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0集

  老師:好,剛剛講興於詩,現在看立於禮,不學禮就無以立。前面我們大略的談到這個禮。禮,你去查那個辭典,你要研究中國經學或者是古文,有一些工具書,現在大部分大家都直接用網路上的電子辭典。如果比較傳統那一些,你如果要去翻紙本的,有一本叫做《經籍纂詁》,經典的經,典籍的籍,編纂的纂,訓詁的詁,《經籍纂詁》。這個《經籍纂詁》就是把經典裡頭所有有關某一個字的,它的註解全部把它蒐集起來。

  它是清朝阮元編的,《經籍纂詁》,這個比較大部頭,一般圖書館裡頭在工具書部分,工具書那個部分裡頭有。你如果自己要買的話,現在也可以買,但是滿厚的一本。例如講到這個禮,它就所有的歷代典籍裡頭、經典裡頭、文章裡頭、經史子集裡頭,有關禮這個字的註解,統統給它網羅在一起了,你要什麼樣的跟禮有關的意思裡面都有。我們從這裡頭只挑其中的一、二個,一、二個跟我們要講的有關的,這樣子就夠了;否則全部拿過來,你都不知道你要採哪一個。其中有一個,禮者理也,這個理就是道理的理、合理的理。剛剛已經說過了,要合道理,就是合邏輯。如果你發覺現在有一種禮俗不合邏輯、不合理,譬如清朝以前裹小腳,你說它是禮還是俗?俗。為什麼?不合乎人體生理自然的發展,硬是把它,各位有沒有看過那個以前裹小腳的圖片,三寸金蓮?那個腳都變形了,那個腳趾頭跟腳跟都壓縮到連在一起,腳弓更弓,這樣子人很痛苦。根據文獻的記載,小女生就開始裹小腳,很痛很痛,就是要忍痛。這個是不符合生理的一個發展,沒有什麼邏輯的。所以,真正的禮必須要合邏輯、合道理,要合理。

  第二個,節,要有節制,沒有過、沒有不及。過了,就不合禮;不到,也不合禮,所以要有節制,叫禮節。

  再來,禮者履也。履就是履行,所以這個履就是行為。我們說那個鞋子也叫做履,對不對?草履、草鞋。因為它這個鞋子一走起路來,用腳穿著鞋子在走路,走路就是行,就引申到行為、行動,付諸實行那個行。所以禮是可以行、可以付諸實踐的、可以做的。我們把它落實在第一個就是個人的行為;另外一方面就是國家社會的典章制度,剛剛說過了,吉、凶、軍、賓、嘉,這些社會典章制度。

  不過現在這裡所講的都是古代的。以前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朝代,建立了這個朝代,第一件事情就是制禮作樂。所制定的禮、所制定的樂,就是這個朝代、這個國家的根本大法。那我們看看現代,民國以後,民國建立以後,這個禮跟樂在哪裡?禮演變到後來已經變成法了,變成法制。我們讀過《論語》你就知道,「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跟「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有什麼不一樣?一個是「免而無恥」,一個是「有恥且格」。我們現在人心不古,人心是愈來愈往下流動,像水一樣,所以一定要用嚴刑峻法,才能夠嚇阻一些為非作歹的人。可是一方面用嚴刑峻法來嚇阻,你如果沒有再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話,永遠是不勝其罰,罰不完,人心是愈來愈墜落。所以教化,還是要靠教化。制禮作樂,樂就是現在叫做國歌,就是一國國歌,還有其他的重要典禮使用的一些音樂,可是沒有像以前那樣的嚴謹、那樣的完備了。

  所以禮者理也、節也、履也,我們把它綜合起來,我們現在為這個禮下一個簡單的定義:禮就是合理又有節制的個人行為,還有國家社會的典章制度。所以它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個人行為,一個是國家社會的典章制度。不管是個人也好,國家社會也好,你都必須要合理,而且要有節制,這才叫做禮。你用這樣的一個標準來審視、來觀察,剛才說過了,有些是習俗,不是真正的禮。

  南部的結婚禮俗、結婚習俗、北部的結婚習俗不一樣。有時候南部人嫁給北部人,北部人嫁到南部來,現在又兩岸通婚,又有越南等等,有些就因為談不攏這些習俗觀念,媒人在那邊斡旋在那邊談,台語叫做說親。常常有這樣的一個狀況,談到最後,一樁美滿姻緣就因此不歡而散,就是為了習俗談不攏,不一定是聘金問題而已。所以我們要了解禮跟俗的區別,就不會被一般人的誤解,然後一竿子打翻一條船,逢禮必反,什麼禮教吃人。吃人的絕對不是真正的禮,有可能就是習俗。

  再來,成於樂。這個上次也大約、約略的談了一下子。樂在這個地方,它不只是表面的有形的樂器、聲樂而已,那叫形而下。形而下就是有形的,就是具體的。我們現在看到這些都是有形的。有形的背後有一定的它的理,有形而下跟形而上。上次說過了,形而上者謂之什麼?道;形而下者呢?謂之器。好,我們來看看,現在投影的那個叫什麼機器?投影機;這裡有一個吹風的叫什麼?電風扇;還有日光燈;還有呢?還有擴音器,這些合起來統統叫做電器。電器的器,有的寫成空氣的氣,有的寫成器具的器,對不對?就採這個器具的器吧,形而下者謂之器。

  好了,我們現在舉這個投影機好了,投影機這個機器,就是要製造這個投影機,它必須要有多少個機械原理、物理原理來應用?各位看一看,投影要有光,是不是有光學原理?那光從哪裡來?插電,有電學原理,對不對?然後有光就發熱,那你還要散熱,熱學原理。那裡面散熱要有馬達,馬達都有線圈,有線圈就要什麼原理?磁力學原理,電磁學,電學,那裡頭又有力學。還有什麼學?也有美學,它的外型也要給它包裝好看一點。這些什麼學什麼學,光學、熱學、電學、電力學、機械什麼學,統統叫做形而上的理、道,就是超越有形的,一些理論的存在的東西。你看得到電嗎?你看得到熱嗎?可以感覺得到。那機械原理、電磁學原理,你們學過有沒有一個手勢,台灣的物理課應該都會上,電磁學原理,台灣的應該都有上過。這些就是形而上跟形而下的關聯,在佛法裡面叫做事跟理,事理要圓融。《華嚴》不是講事法界、理法界嗎?《華嚴》裡頭的事法界就是這些現象界,所有的器具都是事法界,它背後的這些原理統統叫理法界。所以我們必須要事理圓融,你要了解說這些,沒有理,哪來的事?沒有事,哪來的理?有事有理。所以俗話說不明事理。怎麼樣叫不明事理?你只看到表面而已,你不了解背後的這個道理。你懂得它的原理、原則,你懂得這些電器的原理、原則,你在操作的時候、你在使用的時候,你就會比較懂得為什麼一定要依據這些操作手冊,關的時候什麼先關,那個順序如果弄錯了,長久這樣子下去的話,電器壽命就會受影響。這個就是你知道它背後這個理。

  所以樂也有樂器跟樂理。樂器還有樂理,我們第一天講的那個就是樂理。黃鐘律,八十一寸,八十一分,然後三分之二就是它的五度音;再來乘以三分之二、三分之四,三分之二、三分之四,五度相生;然後再來就是三分損益法,一套理論這樣子發展出來就是十二個律。這十二個律,然後又根據這個發展成我們的度量衡的一個標準。既符合物理,又符合倫理,倫理是人的道理。物理、心理、倫理,都是理。理就是一個形而上的東西,道跟理。

  所以形而下的樂,有形而下的器樂跟聲樂。聲樂就是我們人的聲音唱歌,聲音也是一種聲波。色聲香味觸,這是色法,都是屬於形而下的。

  形而上的就是樂的道理。樂的道理除了物理現象的那些,剛剛講的三分損益、隔八相生、五度相生;除了這些,率,頻率,物理振動的次數;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就是屬於心理方面的,心中的和樂。所以這個字又讀ㄌㄜˋ,又讀ㄩㄝˋ,讀ㄩㄝˋ又讀ㄌㄜˋ。《論語.陽貨》篇裡面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這是孔子的感嘆話,發出的感嘆。說現在站在那邊祭天祭地這些典禮,難道只是擺著那些祭品、擺著那些禮器,這叫禮器,祭祀用的那一些器皿,難道這樣子擺一擺,上個香,獻花、獻果完了,這就叫做禮嗎?也有奏樂,難道就是那些鐘、鼓敲敲打打就叫做樂嗎?現在在舉行什麼吉凶軍賓嘉,舉行什麼閱兵大典,難道只是只有這些形式而已嗎?孔子的話只有講到這樣子,後面的、背後的道理自己想。他在講什麼?就是精神。那些有形的之外,更重要是無形。

  所以台灣過兩天要祭孔,到處有孔廟的都在祭孔。我參加台中孔廟的祭孔已經快四十年了,幾乎都沒有缺席。台中孔廟落成在一九七六年。我第一年沒有趕上,第二年開始,都沒有間斷。一直到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那一次,九二一、九二八差一個禮拜而已,中台灣受創嚴重,很多地方活動就停了,祭孔就停了,就只有那一次停。後來隔了很多年,還有一次颱風停。除此之外,我都沒有間斷。那這麼多年觀察,裡頭有禮生、有樂生、有佾生、有歌生,這麼多執事人員,大家在那邊行禮如儀,叫行禮如儀。所以孔子講這一句話,真的是有感而發。古代那些祭祀,剛剛講的禮的精神,就是一個是敬、一個是讓,你如果沒有敬,沒有敬的話,光有這個外表,那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所以從形而下,再探究到真正內心的形而上,是心中的和樂。音樂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就是心中和樂,沒有和樂的話,這個音樂就不是音樂,這叫噪音,噪音。有的人在那邊唱KTV唱到別人很受不了,那就是噪音;對他來講,其實也是噪音,因為他只是想要發表欲,滿足他的發表欲,音不準,可是他唱得很快樂。

  所以內心的和樂從哪裡來?樂者天地之和,這前面講過了。天地之間除了它的差別性、差異性以外,更重要是彼此要有一個共通性,和睦相處。天地人之間,天和地,植物之間,生態要平衡;動物之間,不要去破壞這個生態。我們人類很自私,以為地球是我們獨享。你不要說地球,我們現在蓋的這一棟建築,所有權上面登記是你的,可是你看裡面也有蚊子、也有蟑螂,老鼠也來住。佛經上不是講財產是五家共有,對不對?所以放眼再大一點,整個地球我們人類只是其中幾分之幾而已,不是我們自己專屬的。所以樂就是講天地之間本來就是要和諧。

  剛剛說還讀作ㄌㄜˋ,和樂。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小人就滿足他的基本生活需求,他就快樂了、就和樂了。君子除了維持生命的、維持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外,他還要再進一步提升到心靈層次的滿足。心靈層次的滿足以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是宗教層次的。前幾年不是開始提倡身、心、靈嗎?身、心、靈三位一體的健康和諧。你光身體,光身體健壯,心理不健康,久而久之,你的身體健康也會受影響。這叫身心,身心都健康,身心平衡,身心和諧。這樣還不夠,還有靈性的,靈性沒有開發,所以要身心靈。

  怎麼樣和樂?這是《中庸》上面講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未發,還沒有發展出來、還沒有發洩出來、還沒有抒發出來。我們用另外一個名詞叫做原始的和諧,本來就是這樣和諧狀態,喜怒哀樂未發叫做中。發之後,「發而皆中節」。發而皆中節,當然也有不中節的,就跟我們射箭一樣,有射到紅心的,有在紅心以外的。不中節的,就不是我們要講的和諧;中節呢?就叫再度和諧。從原始和諧,然後發而皆中節,有發而不中節;發而皆中節了,就再度和諧。所以中和,中和,中,本來就還沒有發展,那種和諧狀態;發展出來以後,還能夠維持中節,這個叫做和諧。我們到處都有中和路、中和村,可是大家耳熟能詳,很少人去跟它探討什麼叫中、什麼叫和。

  什麼叫做發而皆中節?上次也有講過了,再跟各位複習一下。透過音樂,在座有很多學過樂器的,就算沒有學過樂器,也學過唱歌,唱歌也一樣要符合這幾個條件。要中節,第一個音要準,音準不準,現在都有這個儀器可以測量,Do Re Mi Fa So La,La就是那個A,CDEFG那個A,A它的頻率就是每秒鐘振動四百四十次,赫茲。赫茲就是每秒中振動的次數,Hz。有一些,當然它是樂團的話,有些就採用四百四十二,不管四四二或四四O,總之你音就是要準。鋼琴是透過調音師,可以給你調得很準。小提琴要自己按,空弦先把它調準,然後自己按。管樂,管樂本身如果樂器製作得很精密的話,音都算準,可是你在吹的時候,氣有強有弱,那個音就會有落差,有落差就靠自己的聽力、音感敏銳的去調整。所以第一個條件音要準。

  第二個條件,節拍要對。中節,節拍。節拍包括節奏跟拍子。節奏是節奏,拍子是拍子。平常我們在唱歌的時候,然後台上的人就,來,請你把手伸出來,跟我一起打什麼?打拍子。你是打拍子還是打節奏?不知道,反正就是打。一般都是打拍子,一二三四,都是這樣固定的,對不對?你不會打這樣,這個叫打節奏。譬如說,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個是打拍子還是打節奏?打拍子。我現在改成打節奏,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就是一個音符打一次,那叫打節奏。那你看這個節奏,這是一拍裡面有兩個音。這是一拍,前半拍一個音,後半拍兩個音,底下是畫兩條線,這個不太清楚。這個是一拍裡面有四個音,你如果打拍子的話就是,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那你如果是打節奏,會變成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這個叫打節奏。所以節奏是節奏,拍子是拍子。底下拍子有三四拍、有四四拍、有六八拍。三拍子的就是強弱弱、強弱弱、強弱弱、強弱弱,它都固定不變的。當然你如果有的地方要漸快,有的地方要漸慢,那是微調。基本上從頭到尾,你每分鐘多少拍,有沒有?一分鐘六十拍,一分鐘七十二拍,然後八十六,然後九十六,然後一百零二,等等等,那個叫做速度。速度就不一樣,那是節拍的速度,不一樣。那四拍子就強弱次強弱、強弱次強弱,就這樣一直進行。六八拍跟那個三拍子差不多,強弱弱,次強弱弱,一二三、二二三。這個節奏感一發出來,就像舞蹈、像隊伍行進,都是要有那個節拍。

  以前小學生升旗的時候,進操場一定要放音樂,對不對?走路或者是跑步。那如果停電沒有音樂怎麼辦?那個導護老師就會打鼓,你們讀小學的應該,嘣嘣、嘣嘣嘣,然後他就左右左右,左右左,左腳右腳,跟軍隊有一點類似。現在小學小朋友進操場,叫做散步進操場,用散步的。時代在變,沒辦法,因為他不喜歡被約束。以前我們在發口令,向右轉,向左轉,向後轉,都是口令,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現在不是,來,小朋友轉過去,小朋友向右邊轉,向左邊轉,向後轉,然後就零零散散。整個時代沒有辦法受規範,這個就是剛才講的,樂勝則流,太尊重他的情緒、尊重他的感受,完全不管這個應該要有所區別、應該要有條理的那個禮。現在禮比較弱,那個樂,也不是說音樂,現在大家都學音樂對不對,那個樂就是過度的讓這個情感去發展、抒發,用現在的話講叫做浪漫派的,太浪漫了。

  所以節拍有一定的拍子、有一定的速度。拍子是不變,對不對?節奏呢?上次我說過,隨著音符,一個音符就打一下,那個叫隨緣。有不變有隨緣,隨緣中有不變,不變中又隨緣,一首樂曲就是這樣進行。有音高,音符的高低。高低這個是隨著那個音符的變化,還有那個速度強弱,在那裡變變變變變。可是從頭到尾有一個共同不變的,就是拍子。交響樂團,如果我是指揮,各位是所有每一個樂器。為什麼需要指揮?就是那個拍子、那個速度,聽,聽那個指揮的,這個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這個不能變,然後各自去發揮。發揮你要看人家主旋律在這邊,你是伴奏,你就配合,你不要搶過來,不要顛倒,不要本末倒置,主客易位。這個時候他是主奏,我們就是襯托他、去配合他,讓他去發揮表現,下一次換他,等一下換他,社會一個團體就是要這樣子配合。合唱就是只有一個合起來的聲音,不能夠有一個突兀的地方,團體生活我們要學的就是這樣子。要領導人之前,先學習被領導。你懂得被領導,你以後才有辦法了解被領導者的心理,才能夠去當一個領導者。

  再來就是強弱,強弱的符號有這個最強的、中強,然後強,然後再來就是這個弱,到最弱。由強到弱,有一定的這個尺度、節度。這個統統都要中節,中節了以後就是和諧的音樂,或者叫做樂音;反過來,只要其中有一個不中節,就叫做噪音。所以我們要七情發而皆中節,學音樂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調理情緒、陶冶性情。不是有一句話說,學音樂的孩子怎樣?不會變壞,應該說比較不會變壞。那道理何在?就是這裡,你紊亂的情緒,聽了音樂以後,或者是演奏樂器以後,你的心自然就中節。中節了以後,就好像這個衣服皺皺的,你拿了電熨斗燙過一樣,就服服貼貼、就平平整整了。剛才說那個小學生進操場,在那散步,在那亂七八糟,好,鼓拿來敲一敲,大家對著鼓點,就很整齊了。我們紊亂的心,當你聽到了你平常最喜歡的音樂歌曲,你就跟著它唱、跟著它哼,你的紊亂的心情就得到有條理、有次序。就像頭髮亂七八糟,梳一梳就順了;情緒亂七八糟,理一理就平順了。

  你看那個蛇,蛇怎麼走?叫做蛇行,彎彎曲曲。有什麼方法讓牠直直的也可以走,有沒有?把牠引到水管裡面去牠就直了。那個水管就好像我們講的音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也是這樣的道理。一些雜亂的東西經過了,剛才說,一些雜亂的情緒經過藝術的昇華以後,就不一樣了。我們的七情,透過藝術去昇華,透過音樂、歌唱、舞蹈。舞蹈也是在表現喜怒哀樂,歌聲更是,更是直接,繪畫也是一樣,透過藝術昇華了以後,它都是中節的,都是有條理的。所以創作者透過這些去抒發他的情緒,欣賞者透過這些去感受他的境界,作者跟讀者就起共鳴。

  我們讀李白、杜甫的詩,讀到入進去了,讀王維的詩,入進去它的詩境了,你就感受到他的心志,然後就起共鳴,就受到它的陶冶。音樂更直接。所以詩,詩必須吟誦,你光這樣念念念,念不出味道來,要品嘗、要恢復,回復到那個詩的作者的心境,我們透過這個作品,然後去跟作者進行交流。

  從左邊開始,是作者的心境,然後發表出來、抒發出來,變成他的作品,這個作品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詩歌或者音樂,就是這些它呈現出來的意境。然後讀者,我們是讀者,讀者看了這些作品,回到作者,去體悟作者、體會作者的心境。你能夠體會幾分?不知道,就看你的方法、看你的領悟力了。所以孟子說「以意逆志」,去揣度、揣測作者當初的心境。你讀王維、讀李白、讀杜甫,你讀那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能夠領悟到什麼程度?那就看你讀、誦、吟、唱,我是把它分成四個階段,四部曲。

  讀就這樣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句一秒鐘,不到一秒鐘,兩句一秒,二三秒、三四秒就把這首詩讀完了,可是那個深厚的意境出不來。第二步,朗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邊朗誦,一邊隨文入觀,白日你就想到白日,依山就想到山,黃河就想到河,入海就想到海。欲窮千里目,那是心裡面的一個想要,一種渴望,我想要看得更遠。你要看得更遠,你就爬得更高,更上一層樓。這是朗誦,至少多了好幾秒吧?更多的時間在你腦海裡面浮現那一些景象。

  這樣還不夠,讀誦,吟。吟就順著那個聲調: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隨意哼的,但不是隨便哼的。我說了是隨意哼,不是隨便哼,是順著那個語言的聲調,順著語言的聲調,然後這樣子往音樂的旋律去靠攏。這一節這麼哼,別的場合我又哼,不會完全一樣。但是該高該低、該長該短有一定的模式,那個叫做吟。

  吟到最後,我要教學,我要把譜調,把那個曲譜把它固定下來,還可以配樂器、可以伴奏,甚至配舞蹈,那個時候叫做唱。讀、誦、吟、唱,四部曲。那你這樣子就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那個意境,充分的、盡量的,從百分之十重現,意境重現,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八十,我不敢說百分之百,至少更接近王之渙當初的心境,這個是音樂的功效。

  《中庸》後面就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兩句話一語中的,把現在我們這個破壞自然的種種行徑揭發得一覽無遺。現在常常在講氣候異常,然後講了一個很美化的名詞,叫做聖嬰現象。為什麼叫聖嬰這個我就不懂,氣候異常叫做聖嬰。氣候正常叫做反聖嬰,那就很奇怪,負負還要得正。

  天地有常。台灣從九二一地震,因為過去百年地震,我們這一代有的看到,有的沒看到,我們印象中比較劇烈就是九二一地震,還有去年、前年台南這個什麼地震,這個都是大家親身感受體驗到了。氣候異常,平均溫度,像現在已經秋天了,我開車在馬路上還看到儀表板上面,外面的溫度三十六度,秋天了怎麼還三十六度?可是晚上又降了十度。然後又五月下雪,冬天打雷,這個是以前雪公老師在的時候,對冬天打雷是非常的震驚,然後有很多的一些反應。天地沒有定位,然後萬物生態平衡就被破壞了。所以《中庸》講「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現在都剛好相反,就是沒有中和,就是沒有致中和,尤其是破壞地球最大的元凶就是我們人類。那我們人類怎麼破壞?就是七情亂發,不中節,喜怒無常,哀樂無節,喜怒哀樂愛惡欲沒有一個節制、沒有一個節度。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一章千萬要仔細琢磨琢磨,這裡頭有太多太多好深好深的含義,短短九個字,扣掉三個於重複,剩下七個字。這個上次有大略講過,我們再複習一下,這樣印象會更深刻。從詩,從感性抒發出發,然後透過理性的調和平衡,均衡一下,不要全部都是太浪漫的情感在那裡起作用,需要一點點理性來調和。在感性跟理性的調和過程當中,它是必須經過衝突,然後才有可能去調和。有的部分、有的時候、有的人,一直在那邊衝突,得不到調和,解決不了那個矛盾,所以就卡在那個地方了,那叫瓶頸,沒辦法突破。要真正把它調和了,這個時候才叫做成於樂。成就是成長,成長然後是成熟,再來才是成就。所以這個成字你看看,裡頭就含有過程、還有結果,過程就是成長,結果就是成熟,就是成就。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生不就是這樣跌跌撞撞嗎?碰到一個困難、碰到一件難題,你如果豎白旗,我不要了。這跟考試一樣,這一題的題目那麼長,放棄。是非題,很好,圈圈叉叉,我全部圈,機率是一半;全部叉,機率也是一半,還可以得幾分。三選一的,全部選一,全部選三。我們以前考試有時候就是這樣子去碰,除非還有倒扣,你就不敢了。好,難度低一點的是非題,一題一分或兩分;填充題,一題四分;簡答題,一題十分;申論題,一題二十分。總而言之,難度愈高得分就愈高,對不對?你要得分,就是要把問題解答、解決了,你就得分了。你看到那個難度那麼高,放棄,這一題放棄,那一題放棄,你得分就很低。所以不要怕困難,不但不要怕困難,以前雪公太老師講了一句名言,歡迎困難。歡迎你出難題,難度高一點的,真正那個考生,厲害的考生,難度愈高他愈高興,因為區別率愈大。這個在佛家講,不就是煩惱即菩提嗎?煩惱就是難題,你沒有煩惱、沒有難題,哪來的得分?哪來的菩提?煩惱即菩提,真的遇到煩惱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投降。各位你的未來,很多難題等著你,很多分數等著你去拿,所以要歡迎困難。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正、反、合,感性抒發,理性平衡,衝突調和才有成長。不經一事,你就不長一智。不要怕困難,還要歡迎困難,難度愈高得分就愈多,煩惱就是菩提。

  我們再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看「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剛剛講不學詩無以言,所以詩歌、詩就是我們語言的一種文飾,可以充實美化我們的語言。充實就是言之有物,美化就是言之成理,說得有條理、說得有道理,充實美化我們的語言。你說讀文字學那個文不就是文飾嗎?文就是叉,錯畫,交錯的畫,不是對錯的錯,那個錯是交錯的意思。這就是文,文理。有文理、有條理,看起來就美化了。所以學了詩,你就可以充實美化語言,佛家叫做口業清淨。

  禮是身文,「禮為身文」。「禮為身文」這一句話出自《左傳》的,所以這個不是我發明的,《左傳》上面就有「禮為身文」。文也是剛才講的那個美化,有禮行遍天下,有禮的人彬彬有禮、文質彬彬,莊嚴行為舉止,你的行為舉止,一舉手一投足很端莊,這是學了禮以後是這樣的。你看我們戒行清淨的法師,那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足以做楷模,人天師範,這是身業清淨。

  「樂為意文。」我們起了那些念頭,雜七雜八,透過音樂來給你中節,就很有條理,有條理就不亂。所以叫做樂為意文,可以淨化我們心靈情志,淨化心靈。淨化心靈,音樂是世間法裡頭一個很好的輔具,輔助的工具。但是你不要把它當作工具而已,它有很深厚的那一層意義,所以佛家叫做意業清淨。

  身口意三業清淨,儒家就是從這三句話來切入、來著手,而且也代表它整個的過程。興於詩,立於禮。興於詩就是口業清淨,就是不妄語;立於禮,就是身業清淨,就是不殺盜淫;成於樂,就是意業清淨,不貪瞋痴。就不謀而合,儒、佛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融會貫通。儒佛有同有異,同的部分,我們盡量的去溝通它;異的部分,化異為同,真正在最究竟的地方如何去區別,講佛法、講儒經該怎麼講?該講純粹的佛法,該講純粹的儒經,有時候不可以摻雜,這個都是雪公太老師當初所交代的。

  所以情感跟理智衝突的時候需要調和。佛家有慈悲、有智慧,要悲智雙運。光有慈悲沒有智慧,或者是有智慧沒有慈悲心,就像鳥的翅膀一邊受傷了。鳥的翅膀一邊受傷了,嚴重就是飛不起來,輕的話還可以飛,只是路線沒辦法控制,偏來偏去;如果是飛機的話,就更嚴重了。所以我們也常常掛在口上,悲智雙運,常常掛在口中,要慈悲慈悲。現在有人會批評,你們都信佛、學佛,怎麼不慈悲?別忘了,慈悲旁邊還有一個智慧。

  儒家也是講仁,「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六言六蔽,六個字,有六個流弊。六個,這個眼睛被蒙蔽了,盲點。好仁,很有慈悲心,可是你沒有智慧,那個學就是覺、就是智慧,其蔽也愚昧。愚昧,被騙了,上當了,你的慈悲心被利用了。

  好,這是剛剛從「樂殊貴賤,禮別尊卑」延伸出來的,詩禮樂。儒家所講的這些所謂的修身養性、希聖希賢,從君子、賢人到聖人,具體的做法就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樣一路的詩禮樂。這裡頭,仁義道德那邊,統統都可以包括在這裡頭了。從禮入手,剛才不是講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嗎?從有形的這個禮,禮貌,從外表,然後去由外而內來要求。要求到內心的敬跟讓,你就可以體會到仁義道德那種形而上的心理層次、心理境界,修養的那個部分。

  那我們接著就繼續下去了。來,念三遍,「外受傅訓」。

  學生:「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老師:「外」就是出外,出外接受。傅,這個傅,我們一般講師傅,有的寫筆畫少的四畫那個父,有的就寫這個筆畫多的傅。一般講筆畫多這個師傅,比較偏那種技能方面的師傅,拜師學藝那種師傅。四畫的那個師父,法師也稱師父,或者是你在學一些比較屬於道或者理論、學術方面的,比較偏那個部分。所以在外面,你學任何東西,技能的也好,求學問道也好,要遵從老師或者這個師父、長輩的訓誨。

  然後回家,「入奉母儀」。「母儀」,有一句話叫母儀天下,那個是指后妃之德。母儀就是身為母親的榜樣、典範、風範,這叫母儀。所以各位在座的女眾,女性比較多,一般社會是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可是在實際的現實世界生活裡,女性的角色扮演的地位,有時候比男性更重要,尤其在家庭裡面,相夫教子。孩子教得好不好,母親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不是說父親就不重要,父親常常往外跑。各位應該聽過太太這兩個字怎麼來的,對不對?文王,周文王的母親還有他的夫人,名字都有一個太,所以叫太太,太姒、太任,太太。所以人家尊稱妳太太,妳了解了以後,了解這兩個字的意義,妳會覺得重責大任。我要像太任、太姒這樣子母儀天下。然後妳就知道,做母親的妳懷胎以後,那個胎教要謹慎小心,否則就會影響到妳的胎兒。胎兒出生以後,如何進行教養,這一切都跟母儀有很重要的關係。所以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有兩個重要的女人,一個就是母親,一個就是他的賢內助。

  「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姑」,姑姑。現在有人會叫姑姑,但是他分不清姑姑跟阿姨是什麼關係。因為現在都只生一個,以後什麼叫叔叔、什麼叫伯伯,沒有了;女生,真正的阿姨也沒有,稱呼阿姨的都是一些一般沒有親屬關係的,叫阿姨阿姨。所以這個諸姑伯叔,指的就是一個家族,我們古代都是一個大家族,大家族裡面,剛剛講到長幼尊卑井井有條。所以在喪禮的時候,你看他穿那個喪服,看他戴孝,他戴的是什麼,你就知道他的身分;現在漸漸的都全部穿黑色了,就分不出他們的關係了。在古代那種大家族,就不會有單親的問題,就算說小時候父親不在了、母親不在了,至少還有諸姑伯叔,還可以這樣子協助來撫養長大。現在這個小家庭,只要是單親,這個角色突然就缺了很多,這孩子的發展,從小人格發展就一定會受到影響。

  好,晚輩對長輩,同樣都要尊敬;長輩對晚輩,就要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哪怕是剛才說過了,叔叔、伯伯照顧的,他也一樣把他當作親生的孩子。這樣這個家族才能夠凝聚,才能夠情感團結一致。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這個還沒念,來,念三遍。

  學生:「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老師:「孔懷」,孔懷這個詞很特別,這個跟孔子的孔、孔家的孔是兩回事,孔在這個地方是很、甚、非常,這是一個副詞,它不是姓氏,非常的懷念。這也是一個典故,從《詩經.小雅.常棣》篇,講到「死喪之威」,威就是畏懼,「兄弟孔懷」。就是說兄弟之情,你碰到兄弟手足之間有人不幸有死喪之事,那是痛心,痛徹心肝。你如果兄弟情感很好,姐妹情感很好,不幸一個先走,那種手足之情有所損傷,那種感受、那種懷念就叫做孔懷。所以後來就把這個詞,把孔懷這個詞,用來直接指兄弟之情。回到原文,叫孔懷兄弟,這是一個副詞的意思,兄弟之情。

  兄弟之情怎麼樣?要同氣連枝。同氣,兄弟叫同胞,同一個母親所生,就算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有同父異母的,也還有一半的血緣,所以兄弟是同氣連枝,像樹幹一樣連枝。樹幹分枝,左邊的枝、右邊的枝。這些註解它是很詳細,有些你自己參考,有些不用講那麼仔細。同氣連枝。

  我們讀這些古人的詩,兄弟之情。古詩裡頭有講情、有講景,像唐詩裡面有情有景。情景情景,要情景交融。景色的部分,有些純粹寫景,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裡頭就是寫景,對不對?第三句,「欲窮千里目」,這是情,對不對?當然千里目也是一種景,但是它是虛擬的,是意中景。白日依山盡是眼前景。黃河入海流也是想像的,因為在山西看不到海,所以那個海是虛寫,雖然是虛寫,但是也是景;欲窮千里目,要更上一層樓,這個都是心裡面的景,後面更上一層樓就是情景合,情景交合、交融。

  所以景的部分,我們在欣賞詩歌,景的部分,其實你如果學過佛,很簡單。你學過五塵嗎?五塵,哪五塵?《心經》裡面講什麼?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叫什麼?六塵。法塵,那個是內部的,先不講。色、聲、香、味、觸,相對就是什麼?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眼睛叫做視覺,文學叫做視覺意象;耳根叫做聽覺意象,就是聲塵;色、聲,香,嗅覺的意象;味,味覺意象;觸,觸覺意象,統統叫做摹寫。在台灣的高中國中課本都講摹寫,摹就是底下一個手部那個摹。五種感官摹寫,這個都是詩裡頭的景。色聲香味觸,五塵,五塵就是五種景。落到意識裡面去就變法塵,法塵就是叫做意象。法塵就是前五塵落謝的種子,你看到什麼,閉上眼睛還可以想像,那個叫做法塵。你聽到什麼、你聞到什麼,色聲香味觸,落到我們的意識裡面去,就變成叫法塵了,法塵是由第六根來攀緣的。這個都是寫景。

  好,詩有景有情。情是什麼情?其實也離不開五倫之情。寫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夫婦之情、朋友之情,君臣,君臣就是國家,愛鄉愛國。你學了佛以後、學了儒學以後,你再來看文學,其實一清二楚,對不對?詩歌裡面的情感,你把它細分的話很多;你給它統合起來,離不開五種感情,就是五倫的感情,人和人之間五種人倫關係、五種人際關係衍生出來的情感。

  朋友之情很多,詩歌裡面,《送孟浩然之廣陵》,《山中送別》,王維,王維《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朋友之情。兄弟之情,《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兄弟之情。還有父子之情、有夫婦之情,那些閨怨詩就是夫婦之情,還有愛國的,這些都是離不開五倫。那我們讀這些,譬如說剛剛講的兄弟,讀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到蘇東坡,他的弟弟叫做子由,對不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你看到人家兄弟情感這麼好,我們讀了以後,如果我跟我的兄弟經常在吵吵鬧鬧,然後為了分財產不和,看了這些詩你要不要慚愧?這個就是詩教,溫柔敦厚,我不用正面說教,你讀了以後,你自己去反省:我很慚愧,人家的兄弟這樣,我自己兄弟那樣。

  其他的,夫妻、朋友、君臣都一樣。人家對朋友是這麼樣的一個濃情厚意,「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用長江的水來代表我懷念你的情,對朋友這樣的情深義重;我對朋友我不但對他不好,沒有對他那麼好,我還利用他、我還背叛他、我還陷害他。讀這些詩歌就是讓你反省、讓你慚愧一下。

  所以將來各位你在推廣啟蒙教育,你要把握到這些重點。純粹寫詩寫景的,你要讓它開展它的氣勢。這些色、聲、香、味、觸,五塵本來是會污染我們的本性,你也可以背塵合覺,巧把塵勞為佛事。迷覺只在一念之間,你要怎麼去引導。

  再來情感的部分,你怎麼把他引導到五倫之間去自我反省,這個才是世間法你就不會迷航。不然有人說,讀詩幹什麼?讀《論語》幹什麼?常常就會這樣子,就把它截然劃分了,劃分成世間法,這個不是出世法、這個不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什麼才是佛法?迷了。迷了,佛法也變成世間法;覺了,世間法也變成佛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什麼?覓兔角。兔子哪裡有角?所以看我們會不會用,看我們自己覺不覺,是迷還是覺。你覺悟了、領悟了,什麼事都可以做佛法、做佛事。做佛事不是在那邊敲敲打打,唱誦那個佛事,是做覺悟的事,佛者覺也。

  所以「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結交朋友,你看這邊講到朋友之倫,剛才是兄弟那一倫,現在是朋友這一倫。「投分」,「分」,就是投得來,志同道合,無友不如己者。什麼叫無友不如己者?友是結交。不如己,這個「如」要怎麼講?無友不如己者,「你成績比我差,對不起,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我不跟你做朋友」。好,那除非你是第一名,你永遠第一名,不然你也有不如人家的,你不跟他做朋友,人家也不跟你做朋友,你永遠沒有朋友。這樣講就講不通了,那個如是同的意思,是主動結交,我不會主動去結交跟我道不同的人,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就不用主動去跟他結交,不用主動去跟他做朋友。至於人家要來跟你做朋友,你要看情形,該拒絕的拒絕;如果站在慈悲心的立場,你可以幫助他,那你就不要拒絕。所以讀這些都是要懂得變通,不要死在文字之下。不然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就被攻擊了;惟小人與女子難養,更不見容於當朝、當代。

  「切磨」,本來這個切磋琢磨指那個加工,玉石加工,要給它磨,磨了再磨,好還要更好,磨得很細,在這邊引申為彼此在學問上的探討研究,琢磨琢磨、切磋切磋。朋友之間就是要互相切磋琢磨。

  「箴」,規勸,箴規就是規勸。所以《論語》上面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佛更強調要親師會友,要親近善知識。三人行,隨便選三個人,一定可以找到讓我可以學習的,當作我的榜樣的人,就是我的老師。怎麼說?三個人當中,一個是我,另外兩個,一個人或者有長處,長處我就學;有缺點,有缺點我就改。問題又來了,改他還是改我?改自己,其不善者而改之,你要改。這不是交朋友之道,見賢思齊,見不賢是內自省,不是改對方。

  再來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輔仁就是互相激發仁心。朋友在一起要互相激發仁愛心、仁慈心,否則的話就變成損友,或者說言不及義的朋友。

  所以要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要結交正直的朋友、結交誠信的朋友、結交博學的朋友。這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這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這是對我們有損害的,特別講的是對我們敦品勵學。

  這些解釋你自己再去進一步了解,這個沒辦法細講。正直、誠信、多聞。便辟就是奉承諂媚;善柔,表面裝得很柔媚、很慈祥,對你很客氣,可是重點是內心動機不是那樣子;便佞,花言巧語,很會說,善辯,就是巧言令色。

  好,就是「交友投分,切磨箴規」。講到前面從夫婦,再來兄弟、再來朋友,講到這三倫。後面還有「仁慈隱惻,造次弗離」,雖然不是直接講兄弟姐妹,但是都是講到這敦倫盡分,你怎麼樣在這個五倫關係,在這個倫常,人和人之間,怎麼樣去應對進退、怎麼樣去存心、怎麼樣去待人接物。底下這些都是講的這個道理,有事有理,有實務的、有理論的。剩下的仁慈隱惻明天再說。那下午我們還是一樣,再來,斑馬線畫完,繼續進行新的進度,今天就到這裡。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