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5集

  老師:我們昨天講到周公,周公來經營規畫魯國的國都曲阜,講到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還有一些沒有仔細說明的。來,我們從這裡再念三遍,「奄宅曲阜」:

  學生:「奄宅曲阜,微旦孰營。」

  老師:好,這個「奄」就是,曲阜在古時候的國名就叫做奄。這個字可以念ㄧㄢ,可以念作ㄧㄢˇ,在這裡讀ㄧㄢˇ。「宅」就是居。奄國,當時的奄國,它所在地就是在曲阜,奄宅曲阜。

  曲阜後來就是魯國。我們知道武王伐紂以後,就建立了這個周朝,然後把姜太公,姜子牙姜太公封到齊國,齊國就是現在的濟南到青島這一帶;把周公封在魯國,魯國就是現在曲阜,靠南一點,在齊國的南方。齊國、魯國自古以來,它的所有的領地、領土就是在山東這一帶。齊國姜太公的思想文化就比較偏後來所謂的道家,道家的文化,魯國就是儒家文化的一個發源地。你看中國兩大思想,儒家跟道家,都在山東,齊國、魯國,所以山東是一個很有文化的地方。這裡說魯國成為春秋時代的文化中心,為什麼?因為就是周公在這裡經營、在這裡規畫、在這裡制禮作樂。

  「微旦孰營」,微就是沒有,如果沒有周公,「旦」就是周公的名字,如果沒有了周公,曲阜、魯國就不可能有後來這樣的一個規模,所以周公被尊為儒學的始祖。孔子他終生來倡導、來宣揚、來學習周公的禮樂制度。所以周朝初年這些仁政,是被孔子、被後代的儒家當作是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周公所作的這些禮樂制度,包括周官、周禮,周禮,周朝的一些禮樂制度,周官、周禮,都是當時奠定周朝八百年的重要的制度基礎。

  微旦孰營,這個孰就是誰,營就是經營、建設。如果不是周公的話,還有誰能夠有這樣的眼光、有這樣的才華能力,來建立悠久歷史的這樣的制度?這些剛剛都說過了,周公姓姬,名旦。這個姬是周朝的姓,姓氏很特別。台灣現在也有姓姬的,大陸更多,這個應該就是周公的後代了。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姬發的弟弟,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還有制作禮樂。因為他的采邑,采邑就是朝廷封給他的這個土地,是在周,他的爵位是上公,公侯伯子男,而且公當中的地位更高的就是上公。我們現在也尊稱孔德成先生叫孔上公,就是這個意思,孔上公。他現在往生了,他生前,我們提到孔先生都稱孔上公。

  周公的思想內容很豐富,包括政治、軍事,還有儒家思想、儒家的教育,所以後人稱他叫做「元聖」。元有開始的意思。上一次我們講礦物的元氣那個元,是另外一個含義,在這裡是有開始的意思。不是有一個名號叫元始天尊嗎?元就是始的意思。

  周公他也曾經有擔任過攝政王,我們後世叫攝政王。所謂攝政就是他實際上不是帝王,可是代理,類似現在的代理,主管不在,出差或者是出國,就由副主管來代理執行,這個叫攝政。他曾經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根本典章制度,把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嫡長子繼承的,還有井田制度,統統都設計規畫得很完善。這七年,就是成王當時還年幼,年紀很小,就由周公代理攝政,七年之後還政給成王,正式確立了周朝嫡長子繼承的制度。嫡長子就是元配,帝王有很多的后妃,就是皇后所生的第一個長子就叫嫡長子,其他的叫做庶,庶民那個庶。知道怎麼寫吧?嫡庶長幼,這是在周朝的封建制度一個很重要的王位繼承,嫡庶長幼這樣的一個順序。這些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宗法血緣是它的樞紐,是它的一個關係所在,把家族跟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跟倫理融合在一起。

  倫理最主要就是五倫關係。五倫關係從哪裡開始?就是夫婦,一男一女結婚,就建立了夫婦之倫;結婚有了孩子,就有了父子之倫;兩個孩子,就有兄弟之倫。所以家庭這個倫理是一個人際關係很重要的基礎。周朝的這個封建制度,我們現在提到封建制度,都略帶貶義,對不對?褒貶,提到封建制度,都是語帶褒貶、語帶貶義。可是封建在中國二、三千年,有這麼悠久的歷史,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所以不要一提到封建,就把它的所有的價值都否定掉了。這種封建制度都是他們的血緣關係,把政治跟倫理融合在一起。所以周朝八百年的歷史,這個在中國三千年的歷史,找不到第二個朝代有這麼長久。雖然說到了後半段這個春秋戰國都分裂了,可是當時你只要提出周王室,大家都還是不敢有任何的異議。就像現在日本天皇一樣,天皇的地位,英國女王的地位,雖然他有首相,首相是行政,行政的首長,可是在人民心目中,這個天皇、這個女王是他們的精神領袖,那是非常的崇敬。

  好,底下是下一段,「桓公匡合」,來,一起念。

  學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回漢惠,說感武丁。」

  老師:好,「桓公」指的就是齊桓公,「匡合」。我們先看這個春秋,春秋跟戰國,春秋當時有五霸,春秋五霸。哪五霸?第一個就是齊桓公;再來呢?第二個是晉文公;第三個是宋襄公;再來呢?秦國的秦穆公;還有呢?楚莊王,這個叫做春秋五霸。用這個霸字你就知道,這就有褒貶,這也是有褒貶的,霸主、霸王,王、霸之分不一樣,行王道跟霸道,王道是有仁義的,霸道是用武力的。不過齊桓公雖然叫做五霸,他還有幾分正義感,他濟弱扶傾。

  匡合,匡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個在《論語》上面講的,桓公九合諸侯,這個九,可以解釋成糾,糾察隊那個糾,九合就是糾合,假借字,糾合諸侯。另外一個九呢?九歌,《楚辭》裡面有〈九歌〉,這個九字是一個虛詞,代表多的意思,不是只有七八九那個九。我們從歷史上的考證,桓公會盟諸侯也不只九次。所以他這個糾合諸侯,就是把所有的諸侯統統都會盟在一起,類似像現在聯合國。誰有這個力量能夠糾合諸侯?一定要讓大家心服口服,所以齊桓公他當時打的旗號就是要尊敬中央,尊敬周王朝。

  匡,匡合天下,糾合諸侯,一匡天下。《論語》上面講「民到于今」,老百姓到現在,那個現在指的是孔子那個時代,還深受其賜,他的那個賞賜、他的這個恩澤。那最重要的一個人,協助齊桓公糾合諸侯,一匡天下,那個人是誰?就是管仲。所以孔子接著又說,「微管仲」,微就是剛才那個微,就是沒有,如果要不是有這個管仲的話,「吾其被髮左衽矣」,披頭散髮,左衽就是夷狄穿的衣服。所以桓公濟弱扶傾,就是他打出來的這個號召天下,正義感,濟弱扶傾,幫助弱小,弱小的國家,扶持快要滅亡的、快要傾覆的那些小國。所以他能夠變成天下的共主,天下共主,有這樣的一個地位,使得周朝到了春秋還能夠維繫著王室免於覆亡的命運,這個就是齊桓公的功勞。

  底下,「綺回漢惠,說感武丁」,這個字不能念ㄕㄨㄛ,是傅說的ㄩㄝˋ。這個都是典故。《千字文》到了這一章,每一句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各位如果想看詳細的故事,可以去參考一個網站,就是大陸的,叫做華語網,它有一個專門為《千字文》解說的,每一個都有詳細的故事解說,華語,語文的語,華語網。你就隨便輸入《千字文》一句,像這個「綺回漢惠,說感武丁」,它整個按下去,就會連結到有註解、有翻譯,也有故事詳細的解說,寫得比我講得還詳細、還精彩,你們有空可以自己去參考。

  「綺回漢惠」,這個漢惠帝因受到一個人,那個人叫做綺里季。這個名字也很特別,這個綺,綺麗的綺,綺里季,綺里季是當時號稱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皓就是白的意思,這商山四皓就是四位年長者,頭髮都已經白了,有點像武俠小說的那些名字。受到這個商山四皓的擁護、的支持,所以免於被廢。這個有一個故事,我們待會再說。回就是保護。漢惠帝就是劉邦的兒子,叫做劉盈,盈。

  「說感武丁」,這個說就是傅說。不要看成傳說,有的人一看看錯,把傅說當傳說,傅跟傳就差一點點。這一句講的就是商王武丁因為受到夢中神人的指點,任用傅說當宰相,傅說就運用他的才華、他的才能、他的思想,讓武丁有所感悟。

  底下我們就再進一步說明商山四皓這個典故、這個故事。在漢高祖劉邦他得到天下以後,就要立太子,那當時的皇后就是呂后,他立了呂后所生的長子劉盈當太子,然後封戚夫人的兒子,名字叫如意,封他為趙王。可是後來劉邦對呂后漸漸疏遠,漸漸的寵幸戚夫人,於是他連帶的就愛屋及烏。偏偏這個劉盈,這個太子,他的個性也比較溫厚一點,講懦弱可能就是劉邦的那個心裡面的感覺,他是比較溫文、比較仁厚一點,才華沒有如意、沒有趙王那麼樣的傑出,平平的,於是他想要廢太子,另外立這個比較聰明的趙王如意當太子。這個呂后知道消息以後很驚恐,不知道怎麼辦。有人就向她獻策,請張良,張良當時就被封為留侯,我們以前讀高中,國文應該讀過《留侯論》。請這個張良幫她出謀策劃,因為皇上很信任張良。張良沒有辦法,因為皇后,皇后來請他想辦法,你不聽的話,大家讀過歷史,知道呂后這個人是心很凶狠的,心狠手辣,後面她對戚夫人施展的手段是很驚人的。張良只好說:「好吧,我自己沒有辦法,我可以推薦妳去請商山四皓四位賢人來輔助太子。」呂后就遵從張良的建議,派呂澤,就是他們呂氏家族的人,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還有豐厚的禮品,來迎請這四位賢人。沒想到連劉邦都請不來的商山四皓,這一次卻願意出來輔助太子了。

  有一天,劉邦設宴,國宴,來款待群臣,太子在旁邊侍候。這四位就跟在太子的後面,都已經八十幾歲了,眉毛、鬍鬚都非常的潔白,衣冠壯美,非常的奇特。劉邦這時候感到很訝異,說:「你們是怎麼來到這裡的?你們是誰?」其實劉邦只聽說這四個人的名字,也沒有見過面。這四個人就向前回答,各自說出姓名:一位就是東園公、一位是,這個字是甪ㄌㄨˋ,甪里,還有一個綺里季、一個是夏黃公。皇上一看,大大的驚訝,四位是我夢寐以求的天下的奇人,我已經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躲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什麼願意跟隨我兒子,到我兒子的幕府底下?四個人就說,他也很大膽,反正我已經八十幾歲了,我也不怕你了,「陛下,皇上您平常對我們讀書人很不尊重,喜歡罵人。」大家都知道劉邦是草莽出身的,在元曲裡面有一首曲子,就是在諷刺劉邦。劉邦當時是地痞流氓,後來竟然讓他統一天下了,換個名字,竟然叫做漢高祖,所以這些後人也是作一些詞、曲來取笑他。朱洪武也是出身不好,所以歷代有很多帝王出身都不怎麼樣,但是讓他當上皇帝以後,就大大不一樣了。所以皇上您對讀書人不尊重,而我們很講求道義,我們不願意在不受尊重的情況之下,來接受類似安撫,所以就惶恐的躲避、逃躲。但是我們私下聽說太子為人仁義孝順,所以剛才說他是很仁厚的人,雖然才華平平,但是很仁厚,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尊重讀書人,天下人沒有誰不想為太子來效勞,所以我們就接受太子的徵召來了。於是劉邦就打消了要廢太子的念頭,終於劉盈後來就繼位,就是漢惠帝。

  這裡頭這個歷史故事裡面就提供我們一個啟示,就是說當我們在用人的時候,你是用才還是用德?用這個人的才華,你是考慮到他的才華重於他的德行操守,還是說他的德行操守重於他的才華?這個有時候是兩難問題。雖然我們知道德行重於才華,但是在我們現實生活裡頭、現實的社會裡頭,有時候常常沒辦法讓你按照你的理想去做。

  曹操,曹操我們現在都罵,對不對?曹操當時把東漢末年的一個叫做講究氣節,東漢,漢光武帝,光武中興,最主要就一個叫做表彰氣節,表揚彰顯有氣節的人,有氣節就是有骨氣、講道義、有正義感、見義勇為,可是後來到東漢末年,被曹操的一個措施破壞掉了。曹操說什麼?只要你有才華,哪怕是不忠不孝,我都敢用你。所以就是因為這樣子,就把長久以來建立的那個氣節之風破壞了。我們有一句俗話叫做有才無德,是什麼?有才無德便是賊。賊是什麼?不是盜賊,賊這個字,大家都很容易把它想成盜賊,是害,有才無德就是公害,天下之公害。有德無才至少不會成為公害,就算懦弱,懦弱但是沒有什麼才能,沒有什麼才華,才華有時候可以培養、可以訓練;可是有才無德,品德要重新來比較困難。最好能夠才德兼備,或者你說幾分才幾分德,五分才五分德,或者六分德四分才,也都還可以,千萬不要九分才一分德,或者十分才德零分。所以在用人的拿捏分寸,非常不容易。古代要成大功立大業,要用一個人,任用一個人,你要信任他,一個人不是完全百分之百十全十美,你有時候要包容他的一些缺點,包容一些缺點,難免你就要承擔一些後果,這些都是在實際的實務上面都會遇到的一些難題。

  好,劉盈後來就變成漢惠帝,所以《千字文》它說「綺回漢惠」,這個回就有保護,還有讓漢惠帝從快要被廢,然後起死回生,回就有這個意思,綺回漢惠。

  再來就是傅說,傅說的故事。殷高宗武丁即位以後,想要復興殷朝,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輔佐大臣。於是在武丁三年他就不理朝政,國事全部由冢宰大臣來決定,自己只是從旁邊審慎的觀察。有一天他夢見上天賜給他一位聖人,名字叫做說。這個武丁醒來以後,就按照夢中所見到的這個影像、那個形象,去觀察群臣百官裡面,找找找,找不到一個,根本沒有一個像夢中所說的這個說。於是就派文武百官在全國裡面去尋找,最後在一個地名叫做傅險,在那個地方找到了說。所以他的名字叫傅說是這麼來的。古人的姓名很奇特,傅說傅說,後來就變成他的名字了。

  在這個時候傅說的身分是什麼?是一個受刑犯,正在服刑役,在做版築護路的苦力。版築就是現在模板工,那在修道路,苦力。但是這被發覺的時候,他就是皇帝夢中要找的人,就帶來見皇帝。皇帝一看,果然就是他夢中要找的相貌一樣的人。他就進一步跟這位傅說交談,交談之後,發現他果然是一位賢能的人,就任命他當宰相。這個又跟伊尹,又是另外一個例子了,竟然從一個牢獄裡面受刑犯,馬上一夜之間就翻身變成宰相。所以因為他是在傅險找到的,就叫他傅說。果然他當宰相以後,就盡力的把他的才能發揮出來輔佐武丁,於是國勢就強盛起來,殷朝,商朝就大治。後來歷史上就把武丁統治的五十九年間稱為「武丁中興」。

  每一個朝代都有所謂的中興。朝代興興衰衰,剛建國的時候有一個開國氣象,非常的宏偉,大家都戰戰兢兢,勵精圖治。然後等到國勢強盛以後,難免安於逸樂、安於太平,於是漸漸怠忽政事,漸漸漸漸就衰弱了。衰弱到一個程度以後,大家覺得不行了,再不振作的話,國家就將要滅亡了,於是就來一個中興。中興一次,跟前面的歷史又重演了,然後慢慢又衰微。有沒有聽說中興兩次的?歷史上好像沒有,第二次就是改朝,就算沒有改朝換代,西漢變東漢,北宋變南宋,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朝代的輪替。

  底下,「俊乂密勿」,來。

  學生:「俊乂密勿,多士寔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

  老師:「俊乂」,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詞,我們現在已經比較少用了,俊乂就是傑出賢能的人才。這個俊,我們這邊註解漏掉了,我再補充一下,一千個人裡面挑出來的,千人當中選一個,叫做俊。百人選一的叫做乂。各位現在有參加什麼高考、什麼特考的話,錄取率假如千分之一,你就是俊、就是英。英俊英俊怎麼講?千人之中,千人之英,英才,千人之英叫做俊,我們叫英俊。英俊不是長得很帥叫英俊,是千人,一千個英才當中才挑選出來一個,這個叫英俊。那一百個人裡面挑選出來的叫做乂。俊乂是千百人之選,千百人當中只選出一個。

  所以「俊乂在官」是《尚書.皋陶謨》裡面講的,古代的官吏也是這樣精挑細選。

  再來這個「密勿」,就是很勤懇、很努力,勤奮努力的意思,「密勿從事」。這兩個詞在現在都很少用了,你看到了就覺得很陌生。

  「多士寔寧」,這個寔也可以通「是」。眾多的賢能人士輔佐國家,國家便能夠和樂安寧。「多士」,眾多的賢人、賢士。「寔」就是能夠。寧,就能夠安定。這出自《詩經.大雅.文王》篇裡面:「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濟濟多士。台灣閩南語說很多就是怎麼講?足濟對不對,濟,就是這個濟。救濟,救濟;濟南,濟南,tsē,濟念作tsē,濟念作tsè,真濟真濟,足濟足濟就是濟濟多士。所以你看閩南語裡面他保留的就是古意,古音古意。閩南語講懷孕叫做什麼?有身。有身,古書裡面講,太任有身,太任,太任就是文王的媽媽,有身,懷孕了。

  好,「多士寔寧」,國家需要這麼多的賢能才士,國家依賴這麼多的賢人,這麼多的英才,所以才能夠安寧,才能夠安邦定國。

  底下,「晉楚更霸」,還沒念,來。

  學生:「晉楚更霸,趙魏困橫。」

  老師:好,我們要各位這樣多念幾遍,反覆念三遍或念五遍,就是要你朗誦,朗讀出聲。我們都多少有點年紀了,那個記性都不是很好,所以在讀這個經文、經書,甚至在看一些比較堅硬的文字的時候,像我有時候看學生的報告、學生的論文,很難看,很難看是說很難看進去、很難讀進去,你不讀又不行、不看又不行,我最後只好真的是朗讀,拜讀朗讀,出聲念,念個三分鐘、五分鐘,終於才入進去。朗讀跟默讀功效差很多,各位學佛法你就知道,我們有六根,對不對?眼耳鼻舌身意,有六根。來,我們看看,當你默讀的時候,你用了幾個根?默讀,眼根有;耳根有沒有?沒有;鼻子有沒有?沒有;舌頭也沒有;身,身就是觸覺,沒有;再來,意根一定要,所以你只有用了兩個根而已,用了眼根跟意根而已。那你看看朗讀你用了幾根?眼根一定有;耳根有沒有?尤其我們娑婆眾生什麼最利?耳根最利。耳根最利,眼、耳;鼻子當然不用;舌頭,你有念,舌根就是說話,你在那邊念,那個舌頭就很忙,忙碌個不停;眼耳鼻舌,身,身當然不用,當然視障人用手觸覺,那是另外一個替代的;意根也是一定要。所以,四根比兩根,兩倍,兩倍的功效。所以當你沒辦法專心讀書的時候,你就出聲念就對了。那念佛也一樣,默念跟出聲念,有時候差別就在這裡。我現在對《論語》的文字、文句、章句還有一點印象,就是當年參加《論語》班,我們也是這樣子每一章念五遍,每一章念五遍,出聲念念五遍。我們有一節課專門就是來背誦的,就這樣背。好,這是題外話,提供各位參考。

  「晉楚更霸」,晉。晉就是當時,剛剛各位講了,春秋五霸當中的晉文公晉國。在周代的諸侯國當中,春秋,春秋時代,晉國是在山西省的大部分,所以山西簡稱叫晉,對不對?還有河北省西南這一帶,地跨黃河兩岸。後來三家分晉,變成韓、趙、魏,三家分晉。

  楚國是周成王封熊繹在楚地。楚就是現在湖北、湖南這一帶。春秋的時候他自己自稱為王,我剛剛講的楚莊王,是戰國七雄之一。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都有他們的分。領地是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還有河南南部。湖南、湖北,所以現在湖南、湖北出土很多楚國當時的一些文物,昨天講那個編鐘,就是在湖北那個地方。到了浙江、江蘇,後來就變成吳越,吳國、越國。所以我們讀很多這些歷史上的朝代,春秋戰國那些朝代名,你如果沒有配合那個地理去看,都是空泛的,都是文字而已。所以歷史一定要搭配著地理,你才了解他們怎麼樣打仗,從哪裡到哪裡。或者讀古代詩詞,被流放到嶺南,嶺南在哪裡?「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遼西在哪裡?如果沒有一個地理概念,你以為遼西好遠好遠,其實遼西在東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山東,那一首詩的山東在哪裡?不是現在那個山東省,那一首詩的山東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古代的地名跟現代的地名,有些是很容易搞錯的。

  「更霸」,相繼稱霸,我們叫做春秋五霸,相繼稱霸。晉楚更霸,第一個是齊桓公,再來晉文公,後來楚莊王,大家互相爭權,大家都想成為霸主。看武俠小說、看武俠電影,成為武林的霸主。人世間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小說、電影裡面就是一個寫實,反映出來。

  「趙魏困橫」,我們看一下這個,下一個趙,它已經到了戰國時代,趙國才稱雄,在春秋的時候趙國還沒有。趙國的領土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北部一帶。他們是把晉國分裂的,所以韓、趙、魏都是晉國原來的領地。魏國故址約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後來被秦國滅了。你看都是在河北、山西一帶,河北、河南。

  「困橫」,受困於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各個擊破而滅亡。連橫政策就是當時一個叫做張儀所提倡的。之前是蘇秦的什麼?合縱。合縱連橫。蘇秦、張儀這兩個,他們的老師很有名,叫做鬼谷子,鬼谷子。鬼谷子還有另外兩位很有名的學生,一個叫龐涓、一個叫孫臏,臏就是腳被剁掉了,龐涓、孫臏。這些人物很多都是在戲劇裡頭,在像《封神演義》,在《東周列國志》裡面,統統都會演他們的故事。所以這個「合縱」就是由蘇秦所提倡的。蘇秦,他跟張儀都在鬼谷子的門下求學受教,孫臏、龐涓他們是往軍事領域去發展,蘇秦、張儀朝政治領域去發展,各自發展的方向不一樣。不過這個蘇秦、張儀,好像是沒有畢業就輟學,就自己下山,就去發揮了。意思就是說沒有學成,沒有一個成就,他就自動的想要去發揮他的所學,去找工作了、找頭路去了。

  蘇秦第一次,他的主張就是說,六國團結起來對抗秦國,這個叫「合縱」。他第一次去遊說各國,失敗了。失敗以後就回來痛定思痛,頭懸梁,還有呢?錐刺股,這是《三字經》上面有一個,講到這個故事,就是講蘇秦的故事。頭懸梁,就是他很努力讀書、很努力讀書,夜以繼日,這個才是真的叫夜以繼日,白天不夠用,晚上讀。可是總會疲倦、會打瞌睡,怎麼辦?頭髮綁起來,繩子拉著,綁在那個橫梁上面,一打瞌睡,那個頭髮就被抽一下,就很痛,就醒來。可是這個頭髮痛一下、痛一下、痛一下,久了還是會麻痺。下一個讓自己更刺激,錐刺股,拿一個圓錐,尖尖的,刺他的大腿,這一下血都流出來了,你還睡得著嗎?就是用這種精神苦讀。隔了一年,再去遊說六國,這一次他成功了。成功了以後,得意洋洋了,他掛了六國的副宰相的頭銜。六國都有各自原來的宰相,你總不能把原來宰相位置讓出來,給他行政院副院長,副宰相。凱旋歸鄉,好不得意!就這樣子,六國團結起來對抗秦國,維持了二十幾年將近三十年這樣的一個勢均力敵的局面。秦國也因此這樣子就不敢造次,不敢對六國輕舉妄動,你只要對韓、趙、魏任何一國有軍事行動,其他五國馬上來幫助他,所以團結就是力量。等到這二、三十年過去以後,秦國想這不行,這樣不行,一定要想辦法。但是萬法無常、世間無常,團結久了也會生變。這個時候剛好張儀,他們是師兄弟,同學,但是兩個人的主張不一樣。張儀就跑到秦國去獻策,他說他有辦法各個擊破,使用那種叫做什麼?撕裂、分裂,分裂的手段,讓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猜忌。於是就用連橫的政策,蘇秦是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張儀也是六國聯合起來,但是事奉秦國。不一樣,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團結起來對抗秦國,跟事奉秦國就不一樣,當然他會用種種的利害關係。所以歷史上對張儀、蘇秦的評價就是耍嘴皮,這些人就是靠耍嘴皮。這合縱連橫,這個叫做說客。

  秦王聽了張儀的政策,張儀也一個一個去說服他們事奉秦國,於是就開始著手吞滅六國。第一個吞滅的是哪一國?韓國,離他們最近。秦國是在陝西那裡,陝西、山西很近,第一個就吞滅韓國。下一個就是趙國、魏國,所以這裡面直接講「趙魏困橫」,略掉韓國了。困就是受困。受困於張儀的連橫政策,終於被秦國吞滅了。韓、趙、魏,再來就是楚國,楚國那麼大國也被吞滅了,楚、燕、齊。這是六國滅亡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這個是這兩句簡單的故事,你如果想要詳細看,就剛才我介紹那個華語網,點進去有更詳細、更精彩的歷史故事。

  好,底下,「假途滅虢」,來。

  學生:「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

  老師:「假」就是借,借。「假途」就是借路,路途路途。向別的國家借路去攻打另外一個國家,那個國家是虢國。這是晉國的國君,當時就是晉獻公,他跟虢國相隔,中間夾了一個虞國。我們那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是大國家,除了這些大國家以外,還有很多小國家,虢國、虞國、莒國,毋忘在莒那個莒,都是當時的一些小國家。向虞國借路,然後去消滅了虢國,等到晉國大軍班師回朝的時候,順便把虞國也消滅掉了。真的是悔不當初,這個叫做「唇亡齒寒」的典故,我們待會兒再說。晉文公就在踐土,這是地名,踐土是一個地名,會合各路的諸侯,共同訂立盟約,然後當然他自己就成為諸侯的盟主了。春秋戰國就是這樣子戰來戰去。日本也有戰國時代,韓國也有戰國時代,所以這個戰國就是在描述各個分據一地。唐朝叫做藩鎮割據,其實也可以叫做戰國,只是當時它不叫做國家。

  來,我們來看「唇亡齒寒」這個典故。在春秋的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還有他的地盤,於是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國,這個字也現在很少用,講到虢就是古代這個國家叫做虢,它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所以要派兵滅了,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麼辦?怎樣才能夠順利通過虞國?晉獻公就問手下的大臣,他的其中一位大夫叫做荀息,就說,虞國的國君是一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還有寶馬,寶馬,以現在來講就是超跑,送給他保時捷,送給他價值一輛車幾千萬台幣那一種的,他就很高興了;美玉的話,美玉現在已經不稀奇了,現在是要給他古董,最好是故宮裡面的什麼,你有辦法,想辦法得到流落在外的那些古董,只要他動心了,他就會答應了。晉獻公一聽,有一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國、虢國這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以後,虞國也不能夠單獨存在,你的美玉、你的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他那裡,借他摸一摸這樣而已」。晉獻公就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這個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種珍貴的禮物,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路,向虞國借路這個事情,當下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裡面也有有見地的人,這位就是宮之奇,有一點像日本的名字,聽說了以後就趕快阻止說:不行,不行,這個虞國跟虢國,我們這兩個國家是唇齒相依,就像我們的牙齒跟我們的嘴唇那麼樣的鄰近。你看看,如果沒有了嘴唇,牙齒風一吹就受寒了;那如果牙齒沒了以後,那個嘴唇就凹進去了,就凹進去了,彼此是相挺的。所以萬一有事的時候,我們彼此可以幫助,如果讓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保不住。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萬萬使不得。

  這個虞國的國君說:人家晉國是一個大國,現在他特意送來美玉、送來寶馬,現在BMW也叫寶馬,他願意來跟我們交朋友,難道我們只是借個路給他們,這樣也不行嗎?這個交易太划算了、太便宜了。宮之奇就連聲嘆氣,他知道這個虞國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古代聰明的人、有見地的人,該說的話說了,國君不聽,明哲保身,就逃命要緊,否則你留在那個地方,最後結局也是不好。

  果然晉國的國君借路滅了虢國以後,回程又把這個虞公抓住,連虞國也滅掉了。那個時代就是這樣,弱肉強食,誰的武力強;誰的眼光看得不夠遠,誰的下場就是很難看。

  再下來,接下來看「何遵約法」。

  學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

  老師:「何」是蕭何,當時幫助劉邦開國的元老之一,蕭何。他擅長律法,律,律法、戶政。律就是我們上次講的那個曆律,日曆那個曆,還有樂律那個律,這是比較偏數學方面的。遵奉「約法」,漢高祖劉邦跟項羽兩個人約定,誰先進入關中,然後誰就如何如何。他進入關中的時候,就跟老百姓訂了叫做約法三章,各位讀過吧?哪三章?殺人者死刑,就唯一死刑;再來傷人,你使人家受傷了,砍傷、殺傷了;還有偷盜,抵罪,就這三條而已。很簡單,對不對?殺人者唯一死刑;你殺人未遂,讓人受傷了;或者是犯了偷盜罪。古時候大概就是這幾條而已,重大的案件大概就這幾條,殺人、傷人,還有偷盜,不然還有什麼?幾乎就是這幾個重點。所以法令很簡單,老百姓很好遵守,這個叫約法三章。那蕭何就遵守劉邦所訂的約法三章,遵照這三條,然後就制定了簡單易行的法律,有九章,就是細節,施行細則。

  後來這個韓非,這個「韓」就指韓非,主張嚴刑峻法。嚴刑峻法,結果後來自己叫做作法自斃,自己死在自己所訂的繁苛的、嚴酷的法律當中。這個韓非他有一個嚴重的毛病,叫做口吃,不會說話,講話就支支吾吾、伊伊吾吾這樣子。那老天爺很公平,不會說話,可是讓他寫文章很行,而且他讀很多書。其實他跟李斯也是同學,他們的老師是誰?就是荀子。孔子、孟子、荀子,荀子大家都知道,是法家,法家思想的代表。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是人為,他主張人性本惡,那些善良的是努力學來的,那個偽不是虛偽,不是虛偽的意思,是人為的意思,努力學來、努力做來的。李斯跟韓非都是荀子的門下,李斯後來大家都知道,很得意,他的貢獻也很大,統一天下的文字,所以我們現在小篆都是,看到的是李斯的手筆。韓非子他因為不善於說話、不善於言辭,所以就不得志。你去面試,人家看你話都講不出來,誰敢用你?所以他只好退而著述寫書,寫了很多,像《說難》,總共有好幾本的法,要繼承荀子法家思想。他主張要訂嚴刑峻法,治亂世要用重典,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

  這些書發行出去了,被秦始皇看到了,秦始皇看到了好欣賞。什麼樣的人就喜歡什麼樣的書,你到書店看,什麼人買什麼書,大概就知道這個人興趣是什麼。秦始皇讀了他的書,很高興很高興,很喜歡,很想重用這個人,你口吃沒有關係,於是就去韓國要人。這個韓非就很高興,就來到秦國了。可是李斯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現在看古人,有時候會覺得怎麼都那麼沒有氣度?好歹也是同學,同學有機會來一起發揮長才也很好;可是大家又擔心,他來了會不會影響到我的地位?這個都是我們讀歷史有時候就是要仔細觀察入微的地方,不管你是站在李斯的立場,你是站在韓非的立場,今天如果你是韓非,你自己應該想到,我去了,既然是同學,多少也相互了解幾分吧。所以你就這樣子貿然的去了,果然下場就很不好;你如果沒去,說不定還好一點。結果這個李斯嫉妒他的才華,在他還沒有跟秦始皇見面之前,李斯就跟秦始皇進讒言,說:「韓非那個韓國人,總有一天他還是愛他的祖國,你要滅韓國,他一定要幫韓國,所以這種人不能用。趁他來了,不能用,不能被我用,也不要被別人用,趁他來了以後把他殺了。」秦始皇這個人耳根子很軟,竟然相信李斯了,於是就賜給韓非毒藥,死了,毒死了。韓非本來想說,我一定要當面跟秦始皇秦王好好的講一講,偏偏我自己是口吃,可是他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就這樣還沒見秦始皇一面就死了。秦始皇答應李斯以後,後來又後悔了,可是來不及了,韓非已經死了。韓非是死在他自己的嚴刑峻法,那些都是他自己訂的,這個叫做作法自斃。

  《千字文》每一句都是典故,很難講,你如果對這些故事不熟悉的話,你光這樣讀過去的話,你怎麼知道韓非是怎麼死在繁刑之下?後來又衍生一些相關的成語。

  好,底下,「起翦頗牧」。

  學生:「起翦頗牧。」

  老師:頗,第三聲,ㄆㄛˇ牧。

  學生:「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老師:起、翦、頗、牧,四個人,這裡是四個人的名字。起是秦國名將白起,翦是王翦。這個都是秦國的名將。頗是趙國的廉頗,牧是趙國的李牧。李牧大家比較少聽到,廉頗就不陌生了,對不對?藺相如、廉頗ㄆㄛˇ,有的人念廉頗ㄆㄛ。他們各有什麼樣的故事?都是善於用兵作戰的軍事將領,最精通了。我們沒有辦法一個一個介紹,我們只介紹廉頗就好了,廉頗的故事大家再好好複習複習。

  他們建立了戰功以後,就「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宣揚國家的威名,在沙漠地帶。這個沙漠不一定是我們現在的沙漠,它是廣大沒有水草、無人定居的一些地帶就叫沙漠。像新疆、蒙古那邊有沙漠,美國也有沙漠。但是美國的沙漠,西部那個地方,它的沙漠跟中國那邊的沙漠不太一樣,它不是沙,它也會長一些植物,但是它地是比較硬一點的。

  「馳譽丹青」,名聲遠播,名垂青史。所以丹青指的就是歷史的典籍,丹冊,記載功勛。記載功勛要用紅色,丹是紅色的。青,青是青色的。丹青是兩種顏料,畫國畫用的,紅色跟藍色,青是藍色的。青天白日那個青,那是淺藍。青出於藍,青出於藍勝於藍,藍是一種草,藍色的草。現在台灣有很多藍染,染布,染布用那個藍草,藍色的藍,它本來就是一種草,它的那個汁就是藍色的,染一染就很漂亮。所以丹青指的就是史書。

  回頭來看「完璧歸趙」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他們是趙國人,在趙國趙惠王的時候,他得到一塊稀有的寶玉叫做和氏璧。關於和氏璧的典故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本來是一塊寶,沒有人認識,然後他一次、兩次去獻寶都沒有成功,最後好像連腿都被砍斷,等到後來磨成這一塊寶貝,寶玉,才是名傳天下。所以這一塊寶玉後來就在趙惠王手裡。秦國的昭襄王聽到這件事以後,就派使臣送去一封信說,我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一塊璧玉。十五座城池,就為了一塊璧玉,這個叫價值連城。

  說到這個,我們以前彰化那邊有一位老書法家,現在已經不在了,鹿港一位老書法家。他用一甲田跟人家換一枝毛筆,那個毛筆這麼粗,一甲田去換一枝毛筆,這麼粗,這麼大。那枝毛筆就是專門來寫斗書,好大的書,好大的字。像那個學校的校名,國立某某大學,有些學校就請他寫這個校名,他就只能用那一枝來寫。那你說為什麼不用小筆寫然後再放大?以前都不像現在那麼方便,投影機一放就放大了,拍照一下把它放大。以前你要多大你就只能用多大的來寫,然後用一比一的尺寸去製作,所以需要一枝很大的筆,他用一甲地去跟人家換,換一枝毛筆。所以只要是你覺得值得的,就沒有所謂的價值要定價要定多高,所以叫做無價之寶,無價之寶就是沒有上限。

  趙王就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向秦王獻上這個和氏璧,秦王滿心歡喜,只顧讓左右大臣還有後宮姬妾傳觀,而沒有把十五座城池割給趙國的意思。這中間還有幾段演變,就是趙國他知道秦國是不懷好意的,秦國國力強大,然後他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來跟我換和氏璧,他真的嗎?真的可能嗎?真的會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嗎?會不會兌現?他就懷疑。懷疑,可是你又不能拒絕,那你要答應嗎?答應的話,又明明知道這完全是一個虧本的生意,根本不可能照你所願,左右為難。這個時候藺相如出來說,來,由我來擔任這個工作,擔任這個交易,擔任這個買賣。就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藺相如就跟秦王獻和氏璧。秦王看了以後就一直在那邊,「好美的寶玉,好美的寶玉,來來來,眾卿你們大家看,好美的寶玉」,眾卿看完了以後後宮看、后妃看,看看看看看,看了半天,都沒有提到十五座城池的事情。

  藺相如這時候他心裡有準備,他說:「大王,那個和氏璧上有一個瑕疵,你們都沒有看出來吧?」秦王就:「真的嗎?怎麼可能?從來沒聽過,你指給我看。」於是就把和氏璧拿到藺相如手中,藺相如拿到和氏璧,拿到手以後,就很氣憤的說:「想不到你這個堂堂秦國的國君,只顧讓人傳觀,一個字也不提到交換城池的事情,可見你是擺明了不想用城池來交換這個和氏璧。大王你要是逼迫我,我寧願將我的腦袋跟這個和氏璧,一起在梁柱上面撞個粉碎!」就是以死相逼,我現在要用玉石俱焚。秦王嚇到了,就怕他真的把那個璧玉、寶玉給它撞破了,於是就讓管理土地的官吏拿地圖來,就把十五座城池劃給趙國,這個叫紙上作業。古時候就是這樣子,現在叫做把產權所有權狀要過戶,要訂立條約,還要簽字,還有備忘錄,還有哪些國家做見證。可是古時候沒有那麼複雜,地圖拿來畫一畫,好,這十五座給你,就這樣子說了。輕諾則寡信。

  藺相如估計,他心裡面想,那還有,藺相如說,那你還要齋戒五天,我才能夠把和氏璧送給你,秦王雖然答應,但是我想五天後還是不可能會真的把十五座城池交給趙國。這其實是藺相如的緩兵之計。因此他就先把這個和氏璧偷偷的交給他的隨從,穿上普通老百姓的粗布衣服,然後把和氏璧先偷偷運送回趙國了,自己留在那裡當人質。不能全部都跑,全部都跑的話,那秦兵追來的話還是死路一條。這叫做「完璧歸趙」。那後來藺相如留在那邊有沒有死?沒有,秦王也沒殺他。藺相如是一個足智多謀,很聰明的人,他懂得臨機應變,都可以化險為夷。古時候就是在這種場合,你就要有時候一句話就救了一條命。秦王想要殺了他也沒用,會留給國際徒留笑柄,因為是他自己不守信在先。

  所以過了幾年以後,藺相如他回國以後,又有幾次在秦王面前為趙王爭回面子,於是又被趙國封為上卿,他的官位就在廉頗之上了。藺相如是文官,廉頗是武將。廉頗心裡面想:「我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藺相如不過是能說善辯,竟然這樣子,他的官位就凌駕在我之上。」於是,這個武將,武人就是比較魯莽一點,就是直來直往,有話直說,但是他的個性敢說敢做,做錯了也敢承認,他們就是有這樣的一個擔當。就公開揚言,只要碰到藺相如,我一定要好好羞辱他。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裡面,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了。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遠遠看到廉頗,看到廉頗的車馬迎面過來,他趕忙叫車夫,我們躲到巷子裡面去,讓他的車馬先過去。他的手下覺得,老闆你怎麼這麼膽小?藺相如就對他們說:「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勢力比較大?」「當然是秦王勢力大。」「對呀!天下諸侯都怕秦王,我為了保衛趙國,我連秦王我都敢當面跟他對嗆。你看,你想看看,這個廉將軍我會怕嗎?我不是真的怕他,因為我有想過,我們的趙國面對強大的秦國,秦國所以不敢來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我藺相如跟廉將軍兩個人在。要是我們兩個人不和,讓秦國知道了,他就會趁機會來侵犯我們。就為了這個原因,我才讓著他。」各位看,這個胸襟了不起,換成你是藺相如,你有這個胸襟嗎?我們有這個胸襟嗎?很難,不容易。

  有人把這件事情說給廉頗聽,廉頗聽了以後很慚愧。這個人也了不起,他敢說敢做,可是勇於認錯,這個人就是有正義感。感到慚愧以後,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荊棘,荊棘有刺的,步行來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看到了他也連忙跪下相迎,不但原諒了廉頗,還跟他變成了好朋友。這就是成語「負荊請罪」這個典故。然後現在國劇裡面有一齣戲就叫做《將相和》,演的就是這一齣,跟這個故事。

  好,我們這一節課就先到這裡,我們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