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4集

  老師:好,剛剛講到「杜稿鍾隸,漆書壁經」。先看這個杜度的草書。杜度是東漢京兆杜陵人,就是現在陝西西安附近。他的字叫做伯度。另外一個說法,說原來的名字叫做操,跟曹操同名,古代就要避諱,因為到了魏晉,要避魏武帝曹操的名諱,就改稱為杜度。像我們那個天地玄黃,你會看到有的版本寫天地什麼黃?元黃,對不對?為什麼會這樣子?康熙皇帝叫什麼名字?玄燁。所以你如果看到那個版本,肯定是清朝以後的,明朝就不會避這種諱了。你看我們現在看的那個宋朝、元朝、明朝寫的書法《千字文》,都是照樣寫玄。清朝人寫的他就要避諱,就寫天地元黃,元就是玄,避康熙的諱。

  這個杜度,他的祖先也是有名的人,就是御史大夫杜延年的曾孫,漢朝有一個杜延年。這些人名,以前的讀書人都是耳熟能詳,我們現在不見得認識他,因為我們接觸的古書太少了。包括一些典故、一些成語,就像我們現在隨便講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不可能沒有人不認識他。可是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年輕人,你問他外國明星、歌星的名字,他如數家珍;問一個我們中國古代人的名字,他是誰呀?他是哪一國人?這個杜度是漢章帝時候的宰相,齊國宰相。杜度善於一種草書,那個草書叫做章草,很受章帝的重視,允許他以草書上奏。所以這種草書就能夠用之於奏章,後世就稱它為章草。章草就是草書從隸書過渡過來的,我們看到那個章草,它的尾,最後一筆就會像隸書蠶頭雁尾那個捺,就會保留那一個特色。

  我們在書法上面講到章草,它的含義就是,本來是西漢元帝的時候叫做史遊所作的「急就章」。從書法來說,章草達到藝術上的成熟,是開始在杜度的章草,它非常的古逸高深,當時人稱它叫「聖字」。所以杜度在當時是草書第一把,全國第一把。

  再進一步我們看,這個剛剛看過了,看第二則。唐朝有一位張懷瓘,他也是書法評論家,研究書法的。他作了一本叫做《書斷》,斷就是評的意思,評斷。裡面提到,杜度善於草書,「見稱于章帝」,漢章帝對他非常的讚許、稱許。「上貴其跡」,上就是皇帝,就是章帝,非常的喜歡、賞識他的書法,跡就是書法筆跡,書跡。然後他就下旨說,杜度,他是做官,你在寫那個奏摺的時候,就用你的草書來寫。否則我們一般寫正式上奏給朝廷、給皇帝的,都是要一筆一筆的、很恭敬的、一筆不苟的這樣寫。皇帝很欣賞他的草書,他可以用草書,特許,特許他草書。

  然後《書斷》下卷又給他一個評語,他說:「杜草」,就是杜度的草書,它沒有特定的一個師承,不是說他跟誰學的、跟某一位老師學的,是他自己水到渠成。他吸收各家的精華,吸收到最後,他認為,自己覺得,因為他在自己的審美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己會覺得我這樣寫我比較舒服,我這樣寫我覺得比較有美感。寫出來人家喜不喜歡,那是另外一個問題。那他運氣好,皇帝喜歡,所以這樣子就可以發揚光大了。「鬱鬱靈變」,這個「鬱鬱」在這裡不是我們一般講的鬱鬱寡歡那個鬱鬱,是充滿神采,而且很靈巧,有變通、有變化,為後世的模範。楷則就是楷範,這裡倒不是楷書那個楷的意思。「此乃天然第一。」要留意這一句話,天然第一,天然就是自然。

  你們在畫那個基本筆畫,橫畫、直畫的時候,我一直告訴你,一切順其自然就好,不要刻意去那邊修邊,尾巴還要再給它修一下。我說你又不是像一般俗人在畫眉毛,一定要左右那麼對稱。你看那個書法家,歷史上保存下來這些最美的,都是最自然的。那個《蘭亭集序》,那是喝醉酒以後寫的。顏真卿的《祭侄稿》,那是祭文,而且祭的是自己的親侄子,安史之亂被敵人斬首,然後收回來只剩下一個頭顱的靈櫬而已。那寫祭文還有時間、有閒情在那邊精雕細琢嗎?所以你看他有很多塗改的地方,那個是最自然,真性情的流露。我們要一開始就要朝這個方向,不要太多的雕琢;太多的雕琢,到最後你就改不過來,一切以自然為法則。有時候你就會覺得,不是像外面一般世俗的那種美感,你看起來會覺得不太好看,會覺得醜醜的,那是因為你還不懂得欣賞。你看老松樹,樹幹、樹皮,松樹的樹皮,你們年輕人看了一定不喜歡,對不對?可是畫家最喜歡了,畫家最喜歡畫松樹的樹皮,很蒼勁。所以他說天然第一,很自然。又說:「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他是在講章草的味道古趣盎然,逸就是飄逸。極致高深,那個境界、那個意境高深莫測。要算,全天下要評論下來,就是杜度,伯度第一把交椅。

  各位來看看,還有一則,也是唐朝的一位書評家,《墨藪.九品書人論》,他把杜度的章草列為上之上。我們念佛往生不是有九品往生嗎?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然後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書法也有九品,做官也有九品中正。這個九品,到處都在用九品。他認為上等再上,上之上,就是最上面那一等的,可見他的評價很高。

  那到底我們有沒有那個機緣可以看到他親自寫的這個章草?對不起,沒有留傳下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這個,好,這個就是目前有保存下來了,所謂章草就長得這個樣子。各位看到那個最後一筆,跟你們隸書的那個雁尾很像,後來的草書就不會這樣寫了。所以一般的書法史上就認為,它是從隸書過渡到草書這樣的一個字體。有看到這個最後一筆不是這樣子嗎?都是這樣子重重的。其他的寫法,這個都是草書的寫法。這個叫「急就章」,看起來怎麼不太像?急就章。那其他的我們就不再一個一個解釋了。

  各位,我們現在只練篆書跟隸書兩種。那你如果對行書、草書有興趣,現在網路資訊很方便,順便藉這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一個網站,叫做詞典網。就是這個,書法字典詞典網。然後你只要在這個地方輸入,譬如說白日依山盡,它這個行書的白日依山盡統統都出來了。那我們如果要篆隸楷行草,這邊有,現在是行書、楷書、草書、隸書、篆書、小楷,我們先看篆書的。好,這邊白有幾種寫法,都在這裡,白的寫法,篆書,日的寫法、依的寫法、山的寫法、盡。你一次把二十個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部key in下去,全部都出來了。好像上限差不多二十幾個字還可以,後面超過太多它就停止了。

  所以你現在學了這些篆隸,上次說過,你要《千字文》裡頭的某一句,對不對?因為我們字帖裡面都有;如果你要的字句《千字文》上面沒有,你就在這裡查,直接查你要的那三個字、那四個字,或者那一首詞、那一首詩,這樣就有了。隸書的也一樣,出來的這個就是隸書的,白日依山盡。很方便,非常方便。那你看它怎麼寫,你挑一個你喜歡的。挑一個你喜歡的,像白,這麼多白,你就挑一個你喜歡的;日,這麼多日,你挑一個你喜歡的。但是這個不是日,這個是曰。所以有時候我們運用網路資料,你還要有自己一點判斷力。上次有同學問過我了,日跟曰怎麼分?日,嘴巴是閉起來的;曰,這是有一個缺口,開口說話,這叫曰。所以這個地方它的資料是錯誤的。網路資料也不見得是百分之百正確,使用的時候要小心一點。

  好,剛剛我們看到《急就章》,這個是叫章草。然後他又提到,鍾繇很擅長隸書,鍾隸,可是現在也沒有保存下來,現在看到的鍾繇就是這個楷書。右邊這個,這是最近出土的,曹操的墳墓裡面所保存的一個墓碑,叫「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根據大陸的一位學者說,根據他的研究,他認為這個應該是鍾繇所寫的隸書。這我不敢確定,只是提供給各位做參考,至少你可以看到一下,《千字文》裡面講到鍾隸,鍾繇的隸書,他當時是相當有名的,我們看一下,大概是這個模樣。左邊這個,他的楷書,這確定是鍾繇寫的薦季直表,《薦關內侯季直表》,這個是沒有疑問的。

  剛才這個「季直表」是拓碑,或者叫拓ㄊㄚˋ碑,一個提手旁,一個石頭的石,拓碑,這是拓的;然後這個是正本,手稿本。各位看看有什麼不一樣?拓碑各位看過嗎?拓的過程,沒看過?像這個他還有手稿對不對?有手稿,所以他那個拓碑就是把手稿再雕刻成石碑,雕成石碑以後,像右邊這個就是石碑。那拓碑的過程,你先把這個石碑先噴水噴濕,水噴濕了以後,再把我們那個宣紙覆蓋上去,覆蓋上去,然後用一個布綁一個像頭髻一樣,好像古人頭髮的頭髻,一個圓圓的,然後那個宣紙貼上石碑以後,把那個字裡頭的縫,它有空氣,對不對?把那個空氣壓出來,讓它百分之百完全緊密的貼在石碑表面上。就是用那塊布紮成的一個類似像洗菜用那個叫什麼?掌丸,就這樣壓壓壓壓,像你們在撲臉那個,壓壓壓壓壓,把那空氣全部壓出來,壓出來、壓出來、壓出來,這個時候那個水分也蒸發得差不多了,它是完全貼緊在那個石碑上面。下一個手續,就用剛才那個臉撲沾墨,輕輕的在這個石碑上,上面已經覆蓋一層宣紙了,輕輕的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到很均勻了,這個時候,就是左邊這一塊了,陷下去的部分白白的,沒有墨,旁邊都是墨跡,這個叫做拓碑,就是這樣拓出來了。所以我們看到這邊有很多一些雜訊息,對不對?那個就是石碑上面刻,像你看這裡有沒有一個刮痕,有一些刮痕?那些刮痕,就是沒有沾到墨的,後來就會變成這樣子,一條一條一條一條的,這就是拓碑的過程。

  好,剛才講那個魯壁。在秦始皇焚書的時候,孔子的第九代孫子叫做孔鮒,他把《論語》《孝經》《尚書》等等這些儒家的經典。那時候是簡冊,竹片,一片一片的竹片,然後穿洞,然後用牛皮線穿起來。所以我們看冊這個字,看到沒有,一片一片一片,然後中間不是有一道一道線把它穿起來。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那個韋編,韋就是牛皮,那個線斷了三次,一次又一次,斷了再穿上去,斷了再穿上去,表示他讀得很勤奮,讀了很多次。所以把那些古文,當時用的那個文字,都是用蝌蚪文寫的,這些經典都藏在牆壁裡面,這個牆壁。到了漢代有一個魯恭王叫做劉餘,他要擴建宮室的範圍,所以就把孔子的故宅給它拆掉。拆掉的時候發現了這一批的簡冊,它的經文是用蝌蚪文寫成的。這個蝌蚪文我們現在也找不到當時真正的原貌了,只能用現代人所臨寫的。這個不就像蝌蚪嗎?為什麼會像蝌蚪?你用那個竹筷子,現在的竹筷子,去沾油漆拿來寫字,剛剛下筆那個時候,那個漆量最重,然後再拉出來以後就細細的,那不就像蝌蚪了嗎?所以當時的那個古文,就是牆壁裡面藏的那個古文經,就是用這種蝌蚪文寫的。它是在竹片上面、竹簡上面,然後用細細的那個筆,那個不是毛筆,到底是什麼筆我們也不確定,總之它是沾油漆。沾油漆,油漆沾了以後,第一筆落下去的量最重,所以拉出來以後就變細了,最重那個就變成蝌蚪的頭,寫出來就變成這樣子,所以它跟當時經師們所保存的用隸書書寫的不同。隸書是漢代,秦漢以後,秦朝末年,到漢代以後才通行的這樣的文字。當時寫的,一個是今文經,一個叫古文經,一個是孔壁裡頭的古文。那這些都是我們後代人所模擬的這個蝌蚪文。這裡是《百體千字文》,這個是蝌蚪文,然後這個是龍文,還有一種叫鳥蟲書。這是古代文字,你們上文字學有沒有上到古文字學?中文系有一門是文字學,一門是古文字學。古文字學就是專門探討先秦,還有上古,現在出土挖掘出來一些最古老的文字。我們講的一般的文字學是許慎的《說文解字》,那個等於漢朝以後的小篆,漢以前先秦有大篆、有鐘鼎,再更早有甲骨文,更早,現在山東莒縣那邊又出土了號稱是中國文字的老祖宗,那些圖像的文字,介於圖像跟文字之間。

  底下是「府羅將相,路俠槐卿」。府就是宮廷,宮廷裡面,羅,羅就是網羅,羅致了將相,武將、文相,將是武的,相是文的,文武大臣。

  然後「路俠」,夾道而立。俠,這個俠通沒有人字邊的「夾」。夾道而立的是誰?槐卿,槐卿就是這些大臣。為什麼叫槐卿?因為這個槐,這個槐樹在古代是三公宰輔的象徵代表。三公,位居三公就是最高的官位。公侯伯子男,朝廷裡面就只有三個公,所以最大了,三公。

  那個卿是文官。文官夾道而立,這裡槐卿就是文官。這邊進一步再說明,為什麼跟槐樹有關?因為它周朝宮廷外面剛好種了三棵槐樹,這三位朝廷當中最大的大官,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在朝見天子的時候,是面向這三棵槐樹,各自對準一棵。後人就因此用三槐來比喻三公,就是周朝最高的三位大官,三槐就是三公。

  這是濟南千佛山的「唐槐」,唐朝就種了那一棵槐樹。這個圖片是我們去年去雪廬老人的故鄉,山東濟南拍紀錄片的時候,特別去千佛山,上面有興國禪寺,去那邊現場拍的。後面背著背包這一位頭髮白白的,就是雪公的媳婦,雪公老師的媳婦。這個槐樹,這裡面還有一個很特別,它是兩棵合起來,像媽媽抱著孩子,叫唐槐。槐樹的樹葉跟開花長得這個樣子,很有名。台灣這個樹並不普遍,但是在大陸很多。

  好,底下,「戶封八縣」,來念一下。

  學生:「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輦,驅轂振纓。」

  老師:這裡頭講的就是指那些大官,爵位高的功臣,他得到天子豐富的賞賜,每一戶、每一個人得到八個縣,八個縣那麼大的土地。一戶封八個縣。我們現在一戶一戶,這個戶它的本意是一扇門。單門叫做戶,兩個戶叫做門。你看門這個字,左邊跟右邊,其實各自就是一個戶,兩個戶相對,叫做門,兩扇門。這邊一戶就是一家。

  封建制度這個封,就是用土地、用官位爵位、用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所謂王族,古代那個帝王都生很多兒子,對不對?但是繼承帝位、繼承王位的只能有一個,那其他的兄弟怎麼辦?就分封諸侯。像周公就是這樣子,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周公是第四個。那麼多的兄弟就分封下去了,這樣子每一個諸侯都是有血緣關係,都是一個宗族,再怎麼樣外人來侵侮的時候,畢竟就是有血親。可是周朝延續了八百多年,由西周到了東周,變成春秋戰國了。演變到後來,雖然老祖宗都是文王、武王,可是到後來……像我們現在,上次我不是舉了一個例子,說我們《百家姓》,其實在前幾個朝代,在九百年前、一千年前,我們身上流的都是同樣的血液。可是這個家族綿延了八百年,那種實際上的血親的感覺已經很淡了,所以後來就是諸侯已經都不聽中央的使喚了。這個是歷史上很多的問題都是這樣子的。

  好,縣是當時的一個行政區域的劃分。以前就分成州、府、道。目前我們就是省,省底下分縣,再來分鄉鎮。

  「家給千兵」,就是每一戶人家給他一千個士兵。一千個士兵,讓他有一個可以管轄、可以自我防衛。「戶封八縣,家給千兵。」

  再來,「高冠陪輦,驅轂振纓」。就講到這個皇帝出巡的時候,這些戴著高高的官帽的這些官員們,都陪在皇帝的座車旁邊,陪輦,陪著皇帝的座車。輦是皇帝專用的叫做輦。

  「驅轂」,驅就是駕車。轂就是車輪,車輪叫做轂。

  振動帽帶,叫做「振纓」。以前的馬車那個輪子是用木頭做的,很硬。後來,到現代才有輪胎,裡面裝氣,比較軟,還有什麼避震器。以前那個馬車一走的話,震動得很厲害,搖晃得很厲害,所以一震動、一走,那個帽子的纓帶就跟著在一直搖動。

  我們透過這些古畫來想像一下,古代那個帝王出巡,那種高冠陪輦、驅轂振纓的一個景象。放大以後會看得更仔細,這是古代這個皇帝就坐在這裡面,那些大官就這樣四周保護。

  好,接下來,「世祿侈富」,念一下。

  學生:「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

  老師:ㄔㄜ還是ㄐㄩ?課本寫注音念ㄔㄜ,螢幕上面寫ㄐㄩ。ㄔㄜ是語音,ㄐㄩ是讀音。語音、讀音各位一定會有一點困惑,什麼叫語音?什麼叫讀音?語就是口語,讀就是讀書。這個在我們國語裡頭有分語音、讀音的字,比例上不多。像白居易,還有呢?念成什麼?白ㄅㄛˊ居易,是不是?白ㄅㄛˊ日依山盡,白ㄅㄞˊ日依山盡,ㄅㄛˊ跟ㄅㄞˊ。還有這個車念ㄐㄩ。其他的有念文讀跟白話的字並不多。可是在閩南語裡面就分得很清楚了,閩南語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你們在座有些會念的你就知道,你念電話號碼的時候,你不能用白話,你一定要用讀音,譬如說O九三七,怎麼念?khòng-kiú-sam-tshit,有一點像廣東話,khòng-kiú-sam-tshit。那你如果念白話,lng-káu-sann-tshit,七是一樣。那白話,三的白話是sann,sann,鼻音,讀音是sam,sam,要收m。九呢?白話是káu,讀音是kiú。所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念白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讀音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你會發覺,日語裡頭比較接近白話。ご,你可以念一下那個日語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嗎?等一下,麥克風到了,再念一遍,念慢一點,大聲一點。

  學生:いち、に、さん、し、ご、ろく、しち、はち、きゅう、じゅう。

  老師:好,聽到了嗎?いち,いち這個比較偏讀音,它把我們那個讀音入聲收t尾的,如果照音標標,就相當於英文的it,it is什麼什麼那個it,IT,那我們不要再送氣出來就是i。但是日語它是在唐朝的時候,遣唐使來中國,然後學習中國的發音,透過反切,把它帶回去,創造了、發明了日語的五十音。那個いち就是收t尾,然後它不是送氣音,他把它再發出聲音ichi,就變成いち,本來it,變成いち。如果是國家的國,國家的國,kok,我們是kok,kok,國,就結束了;它こく,收k尾的就加一個く音,こく。那收p尾的就ぷ。就是加上那個有聲音的韻母,叫いち,他說i,いち就是it,いく,或者いぷ,就這樣子。一(いちichi);二(にni),二就是にni;三,就比較接讀音了,就是さんsang,四;四し就跟那個它白話一樣;五ご,都一樣;ろく,ろく就是六,ろく它也是收k尾;七,七是一樣對不對?はち,はち就是八,は,它那個はひふへほ,就是ばびぶべぼ,我們不是有輕唇跟重唇嗎?日語沒有b,它直接用h,就ha,其實就是ba的意思,就是古代ba這個音。九,きゅう,它送氣了,我們是九,它是九きゅうkyuu;十,じゅうjyuu,jyuu就是十。所以有一些都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就是那個聲音、聲韻演變的一些痕跡,傳到日語去就變成這樣子,可以跟閩南語有一個對應。在廣東話,廣東方言客語裡頭,有很多,你收m的,都很清楚。現在國語裡面沒有收m的,全部都收n了。所以這個車ㄔㄜ跟車ㄐㄩ,你要念ㄐㄩ就是讀音,念ㄔㄜ就是語音、就是白話。

  附帶的講到一則,《論語》裡面:「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註解上面都在寫,「雅,正也」,雅言就是正言。正言又是什麼?是念得比較文雅一點的。孔子只要讀《詩》,誦《詩》讀《書》,《書經》,《詩經》、《書經》,還有執禮的時候。這個要寫下來,大家印象會比較深刻。

  以前在看這一章的註解的時候,還真是看不懂。它是註解的雅,正也。後來我從閩南語裡面的文白,我得到啟發,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雅言就是讀音,相對的叫語音。譬如說你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對不對?念那個「白日依山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我們一般讀唐詩都用讀音,就是讀書音,台灣在民間漢學是很注重這個的。台灣以前也有蒙學,小孩子也是讀這個《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讀這個《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都要用讀音,不能用白話。我們還是舉剛才那個白日依山盡,白日念讀音就是白日,依山盡。你如果念白話,白就念白,白日依山盡,依山,山,山就是白話,山。白日依山盡,黃河,黃河入海流。你如果念白話,變成黃河入海流,黃河,黃色的,黃河入海流,黃河入海流。哪一個比較雅一點?欲窮千里目,欲,你又沒辦法了,沒辦法念白話了。窮呢,窮呢?白話怎麼講?窮,那怎麼翻?欲窮。欲窮千里目,千里目,白話怎麼講?千里目,目睭,千里目,一千、兩千,千里目,欲窮千里目,欲窮千里目。那怎麼聽?很奇怪。更上一層樓,更上,上,上,白話怎麼講?面頂那是頂,一層樓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那個白話有時候就很不雅觀。上面、下面,以上,下面要講的是什麼?好像各位他們現在有在上那個內典講座,以前我有在蓮社幫忙翻譯。翻譯的時候,我是幫一位簡老師翻譯,簡老師之前是幫雪公翻譯。他說,雪公他雖然不會講台語,但是他也聽懂了。他說,上面怎樣下面怎樣。那我們以前不會翻的人,下面,下面怎麼講,下跤,那就很難聽了。下面我們再來講什麼,下面我們再來講什麼,以下,下面下面,下面是讀音,就比較文雅。下跤就很難聽了,下跤是腳底下,腳底下。

  所以這一個子所雅言,孔子什麼時候他要用讀音來念呢?讀《詩》的時候,讀《書》的時候,還有執禮。執禮是什麼意思?執就是執掌,掌管禮儀。我們現在每一種典禮、每一個大會都有一個靈魂人物,叫做什麼?司儀。執禮對過來就是司儀。你如果用國語聽,國語的典禮大概聽不出什麼差別。用台語的,尤其民間的祭典、喪禮,或者是重要的那個,像祭孔,如果是用台語念的話,那個司儀用台語念,向至聖先師行三鞠躬禮,怎麼講?台語怎麼講?三鞠躬禮,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三鞠躬。那你用台語用白話怎麼講?拜一遍、拜兩遍、拜三遍。那不是很奇怪嗎?然後,主祭者就位。告別式,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主祭者就位,主祭者你還是要用讀音這樣,主祭者。主祭那個人站好,那不是鬧笑話了?重要典禮,你在鬧笑話的時候就不莊重。所以孔子什麼時候用讀音?念《詩》、念《書》,念《詩經》、讀《詩經》、讀《書經》,還有當司儀的時候,皆雅言也,都是用讀音,這不就解決問題了。

  那什麼叫正?正言,正到底長得怎麼樣?那是因為現在國語分讀音、語音的字不多了。閩南語裡面分得很清楚。譬如我舉個例子,梨山,台灣的梨山,我們一般怎麼講?就是梨山。那你如果把它變成白話,梨子的梨白話怎麼講?梨仔,山,那就是梨仔山。那阿里山呢?叫阿里山。所以那個山,有suann跟san兩個音,你要念在文字裡頭,依山盡,你就要念山,不能依山。好,現在我要去梨山採梨子,你要怎麼講?我要去梨山採梨子。採梨仔就一定用白話講,對不對?你不能說採梨子。我要去梨山採梨仔,那就是很道地的台語。那你如果照字句,照字面上,去梨仔山採梨子,那就顛倒了,聽不懂你在講什麼了。所以在台語、閩南語,閩南就是福建,閩南語是唐代的官話。唐代的官話跟現在閩南語,大概相似度有百分之七八十,我不敢說百分之百完全一樣。我們現在讀唐詩,你如果用閩南語念,那個韻腳的協韻的問題就可以克服了。譬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兒跟啼怎麼會協韻?用閩南語念就沒問題了,兒,啼,都OK了,都是一韻。類似這樣的例子還不少。所以雅言就是讀音,就這麼簡單而已。

  那剛才這個ㄔㄜ、ㄐㄩ,你如果想念標準一點,你就念ㄐㄩ吧。閩南語不是車馬炮,車馬炮還是車馬炮?車馬炮,車ㄐㄩ。

  好,繼續看這裡,「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

  「世祿」就是世世代代所享有的俸祿。以前官位很多都是世襲。世襲的意思就是父親去世了,兒子繼承,代代相承,那個俸祿就是這樣代代傳下來。

  「侈富」,奢侈豪華又富裕。我們把這個侈解釋為奢侈。奢侈現在是一種貶義詞,太浮華,但是就原來的本義,那個侈就是多,你看人很多就是侈。財富很多,就是財富很多的意思。做官,當然他官位大俸祿高,他的享受就比較多,因為他福報,這講因果,他能夠做官也是他過去有這樣的一個因緣果報。所以我們現在先撇開,我們現在講奢侈。奢侈是一回事,奢侈是他個人的修養好不好的問題。有人做官,財富很多,可是生活還是很簡樸,像范仲淹,他可以把他的財富用來做別的用途,來救濟貧窮,對不對?所以財富多並不是罪惡,不用反商,我們也需要很多大護法。像我們當老師的,薪水就那麼固定,你一下子要捐出百萬千萬,一出手就是億來億去的,我們做不到,就是要靠這些大護法。所以這裡面講那個奢侈,不要把它想成過度的那種負面的那個形象。

  「車駕肥輕」,就是駕駛車輛的馬匹又肥又壯。那個輕,肥輕是指肥馬輕裘的簡稱,也是《論語》裡面孔子說:「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乘肥馬,衣,當作動詞,就是穿,穿那個很輕的皮裘,就不是重重的那些棉絮的,或者是一些布,布很厚就要很重。像現在蓋的棉被愈來愈輕,對不對?早期,我們小時候那個棉被蓋在身上,好像壓了很重的重量,那個棉被有十二斤的,十二台斤的、十五台斤的,好厚,好厚的壓在身上,重重的,覺得這樣才暖。所以我的長輩、我的父親,父親以上的,他們蓋我們後來那個很輕輕的,他覺得很不習慣,雖然已經很暖了,可是他覺得怎麼好像沒有蓋被子的感覺。輕裘也是很高級的皮。所以這些大官他對國家有貢獻,這些大臣,他們子孫們享受著世世代代優厚的俸祿,過著富裕的生活,穿著輕暖的皮衣,駕著肥壯的馬車。

  還有「策功茂實,勒碑刻銘」。講到這邊你就要了解《千字文》它是一千個現成的字,讓你去把它拼湊成一個有條理的文章,所以周興嗣這位先生已經很認真的在處理這個問題。他不得已,他只能把它處理成一個描寫現實社會、現實生活的一些文字,而不是說是在鼓吹這些浮華奢侈的生活,不要誤解。因為網路上有一些有關《千字文》的解說,常常就會引導成這個方向,就說這個段落是在描寫那些高官們的一些奢侈浮華糜爛的生活、萎靡的生活。有時候我們看這些註解,自己要怎麼取捨。

  策功茂實就是說,這些大臣們他獻出一些謀略、策略,使得國家能夠興旺,國家能夠富強,所以他功勞很大很多。策功茂實,實就是確實,很眾多就是茂。

  所以就給他勒碑,給他刻銘,在石碑上雕刻著讚美的文章。功臣,以前那個大官,漢朝的時候還有一個麒麟閣,你立了戰功,就把你的畫像,畫在麒麟閣上面,這是一種方式。另外還有刻碑,立碑可以傳得更久。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古代的碑,它有不同的這些功能、那個作用,其中一項就是給這個大官,留下他的美名。像我們現在台灣廟裡面也有一些碑,或者是一些建築。像日據時代有一些水利工程,完成了以後就立一個碑文,記載某某人對這個地方建設的一個功勞,刻碑。

  我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現在保存下來,叫《郭公廟碑銘》。這個碑撰寫的,這個文章所寫的,文章的作者是顏真卿,書法也是顏真卿,然後碑額,上面有碑額,是唐代宗李豫用隸書題的碑額,大概就皇帝親自題額。額就是這個標題,郭公什麼什麼什麼碑銘等等這些。裡面所敘述的主角、主人翁是誰?郭子儀的父親郭敬。郭子儀大家比較熟吧?唐朝的名將,他的父親,這些名將,子女成大功立大業以後,要感念他的父親、感念他的祖先,所以為他的父親立了這個碑。「有唐故中大夫使持節壽州諸軍事壽州刺史上柱國贈太保」,這是他的官位,官名好長。郭公廟碑銘,還有序。御題額,就是皇帝題額。然後底下是「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這是顏真卿的官名,「撰并書」,撰就是寫這篇文章,書就是書法。然後刻碑的人是另有其人,那是石匠的,一般那個就不會把名字保存下來。以前這些刻碑的很多就是刻墓碑,刻墓碑,墓碑,刻石碑,都是同樣的一個。所謂魏碑,現在看的書法魏碑,很多都是當時的那些墓碑、墓誌銘,保存下來,就是沒有墓碑。

  好,繼續看。因為這一章裡面講的很多都是歷史的故事還有成語,講這些故事,你如果要講得精彩的話,就是每一個故事要講得很詳細,可是這樣的話就講不完。像這裡面講到,講到姜太公、講到伊尹,後面還有講到很多這些歷史名人。而且你看我的口才很笨拙,我講故事鐵定很不生動,只講得大家會昏昏欲睡而已,我們只能簡要的把一些重點講一下而已。

  來,「磻溪伊尹」,我們念一下。

  學生:「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

  老師:磻溪是一個人,伊尹是一個人。伊尹大家都聽過,那磻溪講的是姜太公,它是由地名,藉著地名來指稱姜太公。跟那個伊尹直接用本名,在文學上面叫做筆法不太一樣。你們如果後面有上到修辭學,還沒吧?現在有詞彙學。所以文字這個形音義這樣衍生出去的,現在愈分愈細了。字形方面就是文字學,文字再細分還有古文字。然後字音,字音有聲韻學,再來有語音學、語義學,語義學那是形音義的義,訓詁,訓詁還有語義學。繼續分下去,有詞彙學,還有呢?文法,修辭學,愈分愈細。修辭學裡面有一個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用局部、用部分來代替整體。

  像我們佛教的一些祖師大德,我們現在常常誤以為那個就是他的本名,其實不是,那是地名。曹州,曹州,我們講到六祖惠能,曹溪,不是曹州,曹溪,曹溪祖庭,那就是惠能當時的那個所在地。民國初年有一個學者叫做陳垣,垣就是城垣的垣,他因為是在廣東的新會,新舊的新,會議的會,後來我們台灣常常稱呼他叫陳新會。陳新會就是陳垣,在那個文獻典籍整理上貢獻很大。後來漸漸我們年輕一輩的研究生就搞不清楚了,以為陳新會就是姓陳名新會,搞錯了。

  所以這個磻溪,就是因為姜太公他在磻溪那個地方釣魚,所以一看到磻溪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姜太公,就不會以為說磻溪是姜太公的名字,不是這個意思。磻溪在陝西省渭水河邊的一個潭,一個溪潭。相傳姜太公,就是姜子牙,或者姜尚,在這個地方釣魚,他的魚鉤離水三寸,願者上鉤,不願者回頭。這個我們俗語都這麼講。周文王在這個地方跟姜尚姜太公碰面了、會面了,這個時候姜子牙幾歲?八十三歲了,已經八十三歲了。八十三歲才發揮到他的長才。所以人生你看,像這個情況,到八十三歲才遇到文王,才可以發揮他的長才。所以周文王在這個地方遇到姜子牙,尊他為太公,太公望。他原文「吾太公望子久矣」,我渴望、嚮往,我希望能夠得到你的輔佐,我這樣內心的渴望和期待已經好久好久了。所以叫做太公望,是這樣來的。於是把他立為國師,然後姜太公就幫文王制定了「修德以傾商政」的戰略,先後四十多國歸順了周,周朝,後來輔佐周武王伐紂,商朝就滅除了,滅亡了。

  我們再詳細看一下姜太公的故事。因為現在對古代的一些,尤其是商朝以前那些古人,有一些民間的封神演義,就把他改寫得非常的傳奇,富有那個神話的色彩,包括這個姜太公跟文王的故事,後面有一些有記載到。它說這個姜太公呂尚,他曾經也做過官,做過商朝的官,但是得不到殷商諸侯的賞識,於是就退隱到渭水旁邊去釣魚,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遇見賞識的明主。

  傳說姜子牙用直線,沒有彎折的金屬絲在那邊釣魚。我們現在釣魚鉤不是彎彎的嗎?還有一個分岔的那個叫做倒刺、倒掛刺。結果三個月以後,周文王出巡到渭水旁邊的時候就發現姜子牙了。文王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看到姜子牙在那邊釣魚,魚鉤是直的,很好奇,就問他說:一般人釣魚魚鉤都是彎的,為什麼你用的魚鉤是直的?姜子牙呂尚就回答說:我的魚鉤是讓牠自動來上鉤的,願意上鉤的就自己上鉤,我不必用彎鉤去鉤住魚,願者就來,不願的人就隨便他吧。其實你那個釣魚不必用釣鉤,你只要用一個東西,那個魚如果貪吃,牠緊咬不放,牠就被釣起來了;牠要命的話就鬆口,牠命就撿回來了。這個他是別有所指。周文王一聽,有智慧的人一聽,馬上就有所領悟,這位賢者他實在求才若渴,於是說:紂王無道,民不聊生,希望先生能夠擔任我的老師,來振興世道,可以嗎?姜子牙就答應了。於是,底下這個就是民間的神話傳說。周文王請呂尚上車,屏退拉車手,親自將呂尚請回都城。有另外一個說法,說這是姜子牙自己要求的,說你如果有誠意的話,你親自來當車夫,你幫我拉。周文王就拉拉拉,拉到一半他說,我已經有一點力不從心了。姜子牙說,你再努力拉拉看吧。於是就拼命再拉拉拉拉,終於拉到八百零八步。姜子牙就跟他說:好,你以後的周朝的國祚,國家的歲數,大約八百年。周文王說:那我再拉好了。後面拉的就不算了,第一次的才算。另外還有一個說法,還說他可以傳了幾個皇帝,當然這個都是稗官野史,為了增加歷史故事的趣味性、可讀性,就會有一些神奇的傳說給附會上去了,我們聽聽就可以了。所以後來民間就一直在流傳這樣子,有一句歇後語叫做「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還有不願者回頭。大概就是根據這樣的一個傳說。

  後來周文王過世,姜子牙就輔佐周武王,武王伐紂,就統一了天下。周朝的國運就是八百多年,但是也分成西周、東周,到了東周就變成春秋戰國了,諸侯各據一方。雖然有延續了八百年,可是後面的春秋戰國,就已經中央就沒有辦法管轄了。

  這個古畫,上面描寫的,姜太公在釣魚,右邊這個就是文王。

  所以他講到磻溪,磻溪就是剛才說的姜太公。磻溪是一個人,伊尹又是另外一個人。伊尹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紂也好、桀也好,都是那個朝代的(最後一個帝王)。商朝,商朝最後一個帝王是什麼王?紂王;夏朝最後一個帝王就是夏桀,都是暴虐無能的一個帝王,所以才會有引起革命。

  「佐時」,輔佐,輔佐當時,當朝。「阿衡」,阿衡是商朝的宰相就叫做阿衡;它不叫宰相,就叫阿衡。就是從字面上的字義來看,阿就是倚靠,衡就是治理國家、治平天下。所以商湯倚賴伊尹能夠治理國家、能夠平定天下。倚賴誰?就倚賴宰相,所以宰相就叫做阿衡。

  我們再來看看伊尹的故事,這更傳奇。這個伊尹聽說出生在一個國家,叫有莘國空桑澗。還有一個傳說更神奇,說一個嬰兒就在桑樹底下在哇哇哇叫,就被撿到了,不曉得誰生了以後不養,棄嬰,所以伊尹是一個棄嬰。然後就被這個母親撿到,這個母親還不是親生的,母親住在伊水旁邊,以伊為氏。伊尹是中國商朝初年著名的丞相、政治家,而且是中國廚師的老祖宗,這個大概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每一個行業都會拜他們的始祖,這個行業的始祖,理髮的、屠宰業,做生意當然是陶朱公范蠡對不對。廚師,名廚,他們的第一個老祖宗竟然是伊尹。怎麼來的?這個伊尹他本來就是,有莘國的一個公主,公主要陪嫁到商湯那裡去,陪嫁當然除了那些金銀珠寶以外,還要有一些奴隸,男的女的,跟著陪嫁過去。伊尹當時他本身就讀了書,有很多的才華,雖然他的行業是廚師,可是他還是讀過很多聖賢書的。他希望有個機會能夠到成湯那個地方去發揮,發揮一下他的才能,於是他也自願跟著公主陪嫁到商湯那裡去。去了以後當然就當廚師,當廚師,他做的菜很好吃。然後他有很遠大的抱負,就藉這個機會,他做的菜特別好吃,成湯商湯就召見他,他就有機會在成湯面前,就跟他舒展他的抱負,他分析天下的形勢,就像劉備跟諸葛亮一樣。這樣一分析下來,這個成湯就非常的欣賞他的才華,於是直接就提拔他做宰相。這個落差也太大了,馬上就翻身了,從廚師一下變成宰相。所以一旦有機會讓他展露長才,擔任丞相,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得商朝初年經濟繁榮、政治清明。

  所以你看看,你只要能夠讀聖賢書,讀通了,你賴以謀生的是什麼行業,那就不重要了。學佛也一樣,我們信眾裡頭各行各業都有,沒有規定誰一定要念中文系吧?雖然你們現在念的都是中文系的課程,可是你們原來好像沒有一個是真正念中文系的,那有關係嗎?沒有關係。就算念中文系的,念了四年出來,也未必比你們收穫還大。但是也不能因為這樣就驕傲,總之,人總是要謙虛,因為學無止境。只有說你學了以後,能不能發揮它的作用,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誰先誰後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能不能把它學以致用。

  伊尹還有一個故事,他輔佐了很多的帝王,其中有一位叫太甲,這位太甲昏庸無能,所以伊尹就先把太甲流放到河北,當時叫做桐這個地方。當然也給他建一個宮殿,畢竟人家也是皇位繼承人,讓他在那裡住了三年,讓他好好反省。伊尹在這三年就代行攝政,來管理國家。直到太甲有懺悔了,覺得可以接王位了,他就把他迎回來。所以他也不是篡位,他要是篡位的話就一直做下去就好了,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孩子。所以伊尹很賢能,沒有私心,他這樣做是權宜之計。所以後來太甲變成了一位明君。

  所以他經歷了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商朝的帝王你一看就知道,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照這樣排的。這樣取名字也很好取,不用再傷腦筋,再來講筆畫。所以五代,經歷過五代,五個皇帝,五個帝王,五十幾年,為商朝立下了偉大的汗馬功勞。所以在沃丁八年,在西元前一五四九年,伊尹病逝了,一百歲。當時的帝王是沃丁,以天子之禮,把伊尹安葬在商湯的陵寢旁,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可見伊尹在他們的心目中多麼的了不起。

  這個就聯想到這次我們去年到山東濟南,去為了拍雪公往生三十週年的紀錄片,然後去拜訪雪公當年的足跡。他在濟南出生,然後後來到莒縣監獄任職,他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老師,就是莊太史。莊陔蘭莊太史。這一位莊太史,他是先讓孔府聘為孔德成先生的老師,就聘請莊陔蘭先生。他是他們莊家傳了幾代以後的第一個進士,同時是清朝最後一批進士當中的一位,叫莊陔蘭,陔就是項羽陔下那個陔,蘭就是蘭花的蘭。他在被聘到孔府裡面當老師的時候,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說,你請我來,我沒有說要走,你不能叫我走。其中一個條件是這樣的,很特別。你請我來,可是你不能想要我走的時候就叫我走,叫我走是要我自己想要走的時候才能走。他非常有學問,書法也很好。再來,他不支薪水,你只要給我吃給我住,我不領薪水。就這樣開了幾個條件,他就答應了。結果後來,這個莊陔蘭先生去世以後,唯一在現在曲阜孔林。曲阜有三孔,孔宅、孔廟、孔林,林就是樹林的林。孔林就是孔子歷代子孫埋葬的地方。唯一埋葬不姓孔的就是莊先生,就能夠埋在孔林裡面,這很特別,可見他對孔家的貢獻有多麼大。

  好,接下來我們看「奄宅曲阜,微旦孰營」。這剛剛念過了嗎?還沒,好,來念一下,奄宅。

  學生:「奄宅曲阜,微旦孰營。」

  老師:這個奄是古時候的國名,就是曲阜這個地方,山東曲阜,孔子的故鄉。這個曲阜稱為奄宅,這個宅就是居宅、住宅。曲阜大家應該都知道,有沒有去過?有的人就去過,去看過了。山東省叫做曲阜市,商朝的時候是奄國的國都,周朝是魯國的國都。齊國、魯國,魯國就在曲阜,齊國就在現在濟南那裡。曲阜靠南一點,濟南在靠北一點。所以齊國、魯國。這個曲阜是春秋末期孔子的故鄉。周朝建立以後,就把周公封在魯這個地方。如果不是周公的話,微旦,微就是沒有,旦就是周公,周公名字叫旦,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輔佐成王,制禮作樂,使天下大治。所以周公就被尊為儒學的始祖。我們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周公就是集這個大成。然後孔子再繼承周公,所以孔子才說:「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上次講過,孔子就以周公為榜樣、典範。

  「微旦孰營」,沒有這個周公,還有誰有辦法來經營建設,讓周朝能夠奠立八百年的輝煌的歷史?這個部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我們明天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