑,後來加以去剖析,發現其實都有經據,就是指這些都有所據的,《漢書》裡邊的這十餘條其實不是亂寫的,都有所據的、有經據的。「臻謂所親曰」,劉臻就講到,「名下定無虛士」,就是指確定有這樣寫,那絕對就是如此,沒有虛士,不是虛講這些事情的。所以後來我們講到「名下無虛,方能好古」,就是這樣子,了解盛名之下必定沒有虛才,他具備了這樣的一個盛名,必定是沒有虛才的,我們有這樣的認知之後,我們才能夠方能好求古道。我們才會說,古人所留下的這些書裡邊所記載到的這一些人,他們都是真才實學的,這樣我們就會去好求古道,確實所言不假,這樣的意思。

  OK,我們再往下,「黨惡為非曰朋奸」,我們剛剛也一直看到「朋比為奸」這個詞彙,還有「周比」這個詞彙,這個都跟結黨有關聯的。「盡財以博曰孤注」。

  我們看一下字面上的意思是這樣,跟惡人,黨惡為非就是跟惡人結成黨派,做非法的事情,這種就叫做朋奸。「朋奸」就是我們常會用四個字叫做「朋比為奸」,朋比為奸,比就是並排的意思,就結集在一塊。「盡財以博曰孤注」,盡財就是指什麼?把所有的錢財都散盡了,都拿去賭,這個叫做孤注,我們現在比較常用的詞叫孤注一擲。

  我們再看到注釋第一條,「朋奸,言朋比為奸」,就是朋比為奸,結黨營私,然後聚在一塊做非法的事情。「奸」,不好之事。

  「孤注」,就是盡其所有,全部下注。孤注一擲就是賭這一盤的意思,用我們比較江湖的味道,就賭這一盤,孤注一擲,以決勝負。比喻在危急的時候投入全部的力量,做最後的一個冒險。

  《宋史.寇準傳》,這個寇準為人,他的一生三個大起大落,為人很奢豪,因為建下功績,年輕的時候就得到很高的一個位置。這邊「寇準傳」裡邊就記載到,「欽若」,王欽若講到了這麼一句話,「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這段話是指什麼樣的意思?皇帝,昨天我們有講到陛下,他說,「皇帝,您有聽說博嗎?」「聞博乎」就是有聽過賭博這個博是什麼樣的情形嗎?他就跟他講,「博者輸錢欲盡」,輸錢欲盡就是指把所有的錢全部拿出去,「乃罄所有出之」,罄裡邊所裝的所有東西都把它倒出來,這個就叫做「孤注」。他先跟皇帝講什麼叫做博,賭博裡邊的一法,叫孤注。把自己身邊所有的東西、所有的錢財全部拿去賭了,這個叫做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寇準他就是孤注,「斯亦危矣」,這是非常危險的,很可怕的。當時候金人犯邊,很多人決定要不要去討伐,當時候寇準就叫皇帝,你去吧,就叫皇帝要親征。果真寇準運氣也滿好,那次打勝仗,因為這樣,寇準回來之後就升官了。但是後來欽若就跟皇帝講這樣的話,他說寇準是拿你當孤注,叫皇帝去打仗,親自帶軍、領軍去打仗。所以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這是非常可怕,他把你當棋子,然後就是賭博。後來因為這樣,皇帝對寇準也就特別的有一個防備。所以有時候人的一句話,皇帝聽了,也有理。寇準這個人為人也有點傲慢,然後又奢侈,在宋朝他的時間裡邊大起大落,三個大起大落,為官也很高,最後任職很高。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則:「徒了事曰但求塞責,戒明察曰不必苛求」。這裡講到「徒了事」,徒了事就是指只圖怎麼樣?了事,了事就是把事情給解決了,隨便把事情結束就好了,這種叫做但求塞責。「但」就是只,只求塞責的意思,只想馬虎的就結束一件事情,這個叫做但求塞責。「戒明察曰不必苛求」,戒明察就是以明察為戒,這個叫做不必刻責。就是勸戒別人不要細究深察一些事情,這個叫做不必苛求。「明察」就是察到非常非常微細的。那叫做「不必苛求」,就是對於一些很細很細的東西,不要再加以去,有時候該放了就放,這也是一種藝術。

  我們來看一下注釋裡邊,「但求」就是只求的意思,只求。「塞責」是搪塞責任,敷衍了事,叫塞責。第三,「苛求」,苛原來的意思是細草的意思。我們講煩政叫做苛政,煩就是我們說好煩,事情很多很煩,煩政就是叫苛政,就是很細很細,細草,好多好多這樣子。苛求就是要求很細很細很細的東西,所以後來刻責就叫做苛求。苛原來的意思是細草的意思。所以這邊「戒明察曰不必苛求」,就是告誡別人不要太明察,就是細的東西看到那個毫毛裡面去了,這個叫做以明察為戒不必苛求。

  好,我們再往下,我下邊有特別再跟大家補充了「唐塞」。我們常講唐塞,唐塞唐塞,從塞責引申出來,唐塞這個唐是隄防的意思,唐塞原指是堵塞隄防上的孔。這句話在《淮南子.人間》篇裡邊講到,「唐有萬穴」,隄防裡邊有萬穴,「塞其一,魚何遽無由出」,魚就沒有辦法游出去。所以後來我們的唐塞,後來就寫到扌旁或者是用土字邊。土字邊的這個塘我們就比較知道,堤防,池塘、堤防。這是從這邊塞責,跟大家多補充了唐塞這個詞彙。

  好,再下來,「方命是逆人之言,執拗是任己之性」。「方命」這個詞彙就是指逆人之言。逆的對面一個名稱就叫做順,意思是順命跟逆命,順著命跟逆著命,這樣就很容易去理解到。方命是逆人之言,就是指別人所講的話忤逆他,沒有按照他所講的去做。「執拗」,執拗是任己之性。這個字拗,個性非常的固執倔強;它有另外的讀音,像詩詞裡邊的拗救。執拗這個詞就是指執己之性,固執倔強。

  「方命」這個詞在《尚書》裡邊就出現了,方命是違命的意思。《尚書.堯典》裡面就講到「方命圮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不遵守命令,方命,不遵守命令。「圮族」就是危害同族。這圮字就是傾倒的意思,所以圮族就是讓這個族傾倒,就是危害同族的人,方命圮族。

  然後「執拗」,執拗是固執任性,不聽別人的意見。王安石變舊制,立新法。當時候宋神宗就問司馬光(司馬光我們昨天有讀到),他說,「安石何如人?」我們現在講這個人怎麼樣,安石何如人,意思就是說王安石這個人怎麼樣。然後司馬光就回答說,「人言安石奸邪,是毀之太過。但不曉事而執拗耳!」司馬光他雖然很反對很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但是我覺得從他講這句話裡邊,可以看到司馬光的為人,他是非常據理,不是我反對你,然後就說你這個人很不好,沒有。他說「人言安石奸邪」,人家講王安石這個人很奸邪,他說是毀之太過了,他說這是詆毀得太過分了,他這個人只是怎麼樣?「不曉事而執拗耳」,不曉得那個事情應該是要如何是適當的,執拗,就是固執自己的意見去做,這個拗就是固執。

  下邊這裡我有特別跟大家標出這個音,「拗」,讀作ㄋㄧㄡˋ的時候是固執、倔強;讀作ㄠˋ是不順,像拗口,反抗;讀作ㄠˇ是折,拗折;再下來讀作ㄩˋ,是抑制。所以這個字的讀音比較多一點,ㄋㄧㄡˋ,然後ㄠˋ,ㄠˇ跟ㄩˋ,有這幾個讀音,不同樣的解釋。我們中國音有表意作用,這個字讀音不同,它的意思就不同,同一個字讀音不同,它意思不一樣,表音,音有辨義作用。這是第四聲ㄋㄧㄡˋ;這是ㄠˋ,第四聲;然後這下來是ㄠˇ;這是ㄩˋ,第四聲。

  下一個,這個句子,「曰覬覦,曰睥睨,總謂私心窺探;曰倥傯,曰旁午,皆言人事紛紜」。就講到曰,「曰」就是說,「覬覦」,然後「睥睨」,這個意思就是說「私心窺探」,就是指自己私心想要去獲得,叫私心窺探。「倥傯」跟「旁午」,「皆言人事紛紜」,倥傯跟旁午這兩個詞都是指人事紛紜的意思。

  我們再來細部看一下注釋的地方。第一個,「覬覦」,覬覦這個詞就是「欲得也,希幸也」,意思就說心裡邊很想獲得,。「覬」是從見,見是眼睛看。「睥睨」,睥睨是側眼窺察,也是眼睛看。所以你看到這兩個字都同部首,就是跟眼睛有關,覬覦是見,然後睥睨是目。就是指私心窺探,就是自己內心很想要去得那個東西,然後去窺探一下怎麼樣子,可以有沒有機會。這都屬於比較非分想獲得一些東西。

  另外下邊特別再加註一下「睥睨」這個詞,平常可能大家比較少去用到,睥睨,古代城牆上的矮牆叫睥睨,然後就躲在那邊偷偷看。

  然後我們再看到「倥傯」,倥傯是多事,困窮又不暇。就是很多事情,然後忙得焦頭爛額,那樣的情形叫倥傯。

  「旁午」,旁午這個詞大家可能比較少見一些,旁午是縱橫交錯,比喻事情繁雜。在《漢書.霍光金日磾傳》,這個字念作ㄉㄧ。霍光一個人名,然後金日磾一個人,就是寫傳的時候有時候會把它合傳,有些相同性質合傳寫的。「霍光」篇裡邊說,「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這一段寫的是什麼?「受璽」那個璽字,這璽字是指皇帝的用印,所以受璽就是代表你接掌帝位的意思。其實這個寫到的是劉賀,劉賀這個人很有才俊,但是很受霍光的遭嫉,當時候霍光是一個擁有大權的人,本來帝位也不是劉賀所接……

  劉賀在這邊有,賀,道賀的賀,劉賀。我們先看一下劉賀,然後再來看這段文字會比較清楚一點。他說劉賀是公元前大概九十三年或九十二年,這有時候會相差一年,到前五十九年,漢武帝劉徹的孫子,生於昌邑,西漢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二十七天。元平元年,就是西元前七十四年,漢昭帝駕崩了,結果因為漢昭帝沒有小孩,劉賀就被徵召入朝,立為皇太子,六月的時候就接掌了皇帝的印,「璽綬」,承襲了皇帝的一個尊號。但是後來霍光跟張安世,他們就策劃要把他給廢掉。然後裡邊就講到他非常的淫亂怎麼樣。但是最近在出土,後來所謂稱的漢廢帝就是指劉賀,從他的墓裡邊發現它所放的這些東西,很多就是跟我們儒家的這些思想是有關的。所以後來有人再推翻到,就是說當時候霍光講他非常的淫亂這樣的一個情形,有人認為是霍光他們這些人因為跟劉賀不和,然後故意為他編織的一個罪名,然後把他皇帝的位子給扯下來。

  這段裡邊就講到就是說,「劉賀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使者旁午」是指什麼?就是指派遣那個使者非常的多,跑來跑去。然後「持節」,持節的意思就是指到,我們古代讓使者出去辦事情,要給他一個符節,代表就是說你可以拿著這個東西,拿這個印信去辦事情。結果「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就是到處去跟好多地方要東西。結果要回多少東西?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裡邊就記載劉賀的一個狀況,非常的貪婪,這樣的意思。這邊使者旁午,這個詞彙在這。

  唐朝顏師古對旁午這個詞做了一個註解,他說這個字就是縱,我們現在說縱橫交錯,加上糹字旁,「一從一橫為旁午,猶言交橫也」,交橫也就是交錯,直的橫的這樣交錯的。「子午當中,故曰縱;卯酉在旁,故曰橫。」這個旁其實有臨近、靠近的那個意思。後面這一句「子午當中,故曰縱;卯酉在旁,故曰橫」,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圖,這是我們的十二時辰。我們常講子午線,地理以前學到本初子午線,這個子午就是指中間的這條線;這個旁邊就是指卯酉,這兩邊。我們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然後這邊這個是子,這裡是丑,然後寅、卯,卯在這個地方,它這邊還有顏色把它區隔開來,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二十三到一是子時,然後午時是從十一點到十三點,這邊這午時,子午線所以是直的,叫午;然後橫的就是卯酉。所以直的、橫的叫交錯縱橫,這樣的意思。這個旁午,所以後來講旁午就是指人事紛紜。使者旁午就是指使者到處很忙很忙。

  「倥傯」這個詞後來我們也常用到兵馬倥傯,就是指戰亂不斷的意思,戰亂不斷,兵馬倥傯。

  下邊這邊,這個「磾」字特別在這邊,這個磾字也少見,所以我就想說又讓你們再多學一個字一下。這個磾,黑石,可以染繒,繒就是絲織品的總稱,產於瑯琊山。這個磾是黑石的意思。

  我們接著再下一個:「小過必察,比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甚於落井下石」。

  這些詞彙我們倒是現在還滿常用的。他說「小過必察」,就是小小的過錯都去查得很清楚。「比之」,這個比之就是好比。好比吹毛求疵,吹毛求疵很簡單,然後去找那個小毛病,叫吹毛求疵。「乘患相攻,甚於落井下石」,「乘患相」,乘就是別人遭遇什麼樣一個情形,然後你乘著那個機會,「患」就是指有急難的時候,乘著別人有急難的時候又加以去「相攻」,攻字很多種,像他有用言語的、用肢體的,這些都可以叫做攻。「甚於落井下石」,這個比落井下石還可怕,這個甚是更超過的意思,甚於落井下石。「乘患相攻,甚於落井下石」,乘著別人有危難的時候,他不僅不去救他,反而乘著這個時機去陷害他,這個比落井下石更厲害、更可怕,甚是更加的意思。

  我們來看一下注釋一,「吹毛求疵」。字面上我們看,吹開皮上的毛,皮毛,而故意去挑剔毛病,這叫做吹毛求疵。當然後來我們就知道,當我們講你不要吹毛求疵了,意思就是說對於這件事情你不要,這樣已經很好了,不要再又把它看到很細很細的東西,我們就會這麼樣的使用這個成語。「疵」字是小毛病的意思,小毛病。

  《韓非子.大體》篇裡講到:「不逆天理,不傷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這邊文言句,所以在這裡特別有它的語義。「不逆天理」,這個逆我們前面也講到,就是違背的意思。不違背天理,就是大自然的自然之道。「不傷情」,不傷人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吹起皮毛然後去尋找那個小毛病。「不洗垢而察難知」,就是不洗去污垢,然後去詳查那些隱病。「不引繩之外」,不引繩之外就是不把法度隨便,這個繩墨,這個繩就是指我們的一個規矩法度,不引繩之外就是指不把法度隨便的,外就是往外擴張。「不推繩之內」,就是也不把法度任意的縮小,外是往外擴張,內是縮小。意思就是說,法度是怎麼樣的規定,我們就按照那個規定去做的意思。「不急法之外」,這個急就是苛求的意思,法之外就是法令所沒有規定的,法之外就是指法令沒有規定到的東西,你不要去苛責,不急。「不緩法之內」,法之內就是法令有規定的,那你不寬緩,絕不寬緩,該罰則罰,這樣的意思,用法。《韓非子》裡邊的文章大概就講到,人君在統治法、術、勢的時候,要怎麼樣的去運用它。這邊講到就是對待法的一個觀念,「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所以我們講到不吹毛而求小疵,我們簡單現在講叫做吹毛求疵。

  第二個「患」字,那個患是災難的意思,乘患相攻,患是災難。

  「落井下石」,就是看人家要掉進井裡邊,然後不伸手去救他,反而推他一把,又把石頭給扔下去,叫做落井下石。下,這當動詞,丟下,丟下石頭。這人掉進井裡邊,你沒有把他拉一把,然後還把石頭給丟進去砸他。這邊就比喻乘人有危難的時候加以陷害。

  唐朝韓愈有這麼一篇《柳子厚墓誌銘》,柳子厚就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裡邊前面韓愈、柳宗元。韓愈為柳宗元所寫的墓誌銘,他說:「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於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這就是落井下石。這一段大概的意思就是講到,「士窮乃見節義」,就是士人在窮時乃見節義,就是說在危難的時候,你才可以看到士的一個真正節義之氣。平常大家,就像朋友也一樣,平常大家可能都很好,然後到有利害關係的時候,真正的朋友就跑出來了。不會跟你計較的,然後會在你有危難的時候伸出手來援助你的,這叫做真朋友。這段就寫到就是說,平常巷里之間,大家相處起來都好像很好,然後喝酒玩遊戲互相在那邊遊樂,看起來「詡詡強笑語」,就是很像大家聚在一塊非常的和睦,然後說笑。但是平常就是好像講肺腑之言,「握手出於肺肝相示」,就是指握手很義氣相挺那種情形,然後「指天日涕泣」,這個指天日然後涕泣,「誓生死不相背」,就是說生死絕對不會相違背,「真若可信」,看起來很像非常可信。但是「一旦臨小利害」,結果有朝一日臨小利害,這還小利害而已,不是大利害,「僅如毛髮比」,像毛髮這樣的利害而已,結果竟然怎麼樣?「反眼若不相識」,反個眼都不認識你了,說不認識你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就是掉落井中了,或是陷阱裡邊了,你不伸手去救他出來,反而又把他擠下去,把他推下去,然後接著又把石頭給丟下去。這邊講的就是說平常一些人交往的一個情形。

  我們再下一個,「欲心難厭如溪壑,財物易去如漏卮」。「欲心難厭」,就是欲望非常非常的多,難以滿足,那個厭是滿足。「如溪壑」,如同溪壑,就是河流深谷那樣,非常的深的意思。「財物易去如漏卮」,財物容易流失,就如同用有漏洞的酒器盛酒一樣,你怎麼裝也裝不滿。

  我們看到注釋,第一個這個「厭」字,滿足,這個厭字,厭是滿足。

  第二個「溪壑」,是溪谷河溝叫溪壑。後邊我們常講,用填不滿的溪壑比喻為貪得無厭。我們有個詞語叫做欲深溪壑。「欲心難厭如溪壑」,就是一個人的欲望很深,難以滿足,就好像怎麼樣子?那個溪壑那樣的深的意思。溪壑,溪谷、山谷。溪壑兩個字常常放在一塊,壑是山谷的意思。溪流會在哪裡?溪谷,當然也是在最低處,溪流就是在山跟山之間的,匯聚在山跟山之間的山谷裡面。所以後來我們有個詞叫欲深溪壑,就是欲望如溪壑般這樣深。我們也常常用這個詞比喻到人貪得無厭,貪得無厭,那個厭就是滿足。

  第三個「漏卮」。漏卮這個是有漏孔的圓形盛酒器。卮是是圓形的盛酒器。我特別找了一張圖,這個古代器皿,常用來盛酒,圓形盛酒器,大概就這樣的一個。這是玉卮,用玉做成的。這個漏卮就是指有漏孔,有漏孔的話,你東西裝進去不是全部都漏掉了嗎?

  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氾論訓》裡邊有講到,他說「今夫霤水足以溢壺榼」,那個字念作ㄎㄜˋ,「而江河不能實漏卮」。漢朝桓寬的《鹽鐵論.本議》這邊也講到,「故川源不能實漏卮,山海不能贍溪壑」。我們先看到第一句的這個地方,霤水也可以寫成這個字(溜),下邊這個三點水再一個留下來的留,這個字,也寫成這個字,霤就是屋簷上邊流下來的水。這個水是很少的,這個屋簷流下來的水能夠有多少?但是「霤水足以溢壺榼」,就是滴著滴著,它還是會把這個壺榼,就是有蓋的盛酒器,這個榼是有蓋子的盛酒器,後來也指像盒子那一類東西,滴著滴著雖然很少,滴著滴著它也可以把那個容器給滴滿的意思,可以把壺榼滴滿。「溢」就是水跑出來的意思,這個溢字旁邊我們現在都還會加個三點水,其實沒有三點水這正是一個本字,上面的那個就是代表流水的意思,下邊就是皿,水溢出了,滿了跑出來了,這個叫做益。這個皿,器皿,水溢出來了。左邊後來我們又多加了一個三點水這個部首,因為益後來大家又用到別的地方去,現在又多加了一個三點水。「而江河不能實漏卮」,這個江海、江河的水不能夠把漏卮給填滿,因為一裝就漏掉,一裝就漏掉,這樣的意思。這裡講到「故川源不能實漏卮」,川源沒有辦法實漏卮,這個實在這邊都當動詞用,川源不能夠把漏卮給填滿。山海也不能夠贍溪壑,贍溪壑那個「贍」是滿的意思,贍是滿,也不能夠滿溪壑,也不能把溪壑給弄滿。所以看到這個「欲心難厭如溪壑,財物易去如漏卮」,如果不知節度使用,再多裝進去也是漏掉。財物易去如漏卮,就是財物容易流失,如同用有漏洞的酒器去裝它,你怎麼裝都是裝不滿,沒有辦法去開源節流,還是填不滿,這樣的意思。他們就透過這些器物的這種比較,來談論一些事情,山海也不能夠把溪壑給填滿。

  我們再看到這個:「頓開茅塞,是感人之教益;深蒙藥石,是謝人之箴規」。「頓開茅塞」,茅塞就是請求別人的教導,我們比較常用茅塞頓開,這是「感人之教益」,感謝別人這個教導。「教益」就是教導,讓我獲益,有所收穫。「深蒙藥石」,深蒙藥石是指感謝別人的箴規、規勸的意思。箴規,規諫的詞語。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茅塞」。茅塞就是茅草堵住了、塞住了山徑小路,山徑就是山中小路。比喻思路堵塞了、閉塞了,愚昧不懂事情。

  這句話在《孟子.盡心篇》裡邊講到,「孟子謂高子曰」,孟子跟高子說,高子是他的學生,齊國人。他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說你現在被塞住了。他就跟他講,「山徑之蹊間」,這個山徑就是山裡邊的路,然後這個「蹊」字,人行處,有人走的地方,山徑之蹊大概就是指很窄的那個山間的小路,很窄的這個山間的窄路,山邊,山,是山,一直講到鄉間小路去比較好講。「介然用之而成路」,介然是指專心一致的,沒有任何旁騖,堅定不移的那個樣子,你去用,就是去走它,那它就會成一條路出來。這裡就是經常不斷的意思,你經常不斷的去走,然後它就會走出一條小路了,走出一條路出來。「為間不用」,為間不用就是指你一段時間沒有去走它了,「茅塞之矣」,茅就是茅草,茅草就把這個路給堵住了,就是把它長滿了,路就被掩蓋住了,這樣的意思。他透過這樣就跟他講,「今茅塞子之心矣」,現在,茅,這個茅草堵住你的心。當然這個茅草現在所指到,就是指其他的,可能一些道理你想不通,一些東西塞住你了,那就是茅草,茅草堵住了你的心。

  這句話其實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指到就是說,為善向學須要有恆心,不可間斷的意思。為善向學須要有恆心,不可以間斷,必須要介然用之而成路,必須要徹底。我們昨天有談到憨山大師講到的,這個必須要持之以恆,是永不間斷的。如果一有間斷,這個茅塞之矣,這個茅草就堵住了,把它阻礙了、塞住了,這個心不暢通了。所以這邊講到主要就是要常常介然用之而成路,主要就是這個,要有恆心,不可以間斷。後來我們就把這句話講到就是說,在聽別人一句話,原來這個心被堵住的,這個茅塞,這個心被茅所堵住了,因為別人的一席話點醒,然後就開了,所以茅塞頓開就是指這樣子。

  在第二個注釋這個「藥石」,治病之藥物跟砭石。這個都是我們在治病的時候所用到的東西,治病讓身體變好,當我們用言語規勸別人的時候,就可以把它比擬成為藥石。這個規勸進言,透過話語治人家的心,藥石治的是身體的病,言語治的是心的病。所以我們也常常深蒙藥石,就是感謝別人的勸誡的意思。

  這邊有一個很可愛的故事,《舊唐書》裡邊記載到,他說,「十七年,授太子右庶子,又上疏切諫時政得失,特賜鍾乳一劑,曰:『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真的很可愛這個皇帝,這是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的時候,這「十七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的時候,「授太子右庶子」,就是指讓高季輔擔任太子李治的右庶子,輔佐教導太子的。「又上疏切諫時政得失」,高季輔又上疏,上疏去勸諫當時候,就是跟皇帝講一些當時候政務的得失。「特賜鍾乳一劑」,特別送他鍾乳一劑,鍾乳一劑這個鍾乳,這個是藥之貴者,然後就送他鍾乳一劑,一劑鍾乳的意思。中國人常常會把量詞單位詞放在後面,鍾乳一劑就是一劑鍾乳。「曰」,他說,皇帝就跟他講,「進藥石之言」,你進我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進藥石之言,前面的進藥石之言是指高季輔勸諫唐太宗的,跟他講一些時政的得失;然後所以現在我就用藥石,他藥石相報是指鍾乳。我覺得古代人講話很妙的。

  還有一個,「箴規」,就是以法正人。「箴」通金字邊的「鍼」字,箴就是我們說的針灸,箴,所以刺病。「規」是為圓,所以為圓,就是指它用來畫圓的,叫規,所以我們圓規圓規。箴規,這兩個都是我們平常生活當中用到的器物,後來我們就引申為以法正人,「箴規」,以法正人。當然這法是正法,一些規諫的這種言詞,然後讓人能夠改過,這樣的意思。

  「清修、芳躅,皆懿行之可師」。懿行ㄒㄧㄥˋ,這兩個都有人讀,如果讀作ㄒㄧㄥˊ,大概就是一般的行為;如果讀作ㄒㄧㄥˋ,大概通常我們是會把它擺在好的德性,這樣做區分。「確論、美談,悉嘉言之可頌。」

  「清修」跟「芳躅」都是懿行之可師,清修跟芳躅這兩個詞彙都是懿美的品行,就是指很好的品行。「可師」就是可以做為效法的一個對象。「清修、芳躅,皆懿行之可師」,就是都是很好的品行,可以去學習的。「確論、美談」,就是確論跟美談是怎麼樣?「悉」,這個悉也是皆的意思,都,都是嘉言之可頌,都是很好聽的。這「嘉言」就是好聽,是好的話,善言的意思。「可頌」,這個頌就是頌揚的意思,值得稱揚。

  第一個注釋「清修」,淡泊修為叫清修。這樣的行為就是美行,可以為人所效法。

  「芳躅」,這個躅字我們可能比較少用到,躅就是前賢名流的遺跡。躅字就是足跡的意思,躅的意思是足跡,這個單字,足跡,引申為前賢的行為、功績。前賢,前面的這些賢人,他們的行為,他們的豐功偉業,很好的一些行為。

  這邊《史記》裡邊講到「萬石張叔傳」,唐司馬貞的述贊,就是唐朝司馬貞的一個述贊,對《史記》裡邊這段,「敏行訥言,俱嗣芳躅」。就是說他的行為,「敏行」,敏行就是指做事敏捷,但是「訥言」是指話,我們說木訥、不多言。「俱嗣」,這個嗣是繼承的意思,繼承芳躅,「芳躅」就是前人的一些很良好的行為的意思。俱嗣芳躅,敏行訥言,這都是很好的句子。

  第三「懿行」,懿行就是善行。「懿」就是美善的意思,懿行就是善行,美善的行為。

  《詩經》裡邊有這個懿德,我們看一下《詩經.大雅.烝民》這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民之秉彝」,人民的秉彝,這個「秉」原來的意思是稻禾,那後來秉彝就是指所擁有的、所持有的、持守的,「彝」是常道、常法,「秉彝」就是常道、常法,人所有的常法、常道。「好是懿德」,喜好是懿德,就是美好的德行。人的秉性大家都很喜歡這樣子,美好德行,好是懿德。這邊,這個詞彙「懿行」,美善的意思,美善的德行。

  「確論」呢?確論這個確就是精闢正確的意思,所以這個還好理解。確論,精闢正確的言論。美談,美就是很好的這些話,都是嘉言之可頌。這兩個詞彙都是屬於值得記取的這種善言、嘉言,值得稱頌。頌,稱揚讚頌的意思。

  OK,我們再往下,「謹飭謂之緘默,息怒謂之霽威」。「霽威」這個詞我們就可能比較陌生一些。這句話意思是說凡事謹慎小心,這叫謹飭,緘默。「息怒謂之霽威」,就是平息那個怒氣,這個叫做霽威,頓時平息怒氣就叫做霽威。

  我們看到第一個注釋。「謹飭」,謹飭就是嚴謹修飭,「飭」這個字就是謹慎的意思,所以謹飭的意思就是做事很小心、很謹慎。

  「緘默」,閉口不說。昨天好像有談到這個緘字,這個緘默。

  《孔子家語》裡邊有「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很有趣。這句話講到「孔子觀周」,就是孔子到周的地方,觀周,到周地這邊來。然後「遂入太祖」,就是周太祖,後來封就是文王、武王。周太祖是誰呢?「后稷」,后稷之廟,后稷是周朝的祖先。相傳姜原,他母親因為踐踏天地的足跡而懷了后稷,一開始的時候她想要把他拋棄了,所以取名叫做棄。棄長大之後,帝堯就把他舉用為農師,農業的農,農師,做事很好,有功,遂封於邰,就邰這個地方,號曰后稷。所以后稷是周朝的祖先,後來這些天子就把他封為太祖后稷。他的后稷的廟,「廟堂右階之前」,廟堂右階的前面有個金人,「三緘其口」。那個金人是怎麼樣的一個塑像?就三緘其口,用了這個一貼,然後把他的嘴封起來。這樣它的含義是什麼?很有趣,「而銘其背」,在他的背部有銘文,寫上了這幾個字,「古之慎言人也」,就是指把嘴巴封起來,然後謹慎小心,「慎言」,不隨便亂說話。所以我們現在這邊謹飭謂之緘默,就是這樣,謹飭謂之緘默。就是我們常常用到的三緘其口,三緘其口的典故就是《孔子家語》裡邊記載到的這一則。

  第三個「霽威」,霽威是息怒的意思。為什麼霽威叫做息怒?如同雨後天霽,霽就是雨停止了。我們有一個詞語叫光風霽月,雨停止了,雨過天青,天就露出青亮的那個顏色,沒有烏雲了。

  《新唐書.魏徵傳》,裡邊有講到「徵狀貌不逾中人」,就是魏徵的狀貌不超過中人,「有志膽」,就是很有膽識。「每犯顏進諫」,常常就是不管皇帝,犯顏進諫,去規諫皇帝錯誤,「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即便碰到怎麼樣?皇帝很盛怒的時候,他神色還不徙。意思是說,犯顏進諫的時候皇帝聽了很生氣,但是他還是神色不變的意思。然後「而天子亦為霽威」,這時候天子看他,我明明已經氣得這樣,你還不動如山這樣。所以可以想見心中無所求了,然後所秉持的那個就是一個正念。所以他覺得該跟皇帝講,就跟皇帝講,皇帝生氣你就生氣,你要斬頭就給你斬頭。我覺得他就是有不亢不卑這種神色,所以神色不徒,然後天子看到他這樣也霽威了,馬上也不生氣了。所以霽威就是息怒了。為什麼會用到霽?就是指雨過之後,天馬上放青了,雨後天青,生氣了之後馬上不氣了,那就是青了。

  下一則:「包公寡色笑,人比黃河之清;阮子鮮許可,誰蒙青眼之顧」。

  這邊講到包公就是我們的包青天包拯,難得有笑容,「寡色笑」,難得有笑容。「人比黃河清」,世人就將他的笑容比作黃河,當他一笑的時候就說黃河變清了。「阮子鮮許可」,阮子就是阮籍,剛剛我們也讀到阮籍。阮籍鮮,鮮就是少,很少,許可就是對別人的一些言語什麼覺得認同,很少認同什麼事情。「誰蒙青眼之顧」,這邊很有趣,記載到阮籍他常常會給別人青白眼,青眼跟白眼。

  我們先看一下包拯的好了。第一個包公,包拯,西元九九九年到一O六二年,字希仁,北宋廬州人,宋仁宗天聖進士,宋仁宗天聖年間的進士。宋仁宗嘉祐六年是一O六一年,任樞密副使,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的成員。入二府,二府是哪二府?宋時中書省還有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權,所以叫做二府。能夠入二府代表你就是屬於國家決策人員之一。但是他雖然為最高決策機關的成員,衣著飲食和器皿依然如布衣時,這個布衣昨天也跟大家介紹過,就像平民老百姓這樣,就是很樸拙。

  《宋史.包拯傳》裡邊記載到,包拯「立朝剛毅,未有笑容,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你看包拯「立朝剛毅」,就是指上朝的時候,他的為人很剛毅,「未有笑容」,沒有什麼笑容的,那些貴戚,那些貴族們,還有那些官宦,「為之斂手」,想要做壞事情就斂手,斂的意思就是收手的意思。「人語曰」,人們就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這句話這是對包青天的,講他是清官。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關節不到,後來我們有個詞語常常講,要做什麼事情要打通關節,要打通關節其實就是指要把那個關節打通血流過去,這邊就是重要的一個地方。關節不到就是指打官司的時候如果沒有錢去做疏通,不到就是沒有錢去做疏通,把這個關節給打開,把它疏通開,沒關係,包公自會做主,為民做主,有閻羅包老,閻羅王很公正,包老就是指包公。包拯「偶有笑時」,偶爾笑了一下,有笑容的時候,因為太罕見了,「人比之黃河清」。因為黃河要變清很難,後來大家看到他偶有一笑,這是很少見的,所以把它比作黃河清。所以「包公寡色笑,人比黃河之清」就是這麼來。

  下邊這個講到的是阮子,「阮子鮮許可」。阮子我們看一下他的生平。阮籍,二一O年到二六三,字嗣宗,三國時代魏尉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竹林七賢,後來想大家可能不知道清楚不清楚,特別把它列出來一下,這就是晉朝的山濤,剛剛我們有讀到山濤,阮籍、嵇康,再加上向秀、劉伶、阮咸跟王戎,這七個人。他們崇尚老莊之學,然後輕視禮法,常常規避俗塵,俗塵就是指世間的這些事情。常常就七個人聚集在竹林之下,肆意酣暢,縱情清談,故稱為竹林七賢。阮籍就是其中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這也是他避禍的,後來其實有人研究到,就是說魏晉南北朝,為什麼這麼有才學的這些人,有時候是時局動亂,後來不得不如此,裝瘋賣傻,就是這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所以我們聽到阮步兵就是指阮籍,阮步兵。

  《晉書.阮籍傳》有這麼一段記載,「籍又能為青白眼」,阮籍能夠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看到禮俗之士,他就用白眼對他。白眼,各位白眼是正視還是斜視?斜視,白眼露的比較多是斜視。我們什麼時候會斜視別人?就是很瞧不起的時候,不屑一顧的時候他會翻白眼。所以看到那些禮俗之士,可能很阿諛奉承,很假的這些人,他就用白眼對他。有一次「嵇喜」,嵇喜是嵇康的兄弟,他就「來弔」,然後「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這個懌字是喜悅的意思,不懌就是很不開心,然後就離開了。「喜弟康」,就是嵇喜的弟弟叫嵇康,竹林七賢之一,聽到這樣的情形,「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結果嵇康怎麼做?他就拿著,齎就是拿著,拿著酒,然後挾琴,挾就是用腋下夾著,叫做挾,用腋下夾著東西,就挾琴造焉,去拜訪他。結果「籍大悅」,這完全不一樣,就非常的開心,「乃見青眼」,就用青眼看他,青眼就正眼看他,就是青眼。

  我們再往下看第三個注釋。青眼,人正視的時候,正面看人家的時候,黑眼珠是在中間的,所以以青眼表示喜愛或看重,也叫做青目,也叫做青睞。所以後來我們常講受人青睞,為什麼用青?青眼的意思。為什麼用這個青字?有人說古代青字是指黑色,但是有一次我有個教詩詞的老師,他特別跟我們提到,他一直想不通,像李白《將進酒》裡邊詩句,「朝如青絲暮成雪」,青絲是指黑髮的意思,黑髮為什麼是講青絲?他說他有一次去印度的時候,要走出關,剛好看到前面有一個女孩子頭髮很長、很黑,走動的時候頭髮晃動了一下,看到的就是深青色。他終於明白,他說原來在光線,黑髮黑到非常亮的時候,那個影子投現出來的是一個深青色的顏色。所以他一直也很不解為什麼是「朝如青絲暮成雪」,為什麼用青絲?明明黑色頭髮,怎麼會是青?他就看到。有一次在上詩詞課的時候,就跟我們講到這樣的一個情形,就是講到青絲,黑髮然後晃動,很黑晃動的頭髮所現出來的光影。我們現在青眼就是黑眼。

  我們再往下,「仇深曰切齒,交好曰知心。大笑曰解頤,微笑曰莞爾」。這邊講到我們人的一些表情,面部表情。仇恨到很深叫做「切齒」,我們說咬牙切齒;交好叫做「知心」,知心之交,交好。大笑,開懷大笑叫做「解頤」;微笑,微露笑容叫做「莞爾」。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切齒」。切齒這邊講到就是齒相磨切,表示極端的憤怒,講咬牙切齒。《劉伶傳》:「怒目切齒」,怒目,很生氣,眼睛所展露出來非常非常的生氣,怒目切齒。

  朱熹《答折子民》這篇文章裡邊寫到,「每讀邸報,觀其怒目切齒之態,未知將以此身作如何處置」。這邊講到每次讀到邸報的時候,邸報很特別,這是漢朝開始各郡國駐京邸的這些官員,就是指這些諸侯、這些郡守住的,到京城來這邊住的地方就叫做邸。他們的工作就是傳抄京都的這些詔令、奏章,還有宮廷及政治新聞的這些文件帶回去。所以這是世界上最早古老的一種報紙,所以後世稱為朝廷官報叫做邸報,就是這樣。最開始其實就是指那些派到京都那邊去的那些官員,到那邊去抄京城裡邊的一些消息、一些詔令、一些事情,然後帶回來。邸字就是古代諸侯入京朝見天子的一個住所,有住的地方,後來像我們的官邸這些。這邊講到說「每讀邸報」的時候,「觀其怒目切齒之態」,看到他怒目切齒的那個樣子,「未知將以此身作如何處置」,不知道要將此身作如何處置好,怎麼辦,這樣的意思,怎麼辦才好。再看到「解頤」的部分,開顏歡笑。頤的部分是鼻子下邊腮頰的部分,就是這個地方,鼻子下邊,下巴中間這一塊,旁邊腮頰的部分。笑的時候,我們兩頤就會開了,所以叫做解頤。我們也常常會講到大快朵頤,吃好吃的東西好開心,嘴巴一直動、一直動,大快朵頤。

  再看到第三個注釋裡邊,「莞爾」就是微笑的意思,微笑貌。《論語.陽貨》篇裡邊就講到,它說「子之武城」,之在這邊當動詞,就是前往的意思,孔子到武城這個地方來。「聞弦歌之聲」,聽到有弦歌之聲。當時候武城的首長就是他的學生子游,言偃。「夫子莞爾而笑」,到了武城,然後聽到有弦歌之聲,孔老夫子就莞爾一笑,就笑了一下,微笑了一下,就說了,說「割雞焉用牛刀」,殺雞幹嘛用個牛刀?言下之意就是說武城這個小地方,你幹嘛還大費周章,還有弦歌之聲?子游,就是言偃,就對他的老師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偃就是子游,他說以前我聽老師您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如果學道就會愛人;小人如果學道就容易使,就是容易去教他,他就容易比較能夠去聽從我們給他的勸導。他講完之後孔老夫子就馬上說,「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就是跟他一起去的那些學生,他說二三子,偃之言是也,言偃所講的話是對的,「前言戲之耳」,我前面講的那個話是開開玩笑的,這樣的意思。這邊,莞爾一笑就這邊來,莞爾微笑的意思。

  我們時間到了,今天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邊。謝謝,謝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