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23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從二十四頁第四行開始看起。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這句課文特別提醒我們言語方面的問題。告誡我們,不要說什麼樣的言語。哪些言語是對人有傷害的,對我們德行本身也會造成傷害。譬如花言巧語,還有諂媚別人的語言,或者是奸詐取巧,包括非常粗俗的、污穢的話語。譬如在街頭,非常粗陋鄙俗的語氣,像這種習氣都不可以沾染。

  人與人之間在交往的過程當中,言語是相互互動最為頻繁的。如果我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語,言談舉止,所說的話也都是非常文雅的語言,我們在無形當中、在交談當中,都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奸巧語,穢污詞』,都是我們要避免的。奸巧跟佞巧相近,就是非常奸詐、巧妙而又刻薄的語言。市井是說在市井當中做小生意,做買賣的地方。在這些場所,有的人講話非常的俗氣,非常粗俗而沒有教養,或者是言語很刻薄,不夠厚道,講話經常出口說髒話,說特別粗俗鄙陋的言語。這是仁人君子所應當要避免的,為什麼?因為做為仁人君子,他內心是非常仁厚的,言為心聲,他所講出來的話語一定很寬厚、很清淨,非常文雅。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我們在家庭裡面身為父母、身為長者,或者是在企業當中做為領導人,那就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語。我們在言談舉止當中,就要注意說話是不疾不徐、不快不慢。而我們言談當中所談的內容,都是給人鼓勵、給人稱讚、給人溫暖、給人利益、給人帶來智慧的言語。如果做為父母長輩以及團體的領導人,都能夠注意自己的言語,相信我們家庭、團體,還有企業,一定能夠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人們就會來效法學習。

  我們之前有給大家舉過稻盛和夫先生的例子。稻盛和夫當時在二O一O年,日本航空在面臨破產的情況之下,他是臨危受命,挺身而出,來擔任日航的董事長,當時是日本鳩山政府,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來。他是如何帶領日航重生的?這和這位領導者他的思想和言行是有密切關係的。因為稻盛和夫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就建立了這樣的人生觀,希望能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這是人類最為崇高的行為。

  當他接下日航董事長重擔的時候,他對於航空公司上下的員工都特別強調一個理念,我們遭遇到了困境,可是我用什麼方法可以突破困境。他教導員工們要有「利他行善」的動機,當我們有了利他行善的動機,這是可以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就像師父上人說的,不要為自己想,多為別人想。正是這種力量,讓他在三年當中就帶領著日航走出困境,轉虧為盈。他上任的時候,他有談到,日航能夠建立新的觀念,它的經營目的是追求全體員工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幸福。這個領導者的言語確實很能凝聚人心,但是他之所以可以帶著大家走出困境,他還是強調真正的原因在於他的心中是擁有施善行的心,也就是我們說的積德累功這種心。所以他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公司,把員工看成自己的家人,把他之前在京瓷公司當中所建立的企業的價值觀也帶到了日航當中來。

  他們的價值觀包括什麼?包括要有謙虛坦誠的心,我們有這種心,在航空公司裡面,我們服務客戶、服務家人,就會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溫暖。再來,要保持開朗而積極向上的態度,不能因為經濟上遇到危機、遭遇破產的情況,就搞得大家士氣不振,所以心態很重要。再來,第三希望所有的領導跟員工,上上下下都要非常認真努力拼命的投入工作,這種非常勤奮的精神。另外,在工作當中還要踏實努力、精益求精,並且要懷著感恩的心,當我們有著感恩的心,心態自然就會發生轉變。我們看到一個領導人,當他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他的言語所流露出來的都是鼓勵員工、激勵員工的正能量的言語,他就憑著一己之力把整個公司起死回生。

  稻盛和夫先生他就談到,雖然在社會上大家對他挽救日航的行為確實是大力的讚歎,他並不這樣覺得,並不覺得這是自己的功勞。他也曾經談到在印度的梵文當中有一句格言,說偉人的行動之所以成功,與其說是靠他行動的手段,不如說是憑藉純粹的心靈。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心態、言語行為是起的決定性的作用。本來公司就已經遇到危機了,如果這個時候他的言語還總是存在很多批評、指責、謾罵、攻擊,這種言語、心態必定會把團隊帶向更為衰微的困境。但是不是的,他完全是用積極向上的心態,用樂觀進取的精神,用非常正面的鼓勵的言語來帶領員工。

  所以他覺得這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什麼?而是因為他們有著一種使命,希望能夠振興國家的經濟,同時也保護員工自身的利益跟平安,也是為了日本國家廣大的民眾。正是因為上天看到了他這種利他行善的心態,以及他們的勤奮,所以感動了上天伸出了雙手。稻盛和夫先生說,正是宇宙當中關愛、拯救和慈悲萬事萬物的氣,也就是宇宙的意志給了我們幫助。

  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領導人他的言語是多麼的重要。當我們說的都是激勵人行善,鼓勵人樂觀,並且都是特別積極向上的言語,在這種關鍵的時刻,就像溫暖的陽光,它能溫暖所有員工的心靈。同樣,我們經營家庭也是如此,在家庭當中也要用和善的言語,來營造非常溫馨溫暖的家庭氣氛,而不是對立、指責,互相看對方的缺點。我們如果能注意自己的言語,家庭的氣氛就能調劑得非常的好。在團體當中,包括在企業當中,身為領導人,平常說話都要注意,所謂「口吐蓮花」,要給人溫暖和鼓勵,讓所有的同仁在生活工作當中,在談話、在言語當中,就感受到來自領導人非常溫暖的力量,可以說是如沐春風,這樣就會帶動團體互相的鼓勵,彼此之間都是互相的肯定。

  我們曾經接觸過一個企業的領導人,這個企業的領導人他非常有德行。他是開了許多的酒店、大飯店的連鎖企業。最初,本來他跟一家國際上很有名的五星級酒店簽了合同要一起合作。可是酒店建成了之後,他決定採用傳統文化這套理念跟方法落實在他的大飯店當中,所以就終止了和國際知名的五星級飯店的合作,當時光是賠償損失就賠了好幾百萬。但是他堅持要按照儒釋道傳統文化的精神跟理念來經營企業,他就毅然決然的獨自來做這個大飯店。在整個飯店當中,完全是吃非常健康的素食。

  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領導人他本身都是以身作則,平常他的生活就特別儉樸,經常只吃一道菜,配一個飯,生活特別簡單、特別儉樸。對待員工下屬,他都是特別謙和謙虛的態度,放低自己的姿態,也放下傲慢的習氣,完全是用謙卑謙虛的德範、身教去感動員工、感動客戶。後來正是因為這個領導人以身作則,帶動著,連他的鄰居都很受他的感動。為了停車等等的問題,明明這都是鄰居沒有做好,但是他做為大企業的董事長,一點架子都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總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對待別人、對待員工,他說話的言語還有態度都是特別的謙虛、特別的謙卑。這是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所以團體的領導人,言語是很重要的。如果團體的領導人,包括政府的官員,談話的時候總是不能看得到別人的付出,不能充分的肯定他人的成績,而總是互相的謾罵,挖人隱私,攻擊別人,雖然你在這個位置上,人家不敢說什麼,逞了一時之快,可是這種情況給整個團體帶來的傷害、造成的流弊,甚至對整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確實是很難估算的。俗話說「公門好修行」,我們處在領導的位置上,無論是政府的官員也好、企業的領導也好,影響面都是很大,有時候員工幾千人、上萬人,而領導人的一言一行就會對整個團體造成很大的影響。所謂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孔老夫子教學,對於言語特別的重視。因此,身為領導者,一定在言語當中要多加謹慎、多加考量。當我們有了正確的態度,相信也可以在言語當中,給整個社會帶來非常良好的風氣。

  在幾年前,當我們到英國漢學院去參加活動,就有老師會傳資料給我們學習。在英國教學的老師,他們常常都會去聆聽英國皇室的發言,特別是像英國女王的發言。因為皇室家庭的言語,往往會起到激勵人心、鼓勵人心的作用。我們學習這些演講、致辭的時候,也在這當中增長了見識學問,也學會了做為領導人應該用怎樣的言語來激勵全國的人心。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常常每年都會聽英國女王她的聖誕致辭,這類都是很有正能量的。

  特別是在二O一九年,也就是去年,在最近的幾年來,世界也是災難頻繁,包括戰爭衝突、種種的自然災害、人為的災害都是非常頻繁的。英女王在二O一九年在她的聖誕文告當中就特別談到,希望人們都能效法耶穌基督和解的一小步,來給人類帶來歷久彌新的改變。在去年聖誕節的聖誕文告當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她首先以阿姆斯特朗他登月的事蹟來做為開頭。特別指出,在世界上,有很多令人驚歎的壯舉,其實都是開始於腳下的那一小步。

  譬如當我們遇到戰爭跟衝突,是不是能夠邁開我們去和解、去和談的一小步?人類有許多步伐是跟人類的命運休戚相關的。當時剛好是在紀念諾曼第登陸,這是在歐洲一個重要的大事,距離現在已經有七十多年前。諾曼第登陸,本來敵我雙方是勢不兩立的,而在今天要紀念它的精神,是演變成放下過去彼此之間的對立跟衝突,讓彼此能夠和解。

  英國女王特別強調,包括在聖誕節當中,這是宗教的節日,而它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它的核心精神當然是在於耶穌的誕生。這在西方宗教的歷史上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到現在,人們每到這個時候也都還在慶祝耶誕節,慶祝新年。女王就談到:「這一小步雖然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更入不了當時許多伯利恆人的眼。但是經過了時間的淬鍊之後,耶穌基督他的言教跟身教讓全世界看到,原來我們接受信仰跟盼望的一小步,竟然能夠克服根深蒂固的歧見,並且帶來和睦與理解。」

  我們看到在這個時代,雖然災難這麼多,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這麼樣的頻繁,但是在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德高望重的長者,就像師父上人,還有像英國女王,這些老人家都在國際上積極的呼籲和平、倡導和平。師父上人在尋求解決世界問題的事情上面特別高瞻遠矚,指出我們必須要通過教育,恢復儒釋道聖賢教育,恢復世界上各個宗教的宗教教育,並且通過宗教團結來實現人類和平和諧的願景,這個高度更是提出了最根本的解決性方法。

  當人類在面臨困境的時候,不知道將來要何去何從,就像中國人講的,當孩子遇到困難,他一定會去想找他的爸爸、找他的爺爺;同樣,當人類遇到困境,要回頭去找找自己的老祖宗。我們把老祖宗的精神與智慧都繼承下來、承傳下來,把它落實到生活當中,那麼我們就給世界的和平與和諧帶來了一線希望。師父上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的國際平台當中,所要推行的就是和平和諧的理念。

  英國女王在聖誕致辭當中也特別強調:「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已經努力在追隨著耶穌的腳步,當然這條道路並不總是很平坦的,也是有很多崎嶇不平,但是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的來克服困難,我們願意邁出小小的步伐,就能夠讓整個世界變得不一樣。」

  確實是如此,就像我們往年所舉辦的祭祖大典和祭孔的活動一樣。原本我們都是在亞洲地區舉行,當然祭祖跟祭孔是讓人們恢復孝親尊師的傳統,確實鼓舞激勵了很多的中國人。但是從二O一五年,當英國威爾士大學的休斯校長到了香港,參加了一場中元的萬人祭祖大典之後,他就非常希望祭祖的活動在歐洲舉行。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這幾年來非常成功的在歐洲三個很有影響力的國家,英國、法國跟德國,都相繼舉辦了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的祭祖大典。活動的舉辦影響了歐洲世界當中的許多華人,而且對當地的歐洲人本身也帶來了很深的影響。

  師父上人在巴黎有一個鄰居,她是埃及的親王妃。親王妃她本身是阿富汗的公主,嫁到了埃及,不過她本身是在意大利長大的。當她第一次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加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的祭祖大典,她感動得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因為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個文明,孝親尊師、祭祖報恩的傳統其實都是相同的,它的精神理念都是相同,只不過外在的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她參加了祭祖大典之後,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這位埃及的親王妃就跟師父上人說,她非常希望能夠加入師父上人要促進世界和平的這項偉大的工作當中。

  所以,雖然我們只是邁出小小的一步,可是這種真誠心真正的感得世界上許許多多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都願意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所以在一次見面當中,師父把法文版的《弟子規》送給這位埃及的親王妃,送給她的兩個小寶寶。她的兩個小寶寶,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都特別的可愛。親王妃看到這本法文版的《弟子規》就非常的歡喜,她說我剛好要帶著兩個小寶寶回到埃及故鄉,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可以用《弟子規》當中的條文、經文來教導她的兩個可愛的小寶寶。所以這種教育、這種文化,祭祖報恩、孝親尊師的精神跟理念,它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文化的。

  而在二O一九年聖誕節之前,我們除了看到了英國女王的聖誕文告之外,也見到了一個非常溫馨感人的照片,這是英國王室四代同堂的照片。英國的王子,他是非常支持師父上人在英國辦的英國漢學院、和諧博士項目,並且也在演講中曾經予以肯定。我們看到英國皇室四代同堂,就是喬治王子,在這張照片裡面我們看到他在做布丁。那是在去年的聖誕節之前,英國的白金漢宮公布了皇室四代同堂製作聖誕節布丁的照片。這個時候,喬治小王子他動手在攪拌做布丁的食材,而他的父親,還有他的爺爺,還有曾祖母,就在旁邊微笑著看著小孫子在學著做布丁。這個場面,四代同堂的照片是充滿了節日特別溫馨的氣氛。在歐洲的這些王室,他們平常都非常重視慈善組織慈善的工作,當時他們是為了一個慈善組織的活動來製作聖誕的布丁。

  在歐洲過聖誕節確實是特別的熱鬧。有一年我們也是在聖誕節前夕在歐洲這邊度過的。像英國人過聖誕節,會用一些堅果、果乾等等去製作布丁,這是他們在過節的時候特別重要的一種食物。而在往年過聖誕節,女王她都是自己掏腰包,去購買大概一千五百份的聖誕節的布丁送給員工,在布丁當中都會附上問候的卡片。像這種通過節慶的日子去感恩員工辛苦付出的傳統,是英國的皇室從英女王的祖父和父親開始就一直有這樣做。

  有一年我們在歐洲,那個時候剛好有一天有一個空檔,我們就到超市,到歐洲的超市裡面去買禮物。因為有的時候到國外去參加完活動,要再回到亞洲,總會想到要不要給長輩帶什麼小禮物回來。當時剛好是遇到聖誕節,往年都會有英國漢學院的學生,他們都會準備意大利的聖誕的蛋糕,帶回香港、帶回亞洲來供養長輩們,剛好那一年漢學院的學生當時家裡有點事情。那時候我們在超市裡面就看到,剛好聖誕節就有在賣意大利的聖誕蛋糕,是他們特別傳統的食品。所以當時就想到,要給長輩帶回去一點小禮物,讓他們過年過節的時候,也能品嘗來自歐洲的食品。所以我們就在歐洲的超市裡面買了意大利的聖誕蛋糕,還有一些包括像意大利的醋,都是對身體特別好的。我們帶回來給老人、給長輩,可以幫他們軟化血管,促進新陳代謝,這些都是特別好的食材,而在歐洲買又比較便宜。

  買回來之後,我們說真的要落實孝道,每一點每一滴都是要自己親力親為。孝順的事情千萬不能夠委託給別人,自己一定要親自動手去做。所以我們就拉著小行李箱,把這些蛋糕、意大利的醋,還有歐洲的食品,裝了一小箱的行李箱,然後就坐地鐵很辛苦的把它扛回來了。扛回來之後還要坐飛機,我們就連夜的去把這些瓶瓶罐罐都包好。因為平常很多工作都經常會找人做,當時因為已經晚了,天色比較晚,所以到晚上也找不著人幫忙,只好自己包,因為第二天就有人要飛回亞洲,要託他們帶回去。又找不到包東西的材料,所以把家裡房間裡面可以找得到的餐巾紙或者是毛巾,差一點連衣服全部都派上用場了,然後拿塑膠帶一圈一圈的把它包好,因為像這種玻璃瓶的東西就是怕它摔碎了,就這樣把小禮物包得非常的漂亮,然後外面又套上一層紅色的袋子。

  我們在國外就看到,很多人送禮物包裝也是很重要的。像有時候我們送禮物供養給長輩,供養給老人家,禮物本身是挺好的,但是我們看外國人他們很重視包裝,所以還要到文具店裡面去找盒子,找禮品袋,把這些禮物包得美美的,打上蝴蝶結,然後才把它送出去。

  雖然禮物並不是價值很高或者很昂貴,但是禮輕情意重。當我們的長輩、尊長,這些老人家在千里之外、萬里之外收到我們送來的這些小禮物,真的是千里送鵝毛,雖然東西不是很貴重,但是心意卻是很溫暖、卻是沉甸甸的。後來長輩收到小禮物特別的高興、特別的歡喜,而我們做為晚輩的內心就更歡喜了。因為在做的過程當中,每一個環節都是自己親自去動手,怕這個瓶子摔碎了什麼的,怕包得不好看,怕扮相不好,所以每一個小細節自己都要親自做好。我們行孝行善這個過程,確確實實特別是行孝,這些事情都要盡量自己做,自己做我們收穫的是內心滿滿的愛與感恩,一回想起來,內心就會充滿幸福、充滿喜悅的。

  我們看到英國女王四代同堂,英國皇室的溫馨的小照片,這是英女王,還有他的爺爺,還有他的父親,都看著小王子在做布丁,場面特別的溫馨,而且皇室一代一代之間世代承傳的味道也非常的濃厚。這是喬治小王子和長輩們的天倫照。

  今天學到《弟子規》的課文,在這裡特別強調一個人言語的重要性。《弟子規》從「信」這個單元以來,一直學到現在第三句的經文,內容全都是講言語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們守信的過程當中,首先就是言語要誠信,不能夠欺詐,言語要謹慎,不要說太多話,而且要實事求是,不能說脫離實際的言語。另外要注意言語也不能出口說髒話,或者是諂媚巴結的奸巧之語。這都是我們言語當中需要注意的。

  之前曾經也給大家講過范仲淹先生的兒子范純仁的故事。范純仁先生他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也特別談過,他說:「人雖至愚」,雖然一個人再愚笨,「責人則明」。我們自己可能對於自己還不一定看得很清楚,可是看別人的缺點毛病,看得是好像拿放大鏡在看,看得格外的清楚。「雖有聰明,恕己則昏。」即使一個人再聰明,但是他面對自己的過錯不能知過改過,總是特別喜歡找藉口,自己很容易原諒自己,這種情況下他就是很昏昧的。如果我們人能夠反過來,以責人之心責己。我們責備別人,把別人的缺點毛病看得特別清楚,說起來振振有詞、頭頭是道的。如果能夠用這種心來反求自己、來責備自己、來看出自己的缺點跟不足。同時,以恕己之心恕人。當我們做錯事,總是會給自己找藉口,總是自我原諒自己。用這種心去寬恕別人,不患不到聖賢的地位。能有這種心,我們就很容易效法聖賢人,效法到他們的德行。

  當朋友在向他請教這些人生的經驗、智慧,范純仁先生特別強調,首先第一條就是節儉的重要性。「惟儉可以養廉」,一個人他很儉樸,做官他一定很廉潔、很愛護百姓。而「惟恕可以成德」,當我們能夠寬恕別人、原諒別人,不要得理不饒人,這樣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

  另外一個賢德的君子叫做劉寬。劉寬字文饒,他生性非常的仁恕,他很有仁愛之心。同時他對別人也很寬厚,能夠寬恕和原諒別人的過失。即使是很倉促的,遇到一些急事,很著急的事情,他也從來不會「疾言遽色」,他在言語當中也不會表現出特別著急,或者是臉色很難看等等的,始終都是和顏悅色,非常平靜、非常冷靜的處理問題,在言語方面也始終都是特別的溫和。

  有一次有人丟了一頭牛,丟了牛之後就來到劉寬這裡,結果一看劉寬坐的車,他就一口認定他丟的那頭牛就是被劉寬給帶走的。劉寬他也沒有自我辯解,他就下了車自己走回家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丟了牛的人就找到了他自己的那頭牛,於是就把劉寬的車子送回來,並且向他道歉、向他懺悔。結果劉寬非常的寬厚,馬上就原諒了他,一點都沒有跟他計較。並且還說「物有相類」,你看這動物,牛、馬、驢、騾子長相都差不多,你認不出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他還替人家說話。「事容脫誤」,很多事情有時候搞不清楚,造成了誤會,犯了錯誤,也是在所難免的。「幸勞見歸,何為謝之」,現在你找到自己的牛,又把我的牛還回來了,那您就不用再跟我道歉了。通過這些事情我們看出他做人確實是特別的寬厚,從來不跟人家計較。

  有一天他要上朝,穿得整整齊齊。家裡的傭人捧著一碗食物,不小心把他的衣服給弄髒了。劉寬,真的是名符其實,他名字就叫寬,寬厚的寬,無論是待家人,還是待街坊鄰居,他都很寬厚。把上朝的衣服給弄髒了,要照一般人來說會很生氣的,可是劉寬他神色不異,臉色一點都沒有變化,並且慢慢的問她說:「妳這個食物很燙,有沒有燙到妳的手?」他任何時候都是先想著別人,不想著自己。即使是家裡的婢女做錯了事,他也很寬厚,不會責罵她。後來他的官位也做到很高。一個人他的器量德行,也是決定了他的福報。一個人他可以做到宰相的位置,宰相要有什麼樣的度量?宰相肚裡能撐船,不會跟人家斤斤計較這些小事。為什麼?他心裡想的都是國家人民的大事,有人冒犯了自己,他也不會放在心上。當一個人有這樣的器量格局,我們可以想像他的福報一定是很大的。連佛門的祖師、淨土宗的祖師也都對劉寬的為人非常的讚歎。

  「奸巧語,穢污詞」,奸巧語包括欺騙、機巧。前面也談到,奸巧語、穢污詞的範圍包括哪些方面?首先包括花言巧語,還有諂媚的語言,或者是奸詐取巧,或者是特別粗俗的,說髒話,這種語言都是包括在其中的。花言巧語,這種語言在佛門裡面講是屬於綺語。綺語也是要特別注意,特別是現在有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本來寫文章都是文以載道,古人對於文學藝術,都是以思無邪的標準來要求的。可是現代人不懂這個道理,不知道他的這些文字、藝術,對於人心、對於風俗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在報章媒體當中就常常看到,很多人會寫殺盜淫妄的負能量的文章,對社會風俗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而從因果的角度上來講,也都會有不好的果報。

  我們看看,在宋朝的時候黃庭堅的故事,就可以體會到這個道理。黃庭堅是一個大孝子,之前我們講過「庭堅滌穢」的故事。但是他做為讀書人,最開始的時候,他沒有非常明白聖賢教化的道理,所以他寫文章、寫詩詞,就很喜歡寫跟殺盜淫妄有關係的詩詞,特別是寫所謂豔詞,就是一些情歌、情詩之類的。像這種因為是很符合人們的習氣,人們看了這些情歌、情詩也好,都爭相的傳誦,都很喜歡聽。就像現在聽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很多都是講述人的失戀,或者人的感情方面的,很多年輕人就是聽流行歌曲都沉迷得不能自已。

  之前因緣生老師有談到,在一個地方舉行的歌唱晚會當中,唱了一首流行曲。現在很多流行曲談到什麼失戀這些事情,唱得人真的是心裡很感傷。就在演播室,在唱這首流行歌的時候,當場就有一個女孩子從樓上跳下來。譬如失戀了,本來就應該要用比較正確的正能量的資訊來鼓勵他。或者他人生遇到其他挫折,都應該有一些正能量的作品來鼓勵他重新面對困難,重新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人生。可是如果年輕人天天聽的都是失戀了這些音樂,人本來就很悲傷,愈聽他的心裡就愈加不能自拔。

  黃庭堅在那個時候他寫的淫詞豔曲,當時就有很多人在傳誦。不過也是他有德行,他很孝順,是非常好的讀書人,所以他遇到的緣分也很好,剛好他就遇到了佛門的一位禪師,圓通秀禪師。禪師馬上就呵斥他,他說:「你的文章寫得那麼好,你的詩詞寫得那麼好,你怎麼可以把詩詞用來寫這些淫詞豔曲?」他就舉了這個例子。黃庭堅當時也不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他說我只是說一說而已,我並沒有真正去做出邪淫的行為。因為當時圓通秀禪師剛剛才勸誡了李伯時畫馬的問題,因為他畫馬,常常在想著馬,所以思想念頭都跟畜生道是相感應的。黃庭堅就覺得,我也不過是寫一寫而已,寫這些淫詞豔曲而已,我難道也會墮到畜生道當中去嗎?

  圓通秀禪師就呵斥他說,人家只是天天在想馬、在畫馬,他墮落,他墮落到畜生道,墮落到三途惡道,只是他這一身。可是你就不一樣了,你寫這些淫詞豔曲,動了天下人的淫心,本來人們心很清淨,一看你的詩詞,馬上心就動了,就起心動念了,甚至會做出不善的行為。所以禪師就呵斥他,你罪報何止是墮馬腹,也就是說何止是墮到畜生道當中,我就怕你直接下了地獄。這是為了幫助他早日回頭,禪師呵斥說話非常直,口氣也很重。畢竟古時候讀書人都是有讀過聖賢書,受過聖賢教育的,他一聽完禪師對他的告誡之後,馬上懺悔改過,從此之後再不寫這些淫詞豔曲。

  綺語其實果報是很重的,為什麼?因為社會需要安定和諧,這些藝術的形式,無論是文章還是各種藝術的表演,都是希望能夠達到讓社會風俗淳厚善良的目的,而不是要擾亂人心,讓人心都每天生活在焦慮不安等等這些方面。所以不綺語,在佛門來講是很重要的戒條。不綺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花言巧語,平常我們說笑裡藏刀,心裡明明不是這樣想的,嘴巴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是一套,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目的,讓別人上當,用花言巧語去欺騙別人。綺語的範圍還是很廣的,包括所有的言語,如果會讓人產生邪思邪念的這種言語、文字,還有藝術形式等等的,都是屬於綺語的範圍。

  在現在有許多文藝界當中,很多人演的電影、電視、歌舞,這些明星,他所表演的、所唱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如果這些歌曲、音樂或者舞蹈,是挑動大眾感情的,引發大眾會有貪瞋痴慢的行為,全都是屬於綺語的範圍。

  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不明事理,做出了很多不正確的做法。同時,因為在最近的幾年當中,特別是在祖國,政府是大力提倡要恢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些在演藝界當中的老師,他們就非常注重要演唱、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作出很有正能量的藝術作品,就很能導正人心,使社會風俗變成良善。其實我們走哪條路都是在一念之間。為什麼說在世界上,可以對人類社會造成最大的影響的就是兩種人,一個是國家的領導人,一個就是媒體?因為它對於世道人心的教化是起的特別重要的作用。我們現在很多人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其實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可是他受社會教育,媒體的薰染,幾乎是貫穿著人的一生。我們在創作作品的時候,一定要去考慮對於人心風俗是不是有負面的影響,如果負面影響很大,那千萬不要做。所以古人戲劇歌舞等等的藝術,全部都是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全部都是教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的,功德就非常之大。

  我們如果仔細的來觀察現代社會的許多演藝人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看問題往往他有智慧、有經驗,他看得遠,也看得準。老人也常常談到,一個人他將來的果報怎麼樣,你就看他後半輩子的花報是如何。所以,無論在中國和外國,我們看到很多演藝界的人,最後善終的很少,甚至很多人都是自殺或者是橫死。為什麼他會遭受這個果報?就是綺語所造成的。綺語,他把社會大眾的人心引誘到邪知邪見,引誘到貪瞋痴慢,果報是很嚴重的。因為我們人總是有習性,不善的習性當中,總是喜歡聽特別誘惑人的音樂、電視電影,對人心的影響,負面的影響確實是非常的大。我們特別從事這個行業,就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觀念,不能做出一些違背良心、擾亂人心的行為。

  呂新吾先生在《延壽藥言》當中也談到言語的重要性。今天學到「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所以言語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能夠有負面的言辭。呂新吾先生說:「同一言也,和其聲以言之,則聞者喜;厲其聲以言之,則聞者怒。」我們的言語,一定要常常多說鼓勵人的、激勵人的、關懷人的言語,而不要總是用批評、用挖苦,說尖酸刻薄的言語。這在家庭和團體當中都是很重要的,呂新吾先生說:「多門之室生風,多口之人生禍。」為什麼老祖宗都是告誡我們禍從口出?言語它確實是禍福之門,一句話講對了、講到位了,會造成許多正面的影響;反過來,當我們言語不謹慎,言語上出現問題,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災殃跟災禍。

  奸巧語,「奸」也是欺騙、機巧的意思。為什麼要用奸跟巧?他的目的往往就是要把自己的言語過錯、把自己的過失掩蓋起來。特別是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小朋友如果養成說謊的習慣,對他的人生會帶來很大的傷害。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看到小朋友,你看他多聰明,他掌握了多少的才藝,又會彈鋼琴,又會跳舞,往往都是喜歡誇讚孩子聰明的地方。中國古人培養孩子,並不是把他往聰明的方向去引導,而是重視什麼?要讓孩子養成非常樸實的、忠厚的好習慣。如果我們做為父母、做為老師,教育的敏感度不能提起來,往往是往錯誤的方向去引導孩子,從功利這些方向去引導他,他的價值觀就會發生扭曲。

  我們在弘明學校、弘明幼兒園,看到老師用《弟子規》來教孩子,就很重視這個原則,他們強調的是孩子的德行,而不是他的聰明或者是外在的東西。譬如園長會特別跟老師強調,不要過分的讚美他的聰明,小朋友的聰明,或者是他的長相,這些與生俱來的東西。甚至於讀經讀得好,也不一定要特別肯定他聰明方面的才智。而是他們往往會去鼓勵什麼?就是鼓勵說,這個孩子他雖然以前他的資質不是很好,可是他通過努力,他現在讀經讀書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升,會從一些正面的方面去引導他。這就是園長跟教育的工作者在教育上面很有敏感度。

  我們看到在弘明幼兒園,公告欄上面貼著的都是孩子落實了《弟子規》的哪些條目,是家長和老師共同配合、觀察孩子。當他確實在德行上有所增長,就會在這方面特別的表彰他,就有做到《弟子規》的哪一條。到了小學、中學,我們看到弘明學校的布告欄上面,也是用孝親尊師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德行。這個都是教育者本身真正是非常內行的。

  我們不能長養孩子的聰明,而是要長養他的厚道樸實。否則的話,很多小朋友可能會把他的聰明用在哪裡?用在說謊達到他的目的上面。特別是在人生價值觀的引導上,如果我們從小孩子小時候就引導他重利輕義,孩子的思惟他就是總是會自私自利,那他成長過程當中,這一點一滴的道義就會慢慢的消退掉。當孩子他的聰明是用在我要做孝子、做好學生、做好公民,而不是念念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跟私利,這是很重要的原則。所以特別是孩子說謊的時候,做為老師、做為家長要特別有敏感度,特別重視「慎於始」,要謹慎。

  孩子會說謊,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圖利,貪圖利益才來說謊。譬如他希望拿到父母給他的零用錢,或者是可以得到什麼樣的榮譽。再來,孩子說謊還有可能是覺得好玩。這也是非常考驗父母老師教育的敏感度。如果他覺得這是好玩的事情,我現在騙你一下,你也笑一笑、他也笑一笑,好像很有意思。其實這個受媒體的影響很大,這個媒體,有一些節目好像人們都是在玩弄別人,玩弄之後大家就哈哈大笑。所以孩子看了這些節目,他會覺得說,我騙人是個很好玩的事情,這個就會誤導他。

  第三個方面就是逞能。孩子有時候為了逞能,他會說謊,並且他想要掩蓋自己的過失,像這些我們都要注意觀察。逞能,有的時候他想要炫耀,他會把一些話講得很誇張,甚至會說謊。

  第四個方面就是掩過飾非。譬如孩子犯錯,他會緊張,會怕被大人發現,這個時候他可能就要找一些理由來說謊。我們如果給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你犯了錯誤不怕,最重要的是要改過。《弟子規》當中說,「過能改,歸於無」。我們看到弘明幼兒園的小朋友,園長說,有的孩子兩歲來到幼兒園,他的長輩就說,我們這個孩子很驕傲,從來不認錯。你想兩歲就這麼愛面子。弘明學校的老師就說,在弘明沒有不認錯的孩子。為什麼?因為他們也是引導他們,做錯事情要承認錯誤,「過能改,歸於無」,改過就是好寶寶,你能認錯、你能改過,這就是好寶寶,他會從這個方面來引導孩子。所以當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還想掩蓋自己的過失,做為老師跟家長就要有敏感度,及時的來糾正他。

  最後一條是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親不注意自己的言語跟行為,常常說一些謊話,有些話,所謂的善意的謊言,有一些話是故意要說謊。總之你在孩子的面前,如果都有這樣的一種舉動,孩子他觀察很敏銳,他就會效法學習,所以父母的影響也是特別重要的。蔡老師也特別強調,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建立正確的態度,特別是有些事情,「事非宜,勿輕諾」。我們不能什麼事情都不會拒絕,因為什麼事要充分考量我有沒有辦法落實,不能輕易的承諾。如果我們在有些時候不會拒絕,人家就不知道你做人的分寸和生活的原則。

  「奸巧語」,做為家長、做為老師,一定要注意孩子他可能會說謊的情況。「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都是一定要深以為戒的。在言語、行為當中如果能夠守信,已經奠定了孩子日後在社會當中很好的觀念、很好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對他性格的養成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接著來看下面的這一句課文: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這一句課文是在提醒我們,當任何事情在還沒有見到真相之前,『見未真,勿輕言』,我們不要輕易的去發表自己的意見。『知未的,勿輕傳』,我們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不夠明白候,不能任意的傳播,甚至散播謠言,否則就會造成許多不良的後果。當我們沒有真正看到事情的事實真相,只是聽到別人的片面之詞,我們也不知道他這個話到底是真是假,就絕對不能夠把話再傳出去,這個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言語要謹慎,不能人云亦云。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謠言特別多,負能量的言語超過正能量的言語。那有的時候,假如我們沒有確定事情的真假、對錯,有可能是無中生有的謠言,或者是人們特別要去攻擊傷害某些人的、毀謗的話,如果我們不能謹慎的考證、了解事實的真相,而是人云亦云的把話又傳出去,我們就變成了幫凶。所以在團體當中,以和為貴是特別重要的,不能惹事生非。後面會談到,所謂「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我們這一句話出去了,可能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名節,影響到人們對於他的看法、對他的信任度,這在有些時候過失是很重的。特別是我們之前談到,有一些在從事於傳統文化、聖賢教育的好老師,當很多人造謠言毀謗他、攻擊他,這個時候我們不明真相,也跟著毀謗、造謠,最後讓人們對於善知識、好老師失去信心,而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人們就失去了接受聖賢教育的機會,罪過是很重的。

  所以,我們在團體當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語,不能人云亦云的傳播謠言。而特別是團體,人與人之間相處,包容心是很重要的。好像有很多團體裡面內部不和,內部又有很多的幫派,彼此之間互相的攻擊、互相的謾罵,彼此之間不能和睦相處,這對於團體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而這些有很多都是言語所造成的。所以言語一定要特別謹慎,因為往往有一些亂象產生的時候,言語就好像一個台階,一個階梯一樣,一句一句的讒言,慢慢的就會造成動亂。

  孔老夫子也特別教導我們,「言寡尤」,輕言輕傳輕諾,終致愆尤,後悔就晚了。我們輕言,輕易的去發表言論;輕傳,無根的謠言你也跟著人們一起去傳播;輕諾,隨意的去承諾,最後都會帶來很多的麻煩。所以言語是禍福之門,到底是福還是禍,其實都在人心的一念之間,也在於我們是否有理智、有智慧去判斷事情。特別是有些言語如果不夠謹慎,甚至於導致破家亡身,禍患就更為慘烈。這在歷史當中都可以看到的。

  聖賢之人還是「時然後言」,他要觀察時節因緣,說話都很謹慎。更何況像我們凡夫之人,如果不能走在中道上,在言語當中所帶來的過失是很多的,一定要謹慎小心,不要輕易的談話,輕易的發表錯誤的言論。

  而古人治家,對於不聽婦人之言這個方面也是特別的重視,也是特別的謹慎。之前我們跟大家分享過明朝的鄭濂,他們是七代同堂,被稱為是天下第一家。當時太祖皇帝問他說,明太祖就問他說:「你們家總共有多少人?」鄭濂就回答有一千多人。皇帝也很好奇:「這一千多人治理得這麼好,你們到底有什麼治家之道?」結果鄭濂就回答他:「惟不聽婦人言耳。」不聽婦人之言。而婦人之言,可以說它是代指,並不是說女人的話就不聽、婦人的話就不聽。歷史上還是有很多賢德的女子,她們都教出很多聖賢人。而婦人之言,在這裡是代指,有很多人心胸比較狹窄,見識不夠寬宏,所以遇到事情喜歡斤斤計較,往往就會說出挑撥離間的話,說出造謠生事的言語。對於這種言語,鄭濂在治家的時候,他都能夠理智的判斷,家庭不會因為言語上的原因而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

  「讒言慎莫聽」,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不能夠聽信讒言。如果聽信讒言,「君聽臣當誅」,當國君的聽了讒言,臣子就要遭殃了;「父聽子當決」,父親要是聽了後母的讒言、聽了別人的讒言,可能孩子要遭殃,骨肉之情可能會決裂;夫妻如果是聽讒言,「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疏」,朋友如果聽讒言,慢慢會疏離,夫妻可能就會反目。我們對這些讒言要特別的謹慎、小心。「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如果一個人是是非非很多,總是說人家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最後他就是造成團體不和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絕對不會去說長道短,說別人的不是,他念念都希望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睦。

  我們在人和人相處當中,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言語行為。往往很多時候,衝突都是因為好爭所引起的。有一年,我們在巴黎參加世界和平大會,師父上人就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則、一個主題:要放下競爭、鬥爭、戰爭,人類有享不盡的福報;而反過來,如果是競爭、鬥爭、戰爭,人類就是會有受不盡的苦難。這個都是由於我們不能忍讓、不能退讓所造成的。如果我們在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相互之間都互相禮讓、互相體諒、互相謙退,很多衝突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古人也有提到,對於讒言一定要謹慎的一首詩,就有談到:「堂堂七尺軀」,我們堂堂七尺之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我們看到家庭、團體,包括國家,要能夠和諧、和睦的相處,這其中的人也好、國也好,對於言語、對於讒言一定要懂得辨別。而如果遇到這些事情,即使我們發現這個傳言有幾分真實的成分,也不能到處去講,而是要跟當事人好好的溝通、去規勸,出現這個問題,他是不是能夠改正過來。

  「謠言止於智者」,無論是讒言還是謠言,還是講人家壞話也好,一個君子、一個智者聽到這些話,話就到這裡為止。做為讀書明理的人,即使他聽到的是事實,但是這個事實會影響到整個團體的和諧,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名節,這個時候他也是非常小心謹慎,不會把這些話再傳出去,真正是隱惡揚善。

  我記得有一年,也是在處理一個問題,在一個團體當中,彼此意見不能統一,那個時候師父上人也特別的強調,強調早年所提的原則,就是「別人錯了也是對的,自己即使是對了也是錯的」。為什麼?師父當時就談到,只要對方沒有錯得太離譜,我們就要相互包容,這是為了團隊的和諧,不要為一些事情在那裡爭是非。

  「見未真,勿輕言」,這也是讓我們要注重,在事情來的時候,要提升我們對於事理的判斷能力。有的時候,我們事情沒有辦法理智的判斷、決斷,那可能我們是好心,往往還會做了壞事。所以人一定要理智來處理問題,來應對這些情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讓謠言都沒有機會傳播。

  「知未的,勿輕傳」,當我們對很多道理沒有了解透徹,對一些事實也沒有搞清楚,這個時候就不能輕易的講給別人聽,所以是知未的,勿輕傳。

  關於「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我們在這裡也給大家分享孔老夫子他在陳蔡絕糧所發生的真實的故事。當時孔老夫子和弟子們在陳蔡被圍困起來,整整七天都沒有東西可以吃。那我們想想看,有時候一天三餐,要是有一頓飯沒吃都餓得不得了,而當時是整整七天都沒飯吃,每個人都餓得面黃肌瘦。而這個時候,孔老夫子每天還是弦歌不絕,沒有一絲毫的埋怨跟擔憂。孔老夫子的學生子貢,他看到老師和同學們遇到了困境,於是他就用自己身上的錢財物品,到外面去換了一點點米回來,可以趕快解決燃眉之急。

  當時把米帶回來,顏回跟子路他們就找了一個鍋,在一間屋子裡面開始煮稀飯。當時子路剛好有事情離開了,而子貢就從井邊經過,一看,正好就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稀飯往嘴裡送。子貢看了就覺得挺不高興的,因為這個飯還沒有供養給老師,自己就私自吃了,而且大家當時都餓得不得了。他當時看了心裡就不高興,但是他沒有直接去找顏回,而是去找他的老師。

  子貢見了夫子,行禮之後就問說:「仁人廉士,窮改節乎?」當一個人他遇到困頓跟挫折的時候,是不是他就會改變自己的志向跟節操?孔老夫子就說:「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如果一個人改變了他的志向、節操,那就不是仁德、廉潔的人了。於是子貢就請教孔老夫子:「那像顏回這樣的人,會不會在艱難困苦的環境裡面去改變他的志節?」我們想,「知子莫若父」,了解自己的學生莫過於老師。孔老夫子當時很肯定的回答子貢說:「顏回是不會改變他的志節的。」於是,子貢就跟老師說,他剛剛有看到顏回偷偷的在吃這碗稀飯。結果夫子聽了之後就說:「我對於顏回的人品是非常信任的,即使你這麼說,但是我還是不能就你所講的對他產生懷疑,一定要找出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他會背著大家去吃粥。」所以孔老夫子就決定親自來調查和了解事實的真相。

  於是孔老夫子就把顏回叫過來,對他說:「幾天前我就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祖先是會護佑我們的。稀飯煮好了之後,我們先拿它來祭拜祖先。」這個時候,顏回聽了之後,馬上恭恭敬敬的報告老師,他說:「夫子,這個粥已經不能夠用來祭祀祖先了。」因為「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當這稀飯煮好、飯菜煮好,首先要供奉祖先,供養長輩、老師,古人是很重視禮的,如果你吃過的飯再去供養祖先,這是不行的。所以孔子就問說:「為什麼?」顏回就跟夫子說:「剛剛學生在煮稀飯,粥的熱氣散到屋頂上去。」因為在陳蔡絕糧,當時他們可以停留的屋子都是非常破舊的屋子。「屋頂掉下來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稀飯裡面,把稀飯給弄髒了。所以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想把它倒掉。可是米這麼珍貴,我們都七天沒吃飯了,米倒掉了也很可惜,所以我就把這勺子的稀飯吃了。用吃過的稀飯再來祭祀祖先,這是不恭敬的行為。」

  於是孔老夫子聽了之後,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換作是他的話,他也會一樣把不乾淨的稀飯吃下去。等顏回退下之後,孔老夫子就對著幾位弟子說:「我對於顏回的信任,畢竟是由來已久,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幾位學生聽了孔老夫子這樣深刻的教育,也都非常受感動。

  這個故事,正好印證了《弟子規》的這句課文:「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當我們遇到任何事情,不要聽一面之詞就輕易的下判斷,而是要把事實的真相調查清楚、了解清楚才可以。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請接著看下面這句: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這一句課文是教導我們,有些事情它是不合於義理的,面對不合於義理的事情,我們就不能輕易的答應、做出承諾。如果我們輕易的去允諾,到時候我們又做不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會進退兩難。凡是輕諾必是寡信,這一點尤其的重要。在一個人,特別是當一個人他很歡喜、很高興,這個時候你不能趁著興致很隨便的就答應要送給人家什麼什麼東西。很有可能當時輕易的講完了之後,到後來自己又後悔了,又捨不得把東西送出去,這樣就會失信於人。

  包括我們父母跟孩子在應對的時候,譬如孩子他考試考得很好,我們不能夠以他的成績,總是讓孩子藉著他考得好的機會,跟父母親要東西、要獎勵。為什麼?因為從小孩子要培養的是知足感恩的心,而不是虛榮心。其實一個孩子,他真正把書讀好這是他的本分。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要長養的是對父母養育的感恩、對老師教導的感恩、對同學幫助的感恩,而不是覺得考試考得好,這是虛榮心,為了讀書,為了考出好成績。如果父母親都是在這個時候給他物質上的獎勵,他讀書的目的就會產生偏移。

  因此,像我們教育孩子,對於這個原則也都要特別的重視,不要長養他不斷的增長自己的欲望。當他任何時候覺得他做得好,就要跟父母要獎勵,那麼他的欲望就在一天一天的增長。而所謂欲是深淵,當他從小欲望就打開,就很難再改正過來,真的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輕諾往往是太溺愛所造成的。有的孩子,他小時候成長生活條件就很優越,所以他就不能體會到父母親賺錢的辛苦,他每天都想著怎麼花錢。等到有一天父母親不能滿足他的時候,怎麼辦?真的是就會特別的辛苦。所以說少年得志大不幸,你年紀輕輕就享受很多福報,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這對於孩子的成長其實不一定是好事情。

  所以不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用名聞利養這種方式引導他。因為當利不斷的提升,就會變成一個人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會主宰一個人的行為。他這種欲望已經養成了,習慣也已經養成了,要從裡面再跳脫出來就非常非常的難了。所以做為家長,做為老師,在引導孩子價值觀的方面就一定要非常的謹慎。

  『事非宜,勿輕諾』,不能總是給孩子這些承諾,來長養他的奢華和他的虛榮的心態。「勿輕諾」,父母親會對孩子輕易的承諾物質上的東西,一方面是因為太過溺愛所造成的;再來,父母親在教育的原則上面,沒有定非常好的標準。譬如給孩子的承諾都是憑著好惡,想給就給,有時候答應了之後,情緒變了又不給他。因此做為父母,蔡老師也特別強調,做為父母也要落實「事非宜,勿輕諾」,用身教來引導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事非宜,勿輕諾」,這個過程當中,對於孩子的要求,日常生活當中都會遇到這些問題。孩子的要求,真正是合理的、應該要答應的我們才可以答應;如果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做為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否則,小朋友從小就把父母親的底線摸得一清二楚,有的時候父母親不能夠堅持原則,他就覺得很多事情他都可以用耍賴、用很多方式去達到他的目的。如果我們父母親不能堅持原則,往往就會增長孩子的貪心、奢侈和奢靡之氣,對於孩子的危害也是非常之大的。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學到這裡。下一節課還從這句經文繼續學起。今天就上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