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21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弟子規》,第一冊第二十四頁的第一行,「信」。我們今天進入下一個單元,來跟大家一起分享謹而信的「信」。

  上一節課我們講到在五倫關係當中都要言而有信,有信義的態度。首先從父子關係來講,父子之間要言而有信,才能把家庭帶到正確的方向。除了父子之外,五倫裡面還有君臣、夫婦、長幼(就是兄弟),還有朋友,五倫關係都要落實「信」字。這節課我們繼續來講師生這一倫。除了父子關係要守住信義之外,師生這一倫也是對我們一生影響非常深遠。師生是包含在父子這一倫當中,所謂是「師徒如父子」。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從古禮就可以看出,父母和老師是同等重要的。譬如孩子他到了成年的時候,二十歲行冠禮,起了一個字,之後就不再稱名。可是盡其一生,能夠稱自己名的只有父母和老師,甚至在朝廷做官,連皇上都是稱他字而不稱他名,代表尊重。此外譬如在父母過世的時候,做為子女要守孝三年,而老師則是心喪三年。老師這一倫可以含括在父子當中。當然也有說長幼有序,長幼也可以含括師生的關係。

  這節課我們接著從師生這一倫來談談師生之間的道義、信義。我們先來分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桐城派的代表人方苞先生所寫的,叫做〈左忠毅公軼事〉。〈左忠毅公軼事〉是方苞先生非常有名的一篇代表作,其中所記載的師徒如父子之間的道義、恩義、情義,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之後再來看這篇文章,內容依然是感人至深。

  〈左忠毅公軼事〉談到,在明朝有一位名臣史可法,他的老師叫做左忠毅公。左忠毅公有一次他到了京城的近郊來督查學政,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天氣,特別的寒冷。在古時候,擔任政府的官員,他有一個重要的職責,要為國家舉薦賢才,所謂「舉孝廉」,在年輕的讀書人當中去選擇德行學問非常好的人才來培養、來提拔。左忠毅公他去督察學政,也是要去尋訪這些讀書人當中是不是有一些非常有德行才幹的子弟,來特別加以培養。當時他只帶了幾個侍從,騎著馬,穿著便服,這樣人們就看不出來他的真實身分。後來他走到古廟當中,就看到有一個學生寫好一篇文章,因為太過勞累、太過疲勞,於是就趴在桌上睡著了。他看了讀書人所寫的文章,於是左忠毅公他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就蓋到了學生的身上,幫他把門關上。通過文章他就看出,這位讀書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他的氣節,他的氣質涵養,都在文章的字裡行間之中流露出來。後來他詢問寺院裡面的出家人,才知道這個學生就是史可法。

  在後來正式考試,當史可法呈上考卷,左忠毅公馬上把他面署第一。考中了之後,因為在古時候這些學子,如果考中了狀元,考中了功名,都要拜主考官為師。於是左忠毅公就帶著史可法到了自己的家裡,讓他拜見他的夫人,並且他對他的夫人說:「我的幾個孩子才能都比較平庸,而將來能夠繼承我的志向和事業的只有這位學生。」古代真正的聖賢之人,他不怕自己沒有子孫,他怕的是什麼?怕的是沒有為國家舉薦賢才,沒有把聖賢的學問道統傳承下去。古代的讀書人念念都想著老百姓,為老百姓在舉薦賢才。後來史可法跟老師就同朝為官。

  在明朝末年,因為宦官當政,所以在政治上是比較黑暗的時期。左忠毅公非常正直,剛正不阿,後來就被人家陷害,關到了監獄當中。結果史可法非常的緊張,每天早晚他都到監獄門外去觀察監獄的情況,想要進去看望老師。可是因為當時宦官防備得很森嚴,連左公家裡的人都沒有辦法靠近他。後來他聽說老師受到了很殘酷的刑罰,生命當時是垂在旦夕。於是史可法就想辦法,拿了五十兩的銀子,哭著求看守監獄的兵丁,讓他幫忙想辦法,結果感動了他們。他就教史可法,換上破衣破鞋,背著竹筐,拿著一個長柄的鏟子,打扮成打掃衛生的工人,就這樣把他帶進去了,然後他暗暗的指著左公所在的位置。史可法看到老師的時候,他的老師靠著牆坐在地上,整個臉上、額前都燒焦了,根本看不出他的面目,左膝蓋以下筋骨全都脫落了。看到老師這個模樣,學生就撲到前面去大聲的痛哭。結果這個時候,老師馬上認出是自己學生的聲音,但是因為他受了酷刑,所以他的眼睛當時睜不開,他用力的舉起他的手,拿手指撥開他的眼眶,用兩隻眼睛直視著他的學生,並且訓斥說:「你想想看這是什麼地方?你是什麼身分?做為國家的棟梁,你怎麼可以讓自己深陷在這麼危險的境地?現在國家的情況已經敗壞到這個程度,我這一輩子已經就完了,而你自己不能夠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明白大道理,那天下的事情還有誰可以為百姓來謀福利?如果你現在不趕快走,與其讓這些奸人把你害死,不如我現在就把你活活的打死。」當時左公摸著地上的刑具就往他學生的方向扔過去。史可法一句話都不敢說,就急急的跑出了監獄,看老師這麼震怒,他就趕緊離去了。

  所以我們看看,當老師已經深陷危險的境地,可以說生命都難以保全,九死一生,看到他一生最心愛的學生來看他,他第一個念頭並不是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學生的安危、國家的安危。後來史可法就常常流著眼淚,講到這件事情,他就說:「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我老師的肺肝都是鐵石鑄造的。由於老師身教,精神的激勵,所以他非常勇敢的出來,為國家、為百姓來謀福利,後來他擔任國家的重要的職位。在明朝末年,當時是在崇禎年間,張獻忠他在外面擾民,這是當時的流賊,出來危害國家百姓。當時史可法是擔任重要的官職,就是負責抵禦流賊。他在領兵的時候,每次他遇到流賊要來侵犯地方、侵犯老百姓的消息,他就常常幾個月都不睡覺,讓將士們輪流休息,自己就坐在營帳的外面。然後他就選了十個壯丁,讓兩個人蹲坐著,背靠背的靠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就依這個順序來替換士兵。他晝夜的為國家來防守,人民百姓才能夠得到安全。每次在非常寒冷的夜晚當中,當他站起來,抖動著自己的衣裳,鎧甲上面都結成了冰,他抖衣服的時候,冰一起都會掉落下來,發出聲響。我們可以想像,他為了保衛國家跟人民,真的是晝夜都不敢懈怠。當時有人就勸他要去好好的休息,實在是太辛苦了。史可法說:「這個時候如果剛好遇到敵人來侵犯,讓國家受到損害,我唯恐辜負了朝廷,愧對我的老師。」這是他盡其一生都不忘國家的恩德,也不忘老師對他的教誨。每次史可法他統領部隊往來經過安徽桐城,因為左忠毅公他老家就是在安徽桐城,他回到故鄉,一定要先去探望他的老師的家人,先去探望師母,向太公和太母請安,在堂上一定要拜見左夫人,而且對老師所有的親人都是盡心盡力的照顧。

  這種師生的情義、師生的道義確實是感人至深。當時方苞先生他記載的,這是發生在他們桐城的真實的故事,安徽桐城。而這些故事都是真人真事,他最後有記載,他同族的長輩塗山先生就是左忠毅公的外甥,而與方苞先生的父親關係非常好,他說左忠毅公在監獄當中所講的話,都是他親自從史可法那裡所聽到的。古時候師徒如父子,這種真誠的道義,真誠的恩義、情義、道義,確實是非常感人。

  我們也曾經跟大家分享過,像師父上人一生對待他的老師,都是用同樣的恭敬的態度。像師父上人的老師方東美先生,這是當代的一位大哲學家。當年方教授對師父上人確實是非常認真用心的單獨教導,並且覺得這個學生以他的天資、以他的勤奮、悟性,將來如果深入儒釋道的經典,一定能夠成為一代的高僧。而師父上人他對方老師的孝心、恭敬之心,也是特別好的榜樣。當方先生過世之後,師父經常會去照顧方老師的家人,會照顧方師母。甚至於在幾年前,當方東美先生的長子,當時他還在美國,師父上人就特別寫信給方東美先生的兒子,希望他能夠回到故鄉,回到安徽來養老,而且師父也表達了要建立方東美先生的紀念館、圖書館這些事情。當時稱呼的時候,方教授的大兒子、長子叫做方天華教授,師父對他的稱呼是稱兄道弟,「天華吾兄」,以兄弟之稱來稱呼他。所以到後來方天華教授過世候,他的夫人、家人都還非常感恩師父上人對他們全家的關懷和照顧。在古時候,這種師生之間的情義跟道義,確實學生也是做到了養老師之身、養老師之心、養老師之志。師生關係我們就講到這裡。

  下面我們接著來看君臣的關係。「君臣有義」,君臣之間也要有信義。為君者在言語當中也要信守承諾,所謂「君無戲言」,君王、領導人講話,一定是說話算話。而臣子答應君王、答應領導的事情,也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做到。這是君臣關係當中的信,誠信。而君臣關係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領導者跟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都是有一分誠信在其中,有它的義務,有道義、情義、恩義在裡面。關於君臣關係,在古時候古聖先王都是非常愛護老百姓的。像堯帝,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兩個犯人,他是因為偷了東西被抓起來,正在去服刑的路上。當時堯帝就問:「他是犯了什麼罪?」兩個犯人就說:「因為天氣太乾旱了,久旱不雨,我們實在沒有東西吃,所以不得已去偷了人家的食物。」堯帝聽了之後很慚愧,跟士兵說:「你把他們放了,把我抓起來。」他自己反省說:「正是因為我沒有德行,才會讓天氣產生變化,久旱不雨。再來我也沒有把我的老百姓教好,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應該抓的是我!」君王的這一分真誠的懺悔之心感得天降甘霖。

  當一個人、君王他有一顆真誠的愛心在愛護百姓、愛護人民,他這一念心一定能夠感動全國的人民都來效法他。當全國人民也都有反省的懺悔的心,真誠的愛心,相信一定能夠化解災難,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從古到今,古聖先王他們之所以可以名垂青史,其實他垂範後世的德行都是源自於他和人民之間的恩義、情義、道義,他們之間的信義。

  包括我們之前有和大家分享過的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是如此。當時大禹的父親鯀在治水的過程當中,因為用了錯誤的方法去堵洪水,所以當舜王去巡視治水的情況,就看到洪水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老百姓還是生活在很苦難的生活當中,於是就把鯀治罪,在羽山處死他。後來需要再找一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來接管這個工作,於是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們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就是後來的禹王。禹和他父親是完全不同,他不但是精明能幹,而且是大公無私的一個人。當時他接受治水的工作,之前有跟大家談過,現代的學者根據考古的工作來研究,發現發生在那個時期的洪水確實是非常的嚴重。如果水患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百姓就遭殃。大禹非常的大公無私,接受使命跟任務之後,他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老百姓。他接受這個工作的時候,其實他才剛剛結婚,可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就毅然的離開了他的妻子,就來到治水的工地去工作。後來經過實地的考察,他在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基礎之上,他又提出了非常切實可行的方案。水不能用堵的方法,而是要什麼?要用疏導的方法來根治洪水的氾濫。所以他一方面繼續修築防水的堤壩,另一方面又開始用疏導的方式來疏導洪水,結果效果就非常的顯著。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大家而捨棄了自己的小家。

  後來為了便於治水,他還把整個中國的版圖地域分為九個大州,就是九州,包括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這九大州。治水工程就在他非常英明的勤奮領導之下就開展起來,他帶了二十多萬的百姓全面展開疏導洪水的工作,他不但是進行指揮,而且還親自參加勞動。

  我們在古時候留下來的畫作當中可以看到當年大禹治水的情況,可以說他是日以繼夜、廢寢忘食的在工作,就是為了信守他對於君王的承諾以及對於老百姓的信義。確實是很辛苦的在那裡治水,手上也長出了繭,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因為長期泡在水裡,連腳趾甲都脫落了。甚至於「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工作的艱難危險,連自己的家都顧不上。

  後來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就在大禹非常英明的領導之下,老百姓努力的配合,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讓洪水可以沿著新開的河道再流入大海。治水的工程可以說從古到今是流芳千古的、非常大的工程,因為只有把水患治理了,才能夠讓百姓恢復他們的生產,才能修整土地。因此對於大禹治水的功勞,老百姓都特別的感恩他,也懷念他。當時他們把整個中國稱之為「禹域」。

  大禹治水的過程,首先它是君臣之間,君王當時授予他這個職責,所以他有這個責任、承諾,他要去履行他的職責。再來這也是父子之間,因為他父親當時沒有把水治好,犯了過錯,做為兒子要替父親來彌補過失,這是父子之間的信義。

  再來說君臣,大禹和老百姓之間也是信守信義和承諾,為了百姓的福利,他必須要把這項工程完成。所以他在外面十三年的時間,經過自己家都不敢進去。而且歷史上記載,是「薄衣食,致孝於鬼神」,他自己的生活特別的儉樸、特別的簡單,但是他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鬼神,卻是非常的豐盛。「卑宮室,致費於溝淢」,他自己所住的都是很簡陋的房子,他把省下來的錢財、福報都是用來給需要的老百姓、用來治水。

  我們通過堯帝跟舜王的故事,可以看出古時候的古聖先王,做為一個領導者,他對人民確實是具有道義,而當然人民對於領導者也要有恩義。這是「君仁臣忠」,五倫關係當中重要的一倫,就在這裡深刻的體現出來。「君仁臣忠」,做為領導者要仁慈,也就是說他所考慮的都是處處為百姓著想、為百姓謀永福;而做為部屬,也要常常能感恩領導者的恩德,正是因為有領導者在這裡辛勤的付出,才讓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生活的環境。其實沒有當過領導的人真的體會不出來,曾經有一位長輩也跟我們分享過。他說在一個單位、團體當中,做為一把手,就是第一位的領導,和做為他的副手,他們所承擔的壓力差別其實是很大的。做為領導,他所要承擔的責任特別的重大,而這些不一定是他在外面可以體現出來,有時候是在他心裡面,他需要謀劃,日日焦慮,為了一些事情,帶一個小團體,有時候為了工作上或者某些方面的事情,可能部屬工作完了就可以安心去吃飯睡覺了,領導人常常還要急得半夜都睡不著覺,他內心要承擔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這種辛苦,這種勞心,做為部屬不一定能體會出來。就好像我們之前講過的雁子,當雁子在飛翔的時候,牠在最前方的頭雁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牠一方面要鼓勵雁群,同時牠在飛行的時候,因為頭雁的飛行,也可以讓其他的雁子減少一些壓力。所以做為領導者,他身上承擔的責任,以及他內心所要承受的壓力,真的不是做為臣、做為被領導者能夠想像、體會的。我們不管能不能理解領導人他為什麼這樣做決定,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問題,這是我們不在其位,體會不到他做決定的原因。但是縱使我們體會不到,因為是不同的角度跟位置、不同的高度,但是做為下屬,應該常常體恤領導者的辛勞,知道正是因為領導者的恩德,才讓我們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有一份安定穩定的工作環境;如果不是這樣,可能我們整個家庭都會三餐不繼,都會遇到經濟上的壓力、問題。所以臣子要盡心盡力的效忠君王,這就是君仁臣忠,確實在君臣之間要去落實。當然,當君王有過失,做為臣子,他也有義務來直言相勸。

  君臣關係,我們在孟老夫子的一段話裡面也可以體會出這個關係的,君仁臣忠如何落實跟體驗。孟子曾經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句話是說領導者假如把部屬都當作是自己的手足一樣來疼愛,做為部屬,會把領導者當成自己的心腹。而如果「君之視臣如犬馬」,犬馬是用來使用牠、利用牠的,我只是用用你,用完了我給你付點錢,那就是完成使命了。如果只是這樣,部屬看到君王就好像一般的人民一樣,沒有什麼感情。可能你讓他多做一分鐘的工作,他都要跟老闆要加班費,會有這樣的情況,一分一毫都不願意為團體多做一些事。而如果「君之視臣如土芥」,你把老百姓根本都看成是不重要的東西,覺得反正我有錢,這個人請不到,我還可以請別人。如果是用輕慢的態度,可能部屬對我們的怨恨,那是恨之入骨。所以君臣之間一定要有道義、情義與恩義,要有信義。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考慮到自己內心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跟義務,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就能夠把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本分和職責都盡得非常的圓滿。其實聖賢人的存心,這是我們要真正去學習的地方,他就是把五倫八德當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放在心上,落實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不敢忘記。

  我們談到君臣,特別是做為領導者,做為領導者要善於溝通,也就是一方面出現問題,他善於跟下屬來進行交流跟溝通,此外下屬如果有一些意見要反饋,也能夠及時得到領導人的回應,相互之間做好良性的溝通。特別是做為領導人,包括我們在政府當中做政府的工作,或者在團體當中做領導,我們念念要想到的是自己應該盡的本分,應該要想到的是部屬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我們有這樣的存心,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都是會想出一些真正對於團體有利益的、有幫助的非常正面的方式。當然,做為主管他要任用的人才,也是要任用真正可以辦事、值得信任的人。

  我們之前看到在國內有一個私塾,在湖南這個地方辦得非常的成功,完全用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來教孩子。當時有一個年輕人,他剛好有機緣來私塾學習。他進入私塾之前,本來他是不學無術的年輕人,很有可能到社會上就是遊手好閒的一個人。可是他接受了傳統文化教育之後,教得特別成功。他回到了他的國家,最後就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後來培養成的能力,他一個人就可以去管理兩座莊園。我們想,這是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把一個年輕人從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人,變成可以信任、可以託付給他兩座莊園,讓他來管理的人才。所以我們看到,當一個人有德行,自然他的能力也能夠得到增長。做為臣子,也要盡他要盡的責任、義務。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夫妻關係,這是第三,夫婦。夫婦關係也要重視信,所謂「言而有信」。如果在夫妻之間,相互之間都是沒有辦法做到言而有信,可能生活當中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常常都互相的猜忌,講話當中甚至都會互相的攻擊。人跟人相處,真心的信任是特別重要的。我們在國外會體會到,有許多外國的文化它都有一點偏頗的地方,就是喜歡懷疑。人跟人相處,他第一條就是首先我要懷疑你,然後再去考察,去證明我對你的懷疑到底是成不成立的。他第一念的想法並不是建立在信任的程度和基礎當中,而是見到任何人,我首先先要懷疑,懷疑你的事情有沒有什麼動機、目的,懷疑你這個人是不是不可靠,疑心就特別重。傳統文化不是這樣教我們的,我們人跟人之間交往要有真心的信任。但是這個信任也離不開理智,在信任當中也要明辨是非善惡,再建立正確的抉擇。

  夫妻之間的關係,要能夠言而有信。夫妻之間內心,要感恩對方的恩德與付出。我們看到有很多夫妻能夠白頭到老,他就是有這樣的特點,一方面他願意付出,付出不求回報;另一方面,他對對方有感恩的心,感謝對方陪伴我們走過了人生的歷程。蔡老師也常常提醒這些夫妻,因為他經常要去面對,當時要面對很多婚姻出現狀況、要離婚的問題,所以他都會用善巧方便去勸導這些家庭,要為兒女著想,要處處想著對方的好處,這樣家庭才能夠經營得下去,夫妻關係才能夠維持得穩定。特別是蔡老師也常常勸導男士,你太太再不好,但是我們都要想到對方的恩德。一個人他有百分之九十的缺點,可能他的優點只有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五,可是我們要看人家的優點,不要去看人家的缺點,要守著這個原則,不能天天都去看對方不好,這樣日子就很難過得下去。蔡老師也提到,做為男士要常常記住,太太幫我們做了一個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傳宗接代。有了好的兒女,家族才能夠延續下去。中國古人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光是太太有這個恩德,你就報答不了。

  我們在東北,東北婦女性格都特別的剛硬。也不是所有的人,但是因為北方人,她性格就是比較豪爽,說話很直,脾氣又特別大。往往很多家庭裡,丈夫都被太太管得、壓得都喘不過氣來,女人太強勢,這樣的狀況經常會發生。很多我們在東北遇到的家庭的問題,都是會有這種狀況。

  那時候父親就常常去勸要離婚的朋友。我們說「寧拆十座橋,不毀一樁婚」。你即使不為對方著想,也要為自己的兒女著想。所以當當事人遇到這些問題,畢竟旁觀者清,有時候他身在局中,他鑽不出來。做為朋友,在勸導他的時候,就要用正確的方式、正確的道理來引導他,而不能夠一天到晚勸人離婚,這是很傷陰德的事情。

  父親那時候經常都會善巧的勸勉朋友,後來也挽回了好幾個家庭,本來要離婚的家庭,後來都被他勸回來了。父親特別會對比較強悍的女性,都會勸她們,用儒釋道的聖賢教育的原則來引導她,說:「妳跟丈夫相處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就是對方錯了也是對的,我即使是對了也是錯的。要注重不要看對方的缺點,要看對方的優點。」總是從良性的方面去引導,跟她講說:「那妳還要想一想,他再不好,他也有哪些哪些的優點。」都是要這樣勸。

  所以夫妻關係,確實是像《弟子規》當中說的「恩欲報,怨欲忘」。夫妻之間反目成仇的時候,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對方曾經對我們的付出、他的恩德,不要因為生活的小事跟衝突,把恩德都忘記了。如果夫妻能夠相處得很好,那真的是天下太平。我們想想看,哪一個兒女願意在小時候就天天面對這些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譬如爸爸媽媽鬧得不可開交要離婚,一定會問孩子,你要跟爸爸還是要跟媽媽?那你想一個孩子他那麼小,他的性格的養成,他的成長、他的教育是需要父親跟母親共同來承擔的。任何一個孩子,單親家庭,他跟著父親或跟著母親,他性格當中就會出現很多的缺陷、很多的問題。如果他是在一個幸福完整的家裡,家庭當中上有爺爺奶奶、有爸爸媽媽,還有兄弟姐妹,一個非常穩定的、健康的家庭,這個孩子人格的塑造跟養成就是特別的健康。他從小在幸福的環境裡面長大,他這種愛跟幸福、愛與感恩就會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當中。即使他長大了,遇到了一些挫折、困難,他用內心這種強大的能量、這種愛,都可以幫助他解決人生當中的種種問題。所以一個家庭夫妻好合、家庭美滿幸福,這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做為夫妻雙方,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脾氣、性格等等的原因,最後把孩子一生的幸福都給耽誤了。

  我們談到夫妻關係,也來分享一下漢朝宋弘的故事。在漢朝漢光武帝劉秀他有一個大臣宋弘。宋弘這個人他很有德行,做官非常廉潔,而且做事也是非常負責任。當時宋弘他在朝廷任職,是擔任司空的工作,司空就是掌管土木工程的工作,這在朝廷、政府當中是很重要的職位。

  因為光武帝劉秀他的姐姐湖陽公主剛好新寡,就是她先生過世了。做為弟弟,當然於情於理都念念的要為姐姐著想,就想姐姐的丈夫去世了,那是不是可以再幫她找一個好的丈夫?就讓她在大臣裡面先看看,哪一個大臣她看得中。

  他就問姐姐:「所有大臣裡面,妳最欣賞哪一個人?」湖陽公主也很有眼光,她就跟弟弟說:「宋公的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宋弘這個人他氣宇非凡,很有德行,其他的大臣都比不上他。光武帝劉秀聽了之後也很高興,這還不簡單,皇帝找大臣解決自己家庭的問題,這個事好像在自古以來,大家覺得是很容易、理所應當的。於是他就召見了宋弘,讓湖陽公主就在屏風的後面,聽他們兩個人的對話。

  光武帝就跟宋弘說:「諺語所謂的『貴易交,富易妻』是不是人情?」「貴易交」,當一個人他富貴之後、貴顯了之後,貴就是表示他的地位身分比較高,這個時候他一定會換朋友,肯定他所換的朋友都是跟自己的身分地位比較相仿的。「富易妻」,當一個人有錢,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就是換老婆。所以我們看到有錢人娶三妻四妾,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當一個人顯貴的時候,就忘了他舊交情;當一個人富有的時候,就想要另結新歡,這是不是人之常情?皇帝說話很有藝術,他不會直接一上來就說,我的姐姐你看沒看中?不會講得這麼直接,他就是用這種話先來試探宋弘的意思。

  一般人覺得要能攀附上皇帝這個家庭,第一家庭,那就是皇親國戚。一般人本來他只是大臣,一旦是跟皇帝結親,他就變成貴族了,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件事情。可是宋弘他是很有德行、見識的人,他聽完了皇帝跟他講的話,他馬上就回答說:「我聽說,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窮困的時候,一個人確實是三窮三富過一生。這是在東北有這樣的一句俗語,一個人三窮三富過一生。很多人他成功,可能他小時候都是歷經艱難、歷經挫折,能夠體會到生活的艱難,一步一步的再走向高位的,並不是很多人都是生來就是一帆風順的。當人在困頓貧窮,你的人生正在努力的過程當中,這個時候有很多的朋友來幫助我們。而當我們真正人生開始飛黃騰達、有所發展,能不能忘記這些朋友?確實是不能忘記。這是「貧賤之知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是指粗米粗糧。往往原配的夫人,都是伴隨著我們胼手胝足的一起去創業,一起去克服困難,一起去拼搏的夫人,這是糟糠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夠因為我今天富貴了,就把我胼手胝足一起走過艱難的原配夫人,就把她休了,這是很沒有道義的。光武帝聽了他這番話之後,他就說:「事不諧矣」。看來皇帝要做主湊成這段婚事,可能是成不了了。

  而宋弘,之前也跟大家分享過,他以他的德行,經常用他的言教跟身教,也做了很好的榜樣。而且他是很正直的人,經常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去勸導君王。所以在漢朝的年間,整個國家能夠安定和平,都是跟這些君臣他們盡好自己的職責是分不開的。而我們看到,做為朝廷的官員,他的浩然正氣,確實是可以屹立在天地之間。做為大臣,國家的大臣,他能夠做出榜樣,那我們相信他會帶動整個社會風氣。首先滿朝的文武大臣,他們就不會想到我地位尊貴的時候,就要把我的原配休掉。當然做為老百姓,看到皇帝跟朝廷的大臣這種行為、做法,他們自然對於整個社會風俗,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從前的讀書人,他確實是「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他時時刻刻都是把「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為座右銘,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給整個社會是帶來非常好的榜樣。

  夫婦關係我們就講到這裡,夫婦之間也要有信義、有道義。

  下一個是兄弟,五倫關係「兄友弟恭」。兄弟之間要言而有信,兄弟之間要有情義、有恩義,好好的團結在一起,非常的友愛,這樣父母親就非常的放心。我們前面有學過「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朱子治家格言》也特別強調「居家戒爭訟」,一個家庭和家族,最怕的就是兄弟不和、親人相告。

  如果我們只是重視利益而忽略了道義,可能在財產的問題等等方面,兄弟之間會因為這些事情而反目成仇。情理法,人情是要兼顧的,一旦失了人情就失去了和諧。當一個家庭失去了和睦、和諧,這個家庭就不可能會興旺。「居家戒爭訟」,如果是為了財產而相互控告,錢是留不住的。再來兄弟不和、兄弟相爭,這是很不好的示範,家族敗相就露出來。因此《朱家治家格言》談到「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記得從前我們在香港,有一段時間在報紙上面曾經刊載過一段時間《群書治要》的經文。當時我們有做了白話的解釋,也配合了許多現實的案例,來講解《群書治要360》這裡面的內容。談到兄弟之間的關係,我們有舉過一個真實的例子。這個例子剛好是發生在我們家裡面的真實的例子。我們家族當中有一個晚輩,她是我在俗家的妹妹,是舅舅家的孩子,是表親。妹妹她從小就特別友愛,在家裡是典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做得特別好。這應該也是天性的流露,為什麼?像以前外公回到家裡,譬如元宵節給小朋友買燈籠的時候,每次我是姐姐,都是先搶,搶最好的燈籠、最漂亮的;而我這個妹妹,她都是讓她的兄弟姐妹先分完了,最後剩下的不好的才是她的。她天性非常友愛兄弟姐妹,每個家庭裡面的同輩、晚輩,她都會特別去照顧他,天生就很有愛心。像我們小時候在山上玩,她有時候會爬到山坡上去摘野草莓,摘了很多很好吃的野草莓。然後第一個就是拿到我面前,因為我是姐姐,她就一定讓我先吃,甚至整把的野草莓全部都讓我吃掉。小時候我是很霸道,而妹妹她是非常友愛。

  後來,有一次他的弟弟,她的親弟弟,因為年輕氣盛,當時家裡剛好也是遇到了挫折,她的親弟弟心情也特別不好,有一天在外面騎車就發生了意外,發生了車禍。發生車禍之後,當時非常危險,他整個腦部,在車禍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損傷。所以去醫院急救的時候,當時醫生好像告訴我妹妹,告訴她說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成活率,就是即使是救活了,也是植物人了。讓他姐姐要做出決定,到底要不要救妳弟弟的命。

  很多人可能對生命失去希望,也許他會選擇放棄治療。但是我妹妹,她對兄弟之間特別有情義。那時候她只是一個學生,讀碩士,後來又讀博士。她都是非常勤奮,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結果她就跟醫生說,「無論如何都要救下來,即使當了植物人我也認了」。她就跟她父親一起做主,一定要把弟弟搶救過來。在這過程當中她特別虔誠,她讀《地藏經》。本來她也是沒有學佛的。後來她讀《地藏經》,結果生命就發生奇蹟了,百萬分之一的存活率,最後她弟弟的性命給保下來了。之後整個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妹妹的肩膀上,為什麼?她一方面要去打工,她一個星期好像是兼十份家教,要不停的去教書、去賺錢;然後一方面要奉養他的父親,給父親拿生活費;一方面要照顧她的弟弟;一方面她還要完成她的學業,非常非常的辛苦。

  在幾年的過程當中,這個事情也發生有十多年了,她始終把弟弟照顧得非常好,慢慢的,雖然還沒有恢復知覺,她用愛心呵護她的弟弟,讓他仍然維持生命,她非常珍惜這種手足之情。為了她弟弟,後來也耽誤她的婚姻,耽誤了很長時間,婚姻跟學業都耽誤了很長時間。

  但是閩南語有句話說「天公疼憨人」,老天爺特別疼愛這些老實本分的人。她後來就出奇的順利,找的工作也很順,老闆對她特別疼愛,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她去一個也是學佛人的家庭裡面去當家教,她教得特別好,所以老闆也對她好得像自己的女兒一樣照顧。另一方面,她每次考試每考必中。有一次她在台灣參加建國中學的老師的考試,建國中學要考進去當老師很難的,她當時是第一名的成績考進去的。後來是因為她實在太年輕了,建國中學還沒有接受過這麼年輕的老師,就說她工作經歷還不夠,最後沒有錄取,但當時她是以全台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去的。總之特別順利,人生各個方面都很順。她就是落實了孝親、落實了尊師。

  她對老師也特別恭敬,是竺家寧教授的學生,聲韻學、文字學也都是跟竺教授學的。她孝親尊師做得特別好,又友愛兄弟,所以她人生特別順。到了後來,因為為了照顧弟弟,她的婚姻也耽誤了,想不到過了幾年之後,又遇到了非常美滿的婚姻,現在也生了一個又白又胖的兒子。我們閩南話講「天公疼憨人」,一點都不錯,當我們把孝親尊師、友愛兄弟,真正做出來,連祖先、老天爺都會保佑你。我們不要覺得好像總是付出很吃虧,其實天地神明、祖先另外有一筆帳幫我們記著,積德累功修積的陰德,都是功不唐捐的。

  兄弟之間確實要重義而輕利,而且要重視信義,要盡義務,有恩義、情義、道義,都要在兄弟姐妹相處的時候盡出來。我們爭了錢財,卻捨掉了家庭的幸福;可是我們如果捨掉了錢財,卻能夠贏得家庭的和樂。人生到底是要追求什麼?如果一個人他窮得只剩錢了,最後家庭不和、兄弟反目,那他真的是天底下最貧窮的人。人生很多事情要看得遠,你的價值觀、你追求的是什麼。不要為了小錢、小利到處去計較,最後傷了和氣,讓自己的父母家人都擔憂。這是兄弟,兄友弟恭。

  之前我們也分享過法昭禪師的這首詩,「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我們有兄弟姐妹,無論是親兄弟姐妹,還是表親也好、堂親也好,要珍惜人生的緣分。

  我們到了學習傳統文化的團體當中,兄弟的概念可能就更加寬廣。譬如一起求學、一起求道的同學們,還有師兄弟們。我們在一起學習儒釋道聖賢教育的過程當中,當然老師陪伴我們的時間可能相對短,但是同學之間要走的路就更長。之前我們在聽《華嚴經》也有聽到一段話:老師是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可是同學在求學求道的路上更加重要。因為老師是教我們怎麼走這條路,而同學是陪伴著我們一起走這個路。所以同學、師兄弟之間也要有情義,兄友弟恭的恩義、情義和道義。這是兄弟。

  接著來看朋友,這是五倫當中第五個關係,「朋友有信」。朋友之間不只是言而有信,而且朋友之間也要盡信義跟義務,這是五倫關係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倫。這個義務包括很多方面。從不同的角度來講,朋友之間要有什麼樣的義務。首先朋友之間要互相的勸諫,所謂「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如果朋友有過失我們沒有去勸諫,就沒有盡到職責;第二是要關懷;第三是要互相的讚歎,所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第四是不言家醜,不能把朋友家裡面不好的事情都講出去;最後要有通財之義。

  首先是勸諫,第一條是勸諫,勸諫當然也是朋友之間應該有的道義、信義。一方面我們能接受朋友的勸諫,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如何去勸諫朋友。當然在言語分寸上面也要有一定的智慧、一定的技巧,善巧方便。

  再來,第二是關懷,要關懷他人,我們時時處處要落實。其實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走這麼長的路,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也無論是求學和求道,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有起起伏伏。當同學和朋友之間都能夠互相關懷,互相體諒對方的需要和感受,在他困頓、厭倦、疲勞的時候,我們能夠幫他一把,安慰他幾句,這個力量是特別強的。所以之前我們看到大雁在飛行,雁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彼此都是互相的關懷、互相的幫忙,而且牠們會發出聲響來鼓勵對方要努力的飛翔。而當中如果有雁子生病了,不能夠一起飛,也都會有其他的雁子陪著牠一起留下來,一直等到牠病好或者牠過世,一直會陪伴著牠。等到牠病好,雁子再努力的一起往前飛,去追趕前面的隊伍。所以朋友之間要有互相關懷的道義存在,而關懷朋友不但是關懷他本人,包括他的家人,也要有恭敬心,有關懷的心態,這樣彼此之間,跟他的家庭之間就能夠處得很好。不但是關心他的父母,可能對他孩子的教育方面也都能夠關心。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朋友之間要互相讚歎、互相肯定。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當中,剛才說過,人總是在起起伏伏當中,所謂「三窮三富過一生」。人生旅途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人生遇到挫折,情緒發生起伏,這個時候特別需要朋友的支助跟安慰,所以朋友之間要互相讚歎跟肯定。特別是像同學之間,我們要避免什麼障礙?所謂的嫉妒障礙。「文人相輕」,讀聖賢書的人要對治自己內心心胸狹窄的習氣,不能夠有嫉妒心。有時候你嫉妒同學他的成績比我們好,或者是嫉妒朋友某些方面賺的錢比我們多等等的。嫉妒心一起來,雙方都會受到傷害,所以我們要擴開心量,去欣賞別人的優點。當人家有好處,要能夠隨喜他、讚歎他,努力的去幫助他。《弟子規》當中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這是在《弟子規》當中提到的。朋友之間、同學之間,如果都能夠互相的讚歎、互相的隨喜,無論是團體,還是求學的學校等等,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都會感受到祥和之氣。

  第四是不言家醜。朋友之間由於信任,所以可能他會把家裡的隱私跟我們分享,跟我們討論。這些話要特別謹慎,他跟我們講是對我們信任,可是我們話到這裡為止,就不要再把它講出去了。特別是他對我們推心置腹,這種信任建立,更應該謹慎小心自己的言語。因為每個人的觀念、家庭的事情,所謂「家醜不可外揚」,有些話就到此為止,就不要再傳出去。家裡隱私的事情,我們可以將心比心,我們自己家裡隱私的事情或者醜事都不願意外傳,如果我們知道了別人的家醜,那就更不應該到處去宣揚。

  第五條,朋友之間要有通財之義。財不單是錢財、物品,包括內財跟外財。內財是指我們的勞力、經驗跟智慧,外財就是錢財、物品。特別是在幫助人的時候,「救急不救貧」,恩惠並不是在於很大很多,而是在於他在危急危難的時候,能夠及時的送出我們的關懷與幫助,對方就會非常感動。以前有一個長輩就曾經跟我們說,他說世界上雪中送炭的人非常的少,但是錦上添花的卻大有人在。朋友之間如果都能夠行使道義、情義的話,我們這一倫確實就盡得非常的圓滿。五倫關係都能夠信守我們的責任、義務,那麼我們的人生確實會生活得特別的幸福美滿。

  下面也來舉漢朝時候的例子。漢朝有兩位讀書人,一個讀書人叫張劭,還有一位叫范式。他們兩個人一起在太學當中讀書,這兩個同學之間關係是非常好的。後來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們兩個約好了,兩年之後的今天范式要去拜訪張劭。經過了兩年之後,張劭就跟他母親說:我的朋友今天就要來了,希望母親能夠準備豐盛的飯菜來招待他的朋友、同學。母親當時覺得這個約定承諾的時間很長了,兩年之前這種約定,照一般人可能早就忘了。而且兩個人距離得還很遠,千里之外的承諾、約定,母親覺得你怎麼這麼相信朋友一定會來?結果張劭就說:「巨卿信士。」范式他是非常守信用、重承諾的人,他一定不會忘記我們倆個約定的日期。母親就說:「好吧,如果他真的來了,我就幫你們準備豐盛的飯菜,幫你們準備酒,兩個人見面,可以好好的坐下來聊聊天、見見面。」結果想不到雖然時間過了那麼久,過了兩年,又是千里之外的約定,到了這一天,他的朋友范式就如期來到了張劭的家裡作客。所謂的「人逢知己千杯少」,兩個人在一起見面非常的高興,朋友之間的情誼真的是隨著歲月的增長愈來愈淳厚。

  這是在《德育故事》當中記載的。蔡振紳先生談到,這個距離是千里之遠,而且時間又是兩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兩個約定要見面一日之期,連張劭的母親都覺得不敢相信。可是張劭他知道他的朋友很守信用,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兩個人真的是很知心、很知己的。由於范式他確實是非常重信用、重誠信的人,他這個信德確實是我們讀書人的好榜樣,他才能夠按照兩年前的約定如期的赴宴。張劭和范式的故事給我們朋友跟同學之間這種信,我們要效法和學習他們這個榜樣。

  范式和張劭是好朋友,後來范式病危,他的身體非常的不好。有一天范式他就夢到張劭給他託夢,他說我某年某月某日要下葬,你能不能趕過來送我一下?范式做了夢之後,他馬上就趕到了張劭的家裡,那個時候他已經過世了,沒有見到最後一面,而且已經發喪,可是人們抬棺木沒有辦法抬得動。於是張劭的母親就撫著棺材說:「你是不是還有什麼願望沒有實現、沒有完成?」過了一會,突然間就看到他的好朋友來奔喪了,素車白馬,號哭而來。母親一看到這個場面,她就知道一定是范式范巨卿來給他的朋友奔喪了。范式到了之後,他就撫著棺材跟他說:「你安心的走吧,我們雖然是生死永別,但是你的家人我都會幫你照顧。」當時參加葬禮的人有上千人,看到這個場面都感動得流淚。於是他就「執紼引柩乃前」,棺材才肯繼續的向前,可以抬得動了。於是范式就非常仔細認真的幫他安置好了後事,包括他的墳墓的所在地,在這裡幫他種一些樹,整個都打理好、都安置好,他才離去。

  許止淨先生看到這段故事,他感動得流淚。古人朋友之間這種知心知己,真的是生死之交,是用心互相的感應,乃至生死不渝。朋友之間的信義能夠做到這個程度,真的是一生當中能遇到知己,就感覺到很滿足了。所謂「朋友之交止於信」,我們看到范式跟張劭兩個人,兩個朋友之間的信義,他們信守諾言、信守承諾、承擔道義的這種朋友之間的精神,是我們後世的楷模,應該要真正的效法和學習的。這是朋友。

  除了五倫關係之外,蔡老師也特別談到,信義還要延伸到哪一個層面?除了五倫關係應該有這些義務,我們也要回想,今天我們能有機緣學習到儒釋道的聖賢教育,聖賢的教育是如何產生的?這是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古聖先賢流血流汗,有很多刻骨銘心的經歷,才為我們後世子孫留下了如此精粹的智慧,這絕對不是偶然的。從前也曾經跟大家分享過,師父上人在澳洲大學和這些校長、老師、教授們交流,他們就曾經提出來說,從前歐洲的漢學家他們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全世界四大古文明,現在這四大古文明有三大文明全都滅亡了,為什麼只有中國沒有滅亡,這個文明沒有斷滅?歐洲的漢學家他們經過討論,得出的結論是,大概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的緣故。

  中國的老祖宗確實是非常的有智慧。古聖先賢所流傳的智慧經驗,要通過什麼方法才可以準確無誤的傳揚給後世的子孫?中華民族的老祖先是最負責任、最有愛心、最懂教育的聖賢人。老祖宗了解到,子孫如果不能夠繼承這種智慧、文化,許多的子子孫孫他人生都會找不到方向。這是老祖宗基於對後代子孫,甚至於是對全人類的厚愛。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古人,他都不講國家,他的觀念裡面都是天下,他想的都不只是自己的國家,而是想的全天下的老百姓,他是希望把儒釋道的聖賢智慧傳承千年萬年都不中斷。於是古人就給我們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寶貴的學習傳統文化聖賢教育的工具,這個工具是什麼?就是漢字跟文言文。

  關於這個問題,英國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教授,他就曾經非常形象的講述過這個問題。中國的文字,它不是表音的文字,它是表意的文字。即使經過了一千年、兩千年之後,如果孔老夫子復活了,跟中國當代的領導人在談話,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想像這個是跨越了兩千年的歷史時空,古人孔老夫子,他如何能夠跟現代人進行對話?這個在許多國家的文明,他們的文字、語言當中可能是非常困難的。像拉丁文,許多西方的古老的語言,現在只能一些專家學者才能讀得懂。因為他們的文字很多都是表音的系統,音是會隨著時代而變化的。但中國人有漢字文言文,它是語跟文是分開的。即使兩千年之後,孔老夫子復活了,他雖然講的話我們現代人不一定能聽得懂,但是他們可以把他們想的話用文字寫下來。孔老夫子寫的文言文,現代人再看還是看得懂,這種交流就沒有什麼障礙。所以湯恩比博士對於中國的漢字文言文都是非常讚歎的。它裡面表意的內涵,還有文言文它的語言文字結構的穩定性,讓我們讀漢朝的文章,讀先秦上古的文字,現代人還是讀得懂。這就是用這種工具跨越了時間的障礙,也跨越了地域的障礙,是中國人非常了不起的傳承智慧的工具。湯恩比博士他一生對於世界各個國家的文明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哲學家,他對於中國文化是特別的讚歎的。所以漢字文言文確確實實是中華民族的老祖宗對於後代子孫最大的恩德。

  像胡秋原先生,他也是對於中國的文化,還有中國的文字、語文,特別的讚歎。胡秋原先生在總結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神,他做了七個方面的總結:首先是自由平等的精神,我們不要以為說自由平等是外國人的文化,實際上中國文化裡面就包含著;第二是尊重勞動的精神;第三是正義自尊與堅毅的精神;第四是現世與務實的精神;第五是博愛與和平的精神;第六是為正義自衛而戰的精神;第七是獨立創造的精神。胡秋原先生特別也指出,這當中最顯著的是什麼?最顯著的就是中國的文字,也就是漢字文言文,它是自成系統,從複音變成單音,它的文法也特別的簡明合理,雖然初學的時候會有一些困難,但是這個是沒有障礙的。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小朋友開始在學習《聖學根之根》,《聖學根之根》它的文字內容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為什麼這樣說?有實踐在證明。因為這兩年有把《聖學根之根》做法文的翻譯,當時接受翻譯工作的是法國非常著名的書店,叫友豐書店,它是法國政府都授過勛章的。之前翻譯《史記》,整部書的法文版都是由他們翻譯出版的,所以他們翻譯過很多書。結果一翻《聖學根之根》遇到難題了,發現太難翻了,一個字都有很深的內涵,要字面上、表面上去翻是很難的。像我們現在學《小兒語》、《續小兒語》,錄音就錄了二十多個小時,錄了二十六個小時。講《弟子規》我們講到二十集,也錄了四十個小時,整部書都還只是進行了一半。所以我們看蒙書裡面,它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內涵的,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但是我們看到有一些小朋友,他從二三歲開始學習《聖學根之根》,他讀《聖學根之根》讀得字正腔圓,甚至很快的時間就把它背下來,能讀、能背、能寫,聽說讀寫各個方面都沒問題。所以其實從小學起來並不是那麼困難。

  胡秋原先生就談到,這個並不障礙中國語文成為世界上最為進步的語文。近代人不明這個道理,崇洋媚外,所以自棄珍寶。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不識寶,非要去學外國人,譬如主張把文字做很多的改變。甚至於我們看歷史上,像東亞文明圈當中有一些小國,像日本、韓國、越南,他們以前其實都是使用漢字文言文。我們讀過越南的官修史書,這個歷史它完全是用文言文記載下來的。胡秋原先生就提出,晚近中國的落後是由於科技,而不是語文,中國的語文是中國人應當自豪的偉大創造。胡先生的真知灼見讓人非常的敬佩,人們稱讚他是力排眾議,而且具有遠見卓識的大丈夫。他曾經在一本書當中,對於中國思想界的異化提出批評。他大力的主張要復興中國文化,尋求振興中華之理,走向理想的中國。

  是不是只有中國人會這樣讚歎?其實不是的。包括像英國的哲學家羅素,他在《中國問題》當中也提出來,中國傳統文化是有三個非常顯著的特徵,這是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首先第一點,就是使用表意的符號書寫,漢字文言文它不是使用拼音文字。這個我們剛才提到了,湯恩比博士他舉的例子,正是因為中國文字是表意的符號,即使今天孔子復活了,他仍然可以用書寫文字的方式,跟現代的中國領導人進行交流。羅素指出第二點,在受教育的社會階層當中,孔子的倫理學取代了宗教。為什麼佛法可以在中國發揚光大?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孔子、老子他們的思想學說,把老百姓、中國人都教育好了,奠定很好的德行學問的根柢,佛法也才能在中國發揚光大。羅素指出第三點是,執掌政事的不是世襲的貴族,而是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樣就有利於把全國最好的、最優秀的人才,把他提拔出來,用來造福百姓。

  羅素指出,漢字它之所以延續千年不變,主要在於,自古至今漢語口語的變化很大,可是漢字基本形體不變,所以現代人仍然能夠讀懂古代的經典。第二是中國的方言很多,無法互通,可是漢字在各個方言區是可以通用的。甚至日本、韓國、越南這些周邊國家,都可以進行書面交流。第三是漢字的超越時代、跨越地區的功能,讓中國文化保持穩固統一,並且沿承至今。羅素先生認為,這都是表音文字所達不到的,是漢字優於表音文字的地方。

  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有信義跟道義要把老祖先傳給我們的智慧經驗承傳下來。我們既然有這個使命,就一定要從自己的身上去認真的落實。《大學》裡面講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自身格物致知開始做起,放淡欲望,心智清朗,自然能夠誠意正心,從自己的言語當中去修正。我們真正做孔老夫子、做古聖先賢的好學生。在大時代當中,也能承擔做為炎黃子孫應該要盡的職責。我們在講「信」的過程當中,確實從五倫關係當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角色和定位。當我們站穩腳跟,自然也就能夠在人生的旅途當中,一步一步的、腳步踏實的,讓人生走得有價值、有意義。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