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20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第二十三頁,我們從第五行開始看起。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這句的課文,如果我們到某些朋友親戚的家裡去拜訪,當我們敲門,裡面的人自然會問說:「是誰?」或者我們提前打電話去,要跟人家溝通,人家問說:「喂,請問是誰?」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回答?應該回答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說:「是我,你不記得了?你聽不出我的聲音了?」可能人家正在做什麼事情,讓你這麼一問,確實昏頭昏腦的,無法分辨到底是什麼人,這樣就很失禮了。

  之前跟大家分享過「幸靈至恭」的故事,晉朝的幸靈,他生性就特別的恭敬,處事待人接物都非常重視禮節。每次他見到人的時候,包括見到父母、老師,或者是朋友、長輩,他一定要先恭敬的跟他禮拜,並且報告說我是某某某,把自己的名字就直接報出來。這是他非常恭敬的表現。首先他見人先要恭敬的禮拜,「揖深圓,拜恭敬」,然後他首先要先稱自己的名,還不用等長輩、不用等朋友來問,他自己先把自己的名報上來。古人一生都是用這個字,從行冠禮之後,有了字之後就不稱名了,但幸靈把自己的名報上來,表示非常謙虛恭敬的態度。這句經文今天就簡單的補充到這裡。請接著看下一句的課文: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這是說當我們在借用別人物品,一定要事先跟他講清楚,而且請求對方允許讓我們使用,這個時候才可以拿。『倘不問,即為偷』,如果我們沒有事先徵得對方的同意,因為這些物品都是有主人的,當它的主人沒有同意,我們就擅自取來用,這種行為就是偷盜的行為。同時也是對於對方的尊重,我們恭敬對方,對於對方所擁有的財物,也要存有恭敬之心,不能夠擅自去取用。如果我們不明求而取用,即使主人不一定會責備我們,但是在我們的德行方面已經有了虧失,這就是所謂的「暗取」、「不予而取」,是屬於偷盜的一種。

  我們並不是有意想要偷人家的東西,只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人事物不能夠恭敬有禮。包括在佛門當中,偷盜也是屬於五戒當中的一條,這個方面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小朋友,因為小朋友如果我們沒有特別的去教導他,他在小時候,對於是非、善惡、對錯的觀念,他還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他可能覺得這個東西很好玩、很好看,他就順手牽羊拿來玩一玩、看一看,甚至於帶回家去。這個時候做為老師和家長就一定要有敏銳度,及時的要給予糾正,這樣孩子他從小就記得。

  我記得小時候也是貪玩,跟著鄰居家的哥哥姐姐們出去玩,經常到鄰居家去走動。有一次犯了這個過錯。一起玩的哥哥姐姐就慫恿我們去跟隔壁家的鄰居拿錢去買冰棒,小朋友覺得很好玩,就跟大人拿了五塊錢、十塊錢就出去買冰棒吃。後來母親知道了這個事情,非常嚴厲的把我們痛打了一頓。做為孩子,可能他覺得很好玩,但是不知道這個是違背了孩子他應該有的道德觀念。所以母親當時非常嚴厲的糾正,拿著鞭子痛打一頓之後,再也不敢了。可是那時候母親就知道,孩子長大他也喜歡有一點小零用錢,去買點文具、買點糖果。所以從那次開始,母親隔一段時間就會給我拿五塊錢、十塊錢的小硬幣,讓我方便去買一點文具、買一點喜歡吃的東西。父母親在教孩子一定要有敏感度,雖然有時候孩子他只是好玩,或者是因為哥哥姐姐的慫恿做了這個事情,但是如果父母親及時糾正,他一輩子都會記得,每次想拿人家東西,就會想到被母親痛打一頓的教訓,所以再也不敢了。

  如果孩子在他小時候,二三歲、四五歲,對於殺盜淫妄酒這些不應該做的事情,父母親就及時的教導,改正他的錯誤,教導他不能偷竊,要誠信,不能說謊,等等的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則,孩子他確實會記一輩子。包括我們跟人家借東西也是如此,我們跟人家借東西,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是人家親手拿給我們,這樣才比較禮貌。但我們可能工作比較忙碌,臨時借一個釘書器,借一個什麼東西,橡皮擦,主人不在的時候,先跟人家講一聲再來使用,這樣才是禮貌的。如果主人在,你跟人家借東西,一定要人家親手拿給你。譬如我跟你借支筆好嗎?他可能有很多支筆,他喜歡借給你哪一支,就讓主人自己來選,不要我們自己在那裡挑來挑去的,這樣也很沒有禮貌。

  中國的史書記載了很多聖賢人的故事。在《元史.許衡傳》當中就記載,許衡他在做官之前,有一年他在夏天經過河南這個地方,因為當時天氣的關係,而且大家路途上很辛苦,都特別口渴。這時候在路邊就看到一個大梨樹,樹上面長了好多的梨子。大家因為非常口渴、非常疲勞,馬上就去摘梨子來吃,可以馬上解渴。只有許衡恭恭敬敬的坐在那裡,不為所動。有人就問他說:「你這麼口渴,趕緊摘個梨子來解解渴吧。」這時候許衡就說:「這個梨子並不是我們擁有的,不是自己的梨子,我們怎麼可以隨便去摘?」有人跟他說:「現在是亂世,梨子根本都沒有主人。」許衡就回答他:「梨子沒有主人,難道我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這句話很有味道。我們是做自己心的主人,還是做欲望的奴隸?這就是在關鍵的時刻,勘驗一個人的心性跟品德,這是特別發人深省的。後來許衡始終都沒有去摘梨子來吃。等到後來許衡他所住的鄉村村落當中,就發生了一個現象。什麼現象?他所住的鄉裡,水果樹上的水果已經熟了,甚至於掉在地上都已經爛了,連小朋友經過都不會看它一眼。我們就看聖賢人他生活在一個地方,他的身教給這個地區所帶來的影響,連小朋友都知道效法他的德行。

  從前在廬江湯池文化教育中心舉辦「幸福人生講座」的時候,那幾年確實倫理道德的教育在這個地方推廣得特別的好。連司機去載旅客,旅客有一些錢不小心丟在車上,司機都拾金不昧,趕緊把錢歸還給它的主人。甚至於本來這個地方離婚率、犯罪率也都挺高的,到了後來,經過《弟子規》聖賢文化的教化之後,整個地區的離婚率、犯罪率顯著的降下來。這個都有數字做證明,政府的檔案做證明的。

  可見得當聖賢君子生活在這個地區,他的身教、他的言教,對當地人影響確實是很深的。許衡非常廉潔,不會去隨便取用他人物品的作風,連當地的小朋友都學會了。對於物品,它不是我們所擁有的,無論它是有主人還是沒有主人的,我們要是生起盜取的心、暗取的心,這就是偷盜的心行。許衡他當時端坐在樹下,跟人們說:「梨子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可是卻體現出了他廉潔不苟的人格風範。

  在漢朝也有一位非常賢德的婦人,歷史上記載她叫樂羊子妻。在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她的姓氏,因為古人很多的婦人嫁到夫家之後,都是隨著夫家的姓氏。樂羊子妻是一位非常賢德的女子。樂羊子他曾經在路上撿到了黃金。我們想想看,對於貧窮的人家或者是小康之家來說,能夠撿到黃金,對於他們家庭的經濟方面是一筆很大的收入。所以樂羊子撿到金子之後,就帶回來拿給他的太太、妻子。他的妻子就說:「我曾經聽說過,『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你怎麼可以把路上撿來的黃金帶回家?這樣對於你的德行是很大的損傷。」樂羊子聽了他的夫人所講的這番話,畢竟古人都是讀過聖賢書的,他也生起了慚愧的心,於是他就把他撿到的黃金再丟到了山野當中,然後才回來。

  在這個時代,有很多人,他做到了高官,一個很高的位置上面,也許他本人是比較廉潔的,可是如果他的妻子、家人非常貪婪,他常常也是為了自己的妻子或者是家人去做不應該做的事,接受賄賂,最後受到政府的處分、受到國家的處分。所以丈夫要成就他的德行,他的妻子、家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妻子本身就是很有德行,深明大義,而且沒有過度的欲望的人,在她的先生做不應該做的事的時候,就可以及時的去幫他匡正,這樣一個人的德行一生就能夠成就。可是我們看到很多政府的高官,甚至於國家的領導人,他最後會因為貪腐而受到懲罰。再追究他的原因,跟他的妻子、跟他的太太過度的貪求、接受賄賂都是有關係的。

  樂羊子妻,如果天下為人妻子的人都有廉潔、不妄取、不貪求的節操,那麼她就很容易助夫成德。許止淨先生就談到,樂羊子妻她及時的制止她丈夫的過錯,她做為妻子,確實是盡到了她的責任,最後她先生成就他的道德跟學問,也都是有賢內助在幫忙的。因此,「有良妻勝於良友」,娶到一位賢德的太太,勝過結交一群良善的朋友;「有佳婦過於佳兒」,佳婦也就是指的有德行的夫人、妻子。所以治國治家,女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我們在選擇配偶,對方的家庭是不是高官厚祿並不重要,而他們家的女兒成就婦德,非常有德行,才是選擇婚姻的首要條件跟標準。

  樂羊子妻對她丈夫在進諫的時候曾經說過,「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也是出自於《禮記》,當時齊國在鬧饑荒,黔敖就在路邊準備了很多食物,等待來供應飢餓的人。結果有一個人他已經餓得不得了,他用衣袖蒙著自己的臉,拖個鞋子,走來跟他乞食。黔敖當時態度就比較傲慢,他左手捧著食物,右手端著水,就跟他說:「喂,你來吃吧。」這種態度確實是不夠恭敬。飢餓的人就看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願意吃『喂,你來吃吧』這樣侮辱人的施捨,所以我才落到今天的地步。」這時候黔敖他就知道自己做錯了,不應該這麼傲慢,所以就向前去道歉。但是飢餓的人最後還是因為拒絕吃他所供養的食物,最後就餓死在路邊了。曾子聽到了這個事情之後,他也覺得飢餓的人確實有一點太執著了,因為一開始黔敖說話無禮,確實是他態度有問題,但是他既然已經道歉了,這個時候他要救命,救命的食物你就可以接受。

  這是樂羊子妻她進諫她的先生說的這段話,「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盜泉」這也是在山東泗水縣東北的泉水,泉水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它的名字不好,所以有受過聖賢教育的人看到盜泉」,這裡的水他就不喝。這是樂羊子妻的故事。

  我們前幾年在英國漢學院,當時漢學院剛剛成立,我們在那邊,有去參加過祭祖活動,參加過漢學院開學的活動。那個期間每天傍晚我們在漢學院老樓,下面有一個客廳,師父上人會帶我們看很多的節目,包括一些京劇,還有很好的電視、電影,像東周列國故事,還有很好的京劇的曲目。

  當時我們就看到那個時候正在熱播的片子,叫做「人民的名義」。這個片子創下很高的收視率,而我們看這個片子當時是在英國漢學院,遠在他鄉,去跟大家一起觀看。劇情有很多的內容,它都是取自於現實生活當中真實的案例。其中我們看到最開始,當時是國有資源管理部的處長,他被人舉報受賄,而且受賄的金額跟數字是特別的大。檢察院就開始要偵查這個案子,可是他們去偵查,看到這個處長他平常的生活特別儉樸,長相也很憨厚,穿的衣服特別樸素,就像一個普通的農民一樣,住在一個很簡陋的房子裡面,在那裡吃著很簡單的、很簡陋的食品,所以一開始很難調查得出來他受賄的真實情況。等到他去盤查的時候,他說他生活都特別儉樸,每個月給他母親都是寄幾百塊錢的生活費,很省吃儉用的。結果調查到後來就發現,他有非常豪華的別墅,裡面就藏了巨額的賄賂的款項。當時他去搜查,整個冰箱、整個牆壁,還有整個床上,全部都鋪滿了錢,上億的賄賂的款項。最後當然他就被繩之以法了。

  有時候一個人,因為從小沒有受到好的教育,他人生不知道要追求什麼,就好像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其實他貪這麼多錢,他自己也用不到,他每天騎著簡陋的車子,住在簡樸的房子裡面,吃東西都是很簡單。他貪這麼多錢,自己可能也不一定能享受得到。最後他就說,當一個人真的是欲令智昏、利令智昏,他其實這些錢也不是用來花什麼,他都全部藏在房子裡,還不敢存在銀行,後來他說他只是沉醉於每天聞到錢的味道。這都是一個人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最後迷惑顛倒,做了這些錯事。

  當一個人他從小就不妄取任何物品,他長大能夠成為廉潔的人。這是塑造一個人心靈之美,所謂「恬靜來修善其身,廉心來淳養品格」。一個人的心如果他非常廉潔,就能夠變得純潔無瑕,而且人們也因為廉潔,成就自己的品德,能夠真正的去經營更加幸福美滿的人生。

  在春秋時代,像宋國的司城子罕,他就是非常清正廉潔的好官。當時有一個人就將一塊寶玉,這個玉石是非常貴重的,就獻給他。結果他拒絕了人們給他的賄賂。他當時說:「我是以不貪為寶,而您是以這塊寶玉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們就各自失去了自己的寶物,那還不如我們自己就各自擁有自己的寶物好了。」這樣一個官員,他說他以不貪為寶。的確,只有心中有正氣,行為非常廉正的人,他在官位上才能夠抵禦住物質、欲望的誘惑,真正的潔身自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謀福利,而不是為自己謀私利。上古時候這些古聖先王堯舜禹湯,都是做出這樣的榜樣。

  而這個盜,我們說到這些官員貪腐的問題,也從儒釋道聖賢教育的角度來談一談。就像師父上人在講課經常提到偷盜的果報。譬如我們盜取一個人的財物,因為這個財物是屬於一個人的,你要還他,還債是比較容易,結罪也是比較輕的。可是如果這個東西是屬於公家的財產,是公共的物品,這就很麻煩。為什麼?因為它的主人太多了。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你所欠的主人太多,怎麼才能夠還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報,將來我們欠的債一定要償還,決定是無法避免因果報應的懲罰的。這些公共的物品絕對是不能夠偷盜的。如果是國家的設施要去偷盜、霸佔,將來要還債是要還給全國的老百姓。

  譬如像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有十多億的人口,我們如果霸取、霸佔了公共的設施,屬於全國老百姓的財產,將來還債是要還給十多億的人,它是屬於全國老百姓的稅收,也就是國家每一個公民他都有分的。某些官員他在這個位置上,他可以去盜取、偷取或者霸佔公共設施、財物,這個債主真是不得了。偷盜這個事情要是說起來,罪是很重的。因此在佛教的經典當中,確實一再的強調我們不可以偷稅漏稅,這都是屬於偷盜的行為。有的人覺得自己很聰明,他可以鑽法律的漏洞,用種種巧妙的方式去偷盜。在世間可能就會受到公檢法部門的懲罰,政府會去抓貪腐的人。這個罪只是在人間受到懲罰,而將來果報是不得了。佛在經典當中講得非常的清楚,關於盜這個方面是很重要的戒條。

  我們之前在講《小兒語》跟《續小兒語》,也講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也特別發人深省。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居士叫龐蘊居士。因為龐蘊居士是非常富有而又非常仁慈的一個人,有人需要跟他借錢,他從來都沒有把錢財記在本子上,或者立下什麼收條、字據之類的,他都很相信人,也很願意布施供養給別人。當時有兩個商人想要做生意,他因為沒有資本,所以就向龐蘊居士借了一千兩的白銀,當時龐公馬上就借給他了。商人再跟龐公商量,我到城裡去經商,也要請您借給我一隻驢子,這樣我可以把貨物載進來。於是龐公特別慈悲,就把驢子也借給他用。結果走到半路,這兩個商人就開始商量,他們就說,龐公那麼仁慈,我們跟他借了這麼一大筆錢,他都沒有說給我們寫個借條,讓我們簽字畫押之類的,也沒記在帳本上,要不然這樣,我們兩個借的錢就別還給他了。他倆就在那裡悄悄的說話。剛講完,他旁邊的這頭驢子突然開口說話了,牠說:「我前世就是向你借了三升的大麥米,沒有還給你。如今我出世當了一頭驢子,幫你背了三十里的路,來抵償前世欠給你的債務。現在我債已經還完了,我就要回到龐公的家裡了。」這兩個商人一聽到驢子講的話嚇了一大跳,後來就不敢再接著去謀劃不還錢的事,趕緊就把一千兩白銀還給龐公了。龐公說:「你怎麼剛借完銀子就還?」這兩個商人就把剛剛驢子講的話講給龐公聽,他說:「我怕我將來欠您欠太多,也要變成驢子來還債,所以我趕緊把銀子先還給你。」

  那天晚上龐公在睡覺的時候,就夢到他自己院子的樹下有一隻牛在吃草,在磨坊裡面有一匹馬在磨豆子。這匹馬就開口說話,兩隻動物在進行對話。牠說:「牛兄,你怎麼會到龐員外家來耕田種地?」牛兄就開口對馬兄說:「馬兄,我就是因為前世向龐員外借錢沒還,我今生才變成了牛,到他家來做工還債。」牛就反問這匹馬說:「馬兄,你為什麼又到龐員外家來做苦工?」馬兄就說:「還不是跟你一樣,我前世欠了龐員外的錢,所以才來這裡做工還債。」這個時候蹲在門邊的一隻狗老黃,牠終於也按捺不住,加入了牠們的對話。牠說:「看來我們都是前世欠了龐員外的錢沒有還,今生才到這裡來做工還債的。真是悔不當初!」龐居士醒來之後,到後院一看,發現他看到的景象就和他夢裡所夢到的完全一樣。他就猛然醒悟,這些動物都是前世一念之差,泯滅良心,最後牠欠錢不還才受到這個果報。由此可知,因果報應的事實真是絲毫不爽,我應該努力的修行,才不會像牠們這樣一念之差,又在六道裡面去輪迴了。

  日後我們學習《聖學根之根》,要是學到後面《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就能夠更深入的去了解因果的事實真相。龐公經過了這個事情之後,他就特別的感慨,他就想要把家裡的金銀財寶投到大海當中。這個時候突然來了五百個海盜要來搶他的錢。於是龐公就把這兩個商人借貸銀兩,驢子居然說人話來說明前世的因果,把這個過程跟海盜們說了一番。海盜們聽了之後非常的後悔,於是他們也發心修行,龐公就把這些銀兩做為他們修行用的齋糧。

  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地間的因果,「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確實是分毫都不差的。將來我們學《根之根》,學到後面因果的這些典籍,可以再更深入的說明。印光大師也教導我們,一個人的福報都是前世所修的,如果不義而取,就好像食毒物一樣。如果能夠做到清而不污、廉而不貪,世間人都會非常尊敬、崇敬這樣的人,他的廉潔清白的德行也就能夠傳揚千古。

  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叫做羅倫。當時他去參加禮部的進士的考試,跟隨他的僕人在他們住的旅社當中撿到了金鐲子。因為古時候讀書人赴京趕考,都是要走很長的路,非常的辛苦。當時他們已經走了五天的路程了。走在路上,羅倫他就擔心路費盤纏不知道夠不夠用。這個時候僕人才跟他說,他上次在旅店裡面撿到了金鐲子。羅倫就非常的生氣,想要把鐲子再還回給人家。僕人就跟他說:「您這一來一去,本來我們要趕考,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您再返回去還金鐲子,考試的日期肯定就耽誤了。」想不到羅倫他深明大義,他就說:「像這樣的金鐲子,一定是婢女僕人她們不小心給丟失的。主人到時候因為鐲子去拷打婢女、僕人,如果把她拷打致死,這個過錯是誰所造成的?我寧可不去參加會試。」會試當時在國家是很大的考試,禮部考進士的大考。他寧可不去參加考試,也不要因為偷取了人家的東西,最後害了對方的性命。他就回到原來撿鐲子的地方,把金鐲子還給了主人。

  蔡振紳先生曾經在書當中記載,羅倫從小就體現出非常廉潔不苟的風範。當時他五歲,隨他母親到果園裡面去,那個時候有很多的水果掉落在地上。很多小朋友看到有好吃的,就趕緊去撿來吃。而只有羅倫沒有自己去撿,都是大人拿給他他才會吃。因為這種非常廉潔的風範,所以他家裡就挺清貧的,他也不放在心上。有時候客人來吃飯,妻子(家裡都沒有米,不夠了,都揭不開鍋)只好到鄰居家去借米、借糧食。早晨本來要請客人吃飯,結果一直借到中午,這鍋飯才煮熟。他也不在乎,也不覺得這樣的苦日子過不下去了。當時地方的官員,知府張瑄,他覺得這個人家實在是太貧窮了,地方政府就給他撥了一些糧食要救濟他,他也不接受。他廉潔的德行非常的多,有許多特別感人的故事。

  包公包青天,他在北宋是著名的清官,他也是以廉潔的作風為世人所稱道。「公生明,廉生威」,我們之前學過的那句話,「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人當他無私無求,他就能夠做出剛正不阿的行為。包公為百姓去伸冤,斷案斷得非常的精準、非常的清明,就是跟他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氣,為什麼?他就是光明磊落的、廉潔的好官,他不為自己,他沒有私心,所以他在處理公務,自然就能夠做到不畏權貴。那我們也來看看包公包拯,他是如何成為一個著名的清官。

  他是在宋朝(北宋)天聖年間的進士,曾經被派到端州當知州。中國特別有名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中最好的、最名貴的硯台出自於端州,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是排在首位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官員到了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出產這麼名貴的東西,那一般人都會想盡辦法,可能利用職務之便,來多收集好的硯台,大家覺得這個也好像不過分。

  當時端州的硯台,是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的硯台,它品質非常好。以前端州的官員就常常藉著進貢皇上的機會,貪取很多的端硯,拿去送禮。譬如送到朝廷當中一些有勢力的官員,就可以拿這個來送禮。但包公到了這裡之後,他叫硯工(做硯台的工人)只做到進貢給朝廷的數量就停止了,一塊都不多做。等到他離任的時候,也沒有帶走一塊硯台。他做了開封的知府,他所做的事情,處處都是為百姓著想。他做官特別公正,執法也特別嚴明,以身作則,也從來沒有藉著他職務的便利來謀取私利。甚至於後來他舅舅也犯了罪,當時很多人都為他說情,可是包公他還是依法論處。正是因為他清正廉潔的作風,所以後來他的親戚朋友,沒有一個人敢仰仗他在朝廷、在地方的勢力去做危害百姓的行為。

  正是因為他官德跟官聲都特別好,老百姓對他很恭敬、很愛戴,大家就親切的稱他作包青天。他一生做官做得很高,擔任過監察御史、龍圖閣大學士、樞密副使這些重要的官職,但是他自己從來沒有積累什麼錢財物品,家裡都是非常清廉的。甚至於他對於子孫留下的家規、家訓,也特別告誡後世子孫說:「如果我的後代有人做官貪贓枉法,以後就不許回到我們家族當中,甚至死了之後,也不准埋葬在我們包家的祖墳裡。如果不按照我所說的話來做,就不是我的子孫。」

  在古人的觀念當中,最嚴重的懲罰是什麼?不是罰點錢或者是罰個跪、或者是鞭打等等,最嚴重的處罰就是不允許你參加祭祀,甚至不能夠埋葬到祖墳裡面。那換句話說,你犯了這個錯誤,連家族人倫的親情都不能包容和原諒你,你就看著辦吧,看你這一輩子還敢不敢做壞事。所以兒孫都教得非常的乖,一直到現在,包氏家族的後人都還出很多的賢才。這都是祖德積得太厚了,非常的深厚。將來我們一起學習《百家姓》,可以把每一個家族當中祖先和後代子孫的故事,再跟大家做更多的分享。

  羅念庵在他的詩中曾經說過,「堪嘆人心毒似蛇。誰知天道轉如車」。人心險惡,可能造作了很多的惡事,可是他哪裡知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造的惡必定會有惡的果報,行的善也一定會有善的結果。「去年妄取東鄰物。今日還歸北舍家。」去年你在鄰居家偷去的、妄求的財物,今天你欠他半斤要還他八兩,可能還要帶點利息,絕對是分毫不爽的。所以通過什麼不正當的手段去妄取錢財,都是糊塗人做的糊塗事,所謂「小人冤枉做小人」。

  有一位老師分享過,當時他在帶道德講堂接觸到很多人。有一次他到東北去,就遇到在地方上很有勢力的人。他一生都是用他學來的賭博作弊的方式,去騙取了很多錢財。他作弊做得很巧妙,一般人是看不出破綻的。因為在道德講堂教傳統文化教育,這個老師非常明瞭因果,後來他就勸這個人,他說本來你命裡可以賺一千萬的,可是你用不正當的手段,最後你賺了幾百萬,還在那裡沾沾自喜。可是因為你都是用騙取、盜取的方法來謀求人家的財產,最後福報折損了很多,把本來應該賺的錢,最後福報全都消掉了。他聽了之後,馬上就決定不再去賭場裡面騙錢了。所以因果確實是對人斷惡修善,力度還是很大的。

  下面說:「分外錢財湯潑雪。騙來田地水堆沙。」確實是如此,分外的錢財不是我們命中該有的,你想盡辦法騙到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到最後可能搞得自己家破人亡,因為命裡沒有這些福報。

  這個老師還有另外一個朋友,就是如此。當時他在地方,是地方的惡霸。這也不是他的朋友,他教道德講堂課程,有一些學生,也來參加這個課程,最後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其中有一位,他也是地方的惡霸,生前經常會去霸佔人家的土地,用巧取豪奪的方法去霸佔。最近他心臟病突發就死了。結果死了的時候,太太的懷裡還有孩子還沒出生,遺腹子還沒出生。

  所以說「分外錢財湯潑雪。騙來田地水堆沙。若將狡譎為生計」,如果我們營生的事業,是用騙取權詐的手段騙來的話,「恰似朝開暮落花」,早上開了花,到晚上花就謝了,就是形容錢財是沒有辦法留得住的。

  這句經文就學到這裡,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我們借來的物品,要能夠愛惜使用,不要覺得東西是別人的,我稍微,譬如書給它折一折,給它有一點損壞,老覺得這是別人的東西,我就不會愛惜,這樣就很不好。借來的物品,不但要愛惜使用,而且一定要準時歸還,這是一個人的信用、誠信。那麼以後呢?『後有急,借不難。』你每次都很守信用,準時的把該還的錢、該還的物品都還給對方,將來如果你還有急需、急難,再去跟別人借錢、借東西,再借就不難了。沒有及時歸還,首先可能是我們比較怠慢,覺得這個東西晚幾天也沒關係;再來也有可能有竊取之心,就想佔為己有。

  一個人的誠信,是人生活在社會當中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立身處世一定要誠信。內心真誠,顯現在外面就是誠信不欺,沒有任何虛偽的作風。這是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所謂「三才者,天地人」,做人就應該要做到孝悌忠信的德行。

  倫常最重,五常,仁義禮智信,信是放在最後。而仁義禮智,其實這五條,仁義禮智信是相互關聯的,仁裡面也有信,義裡面也有信,禮、智裡面都有信,它是貫穿在其中的。而五倫當中,我們看朋友有信。而實際上,不僅是朋友,包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都要守著誠信的原則。所以「信」,它是貫穿在五倫關係當中的。而誠信之德,是表現一個人他表裡如一、心口相應、言行相符。「信」,我們即使是處在比較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中,要達到信,不容易實踐,但是這個時候我們也不動不搖,只要承諾過的事情,我一定會落實。

  這個信,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在在處處,都能夠體現出來。而當我們能落實誠信,我們有守信的觀念,能夠落實信義,能夠在我們道義、情義、恩義當中,把「信」貫穿其中,我們的人生所要履行的道義與職責才能夠做得圓滿。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借別人東西,那為什麼儒家常常強調,我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定的道理。譬如當我們借人家的東西,一定有時候,譬如這東西是我們特別喜歡的,我們就會想:「哎呀,他什麼時候要還給我?」內心總是會有這種掛念。而當別人借給我們東西,這是對我們有幫助、有恩情的,如果我們到時候,該還給他的時候,沒有及時還給他,這就失去了道義。

  當我們有謹和信的態度,你說:「哎呀,我平常很容易忘記事情,譬如我說好了什麼時候還給他,到時候忘了怎麼辦?」我們有確定好的日期的時候,就可以在日曆上、月曆上面把它記下來,或者是在本子上記下來。當我們每次借人家東西都做到非常謹慎,將來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再去跟人家借,人家就特別歡喜的要把東西再借給我們。

  而在《論語.為政篇》當中,孔老夫子有一段經文,這之前我們也有跟大家分享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在八德當中,它是特別重要的。「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跟軏是指車子前端和車衡相連接的插梢,這是做一個比喻,車子如果沒有這些插梢,它也是沒有辦法可以前進的。所以信的重要性,在八德當中是非常明顯的體現出來。譬如曾子,他每日「三省吾身」,其中就有一條是「與朋友交信乎」。「信」是非常重要。

  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在跟外國人交往的時候,也許他孝悌觀念還不是很強,可是他們對於「信」這一點是特別重視的。如果一個人在做事情有欺騙政府的行為,被發現的時候,我們的信用在他的政府單位裡面就會有記錄,不良的信用,那我們要在社會上做很多事情就非常不方便。

  信字孔老夫子是非常重視的,人如果無信,是不知其可,意思就是說不知道他除了信之外,還有哪一條不錯的。言下之意,從孔子所說的這句話裡面,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如果他連信都做不到,他其他就一無可取了,沒有可取之處了。所以「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古人在誠信的方面,是讓我們在生活的在在處處都要重視、落實。

  在古時候有一個賢德之人,叫做宋濂。宋濂他有寫過一篇文章,「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在當時,他的很多文章,像日本這些國家,都爭相的要刊刻、要傳誦。所以他的文章是特別有名,他的道德學問也是非常之好的。他在「送東陽馬生序」當中就曾經談過,他小的時候就非常的好學,從小就很愛讀書,但是因為家裡很貧窮。因為古人要買一套書,是非常非常珍貴的。之前師父上人有談到,民國的時代,譬如像《辭源》,如果你要買一套《辭源》,這是一個家庭很長時間的生活費積累起來,才有可能買得到一套《辭源》。哪怕在民國時期,這個書也都是特別珍貴。

  英國漢學院前院長周春塘教授,他老人家也是特別喜歡書。以前我們幫英國漢學院在訂教材、訂書,有一次周院長就讓我們幫他去找一套好的《辭源》,而且《辭源》要求的版本是比較早期的版本。因為《辭源》在編訂的過程當中,也有不斷的在修訂。但是他早期跟著他父親的時候,周春塘教授他的父親是師父上人的校長周邦道老先生,他跟著他父親的時候,他所讀的那套《辭源》,就是民國比較早期的版本。那個版本用起來就非常的好,因為它裡面有一些詞條,還有引用的文,都是比較符合老一輩的讀書人他們查找的需要和習慣。所以在院長過世之前,我們還幫院長找到了幾套他特別需要的書,都是很好的版本。包括《唐詩三百首》,有一些唐詩的翻譯本,英文的翻譯本,也是有好壞的差別,學術價值的差別也是很大的。那時候院長他都非常的熟悉這些版本,讓我們幫他去找比較老的本子。確實讀書人都非常喜歡書,非常珍惜書。

  宋濂他當時就是如此,因為在那個年代,貧窮的人家要買書是買不起的,所以他每次都是跟人家借書,書在古時候是很珍貴的。他借完書之後,就帶回家去把內容抄下來,用毛筆一筆一筆的、一字一字的抄下來。然後跟主人約好了,幾天之後再還給人家。這是宋濂談到他求學的艱難,確實是特別難能可貴,一個讀書人真的是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當時天氣特別冷,他磨墨的硯台全都結冰了,手凍得都沒有辦法伸直。即使是這樣,他一本一本的去抄書,他也一點都沒有懈怠,仍然繼續在抄。等到把這本書抄完了之後,他再馬上去送還給主人家,一點都不敢超過時間。跟人家約好幾天還,他一定在既定的日期,一定把書還回去。所以大家覺得這個孩子、讀書人很有信用,因此有一些珍貴的書也都很捨得借給他,知道這個讀書人會愛惜圖書。因此他就能夠讀很多的書。這是說他很有誠信。

  之前我們在學校寫論文也是這樣,因為經常要去學校的圖書館借書,有的書學校的圖書館沒有,我們還要到國家圖書館去讀善本的書。因為當時寫論文,主題是寫陳弘謀先生的《五種遺規》。後來就經常要跟同學跑到文津閣,就是現在的國家圖書館。當時《四庫全書》編寫出來之後,其中有一套就是存放在文津閣當中,現在它是國家圖書館。每次跟同學都要坐公車,到國家圖書館去借善本的書。這些善本的書,有一些古時候的版本是不能夠借出來的,只能夠在古籍閱覽室、善本的閱覽室裡面讀。

  那個時候也有機會可以讀到很多,陳弘謀先生編訂了《五種遺規》之後,這套書在整個清朝年間,因為陳弘謀先生他是乾隆皇帝的封疆大吏,在地方做大官,他辦了很多學校,他當時編訂了這個教材之後,這部書真的是廣為流通。我們在國家圖書館裡面就讀過很多不同的版本,都是流布在私塾,在學校、書院,甚至於在國子監,在國家辦的學校裡面,也是廣為流布。

  這個書為什麼雪公老人希望學生都要認真的來學習,確實我們真正的讀透了,真正落實,它對我們一生當中,從出生開始,接受兒童教育,一直到我們在世俗當中,在社會生活當中去過日子,包括我們做官,在官場當中應該是要怎麼做,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五種遺規》把人生從小到大,整個人生的過程當中他所應該要了解的道理,全都在這部書裡面體現出來。我們當時看了很多清朝年間的古籍線裝書,才知道這部書在清朝的歷史當中,它的影響力其實是特別的大的,凡是讀書人都要認真的學習。

  宋濂他就是非常好的讀書人,從小就勤奮好學。他也做到了《弟子規》這裡所講的「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後來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就是因為他有信用。

  在「送東陽馬生序」裡面,還有一段特別重要的段落,我們也把它節出來。因為這跟我們一生當中,跟著一個好老師求學,應該具有什麼樣的態度,他在這裡寫得非常的清楚,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既加冠」,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成年,在古時候要舉行成年禮。等他成年之後,他又非常嚮往聖賢之道,對儒釋道的聖賢教育非常的仰慕,所以他要去找好的老師來求學。當時畢竟是貧窮人家的子弟,他也沒有機會可以找到德高望重的好老師,或者是社會的賢達名人一起來求學,他當時沒有這個機會。可是做為好學的讀書人,他又非常嚮往聖賢的學問。他求學的過程是多麼辛苦。他曾經走去百里之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經典當中他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他要找老師去求教,要走百里之外,去從鄉里的賢德之人,賢德的好老師,來跟他求教。子路是為了給父母親背米,到百里之外去背米回來孝敬父母,而宋濂是為了經典當中的一字一句,有些不懂的地方,他也要到百里之外去找好老師求教。

  而這些好老師,因為他們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師,他的學生非常非常的多,所以去了之後,他想要跟老師求教也不容易找到機會。老師教學也是很辛苦,而且他的老師有威嚴,也是很嚴肅。於是他就站在旁邊,就把他在經典當中有一些搞不懂的義理,非常誠懇、恭敬的向老師來請教。「俯身傾耳」,體現出他求教、求學的時候特別恭敬的態度。有時候老師可能會訓斥他,說你怎麼連這點道理都不懂,這麼簡單的道理。因為貧窮人家的孩子,不遠百里來求教,肯定他不像天天跟在身邊的學生,都聽懂這些道理,可能有一些課程他沒有上過,有一些經典的理他也不太通達,所以老師有時候不耐煩就會訓斥他。但是他做為學生,態度就愈加的恭敬,「色愈恭,禮愈至」,態度愈加的恭敬,禮節也愈加的周到,從來「不敢出一言以復」,老師呵斥他的時候,他從來不敢回嘴,恭恭敬敬的接受老師的訓斥。一直等到老師心情好了,高興的時候,他再向老師請教問題。所以他說:「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他的資質雖然並不是那麼的高,但是他因為具有當學生真正跟老師求教的態度,所以他學到了真正的學問、真正的本領。

  我們現在學習聖賢學問都要跟古聖先賢的榜樣看齊。宋濂求學的態度,還有包括盧植楷模。盧植跟著馬融求學的時候,馬融旁邊奏樂的女子,那麼多年盧植從來沒有往裡面看過一眼,可見他求學專心的程度,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大儒,這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是從小真正刻苦努力、虛心求教,最後才成就了他的德行跟學問。

  這兩天王偉勇教授寫了一首詩,本來這首詩是要恭賀師父上人九十四歲生日的。詩的內容寫得特別好,我們跟一個好老師求學,究竟我們跟老師學的是什麼,老師的德行是什麼,王教授在這首詩裡面表達得特別清楚。雖然我們現在還沒學到《笠翁對韻》,但是多多的觀摩和學習這些老教授、還有古人他們的詩詞,對於我們強化在《笠翁對韻》方面的能力,打一些基礎,也是很有幫助的。更重要的是從這裡面學到如何去尊師重道,如何去學習老師的德行,這種態度可以說是這首詩裡面更寶貴的教導了。

  他這首詩是這樣寫的,「秉性溫良愛似神」,「溫良」孔老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不但是如此,師父上人還具有各個宗教經典共同的核心愛,神愛世人的風範在師父上人的身上特別明顯的體現出來。「奔輪忘我即行仁」,就像徐醒民老師講的,「九十年來不歇輪」,幾十年的歲月都是在全世界奔波弘法,即使是九十多歲的高齡,也都要飛十幾個小時去歐洲弘法,把中國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傳播到國際之間,這都是捨身忘我真正的德範。王偉勇教授也曾經請教過師父上人,他說他去英國漢學院教書,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到了倫敦,還要坐車從倫敦坐到蘭彼得,他覺得他六十幾歲的老人就已經感覺到很疲憊了,師父九十多歲高齡還能這樣奔波,究竟有什麼祕訣?師父上人就說:「不要想自己,要為別人想,忘了自己。」捨身忘我。

  「慈航普渡宣三教」,所宣揚的是儒釋道三教的聖賢教誨。去年是弘法六十週年,今年已經超過六十年了。這六十年來都是孜孜不倦的在宣揚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到晚年還在各國奔走呼籲要恢復漢學,要恢復各個宗教的神聖的教育,這樣才能夠給世界帶來永久的安定與和平。一生當中真的是教學為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漢學弘揚倡五倫」,我們在這裡說的聖賢教育,首先就是以倫常道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為基礎。這些倫常道德都能夠建立起來,社會才能安定。包括我們現在在講這句《弟子規》的課文,「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後面也從五倫的關係當中來談信字。這也是師父上人一生殷殷希望漢學在全世界都普遍的弘揚,而且培養繼起的人才,來宣揚儒釋道的聖賢教育,來提倡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都是屬於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當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咳唾皆珠霑俗世,散霞成綺化黎民。」老師說的咳唾皆珠、散霞成綺都是比喻。我們先看「霑」,霑是給人帶來恩惠的意思。師父上人是用教學為先的方法,給予全世界的眾生普施恩惠。「散霞成綺化黎民」,我們看天邊的彩霞多麼的美麗。「綺」既指絲織品,也有華麗、美麗的意思。這是來形容教化黎民百姓,教化蒼生,如同散霞成綺,如同天邊的霞光、彩虹一樣,不分國界的化導普天之下的百姓。

  「欣聞佛壽瑤觴獻」,「瑤觴」就是玉杯的意思。聽說您老人家是九十四歲的生日,華誕,我獻上玉杯,瑤觴就是玉杯。「更邁期頤百福臻」,「期頤」就是百歲以上的高齡,希望師父能夠活到一百歲以上。百福臻,「臻」就是到達的意思,也就是說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這句話就如同教科文組織的大使們所說的,希望師父上人百歲生日,在教科文組織各國大使一起為師父祝壽。

  這是王偉勇教授所寫的一首詩。結合剛剛所講的宋濂他尊師重道,從師求教的公案,我們可以真正體會到古人,還有像王教授這樣有德行的老師,在他們眼中,他們是怎麼樣看待善知識、看待好老師,怎麼樣去從好老師的身上學到他們的德行、品德跟學問。這首詩我們就學到這裡。

  剛剛說到信,「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這是我們的誠信。古人確實是非常重視誠信,信用是特別重要的。一方面我們要維持好自己的信用;再來,譬如當我們跟人家借東西,別人借東西是幫忙我們,我們要不忘記這個恩德,自然就具有警覺性跟靈敏度,做到言而有信。孔老夫子在《論語》當中,也常常教導我們誠信的重要性,就像剛剛說的這句經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用對一個人是特別重要的。

  我們看「信」字,它是會意字,左邊是人字旁,右邊是言語的言。這啟發我們,言語方面也要守信,要言而有信。古人非常重視承諾的,他對於言語的態度,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真正他做出承諾,真的是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信除了有守信的意思之外,還有個含義就是信義,所以信跟義是結合在一起的,古人只用信字,但是其實它跟義是相連貫的。剛剛說仁義禮智信,仁當中有信,義當中有信,禮當中有信,智當中有信,這是一而五、五而一,這五條都是相互關聯的。仁也有義,仁也有禮,仁當中也有智,仁當中也有信,是這樣。

  第三,信再延伸起來就是指我們的道義、情義,還有恩義。也就是現在人的話來講,我們要盡義務,要有做人的本分跟義務。而要做到這一點,人要如何來守信?我們就從五倫關係當中來闡釋信字,因為五倫這個倫常大道是包括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五倫就包括父子有親,包括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五常當中仁義禮智信,信是擺在第五位。八德裡面也有孝悌忠信。五倫無論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還是朋友,都要落實信字。

  首先我們先從第一個方面,這是父子關係,從這裡來講要如何言而有信。當我們在父子關係當中做到言而有信,首先父母要做好的榜樣,要有身教做出來,這樣才能夠把家庭、把孩子帶好,孩子也才能夠信服。你不要看孩子小,他兩歲、三歲,還抱在母親懷裡,這個時候就應該要開始對他進行教育了。他的小眼睛睜開,小耳朵豎起來,他已經在看、已經在聽。父母親生活當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小朋友全都看在眼裡,他都記在心上。

  這以我們自身的經歷都可以體會得到,像我二三歲在老家的時候,父母親還有祖父母給予我們生活的教育,我們到現在都還記得。譬如上次有分享過,我二三歲的時候,因為老家是四合院的房子,房子都有門檻,我小時候要從餐廳走過一道門,就進到爺爺奶奶的房間,中間那個門檻,大人就反覆教我們,門檻不能夠踩在上面,一定要跨過去,這就是《弟子規》說的「勿踐閾」。像這種教育,當時雖然只有二三歲,到現在都還記得。包括小時候因為太淘氣了,我之前有反省過,小時候很霸道,玩具特別多,所以鄰居家的小朋友天天都來找我們玩,想要玩家裡的玩具。小時候很霸道,每天就負責把小朋友都打哭,然後每天鄰居家的奶奶都來告狀。後來爺爺實在忍無可忍,就狠狠的把我教訓了一頓。那時候才二三歲,拿個繩子綁起來就放在餐廳,人來人往都經過的地方,在那裡示眾。那時候雖然只有二三歲,記憶特別深刻,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個場面。後來母親帶著我求饒,跟爺爺說再也不敢了,絕對不敢再欺負小朋友了。所以孩子兩歲、三歲的時候,父母親就要做出好的榜樣來教導自己的孩子,那麼他一生當中就養成了非常好的習慣。

  而信也是如此,父子之間,我們在跟孩子說話,也不能不守信用。像曾子當時就有一次,曾子的太太剛好要出去,小朋友也要跟著母親一起出去。母親就隨口跟他說:「你假如乖乖的待在家裡,我回來就殺豬肉給你吃。」其實是敷衍一下小朋友。曾子聽到這個話,他就開始磨刀,開始真的要殺豬肉給兒子吃。結果他的太太回來之後就說:「我只是跟小朋友開個玩笑。」曾子就說:「假如妳對孩子有一句不守信的話,那妳一輩子再讓他相信妳是很困難的。」所以父母、長者都是要謹言慎行。

  之前因緣生老師也跟我們講過,「凡輕諾者必寡信」。譬如你很隨意的就答應人家說:「好吧,我過兩天給你送個一百萬。」就是隨口就說的,「凡輕諾者必寡信」,那你就等等看,他過兩天是不是真的給你送了一百萬。隨便的答應人家,信就不能夠守得住。做為長輩也是要謹言慎行,一定要做得到才可以答應人家,如果這個事情我確實是做不到,那就要慎於始,在一開始就應該婉言的謝絕,或者不要輕易的承諾、不要輕易的答應。而且不只是做到才能答應,還要考慮這樣做對孩子是不是有真正的幫助。因此《弟子規》當中講「事非宜,勿輕諾」,不可以隨意的許下承諾。「苟輕諾,進退錯」,你要輕易的去承諾這些事情,要考慮言語、承諾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到時候就進退兩難。因此,父慈子孝,子要孝父,父親要慈愛。這個孩子既然把他生下來,就有責任要把他盡心盡力的教導好,這是做為父母應該要有的責任。而這個責任當中,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這是特別重要的。

  在宋朝有一個讀書人叫朱壽昌,因為他七歲母親就改嫁了,當時小小的年紀,跟母親分離,所以他一直想著往後一定要把母親找回來。到了宋神宗的時期他做了官。後來他在五十七歲的時候,想想七歲的孩子跟母親分離,這一別就五十年的時間,他就下定決心要去尋找自己的母親,如果找不到母親,我一定不肯回來,一定要找到。真的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因為父子跟母子都是連心的,雖然大家覺得他好像是大海撈針一樣,人海茫茫,怎麼可能找到母親?可是偏偏他就有勇氣跟志向。到後來他在偏遠的陝西一帶,到了一個地方叫同州,就有一個因緣,找到了自己的母親。

  記得在之前看《道德叢書》,就看過一個孝子,大概這個孝子也是要出去尋找他的母親。有一天夜晚,他就突然間看到一棟房子,在荒郊野外看到一棟房子,然後裡面有一個美女在誘惑他。孝子就說,我為了尋找自己的母親,那真是風餐露宿,隻身出去尋找母親,他說我心就跟死灰一樣。美女在他面前,半夜在荒郊野外一個房子裡面,他也不為所動。他說我心裡只想著自己的母親,心就跟死灰一樣。結果他就沒有受到誘惑。後來他一轉身,房子跟美女全都不見了。這可能是妖魔鬼怪在誘惑他,但是因為做為孝子,他心裡有一股浩然正氣,當時他心心只想著尋母。歷經艱難、歷經困苦,最後終於找到了母親。孝心可以幫助他抵擋住一切的誘惑,否則半夜三更,要是真的被這個女子誘惑的話,可能最後連命都沒有了。

  所以我們要效法這些孝子他們的心行。他這種孝心,把五十年來沒有見面的母親都能夠找到。後來他把母親迎回來奉養,包括母親生的弟弟妹妹也一起接過來。

  宋朝的黃庭堅的故事。黃庭堅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文人。後來他也做官,官位做到太史,這個位置相當高。但是他每一天回到母親身邊,一定親自幫母親洗尿桶。他官做得這麼大,旁邊一定很多的傭人、很多僕人,但是他母親生活上點點滴滴的事情,他一定要親力親為,堅持每天來做。後來,果然黃庭堅以他的德行、以他的學問成為了讀書人的好榜樣,做官之人的好榜樣。古人即使他官做得再大、福報再多,但是像這些外在的名利,完全不會影響到他至誠的孝心,他至誠的孝心不會被名聞利養所染污。即使是做到那麼高的官,但是他依然非常重視要落實自己為人子女所應盡的本分。父子關係當中就有信字。

  第二個關係是師生的關係。師生關係是可以算在五倫當中其中的一倫,師生這一倫,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對待老師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是無二無別的。在古禮當中,當父母親過世,是要守孝三年,而對老師,老師過世是心喪三年。也就是說雖然沒有對父母守喪的同樣的形式,但是實質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師生之間的關係也是要重視言而有信,學生答應老師的事,或老師答應學生的事,也都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到。

  像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當年教學,是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後來當夫子過世的時候,這些弟子統統都在夫子的墓旁蓋了房子,堅持守孝三年。有一年師父上人也帶著大家到山東祭拜孔子。有孔府、孔廟、孔林,都是在山東曲阜。當時在孔老夫子的墓前,師父上人帶著大家向孔子恭敬的禮拜。這是很有深意的表法,為什麼?這是代表著,希望儒釋道的聖賢教育,還能夠再繼續在世間傳揚,祈求孔老夫子慈悲加持護佑。雪公老人也談到,我們即使是學佛,為什麼在中國佛法能夠發揚光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孔老夫子把人都教好了。孔孟聖賢,還有道家的經典,儒跟道的聖賢教育為中國人的人格養成,確實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所以佛法才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而不是在其他的國家地區。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儒跟道教育的重要性,當一個人具有孝心,他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真正落實,才真的是為學佛奠定了非常好的根基。

  當時孔老夫子這些學生都是堅持守孝三年,其中有一位弟子守了六年,這是子貢。除了守孝之外,我們也要盡其一生把老師所教的教誨,在我們一生當中都能夠發揚光大。這是養老師之身、養老師之心,也要養老師之志,這才是真正的好學生。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明天還繼續從師生這一倫當中來講師生當中的信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