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23集

  老師:好,我們上個星期就講到這裡。最後剩下第七章跟第八章,我們今天就從這個地方開始接著。

  現在進入第七章「齊家有道」,從「耽讀翫市」到「捕獲叛亡」,押的是下平聲七陽韻。科判到第七章,在「齊家有道」這裡。好,我們把這兩句先念一下,「耽讀翫市」。

  學生:「耽讀翫市,寓目囊箱。」

  老師:這兩句講的是漢朝一位學者王充他的故事。他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但是因為家境很貧困,沒有錢可以買書,所以只好常常去書局,以前叫做書市,賣書的地方,去那邊看免費的書。現在也有很多書店,你去那邊看,可以看免費的。但是你如果喜歡,想要收藏的話,那當然就要自己花錢買了。而王充他有一個過目不忘的本領,所以只要經過他眼睛看過的書,他就可以牢牢記住在腦海中,就好像把書藏在箱子裡一樣,不會忘記。這是這兩句的大意,我們再看一些詳細的註解。

  「耽讀」的「耽」,這個耽就是很入迷、很喜愛。這個入迷,看你是迷什麼對象,有好有壞。你對讀書入迷,當然是好的,對求學、對學習某一種好的技能,不入迷沒辦法成功。反過來,你如果沉迷在一些不良的刊物,或者現在很多那個電動玩具、遊樂軟體,沉迷在這個地方,有時候也浪費時間,然後又傷害身體、傷害身心。所以這個耽,看你要迷的對象是什麼。

  講到這邊,我又想起一件以前雪公太老師教導弟子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回,就有一位專門收藏盆栽的,專門照顧盆栽,松樹、巖石那種,他很喜歡這種盆栽,有一回就辦了一個小小的展覽,就是他自己收藏的那些、他種的那些盆栽的展覽。雪公太老師也去參觀了,弟子就隨侍在旁邊。參觀完在一旁休息的時候,有弟子就問了一個問題,說,老師,請問一下,學佛的人太過於沉迷這個,會不會怎麼樣點點點,就是這個意思。大家都很好奇,就等著聽聽雪公的答案。結果雪公太老師就回一句話,說:「做任何事情,你不迷的話,就不會成功」。這又一語點醒很多人了,不迷的話就不會成功。那當然看你迷什麼,迷好或迷不好的。念佛也要迷,你如果能夠念到愈念愈愛念,這是我以前聽一位老師姑,一些老菩薩們講的,她用台語講:「你念佛念得如何?我愈念愈愛念」。愈念愈愛念,那就入迷了,那一定會成功。所以這個「耽」就是入迷、就是喜愛。

  「耽讀」,剛才講,你是耽迷在什麼情境之下?這個王充是喜歡讀書,沉迷在書海裡面、書堆裡面。可惜,剛剛說過,他因為家境不好,沒有錢買書,所以他只能在市,市就是市場,一般在進行買賣交易的地方。

  「翫」,翫就是一種觀賞。「翫市」。一般人逛市場、逛街,都是去看一些琳瑯滿目的這些其他商品,王充是對那些沒興趣,專門逛賣書的地方,書市,所以叫做翫市。

  「寓目囊箱」,指的就是他的眼力很好,過目不忘。「寓」有幾個解釋,一般我們講寄託也叫做寓。這個地方這個寓指的是用眼睛看,就叫做寓目,用眼睛看就叫寓。寓目不忘,過目不忘,就好像把東西裝在書箱裡面。把那些書,像我們現代科技用掃描的,掃描裝到你的硬碟裡面,你的隨身碟裡面,隨時電腦可以讀取。他的眼睛就像一個掃描器一樣,看過的書就可以都不忘記,這非常了不起。所以「寓目囊箱」指的就是他用箱子,裝書的那個箱子來做比喻,比喻這個書經過王充看了以後,就裝在他腦海裡面了,就好像把有形的書統統都裝在箱子裡面,然後不用買回家,就裝在自己腦海裡面了,「寓目囊箱」。

  有關王充的生平故事,我們再進一步跟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他大約是在西元二十七年到西元九十七年左右。因為古人有時候生平、生卒年,有些有資料可以查出來,有些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所以我們根據相關資料去考證,大約是這樣的一個年代。字仲任,是會稽上虞人,在現在的浙江省。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魏郡就是魏國的國都,從元城這個地方遷到會稽。他年少的時候就已經是孤兒了,鄰里人都稱他孝順。後來來到京城進入太學,太學就是當時中央政府京城、京都最高的學府,叫太學,到那邊學習。就拜扶風,扶風是一個地名,扶風是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出了很多大學者。漢朝有位經學大師叫做馬融,也是扶風人。他拜師的對象叫做班彪,也是扶風人。

  班彪各位有沒有聽過?認識,歷史上姓班的沒有幾個。我們看看班彪是何許人?班彪父親叫班稚,祖父叫做班況,然後他有三個很有名的兒女:老大叫班固,老二叫班超,還有一個女兒叫班昭。班超、班固、班昭,合稱三班。這些都是很有名的歷史人物,我們再稍微看一下。班彪有名,不是因為他三個兒女有名,他本身就是一個有名的歷史學者,讀了很多書,而且可以寫歷史、編歷史。

  老大班固繼承父親的事業,撰寫《漢書》。這個《漢書》就是前漢,我們讀歷史有西漢、東漢,前漢就是西漢。《漢書》就是前漢,還有另外一部叫《後漢書》,是范曄編的。這部《漢書》的原始資料,原先是由班彪,就是班固的父親先整理的,然後還沒整理好他就去世了,後來就由班固繼承父親未完的事業,撰寫了《漢書》。《漢書》跟《史記》的體例不一樣。《史記》的體例叫做什麼體?各位有沒有讀過有關這個,叫做紀傳體。紀傳體就是它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是講帝王的,一個帝王就給他寫一篇傳記,每一個帝王單獨獨立一個傳記;世家、列傳,這些都是按照人物,有時候是一個人,有時候兩個人合起來編一個傳,還有三個人,也有幾個附在後面的,所以這個叫做紀傳體。到班固寫《漢書》的時候,把這個史記的體例稍微做一個變化,改成叫做編年體,就按照年代來記,按照年代一年一年這樣逐年記。

  我們在處理資料有時候就是面臨一個問題,你到底要用什麼樣的體例格式,是以時間為敘述主軸,還是以人物為敘述主軸,寫法就不一樣。同時他把《史記》裡頭「世家」這個部分把它取消,把「世家」這個體例把它取消,就開啟了斷代史的體例。剛才講那個是紀傳體,這個叫做編年體。編年體就是斷代史,就是按照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從此以後,《漢書》,後來有一個三國、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都是採用班固這個體例,所以開啟了斷代史的體例。

  可是他寫了《漢書》以後,當然有人就比較有個人的看法,認為他「私修國史」。國史必須由國家授權來編修,而且一般都是,那是後來,後來是當代修前一個朝代的歷史。因為這個時代,像漢朝還沒結束,還沒結束你現在就在編歷史,似乎有一點怪怪的,好像這個人都還沒有往生,你就已經在給他寫他這一生的傳記了。當然可以,你寫上半生、寫前半生。所以他因為這樣的緣故,「私修國史」,就被捕入獄。幸好他的弟弟班超,班超這個時候還沒有做官,也還沒有去出征打仗,都還沒有。不過他為了營救他的哥哥班固就上書,向朝廷上書,說明班固修《漢書》是為了歌頌朝廷的功德,頌揚漢德,並沒有毀謗朝廷的意思。當然詳細的他寫得很動人,所以感動了皇帝,就無罪給他釋放了。當時的皇帝就是漢明帝,更進一步撥款賜金幫助他,「好,你這個用意很好,要歌頌漢德,漢朝的德政、德能,准你繼續的來修《漢書》」,所以他才能夠繼續完成他父親的這個未完的事業。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漢章帝建初四年,西元七十九年,朝廷效法西漢宣帝石渠閣的故事,召集諸王,諸王就是皇帝的一些兄弟,兄弟們,還有全國的大儒,集合在白虎觀,白虎觀是一個,我們講佛教的叫寺、寺廟,道教的叫做觀,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的異同。有一點像現在的學術討論會,而且這個討論會是由朝廷,由國家主辦、國家召開的。這個講論五經異同,有一些成果,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見,這一句,歷史上各家的註解、各家的講法有什麼不一樣,大家在那邊討論。這些成果就由班固負責主編,把它編成了一本書、一部書,就叫做《白虎通義》。白虎就是地名,這個場地、場所在白虎觀;通義就是各經,尤其是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五經的深入的研究。班固當時完成了這個以後,到了六十一歲,就因為竇憲的事件牽連。歷史上,如果你的好朋友出事了,你曾經跟他有關聯的、關係的就會這樣子受到牽連。受到牽連以後,結果就坐牢了,就在監獄中去世了。那個時候他的《漢書》還沒有完成,還有一小部分的內容還沒有完成,〈表〉那個部分,還有〈天文志〉都沒有完成,後來就是由他的妹妹繼續完成,就是班昭。

  所以介紹班固就是這兩件事情,特別要提出來。一個就是他繼承父志,編纂《漢書》,另外一個就是編《白虎通義》。這一部書現在也有,就是《白虎通》,也是有關經典的一些詮釋、經典的解釋的。

  再來看班超跟班昭。班超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因為他是一個棄文從武,投筆從戎的。他本來是出生在一般的文仕家庭,就是文人家庭。文人讀書,然後做官,這樣的家庭就叫做文仕家庭。剛剛說過了,他因為上書拯救他的兄長班固,後來他覺得他的志向不在於文章,於是就投筆從戎,所以投筆從戎這個成語故事講的就是班超。從軍以後,戰功輝煌,然後被派到西域去駐守,駐守了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很長,整個人生歲月,你如果活六十歲,就佔掉一半了。最後被封為定遠侯。所以我們後人讀到漢朝的歷史都一定會提起一筆,提到班超。

  再來就是他的妹妹,叫做班昭。班昭嫁給姓曹的,叫做曹世叔,不幸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朝廷當時是漢和帝,知道他們班家不只是兩兄弟有文采,連這一位女子,他的妹妹也是非常具有文采,他們都是飽讀詩書,於是就給她召入宮,進入宮廷工作,就教導那些後宮,那些宮女、那些妃子等等,當時人家稱她為曹大家。這個字要念ㄍㄨ,不能念ㄐㄧㄚ,跟這個女字邊的姑相通。她的兄長班固編纂《漢書》,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接下來就由班昭來接手,繼承他的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部分表,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跟第六志〈天文志〉,於是《漢書》才告完成。所以這一部《漢書》是經歷過父親班彪、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三個人的手才完成,不容易!所以班昭是中國第一個女性的歷史學家,同時她又作了《女誡》七篇。《女誡》可以說是代表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這個《女誡》七篇,我們等到後面講到相關的《千字文》的內容的時候,我們再進一步來介紹。

  現在回到王充的部分,剛才也是因為王充的老師就是班彪,給班彪稍微介紹一下,還有他的子女。回到王充,王充喜歡博覽群書,但是他不是死記這些章句。什麼叫死記?就是你只會背不會用,那叫死記。他小時候家裡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洛陽當時的這些賣書的地方,閱讀這裡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夠背誦,這叫過目成誦,也因為這樣,他就精通了百家之言。百家,我們不是講諸子百家嗎?就是歷史上那些有名的思想家,這些有名的學者,他們如果有著述、有著作,寫成書的,流傳後世的,王充都讀了。後來回到他的故鄉,在家裡面教書。他當時的故鄉是會稽,會稽郡就徵聘他擔任功曹,這是一個官名。不過,他因為書讀得多,一個書讀得多的人,有時候會看到現實社會、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人處事,辦事情或者處理事情,處理不是很恰當。所謂的不恰當就是說,他因為書看得多,他懂的道理也多,他覺得應該怎麼處理會更理想,可是一般人的見聞,他的學識沒有那麼廣博,所以他的處理的方法或許就不是那麼高明,於是看在王充的眼裡就覺得不妥。不妥,他就會怎樣?他就會發表意見。不過因為你的官職、你的職務,你的官職如果不是很大,你還有你的上司,那上司他處理事情有他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原則,就是因為這樣子,很多次跟他的上級爭論,就意見不合。意見不合,最後他就辭職了,不做官了。

  不做官以後就回家,閉門思考,謝絕一切的應酬,包括慶賀、弔喪等等等,就閉戶讀書,窗戶、牆壁上都放著一些文具。古時候的文具是什麼?刀跟筆。筆就是寫字沒有問題,那幹嘛擺刀?擺刀做什麼?以前的那個書,以前寫字是寫在竹片上面、竹簡上面的,那寫錯了怎麼辦?就用刀子把它削掉。所以這個刀就相當於現在的立可白、橡皮擦。所以他在窗戶上、牆壁上都擺著刀、擺著筆,隨時準備要寫下他那些札記,寫錯了要修改。就這樣子完成了《論衡》八十五篇,這一部《論衡》也是一個很有名的著作,二十多萬字,相當於現在一本博士論文,二十幾萬字。後來到漢和帝永元年間,病死在家中。這是王充的生平,簡單介紹一下。

  所以一開始講「耽讀翫市,寓目囊箱」。我們這個第七章的科判標題叫做「齊家有道」,對不對?齊家有道,後面講的都是齊家,可是一開頭還是講讀書、講修學。所以你要齊家之前,你還是要有一些學問、學識做基礎,否則你怎麼去齊家、怎麼去修身?所以還是要從讀書開始。

  接下來是後兩句,「易輶攸畏」,好,我們念一下。

  學生:「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老師:好,這個《千字文》,他編到後面,前面他總共一千張小紙卡,就排列排列排列,調整來調整去,編來編去編到後面,你要愈把它的性質完全相同的集成一個章節、一個段落,很不容易。所以這個地方你會覺得,怎麼突然又講到一個小心什麼隔牆有耳的問題了?這個都是也是有相關的,跟齊家也有相關。

  這個「易輶攸畏」。小事情,「易輶」,都是小事情。你如果漫不經心,毫無畏懼的話就是漫不經心,是會惹禍上身的,所以講話要小心,謹防隔牆有耳。「屬耳垣牆」,「垣牆」就是牆壁。再詳細看這個註解。

  「易」,就是輕慢、輕視的意思,易。「輶」,也是輕微的意思。這個易跟輶都是輕微。不過你如果看網路上有關《千字文》的註解,他有些學者會把這個「輶」解釋成車子。開車,開那個很輕的車你要小心。這有一點好像,我看起來不是很貼切,所以我還是採取兩者都是輕微的意思。所以將來各位你在研究典籍、研究經典,採取這個註解的時候要怎麼取捨?思考到這個取捨的問題,取捨不容易,你怎麼取捨總是要有一個依據,怎麼樣講比較容易講得通,而且聽眾聽起來比較可以明白、可以接受的。輕視就是沒有把它看得很重。

  這裡我們又岔出來,講到《論語》的某一章,「賢賢易色」,「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前面「賢賢易色」這兩句,那個註解也是紛紜,眾說紛紜。「賢賢」,第一個賢就當作動詞。

  板書:賢(重)賢易(輕)色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是動詞,就是推崇、推重,崇重賢善的意思。推崇、重視,所以第一個賢是動詞。第二個賢是名詞,就是賢德,有賢德的人、有才德的人。易色這個易,這註解有好幾個講法,其中一個說易就是取代,交易、貿易。以前交易、貿易是以物易物,我拿我種的米跟你砍的柴交換,我用牛羊跟你這個鹽交換,以物易物,後來才有這個貨幣。所以易,交易就是取代的意思。如果把它解釋成取代,就是說你要重德,重視賢德來取代你的好色之心,那個色就是容貌。取代,用取代的,怎麼個取代法?取代就是完全重德。完全不要去考慮到容貌的問題,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各位知道諸葛亮的太太,容貌很不怎麼樣,不要說她醜。其實醜不醜、美不美,沒有一定的標準。你們寫毛筆字,我不是跟你說,你只要寫得醜,醜得很均衡就很美了。這是閩南話一句俚語,䆀甲有齊勻,醜醜的美,䆀甭䆀,䆀甲有齊勻也是很漂亮,齊勻就是均勻。所以要像諸葛亮那樣子的,也只有諸葛亮做得到,娶那樣的老婆。

  孔子他是很人性化,他只叫你輕,重德輕色就好了。我們用現代的觀念來講,你如果說,其實這個是講到擇偶的問題,選擇配偶的問題。當你要選擇一個配偶的時候,你是德行比較重視,還是容貌比較重視?你如果是十分,我們講十分來比,九分德一分色,或者是八分德兩分色,或者是七德三色,或者是六四,或者是五五平、五五波;再來,倒過來就是四分德六分色,再來就是三分德七分色,再來兩分德八分色,一分德九分色,或者零分德十分色的也有。我在學校裡面就這樣子,出這個問題給一班四十幾個同學,思考你將來的擇偶對象、你的標準,從零比十、一比九、二比八、三比七這樣,幾分德幾分色,然後叫他們左手摸著良心,右手表決這樣。大部分都在五五波、六四比這樣子;也有人是我要九分德一分色,甚至十分德零分色的,那我就給他舉兩手讚,舉兩個讚,不管他以後是不是真的如此,至少他當下這個念頭是重德輕色,值得嘉許。有沒有九分色一分德的?當然也有,他也很實在。那沒有關係,反正只是現階段的想法,以後他遭遇挫折的時候、他踢到鐵板的時候,他總有一天會覺醒。

  所以這個字,賢賢易色的易,解釋為輕,是比較符合一般的人性,一般人做得到的;那你要他完全取代,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這是岔開,打個岔,講到這一章,賢賢易色,一個重一個輕,這很明顯。

  好,再來「攸畏」這個「攸」是語助詞。「畏」就是恐懼。恐懼就是戒慎,戒慎恐懼。對那個輕微的地方、容易忽略的地方,你更要謹慎,戒慎恐懼,因為隔牆有耳。「屬耳」,「屬」就是附的,附在什麼地方上面。把耳朵附在牆上,在幹什麼?偷聽。以前的那個建築物,隔音沒有那麼樣的好,不是鋼筋水泥的,都是木板做的,或者是甚至紙糊的,那個門窗是一張紙,一張棉紙這樣貼著而已,你如果是有機密的話,就被洩漏出去了,就被偷聽到了。

  「垣牆」就是牆壁。垣就是牆,牆壁。「屬耳垣牆」。

  所以在整頓一個家、經營一個家庭,一個大家族,我們現在都是小家庭,兩代同堂,頂多三代,四代以上的就很少。以前甚至五代同堂,一個大家族,吃飯的時候要敲鐘的,幾百人以上都有可能。所以要管理一個大家族,有時候有一些事情,就是大大小小,你都要很小心、很謹慎。

  好,接下來看底下這四句,「具膳餐飯」,來。

  學生:「具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飫烹宰,飢厭糟糠。」

  老師:這四句的大意就是講家裡面準備日常的食物,只要適合大家的口味,能夠填飽肚子就好了,不要太過於奢華。所以當你已經吃得很飽,吃得已經十分飽了,這個時候就算再給你一個更好的山珍海味,你也會感到吃不進去、吃不下了,那個叫做飽,「飽飫烹宰」。烹宰指的就是大魚大肉那些東西。可是當你飢餓的時候,連酒滓,就是那個渣滓,釀酒剩下的那個糟粕,酒糟,還有穀皮,穀皮就是碾米剩下那個米糠,等等這些粗劣的食物,你都可以把它拿來充飢,都可以飽食。所以居家生活要樸實無華,不要奢侈浪費,不要貪圖口腹之欲。大意是這樣,我們再詳細看這些註解。

  「具」就是準備,「膳」就是食物,準備食物。「適口」就是適合口味。「充腸」,充飢,填飽肚子,這樣就好了。我們現代人有很多現代文明病。我們有一句俗話叫做病從什麼?口入,禍從口出。現代人那麼多文明病,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吃得太好。我們這幾十年來,這全世界的人類,不只是說中國人,飲食方面,可以說吃得比過去的幾千年,一二千年、二三千年,都還要豐盛,甚至不會輸給帝王。古代的帝王吃的那些食物,我們現代的人,你只要有錢,你什麼都吃得到,你想吃什麼都有什麼,老百姓想要吃滿漢全席也是照樣吃得到。那你如果看一般民間,現在什麼五星級、六星級的餐廳飯店,每天這樣子大吃大喝,可是有沒有全部吃完?沒有,浪費的那個食物真的是很可觀。所以一個人能夠吃的就是那麼樣有限,可是你如果這樣子太過於奢華、太過於浪費,對這個身體都不是很好的、健康的方法。

  「飽飫」,就是吃得太飽而有厭惡的意思。這個「飫」指的就是,怎麼講?有排斥感,對這個食物有排斥感,不想吃了,看到了就反感,看到了就噁心,你吃太飽的時候就會這樣子。「烹宰」就是指蒸煮宰殺的牲畜,就是剛剛講大魚大肉。吃得太飽,對這一些大魚大肉自然就有厭惡感。

  「飢厭糟糠」,飢餓的時候,那些糟糠,酒糟米糠,你都覺得可以讓你吃得很滿足。所以這兩個字,一個飫、一個厭,古義跟今義剛好不一樣。我們現在講說討厭討厭,討厭就是不喜歡;可是在這個地方,它是喜歡的意思,吃得很高興、吃得很滿足,叫做厭。反倒是這個飫,是吃得太飽而有厭惡的感覺。這個飫,飫就是現在的討厭;這個討厭反倒是現在的飽。古義今義常常是相反,你們如果讀詞彙學、讀語義學,就會了解到詞彙有古義跟今義,而且常常會剛好是相反。

  我舉幾個例子,譬如說乖,很乖巧那個乖,它正好有兩個不同的意思:你講乖順,乖順,乖就是順,這個小孩很乖順、很聽話;可是乖也有違的意思,乖違,命運乖違,命運乖舛,這個時候那個乖就是逆、就是違的意思,同樣一個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意思。這是乖,其他也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例子。

  好,所以這個「飽飫烹宰,飢厭糟糠」,它的意思就是當你吃得很飽,再怎麼山珍海味你都吃不下;當你飢餓的時候,什麼都很好吃。

  然後是接下來,「親戚故舊,老少異糧」,來,念一下。

  學生:「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老師:好,這兩句很簡單,就是對自己的親人、故舊、以前的老朋友都要關懷,年紀較大的長者、年紀小的小孩都要不同的照顧,在飲食上,按照年齡,年長年幼,按照不同需求,來準備適合的食物。老人,你如果有到養老的地方去觀察,老人的食物都要煮得很軟,有些甚至要用剪刀剪剪剪,剪碎,那跟那個小孩子不就剛好一樣嗎?那個嬰兒,我們在餵嬰兒,現在也都是要用剪,剪碎,都要煮得軟軟的。所以年長的跟年幼的,當然年幼的,有些是年幼的可以吃,像辣的小孩子就不適合。那中年的、壯年的跟老年的又不一樣,各有不同的,「異糧」就是食物不同。

  好,這個「親戚故舊」,親跟戚也不一樣,親指的是內親,戚是外戚。什麼是內親、什麼是外戚?跟父親同姓的這一部分的親屬就稱為親,母親那個系統的叫做戚。你如果一般沒有仔細研究,沒有讀過相關的這些資料的話,親戚親戚就是這樣子。什麼情況之下會分得很清楚?在告別式,在家祭的時候,都按照親疏遠近,最親的、輩分最高的第一個致祭,然後再按照也是先親後戚,父親輩的這個往生者,跟往生者同姓的拜完了以後,再來就是外戚,台灣叫做外家,外家。外家,然後稱他為什麼的,稱他為舅舅的,稱他為姑丈的,稱他為什麼的,這些外家。內親外戚。

  所以我們讀歷史,讀到那些歷代皇室,常常有一些外戚,就是皇后娘家的那些國舅,還有宦官,掌握朝廷政治的時候,朝廷的政治開始就有問題了。外戚,我們讀古代歷史常常有一些皇后掌權的或太后掌權的,於是大力的重用她外戚家族的這些兄弟們,然後後來就造成內政上的紛擾。所以外戚,《漢書》也有〈外戚傳〉,外戚在古代朝廷政治上也是一個大問題。

  好,這邊我們講一般的,一般家庭,「親戚故舊」。「故舊」,故舊就是老朋友。《論語》上面有一章叫做「故舊不遺」,對這些老朋友,不要忘記這些老交情,要常常多聯絡,「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老少異糧」,剛剛說過了,食物要有一點區別。這個食物的區別,一方面是因為年齡,一方面也有一些輩分不同。古時候,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那個家族裡面就有這樣的一個例子,就是年紀最老的長輩,像爺爺奶奶,吃飯的時候他們有另外的叫做私菜。私菜,單獨享用的,兒孫不能夠自己去夾他的菜,唯一只能等著爺爺奶奶賞賜,夾給你吃你才能吃,否則你不能去偷吃爺爺奶奶的私菜,這大不敬。因為以前那個物資、物質很貧乏,有一些比較,當然民間就是肉食,只有年長,很老的老爺爺、老奶奶才能吃那個燉得很爛的肉。那一般中年以下甚至小孩子,都是有年節、有祭祀的時候,才有肉食可以吃。所以這個「老少異糧」也有幾分這樣的含義。

  接下來是「妾御績紡,侍巾帷房」,念一下。

  學生:「妾御績紡,侍巾帷房。」

  老師:這裡講的「妾御」,妾就是女子,應該要盡守本分,除了專心做好紡紗、績麻的事情以外,並且要好好侍奉丈夫,做一個稱職的妻子,做一個妻子應盡的義務。這是一個傳統女性的女德,婦德、婦容、婦功、婦言,三從四德,傳統的女性都是如此。可是這近幾十年來、近百年來,受到西方的觀念思想的影響,台灣也好、中國大陸也好,漸漸女性主義抬頭。現在你到外面要宣傳這樣的,恐怕會遭遇一些困擾,有的人就認為說你歧視女性,男女不平等。現在各級學校都要叫做性別平等教育,不只男女要平等,甚至還有所謂的第三性別。所以我們不能叫做男女平等,也不能叫做女男平等,現在只能叫性別平等,因為你不能冠上男女。像這個資料要上網,有時候就會被斷章取義,媒體有時候就會大做文章。所以我們上課都要很小心,我們在學校上課都很小心。現在都是學生評鑑老師,其中有一條,老師有沒有歧視女性?我覺得我都很小心了,可是每年總是會有一個兩個說我有。他打分不是零、一、二、三、四、五嗎?然後都沒有的就是最高分,就五分;有的話就會一分、兩分。因為每個人的尺度不一樣,同樣一句話,有人聽起來無所謂,有人就會覺得很嚴重了。所以我們現在推廣傳統的蒙學教材,遇到這個性別方面的一些傳統的觀念,面對現代西方傳進來的觀念的一些衝擊,我們要有所心理準備,你在講述的時候,要怎麼樣措辭會比較圓融一點,免得遭受一些不必要的困擾。

  好,這個「妾」有好幾種含義,妻妾的妾那是,古代一個男子他可以一夫多妻,最大的那個元配叫做妻,其他的後面陸續娶的都叫做妾,他可以好幾個妾;另外一個含義,女孩子自稱叫做妾身,妾以為如何如何。所以這個妾在這個地方,我們就通稱一切婦女就好了。否則變成不只歧視女性,甚至女性裡頭還有尊卑優劣這樣的不平等的,叫做階級,階級不平等的觀念。

  「妾御」,御就是負責、從事,從事某方面。從事什麼?「績紡」。「績紡」就是把棉、麻,這些棉花或者是麻的纖維把它搓一搓,撚成紗線,這個叫做績紡。撚成紗線以後再去織布,以前都是人工的,漸漸的發展出一些比較簡單的機械,現在完全都是機械了,因為人工太貴了。所以古代婦女做的就是績紡的工作。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侍巾帷房」,侍奉丈夫、侍奉公婆。「侍巾」,巾就是洗臉的毛巾,侍奉。「帷房」就是內室房間。「帷」就是蚊帳布幕這些,就是帷幕。

  講到這個傳統的女德,最有名的就是班昭寫的這個《女誡》。《女誡》裡頭總共有七篇:第一篇就是《卑弱》、第二篇《夫婦》、第三是《敬順》、第四是《婦行》,再來是《專心》、《曲從》、《和叔妹》這七篇。她是把古代所有的這些女子、女性,按照傳統觀念所認定的美德,都把它編輯起來了,那就是要男尊女卑。

  中國的這些男尊女卑的觀念,其實是順著這個陰陽概念來的。它也不是說男尊女卑,女的就被打壓得多麼樣的不公平,也不是如此,而是一種分工合作,陰陽調和。陰陽調和它本身就是天地之間大自然的一個法則、一個規則,只是很多事情經過人為以後,都會有所流弊、有所偏差。有大男人主義,那女子如果過度的卑微、過度的卑弱,也不符合中道。本來這個陰陽,你看那個太極圖裡面,陰中就含有陽,陽中也有陰,所以陰陽不是截然劃分的。天地,天在上,地在下,天高地厚。地,大地就是一種生育萬物。所以講到這種陰陽的觀念,講到男尊女卑,什麼女子就一切以和順,你要了解它這樣子,就算真的古代大家都遵守這樣的,也不至於說一定就是男性就欺壓女性,也不見得,這都是彼此相互之間的一種尊重、調和。也就是說,彼此男方女方都要深明大義,自然就不會有任何一方去欺凌、去霸凌對方這樣的一個情況發生。否則你現在去刻意強調女性主義的一個權益,也會造成一些,到最後變成女性欺壓男性也有。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不必刻意去強調如何如何,彼此都能夠互相尊重,這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男女之間或是同性、異性之間,都是以尊重為前提。

  這些內容各位自己有興趣的話進一步去參考,但是有一點要了解的就是說時代與背景不一樣了。古時候有古時候大家的共識,當時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如此。可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你要面對的是很多外在環境的觀念的變遷,可能在講述的時候,或者你個人覺得你要效法、你要奉行的,這些你都是要仔細的去思考。

  這些內容就是講到女子在夫家需要處理好的三種人際關係,三大關係,一個是對丈夫的敬順,一個是對公婆,以前叫做舅姑,的一個曲從,所謂曲從,就是你只有百分之百的順從,沒有讓你表示意見的餘地,那叫曲從,還有對叔妹,叔妹就是小姑,丈夫的姐妹。小姑一般是指妹妹,那這邊就是包括姐姐。這些,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是妯娌,妯娌之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相處的關係。當你了解了這些,你把握到一個重要原則,人和人就是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互相了解,自自然然就能夠把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圓融。否則的話,大家都不願意服輸;不願意服輸,到最後就是不和諧。家和才能夠萬事興,和諧是一切的基本。

  好,繼續看,「紈扇圓絜」。

  學生:「紈扇圓絜,銀燭煒煌。晝眠夕寐,藍筍象床。」

  老師:「紈扇圓絜」,這個紈是細的絹,絹就是蠶絲做的。由細絹做成的扇子又圓又白,叫圓絜。「銀燭煒煌」,銀白色的燭光把室內照得光彩鮮明,叫做煒煌。「晝眠」,白天睡午覺叫晝眠。躺在哪裡?青色的嫩竹編織的席子上午休。那「夕寐」,在象牙製成的床鋪上就寢,「夕寐」。藍筍象床,前後呼應。

  「紈」就是剛剛講的白色的細絹。「銀燭」,銀本來是一種白色的金屬,僅次於金,金銀,最貴的是金,再來是銀。因為顏色比較白,所以文人常常用銀色來形容白色的事情,像銀河、銀髮族、銀光、銀幕等等。所以這個銀燭指的就是燭光,燭光很亮。「煒」,煒是有光輝叫做煒。「煌」也是指光彩鮮明。合起來,「煒煌」都是指光亮。「紈扇圓絜,銀燭煒煌」,指的都是室內的這些器物。

  「晝眠夕寐」,一個是白天睡午覺,一個是晚上就寢。這個睡午覺的習慣,各國都不一樣,可能跟氣候還有風俗等等都不同。台灣很多人都有睡午覺的習慣,日本沒有,澳洲好像也沒有。馬來西亞有沒有?有。馬來西亞也比較熱,通常比較熱的地方都會熱得沒辦法工作,那就只好睡午覺了。

  「藍筍」,用青色的嫩竹皮編織的席子。這個藍本來是染色的青草,染上這個色就變成藍,繼續染,染重一點就變成青,所以叫做青出於藍勝於藍。這個筍,本來竹筍是嫩的,竹子從地裡面剛要冒出來的那個嫩嫩的苗,一般我們就吃這個竹筍。不過在這個地方是指青色竹皮製成的竹席,否則竹筍怎麼可能拿來做竹席?所以有時候我們看這個植物或者是器物,就是用局部代替整體,這個筍指的就是整棵竹子,「藍筍象床」。

  「象床」,本來這個是用象牙製成的床鋪,不過後來多半是形容那個做得很豪華、很精緻的,就稱它為象床,不一定是真的是象牙做的,有時候象牙只是一個雕飾而已,一個裝飾而已,不是整個,因為象牙沒有長到可以做床鋪。而且現在象牙已經變成保育類了,為了供應象牙,很多大象就遭受到不幸,牙齒被鋸掉了,然後牠的肉、牠的皮都曝屍在荒郊野外。包括很多珍貴的動物,都是因為牠的部分,部分有的是皮、有的是毛、有的是牙,然後被人類這樣子巧取豪奪,取了以後,為了這個小部分,整條命就沒了。

  接下來,「弦歌酒宴」,來。

  學生:「弦歌酒宴,接杯舉觴。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老師:這四句講的是,遇到有一些重要的節日節慶的時候,會有一些宴席,在酒宴當中有弦樂伴奏、有人唱歌,這個叫「弦歌酒宴」。再來是主人客人互相拿起酒杯敬酒,「接杯舉觴」,然後開懷暢飲,氣氛相當的熱鬧。然後「矯手頓足」指的是配合這些優美的樂聲,大家一起手舞足蹈,興高采烈在那個地方歡唱,非常的愉快、非常的和樂。

  「弦歌」指的就是音樂,「弦」就是弦樂器,「歌」就是人聲。所以一般我們講弦歌,弦歌不斷,弦歌繼日夜。所以有時候用弦歌就代表禮樂的教化,弦歌。那「酒宴」呢?就是一般的宴會,一般的酒席。「接杯舉觴」,舉起酒杯,互相敬酒。接、舉都是舉起的意思。觴跟杯都是酒器,裝酒的杯子,古代叫做觴。

  「矯手頓足」,矯手就是高高的把手舉起來。「頓足」,用腳踩地,發出聲響。唱歌舞蹈就是這樣,很高興。「悅」,愉快,悅是愉快。「豫」是安樂、逸樂。「悅豫且康」,安定康樂。這形容大家生活富足,然後就心情愉快,大家聚會,飲酒作樂。

  後面,「嫡後嗣續」,來,念一下。

  學生:「嫡後嗣續,祭祀蒸嘗。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老師:「嫡後」,這個嫡就是正配、元配所生的孩子,叫做嫡,嫡傳。後是後代。「嗣續」,正室元配所生的後代子孫蕃衍不斷,繼承祖先的基業,而且要負責春夏秋冬四季的祭祀。春天的叫做祠,夏天的叫做礿,秋天的叫做嘗,冬天叫做蒸,一年四季的祭典。祭典怎麼樣?要戒慎恐懼的心來準備祭禮的一切,一些供品,不能夠有所疏忽,祭拜的時候用最虔誠的心,向祖先行最敬禮,就是三跪九叩,以頭叩地,這叫稽顙,一拜再拜。「悚懼恐惶」,就是唯恐我準備的禮品不夠豐盛,這是非常的虔誠、非常的謹慎。

  古代對嫡庶長幼這樣的區別非常的嚴謹的。正室就是正娶的,這叫元配,她生的後代子孫叫做嫡。古代因為崇嫡輕庶,所以只有嫡系的子孫才能夠繼承祖先的基業。繼承王位基本上也是如此,嫡長子。兄終弟及,那是另外一種方式了,哥哥的王位,哥哥死了,換弟弟繼承,宋朝就有這樣的一個制度。

  「嗣」,嗣就是子孫。「續」就是繼續不斷的這樣子傳續下去。

  所以古代人對這種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這種觀念是滿重視的,才會衍生成重男輕女。所以如果沒有生到兒子,拼命的想要再生,一直生生生,生到有兒子為止。所以這個重男輕女的觀念,不是男性單方面造成的,有時候女子自己本身也是重男輕女,這個就很複雜了。她說她重男輕女是因為男子那一邊重男輕女,所以她不得不重男輕女,那如果這樣子的話,永遠就循環下去了。現在很多相關法令都改變了,生了孩子,你要從父姓、從母姓,都可以用協調的方式產生,所以大家比較不會在意那樣,一定非得要生男的不可。而且大家從現實的觀點去看,去到醫院裡面去看看,那個陪著父母親看病的幾乎都是女兒。所以現在生到兒子不用高興得太早,生到女兒不用太感傷,因為要看後面,看將來是兒子孝順還是女兒孝順,看起來好像女兒比兒子孝順。

  剛剛說了,一年四季的祭禮。「蒸嘗」,用蒸嘗來代表春祭的祠、夏祭的礿、秋祭的嘗、冬祭的蒸,用蒸嘗兩個字代表一年四祭的意思。這裡你不可能把「蒸嘗」還有「祠礿」統統都納進來,因為它就是四個字四個字一組。

  「稽顙再拜」,稽顙,一而再的以頭叩地。這個「稽」就是稽首,稽首,把頭叩到地下,古代九拜禮當中最恭敬的一種禮拜,其次是頓首。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書信你會看到,像王羲之留下來一些墨寶,羲之頓首頓首,就是一般朋友;如果是更高的長輩,甚至皇上的話,你就要稽首,他就用稽首了,就不能再頓首而已。所以你看「稽首天中天」。蘇東坡不是有一首偈,「稽首天中天」,就是頂禮佛,你不能說頓首,頓首就不夠恭敬了。所以頓首跟稽首,差別就是你停留的時間一個長一個短。稽顙稽顙,顙就是額頭,頭髮底下眉毛以上這個地方,頂禮。

  我們在禮佛的時候,這樣拜下去,用額頭接觸地面,雙手捧著佛足,那個都是用觀想的,這樣子,這個是禮佛,五體投地,這最恭敬。中國傳統的叫做跪拜禮,三跪九叩,一跪,然後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然後起;再跪,第二次跪,初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再起;三跪,再來,叩首、再叩首、滿叩首,起。叫三跪九叩,這也是最恭敬的禮。

  總之就是要有一種戒慎恐懼的心,「悚懼恐惶」。擔心什麼?擔心我的典禮不周全,祭品不夠豐盛,表達子孫對祭祀的慎重跟虔誠的心。所以古人對祭祀祖先是非常慎重的一件事情。祭祀的時候有一個角色叫做尸。尸,右邊是篆書寫的,左邊是現在的楷書,尸。這個尸是什麼意思?就是古時候要祭祀,我們現在都是有那個牌位對不對?廟裡面有那個神像。可是古代人祭祀,是找一個小孩子扮演祖先,就坐在那上面,然後底下反倒是他的長輩在那裡祭拜。你會覺得說,這樣不是顛倒了嗎?怎麼長輩拜晚輩?不是,這是一種身教,他的著眼點是在這裡。讓他的兒子看他的父親是怎麼樣對待祖先,怎麼樣恭敬的這樣祭拜,等到他將來,輪到他主祭的時候,他也會這麼樣的恭敬虔誠。所以那個尸是由主祭者的孩子扮演,坐在上面,恭恭敬敬、端端正正的,所以我們叫坐如尸,在《曲禮》裡頭有一句叫「坐如尸」。那個篆字手就是這樣放在膝蓋上,端端正正。

  所以你看我們古代那個太師椅,都是這樣九十度的。現在的沙發椅,你要怎麼坐正都沒辦法,除非你不要去靠背,你靠上背就一直滑下去了,滑到最後整個人就癱在那個地方。所以現在很多人那個脊椎不太正,都要去矯正,不是脊椎側彎就是左邊的筋太硬、右邊的筋太硬,因為你坐上沙發,就是沒辦法坐得端端正正。你去坐那個老家具坐看看,你都不得不坐得端端正正的,你想歪都沒辦法歪,你歪會不舒服,那坐沙發是歪才舒服。

  所以祭祀的時候,請那個小孩子扮演祖先,就是讓他一種身歷其境,去觀察他的父執輩、他的長輩對祖先的恭敬,從小就這樣子耳濡目染了。

  再來,「箋牒簡要」。

  學生:「箋牒簡要,顧答審詳。骸垢想浴,執熱願涼。」

  老師:好,這一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這裡打住,下一節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