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25集

  老師:《千字文》我們上了將近兩個月,這個星期是第七週,原來是有排九個星期的課程。當初在規畫課程的時候,是預計有九個星期,一百零八個小時。然後我在排這個進度表的時候就發覺,好像太多了,時間排太多了。後來就騰出一半來,我們上《千字文》的書法,上午上《千字文》的課程內容,下午寫書法。不過上上上,還是有剩餘的時間,所以我們就提早兩個星期。最後第七章、第八章昨天也上完了,所以今天最後這三個小時我想就跟大家再做一個總合。

  因為這個《千字文》它那個章節架構,我們大家看過那個科判表就知道,它是建立在《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個大綱底下。所以我們最後這個總結就跟大家做一個複習。複習,我就透過《大學》的幾個項目,上次講有三綱八目、兩綱八目,我們透過這幾個綱目,來了解一下《大學》,四書裡面《中庸》、《大學》那個《大學》這一篇,它有的一些重點、精華。古今對照一下,古代的大學講的是什麼內容,現代的大學,大學生又是如何?我們做一個對照看看。

  所以我們今天的標題叫做大學心視野,是這個心,心視野。那你也可以當作是新舊的新,但是它應該不屬於新舊那個新,因為以傳統文化來講,大學是兩千多年前的這樣的一個思想架構,我們對照,現在才是叫新的大學。反倒是現在新的大學,這種意涵、這種概念,跟我們舊的大學有什麼落差、有什麼不同?雖然我們課程,大部分的課程是設定在蒙學,蒙學是小學,那小學跟大學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大學是建立建構在小學的基礎上。問題是我們這百年來,我們是叫做失學的一群,從小都沒有真正上過學。這裡所謂的學就是我們過去常常講的這種,由模仿到覺悟、由幼稚到成熟這樣的一個求學歷程。我們連最基本的這些蒙書,我們這一代都沒有讀過。那現在大家普遍要覺醒了,知道說這個很重要,所以大家一起來發揚我們這個傳統的文化。

  那麼從幾個綱領,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養,就是現在的「大學生」;然後,再往上探索傳統的所謂「大學」應該具備的幾個目標;然後從大學裡面講到的所謂的第四代時間管理,大學講到本末先後的問題;最後講到三個心,還有四書。

  這是我在學校裡面教四書多年的一個心得的整理。然後我們台灣有這個文化基本教材,在高中,國中小現在是沒有規定一定要上傳統文化基本教材,高中早期都是列入必修。最近這一、二十年,有一些局勢的一個演變,傳統文化面臨一些嚴苛的挑戰,所以在那個高中課綱裡面,也變成從早期的必修到現在連要保住這個選修都有點困難,等於是在夾縫裡面求生存。所以在目前還有一批有心人士,在國語文界,還是有一批有心的國文教師,對這個很重視的,大家一起在努力當中。這份資料,也是提供給他們這些有心的老師們做參考。我就把在學校裡面教學的一些經驗給他們做一個分享,在這裡也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之前在《千字文》上課的時候,我們也常常遇到類似的問題,譬如說碰到一個生字,你對它的意義,到底這個字含有什麼意義?你要如何去掌握?如果手上剛好沒有辭典、沒有字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你腦袋裡面裝了多少個詞,跟這個字有關的詞,你去做聯想,就把它羅列出來,然後去看看,從相關的詞。因為很多我們這個傳統的漢語詞,它常常都是同義複詞,意思相同的兩個字結合在一起,那你從這個字跟它有關的造詞,觀察起來就可以聯想到它是不是有另外那個含義?譬如說我們講轉,就轉折、運轉,就跟那個折有關係、跟運有關係。就一個一個聯想,最後所有有關聯的詞總合起來,應該就是這個字的含義。再看你的上下文,你覺得哪一個適合你所需要的,就這樣子去取捨。

  所以我在講「大學」這兩個字的時候,我一樣會在課堂上讓學生造詞,用「大」這個字做結尾的詞,還有用「大」這個字開頭的詞,大什麼大什麼大什麼,或什麼大什麼大什麼大,讓學生一個一個去聯想。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你就把他講的答案統統都寫在黑板上。因為很多教學活動很重視那個過程,只有那個過程學生印象才會深刻。你如果直接告訴他,這個大就是什麼意思,不到一分鐘就把這個解釋完了,它停住、停留在他腦海裡面的印象很容易就忘記了。如果有一個活動讓他去從頭到尾參與,他就會印象深刻。所以就這樣用「大」去做這個詞彙的連結。

  我們試著看看,大家現在想用「大」做結尾的詞。什麼大?廣大。哪個數?碩大。還有呢?來,一個一個說,有容乃大。我們盡量簡約,兩個字就好了。還有什麼大?好,沒關係,想到再說。寬大。好,再來換,偉大。好,再來,惠晶,量大福大。好,齊恩,搖頭,頭大。好,後面,宜蓁,妳也搖頭。教育部國語辭典裡面有一百五十九個,你才講了五、六個而已,就沒了嗎?應該還有很多,沒關係,你有想到的大統統都講。沒有,換這邊。怎麼那麼快都辭窮了?偉大,對。好,滿帆,強大,好,強大。明言。都講完了。好,這邊,自大,對,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再來,大丈夫。我們現在是把大擺在尾巴,擺在結尾。其實可以想的很多,你從水、從山、從樹、從各方面,有很多大吧?好,再來,前面,沒有就是不大,遠大、光大,對,還有很多大。

  好,我們就直接看。因為要做這樣的活動,你就是要開頭結尾統統都一起可以講,那這樣,我們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縮小範圍,只設定在結尾是大的。那個教育部國語辭典就是現在,它已經改版了,這個是早期的那個版本。你看,我們看看,我這個是照列的,波哥大是國名吧,博大、北大、褒大、保大、不大、無後為大、怕不大、龐大、膨大,這個不要念了,命大、木大、發揚光大,剛剛講過了,肥大,我們找兩個字的,放大、搗大,這個是在做什麼?做麵條是吧?頭大也有,斗大、豆大、電大、都大、獨大、多大、特大、頭大,真的有頭大,天大、地大、老大、聯大、臉大、量大、高大、博大、廣大、擴大、寬大、自大、洪大、宏大、巨大、強大、雄大、正大、壯大、長大、盛大、碩大、偌大、自大。

  從這些然後我們再去縮小範圍,跟「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條件、應該具備的素養有關的是哪些?剛才不是列了很多嗎,對不對?那跟你認為,你心目中、理想中的一個「大學生」,各位有的已經大學畢業,有的在家自學。在家自學也無所謂,反正你如果按照一般的學制,你到了適當年齡,已經是大學生的年齡。所以,你接受過傳統文化,你來這樣子思考,到底一個大學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夠資格稱為「大學生」。我記得這個答案好像在前面上課已經公告過了。因為太多了,這個答案內容很多項,所以我最後把它濃縮成四個就好了。我們在要求學生要達成某一個目標的時候,你千萬不要給他太多,太多目標、太多選項,四個其實已經夠多了,最好是兩個,兩個、三個,或者是單獨一個目標,那更明確。所以我後來就給它歸納成這四個,白字看得不太清楚,把它簡約成,我們之前不是講「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約就是簡約。剛才那麼多的大,你全部都傾倒給你的學生,然後要求他,你的目標,這幾個大你都要做到,他真的當然、當下就頭大了。所以濃縮成具體可行的,可大可久、可長可久的,就列出了這四個大,寬大、博大、宏大、偉大。這是第一個步驟。

  第二個步驟,要落實一下,這些都是形容詞,都是在修飾名詞,也就是說它修飾的對象是什麼?好,這個答案就讓大家來填。寬大指的是什麼?對,心胸。那博大呢?學問。宏大呢?宏大是什麼?視野、見識。偉大呢?志向,還有呢?我們常常講,什麼什麼偉大?人格偉大。當這個填充題、這個空格有兩個以上的選項的時候,你就可以去比較看看哪一個更貼切,然後找出一個最符合我們需要的答案。心胸寬大,學問博大,見識器識宏大,最重要還有人格偉大。這四個目標,四個條件,如果都具備具足的話,其實已經不只是一個大學生了,算是一個君子了。就算他沒有上過學校,不要說沒上過大學,連中學、小學都沒有讀過,「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所以大學不在於你是不是有那張文憑,而是你是不是具備它的內涵、具備這幾個條件。有了這些條件,你沒有畢業證書,沒有那個學位、學歷,你也一樣是個「大學」,大學士,還不是「大學生」而已。那如果你這四條,不要說四條都具備,你具備三條、兩條、一條,也都不錯了,遠比現在碩士、博士都還了不起。

  所以,我們從我們所了解的傳統文化當中告訴我們的這個「大學」應該具備的條件,或者我們就從辭典裡面所謂的「大」當中,去把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生」應該具備的這些條件,把它攤開來看看,進一步再分析。

  心胸寬大,我們把它再明確一點來看看。這個心胸指的是我們的容量,心的容量,這是一個容器。然後底下學問跟器識就是它的內容物,裡面裝的是什麼。最後整體的展現就是人格。你不是寫了有容乃大嗎?有容,有容包括你的容量夠大,再來,你的內容物、你裝的東西是充實的、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這樣子才能夠稱為「大」,有容乃大。

  所以各位看,心胸寬大,你這個容器才會夠大;容器夠大,你才能夠裝進博大的學問;博大的學問裝進去了以後,你的見地、你的器度、你的器識,這些跟著大。整個人格,人格這個格就是格局。格局很重要,建築物,像我們這個格局很大,你自然走到這裡面來,就心胸也跟著寬大。那格局小小的,除非你是像劉禹錫《陋室銘》講的那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你要有德,你才能夠掩蓋過去外在的侷限。否則的話,人,你要是境隨心轉還是心隨境轉?有能力,力量夠的話,是境隨心轉;力量不夠的話,是心被境所轉。

  好,分析完大,再來看這個「學」。「學」我們講過了,這個大家都不陌生。第一個就是仿效的基礎階段。這個是朱熹所講的,「學之為言效也」,效就是仿效。第二個是覺悟,就是成熟階段。《說文》:學者,覺也。

  名詞的部分有道術。道就是理論,哲學,佛學、數學、科學、哲學、醫學等等,這些理論的部分。術是技術,百工技藝各種學問。這個「道術」,這兩個字是清朝一個學者叫毛奇齡他下的定義,「學者,道術之謂也」。奇怪的奇,年齡的齡,毛奇齡,這一位學者也是四書方面的研究者,他有一部四書學方面的著作。另外還有一個是教育的場所。這是「學」的含義。

  我們不管是「大」也好,是「學」也好,用現代的這些語言學、語義學、文法,用種種現代的方法來重新解讀傳統的這些文句,其實都不相違背,可以互相發明,反而可以讓我們更具體的、更有條理的去掌握詞意。

  所以把這個「大學」合起來來觀察,「大」跟「學」這兩個字,就剛才講的大,要心胸寬大、要學問博大、要器識宏大、要人格偉大;那「學」呢?你要從基礎階段的模仿、仿效到成熟階段的覺悟,這樣你才夠資格、有條件,合乎這樣「大學生」所應該具備的條件。這就是目標,目標先定立好,達成這四大目標,當然這個過程你要從模仿階段到成熟階段,合起來才叫做「大學」。

  接下來就浮現下一個問題了。有了四大目標,再來要怎麼樣去落實,去達成這四個目標?這些目標不是擺在那裡好看的,不是裝點門面的,而是具體可行的,否則的話就變成空談。怎麼樣達成這四大目標?其實在《中庸》、《大學》,在《大學》那一篇裡面,已經都把答案講得清楚了,大學之道在什麼?明明德。明明德,各位有讀過《大學》或聽過講解,上過《大學》嗎?有沒有?都沒有,好,沒關係,那先聽一聽這個,以後有機會再去詳細看一個註解。

  明明德這個明,第一個明是動詞,就是恢復光明,當作動詞用,讓它恢復光明。讓誰恢復光明?讓明德。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光明的德性,恢復光明的德性。儒家就在講這個明明德。那各位佛學佛法都不算是初學,都了解人、眾生皆有佛性,對不對?明明德的觀念跟我們開發佛性不是完全一樣嗎?每個人都有佛性,成佛就是開發佛性的過程,從初一到十五的月亮,一點一點的放光明。所以那個明德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佛性,明明德就是開發我們的本性。因為這個是在學校裡面講,不好把佛那個字明白的擺出來,只能化妝一下,叫做潛能,開發自己的潛能;套用現在的一些術語,開發自己的潛能。人是有無限潛能,外面都已經這樣子講了,這一句話大家都不會質疑,開發潛能;那你講說開發佛性,他們就有意見了。所以現在我們在對外要弘法,對初機就是要運用種種的方便,善巧方便。所以不管是從文學角度、從科學角度,從各個方面,都是可以跟佛法相結合。

  第二個是「大」,整個大的架構。要落實這四大目標,就從這幾個方向、幾個方針、幾個方法去實行、去實踐,去恢復光明的德性、去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然後要念茲在茲,不忘你的至善。剛才講到潛能,那現在就是要用世間的語言、世間的概念來輔助我們,一般我們講佛法,講要怎麼樣能夠開發自己的本性,怎樣讓自己的光明顯露出來。

  所以我們有時候也要留意,留意一些資訊,什麼樣的資訊?有助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不管是儒學或者佛學,以我的立場就是,對我講這門課有幫助的這些觀念、這些圖片、這些資料時時留意,都可以納入為輔助的教材。像這個也是我在無意中發覺的,就拿進來做參考。他講到這個大腦,一般講大腦的潛能開發,那我們也從大腦著手,沒有關係。

  大腦分成這三個部分,它有第一層就是最外面,最外面就是大腦,就叫大腦,它負責理性的部分,就是思想判斷、理智分析的這個區塊。進一步再往裡面的那一層叫做邊緣腦,它是掌管情緒的部分,包括喜怒哀樂、荷爾蒙分泌、胃口還有壓力的反應。最裡面那一部分叫做腦幹,它是負責消化、呼吸、血液循環這些,是非自律神經。你的血液循環,你說好,我可以控制,我可以控制,你能控制的是什麼?能控制的是那一些思想判斷、理智分析,那個是可以理性控制的。至於這些喜怒哀樂、荷爾蒙分泌、胃口和壓力,可不是隨意讓你控制的。再往深一層,這個消化、呼吸,呼吸當然可以憋著不呼吸。那你說,好,下令,我現在下令暫時停止消化。不行吧?血液暫時不要循環。也不行吧?那不是隨便你怎麼可以控制的,那是由腦幹那些神經系統、中樞神經在控制指揮的。

  先了解這些,然後再進一步看怎麼樣開發你的潛能。這個上次也看過了,我們的腦波,按照這個頻率,最高的,從十三赫茲到三十赫茲的那個範圍叫做β波,這個叫做外部意識,就是泛指一般清醒狀態,說話等所有意識狀態。像各位,我現在在講課,你在聽課,我們的腦波都處在這個狀態之下,都是β波。

  進一步降低了他的頻率以後,大概大約在八赫茲到十二赫茲,這個叫α波,是內部意識,它是緊張感鬆懈,進入冥想這個狀態。這個冥想就是遠離,就不要想,目標就是不要有念頭。但是徹底的沒有念頭,那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只能說讓他的腦波,就是那個頻率降得愈低愈好。

  繼續往下降,就是四赫茲到七赫茲,這個是θ波,進入內心的意識,就是深層的冥想還有睡眠狀態。然後到了最低的是一赫茲到三赫茲,這是δ波,無意識狀態,深層的睡眠還有三昧境界,三昧就是正定的這個境界。

  各位你看,它最少還是有一赫茲,沒有說是零赫茲吧?

  好,這是我們從醫學角度的觀點來看腦部腦波的活動狀態,還有前面那種從大腦、邊緣腦到腦幹,從這個地方進一步去了解。

  然後我又看到了一篇文章講到《腦呼吸》,這是韓國人李承憲,他寫了一本書叫《腦呼吸》(這篇文章是從琉璃光雜誌裡面看到的,有一位雷久南博士,她對這方面也有她長久以來深刻的體驗),他說,當我們能夠進入腦幹,那種感受是喜悅,是包容一切的愛心,也就是悟道的體驗,進入腦幹。剛才不是從那個最外圍的大腦,很理性的思考;進入中間那個邊緣腦,那是情緒方面的;最後你要進入腦幹,能夠進到腦幹的境界,那個是很喜悅的,同時你就可以包容一切,就有那種愛心。

  我們這邊的水結晶那個實驗室,最後得到的結論就是愛,對不對?就是關懷、就是愛心。所以重點就是說,我們如何讓我們真正能夠發揮出那種最純淨無邪的愛心。這個李承憲先生說,這就是一個悟道的體驗。悟道就是我們剛剛講《大學》第一個「明明德」。明明德就開發你的潛能,把你的佛性徹底開發出來,那就是悟道的體驗。一旦每個人有這樣的體驗,他的生命就會全心全意的為整個地球的福利來奉獻,因為他已經知道這個宇宙沒有個體,只有整體,為了整體的福利來努力,也就是為我們自己個體的幸福在努力,這個時候你自自然然就會去親民了。剛才講說新民,新民那個新,就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新又新。用新也講得通,這一面鏡子滿滿的鏡面都是灰塵,布滿了塵垢,就好像我們的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要怎樣?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把這些污垢塵埃統統擦乾淨了,就煥然一新了。所以新民這個新就是動詞。你自己的煩惱、污垢清乾淨了,你也要讓別人一樣可以能夠日新又新。

  如果只為了個體的幸福而傷到其他個體,結果是傷到整體也傷到自己。所以我們如果能夠進入那個腦幹,進入那個悟道的境界,了解到這個宇宙是一個整體,這個就體現了佛家所講的叫做無緣大慈,還有呢?同體大悲。什麼叫做無緣大慈?無緣,沒條件的,不是講條件的。講條件說,你對我好,我才對你好;你對我不好,加倍奉還。無緣大慈是無條件的愛。在這個世間,無條件的愛不多見。就你所看過的,什麼樣的愛可以算是無條件的愛?對,就是母愛。任由這個子女對妳怎麼樣的嫌棄、對妳怎麼樣的憎惡,再怎樣子逃離妳身邊,這個母愛永遠不會停止。所以在我們世間法裡頭,還可以找得到母愛是無條件的。否則朋友之間,你做得到嗎?做得到無條件的付出嗎?很困難;夫妻之間也不容易。真正要達到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研究教理你知道,菩薩要達到相當的境界才真正做得到。

  所以在雷久南博士那一篇文章裡面,她提到,如果我們要進入腦幹,剛剛不是說你如果進入腦幹就是有悟道的喜悅嗎?你要從大腦進入邊緣腦,從邊緣腦進入腦幹,要通過兩道關卡。第一道關卡就是從大腦進入邊緣腦,這個關卡,懷疑是這個關卡的特質。意思就是說,你只要有懷疑,你就進不去;你只要去掉了懷疑,你就可以從大腦進入邊緣腦。這麼簡單?好,我不懷疑了。你嘴巴講不懷疑,心裡面大疑特疑。你要知道,貪瞋痴慢疑這是什麼?根本煩惱。你要斷惑就是要斷這些根本煩惱,談何容易?以為嘴巴說我不懷疑了就真的不懷疑了,不是那麼容易的。

  第二道關卡,從邊緣腦到腦幹,所面臨的是恐懼。要突破這兩關才能夠進入腦幹,進入腦幹你才有龐大的力量。這個恐懼,其實來自於根本煩惱當中的貪。怎麼說?這個貪衍生出來就是我愛、我痴,就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來自於我執。你因為貪愛你這個身體、貪愛你的身體延伸出去的這種種一切,屬於我,我所有的這一切,我的財產、我的家人、我的親戚、我的朋友、我的一切一切一切,你害怕它喪失了,害怕它不見了,這個念頭、這個心其實就是貪,貪愛。所以有了貪愛,你患得患失,你就會有恐懼,你就害怕失掉、害怕失去。

  所以他要進入腦幹的這兩道關卡,必須突破懷疑跟恐懼。

  這邊舉了一個故事,有一位母親抱著孩子在動物園的老虎籠外面,一不小心,小孩子掉進那個籠子裡面了。在這個緊急狀況之下,這個媽媽突破兩個關卡,瞬間突破兩個關卡,進入腦幹的力量,用兩手將鐵籠拉開,好像大力水手一樣,這樣就拉開了,把小孩子一把就拉出來;可是過一會兒,這個事情過了以後,你叫她重新來,做不到了。

  這樣的事例其實很多,以前我們常常會把它解釋成那叫腎上腺激素的作用。譬如說火災的時候,一個人,一個婦女竟然從幾樓扛著冰箱,就這樣輕而易舉就扛下來;等到火災結束以後叫她扛回去,辦不到了。以前我們讀到這些資料,都被解釋成腎上腺激素。這邊的解釋我覺得滿可以參考的,就是當下突破那兩關,毫不懷疑、毫不恐懼,母愛,偉大的母愛,當下她只看到孩子的危險,她有沒有想到老虎很可怕?沒有,再可怕她也不怕,這就是偉大的母愛。

  所以這悟道的喜悅從哪裡來?因為一般人活在大腦意識層,最外圍那個大腦。大腦意識層充滿了懷疑、充滿了抗拒、充滿了批判,還有那些理智思維;或者活在邊緣腦的恐懼、憤怒、悲傷等等,所以根本沒有辦法體會到進入腦幹的喜悅。剛剛講懷疑,懷疑就抗拒、懷疑就批判,然後認為自己很理智。尤其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書讀得愈多理障愈多。所以古代禪宗要破除這些文字,文字的迷思,所以不立文字,它的道理就在這裡。懂得一大堆、講了一大堆,很會講,可是一件都沒有做到。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不在於你懂得多少,而是我們做了多少,這才重要。

  所以在外面這一層大腦意識層,整天就在那邊,甚至在進入邊緣腦的那個恐懼、憤怒、悲傷那些情緒,墜入你那情緒範圍,在情緒裡頭,低落的情緒,情緒不穩。常常講說,你這個人太情緒化了。什麼叫太情緒化?常常喜怒無常,才一下高興,一下就發脾氣,一下很快樂,一下又很沮喪。這上次我們講那個七情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然後要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們看到現在,其實從我有印象以來,已經不止十年,差不多三十年了,這三十年來氣候的異常、氣候的變化,氣候亂了,亂了這個次序,大概從我有印象以來,已經超過三十年了。最明顯的三十幾年前,我就看到像現在這個十月,那櫻花、桃花就在開了,這個我印象很深,一九八幾年那時候。三十年前,那個現象第一次發生的時候,大家都很關心,有的人還幸災樂禍,還不知天高地厚,大家來去賞櫻,來去欣賞三月才會開的桃花,成群結隊在那邊賞花,都不曉得這是老天爺在警告了。農民最苦了,他們有經驗的人他就知道,慘了,明年的桃子收成就少了。這都是被這個氣候所影響。那氣候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眾生的共業,就共業所造,眾生的這個心、情緒去感召的。所以地震,我們講說什麼太平洋板塊、什麼菲律賓板塊在那邊擠壓。大自然也就跟著這樣子,有颱風、有氣候的強烈的變化,酷冷酷熱。像今年,各位以前沒有見識過颱風,來到台灣接二連三,好幾個颱風,而且最近這幾個颱風都特別嚴重,很多地方災情都很慘重。這些源頭都是我們的心。

  所以修行、修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兩個關卡,進入腦幹、進入宇宙喜悅的源頭。這是雷久南博士她從她的角度,來描述所謂的修行要達成的那個悟道的境界,就是通過那兩道關卡,那佛家就叫做斷惑。當然,這個層次,你沒有辦法說完全百分之百一樣,你不能說她沒有懷疑,像那個母親她一下突破兩關,她就已經斷惑了。千萬不要做這樣的聯想,這些都是提供我們在了解、在體驗、在說明、在描述某一個概念的時候,很好的一個參考教材,這樣子就可以了,不要做太多的這些比附。所以能夠通過懷疑跟恐懼這兩道關卡,而進入喜悅、進入腦幹。

  同時她也提出一個自他交換的方法。就是說在修心的方法當中有一個非常善巧方便、有效的方法,可以突破大腦和邊緣腦的自衛反應、自我防衛,也就是自他交換的修行。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快樂、擁有健康、擁有幸福,所以就會把不好的丟給別人。因此這個恐懼是來自於怕失去「我的」,我的一切,剛剛說過了,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名譽、我的親人等等,尤其特別是指這個身體,就叫我執。

  所以自他交換最重要的,我們都讀過儒家人溺己溺、將心比心、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個就是把自己的立場跟對方的立場轉換一下,將心比心。在佛家講過,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樣的一個方法就叫做自他交換,用通俗一點講就是多為別人想。

  多為別人想,這句話有的人聽聽就算了,聽聽就過去了,沒有特別深的感受。我可是有切身的體驗、切身的感受,包括我們講話的一些用語,我年輕的時候,我常常跟人家講話就說,「我覺得你應該要怎樣,我認為你應該要怎樣」,我講話的口氣都是這樣。後來有人跟我提醒,你這個口氣這樣不太好,你可以換另外一種比較溫和,人家比較容易接受,「我建議你怎樣」。你知道嗎?我花了十年才改過來,不是那麼容易,常常就脫口而出,我覺得你這樣不好,我認為你這樣子,或者不要講我認為、我覺得,就直接用你這樣不太好,要怎樣怎樣。慢慢的才會自我覺察,我建議你怎麼樣,對方聽起來就比較可以接受。所以這個就是我們都還沒有真正的將心比心,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如果我們有多為別人想,當你看到路邊有一根鐵釘、有一塊玻璃、有一個容易傷人的東西,你如果有這樣的將心比心的同情心、同理心的話,你就可以把它撿起來,免得有人再受害,這就是多為別人著想;否則的話,管它去,反正我有看到了,我沒有踩到就好了。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這樣的心態,這個社會就很冷酷了。

  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就是開發自己的潛能之後、之外,還要協助他人來開發潛能;自己開啟了佛性,你要幫助別人開發他的佛性。

  第三句,「止於至善」。怎麼樣止於至善?這個「止」有安住的意思,還有繫念的意思。剛剛說過,不要只是把它解釋為停止,解釋為停止其實也沒有錯,但是一般人都著眼在你由動而靜就這個過程叫做停止,你都沒有把這個重點專注,集中這個注意力在它停止以後,接下來呢?它就留在那裡了。所以這個止就是住在那個地方,安住在那個地方,安住。那我們把它引申到我們的念佛,念佛不就是要注意力專注在那個佛號上面,就叫做繫念。這個繫用得也很好,繩子牢牢的綁住,綁住你這個念頭,不要像心猿意馬,不要像那個馬、像猴子一樣到處跑,繫念住,那叫止。

  這個「至」,我們也可以把它進一步看看它的含義,一般就是解釋為終極的意思。至聖先師那個至就是終極,就是達到百分之百的圓滿了,終極。但是它還有另外一個動詞的意思,就是到達。

  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一個分析,我們可以把一些文字、一些語詞,可以配合現代人的情況,做一個方便的解釋,這個待會我們再講。

  這個「善」,善就是到一百分的,那個就百分之百的完美,至善至美。如果把它解釋為達成,達成,先達成近程目標,再達成中程目標,最後達到遠程目標、終極目標,達到終極目標那個就是百分之百的圓滿。所以過程也照顧到了,終極目標也照顧到了,就不要只是只有終極目標一百分。就好像說,好,現在我要求,我當老師的,我要求你們人人的考試分數都要一百分,少一分打一下。台灣就是這樣子,台灣國中生好可憐。大陸會不會?大陸有沒有這樣?有沒有少一分打一下?一百分,九十分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可是九十分還要被打十下。所以,我們就是因應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讓學生有成就感,你只要達成你自己的目標,目標自己設定。

  舉個例子,好,某甲,黃同學,你這一次數學你覺得你可以考幾分?他說,我覺得我六十分就不錯了。老師說好,你只要達到六十分,這就是你的目標。好,乙,某乙,你是七十分,自己定。好,你是八十分,你是九十分,自己定自己的目標,你達到這個目標了,跟自己比,不要跟別人比。寫書法也是這樣跟你們講,不要跟別人比,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你只要這一次比上一次進步,那就不錯了,那就達成善了。就不一定要達到至善,達到那個一百分才叫做終極的至善,這樣人人就望而生畏,我做不到了,我一輩子跟一百分無緣了。

  好,再來,所以我們人生有什麼樣的目標?這個目標,你要時時去繫念著你的人生目標,不要忘記。上次有提過,目標跟目的有什麼不同?目的,目的就是剛才講那個終點那一個點,終點站那一站叫做目的,目的地;目標是沿途的那一些過程、指標。譬如說我們現在從台南要去台北,你的目的地最終站是台北。你開車上高速公路,你上高速公路,沿途有一些路標,它也叫做路標,也叫標,它會告訴你,台南上去嘉義還有幾公里,它不會馬上就跟你講台北還有幾百公里。好,嘉義還有幾公里,過了嘉義又跟你講,台中還有幾公里;過了台中,新竹還有幾公里;過了新竹,桃園幾公里;過了桃園,台北還有幾公里,一站一站,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階段性那個過程就叫做目標,最後那一個點才叫做目的。

  所以我們人生你要給自己設定幾個階段性目標,一步一步去達成。不要像考試說一下子就要一百分,那達不到一百分,每個人都要打好幾下。打好幾下是自己給自己這樣的一個壓力,然後呢?挫折感,然後就沮喪,甚至最後就裹足不進了。所以這個是我在學校裡面給他們大學生,提供他們做參考。你的短程目標就是大學怎樣順利畢業?順利畢業,不要以為理所當然,怎麼會畢不了業呢?有,還是有人畢不了業。早期台灣是二一,二一就是二分之一不及格,就要退學。後來因為教改的關係,學生愈來愈偉大,他快要二一了,想盡辦法讓他不要二一,好,以後還是有人二一,有人二一,最後怎樣?一次二一不退,第二次二一才退,一直退讓一直退讓,現在真的是要不畢業都很困難。所以短程目標,就讓他大學順利畢業。那近程目標,你三十歲以前,你給自己定,我三十歲以前,你要外面的,考上一些什麼執照、證照,或者是通過什麼多益,通過什麼托福,那些語言測定,電腦的一些認證。

  中程目標就是將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三十到六十五歲。那遠程目標,退休的規畫。

  有沒有終極目標?這個部分就要討論到宗教問題了。那有的人說,好,我六十五歲再來探討宗教。你能不能活到六十五歲都不知道。所以人生無常的概念要愈早接觸愈好。各位如果有機會到殯儀館看一看,看那些掛在那裡的遺像,都是老人嗎?據我的經驗,反倒老人不多,都是那個年輕力壯的,或者是說年輕貌美的,甚至也有兒童。所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魂都是少年人。棺材裡面裝的不一定是老人,都是死人,死人就不分年齡了。所以訂定這樣的一些短程、近程、中程、遠程,還有終極目標,讓我們一個一個去達成。

  所以《大學》裡面講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止就是剛剛講,你心繫念的這個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以後,你才有一定的方向。這個定就是方向,確定的方向。就像我們在荒郊野外,如果你迷路了、迷失方向了,怎麼辦?以前童子軍都有教一些辨認方位的方法,看太陽在哪一邊,對不對?太陽在哪一邊。那你要知道你現在所在地,跟你要回去的那個位置,是在你的南邊還是你的北邊,這個一定要確定,確定這個方向、確定這個目標,你才不會南轅北轍,才不會愈走愈遠。所以了解到你的方向,心裡面繫念著這個目標、這個方向,你才會有定向;有了定向以後,你的心才能安靜下來;安靜下來以後,你才能夠心安;心安以後才能思考;思考以後才能夠有所得,定靜安慮得。定靜安慮得,大家都講定靜安慮得,忽略了前面還有那個止。沒有止,哪來的定?止就是心要好好的守住一個地方,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不是?止。

  接下來講第四代的時間管理,本末先後。

  《大學》的經文上面是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是「近道」,不是悟道,也沒有說知所先後即為道矣,他是講近道,就是不遠了。所以這裡面講到本末終始的問題,那我這份資料是從天下出版社《與成功有約》那本書上面的一份資料,可以拿來這邊互相闡發。

  它把這個事務分類,分成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分成四類,按照排列組合:

  第一類是又緊急又重要的,有危機處理的問題、急迫的問題、有期限壓力的報告。各位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壓力吧,要報告、交報告、要試講,還要做種種的其他這些。或者一般的有截稿、團練、期中考、期末考,還有同學之間的衝突要處理的,我這個是就一般大學生裡面所會面臨的這些問題,這些又緊急又重要的列為第一類。

  第二類是很重要但是不緊急。什麼是很重要?自我充實。大學生有時候學習更多的外國語言,學習更多的其他的自我充實的知識,這個很重要,但是並不緊急;意思就是說,那個不做不會馬上有問題,不會馬上產生一些需要你去處理的壓力。再來,改善人際關係,是很重要沒有錯,可是也沒有那麼急迫。還有未雨綢繆,重要的計畫報告。什麼叫重要的計畫報告?例如說下學期、下學年,你現在是大二,大三、大四或許要考研究所了,類似這樣子的一些問題。再來運動跟休閒,這是對身體有幫助的,你不運動的話,身體會生鏽、關節會生鏽,休閒也很重要。所以包括其他訂立計畫目標,了解畢業後出路、學習多種語言、運動等等這些,很重要卻不緊急,這是第二類。

  第三類,很緊急卻不重要。不速之客,這個速是什麼意思?速就是招的意思,招呼,請,不請自來,叫做不速之客。突然出現在你眼前的朋友,高中同學,來拜訪你了,怎麼辦?你能不理他嗎?你如果真的感情很好、交情夠的話,對不起,我現在很忙,你先回去。說好,回去。否則的話,老遠從高雄跑來台北找你,甚至從大陸飛回台灣找你,你都不理他不行。好,再來,馬上有電話、有一些信件,不處理不行,可是並不重要,必要而不重要的問題。所謂急迫之事是對別人重要,對自己卻不重要。所以這些歸為第三類。

  再來第四類,也不緊急也不重要。一些繁瑣的工作,洗衣服算不算這一類?不洗會不會怎樣?會,你要看,因人而異,有人不在乎,有人一天不洗不行。一樣,有一些信件、有一些電話、有一些浪費時間的事情,有一些有趣的活動,譬如逛街,譬如說玩那些遊戲,現在最流行就是抓寶,晚餐吃什麼?今天line已經累積幾百通還沒看,這些都不緊急也不重要。

  這四類事情,你的處理先後順序,照你的經驗,如果這些都是你的事情,你會怎麼樣處理優先順序?第一類當然要先處理,對不對?擺在優先的。那第二類或第三類、或第四類,你是按照一二三四類排一二三四的順序嗎?還是排一三二四,還是四三二一?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麼處理?我們調查一下看看,應該是有這幾種,一三二四,一二三四,還有什麼?就這兩類,我們調查看看,你是這一類的舉手,好。你是一二三四的,兩位、三位、四位,好。這個沒辦法說少數要服從多數,完全是看個人的。

  那我們現在看看,你怎麼樣處理就會造成你的生活秩序變成怎麼樣。你如果偏重第一類事務,又重要又緊急的話,天天都在處理第一類,造成壓力過大、筋疲力竭,永遠在那邊收拾殘局。剛才舉這個,大家都舉了,這是第二以後,不一樣。應該都有這樣的一個經驗吧。

  如果你偏重第三類事務,不重要而緊急,結果叫做短視近利,你是享樂主義,一天到晚都在處理危機,而且被視為巧言令色、討好他人,輕視目標跟計畫、缺乏自制力、怪罪他人、人際關係浮泛,甚至破裂。這偏重第三類的。

  偏重三、四類,偏重第三、四類,都在處理那些不重要但是很緊急或者不緊急的事情,沒有責任感,無法完成分內工作,甚至工作不保,最後是依賴他人或社會機構維生,年尾就去吃尾牙宴。

  為什麼第二類還沒講?重點就在這裡了。如果你能夠分一點時間來處理第二類事務,它很重要,不過不是那麼緊急,這樣的人就有遠見,堅持理想,能夠維持生活的平衡感,有紀律、有自制力,比較少有危機。

  所以第一類、第二類,處理這個緊急重要危機處理,有急迫的問題,有期限壓力的報告,自我充實,改善人際關係,未雨綢繆,防患未然,運動休閒等等。這些你要知道,第二類跟第一類彼此之間的關係,有沒有關係?所有的第一類事情都是由第二類演變來的,都是由第二類經過時間的拖,拖拖拖拖拖,拖到最後就變成又緊急又重要了。本來是重要性都一樣,對不對?可是,一個是還有一個月、還有兩個月,不緊急。現在一個月過去了,愈來愈接近了、愈來愈緊急了,第二類就升級為第一類。事情就是這樣來的,這樣演變發展出來的。

  所以如果我們有智慧、有遠見的話,你就不要天天只是在處理第一類,就算有一點點的空檔,你就不要對自己那麼樣的刻薄,要善待自己,現在應該休息了。你如果撥一點時間來處理第二類,至少讓它不會再演變為第一類。這就是說,再怎麼忙,你也要撥一點時間運動、要休閒、要防患未然、要未雨綢繆、要自我充實、要改善人際關係,而不是任由它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第一類永遠處理不完、永遠追著時間跑。

  所以你看《大學》那幾句話,講的是一個原理原則,要怎麼應用,就看我們自己現實生活當中,能不能仔細去用心體會「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了解那個先後順序,你從根本的地方去著手。所謂的根本就是第二類,很重要卻不緊急。不過也是因為不緊急,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人往往就是要燒到屁股了還不急,燒到眉毛了,有時候就還好吧,最後叫做不見棺材不掉眼淚,見了棺材眼淚也掉不出來了。

  所以《大學》裡面講:「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個是講本末先後,你要了解這個道理,找到下手處,才能夠事半功倍;否則的話就倒過來,事倍功半。為什麼我們現在很多叫窮忙族?一天到晚忙忙忙忙,忙到最後,一個是忙,忙亂的忙;忙到最後,茫茫然;茫茫然到最後,眼盲心也盲,總之就是一片忙。台語茫叫做雺霧,大霧,霧茫茫,一片霧茫茫,根本都看不清楚,有眼睛跟沒眼睛就差不多了。

  這麼多的條目,修身、正心、誠意、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為什麼不是格物致知?這跟我們談空、談有一樣。佛法裡面,你一下高談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來空去的。就跟我們台灣教ㄅㄆㄇ一樣,你如果沒有加上那一個ㄜ,你大聲的念ㄅ、ㄆ、ㄇ,教了半天,小朋友聽不到你在講什麼,所以它加了一個ㄜ字,ㄅㄜㄆㄜㄇㄜㄈㄜ;我們那時候,我小時候是念ㄅㄛㄆㄛㄇㄛㄈㄛ,ㄅㄜㄆㄜㄇㄜㄈㄜ、ㄅㄛㄆㄛㄇㄛㄈㄛ;長大了以後,語言學家、聲韻學家又教ㄅㄚㄆㄚㄇㄚㄈㄚ。我那時候很疑惑,到底是ㄚ還是ㄜ、還是ㄛ?原來什麼都不是,什麼都可以,那是一個輔助的方法。所以方法就要善巧,不能夠執著說我要忠於原始的,ㄊ就是要念ㄊ,不能念ㄊㄜ,ㄎ就是念ㄎ,ㄎㄎㄎ、ㄊㄊㄊ、ㄙㄙㄙ,就變有氣無聲了。難怪我們國中的時候,英語發音那個都發得很痛苦,發得不標準。

  好,從修身為本,那到底怎麼修?我們休息一下,下一節課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