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8集

  老師:好,我們繼續看底下,「資父事君」,一起來:

  學生:「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老師:好,這裡頭就是父子、君臣這兩倫。

  「資父」,這個資就是奉養、供給、滋養。「父」,這裡只講到父親,那母親呢?包括在裡頭了。所以我們講父子父子,不要因為這樣說他只講父子,他沒有講母子。讀書不能做書呆子,古文就是常常用局部代表全體。那兄弟也沒講姐妹,讀書不能夠這樣子的死在句下。

  資父,還有「事君」,侍奉國君。因為中國有三千年的君主體制、君主政治,所以君就代表國家,事君、忠君。中國人就是這麼樣的盡忠,哪怕是昏君,因為他代表的就是一國之君,他還是尊敬他。現在這個時代不一樣了,民主時代就可以指責,任意的指責。情況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現代的標準,說那樣子的行為不可取,你不能用現代的標準去講古人;用古人來看待現代人,假使古人有知的話,他也說,你們也不可取,你們說你們很聰明,發明一大堆的科技。發明一大堆的科技幹嘛?他說我們很舒服、我們很輕鬆,我們坐高鐵、坐飛機,現在空間已經不是問題。可是現在很多科技發明了以後,人性愈來愈墮落。

  有一句廣告詞,那個手機現在已經沒有在賣了,什麼什麼始終來自於什麼,科技始終來自於什麼?人性,是不是?有一句廣告詞是這樣講的,手機的廣告詞,什麼什麼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其實這個人性要加一個括號,叫做惰性。大家都會心的微笑,就知道我講的是什麼樣。就是因為懶惰才發明電梯,不然照樣可以爬樓梯爬一百零一層。所以那一句話,因為我常常沒事就在那邊針對這些公路上面的標語、電視上的那些廣告用詞,在挑他們的文法、修辭的毛病。科技,如果這個文案是我的學生作的,然後交給我修改的話,我會這樣給他修改:某某某相信科技始終回歸到人性。跟來自於人性不一樣,要回歸人性。這個用回歸,我相信會比來自於惰性好,要回歸人性,不要泯滅人性、違反人性。

  你發明那些什麼殺人的武器,《孟子》裡頭就有,「矢人」,射箭那個矢,弓箭、弓矢;矢人,發明弓箭的人。我們現在也有研發單位,任何一件產品都有研發單位。製造那個箭的人,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唯恐不傷人。你箭做得不夠銳利、不夠堅硬,射過去,射得不遠,碰到人掉下去,這個誰要買?這是這個行業,造箭的人,製造弓箭的人。另外一種行業叫做「函人」,函就是沒有三點水那個函,那個函指的就是盾,有刀劍、有盾,盾牌。製造盾牌的人,就是唯恐他的這個盾牌做得不夠堅固,然後傷人,唯恐傷人。用現在器材的行業來講,一個叫做軍火商,一個叫做防彈衣的商人;一個是製造槍彈的,槍械彈藥的,一個是製造防彈衣的。這兩個行業應該是敵人,對不對?在商業場上彼此應該是,我現在發明一個貫穿你的防彈衣幾層的那種子彈,他們就派間諜去蒐集情報,他是用什麼材料,我就要再研發出可以抵擋這種的。所以這兩個行業,一個叫做唯恐不傷人,一個叫唯恐傷人,你看那個居心就不一樣了:一個是保護人,一個是要毀滅人。所以孟子他的結論就是,選擇行業不可不慎。

  我們在八正道裡面有一條叫什麼?正命。正命是什麼意思?你賴以為生的那個職業工作。所以選擇一種工作、一種行業,尤其修行的人,你就要看看你這個行業製造出來的,是不是對人類,或者不要說光對人類而已,對整個地球、對整個眾生,有傷害、有危害的,你就不要去投入這樣的一個工作,不要跟它有任何的關係,否則就會共業,會有共業果報。

  好,回到這邊來。事君:侍奉國君。

  「曰嚴與敬」,嚴謹而且恭敬的態度。這個「曰」也是發語詞,就是發語詞。古人的文章有一些發語詞或者是語助詞,或者是語尾,有的是發語開頭的助詞,有的是語尾助詞。我們口語裡頭也常常有這樣子,這個、那個、嗯,或者是講話完以後,什麼什麼什麼說,有沒有?台灣國語,這個很好吃說,聽過吧?說就是曰。它是擺在前面,曰嚴與敬,這個跟子曰的曰又不一樣,子曰的曰是說,可是這裡的說是發語詞。要供養父親、要侍奉國君,就是要做到什麼什麼什麼,這裡就不能把它直接翻譯成說。

  「嚴」,嚴就是嚴謹,侍奉父親、母親態度嚴謹。這個嚴不是嚴肅、不是嚴格,你不能說:「好,爸爸,你最近血糖很高,你吃飯給我小心一點,有糖的都不可以吃」,你就嚴格禁止老人家這樣子,不可以這樣子過度解釋,「因為《千字文》說,資父事君要嚴」,誤解了。我們常常對待老人家,固然是出發點為他好,飲食這個限制、那個限制,其實限制歸限制,遵照醫生的指示,血糖高也不是完全不能沾到糖分,對不對?你就看飯前飯後糖分在某個標準底下,還是可以吃一點點甜的。你不曉得有些人對甜的是嗜糖如命,他吃了以後很高興,心情很好。可是你要知道,小孩子吃了糖會過動,就是因為它有這樣的一個興奮作用。所以年紀老的人跟小孩子,有時候某部分是很相似的。他心情,因為老年人,我現在慢慢也步入老年,有一點點的體會,老年人就是很多世俗的事情愈來愈看淡,吃的東西也是清淡,什麼都淡淡淡淡。淡到最後會怎樣?了無生趣,心裡頭缺少那些滋潤,缺少春天那種盎然的生趣。所以人家叫含飴弄孫,到了適當年齡,五、六十歲,如果有孫子,孫子那個赤子之心,可以跟你這樣子戲弄,遊戲一下,玩一玩。但是你不是長期帶,長期帶很累,偶而這樣子玩一玩,滋潤一下老年人枯竭的心田,那是很需要的。所以有孫子的人、有孩子的,有那個小嬰兒、小孩童的人,父母親不要吝嗇,稍微分享一點時間給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儒家講五倫,印祖講敦倫盡分,學佛也是要兼顧到世間法當中的倫常。所以嚴,就是你自己的態度是嚴謹、謹慎、細心、無微不至的照顧,用心,很貼心的去為他設想,是這個意思。

  「敬」,對國君,對古代的這個,當然這個國君你要廣義解釋,我們講君臣這一倫就是包括部屬跟長官,不單單是一國之君的最高長官,你們在工作單位,你是私人機構,你的長官就是君臣關係,長官部屬就是君臣關係。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這兩句是順著前面父子、君臣這兩倫延續過來的。對父母的孝盡心竭力,竭盡心力。什麼叫竭盡?你可以做到十分,今天你只做了八分,就沒有盡力。這樣講好像很苛。當然,結了婚成家立業,尤其有公公婆婆,婆媳之間的一些微妙關係,這裡頭就很複雜了,不是一二句話、三二句話就可以說得完。親生父母跟由於婚姻關係建立的那種親屬,在法律上,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在英文上面叫做什麼?法律上的父親、法律上的母親;我們傳統叫做姻親,姻就是婚姻,由於婚姻關係所形成的親屬就叫姻親。father in law,mother in law,就是你已經登記為合法夫妻了,所以在法律上他也是你的父母,這個跟親生的關係就不一樣。所以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們可以用十分的力量無微不至照顧我們的baby,寶貝,我們稱他為寶貝;反過來同樣的,要用十分的力量去照顧年邁的父母反而不太容易。現實的社會,這樣的例子、活生生的例子多得很。

  再來,「忠則盡命」。這句話也是很難講。古代是這樣子沒有錯,君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古代叫做賜死,我賜給你死,還用賜給、賞賜,死路一條,還是皇帝老爺子賞賜給我的,叫做賜死,有的念ㄘˋ ㄙˇ。你要謝皇上恩典,他叫你死,你還要感謝皇上恩典,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古代就是這樣子。現在這個時代當然是不太可能,但是我們要吸收的就是精華、精神,我對你是盡忠,是恭敬你這個職務,我尊重的是你這個職務,今天你離開了這個職務,你個人的行為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尊重你是總統這個職位,現在日本、英國都還有國王,尊重的是你的職務。所以我們有時候在社會上工作,你也是一樣,要尊重他是你的長官。今天他如果在職務上面給你下達命令,你就聽從。當然如果還有討論、有商量的空間,是可以討論、商量的。如果到最後必須得用命令,用行政命令,這是命令,你不得不聽從,那你就乖乖聽從了。兩條路,聽從;再來,不做,走人,辭職走人,就是這樣而已。所以忠則盡命,一個是盡力,一個是盡命,盡命就是真的把命都賣了。不要說對國君盡忠盡命,以前朋友之間,真正的朋友之交,把命賠了他都在所不惜,這個叫肝膽相照、肝膽之交。

  我們讀這些古書上面,古書強調的都是一個典範。現在有一種想法、一種觀念不太可取,就是說,那個標準定得太高了,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就不要講,免得給自己壓力。我們學校裡頭教書的同事,有的是這樣子,他教書是說,「我不教,因為那些都是我做不到的,我幹嘛給自己壓力?幹嘛給學生壓力?幹嘛給大家帶來壓力?」所以說,「都怪孔子,為什麼要留下那些東西來?」愚痴,眾生愚痴顛倒。我們說中國文化傳統,五千年的文化,結果看在他的眼裡都是包袱,「留那麼多東西給我們背,累死了」。寶貝,你可以把它當作珍寶;你不當作珍寶,你整天扛在身上,也當然是會變成壓力、變成包袱,因為你不懂得寶、不懂得運用。

  接下來,「臨深履薄,夙興溫凊」。我們念一下:「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似蘭斯馨,如松之盛。」

  「臨深履薄」就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子的小心謹慎。這個還是延續剛才講的,事君資父。「如臨深淵」,來到很深的潭水的邊緣,你要小心,一失足就墜落下去。「如履薄冰」,台灣要找到結冰的地方還不容易,但這裡面講的薄冰指的是湖上面的、河床上面的冰,如果是結得薄薄一層冰,你踩在上面不小心,因為底下還沒結冰,底下還是水,所以要小心翼翼的。「臨深履薄。」

  「夙興」,夙興就是「夙興夜寐」,這個「夙」就是早晨,早晨天未亮就起床了,夜晚睡覺,這叫做夙興夜寐。然後《詩經.大雅》篇:「灑掃庭內,維民之章」。早晨起床,「溫凊」,冬溫夏凊,這個是二十四孝的典故吧?冬溫,「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昏定而晨省。你們如果讀過《常禮舉要》,「晨昏必定省」。有沒有讀過《常禮舉要》這一章?「晨昏必定省」,有的把它解釋錯誤了,把必、定連起來。

  黃香的故事是冬天先鑽到被子裡面去,把棉被睡暖了,然後再請父母親就寢;然後夏天先把蓆子搧涼了,再讓他的長輩、他的父母親來睡覺。我們講「昏定而晨省」,「昏定」,那個定就是把那個床鋪,被子、蓆子給它鋪好、擺定位,定是指這個意思;那「晨省」是早晨去那邊問好,看看父母親起床了,要盥洗等等這些,這叫昏定晨省。《常禮舉要》把它濃縮起來,叫晨昏必定省。結果現在有的人把它解釋說,把必定連起來,晨昏必定問安,早晨黃昏都要去跟父母親問好,早上好、晚上好,good night、good morning,那個定的意思就不見了,鋪床鋪。現在都大人給小孩子鋪床鋪,哪有小孩子會跟父母親鋪床鋪,找不到了吧?念到國高中了,還要父母親幫他整理床被。兩岸都有媽寶,媽寶愈來愈多。所以這一句要記得,是晨昏都要,注意到昏定而晨省的事情。所以這個是斷句的問題。

  「夙興溫凊」,這個「凊」加一點就變成清了,所以也很容易念錯,昏定晨省。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能夠這樣去做,德行就同蘭花一樣馨香,像青翠的松一樣的茂盛。這裡頭就是這兩個字,一個「斯」一個「之」,它都相當於白話文裡面的「的」,像蘭花那樣的馨香,像松樹那樣的青翠茂盛。松、蘭在國畫裡面是常常畫的材料,梅蘭竹菊,四君子,梅花、蘭花、竹子、菊花;再來松柏長青,常看到傳統國畫裡面這些都常畫的。「盛」就是繁茂。

  能夠照這樣子去做,怎麼做?就是前面所敘述這樣的資父事君,就是君臣、父子這兩倫,你都能夠實實在在的、踏踏實實的照著去做。我們古代不是有一句話,求忠臣於哪裡?孝子之門。一個很孝順的,古代就有一種推舉,推舉出來做官,孝廉。很孝順的人推舉出來做官,重點就是怎樣?用他那種對父母親恭敬謹慎的態度來處理事情、來做官。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你讀什麼書,現在不是讀很多系嘛,我在大學任教那麼多年,然後看看我們的畢業生,我們校友的出路,因為我們那個是師資培育的,所以大部分都是當老師為主;後來師資培育法修改了以後,他們當老師的這個出路名額愈來愈少,所以也選擇其他行業。除了這個固定的師資培育以外,就我觀察,一般科系,大學科系,大學畢業出來,學非所用的,學非所用,就是他現在的工作跟他原來就讀的科系毫無瓜葛的、毫無關聯的,以你們這樣看起來,比例大概多少?有沒有一半?超過,超過一半,都是學非所用的。這個就很弔詭了,那我們辦大學在幹嘛?就是為了一張大學學歷,然後出來,我是大學生畢業。現在大學畢業滿街跑,不只是大學畢業,博士畢業也滿街跑,因為我們製造太多的量了,所以就不值錢了。

  所以這些學非所用,既然都是不一定說跟你所學的有關係,所以重點就是在,不管是高中也好、大學也好,其實最重要的是訓練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目標,解決問題的能力。你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管你是讀什麼科系畢業的,問題來了,我就是憑我的過去所學、所訓練的一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只有訓練出這樣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才能夠適應多變的社會。所以真正大學是要用通識教育,現在反而通識教育變成營養學分。當然,部分少數的這些專業科系,畢業以後適材適用、發揮所長,當然也是有。可是更重要的是學習,學校教的都是一些理論的比較多,一到職場,你要面對的都是很現實的問題,你還是要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有時候課本翻不到,有一些很複雜的問題、很棘手的問題,是這邊安頓好、那邊安頓,叫做斡旋。斡旋,是人的問題、事的問題,不是機械問題,機器還好處理,機械的問題都好處理。所以你未來的工作,你是面對機器還是面對人,不一樣。

  好,這個是上次有提到的,雪公的一個聯語:「經書涵養心如鏡,福德薰陶語似蘭」。這個圖片就是我寫的篆書。你們也可以寫這個對聯,這個對聯很好,把它寫成春聯貼在牆上很好。這幾個字也不難寫,你現在就可以寫了,你的基本筆畫練會了以後,你不要看那個書筆畫怎麼那麼多,其實就是橫畫、直畫,還有你畫過那個曲線,這些都不成問題了。接下來問題只是說你筆畫粗細怎麼安排,再來這幾個字的大小如何調得恰恰好。

  中間那個也是雪公的一首詩,叫做《偶得》。這一首境界很難以形容,我說它境界很高,這個不敢這樣講,那表示你也看得到它的高,你也很高了,高來高去,不是,妙不可言。你看,「書味回時夜氣清,心苗得雨放新晴。乾坤今古渾無事,唯有湛然月色明」。「書味」,讀書要讀到它的味道。讀出書的味道,我們剛剛講你是苦讀還是很快樂的讀,你是辛苦的練還是快樂的練,你有領悟了,你就得到它的味道了。得到味道以後,你就回味無窮。「書味回時夜氣清」,夜晚讀書,夜氣是孟子書上面講的,夜晚一切喧擾都停止下來了,馬路上的車統統都回家休息了,靜靜的,這個時候一股清明之氣就在你的心中,那個叫夜氣。所以夜氣不是混濁,是清氣,夜氣清。心中一股什麼苗?領悟,我們領悟,人在領悟了,就好像那個幼苗萌芽了,這個時候受到那個讀書,書中的智慧的啟發,就好像下了一場雨,使得這個萬物大地回春,草木得到滋潤,然後「放新晴」,雨後新晴。

  第三句講,乾坤天地,自古,古往今來渾無事。這裡頭就有禪機了。廣欽老和尚留下了一句名言叫什麼?無來無去無代誌。這是用台語才有押韻,他們在書上寫的沒來沒去沒什麼事,讀起來就很奇怪。無來無去無代誌,都是押一那個韻,代誌就是事情。渾無事,本來就天下本無事,杞人憂天,庸人自擾之,我們都是自己找煩惱給自己,在那邊困擾,叫做作繭自縛。一個無一個有,有的是什麼?「唯有湛然月色明」。天上一輪明月,不論是儒家也好、佛家也好、文學家也好,自古以來,千古以來,都用月亮來做比喻、做象徵。文學用月亮可以代表很多,叫做意象。意,意思的意,象徵的象,意象。月亮代表什麼意象?舉頭望明月,低頭就思故鄉;看到月亮,「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一夜鄉心五處同」;「千里共嬋娟」,都是從月亮衍生出來的,所以這個月亮給人類帶來多少的想像。不過這是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我只想要登陸月球看看,一看,哪裡有什麼嫦娥、哪裡有什麼吳剛、哪裡有什麼桂樹?胡說八道,認為我們中國人妄想,虛幻夢想,都是神話。神話有神話的療效,有些可以取代科學,就是科學無法取代。

  那佛家用明月代表什麼?代表我們的心。「慧風掃蕩」,智慧像一股風一樣,「掃蕩障雲盡」,障礙,烏雲障礙了天上的明月,慧風一掃蕩,障雲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心中那個明月,心月,像明月的那個心高掛在天空,「孤圓朗中天」,明朗的朗。

  「唯有湛然月色明」,不用解釋,自己體會,這個叫做慧心當處即是,自己體會那個情境。這是雪公的一首詩,還有他的對聯。

  好,接下來。

  底下繼續看,「川流不息」:

  學生:「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老師:「川」,河川;「流」,流水,不停,不止息,「川流不息」。

  如果照前面所講的這樣子,這樣子盡忠孝順,你就能夠像蘭花一樣的馨香,像松樹一樣的茂盛,而且能夠澤被子孫,像大河一樣川流不息。上一代的福澤享受不完,留給下一代,這個叫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謂的餘慶就是剩餘的,上一代享受不完的,沒享受完的,留給下一代,叫做餘慶。餘慶還有本慶,本慶就是當代自己享受的叫做本慶,留給子孫的叫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就是說你自己承受,承受還沒有承受完的那些災禍,禍延子孫,留給你的子孫,叫做必有餘殃。川流不息,這個是指正面的福澤。

  「淵澄取映」,影響世人,就像清澈的潭水可以照著、照耀、映照我們的人,當鏡子一樣。所以我們叫做祖德流芳,我們去看台灣一些墳墓,常常會有祖德流芳,祖先的德澤,遺傳萬代後世。千萬不要像古代那些曹操、秦檜,叫做什麼?遺臭萬年。淵就是水,比較深的水叫深淵。澄,清澈,水靜止而且很清澈。

  底下,「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容止」,容就是儀容,止就是行為舉止,容止,儀表舉止。「若思」,若就是好像,好像在深思的樣子,就是很端莊。我們在深思的時候常常會這樣低頭沉思,或者是這樣在思考;你如果是嘻皮笑臉,看不出你是在思考。

  「言辭安定」,「言辭」就是我們講的說話,或者寫字,或者是作文章,這個都包括在言辭裡頭。「安定」,態度從容謹慎,安穩、祥和、平定。剛剛說過,你頭腦清楚,頭腦清楚,思,思慮,你的思考、思想也很有條理。而有的人頭腦清楚,可是講話會常常跳來跳去,講話漏掉一點,我再補充三點,那就叫雜亂無章、語無倫次,剛剛說過了。言辭安定,想好了再說。

  我們要學忍耐,除了忍受別人的一些對待我們的,別人加在我們身上的一些不合理的或者一些暴力,我們要忍耐之外,還有一種忍耐比這個更難忍:叫你不要說話,叫你忍著不說,保守祕密有時候比那個更難。一般人在那邊聊天,打電話聊天,聊聊聊到,聊到沒話找話講的時候,常常就會把祕密講出來了。像有一些還不成熟的事情,或是還沒有規畫完整的一些案子,不適合太早曝光,有時候你忍不住就講了。講了以後常常後果就難以收拾了,或者你講了以後自己做不到,講了以後又有變故、又有變化、又後悔了。所以這個說話,不該說的話要忍耐著,這個叫沉潛。沉潛不容易,有時候就是逞一時口舌之快,就這樣脫口而出。脫口而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追不回來了。

  這幾句話其實是出自於「曲禮」的,《禮記》一開頭叫「曲禮」篇,曲禮就是曲曲折折的、很細微的。我們雪公老師的《常禮舉要》,就是從「曲禮」裡面摘取精華摘錄出來的。「曲禮」裡頭,一開頭就是「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有沒有讀過這一章?沒有,好,簡單講一下。「安民」,這個「曲禮」有些是講一般做官的,有些是講一般老百姓的,就算是講做官的,對一般人民、一般老百姓也都需要有這樣的素養。因為你不一定做官,這個民就可以解釋為廣泛的人。你在你的工作崗位上,你是一個小小的主管,你有一個部屬也好,二個、三個、四個,你都要管理,管理眾人的事就叫做政治。那眾人,什麼叫做眾?三人成眾。只要是涉及到管理,就叫做為政。所以你要安人,安撫人,要領導,現在不能叫管理,管理有一點高高在上,是一種帶人是要帶心。所以要怎麼樣安民?「毋不敬」,這個毋就是禁止。另外一個無是沒有,有無的無是沒有。你如果看到是這個毋,就是禁止,就是不要、不可以。不可以怎麼樣?不敬。這個相對到我們佛家,講到內心的恭敬,對不對?意業,你的內心要存著敬。

  我們常常講禮禮禮,就講「曲禮」。禮,台灣有一段時間在推行叫做禮貌運動。禮貌,貌是什麼意思?外貌。禮貌就是表面的、外表的。像電梯小姐,歡迎光臨,謝謝光臨,已經變成一個職業式的、僵化的,這個叫禮貌。她如果不禮貌,你可以投訴,對不對?她是怕你投訴,所以不得不禮貌。至於她內心有沒有真正禮的精神所在?不知道。她一天要彎腰多少次?你看電梯那個門要打開幾次,她就是要彎腰行禮多少次。她做到最後會變成,如果很快樂的當作運動那倒還好,不然的話她會皮笑肉不笑。所以禮的真正的精神,兩個字:禮讓,一個是讓,一個是禮敬。敬跟讓,這才是禮的精神,少了這個精神,就純粹只有禮貌運動。

  毋不敬,人內心的恭敬。

  「儼若思」,這個儼,儼然,就是莊重,你要莊重。什麼叫莊重?態度莊重、端莊。反過來,不莊重、不端莊。像有些人不分場合,嚴肅的場合他不莊重。什麼是嚴肅的場合?正式的宴會,國宴、家庭宴會,現在的婚禮婚宴,以前是滿端莊的,現在都搞得不曉得要怎麼形容,尤其有一些新郎新娘在上面大玩遊戲,有一些遊戲實在破壞這個莊嚴的婚禮場合。我想在座一定都不會這樣子。所以怎麼個莊重法?就像那個在思考一樣,若有所思。我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表情比較嚴肅,很凝重這樣思考。這個是屬於身業的,身業端莊。而不是這樣嘻皮笑臉,然後舉止輕佻、然後胡言亂語。

  好了,胡言亂語就涉及到一個「安定辭」。「言前定則不跲」,說話以前要經過三思,話要經過一番思考,想好了再說。我通常如果要打電話跟某個人、某個單位接洽事情,都會用便條紙列出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一條一條,然後先談什麼、先談什麼;順序也是要稍微排列一下,有三件事情,我要先講哪一件好,講完以後,第二件再講什麼,第三件。才不會掛完電話,又漏掉一個,再補打過去,常常會這樣子。所以你如果打電話前,先把我要講的重點條列下來,這樣子談的時候才會很清楚。言辭安定,這個是口業。

  所以你看「曲禮」裡頭三句話,不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身口意三業嗎?前面我們講到詩禮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那是《論語》上面的,這是《禮記》上面的。儒家,儒家在講這些修身、那些德行的條目的時候,這些內容都離不開佛家所講的身口意三業,什麼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現代人也是這樣歸納。所以同樣一個個體,同樣一件事情,古今在描述,不同的角度在描述,儒家的描述、道家的描述、佛家的描述,有不同的言語、不同的方式,所描述的這個對象都是同樣一個東西。

  好,身口意三業,你有了這樣的概念,你去讀道家的書、儒家的書,或者西洋的書、心理學方面的書,你都可以有一個既有的概念。當然你不一定說,非得我這樣的才是完全正確,別人的都是次等的,別人的都是不可靠的,那叫做先入為主,後入為奴,這樣子一個心態有時候需要調整一下。

  好,底下,繼續看,「篤初誠美」:

  學生:「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

  老師:「篤初」,篤就是篤實、忠厚、踏實,初就是開始,要腳踏實地的開始,前面也是講到要慎始。「誠」,誠美。這個誠在這個地方,就跟前面講那個誠實,或者是忠誠、坦誠那個另外的含義有一點不一樣,固然是美,固然是不錯,確實也不錯,是這個意思。意思就是說,你只有好的開始還不夠,要有好的結束更重要,「慎終宜令」,開始結束都要貫徹始終。所以慎終宜令,謹慎的把事情有一個好的結束、完美的結束,這個叫慎終;「宜」,宜就是應該,「令」就是美好。

  慎始慎終。有的人有好的開頭,卻沒有那個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恆心毅力,虎頭蛇尾。佛經裡頭有個比喻,魚子、菴摩羅花,初發心菩薩,還有魚子、菴摩羅花,聽過嗎?這三件事情就是因地很多,結果很少。初發心的菩薩勇猛精進;那魚子就是魚卵,那個魚,魚在繁殖的時候排出來的卵成千上萬,可是牠最後能夠發育成可以繁殖下一代的,比例卻是不高;另外一種叫菴摩羅花,菴摩羅花是印度那邊的一種花、一種植物,中國這邊好像沒有,這種花開的時候,盛開的時候,那個花朵也是成千上萬,可是結成果實的時候比例很少。所以就用這三件事情來形容開花多結果少,因多果少。這個就是給我們一個警惕。我們如果也是初發心的那一群,那看看最後留下來的,是不是我們是其中一個?

  《論語》裡頭也有一章:「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有沒有讀過這一章?「可與共學」,以前那個求學,剛剛說過了,讀書學習是貴族的專利,一般平民是沒有機會的,所以第一句就已經排除了那些不能夠入學讀書的,只就可以聚在一堂一起上學、一起求學、可以共學的人,「未可與適道」。我把它寫下來好了。

  《論語》這一章講到,這麼一群人當中,只有一部分人有機會來求學。那麼再來,就這一些可以共學的人來講,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適道。這個適道怎麼講?先說適好了,「適」是什麼意思?前往的往,不是適合的適,你不適合修道,不是這個意思,往道這條路邁進。那「道」又是什麼?不往道這條路邁進,反過來說就叫背道而馳。問題在於道又是什麼?很抽象。我們說修道,修道到底是什麼?儒家的道、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是同還是異?當然是有同也有異。這個道我們先暫時不要把它解釋得太抽象,我們剛剛不是講學有兩個階段、兩個層次嗎?第二個叫什麼?覺悟,學要學到覺悟。所以前面已經講共學了,接下來就是能夠通往覺悟之道這個道好了,指向一個目標,這條目標能夠讓你通往覺悟之道;另外一條目標是來擾亂你,讓你迷,來誘惑你,然後污染你,那個就是背道而馳。

  所以假如一百個人來共學,還有一部分被淘汰的,我們就假設剩下五十個人可以適道,可以往覺悟之道這個方向來邁進,其他的人求學,他的求學只是為了什麼?為了學歷、為了利祿、為了功名、為了炫耀。我在學校裡上四書課上《論語》,有一次就調查,每一個人都要講一個讀書的目的是什麼,這個你講的答案不一定代表你自己,這樣比較沒有壓力。所以什麼樣的答案都出來了,有人說讀書,讀書就是為了快樂。很好,很崇高。讀書,讀書是為了父母。這個也是其中一個答案,也是很寫實。讀書,讀書為了賺錢。我說你讀書其實是負債,你讀四年大學,你的高中同學畢業去工作,人家已經賺了多少萬,你不但沒有賺錢,還要花學費。你說讀書為了賺錢,現在讀書未必能賺錢。但是也不能一竿子就把他這個答案就抹滅掉了,還是把他的答案寫在黑板上,等一下要讓他們來歸納,歸納讀書的目的是幹什麼。有人說讀書可以找到更好的對象,我黑板上就給他寫一個求偶。琳瑯滿目,讀書的目的,就這樣子。我最後跟他們說,全班四十個就寫了四十個答案了,你們從這四十個目的當中,能不能歸納出一句話或是一個目的,一句話可以涵蓋統攝這所有的目的的?什麼功名利祿、爸爸媽媽,還有為名聲好,為了學歷、為了求偶、為了什麼什麼什麼的。大家就來想,想了半天,最後講了很多很多。我沒有說他不對,我說你們的答案跟目前我想到的答案不一樣,我只能這麼講,我不能說我對你錯。我說,我摸索了二十年,我那時候大概我教書二十年,我思考了二十年,到底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各位也可以猜一猜,你猜我那時候的答案是什麼,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是沒有時間,不然我們可以玩一下。有沒有人猜到跟我一樣的,我會送你一個神祕的禮物,下一次再帶來。沒有,數到三就好了。正己化人,也很好,不過我那個答案只有兩個字而已。聖賢,有了。還有什麼?讀書的目的就為了讀書,這個邏輯有一點弔詭。還有沒有?什麼?沒關係,做人。對一半,對四分之一。還有沒有?沒有了,禮物送不出去了。覺悟,都接近。因為我這個比較自私、比較狹隘,因為我那時候的答案就是只有兩個字,好,我宣布答案了好吧?我最後給的答案是明理,然後再進一步加註解,明白做人跟做事的道理。因為要濃縮,所以只能簡化成明理。你要賺錢,你要做事,你要娶得好對象,你也要有表現,你做人做事都要讓她欣賞。那你想要賺錢,你除了做事以外,你做人失敗,你就賺得到錢嗎?所以這兩個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了無新意,明理誰不會說?可是我如果詳細解釋的話,或許你會覺得還有那麼一點點的道理。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明理。

  好,明理,理跟道,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道跟理又有什麼不同?好,這個道跟理的問題,改天再找其他適當的地方我們再來談。總之,明理跟往覺悟之道是同一件事情。你這個人不明理,不可理喻,不可理喻就是無理取鬧,頭腦不清楚,不講道理。不講道理,所以道跟理有時候是同一件事情,有時候是可以分出高低層次來。所以往道這一條路邁進,讀書能不能往明理的這個方向邁進,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會這樣子、結局都是這樣,不見得。

  好了,把一百個同學去掉五十個,剩下五十個可以往明理之道這一條道路來。然後縱使你明理,明到什麼程度,明到能夠立住腳跟、站穩人格的又有幾個?未可與立,再去掉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五。就算你能夠堅守原則,立定腳跟、站住人格,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人那個原則,死守著原則不懂得變通的,也有這樣的人,有沒有?這個人很固執,擇善固執,擇善固執就是到目前為止叫擇善固執,但是不能變通,沒辦法通融,那叫做未可與權。權是什麼?權變。權的本義是什麼?那個桿秤,台灣的國中課本有「一桿秤仔」,一桿秤仔,秤錘,那個叫做權。大陸考古有挖出一個秦朝時代的權,就叫做秦權,上面有文字。那桿秤子看過嗎?衡量輕重,太重了就往前移一點,太輕了就往後撥一點。就一個繩子,下面吊一個鐵錘,那個叫做權。所以權衡輕重就這樣來的,那通權達變也是這樣來的。佛法裡頭有兩種智慧,一個叫實智,一個叫做權智,菩薩度眾生就是需要權智。所以,「可與立,未可與權」,到最後百分之二十五,最後說不定剩下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三,甚至百分之一,甚至一都不到。修行這條路不就是像金字塔這樣子嗎?退轉。魚子、菴摩羅花,最後有成就的,

  所以,慎始慎終,慎終宜令,這個令就是美好。所以我們平常講到那個令堂、令尊、令兄、令姐、令妹、令弟,那個令什麼意思?就是美好的意思,你的好爸爸、你的好媽媽、你的好兄弟。我們常常有一些比較熟悉的詞彙,但是一個字一個字拆開來解,有時候你就不知道它的原意是什麼了。

  好,「榮業所基,籍甚無竟」。「榮業」,偉大的事業,茂盛繁榮的事業。一個偉大的事業,它的基礎是什麼?就是前面所說的忠孝仁義禮智等等這些的美德。光講信好了,現在大家大部分身上都有一張以上信用卡,信用卡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就是信用,互信,我相信你會刷了卡以後,你會還帳、你會繳款,這是銀行對你的相信;那你也是相信說,我刷了卡,我還沒有付錢,我就可以先享受,先買到東西,你信賴我,我也信任你。可是有一天你刷爆了,然後你繳不起了,就變成卡奴。台灣有一陣子很多卡奴,對不對?那叫做信用破產。信用破產,你就是拒絕往來戶了。

  所以傳統的美德,在現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我們現在網路上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他的根本、他的基礎都是建立在這些美德上面。所以四書五經、倫理道德、做人處事,現在不要說大學裡頭上課不講這個,連高中以下要講這個機會也不多。因為這個倫理道德教材好像一再的被這樣壓迫、被排擠,文化基本教材。那個初中小學,國中小學,以前小學有一門課叫做生活與倫理;國中有一門課叫做公民與道德,到了高中沒有了。高職還有叫做社會科學概論,我不曉得現在改來改去之後改成什麼東西了。可是偏偏當你到社會上工作的時候,你在創業、你在推展你的業務的時候,你又發覺這些傳統美德是那麼樣的不可缺少。所以人往往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實際要應用的時候,你才會覺得它的可貴。

  「籍甚無竟」,籍甚就是有所憑藉,這個籍通那個藉,草字頭那個藉,有時候這兩個字是相通的。我們寫隸書的時候,那個竹字頭有時候可以寫成草字頭。籍甚就是藉,有所憑藉,「甚」就是更大、更強大。「榮業所基」,這些偉大繁榮的事業,它的基礎就是這些美德,依賴著這些美德、憑藉著這些美德,你的事業就可以更加的發揚光大,無量無邊,這叫做「籍甚無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