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無倫常法度,此國之大妖也-第14集

  【原文】

  無倫常,無貴賤之禮。喜聽讒用舉,無功者賞,無德者富。無禮義,無忠信。無聖人,無賢士;無法度,無稱衡。此國之大妖也。

  ——《群書治要》卷三十一之《六韜·文韜》

  

  【譯文】

  沒有倫常道德,沒有貴賤的禮節;喜歡聽信小人的讒言,任用他們舉薦的人,無功者受賞,無德者居富;不講禮義,不講忠信,朝中沒有聖人、沒有賢士,國家沒有合理的法律制度,沒有權衡行為的標準,這些都是國家的大禍害。

  

  【釋義】

  在《了凡四訓》當中有講到,一般的人都覺得鄉愿很好,都不得罪人那種人。其實正直的人,真為國家辦事的人,哪有說不得罪人的道理?難免都會讓一些人看不順眼,為什麼?他既得利益。你為公、為國家,有時候可能他感覺會讓他失掉利益,他是私心作祟,就攻擊這些正直的人。所以這個時代要把事做好,哪有不被人批評的道理?可是這一批評,這國君就要判斷,他是分析得很正確的,還是他私心作祟?所以這裡把根源點出來,過失問題出在國君假如只用這些世俗讚譽的人,可能就不能用到真正賢德之人。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20集)

  蔡禮旭老師 2011/8/16

  

  很多的朝代當中,都是因為太多的讒言造成了國家的敗亡,團體的敗喪,都是言語的禍害,所以禍之所生很多都是言語以為階梯跨上去的。君臣之間,君聽了讒言,「君聽臣當誅」,領導者只要聽了讒言,很有可能忠臣就要掉腦袋了;「父聽子當決」,父親假如聽了一些讒言,可能父子關係都會出現障礙;甚至於朋友之間聽了讒言會疏離;夫妻聽了讒言,可能就要分離。所以我們對於言語要有判斷能力,要相當謹慎。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第24集)

  蔡禮旭老師 2005/3/10

  

  賞賜沒有功勞的人,這樣叫混亂,那沒有功勞的人都貪婪了,真正有功的人就灰心了,這個國家慢慢就動亂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118集)

  蔡禮旭老師 2013/5/18

  

  「則良士不敢以賤德受貴爵」,賢良的士人、讀書人,他就衡量我的德行太淺薄,這麼高貴的爵他不敢受。「勞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祿」,有功勞的大臣,就不敢以小功去接受優厚的俸祿。「況無德無功,而敢虛干爵祿之制乎」!那何況是沒有德行、毫無功勞的人,怎麼敢白白的去接受爵位和俸祿?這是社會的風氣,包含因果教育,德不配位,名不符實,都是折很大的福報。他領了這些俸祿,不好好為國家努力,他都要背負因果。所以人懂得因果,每個名的背後都是責任,我們有沒有盡到那個責任?有這因果的道理,他爵位就不敢亂受,受了以後就戰戰兢兢去盡自己的責任跟本分,這是賞罰的原理做法。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146集)

  蔡禮旭老師 2013/11/16

  

  五種情況叫大昏暗,這個才壞事。第一,整個國家行賄的風氣很多,百姓都受到侵害,受到冤屈沒有地方去申訴。第二點叫忠臣不用,用臣不忠,忠的人不用,用的人都是諂媚、巴結的。沒能力的人、沒德行的人都處在高的位置,來欺壓這些賢德之人。第三,奸臣都是在欺詐,其實國家的財庫已經空虛了,這些情況都被他們掩飾起來,國君都不知道。賢德之人都被驅逐,奸邪的人顯貴,那整個朝廷就小人當道,就很危險。第四,國家貧窮,人民非常困頓。所以官員跟百姓不和,上下不和,耗錢財,喜歡縱欲,動用武力,動武的時候,旁邊又是諂媚的人。第五個昏暗,就是整個治國之道不明,法令又朝令夕改,官吏又貪污腐敗,老百姓每天擔心受怕。這五件事每一件都足以危害國家,國君假如沒看到的話,這個叫大昏暗。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31集)

  蔡禮旭老師 2011/10/3

  

  古人的心很敏銳,他都會體恤人心的變化,一個人德不配位會怎麼樣?那他的功夫沒有下在德行上,下在怎麼去攀龍附鳳,對他的心有損。再來,他一被封了這個位置,老百姓人心不平,無德的人怎麼站那麼高的位?所以不吉祥,他不吉祥。社會人心也不平,不平就是不祥的預兆,那對國家的信心會大為減損。「能不稱官」,能力跟他的官位不相稱,麻煩了,他的事情都是影響一方百姓又做不好,那百姓不要遭殃嗎?他自己也遭殃,他要負因果責任,不好的官員他的後代都很慘。我們假如德不配位,趕緊退位,我們不貪這個虛名。人要名符其實,名聞利養要放得下。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146集)

  蔡禮旭老師 2013/11/16

  

  「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這個諸位要細細看看歷史,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也要問一問,他能夠享盛名或者享富貴,實際上他沒有德行,無德無學,他享盛名、享富貴,有之,不是沒有,前面說過,多得很。這是不是因果報應差錯了?不是的,諸位要懂這個道理,果報是前生所修得的,前世你種的善因這個時候你得到了,受的果報,你收穫這個果報的時候,你現在是不是再以德來養它?這是很大的問題。所以佛法常講,一個人要是修福不修慧,這種福報在經典裡面就稱之為三世怨。因為福報,此地說「為造物者所忌」,一點不假,人要是一享福,神智就不清,你看世俗常說利令智昏,這就是說名利超過頭了,就把你頭腦給沖昏了,你就糊裡糊塗的,沒有不造罪業,福報享盡了,又沒有繼續再培福,福享完了罪業就現前。

  了凡四訓(第19集)

  淨空老法師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