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兩句經文: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善」是善巧,非常巧妙。自性心地清淨,一法不立。佛當年在世,建立三乘法。「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是隨順眾生建立的,佛的觀念裡沒有這個,不但沒有三乘,一乘也沒有。有一乘也是錯誤的。那為什麼又有一乘、三乘之說呢?這是為了教化眾生的需要,眾生有感,佛菩薩自然有應。

我們應該這樣認識,一乘法是跟三乘法相對而建立的,決定不能執著。如果你真的執著有一乘有三乘,那就錯了,這是妄想分別。菩薩們在一切諸佛剎土裡是隨緣度眾,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而度之。

《法華義疏》對「方便」是這樣解釋的:「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我們平時經常連在一起說「善巧方便」。比如說某某人善於說法,能夠用巧妙的方法救度眾生,這稱為善巧。說明白一點,善巧就是智慧的應用。從智慧本體顯現出來的作用叫做方便。《維摩詰經》是這樣說的:「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我們以大智慧為本,隨宜建立法門,應機說法,隨緣救度,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眾生的父。

《會疏》說方便有兩種:

第一種:「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

這句話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對「空」有深刻的理解。不是淺顯地理解和解釋,達到了達、開解這個「空」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對這個「空」達到了深解義趣的程度。再明白一點說,就是對這個「空」徹底通達了。

二是不取空相,也不證空。這是高明之處所在。為什麼有頓法、有漸法?為什麼我們把頓法修成了漸法?是因為我糾纏的事情太多,又著相、又取證,就像人在途中,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著相了。取證,必定要停頓,所以就慢了。高明者,有智慧的人,相信佛所說的,所以對於一切都不取證,直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什麼?用大白話說就是抄近道。打個比方說,你坐電梯,中途不停,直達二百層摩天大樓的最頂層,這就是直趨無上正等正覺。

再比如,我們乘坐飛機,有直達的,有中轉的,你選擇哪一種?

第二種:因實相妙理極深極妙,眾生水平太低,無法相信與接受,所以要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誘導。

給大家講一個魚籃觀音的故事:

有一個極美的少女,手提竹籃,籃子裡有一條魚,這是觀音菩薩化現,稱為魚籃觀音。有一個靠打漁為生的小漁村,有一天來了一位美麗的少女,跟漁民一起打漁。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說,這麼多人我嫁誰呀?這本《心經》你們拿去念,明天誰能背我就嫁給誰。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會背,於是她把《普門品》發給會背《心經》的人,說,三天以後誰能背《普門品》,我就嫁給誰。

三天後,有七個人能背《普門品》,當然這還不行。於是又給這七個人發了《法華經》。幾天之後,只有一個人能背。少女說話算數,那就嫁給他吧。這個人姓馬,於是就結婚。洞房花燭,正在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子死了。大家很懊喪。

一年以後,村裡來了一位和尚,聽到大家議論這件事,和尚說,你們怎麼這麼愚痴,那是觀世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有難,觀音菩薩教你們讀經消災!

大家不相信和尚說的話,於是打開棺材檢驗。打開一看,棺材裡面是空的,這時大家才相信和尚說的是真的。於是「魚籃觀音馬郎婦」的故事就流傳開來。

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於觀世音菩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眾生所需是欲,以此為鉤來牽引眾生,這就是方便。而其最終目的,是希望他們入正道。

方便之德非常廣大,對於本來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使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若沒有大悲,就不肯這樣用心;若沒有大智,就想不出應機施教的辦法。所以,「方便」是菩薩的父親。以種種的誘引,讓眾生漸悟而得度,這就稱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眾的方法。

〖顯示三乘〗

「三乘」就是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法華經.譬喻品》說,如來能給一切眾生一佛乘,當來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接受,所以說到《法華》,說法四十九年培養教育,最後還要有五千人退席,不能信受。所以諸佛就以這個方便之力,一個一佛乘說成三,有聲聞、辟支佛、菩薩三乘。

《法華》的火宅喻:有個大長者看見自己的兒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訴他們大火燒身了,你們快出來!可是諸子貪玩,不肯出來。長者想出個方便的辦法,就說外頭有羊車、鹿車、牛車,好玩極了,你們出來吧!這些孩子就跑出來看,就不至於在火宅裡燒死了。

給他們的是什麼?給他們的是每人一輛大白牛車,超出他們的想像,人人都乘大白牛車,都成佛,這就顯出「善立方便。顯示三乘」的涵義。

這些在家、出家的諸大菩薩,具有這樣的聖德,來參加《無量壽經》法會,聽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對於這個經也知道珍重了。

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是成佛。所以佛、菩薩、阿羅漢,這是三個學位的名稱,每個人都可以拿到。什麼條件可以拿到?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只有三菩提,你拿的學位是阿羅漢、辟支佛;如果是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那是菩薩;如果加上無上,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最高的,沒有比他更高的了。

我們必須清楚一個這樣的事實,拿到這三個學位,和你讀多少經,磕多少頭不相干。與什麼相干?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相干。你得什麼樣的果位,完全在這句話裡頭。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為了這一句,而且統統都能證得,真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基督教的《聖經》行不行?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行不行?行。只要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都能開悟,不僅是佛家的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佛教的後頭還有個無量法門,那就包括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佛家常講佛法無邊,沒有邊際,哪一法不是佛法?宗門大德常常問,你會麼?會,全是佛法;不會,沒有一法是佛法,《無量壽經》也不是佛法。所以,能調眾生,悉令趣向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方便。

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眾生的念頭常常在變,菩薩的方法也得跟著變。怎麼變都不能超過他的善巧方便,這個法妙,這叫妙慧。

海賢老和尚告訴我們,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有巧妙的方便,巧妙到了極處,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契入境界,這個巧妙的方便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這句佛號是什麼?這句佛號是一切法,圓圓滿滿的一切法,沒有一法漏掉,妙極了!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名號,一切諸佛所修所證的究竟圓滿的功德,就在這一句佛號裡頭。

請看下面兩句經文: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兩句經文意思很深。這是八相成道中的第八般涅槃相。「涅槃」,舊譯為「滅度」,新譯為「圓寂」。「滅度」,滅生死的因果,度生死的瀑流。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煩惱,彼岸是涅槃。渡過了煩惱的瀑流,登上了彼岸,這是「滅度」的涵義。《涅槃經》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名涅槃。」

「圓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稱寂」,這是賢首《心經略疏》的解釋。「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本體窮盡了真性,沒有任何間隔、模糊與欠缺,稱性盡性,這叫體窮真性。妙絕相累,除絕了一切相的累贅,一切相不能給我添麻煩了,不為一切相所累,這叫做「寂」。這是《甄解》對「圓寂」的解釋。

佛示現滅度是給誰看的?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兩句經文已經告訴我們了,佛示現滅度是應中下的根機,是給中下根性的人看的。不是給上根人看的。為什麼?上等根性的人看佛沒有滅度。佛本來不生,何來入滅?佛不生不滅。可見我們看到的生滅相,這是中下根性的人。

佛為什麼要示現滅度?

《法華經.壽量品》曰:「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這一段話的意思是,佛如果為我們示現無量壽,不生不滅,常住在世間,對人有沒有好處?對上上根人有好處,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對上上根人有好處。

對中下根人都沒有好處。為什麼?《法華經.壽量品》曰:「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所以釋迦牟尼佛雙林入滅只是示現,是示現給中下根人看的。這也是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善巧方便的具體體現!

佛菩薩示現滅度,目的是讓你常常有警覺心,你會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到一次不容易,這個機會失掉了,要經過無量劫又無量劫,才會再碰到一次,所以要非常珍惜。

如果佛常住在世,這個心就生不起來,常常見佛還會生起貢高我慢之心,對於修行會厭倦、會懈怠,這都是往後退轉,不能生起難遭遇的想法,不能生起恭敬心。只有難得、難求,那個恭敬心是真的。

「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請注意!這話是真的。如來有沒有滅度?沒有。如來證得不生不滅,他怎麼會滅度?滅度是他的示現,是他的表演,不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滅,他怎麼會滅度?

「非滅現滅。故云示現。作此示現。為度中下之機故。」就是來度人的,要不是為度人,多住幾年、少住幾年,他統統可以做得到。

他從哪裡來的?當下就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楞嚴經》上說的。為什麼?他的法身遍法界,沒離開我們。「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這誰知道?沒人知道,法身菩薩知道,真正修學淨宗的淨宗學人知道,知道但沒證得。

法身沒有形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像燈的光一樣,十幾盞燈都打開了,光光相融。關掉一盞,它不礙別的燈。成佛入常寂光就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法身菩薩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這裡有感,他就有應,他就現身。上根人知道,如來、法身菩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來去,只有隱現。我們有感,他現;我們感沒了,他就不現,隱了。有隱現,沒有生滅。我們講空,空不是無,空是隱的狀態,有是顯的狀態,顯不能說它有。

有這樣一個公案: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是他讀經,妄想止住了,雜念沒有了,真正是清淨平等覺的心在讀經。讀到這一品,入定了。定中到了靈鷲山,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參加了一會。出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靈山一會沒有散,現在還在講。有沒有散?沒散。一時頓現,但你有這個緣,感應現前,你見到了。這不是幻化,不是妄想,是真的,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真的不能執著。假的應該放下,讓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恢復。清淨平等覺是真心,清淨平等覺是性德,是自性根本的德能。本來清淨,本來平等,本來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就是你什麼都知道,你什麼都明瞭。世出世間事,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你不知道的。知道了不說,給你說的,你能接受幾分說幾分,不會超過。為什麼?超過你不懂,你不能接受,你會產生疑惑,對你不利。現身、說法都沒有一定,無有定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形相可現。妙就妙在這裡,真的是妙不可言,不可思議。當你真的契入這個境界時,你才會真真實實感受到這種不可言的妙。

請看下面經文: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這一句不但是全經的概括,而且是世尊一代聖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這一句之內。

《無量壽經》裡面有三個真實,「真實之際」是其中的一個真實。三個真實如果說是《無量壽經》的點睛之筆,應該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開」是開導、開示,就是教學。「化」是指成績。教學生,學生接受教導之後,心行上起變化。從前,儒家的教育標準是變化氣質,把凡俗的氣質變化為聖賢,所以讀書志在聖賢,提高自己的德行。

「化」有上中下三等:上品聖人;中品賢人;下品君子,這是儒家教學的標準。佛門的教學也有三個標準,上中下三品:上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中品成菩薩;下品成阿羅漢。

在念佛法門裡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成就理一心不亂;中品成就事一心不亂;下品成就功夫成片。

「教」底下要有「化」。教了不化,沒有用處,白教。「開」就是開示、開導,就是教。學生一定要變化氣質,超凡入聖。

教學的內容是「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顯」是明顯;「示」是指示。我們原來迷了,看不清楚,佛為我們顯示真實,讓我們明瞭,讓我們契入這個境界。所以佛法的教學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世間所有的教育,不能跟佛法相比,唯有佛教教育真實,使我們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佛法教的就是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環境。

大家想一想,這個我們能不學嗎?不學,我們永遠是個迷惑顛倒的人。佛法不是教我們長生不老,不是教我們生天,佛法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環境的真相,這裡面沒有迷信。

《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這兩句話就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開化」就是開,「顯示」就是示,「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不能根本了知佛的所知所見。因此,佛知見不但是眾生還未了解,而且是不能夠了解。所以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也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即世尊出現於世間的唯一大事因緣。眾生學佛,就是要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如實契入諸佛知見,也即是真實之際。

我們學佛多年,經沒少讀,佛沒少念,頭沒少磕,各種法會沒少參加,為什麼遲遲不能契入佛的知見?根本原因是我們不要說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了,而是頑固地執著自己的眾生知見。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就說批評與自我批評。看看我們周圍,再看看我們自己,現在是批評別人多,自我批評少,甚至極少見到自我批評的。就是有,也缺少真心實意。

現在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被寵,喜歡被哄,喜歡被捧,聽不得半點批評意見。別說批評,就是提點建議性意見,只要不隨他的意,立刻就給臉子看,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這種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隨處可見。這種人連自己的知見都放不下,何談契入佛的知見?

《智度論》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詞都是諸法實相的不同名稱。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實際、實相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名字,本來都是一體。舉個例子大家一聽就懂:我叫劉素雲,我婆婆、公公、媽媽、姐姐都習慣叫我小雲;在單位幾個比我年齡大的老處長都叫我素雲;入佛門之後,上覺下悟法師給我起的法號叫昌淨,但覺悟法師一直叫我素雲;十五世香根.拉馬交活佛給我起的法號叫達熱拉姆。大家想一想,劉素雲、素雲、小雲、昌淨、達熱拉姆是不是都是我?再淺顯點說,一般孩子都有個大名,還有個小名,大名、小名不都是這個孩子嗎?

下面說說這個「際」字。這個際字從字面上看有四種意思:

第一種意思:交界或靠邊的地方。如:天際、水際、春夏之際。

第二種意思:彼此之間。如國際。

第三種意思:當時候講。如:目前正是用人之際。

第四種意思:當適逢其時講。如:際此盛會。

《甄解》是這樣解釋這個字的,「實相妙處盡理至極」。就是說,把實相微妙之處,窮究它的理體,窮盡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無以復加,叫做際。今稱「真實之際」,正顯真如實相窮微極妙的理體,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佛的所知所見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有事理、空有、頓漸種種不同,而十方諸佛普讚的唯有淨土法門,淨土妙法會令法界一切有情同歸一佛乘。三輩往生都須發菩提心。《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車,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願海,仗佛願力,持名往生,超出眾生情執,全體是佛知見。

水鳥樹林悉皆說法,十方佛國寶樹中現,處處是華嚴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全彰諸佛妙見。所以《會疏》《甄解》都以「唯此誓願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今經會中諸大士,普為眾生宣演諸佛同讚的「誓願一佛乘」,為十方眾生開示佛知佛見,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持名念佛有事念與理念兩種。理一心可破無明、顯法身,往生淨土最上為常寂光土,寂照同時,心土不二。《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淨佛國土就是淨我自心。

是以《四料簡》說:

有禪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來生作佛祖

五代布袋和尚的偈:

只個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

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至於念佛法門,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能念的佛就是這個本心,所念的佛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

《大集經》說: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所以禪宗和淨土何嘗是兩物?

「真實」一詞在《無量壽經》裡三處出現:

(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二)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三)如來「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一部經是三個真實可以概括:

(一)真實之際是本經的理體;

(二)真實之慧,莊嚴成就極樂淨土;

(三)真實之利,平等普惠一切眾生。

真實之際是根本,從真實之際產生真實之慧,阿彌陀佛住於真實之慧來莊嚴淨土。有了淨土法門,就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

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是《無量壽經》畫龍點睛的地方,這是精要中的最精要之處!妙!絕妙!

淨宗是真實之際裡面的真實之際,是一佛乘中的一佛乘,了不起!

我們今天學佛,遇到了這麼好的緣分,真正遇到了一切佛法裡頭的精華本,遇到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導師上淨下空老法師,這一生怎能不成就?

我們要牢牢記往:

學佛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好樣子,給學佛的人看,給念佛的人看。

我們學習海賢老和尚從生活中一點一滴中做起。老和尚一生沒有發過脾氣。

注意!是一生,一百一十二年,四萬零八百八十天,九十八萬一千一百二十小時。別算了,愈算愈慚愧。我們二十四小時不發脾氣,能做到的有多少?

老和尚沒跟人紅過臉。無論見什麼人、什麼事,沒有不歡喜的。從來沒有怨恨過人。這是什麼?這是做人的基本修養。

我們是怎麼做的?說幾句不好聽的話,聽了不順耳,要難過好幾天,這個臉就像陰著的天一樣,老也不開晴。

記得我婆婆在世的時候,跟我說過,你看某某某那張苦瓜臉,夠十五個人看半拉月的了。我婆婆是個不識字的老太太,雖然沒有文化,但她的民間語言非常豐富。我說的一些方言土語,同修們聽不懂,那我是跟婆婆學的。

我常常跟同修們說,希望大家:

學佛要學出健康來,學出快樂來,學出自在來。如果每天都沉沉個臉,那不應該是學佛的樣子。

請你布施點笑容吧,笑容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溫暖。

送給同修們兩首偈頌:

看似平凡實非凡

偉大即在凡中見

高風亮節誰人知

足夠你我學萬年

信堅願切加篤行

三個真實要記清

淨念相繼念彌陀

往生西方有保證

今天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