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20集

  老師:接下來我們就把剛剛這一首《閑居述志》來吟唱一遍。這一首的格律是七言律詩,然後平起,首句入韻式。平起仄起要看哪一個字?首句的第二個字,對不對?首句,閑居,居是平聲,所以叫做平起。那第一句有沒有押韻?多鄰,聚多鄰,盡詠春,賴清貧,首句有入韻。那首句入韻跟不入韻,差別就在入韻的話拍子要拉長。因為近體詩大部分絕大多數都是押平聲韻,所以首句入韻的話,它也是平聲,就拉長一點。剛才那一首是五絕仄起,然後首句不入韻。不入韻的話,「未改心腸熱」,所以那個熱就比較短,未改心腸熱。這一個是「閑居陋巷聚多鄰」,總共四拍,mi兩拍,re兩拍。剛才是mi、re各一拍。格律上是這樣子,我們現在先聽我這樣唱一遍。

  七律平起,首句入韻式,《閑居述志》。「閑居陋巷聚多鄰,來往何嘗盡詠春。匡世有心培後進,荒途無累賴清貧。遙山入室窗留黛,修竹橫天境絕塵。老去終存憂樂志,非棲林壑伴幽人。」

  好,我們一句一句來,先把旋律熟悉,然後再來強調一些應該注意的小節。剛才是五言,所以五個字而已,你看那個旋律差不多,剛才是這樣子,do sol sol mi mi re,現在加兩個字,變成do do do sol sol mi mi re,就前面多兩個字。所以平仄格律,五言的跟七言的差別就多上面的。仄仄平平仄,這是五言的第一句;七言的話,就仄仄前面再加個平平,錯開來,前面是平仄平仄,互相對應一下。你不要四個都是平聲,平平平平平仄仄,四個平連在一起,平三連就是不好,仄三連也不好,孤平也不好。王偉勇老師在講《笠翁對韻》的時候,應該就會跟各位介紹到有關作詩的一些格律問題,到時候有興趣的你就可以好好跟他多請教。你們現在也有同學喜歡作詩,但是基本上格律還不懂,還沒辦法按照格律來。所以填出來的詩,用意很好,可是格律不合;韻是有押到,但是有一些韻部詳細的,有時候可通可不通;有時候現代音跟古音仍有一點些微的差別,還有平仄的問題、入聲字的問題,這些都是要講究的。

  所以我們就直接照這個一個一個來。第一句是「閑居陋巷聚多鄰」,這樣子來。預備,起:「閑居陋巷聚多鄰」。第二句,「來往何嘗盡詠春」。預備,從「來往」,預備起,「來往何嘗盡詠春。匡世有心」,來。

  學生:匡世有心。

  老師:培後進。

  學生:培後進。

  老師:荒途。

  學生:荒途。

  老師:無累賴清貧,來,無累賴清貧。最後一句轉調了,轉調,從C調轉F調。這個地方記譜還是照C調的音高去記,後面就全部用F調了。用F調以後,改成do do,可是音高已經差四度了,這個do是在C調的fa那裡開始。所以後面這邊就整個上升,「遙山」,預備,來,「遙山入室窗留黛」。不要低八度,低八度整個就會掉下來。入室窗留,預備起,「入室窗留黛,修竹橫天」,來。

  學生:修竹橫天。

  老師:天。

  學生:天。

  老師:tie tie,天。

  學生:天。

  老師:境絕。

  學生:境絕。

  老師:塵。

  學生:塵。

  老師:sol mi re si(低音),塵。

  學生:塵。

  老師:老去終存。

  學生:老去終存。

  老師:這是切分音,這兩個音,終、存兩個音合起來幾拍?終、存,合起來三拍,一個半拍,一個兩拍半,終半拍,後面是兩拍半。老去終存,來。

  學生:老去終存。

  老師:憂樂志。

  學生:憂樂志。

  老師:非棲。

  學生:非棲。

  老師:林壑伴幽,來。林壑伴幽人,來。

  學生:人。

  老師:好,這個轉調以後音高了一點,大家比較不習慣,可是最高音也只有到哪裡?C調的do而已。do高嗎?陳勳,do很高嗎?很高?你不是已經變音過了嗎?do還算中等,可以唱到re,唱到mi,有的可以唱到mi。所以這個只有到do而已,大家撐一下就上去了,撐,撐一下。遙山,預備,來。

  老師、學生:「遙山入室窗留黛,修竹橫天境絕塵。老去終存憂樂志,非棲林壑伴幽人」。

  老師:好,我們從前面回頭過來,我把那個調降低一點好了。「閑居陋巷聚多」,預備,來。

  老師、學生:「閑居陋巷聚多鄰,來往何嘗盡詠春。匡世有心培後進,荒途無累賴清貧。遙山入室窗留黛,修竹橫天境絕塵。老去終存憂樂志,非棲林壑伴幽人。」

  老師:這個音高大家比較習慣。好,我發覺大家很快就掌握到這個旋律了,一下都進入狀況了。現在就只有一些小地方,再把它稍微注意一下,那個韻味就可以更能夠抒發出來。

  前面「閑居」,這個沒有什麼特別符號。「陋巷」,這個地方就加一個箭頭的音,我們稱這個叫做立音,立體的立。這個是戲曲唱腔的用語,立音指的就是剛才講的那個類似書法的方筆,方筆就是給它頓一下再拉出來。各位畫那個篆書、隸書的基本筆畫,那個是圓頭的,對不對?圓頭的。以前你們寫楷書習慣就是頓下去再拉出來,那個就叫做方筆。尤其魏碑要頓得更尖銳。這個方筆就是把那個頭很明顯的給它頓出來。那我們這個吟詩在重要的某幾個字,重要的音符那個地方、要強調的地方也是用方筆的方式,我們稱它為立音。立音就是加一個裝飾音,比它高的裝飾音,不是低的。低的叫做滑音,這是由低往高滑,最後那個貧是由低往高的滑音。那現在是由高往低的立音,裝飾音。譬如說,do sol,加了裝飾音就是加la,或者加si,唱出來效果就會變成我們剛剛講的第四聲。陋巷,這個字念ㄒㄧㄤˋ,陋巷,xiang,xi,xiang,陋,la sol,或者si sol。到la si就可以了,不要太高,太高的話,那個不好唱。閑居陋巷,預備,來。

  學生:閑居陋巷。

  老師:陋巷,xiang,xi,陋巷,陋巷。巷,我們把它反切,切清楚一點就是xi ang,xi ang,夕陽,你唱成夕陽就對了,黃昏的夕陽。陋巷。

  學生:陋巷。

  老師:夕陽,xi ang。陋巷聚多,直接多,就可以了,多鄰。那個上面有一個符號,再強調一次,就是把那個韻母再重新發音。鄰,它的韻母主要元音是i,鄰,在最後再收n。來,再一次陋巷,陋,預備起。

  老師、學生:「陋巷聚多鄰。」

  老師:好,這個怎麼樣韻母重現?這樣,iiiiiiii,預備,來。

  學生:i。

  老師:好,再一次。i,我頓一下你就跟著頓一次,預備起,ii。

  學生:i。

  老師:可是我聽起來都一樣。你看過蓮藕吧?iiiii,要有一個波浪。不是i,那個是水管。好,你在澆水的時候,那個塑膠水管拉得長長的,水管那個水流過了之後,這樣子噴,那個水就是固定的這樣的噴。被你腳踩一下,它會怎樣?噴一下,噴得更遠;踩一下,更遠;踩一下、踩一下……所以你這個地方,我們在噴口那個地方壓一下、壓一下、壓一下,它就會噴一下、噴一下、噴一下。這個韻母重現就是有這個效果,就是用我們喉嚨,喉嚨是氣流通過的那個管子,在這個地方把那個氣流稍微控制一下,iiiiii,讓它的聲音有變化。否則就是我剛才講的唱一般歌曲,流行歌曲。「閑居陋巷聚多鄰,來往何嘗盡詠春」,這跟唱流行歌沒什麼差別,叫做沒有聲情韻味,聲音表情。什麼叫聲音表情?你聽看看,大家好,大家好,大家好。有什麼不一樣?表情不一樣。

  好,再一個,你去呀,你去呀,你去呀!你去呀!這什麼意思?你去呀,你敢不敢去?你就不敢去了。你去呀。好好好,我真的去了。你去呀,心安,你去呀。你敢不敢去?你不敢去。你去呀,你去不去?你去呀你去呀,再加一次,你去呀去呀,你會去吧,對不對?你去呀,好膽你給我去呀!有膽量你給我去呀!那個叫聲音表情不一樣,對不對?吟詩就要吟得有表情,這個表情不只是面部表情而已,面部表情也要有。面部表情有時候像哭、有時候像笑、有時候像打呵欠、有時候像咳嗽。所以我們要把聲音表情做出來,這個跟那個廣播劇一樣。廣播劇跟舞台劇差別在哪裡?舞台劇你可以看得到他的肢體動作,看到他的臉部表情,看他的種種的一個表現;聽廣播劇完全是靠聲音。你們聽過廣播劇嗎?有,沒有,年輕人沒有;沒有,我講你就沒有辦法感受。這廣播劇完全是靠聲音的變化,你光一個大家好,光一個你去呀、你來呀,你如果分辨不出。我們不是要察言觀色嗎?察言,察這個言語的聲音,聲音表情。人家明明說:你去呀。你還真的冒冒失失的,你還是不長眼睛,你就真的去了,你就真的來了,那最後後果自己想像就知道了。

  所以吟詩要有聲音表情,聲音表情就是透過剛才講的那個吐字、行腔、歸韻,才真正能夠把這一首詩的聲情還有韻味。什麼是有味沒有味?這個味是來自於食物的味道延伸出來的。中國的飲食最講究色香味,對不對?色香味俱全。那你如果吃起來沒有味道,這個食物,好好的食材被你烹調到沒有味道,破壞了,太可惜了。

  所以詩的味道就跟食物的味道一樣,有韻味。那韻味從哪裡來?你聽那個平劇、崑曲,那不是有什麼梅蘭芳,南派、北派,他們的韻味、他們的風格就來自於這些技巧。這些技巧你如果能夠稍微注意一下,就不會這樣含糊過去,吐字、行腔、歸韻,字要咬得清清楚楚。

  剛才我們前面那一首特別的念,現在這一首我們也一樣,「閑居陋巷聚多鄰」,這樣子咬。來,試看看:

  學生:閑居陋巷聚多鄰。

  老師:好,我抓到一個漏子,抓漏,抓到了。陋。

  學生:陋。

  老師:ou,它是兩個音素,ou兩個合起來了。那你如果沒有收u,陋,陋,陋,我們台灣國語大部分是這樣子,大陸同學應該可以咬得更清楚才對。台灣是陋巷陋巷,陋巷。好,那這個巷還不能這樣含糊過去,剛才講的,夕陽,xi a ng。聚多鄰。

  學生:聚多鄰。

  老師:來往。

  學生:來往。

  老師:何嘗。

  學生:何嘗。

  老師:盡詠春。

  學生:盡詠春。

  老師:春。

  學生:春。

  老師:三個,chu、er、n。

  學生:chu、er、n。

  老師:三個音素,chu一個,er一個,n一個,春。

  學生:春。

  老師:匡世有心。

  學生:匡世有心。

  老師:培後進。

  學生:培後進。

  老師:荒途無累賴清貧。

  學生:荒途無累賴清貧。

  老師:遙山入室。

  學生:遙山入室。

  老師:窗留黛。

  學生:窗留黛。

  老師:留也一樣,liou。

  學生:liou。

  老師:i、o、u,三個音素。i跟l合起來一個,li o u。

  學生:li o u。

  老師:在這裡,li o u。

  學生:li o u。

  老師:這個黛,黛,這個是韻母重現,這兩個a合起來是一個,da ai。

  學生:黛。

  老師:修竹橫天。

  學生:修竹橫天。

  老師:境絕塵。

  學生:境絕塵。

  老師:絕。

  學生:絕。

  老師:絕是üe兩個而已,üe,絕。塵。

  學生:塵。

  老師:老去終存憂樂志。

  學生:老去終存憂樂志。

  老師:非棲林壑伴幽人。

  學生:非棲林壑伴幽人。

  老師:iou。

  學生:iou。

  老師:三個音素。i,我們常常講話的時候,那個i都很快就滑過去了,幽人,幽人,連u也不見了,就幽幽幽幽幽。我們現在吟詩、吟誦、唱平劇、崑曲,都要把那個介音,主要元音韻尾咬得清清楚楚。咬,這樣咬咬咬咬。你這樣子常常咬咬咬,這個地方會按摩,幫臉部做按摩。

  好,再重頭來。閑居,來。

  學生:閑居。

  老師:陋巷聚多鄰,來往何嘗盡詠春。好,這個春,chu er her n,來。

  學生:chu er her n。

  老師:chu er her n,chu er her n,春,來。

  學生:春。

  老師:匡世有心。

  學生:匡世有心。

  老師:好,這個「有」還咬得不夠清楚。匡世有心,來。

  學生:匡世有心。

  老師:培後進。

  學生:培後進。

  老師:培。

  學生:培。

  老師:它的韻母是eri,eri,台灣國語是ei。黑板,北京話是黑板,黑板。我們請大陸同學念標準一點的,來,妳念看看,黑,妳也跟我們這邊比較接近。還有誰是,來來,明言同學妳念念看,黑。

  學生:黑,黑板。

  老師:黑板。妳原籍是在哪一省?蘇州已經偏南方了,愈南方愈念成ei了。愈北方,有沒有北方的?住北方一點的,妳就是北方了,妳試看看。eri,黑。再一次。妳還是黑,還是很偏南方,因為現在普通話受到媒體影響,大家都互相拉平了。要不然早期,以前在台灣年紀大一點,有聽到大陸的一個叫古小兔,有沒有印象?古小兔,那個很標準的黑黑黑。我們在師範學校裡面教國音,也要特別講那個黑黑黑,要發得很標準,都要口試。可是後來台灣國語當道,台灣方言當道的時候,這個已經不是主流了,現在講得愈草根好像愈有市場。所以不管怎樣,反正我們現在念就照著這個來念,黑。培,就介於er、ei之間都沒關係,培,重點是後面那個i要咬清楚,培後進。

  學生:培後進。

  老師:荒途。

  學生:荒途。

  老師:現在是已經念過了,要唱了。匡世有心,預備,來。

  學生:匡世有心。

  老師:培後進。

  學生:培後進。

  老師:進。

  學生:進。

  老師:mi re,進。

  學生:進。

  老師:荒途。

  學生:荒途。

  老師:無累賴清,來,無累賴清。這個清,前面三個音都還只是i而已,還沒有轉鼻音。do(高音) la sol fa,清,來,清。這個附點要抓得準,沒有練過一些專業訓練的不太容易,那我一般都會請他們這樣,清,一拍,清,一拍,這樣子就把那個附點送給後面那個,附帶到後面那個,do(高音)la sol fa,清,你就這樣打拍子,就可以唱得比較接近一點了。清,來。

  學生:清。

  老師:清。

  學生:清。

  老師:好,但是那個要頓得清楚,清。

  學生:清。

  老師:i ng。

  學生:i ng。

  老師:貧。

  學生:貧。

  老師:我們好像又回到C調去了。好,後面,遙山。

  學生:遙山。

  老師:降key好了。遙山,來,遙山入室窗留,來,入室窗留黛。修竹橫天。

  學生:修竹橫天。

  老師:天。

  學生:天。

  老師:境絕。

  學生:境絕。

  老師:要頓一下,境絕。

  學生:境絕。

  老師:絕,其實我是有加一個小小的,比它高的裝飾音,這個叫小立音。境絕,這樣會比較更明顯。境絕,來。

  學生:境絕。

  老師:塵。

  學生:塵。

  老師:sol mi re,這個時候都還是cher而已,塵。

  學生:塵。

  老師:塵。

  學生:塵。

  老師:那個送氣音還可以再明顯一點,塵。

  學生:塵。

  老師:不必很用力,只要輕輕的咳一下就好了,cher her her her,塵。

  學生:塵。

  老師:對了,就這樣,輕輕一咳就可以了。老去終存。

  學生:老去終存。

  老師:憂樂志。

  學生:憂樂志。

  老師:志。

  學生:志。

  老師:第四聲,志。

  學生:志。

  老師:非棲。

  學生:非棲。

  老師:林壑伴幽。

  學生:林壑伴幽。

  老師:好,各位的i不見了,就算有也是不夠,足足的快要半拍。幽,來。

  學生:幽。

  老師:對,你聽這樣子,幽,這個就是咬字,就跟像在咬東西一樣,把它咬出來,就不是含糊這樣,幽、幽、幽,一有、一有,i、o、u三個音素。音素,吃素那個素,音素就是最小的聲音單位,a、e、i、o、u,這個叫單韻,單獨一個音素。複合韻就是ai、ei、ao、ou。你們念聲韻學應該都訓練過。那後面還有聲隨韻,an、en、ang、eng,對不對?複合韻有兩個、有三個的,ai、ei、au、ou是兩個音素,iai、iau,這是三個音素,iou,iui,iui國語比較少。iai,崖,山崖的崖。所以這幾個音素都要咬得很清楚,而且不要輕輕一點點帶過去而已。

  幽,非棲林壑,壑,不要壑一下就壑出來了,壑,伴幽人,這樣子。從非棲,預備起,非棲林壑伴幽人,rer hern。

  學生:rer hern。

  老師:人。

  學生:人。

  老師:r、r、r,rer、rer、rer,不是l、l、l。人。

  學生:人。

  老師:好,這個「非棲林壑伴幽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表情?你看剛才我們大意的最後一句怎麼說?我可不想,是那種味道,我可不想。還是我好羨慕,我好羨慕那個隱居的幽人。我可不想當那個隱居的幽人!那你就要怎麼唱?非棲林壑伴幽人,不是非棲林壑伴幽人,那個表情完全不一樣。那你如果都沒有表情又怎麼樣?就是沒有感覺,沒有感情。沒有感情怎麼可能去感動自己、去感動別人?唱歌也好、吟詩也好,所有的藝術,包括書法、繪畫、電影、演奏會、演唱會,自己都沒有感動了,怎麼可能去感動別人?至於自己有沒有感動,自己最清楚。當你被感動的當下,你的鼻子就有一點酸酸了;鼻子酸酸,眼眶就濕潤了,然後那個聲音就有一點要啜泣了,這就是感動得痛哭流涕;就算沒有痛哭流涕,也要有鼻子酸酸。

  好,當我們在一直強調技巧的時候,就容易忽略情感。這個學習當然是要一步一步的,一層一層加,不可能在三兩下子,一下你就能夠很快進入那個情境。不過,我從書法的練習、學習,我發覺各位是像海綿一樣,吸收力超強,瞬間就可以吸滿了我要給你的東西。我相信各位做得到,我們從頭來。至於大小聲,各位看字就知道了,該大聲你就大聲,該小聲就小聲,這個是一步一步來加上去。等到你旋律也摸熟了,該立音的地方立音,該韻母重現的韻母重現,該送氣的送氣,你再考慮把這個強弱加進去,這樣的話那個聲音表情就會更豐富,就更能夠扣人心弦。不是講說什麼絲絲入扣嗎?你要絲絲入扣,就是在這個唇吻之間去形容、去揣摩。

  人家作詩是多麼的不容易,字斟句酌,然後吟成一個字要怎樣?「捻斷數莖鬚」。那個杜甫,修改一個字,修修修修到定稿了,那鬍鬚不曉得被他捻斷多少了。有沒有聽古人說過,七言絕句,七四二十八,二十八個字,每一個字都像聖賢一樣?這個是把它供奉得好崇高。怎麼說它聖賢一樣?是這樣精雕細琢鍛鍊出來的。作詩的人這麼樣的苦心孤詣,讀詩的人這樣含糊帶過,怎麼對得起詩人?李白、杜甫聽了我們念他的詩,一定會從地下跳出來;就算跳不出來,也會在地下哭。這就是我們讀別人的詩,尤其讀古人的詩,尤其讀雪公太老師的詩,你如果沒有這樣子去深刻的體會的話,真的很難去進入這首詩的情感,這首詩的真正的那個意境、那個韻味,那你就沒有辦法受到他的那個情感的感染、感召。我們讀古人的傳記、偉人的傳記,讀了以後,會受他的精神感召對不對。這個詩已經跟我們有一點隔閡了,不像傳記,傳記就是白話文,讀了讀了,直接從它的某一個,就像我上次講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各位聽了以後,有人就會很感動。

  詩,我們現在因為跟它有隔閡了,我們沒有受過這樣基本訓練,蒙學沒有讀過。作詩,《唐詩三百首》也沒有完全背好,《詩經》三百篇更不用說。再來,人家那個字斟句酌,那個精雕細琢,這樣子千錘百鍊出來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作詩作者的這樣的一個苦心,讀就這樣含糊過去,就沒有辦法讓詩境重現。詩境重現我們才能夠,上次講過,透過這個作品,由讀者的悟境進入作者的心境。作者的心境、作品的意境、讀者領悟的悟境,三個能夠合一,那是最理想的。所以我們要讓詩境重現,詩境重現無非從情跟景兩方面著手,詩的情感,詩講的那個意象。意象離不開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所對的色聲香味觸。色塵、聲塵、香塵、觸塵、味塵,進入到腦海裡面統統叫什麼?第六識對的法塵。法塵就是所有文學的意象,所有的文學那個視覺摹寫、聽覺摹寫,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官的摹寫,寫到文學裡面去,統統都叫做意象、統統都是法塵。第六識,第六識攀緣法塵,不是嗎?

  《心經》裡面:「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無無無無,那是《心經》講空、講無。那我們學了佛以後,你講到六塵,講到塵就會聯想到塵是污染。六塵可以污染,也可以怎樣?轉。《迴向偈》裡頭有一句這樣,巧把塵勞怎樣?巧,輕巧的巧、巧妙的巧,巧把塵勞,塵勞知道?為佛事。寫下來,大家才會印象深刻。

  六塵,塵是污染。勞,勞,疲勞、勞累。我們在滾滾紅塵,在這個地方打滾,都是塵勞。可是念佛、學佛就是要巧妙的把塵勞轉變,轉為佛事。佛事又是什麼?佛事是做法會嗎?佛者覺也,覺悟的事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兔子有沒有角?這個角不是那個腳,頭上的角,兔子沒有角。佛法在世間,離不開從世間法去覺悟,所以煩惱就是菩提,菩提的來源。煩惱就是難題,難題就是得分題,難度愈低得分就愈少,難度愈高得分就愈高、愈大、愈多,所以不要怕塵勞。剛剛講六塵,六塵可以污染,也可以變成覺悟的事情,覺悟的助緣、增上緣。

  這個吟詩,各位聽起來好像在唱歌。八關齋戒裡面不是有一條,哪一條,跟唱歌有關的?不什麼?歌舞觀聽。歌舞觀聽,觀、聽,現在是進一步,我自己唱。各位或許會有這樣的疑惑。那是上次有說過,儒家講詩禮樂,音樂,佛家有梵唄、有唱讚,這些也是在唱,看你是用什麼心態,看你的起心動念、你的動機如何。剛才講我們吟這個詩、讀這個詩,就是要體會作者的心志,這跟一般的歌舞觀聽是兩回事,所以不要有什麼疑惑。

  所以剛剛講到那個六塵,都是文學的意象。文學的意象,你可以迷,迷則為塵勞;覺,覺則為佛事,就是覺悟的增上緣,就是去感受作者那一種偉大的度眾生的慈悲的心懷。

  好,我們繼續,剛剛練到哪裡了?這裡吧?轉調後面還沒,還是從頭?從頭來好了,從頭到尾就唱下去了,就最好不要停了,有困難的地方我們再來好好複習。我們吟唱的話,照一般程序就是先念,念格律,再念題目,再念詩的內容。

  「七律平起首句入韻式,閑居述志」,通常會再加上一個作者,「雪廬老人」,這樣子。然後直接開始來,預備起:「閑居陋巷聚多鄰,來往何嘗盡詠春。匡世有心培後進,荒途無累賴清貧。遙山入室窗留黛,修竹橫天境絕塵。老去終存憂樂志,非棲林壑伴幽人」。

  還有一點很重要,朗誦也好、讀文章也好,吟詩,都要隨文怎麼樣?入觀。隨著文字進入觀想,「遙山」,你要想像遠山;「入窗黛」,就想到一片的碧綠;「修竹橫天」,眼前就出現我剛剛給你的那景象,那只是一個輔助而已,你自己去想像你生活經驗當中的修竹,修長的竹子,橫陳天際;「境絕塵」,這個只能用回憶、用想像,什麼叫做超俗絕塵。所以要你親近大自然就是這樣,你如果都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個體驗,人家詩句寫得再怎麼美,你還是停留在都市的鳥籠裡面。所以要親近大自然,就是多看看、多走走,古人他所見過、所描寫的這些大自然的景物。

  我印象很深刻,我第一次到台中那個橫貫公路,中橫從台中到花蓮。走走走走到,車子開到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看到那個杉木、那個檜木枯了、死了,留下來的那個樹幹還有樹枝,左邊右邊,這邊兩根、那邊三根。我一看,這個景象我以前在國畫裡面看過。到底是美得像一幅畫,是山上的樹像畫,還是國畫像這個山、像這個樹木?誰才是本身,誰才是本尊,誰才是分身?大自然才是本尊,圖畫就是模擬大自然。很多東西我們只有在畫面、圖片、影像上面看,你沒有看過真正的原始的。第一,親臨其境,感覺完全不一樣;還有出去旅遊,你坐在車子上看跟下來走路看,完全不一樣;有人喜歡騎單車,到處這樣子走,跟坐車感覺就完全不一樣;騎單車跟步行,又是另外一種不同的味道。

  好,我們再一次隨文入觀。要不要配音樂?音樂比較高,你要配合它的那個,它是C調。好,配音樂會被那個拍子給束縛住。好,從格律來,七律,預備起。

  七律平起首句入韻式。慢好幾拍,預備,二三四。

  「閑居陋巷聚多鄰,來往何嘗盡詠春。匡世有心培後進,荒途無累賴清貧。遙山入室窗留黛,修竹橫天境絕塵。老去終存憂樂志,非棲林壑伴幽人。」

  好,配了伴奏就是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你要遷就它的拍子,除非你很熟,跟伴奏的旋律配得很熟,拍子配得很熟,那樣子的隨文入觀,比較容易帶入情境。那沒有關係,各位自己就課後再熟悉熟悉,音檔也都有了,譜也都有了,會樂器的人就照著這個譜,這樣子按一按、吹一吹、拉一拉,就可以出來了。

  好,現在進入第三句,「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學生:「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老師:這兩句的意思就是說,現在是照《千字文》的原意講,然後雪公老師怎麼做那是兩個問題,各位要分清楚。因為《千字文》它是受限,它是一個被限制的題目,我給你一千個字,這一千個字是固定的,你給我排成一篇文章。所以他只能照一般的情況去把它組合,組合出來的,或許就是一般世俗人認定的享樂標準、價值標準,或退伍、退休、退隱的情況,然後我們再補充的是雪公老師不只這樣子。他說退隱山林的日子裡面,「尚友古人」,聽過這句話嗎?尚跟那個上下的上相通,同時還有高尚的意思。跟古人做朋友,這個友是動詞,跟古人結交做朋友。為什麼不跟現代人做朋友?也不排斥。但是,現代人做朋友是另外一個問題,朋友之間往來還有很多,你不要誤會、不要解錯意:好,以後我都不跟你們做朋友了,我徜徉在我的書堆裡面,我尚友古人,我跟堯舜禹湯結交,我跟李白、杜甫做朋友。讀書不要變成這樣子。尚友古人,跟古人成為精神至交,神交,精神上面契合的朋友。閱讀古書,那你不要說,那我今書都不讀了。不要會錯意。「入讀古今書,出交天下士」,也讀過這兩句話吧?出交天下士,士人的士,入讀古人書,或者古今書。這兩句,這個對聯也很有氣派,出交天下士,入讀古今書。好,欣賞前人的嘉言懿行,可以遣除雜念,自在逍遙,過著優遊自得的生活。

  古人是靠讀書可以解憂,否則上次說過,你如果是一個不適合山林生活的人,好山好水後面就好無聊。是不是?常常看我們登山的時候還有一些青年,青少年,青年男女帶著那個,以前還沒有那個隨身聽可以戴耳機自己享受的,提著一個CD player,拿到那個二千三百公尺,兩千多公尺上面,在那邊放那個熱門音樂,真的是煞風景莫過於此,那真的是好無聊,好無聊才會把那個帶進來。你如果在那種高山流水、那種美景當下,自然就有,陶淵明不是彈一種叫無弦琴嗎?你去享受那個天籟,大自然的音樂、大自然的樂章。無絲竹之亂耳,為什麼絲竹叫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讀過嗎?《陋室銘》。絲竹,當然你如果是音不準,會變成噪音,絲竹亂耳;就算很準、很好聽的音樂,在某些情況之下也是多餘的,最高品質靜悄悄,此時無聲勝有聲。所以聲音有時候,剛才講六塵,聲塵,有時候就是塵勞;有時候你就變成覺悟之道,覺悟了以後就不需要它了,否則的話也會變成擾亂你的耳根清淨。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求古尋論」,在歷史的文獻中尋找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論述,智慧,智慧的結晶、智慧的傳承。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這是古人的兩句話。烏,不是鳥,是鳥還是烏?鳥。普通的鳥只要追隨著鸞鳳,鸞鳳是一個在鳥類當中很特別的,鳳凰。鸞鳳,這個都是飛禽裡面特殊的這些鳥類。一般的普通的鳥,你只要追隨著,跟對了,追隨了鸞鳳,你就可以飛得很遠。人伴賢良,我們如果結交天下的善知識,我們的品,人品就會跟著崇高。所以讀古人書就是這樣子,藉著古人的智慧,我們上次講的心這一面鏡子,心像一面鏡子,要用書來磨,心鏡書磨。

  「散慮」就是排遣憂慮,逍遙自在。

  再來,「欣奏累遣,慽謝歡招」,還沒念吧?來,念一下。

  學生:「欣奏累遣,慽謝歡招。」

  老師:「欣奏」,「欣」就是欣喜、喜悅的事情;「奏」,跟三點水那個「湊」意思一樣,把它聚合起來、把它組合起來。「欣奏」,欣喜的事情會合起來。「累遣」,把憂愁的事情把它排遣掉。

  「慽謝」,拒絕憂傷的事情。這個「慽」,小人常戚戚,這個慽跟那個戚相通,就是憂傷。「謝」就是拒絕。拒絕憂傷,招來喜悅歡樂的事情,慽謝歡招。

  把喜悅的事情串聯起來,就能夠讓喜悅加倍。就是我們世俗講的,把快樂分享給別人,會怎樣?更快樂。把勞心的事情排除掉,怎麼排除?有時候也是抒發、傾訴,不是把垃圾倒給他,換他痛苦,不是。把垃圾倒給他,他不一定會痛苦,他只是幫我們分憂解難,我們的痛苦就降低了。所以歡樂分享會加倍,痛苦抒發就可以減輕。所以這樣子就能夠消除不盡的煩惱,獲得無限的喜樂。這裡頭就講到這位隱居的人,他是讀古書,從古書當中去跟古人做朋友,然後排遣他的憂愁,然後找尋他的讀書的快樂。

  底下我們再引一首詩,看看雪公老師怎麼樣排遣憂愁。先問一個問題,雪公太老師有沒有憂愁?有人搖頭,沒有人點頭。你怎麼知道他沒有憂愁?想當然耳。他怎麼會有憂愁?那個《維摩詰經》上面就講,維摩詰居士為什麼會生病?眾生有病,所以我才有病。雪公老師有沒有憂愁?有憂愁。他的憂愁是什麼?不是個人的生死利害,是整個國家社會。他經歷了清末民初、北伐,什麼什麼,總共他說他自己是六朝,他是六朝人。不是魏晉南北朝那個六朝,從清末、民初、北伐、抗日、遷台,總共六個朝代。他有憂愁,他憂愁很多,滿腹憂愁,這個不是我隨便亂講的,是《雪廬詩集》裡面他自己寫的。這些憂愁都是來自於國家、社會。那有了憂愁怎麼樣排遣?作詩,雪公太老師是用作詩來排憂解悶。

  所以這一首詩各位來看看,我們念一遍:《詠詩》,雪廬老人,來,「鼓刀磨劍不平氣,鬱塞胸中化作詩。世事如桑千萬樹,春蠶纔吐一行絲」。讀一遍就大約可以領略它的大意了,那詳細的我們再一句一句看。

  「鼓刀磨劍」,這個鼓跟一般打鼓那個鼓意思不太一樣,這個鼓刀的鼓也是揮動的意思,揮起了刀。「磨」,磨劍這個磨也是揮,不是在那裡磨,你磨劍要幹嘛?鼓刀磨劍都是在那裡練劍的意思。練功的人常常要鍛鍊,練武的人有時候練刀練劍,揮動一下,不要讓自己的骨頭生鏽了,不要讓那些招式陌生了。所以鼓刀磨劍就是什麼?在那邊抒解心中的鬱悶。心中的鬱悶就是雪公太老師從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在河北什麼盧溝橋,這個時候,當時的中央政府就下令要把奉祀官接走,就接到四川重慶。所以馬上從山東遷到重慶,雪公太老師一個人去,家屬都沒帶走。在重慶,中日戰爭一戰就是八年,八年沒有回故鄉。到了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這個時候也沒有回到故鄉,有回去曲阜,可是沒有回到濟南。接著奉祀官府又遷到南京,民國三十四年遷到南京,待了四年,這個時候也沒有回到山東。到民國三十八年,就是一九四九年,就直接從南京到台灣來。這當中都是戰爭,都是戰亂。戰亂有國家社會的一些憂愁,還有思鄉之苦,懷念故鄉。雪公老師,雪公太老師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我們以為雪公太老師已經是神聖了,就沒有這些世俗的情感了,那是有落差的。各位去讀他的《雪廬詩集》,這些家國之思,家國的情感,那是很感人的。你讀他的詩,就好像面對面在聽他講故事一樣。所以他這麼多的鬱悶,鼓刀磨劍。雪公太老師以前也是練武的,他練過劍。雪公太老師的祖先是武將、武官。「鼓刀磨劍不平氣」,還是沒有辦法平息心中的那一股悶氣。這個平是動詞,不平,沒辦法平息那一股悶氣。悶氣就是剛剛講的這些憂愁。

  「鬱塞胸中化作詩」,「鬱」,就在那邊愁悶;「塞」就是充滿了。這些愁悶充滿了胸中,化作詩,我把它轉化成一首一首、一字一句的詩。類似這樣的,在《雪廬詩集》裡面非常多。像我們再舉另外兩句:「無邊橫逆填胸次,不盡清詞吐筆端。」無邊就是無量,無量的橫逆,這些困難,這些逆境,這些戰亂流離、國仇家恨,填滿了胸中,胸次就是胸中。怎麼辦?古人一般的文人,文人怎麼消愁?李白怎麼說?借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所以你借酒消愁沒有用,愁更愁。雪公老師別有妙招,作詩消愁。所以,作詩以後,不盡清詞,清詞就是一首一首、一字一句的那些詞、那些詩,從筆端流露出來。用我們現在的心理學就是,情緒就轉移了、昇華了。那些苦惱、那些煩惱就轉移到詩句上去了,那些憂愁暫時消解了,這個叫做作詩以消愁。「鬱塞胸中化作詩」。

  再來,「世事如桑千萬樹」,世間讓我煩惱的事情像桑樹一樣、像桑葉一樣。桑,各位看桑樹,一片一片的桑田。聽過滄海桑田嗎?滄海桑田講的是人世無常的變化,這裡面講的是世事多,世間的煩惱多得就像桑葉一樣,成千上萬,成千上萬樹。這些煩惱那麼多,沒關係。世事多變,人生無常。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重點是煩惱,這裡的煩惱,煩惱多如桑田中的千萬桑樹,怎麼辦?

  「春蠶纔吐一行絲。」這裡有相關語,這個絲跟思想的思諧音。綿長,綿綿不絕的思緒或者情感像愁思一樣,這個愁思就化成一個字一個字、一首一首那些詩了。這個地方是把煩惱愁悶化為一個字一個字,字字的詩思。春蠶,那些蠶寶寶吃了多少的桑葉?很多桑葉,牠整天不停的吃吃吃吃吃吃吃吃,最後吐出來就這麼一條絲。你看那個蠶繭,把它拉出來就是一條而已,對不對?抽絲,剝繭抽絲,拉出來就一條而已。這句話什麼意思?詩的作用,詩是一個很凝練的文字,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短短的二十個字。就好像上次說,像那個濃縮的肥料,澆花那個花寶,一克一CC要稀釋多少?一千倍,用一千CC的水去稀釋。所以這個詩短短二十幾個字,也可以稀釋成兩百、兩千個字。現在轉過來,我們把那兩百、兩千個字濃縮成這一首詩,就好像蠶寶寶把那些桑葉,那麼多的桑葉,那麼多的煩惱,濃縮成這樣一首詩。作詩來消愁,多麼划得來!那喝酒,舉杯消愁愁更愁,沒有用。這是雪公老師很獨到的地方、很特別的地方,「春蠶纔吐一行絲」。

  來,我們念一下,揮了刀。

  學生:揮了刀,舞了劍,仍然無法平息心中的鬱氣,只能將滿腔愁悶化為詩句。縱使世事多變,滄海桑田!世間煩惱多如千萬桑樹,而春蠶卻只將它化成一行細絲!

  老師:我們也可以學,但是,問題我們現在還不會作詩。沒有關係,作詩跟寫文章,工具不一樣而已。你各位有煩惱,我們化解煩惱很多種方法,有的人煩惱心情不好,去打打球就好了、有人聽聽音樂就好了、有人念十句佛就消掉了,十句不行,一百句、一千句,各個方法你都可以用。雪公老師作詩以消愁,我們不會作詩,我們可以吟詩也可以消愁。詩歌詩歌,詩就是音樂,詩歌,吟詩就是把音樂跟詩、跟文字結合起來。你平常以前如果有喜歡聽的音樂,煩惱的時候聽聽你喜歡的音樂也可以,化解一些、抒解一些煩惱壓力。

  今天跟各位練習了幾首詩的吟唱,這一首也可以吟,今天時間不夠了,我們明天再教大家來吟唱。有,明天再來練這個吟唱。我們透過這個吟唱,然後也可以抒發一些情緒。你如果不會作詩,你寫寫一些短的感言也可以。文字,透過文字來抒發,抒發一些愁悶,都是一樣的方法。

  好,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