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3集

  老師:好,蔡老師、諸位師長、諸位同學,大家早。我們今天進入千字文的下一個段落,是第四章。那我們還是一樣,開始先從開頭第一章,我們把它複習念誦一遍。如果已經可以背誦的,你就不用看內容,直接來背誦試看看。來,開始,千字文:

  學生:「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崑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薑。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景行維賢,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老師:好,上次剛好講到這裡,接下來是進入第四章。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三章,第一章是總論三才的部分,從「天地玄黃」到「詩讚羔羊」,押的是下平聲第七個陽韻。第二章是綱常五倫,從君臣、父子這兩倫先談起,從「景行維賢」到「去而益詠」,押的是敬韻。第三章一樣是綱常五倫,談的是夫婦、兄弟、朋友這三倫,從「樂殊貴賤」到剛才念的「好爵自縻」,押的是上平聲第四個支韻。今天要進入第四章,就是治平天下的部分,治國平天下,從「都邑華夏」到「巖岫杳冥」,押的是下平聲第八庚韻。

  上面所列的這個韻目,跟各位的廣韻那個不一樣,這是平水韻,是《詩韻集成》上面的韻部,不是廣韻的韻部。整個科判表大家參考一下,目前進入我們所謂的正宗分的第二個,治平天下,剛好是《千字文》的中間的部分。這一段最長,而且講的都是一些歷史的典故,歷史的故事。那我們就正式進入今天的進度,來,我們先把這兩句念三遍,「都邑華夏」。

  學生:「都邑華夏,東西二京。」。

  老師:好,這個「都邑」就是,古時候天子所住的地方,就是京都、首都;諸侯所住的地方叫做邑,合起來就稱為都邑,就像現在國家首都跟各省有省會一樣。

  「都邑華夏」,「華夏」就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中華,中國。上次有說過,在陝西師大參加一個學術討論會,有一位專門研究花卉的,一般我們不是講中國是龍的傳人、是龍的民族,經過他研究的結論,他說中國是花的民族。因為華就是花,華夏,《華嚴經》那個華,《妙法蓮華經》,那個華就是花。講的還滿有一點道理的,各位參考。我們是中華民族,大家都可以從不同的傳統的花卉裡頭去欣賞每一種花它的精神。

  「都邑華夏」,中國自古以來的國都所在,通常不是東京就是西京,就是這兩個,東西兩京,「東西二京」。東京,或者一般古時候就稱為東都,東都就是洛陽,號稱為九朝的古都,曾經有九個朝代在洛陽定都,它是從西周開始就已經建置了,這個叫東都;西都,西京就是長安,有十一個朝代在這個地方建都,是從西漢開始建都。

  剛剛這個大意,就是中國的國都有兩處,一個是在河南洛陽的東京,或者叫東都,另一個是在陝西長安的西京。所以東京洛陽、西京長安,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華麗、最華美莊嚴的兩個都城。底下繼續就它的地理位置,有什麼樣的特色,來進一步說明。來,我們一樣念三遍,「背邙面洛」。

  學生:「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宮殿盤鬱,樓觀飛驚。」。

  老師:所謂的「背邙面洛」,指的就是東都洛陽,它的背部靠著北邙山,那一座山叫做北邙山,簡稱叫邙,南邊靠近洛水,這是洛陽的地理位置。那西京長安呢?它是左邊接近渭河,右邊是涇水。所以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涇渭分明。背部靠著北邙山,北邙山在河南洛陽縣,現在的洛陽縣北。洛就是洛水。

  「浮渭據涇」,就是從高處往下看下來,長安就像漂浮在渭河之上,所以叫做浮渭。這是一種文學上的形容詞,實際上它是環繞著。但是那個渭河,古人常常就可以把普通的事物透過文字、文學給它美化,然後讓我們讀起來就感覺有那麼一點意象。「浮渭」,漂浮在渭河之上。「據涇」,就是盤踞在涇河旁邊。涇水、渭水,這兩條河,涇渭。

  接著,「宮殿盤鬱,樓觀飛驚」,講的是它的硬體建築。「宮殿」就是帝王居住的寶殿,還有跟群臣討論朝政的大廳,大廳堂,宮殿。「盤鬱」,這個盤就是盤旋曲折,形容它那個建築的設計,有各種線條,是曲折;「鬱」就是很茂盛、很壯麗。宮殿盤旋曲折,很雄偉、很壯麗。「樓觀」,樓指的是最高的宮殿建築。兩層以上的房子,我們就稱它為樓。古代因為都是木造,或者是石頭堆疊的,所以那個樓層、樓閣,兩層、三層就算很高了。那個塔就更特別,它是按照力學原理,古代老祖宗用先民的智慧,用他們經驗判斷,怎麼樣建造那個結構最穩定。所以兩層以上的就稱為樓。「觀」就是宮廷外面兩邊的,比較細、比較高的建築,用來張貼朝廷的公告,那個叫做觀。後來引申為道觀,那另外是道觀的意思。兩個觀中間的缺口就叫做「闕」,所以闕它就是缺的意思,宮闕宮闕。我們現在看到宮闕就聯想到整個宮殿,那詳細的每一個字的本義就是不太一樣。所以兩觀中間那個缺口叫做闕,可以通往皇宮的正門。

  「飛驚」,這個樓觀的建築很高,宮殿高聳入雲,讓人看了很驚奇、很讚歎。看了一下,這樣的一個美麗的建築,這麼莊嚴的這樣的一個宮殿,它的工程建築的時候,怎麼樣的用心設計,施工又是多麼的細緻巧妙,非常的令人驚訝、讚歎。

  我們現在就透過一些圖片來看看它所描述的這兩座宮殿,這個古都。左邊是,看起來就是比較像古代傳統的建築。右邊是現在已經經過歷史各種洗禮,然後加上現代的一些裝飾,就是長安城。長安城現在叫西安。西安這個名稱是從明朝開始才改成叫做西安,那是因為元代曾在這個地方設了一個安西府,到了明朝,就乾脆把它改成叫做西安了。最近聽說西安人有意思要把它重新恢復叫做長安,然後透過民意調查,好像也有過半數的人贊成要恢復叫長安城。未來是不是會改成長安,我們就拭目以待。

  在西安,有很多很有名的古蹟,大概震驚中外的就是這個秦始皇的兵馬俑。各位有沒有親自到現場看過?很壯觀,我去看過一次。這些地下的部隊,這是古代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就是認為,死了以後也要有陪葬的,要有陪葬的各種東西。那秦始皇他的野心很大,上次說過了,他希望他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能夠當皇帝,所以自己是第一位,叫做始,開始,始皇。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只傳了兩代就完了,短短十五年。所以他從他活著的時候就在規畫,他將來死了以後,他的墳墓要怎麼樣的來設計,要有什麼樣的陪葬品。所以這些兵馬俑都是在他當年就已經規畫好了,現在開挖出來的還只是局部少部分而已,還有很大面積都還沒有開發出來。

  另外還有一個跟我們佛教有關係的,叫大雁塔,這是在唐朝永徽三年,西元六百五十二年所建的。大家都知道,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取回中國的經典很多很多,當時就是建了這個大雁塔來保存這些經典。然後塔下有個碑,就是唐太宗所寫的,叫做《雁塔聖教序》,就是《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親自撰寫的文字,然後書法就是由當時的大書法家褚遂良他所寫的,然後刻了碑。我們現在看到褚遂良,現在在台灣學楷書的,也是必學的一種字體。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再來還有虞世南,這幾家都是學楷書,可以挑選其中一家。如果可以每一家都學過,那就融合起來,就形成自己的特殊風格,這樣子也是很好的一個方法。所以它的全名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親自所作的,「蓋聞二儀有象」等等等以下,就這樣。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是《集字聖教序》,就是內容文字是一樣的,可是集的是王羲之的,那叫《集字聖教序》。

  好,再來看一下洛陽,洛陽我還沒有去,這個在河南。這裡頭,這些古城、古都都有保存下來。剛才講到樓觀,這個是樓,樓閣、樓觀。這是洛陽的一個麗景門。各位看現在這些大陸的景點,很多它一個字體,你可以第一眼就判斷這是古蹟還是現代的。像這幾個字,這樣看起來,你應該可以一眼就看出來,這是現代還是古代的?這個都是電腦字,這個電腦字就是模仿顏體,顏真卿的顏體。我們現在word裡面不是有很多顏楷、歐楷,那個都是電腦製造。電腦字它就少了那麼一點生命力,電腦字可以處理得大小很均勻,可是有時候你看起來就是硬邦邦的,跟以前那個印刷字一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由左到右跟由右到左的問題,古代的中國橫寫都是從右到左。

  另外還有一個跟佛教有關的叫做白馬寺,它在河南省洛陽的舊城東二十一公里那個地方,正是我們剛剛講的,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北邙山。這座白馬寺就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相當於公元六十八年,這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這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洛陽白馬寺。所以佛教到底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當然歷史事件的發生,絕對不是一夜之間。像現在交通這麼發達,你說這個東西從美國運來台灣,你可以確定他幾年幾月幾日幾點幾分的飛機到。古代交通不便,尤其佛教、宗教這個流傳是漸漸的漸漸的,一開始大家沒有注意到,可是西域的僧人、印度的僧人就已經來到中國了,漸漸的人數愈來愈多、愈來愈多,才引起注意。所以現在考證起來,應該從秦朝就有了,甚至周朝就有傳說,聽到、聽說,中國這邊就聽說西方有個什麼什麼,後來考證發覺這講的就是佛教。所以歷史上確切講到、明白記載,那個都已經形成到相當的氣候了,正式的記載講的就是這個白馬寺。

  好,介紹完長安跟洛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他講的這些,剛才是宮殿的外部,現在來講內部的設施、細節的部分。我們一樣,一起再念一下,「圖寫禽獸」。

  學生:「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傍啓,甲帳對楹。」

  老師:這個「圖寫禽獸」,圖寫就是描繪,在這個宮殿的牆壁上,都描繪了很多的這一些飛禽走獸。飛禽,天上飛的鳥類總稱為禽。陸地上爬的,四隻腳、全身有毛的這些脊椎動物,我們就稱牠為獸。有禽有獸,飛禽走獸。還有另外「仙靈」,神仙。

  在這個宮殿上面通常都會畫,畫什麼?畫鳳、凰、龍、麒麟等等這些吉祥的動物,飛禽走獸。除了這些禽跟獸以外,還有傳說中的一些人物,神仙、歷史人物,都會在宮殿裡面有這些彩繪。除了宮殿之外,一般的寺廟也是這樣子。寺廟裡面常常都會畫什麼?二十四孝、地獄變相圖,還有這些神仙的故事,大禹治水等等這些,都會在廟宇裡面的牆壁上會有這種彩繪。這個也變成一個專門的藝術,也有人專門研究這個部分,廟宇裡面的這些彩畫。

  底下是「丙舍傍啓,甲帳對楹」。「丙舍」是宮廷裡面第三等的房舍。甲、乙、丙、丁,甲乙丙丁這個天干,還有子丑寅卯這個地支,通常我們都會用天干甲乙丙丁來排等第,甲等的、乙等的、丙等、丁等,等等這些。所以這邊講的丙舍是宮廷裡面第三等的房舍,就是正室兩旁的別室,後來叫做偏殿、配殿。

  孔廟也有,中間是大成殿,左右各有廊廡,就是配享的歷代的賢哲。古代讀書人,自從有孔廟這個建築以後,歷代都祭孔。從漢朝以後,很多儒家重要的這些學者,都被奉祀在孔廟裡面,叫做配享。所以古代的讀書人,尤其儒家的這些讀書人,他們有一個很大的願望,如果他去世以後,能夠被朝廷入祀到孔廟裡面,那應該是他這一輩子最大的榮譽。所以古代的讀書人做了官,學而優則仕,做官以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這一生學術的成就、對國家的貢獻,能夠達到入祀孔廟的標準。可是很嚴,各位有機會去孔廟參觀,看一看東廡、西廡,看看那些名字,你就知道,歷史上那麼多儒家的這些學者,能夠入祀孔廟的畢竟不多,像朱熹一定有,再其他的,王陽明等等這些都有。

  「傍啟」就是從兩旁開始依次排列。這個傍,這個人字邊也可以念ㄅㄤˋ,可以念ㄆㄤˊ,念ㄆㄤˊ的時候就跟沒有人字邊的「旁」、旁邊的旁相通。傍啟,就是從兩邊開始依次排列起來。「甲帳」是用來供神的最華麗的這些帷帳、帳幕,就稱為甲帳。「對楹」,就是對著那個楹柱。「楹」,你看它是木字邊,我們去看有歷史的建築的這些宮殿和廟宇,它裡面的柱子都是這麼粗的木頭,所以叫做楹,楹柱。那上面都會刻一些對聯,我們就稱為楹聯。這些楹聯也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有人專門研究各地寺廟裡面的楹聯。上了百年以上歷史的這些楹聯,當時都是請最有名的、最有學問的這些學者來作,作這個對聯,然後請最有名的書法家來題。

  那剛才講到那個「甲帳」,它是出自漢武帝的一個記載。有一本書叫做《漢武故事》,上面這個是它原文:「以流離珠玉、明月夜光,錯雜天下珍寶」,這個是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這個意思就是說,漢武帝的時候,他那個宮廷裡面,那個帷幔、帷帳。現在我們看到一般的帷幔,帷幔就是像大殿、佛殿裡面有那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等,那種是屬於幔;帷就比較像那種寬大一點的帷幕。古代的宮廷,這種帷幔、帷幕它是怎樣?它用不只是只有那些絲織品所編織成的這些布幕,它還用琉璃、用珠寶、用碧玉,還有夜明珠等等,把它交錯夾雜,夾雜著天下各種珍寶,鑲嵌在這個帷幕上面,總之就是讓它很莊嚴、很華麗。這些很莊嚴、很華麗的帷幔,最上等的就稱為甲帳,用來供神。就是最有誠意了,最好的東西拿來供養神明、供養諸佛菩薩。我們常說,供過了、拜過了以後,你不能再拿來重複拜,你只能高的供養過了,還可以再拜次一等的,供過佛以後再來拜祖先可以,你拜過祖先,你就不能拿來供佛,這個次序不能顛倒。所以漢武帝他自己是皇帝,但是他也敬神,敬天、敬神,他不敢把那個最好的給自己,最好的是供神。次一等的叫做乙帳,自己用。這是所謂的甲帳跟乙帳。

  接下來,「肆筵設席」,一起念。

  學生:「肆筵設席,鼓瑟吹笙。陞階納陛,弁轉疑星。」

  老師:好,「肆筵設席」,這個「肆」跟「設」都是陳列的意思,擺設,我們現在叫擺設。那壹貳叁肆,大寫這個肆,它有很多意思,可以當作數字的四,也可以當放肆的肆,還有當陳列這個肆。陳列什麼?筵席,筵席就是酒席。竹字頭這個筵,還有宴會那個宴,講的都是酒席。「肆筵設席」就是皇帝在宮廷裡面擺設宴席。光有這個宴席還不夠,還要奏樂,樂工吹奏各種樂器來助興,呈現歌舞昇平的現象。

  他用兩個樂器來做代表,「鼓瑟吹笙」。「鼓」,鼓就是動詞,就是彈奏的意思。鼓吹鼓吹,那個鼓也是動詞的意思。彈奏琴瑟,琴是琴,瑟是瑟,我們講琴瑟和鳴。現在大家看到七弦那個是古琴,瑟已經不太容易看得到了,瑟不太容易看得到。這個瑟它形狀像琴,可是比那個琴更長、更大,長八尺多,應該可以說像箏比較貼近一點。箏,現在那種二十一弦箏,建得都滿大了,像差不多我這個講桌這麼大,二十一條弦。琴跟瑟形狀類似,也有中間那個長得像一個英文數字A的,那個叫做碼,碼,琴碼;柱,柱子,柱是調音那個柱,中間那個是碼,像南胡中間有一個小小的琴碼,它是比較高的一個撐柱,撐起弦的那個東西。琴跟箏差別就在那個弦的粗細:箏它是高音愈來愈細、低音愈來愈粗,那當然長短是由中間那個碼來調整;那瑟呢?也有那個琴碼,可是它的弦是粗細都一樣。現在你要看到瑟,很少了,因為沒有人在做了。唯一看得到的,或許在孔廟裡面還有,因為孔廟裡面它會保存,保存這些樂器。台中孔廟早期也有一把瑟,其他孔廟我就不太清楚,後來那個瑟壞掉了,要再去買,台灣就沒有人做了,去大陸問也問不到,所以現在擺的都是古箏,都是箏。我是聽說最早那個瑟,他還是不得不做,這個是題外話,去棺材店請做棺材的人幫忙做,因為它形狀就跟那個差不多。

  再來,「吹笙」,就是吹奏出笙的音樂,笙樂。笙是一種簧管樂器名,待會我們會把那個圖片介紹給各位看。古代這個笙是用那個,現在的笙底座是用金屬做的,古時候是用瓠瓜,瓠瓜長到乾了以後,長到老了以後、成熟以後,變成那個硬殼,就是葫蘆,葫蘆硬殼底下切一半,就變成笙的笙斗。

  先看看這一些圖片,可以想像唐代的宮廷宴會。宮廷宴會這些服裝,這個是古畫,左邊這個是古畫上面描寫的,一邊設了酒席,旁邊還有一些歌女、樂工在那邊演奏。樂工這邊看不到,等一下另外一張有。右邊這個是現代的,大陸現在很多觀光景點都有一些仿古的編制,有樂團,有跳舞的、有唱歌的、有樂隊演奏的。這個就是笙,這個是現代的笙,它有長有短、有長有短,長長短短,它那個長短的比例就是我們上一次講的按照十二律五度相生、三分損益法所製出來的那種管,每一根都是可以單獨吹的。這個笙也是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種特殊的樂器,它的吹口從嘴巴這樣吹過去,你按哪一孔,哪一孔就可以起共鳴,就可以出聲音,你不按的那個它就不會有聲音。這個在別的國家沒有,世界上那麼多國家,就只有中國有,很特殊的一種樂器。因為它是簧片,簧片就像什麼?口琴。口琴不是吹也有聲音,吸也有聲音嗎?笙也是這樣子。可是口琴一吹,你只要嘴巴移到哪裡,那個簧片一震動就會有聲音,對不對?笙,它是你吹,你全部吹,它的氣都會到,可是剛才說過,你按哪一個孔,哪一個孔才會發音,別的孔不會發音,很奇妙,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很高超。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右邊這邊就是樂隊、樂工。這裡沒有看到瑟,因為要找適當的圖片還不容易。這個看到那個叫箜篌,類似現在的豎琴。中間這一個有沒有?這一位。我的滑鼠這,看得到?叫做箜篌,唐代從西域引進來的。那個琵琶,旁邊那個是琵琶。當時的琵琶是有一個撥片,像現在吃飯裝飯那個飯匙,電鍋那個飯匙,拿來撥,這個從王昭君的時代就這樣子了。我們現在看到人家彈琵琶沒有那個撥片,只有指甲,用指甲彈,有的是用假的指甲,它就繞一繞,因為有些人指甲太短或者是太軟,彈起來不方便,它有人造的指甲就繞在這裡,這樣子撥,不管怎樣,他還是用手指頭這樣彈。在唐代以前這些琵琶就是用撥的,而且它是側擺的,平擺的,現在琵琶是直的。那你看過南管,南管就是這樣側擺的。好,後面這一個就是吹笙,這個是笛子,這個是壎,看得不太清楚,等一下我們專門介紹那個樂器圖片,會看得更明白。

  傳統的樂器,就是《三字經》裡面所講的八音。哪八音?「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對不對?這幾種樂器都是講它的這個材料,製造的材料。「匏」就是匏仔,瓠瓜,台語叫匏仔,就是葫蘆瓜,葫蘆瓜是造型比較特別,一般的瓠瓜就是沒有那麼多的曲線,就是笙類。邊疆民族還有一種葫蘆笙,它的發音原理都是一樣的。再來「土」,就是土燒的,燒成陶,就是壎,壎也有寫成一個員這個塤。再來「革」,革就是皮革,用牛皮做的,就是鼓。鼓還分成晉鼓、建鼓、應鼓、鼗鼓、搏拊。等一下看著圖片介紹比較清楚,不然統統都是鼓。再來,用木頭做的,主要有兩種,一個是柷、一個是敔。這個敔也有特殊的造型,我們等一下再給大家看。我們大殿用的木敔,也算是木類的一種,樂隊有時候會用到,不過它們比較小。再來,石頭做的叫做磬。這個磬跟底下一個罐頭的罐那個缶,那個罄不一樣。罐頭的罐左邊,一撇、一橫、再一橫、再一直、再一個山那個缶,那個罄,我們講的大罄,念佛堂裡面那個罄,那是金屬做的。引罄、大罄,那是金屬做的,是銅做的。這裡頭的磬是石頭鋸出來的、切出來的,磨細的,可以敲出聲音。所以有一個名詞叫做磬折,磬折就是鞠躬作揖那個動作,它就是用這個磬,它的形狀就像磬的造型,待會看到你就知道了。

  再來金屬的部分就是鐘,銅鐘,一般都是用銅灌的,銅做的,有鏞鐘、特鐘、編鐘。再來是絲弦,絲弦做的。絲,古代就是蠶絲,棉絲不行,棉絲的那個韌度不夠,用蠶絲編成的那個弦,包括琴跟瑟。

  再來就是竹,竹類就是,這個念篪ㄔˊ,捲舌的ㄔˊ。這個像個笛子。篪跟笛怎麼區別?笛,笛子有那個笛膜孔,吹過橫笛的人就知道,中間有一個笛膜,貼的是蘆葦膜,那個叫做笛。篪,沒有那一個孔,沒有那個笛膜孔,它吹出來聲音跟笛子就有一點差別。有那個蘆葦膜的話,聲音比較脆,比較清脆;沒有蘆葦膜的這個篪,聲音比較像洞簫,洞簫也是沒有那個笛膜。後面這個是洞簫還有排簫,排簫的形狀有點像鳳尾,所以叫鳳簫。

  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這個,這個網頁是台北孔廟,孔廟裡頭的樂器展覽。我們剛才講是宮殿、宮廷裡面的那些樂器,那現在為什麼拿孔廟的樂器來做例子?大同小異。問題是目前只有孔廟有保存這些樂器,宮殿裡面,你到故宮裡面去,也很少看到這些了。因為現在故宮它變成一個觀光景點,它平常也沒有在祭祀,這些樂器,你沒有祭祀,它就沒有使用;沒有使用,久了就壞了。所以一直在孔廟裡面還保存了傳統純粹八音的樂器,就剛剛講的那種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你有沒有看到,剛才那裡面沒有提到琵琶,也沒有提到二胡,那個都是後來西域傳進來的,都是西方的樂器,簡稱叫西樂。當時在唐朝,這些琵琶、這些二胡,胡人,所以叫胡,胡人的樂器,都是西樂,可是傳到中國以後跟中國融合,現在都叫做中國樂器。那你想現在的小提琴、鋼琴、大提琴,一百年、兩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以後,還會分什麼中樂、西樂嗎?大概也沒有什麼好分了。這個就是笙,我們放大來看就是這樣,就是剛剛講八音裡面的匏,由竹子跟金屬管十三支組成,相傳是女媧氏所做。底座,剛剛講這個底座,底座在這裡。一般吹的時候,現在是平躺,吹的時候是豎起來,然後這個是對著嘴巴,雙手捧在這個斗,這個叫笙斗。早期的笙斗就是用瓠瓜做的,就是匏,匏就是瓠瓜,現在改成金屬了。

  這個叫壎,用陶瓷燒的,橢圓狀,中空,孔有六孔、七孔、八孔,不一定,現在是八孔。吹奏的時候,左右兩個大指頭按中央兩孔,左右食指分別按左右旁邊的三孔,相傳是伏羲氏燒土所做,最有歷史的樂器之一。壎的聲音比較剛、比較濁,相較於竹音樂器,後者比較清、比較柔。這個壎的樂器,其實跟洞簫很接近,吹起來都是很低沉,晚上聽起來就有一點像在哭泣一樣。所以它的聲音是低沉,比較適合奏那個悲傷一點的曲調。這個叫做壎,是土類的。

  好,底下介紹革,就是鼓。有這麼多種,一個是晉鼓、一個叫建鼓。這個晉鼓,體積很大、體型很大。如果各位去孔廟參觀過的話,就是孔廟的大成殿前面不是有一個很寬廣的那個庭院嗎?在庭院前面那個門,一進來,左邊、右邊,進來的右邊就是這一個晉鼓,左邊就是一個鏞鐘,就是超大型的鼓跟這個鐘,體積很大。所以在祭孔最後面,鐘鼓齊鳴就是這樣,左右兩個同時,一前一後相交。在釋奠典禮,釋奠就是祭孔,有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司儀這麼念,就是由樂生來敲這個鼓。鼓初嚴,鼓就是咚咚咚咚咚咚咚一直敲;鼓再嚴這樣,咚咚咚,它有節奏不一樣,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鼓三嚴這樣,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叫鼓三嚴。鼓初嚴完了以後,剛剛講那個大的鏞鐘就敲一聲結束;鼓再嚴就是鼓敲完了,鏞鐘就敲兩聲結束;鼓三嚴敲完了以後,那個鏞鐘就敲三聲結束,就展開祭孔的序曲、序幕了。

  然後這個建鼓就是在孔廟門屋簷底下,屋簷底下左邊、右邊各一個,一個叫建鼓,一個叫做應鼓,這兩個,一個叫建鼓,一個叫應鼓。各位看這個圖片,看起來不知道它的大小,這個建鼓、應鼓就跟一般我們寺廟的鼓差不多大。為什麼叫建鼓、為什麼叫應鼓?我們講建,建立、建始、肇建,肇就是開始的那個肇,所以這個建就是開始的意思。也就是說,它這個祭孔音樂,它有左邊敲,右邊敲那個叫建鼓,左邊敲回應它,所以叫應鼓,一個開始,一個回應,叫建鼓、應鼓。所以這個建也好、應也好,它的意思只是它演奏扮演的角色,一個開始、一個呼應,是用這樣來命名的,都是鼓。

  再來就是這個叫鼗鼓。這個我們應該常常看到小朋友拿著玩的,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那個,那個是縮小版的,這個大型的鼗鼓,它的那個鼓面差不多像臉盆那麼大,中型的臉盆。然後就奏樂的時候,一開始那個樂長,我們稱為樂長、團長,就講樂奏寧和之曲,然後就鐘鼓特磬敲,然後鼗鼓就嘍嘍嘍嘍嘍、嘍嘍嘍嘍嘍嘍、嘍嘍嘍嘍嘍,這樣搖三聲,那個音樂就開始了。

  再來這個叫搏拊。搏拊它這個應該是取它的聲音,取那個鼓敲出來的聲音。它比較小,剛剛講那個小臉盆,大概小臉盆,一般國樂團裡面叫做堂鼓,類似那麼大小。它是掛在胸前,一邊用那個木棒敲,一邊是用手拍,所以拍出來的聲音是搏拊、搏拊、搏拊,這叫搏拊,搏拊那個聲音,你用閩南語念叫ㄆㄠㄆㄨ,形容它那個聲音。現在是把它濃縮成一個鼓,其實台南孔廟是台灣最古老的,所以你看一進去那個地方叫全台首學,首有第一名,也有第一個那個意思,最早的。所以它裡面的制度,上次有說過,它是以清朝的服裝,清朝的種種這些做的,其他台灣各個孔廟都用明代的,明制,明朝的制度。所以早期的孔廟,我在大概二、三十年前來參觀的時候,他們還把搏拊分成兩個,分成兩個鼓,一個就是直接敲,敲出來就搏搏搏搏,那個叫搏;另外一個跟它大小一樣,只是裡面裝了稻殼。稻子碾完出來那個叫什麼?粗糠,稻殼,稻穀碾完以後那個外殼,本來要當作燃料燒的那種。把它裝在裡面,裝滿了裡面,敲出來的聲音就拊拊拊,就沒有共鳴。所以它就打拍子,搏拊、搏拊、搏拊。本來是要兩個鼓兩個人敲的,那兩個人敲難免會怎樣?節奏不準。後來改成就只有一個鼓,然後那個拊的聲音,裡面也不必裝稻殼了,直接用手拍就有了,就變成右手敲是搏,左手拍是拊,搏拊、搏拊,它的節奏從頭就這樣敲到尾,從頭敲到尾,一首曲子從頭敲到尾。

  再來右邊這個叫做敔,長得像老虎的形狀,念作敔ㄩˇ。另外它還有一支叫做籈,有點像我們早期鄉下趕雞趕鴨那個叫雞筅。它那個長度差不多六十公分、八十公分左右,用竹子,像那個竹竿鋸出來的,鋸成這麼長的一個竹子,然後把尾端切碎,不能切到底,右邊留一個手把的地方,可以讓你抓,把那個竹子切得細細碎碎的,然後打下去那個聲音聽起來就碎碎的。它主要是在音樂結束、奏樂結束以後,樂長就會講「樂止」,然後負責這項樂器的人就在這個老虎的頭上打三下、背上刷三下。你看它的背部不是有一個缺、一個缺、一個缺那個嗎?頭上打三下、背部刷三下。我在台中孔廟負責的就是這個樂器,從民國六十六年打到現在。台中孔廟是六十五年落成,第一年我才參加國樂團,還沒有練得很熟,所以第一年沒有趕上,第二年就參加了這個祭孔,到今年都沒有停止、沒有中斷。中間只有一個是九二一地震,台灣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號,中台灣一個最嚴重的百年大地震,因為九二一再來一個禮拜就九二八了,所以那個時候整個台灣為了地震重建,祭孔也都喊停了。另外一個是颱風侵襲,就停了。再來就是今年,今年颱風,是延期,它沒有停,今年颱風全台都受影響,台中是延了兩天,本來是星期三,後來改到星期五。後來台南孔廟你們有去看嗎?沒有。取消了,那很可惜。

  另外就是這個柷,它也是木頭做的。這個柷就是一個大的斗,很大,差不多八十公分正方有,那個聲音敲起來可以傳得很遠。這個柷它是在樂曲一開始的時候敲三下,哆哆哆,而且不能敲同一個位置。它不是有四個邊嗎?其中有一個邊有洞。各位有沒有看到這裡有一個洞?你們看不太清楚。其中四個邊當中有一個有洞的,那個不敲,就敲沒有洞的那三個邊。所以只要一開始有敲柷,結束就要敲敔,一個開始、一個結束;如果開始沒有敲柷的話,結尾就不用敲敔。所以這些孔廟的祭孔音樂,它是都有很多詳細的一些規定。

  好,這裡是磬,這個叫做特磬。它單獨一塊,差不多像這個螢幕再大一點,這麼大的一塊,這個電腦螢幕,然後斜斜的。所以剛剛講磬折,站起來從背面看,他就有一點磬折這樣子。然後這個叫編磬。編磬就是按照大大小小不同的音高,組合排列起來一組的就叫編磬。最右邊這個可以看到它稍微有一點角度。

  底下這個叫編鐘,編鐘也是一樣,按照不同的音高大大小小。現在大陸在湖北出土的那一個很有名的,應該各位如果稍微有留意到考古的訊息,在湖北,湖北博物館,湖北省立博物館,那邊就有一個地下出土的編鐘,戰國時期的編鐘,楚國。湖北那時候,那個地方是楚國。敲出來的聲音還跟現在中央C,其中一個跟中央C的音律完全一樣,真的好神奇。隔了幾千年了,它並沒有受到那個影響,而且同一個鐘敲出來可以有不同的音高。所以我們古代的這些科技,這也算科技,是已經非常發達了。各位去看中國科技史、中國數學史,都會記載到這個部分,講到冶金,這個冶,兩點再一個台那個冶,冶金術,現在叫做礦冶,礦,礦物的礦,陶冶那個冶。這個是編鐘。

  然後這一個叫做特鐘。剛才有特磬,就有特鐘。特就是獨,獨特,單獨一個敲的。

  這個叫做鏞鐘,最大。剛剛講孔廟一進來,外面那個一大,一左一右,一個鏞鐘、一個晉鼓。

  再來這個就是琴,這個是琴,琴是七弦琴。

  好,這個瑟,台北孔廟應該還有保存,很大。各位看起來不是跟古箏很像嗎,對不對?但是你如果不細看的話,沒有親自去摸過你不知道,因為它的弦是一樣粗的;古箏是由粗到細,差別就在這裡。

  這個就是鳳簫,它把那個一根一根的竹管排列,各位看到這個只是露出來一部分,底下藏在裡面的還有長長短短不同。現在看到一般外面樂團有一種排簫,早期有一位叫張中立就吹那個排簫很有名。排簫就按照長短這樣排起來,然後有一個弧形。

  好,它這個是寫錯了,這個不是洞簫,這是橫笛。洞簫是直的,大家應該看過,直的吹,上面有一個缺口。所以這個不是洞簫。

  這個叫龍笛,龍笛其實它只是把頭跟尾加上龍頭、龍尾裝飾用而已,其實就跟笛子一樣。剛才我說過笛子有這個笛膜,看到沒有?這個地方有笛膜。笛膜就是蘆葦膜,上次我們講那個吹葭灰飛那個蘆葦膜,很薄很薄的蘆葦膜,把它黏在這個笛孔,笛膜孔,然後吹的時候就會有很清脆的聲音。那這個篪,篪就沒有膜孔,就直接這樣吹。有一個成語叫做伯壎仲篪,有沒有讀過?伯仲,伯父的伯,仲就是人字邊一個中間的中,仲。伯壎仲篪,它是在形容兄弟和睦。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哥哥跟弟弟,一個吹壎、一個吹篪,在合奏,形容兄弟和睦。

  這些樂器就是傳統的八音,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這些樂器目前只有在孔廟裡頭才看得到,而且孔廟裡頭詩、樂、舞同時演奏的,目前在祭祀典禮裡面,也只有祭孔看得到,有詩、有樂、有舞,詩就是讚詠孔子的詩,樂就是祭孔的音樂,舞就是八佾舞。

  好了,已經看完八音的介紹,就大概可以了解古人演奏的這些樂器,宮廷的宴會的一個情況。

  好,接下來我們再看「陞階納陛,弁轉疑星」。「陞階」就是一階一階的登上去,就是那些官員,文武百官他們要朝見皇帝,皇帝五更早朝,文武百官要排列,一步一步的往這個階,台階這樣走上去。

  「納陛」,這個陛,就是正殿最高層的,皇帝聽取大臣報告國事所坐的地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台階就稱為陛。那我們尊稱皇上就叫做什麼?陛下。那殿下呢?殿下指的是什麼?是太子。陛下是皇上,殿下是太子。不過現在韓國劇,韓劇裡頭,那些韓國的古裝劇,他們把殿下變成皇帝,稱皇帝為殿下,我不曉得是他們弄不清楚,還是說他們本來就是這麼講的。

  「弁轉疑星」,這個「弁」是指帽子,古代貴族所戴,做官的戴的帽子叫做弁。弁上面,帽子上面有很多珠的裝飾,珠玉的裝飾,被誤以為好像天上的星辰,尤其是晚上燈光一照,閃閃發光。

  我們看圖片比較清楚。陞階納陛,左邊這個圖就是,跟右邊這個是放大的,放大特寫,這個叫做陛,一階一階往上,所以稱皇帝叫陛下。

  這個弁就是帽子,做官的人戴的帽子。你看,上面還有各種名稱,這個叫玉珠,這個叫玉簪,或者念ㄗㄢ。這裡還有一個紐給它固定,叫做簪紐。再來是纓紐,纓就是帽的帶子,紅色的帶子,叫纓紐。這個帶子叫做朱纓,朱就是紅色的。朱紘。然後前面這一個叫做金池。光一頂官員戴的帽子還有這麼大的學問。還有,上面這個你可以算算看總共幾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後面還有一條沒看到,總共十二條,最多就是十二條。誰戴的?當然是皇帝戴的。然後再來,再來十條、八條、六條,這樣子遞減,按照官階大小。所以弁轉疑星意思就是說,這些大官們戴著各自不同階級的帽子,上面鑲嵌了很多的珠玉,然後在燈光照射之下,人一走動,看起來好像天上的星星閃閃發亮,你就可以想像出那個情景出來了。

  好,接著下面這段,「右通廣內」,來,念一遍:

  學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

  老師:它講的是這個宏偉的宮殿它四通八達,右邊通到廣內殿,左邊通到承明殿。所以這裡頭重點就是這兩個殿,廣內跟承明。廣內是什麼殿?是朝廷裡面皇帝收藏歷代珍貴典籍圖書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國立圖書館。歷代有很多線裝書,還有很珍貴的版本。朝廷裡面要培養一個皇帝,從小就要讀書,就要學六藝,各種典籍都要讀,所以他一定要蒐集自古以來很重要的圖書。所以《四庫全書》的編纂,就是因為他要把全天下的好書統統都蒐集起來。當然還有一個目的,清朝有文字獄,所以還有一種叫四庫禁毀書目。他蒐集全天下的圖書,到了朝廷以後,一本一本過濾,這個可以納入,納入收藏,這個要列為禁書,所以禁的還有很多。所以除了《四庫全書》以外,另外一套是四庫禁毀的書,被禁、被毀的。被禁被毀,只要對清朝不利的,或者是對朱熹的學說有反抗的,統統被列為禁毀。所以我們看《四庫全書》那麼多,對不對?那些被禁被毀的也不相上下,還有很多。

  承明殿是什麼?皇帝會見文武大臣的地方,叫做承明殿。所以左右通達、四通八達。

  再來,「既集墳典,亦聚群英」。這個廣內殿裡面不但收藏了《三墳》、《五典》,那承明殿裡面聚集了文武百官這一些全天下的英才,統統都在這裡了。

  《三墳》跟《五典》,這是傳說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所謂的《三墳》,是記載三皇,就是伏羲、神農、黃帝,當時的相關一些文獻資料,就稱為《三墳》。這個「墳」不是墳墓,不是墳墓的意思,還是典籍。《五典》是記載五帝,少昊帝、顓頊、帝嚳,念ㄎㄨˋ,堯、舜這五位帝王他們的資料。所以叫做《三墳》、《五典》,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這是講廣內殿,這些國家圖書館裡面所收藏的《三墳》跟《五典》等,不只這個。

  那承明殿,皇帝在每天早朝,匯集了文武百官,這個都是全天下才德出眾的人,有文人、有武將,文官武將。

  這些圖片,我們只能透過現在所保存或者是一些圖畫還原。這是廣內殿,這個國家圖書館,跟現在台北那個造型有一點像,中正紀念堂裡面不是有音樂廳、歌劇院,都是類似這樣仿古的造型。

  「亦聚群英」,這個應該是蠟像館,模擬當時的朝會。我們上次說坐朝問道,蒞官,有最早是站立的,後來改成坐的。

  接下來我們看「杜稿鍾隸」,念一遍:

  學生:「杜稿鍾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

  老師:剛才只是簡單說有《三墳》、《五典》,現在進一步提到有杜稿跟鍾隸。這個「杜」是這一位叫做杜度,草書名家,歷史上有名的草書名家,姓杜名度,在漢朝非常有名。這個「稿」,現在是寫木字邊,跟現在我們用禾字邊這個草稿的「稿」相通。我們現在講草稿,就是還沒有定案的那個稿子,叫草稿。其實古人作文寫文章也是一樣,提筆就寫,寫寫寫,最後再慢慢修改修改,定稿的時候再重新抄一遍。到後來都不分了,反正只要是書法寫的都叫做稿,書稿。

  鍾是鍾繇,鍾繇的隸書作品,叫做「鍾隸」。杜稿鍾隸。這個我們有念ㄧㄡˊ、有念ㄧㄠˊ,有兩個音。是三國時代,魏蜀吳那個魏,著名的隸書書法家。這個隸指的就是隸書,現在各位都在寫,那個叫隸書。

  再來有「漆書」,漆書就是用油漆寫成的書冊,用油漆寫,然後裝訂成冊的文章。

  「漆書壁經」,「壁」,這個是牆壁。指的是誰的牆壁?孔子家裡面牆壁裡面所發現的經典,這個叫做壁經。這個是我們念經學史都會讀到,有今文經跟古文經。今文經,古文經,就是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然後就把很多重要的典籍都燒掉了。所以當時到了漢代,那些經典就被燒了,就請那些老一輩的長老,把他們腦子裡面所記住的這些經文用嘴巴敘述出來,然後再經過這樣抄寫把它抄下來。後來孔子的後代在翻修他的那個舊宅,就是朝廷拆他們的房子,結果把牆壁一打開,竟然發現當時的孔子的後代把重要的經典都藏在這個牆壁裡面了,這個叫古文經。詳細的我們後面再來介紹,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到這邊暫時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