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4集

  老師:剛剛講這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鳳凰,講到鳳凰。古人有一個傳說,認為太平盛世的時候,就會有鳳凰飛過來,所以就用鳳凰來象徵天下太平的一個祥瑞徵兆。「在」就是棲息在哪裡的那個在。竹就是竹林。因為傳說中,聽說那個鳳凰是專門吃竹子開花後結的果實。有看過嗎?竹子開花我們看過,竹子的花小粒小粒小粒的,大概就是吃那個東西,他們稱為竹米。不過我們大概沒有那麼的細心去看看竹子的花裡面又是什麼。現在,昨天講大家對大自然已經愈來愈疏離了,花開在路邊都有看沒有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為都太忙了、都心不在焉。

  底下,「白駒」,白駒就是白馬,白馬用來比喻騎著白馬的賢能的人。古時候賢人大部分都會挑白色的馬,因為牠比較潔白,象徵潔白,白駒。這也是有典故的,《詩經.小雅》篇說:「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這個我們就不細講了,因為出自《詩經》的典故很多,我們後面有一些特別的再挑出來講。

  白駒食場,這個場,課本上是注第三聲對不對?不過如果你按照韻腳來看,它應該是第二聲,它是平聲,所以我們還是念食場ㄔㄤˊ。就是操場那個場,它有兩個音,就是場地的場跟操場的場。順便附帶一提,我們台語裡頭有工廠ㄔㄤˇ跟工場ㄔㄤˊ兩種說法。是工場還是工廠?工場就要寫這個操場的場,場所。如果是國語寫廠房那個廠,就要念工廠。對不對?我們都把它念工場工場,工廠就變成工廠,那個广部再一個開敞的敞那個廠,那個是念工廠,廠長,廠長。如果是工場,是工場,就要念工,那個對應的字就是場所的場,工場才對。現在又多一個工坊,琉璃工坊,古代叫做坊,作坊,工坊。所以我們現在對文字的使用,常常就會被一般世俗誤用,誤用久了以後,你真正念標準的,人家反而說你錯,就顛倒是非了。說白馬在草地上在那裡覓食。又是白馬又是鳳凰,這個就是象徵國泰民安、處處吉祥。

  編《千字文》這種類別、這種性質的書,尤其要進貢給皇帝,你一定都要寫一些吉祥的字,不能夠寫一些不吉祥的話。古代那個君王不高興,伴君如伴虎,嚴重的話就是誅九族;輕的話,革職、貶官、流放到邊疆。所以我們看《千字文》裡面,寫的都是吉祥話。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化被指的就是賢君用他的德行感化人民。化就是教化。賢能的君主他所施行的教化能夠澤被萬方,覆蓋草木。「草木」就是大地的一草一木。這個「賴」也是「利」的意思,就是他的恩澤、他的福利廣及、普及萬方。「萬方」指天下所有的百姓。十、百、千、萬,萬方,萬國,不同的地方、不同部族、不同國家都稱為「方」。各方、十方,我們佛教就稱十方大德,來自十方。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下面這一段,「蓋此身髮,四大五常」,念一遍:

  學生:「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老師:「蓋」在文言文當中就是發語詞。發語詞是什麼,什麼意思?就跟我們白話口語裡面講ㄟ,那個、這個,日語叫做あの,就是一個發語詞,寫在文言上也要有發語詞。蓋此身髮,「此」本身就有這個身體髮膚,說到這個身體髮膚,講到這個,說到那個,反正就是準備講話,然後有一個、發出了一個自然的聲音,那行諸文字,變成文字就有「夫」,夫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或者惟什麼什麼什麼,這個都叫做發語詞。

  「此」就是這個,我們這個身體髮膚。《孝經》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身髮就是身體髮膚。

  「四大五常」,「四大」,這裡面引的就是佛家的地、水、火、風為四大,因為這個身體就是四大。其他註解有講道家的道大、天大、地大,我想跟這個比較關係沒那麼明確,我們還是採取佛家的地、水、火、風四大。以這個身體來講,地大指的就是堅固、堅硬的,像牙齒、像骨頭,這屬於地大。對不對?水大就是所有一切的液體,眼淚、鼻涕、血液、尿液等等。火就是體溫。風,呼吸。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我們常常講五蘊這個身體,色受想行識,五蘊,照見五蘊皆空。

  那麼四大這個身體,五常,一言一動都要符合仁、義、禮、智、信五種倫理道德,倫常。五這個數字也很特別。你看我們手指頭有幾個?五個;腳趾頭五個。五個五個合起來叫合十。你看我們手指頭散開的時候,跟它合起來擺在胸前,你的心境有沒有什麼微妙的變化?心就收攝起來了。你試看看,你手這樣子散亂著,閒置,閒閒散散的,跟這個手掌合在胸前。看這個合掌,也可以看這個人合掌的姿勢位置,可以看出一點點端倪,他是拿香跟拜還是修行多年了。有的人是這樣子,跟你合掌是這樣子這樣子,甚至還這樣子這樣子,這就是一般的。如果是很虔誠的,你就可以感受他的心是很收攝內斂的,那是合掌。那有的是這樣子,跟拍片子一樣的,好像練功夫一樣。所以我們看一個人合掌是不是很安詳,彷彿就會看出他的心裡頭的修鍊的、內斂的心境。

  而這個五,剛剛講五這個數字在中國,中國文化裡頭它的意義很豐富的。包括我們人的五官、五臟,五官、五臟,這個是指生理方面的。外在也有很多的五,河圖洛書裡面,這個五,一二三四五,那六是一加五,七是二加五,就這樣類推,五加五就是十。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色,青、黃、赤、白、黑;剛剛講的五臟,等等等,都是有五的,都是五這個數字。我們佛家講的五戒,很多自古以來就把它跟這個仁、義、禮、智、信合起來講。對不對?我們介紹五戒的時候都會講,不殺生,跟仁的精神是一樣的;不偷盜,跟什麼?義;不邪淫,就是禮;然後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是有理智。這個五戒跟五常的搭配,從魏晉南北朝就開始,從魏晉南北朝古人就已經這麼樣的把它擺在一起來說了。那時候有一部經叫《提謂波利經》,上面就是這麼把五戒、五常拿起來比配。到今天我們講五戒,還是一樣用仁義禮智信。

  這個在佛教史,在中國思想史上叫做格義佛教,格就是人格的格,意義的義。因為佛教剛傳進來中國,有很多名詞、很多概念,你必須要用中國固有的那些名詞概念去解說它,這樣子聽眾、民眾才有辦法了解。其實這個方法在我們教育上面來說,這是很常用、很正常的,你的學習是用舊經驗來學習新的經驗,用舊的概念。所以當時用了很多,中國,包括《論語》裡頭,包括《莊子》、《老子》裡面的概念。譬如說解釋這個空,就用《老子》裡面都講無,空跟無。解釋其他的一些佛學名詞,就看看儒家傳統的名詞裡面有什麼。除此之外,除了像空、無這種概念的一個比附以外,重要的就是跟數字有關的,我們佛法裡頭稱它叫做法數,數量的數。所謂法數就是,譬如說一,第一諦;二,有二諦,或者是跟二有關的佛學名詞、名相;三有三寶,或者是什麼三學,三無漏學,或者三毒。那四?四有像四大,或者是還有四什麼的,四個合起來一組的叫什麼?四正勤,還有呢?四弘誓願,對;那五?五就是五戒,還有呢?五根,還有呢?五力;六?六波羅蜜、六和,還有六什麼?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九、十,等等,這些都叫做法數。把這些佛學名詞裡頭,幾個幾個稱為一組的這一些名詞概念,跟中國傳統的一些也跟數字有關的。譬如說,我們佛家講三皈依,當時的一些研究儒佛的這些學者,為了要溝通儒佛之間的異同,化異求同,他說,孔子有講三畏,君子有三畏。你們讀《論語》有沒有讀過「君子有三畏」?哪三畏?畏懼的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它跟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是有一點類似嗎?就是這樣子去溝通。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孔門也有十哲,就是這樣子去溝通儒佛之間的一些,能夠拉上關係的就盡量拉上關係。

  除此之外,我也發現了,像我們講身、口、意三業。身、口、意三業,這是佛家講的對不對?三業要清淨對不對?這是十善業裡頭,《十善業道經》裡面講三業清淨,一個最基本的修行,人天法,人天乘。那儒家裡面也有講到三業清淨,可是它的用詞不一樣。怎麼個不一樣法?儒家孔子講詩、禮、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跟身、口、意三業有什麼關係?腦筋轉得快的你大概就知道了,興於詩是什麼業?口業。為什麼?「不學詩,無以言」,對不對?不學詩你就不會說話。怎麼不會說話?我們都會說話,問題是我們講出來的不怎麼高明,沒什麼內容。「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後面,「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些有沒有讀過?《論語》。

  我在這邊可能要呼籲一下,我們研究蒙學之外,你要了解蒙學的源頭就是經典。經典那麼多,現在叫你去四書五經樣樣皆通是不可能的事情,中文系的研究生也好、中文系的教授也好,都沒有人做得到,你深入一經就很了不起了。那要選哪一部經?就選《論語》。就選《論語》,《論語》為基礎,行有餘力,再旁及其他的經典。雪公太老師到九十一歲開設《論語》班,就是這個用意。學佛不能夠離開人格基礎,不能夠跳脫五倫,然後唱高調。基本的做人處事,就是從《論語》開始。《弟子規》一開頭就是《論語》的其中一段而已,就足夠開展成一篇《弟子規》了。

  所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於詩,興於詩因為不學詩無以言,就不會說話。為什麼不會說話?你肚子裡面根本沒有東西、沒有材料;有材料的話,《詩》可以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詩經》就是古代一個綜合百科大全,百科教科書,裡面興、觀、群、怨,興就是振發人的心志;觀就是觀察百姓,民間的一些疾苦;群就是可以凝聚人心。詩就是詩歌,詩歌就是唱歌,古代的詩就是流行歌的歌詞;我們現在有流行歌,歌詞都不怎麼太高明,沒什麼內涵,因為作詞者他本身不是很有學問的詩人。古時候是倒過來,是先有詩人作了這些歌詞,然後再流傳為流行歌歌謠,就是樂府。所以可以觀,可以觀察百姓的民間疾苦;可以群,可以凝聚人心,一唱歌,大家凝聚在一起了。我們只要唱同一首歌,大家的心就凝在一起,所以大家不要忽略、輕忽音樂的這個重要的功能,在佛家就是梵唄,在世間法就是音樂。禮樂禮樂,不可以偏廢。佛家很多唱讚很感人,像〈爐香讚〉,多少人被〈爐香讚〉感動;像〈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像〈迴向偈〉、像〈懺悔偈〉,那都很感人,這些都叫做梵唄,都是音樂,佛教音樂。

  所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於詩,就是你學了詩以後,就讓你說話有內容,你不會肚子裡面空空的沒有東西,還有說話有條理。剛剛講,《詩經》裡面有心理學,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這是倫理學;剛才那個是社會學、是心理學、是倫理學,還有,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個叫做自然科學,什麼都有了,所以才叫「不學詩,無以言」。

  第二句叫「不學禮,無以立」。立什麼?立身行道,在社會上跟人家立足,不學禮就無以立。這不是身業嗎?口業、身業,最後是什麼業?意業。意業跟成於樂有什麼關係?成是什麼意思?成就,成熟、成就、成功,成功是一般說法。我們佛法最重視的就是有成就,對不對?這個成就不是世俗的成就,你這個世間法的成就很偉大,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不是那種成就。學佛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就是成佛。孔子是興於詩,立於禮,最後是成於樂,那個「成」就是成就。

  為什麼用樂來成就?樂還分形而下跟形而上。有沒有讀過形而下的叫什麼?形而下者謂之什麼,形而上者謂之什麼?「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剛剛講的,興於詩就是我們的口業清淨,你說話就能夠有內容、有條理。就像昨天講的,雪公太老師講的:「經書涵養心如鏡,福德薰陶語似蘭」,就是口業,語言,語似蘭,像蘭花一樣芬芳;立於禮,就是身業清淨,這個比較容易了解;成於樂,為什麼是意業清淨?這個樂有形而下的,樂器。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個是《易經.繫辭》裡面講的,形而上者謂之道。也就是說有形跟無形,有形的這些都叫做器,無形的叫做道。樂器,器樂、聲樂,這些叫做樂器,樂器演奏出來的這些是音樂。

  《論語》裡面還有一章,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讀過?「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有沒有讀過?如果可能的話,把《論語》整部都背起來。我是參加雪公太老師的《論語》班第二屆,那個時候背的,到現在才還有一點印象,否則也從來沒有機會再好好的把《論語》一章一章這樣讀過。他說禮云,云就是說話那個云,簡體字都把那個云跟雲共用了。禮呀禮呀,難道只是那些孔子廟裡面的那個玉器,祭祀用的那個叫做禮器。我們昨天不是看到一個「禮器碑」嗎?禮器就是孔廟裡面,或者是朝廷裡面祭祀用的那些道具、那些器具,叫做禮器;樂也有樂器,這些都是有形的。禮呀禮呀,禮云禮云,禮呀禮呀,難道只是那些禮器嗎?樂呀樂呀,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難道只是那些敲敲打打,敲鐘打鼓、吹笙鼓瑟嗎?難道只是這些樂器而已,就叫做禮樂嗎?意思就是說,這些都是形而下的,我們要追尋的是形而上的禮之道、樂之道。

  那禮跟樂的形而上的精神是什麼?先不講禮,禮是另外一個專門的部分,現在只講樂。樂這個字還可以讀作什麼?樂ㄌㄜˋ。我們中國字很特別,它只要有不同的音就有不同的含義,這不同的含義都有不同的背後相關延伸的很深刻的道理。為什麼樂又可以讀作樂ㄌㄜˋ?樂的時候也用這個字,因為樂就從音樂來,沒有音樂好像就沒有快樂的樣子。樂再用一個字給它造詞看看,什麼樂?和樂。音樂要和諧,就是要中節。讀過《中庸》嗎?《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後面,我要講的是《中庸》後面:「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七情未發,我們的情感還沒有發作以前,那是叫原始和諧,現在都不和諧了。發而皆中節,其中也有發而不中節的。我們的情緒發洩,中節多還是不中節多?我們一般凡夫情緒變化太多了,一般人叫做太情緒化。情緒管理不就叫做EQ嗎?高EQ,情緒管控很好,表示他中節的多;那我們一般人就是不中節的多。我們在做課的時候,大家都在念佛,看起來都很平靜,昨天看你們畫斑馬線愈畫愈好;離開那個教室,回去畫看看,就不一樣了。所以要讓你的心情中節,客觀條件、客觀環境對我們凡夫是很重要的。

  所以要修行,有時候先到一個安靜的、沒有干擾的環境來修行,是有必要的。可是最後不是要大隱隱於市嗎?你還是要回到嘈雜的世俗的環境裡面來接受考驗看看。所以這個樂,這個和樂,你從那個七情之未發,到七情發而皆中節。和,你用音樂來了解,我們昨天又跟大家講了音樂的樂理,那些都是最自然的那個頻率,DO、SO差五度,剛好在三分之二的地方,這些泛音的點,振動點,都是物理現象最自然、最和諧的地方。你學樂器的人就知道,五度音是最和諧的,DO跟SO共鳴是最和諧的。所以發而皆中節,如果音不準的話,就不和諧了。所以音樂裡頭有三個要素,你這三個要素都對了就和諧,否則就是噪音。

  哪三個要素?第一個最重要,音要準,音高,有一定的頻率;第二個節拍,節奏跟拍子,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那個拍子是固定的、是不變的,當然有時候快有時候慢,那個是微調,一二三四。拍子歸拍子,節奏歸節奏,一拍裡面兩個音,跟一拍裡面三個音、四個音,有變化不同,這叫隨緣。拍子是不變,節奏是隨緣。音樂裡頭就有不變跟隨緣,隨什麼緣?隨音符的高低,隨它的一拍裡面有三個音,有八分音符、有四分音符,有幾分音符,這個叫隨緣。隨緣當中有不變,不變的就是拍子;不變裡頭有隨緣,隨緣就是音符、就是旋律、就是節奏。節奏變化很多,有一二三四,有一二三四,有一二三,你看它節奏都不一樣,但是拍子是穩定的,拍子是不變的。一個是音準,一個是節拍,還有一個是強弱,不能太強、不能太弱。強弱在鋼琴裡面有用p跟f,f是強,p是弱,三個p、兩個p、一個p,三個f、兩個f、一個f,這個都是有一定的度數的,樂譜上面都給你標得清清楚楚了。一拍,一分鐘幾拍,一分鐘七十二拍,一分鐘六十拍,你就照這個速度去演奏。音要準,音準對了、節奏對了、強弱也對了,這樣的音樂就很和諧,就發而皆中節。有一個節拍器有沒有?噠噠噠噠,你中那個節沒有?中節了就很和諧,很和諧的音樂,你就樂了;不和諧你就是噪音,就是不樂。所以成於樂,就是成於和諧、成於和樂,透過音樂,有形的音樂來說明形而上的和諧和樂。

  再回到「興於詩,立於禮」,為什麼最後是成於和樂?興於詩,就是透過詩歌,讓我們的感情、情感可以抒發。可以抒發,要發而皆中節。中節就要立於禮,用禮來規範,禮就是理智。所以詩跟禮,一個是情感,一個是理智,詩是情感的抒發,禮是理智的規範。情感跟理智常常會衝突,對不對?人的一生經歷過無數次的情感、理智的衝突,理智告訴你應該這麼做,情感卻是在那邊拔河。理智跟情感叫做天人交戰,這叫做衝突。西方黑格爾叫做辨證,叫正反,最後要怎樣?合,正反合。所以理智跟情感衝突,如果衝突一直不能夠解決,那個矛盾就一直存在,永遠在那裡衝突。父子之間衝突、母女之間衝突、夫婦之間衝突、朋友衝突;老師跟學生也在衝突。所以一定要尋求,尋求解決,衝突一定要讓它調和,情感跟理智調和了以後,就是和諧,和諧就是樂ㄩㄝˋ,就是樂ㄌㄜˋ,這才是小有所成,這叫做成就,或者我們的人生往上成熟了一步。

  不是有一句話嗎?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你的智慧就會提升、就會成長了。我們在座還有十幾歲的年輕朋友們,你的未來人生還很長,還有很多成長空間,你要面對的就是很多的情感、理智的衝突。我們要弘揚傳統文化,這條路也還有很多障礙要去面對,這些都是衝突。衝突一定要去克服,克服了以後,就是成於樂,就是成於和樂,就是和諧、就是調和。所以你不要小看這三句話,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九個字,扣掉兩個重複,三個於,扣掉兩個,這七個字,短短七個字,裡面含有多少人生的道理!就跟佛家的三業清淨,講的都是同樣一回事。調和,心裡的衝突調和掉了,就叫做意業清淨。我們的清淨不是一下就一百分了,是一步一步慢慢清淨的。斷惑是一品一品慢慢斷的,不是馬上你就真的是三大阿僧祇劫,把所有的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惑一口氣都全部斷掉。禪宗講的那個頓悟,頓悟只是那個道理而已,你還要漸修。所以禪宗大德,古代那些大德,頓悟以後才去掃廁所,找那個做那些沒有人要做的事情,只有他們做得來,我們這些還沒有斷惑的人、還沒有頓悟的人做不下去。你看六祖惠能不是在廚房裡面?所以,興於詩,立於禮,最後成於樂,成,這個成字背後的涵義是很深廣的,是成熟,是衝突後智慧的成長,最後才是成就。水果的成熟也是慢慢來的,瓜熟而後蒂落。沒有成熟的果子,你去摘就是很青澀。詩、禮、樂,這就是儒家,儒家用詩、用禮、用音樂,來修他的三業,身、口、意三業。

  當你了解這些道理以後,也沒有什麼好區別什麼是儒、什麼是佛,目標都是一樣,讓我們三業清淨,只是用的方法不同,說的名詞不同。我們為什麼要被這些表象給它綁住?殊途同歸,不是條條道路都可以通羅馬嗎?所以講到儒、佛,剛剛講是五常,從仁、義、禮、智、信跟五戒的關係,這樣子延伸出去,有很多儒佛之間的異同問題。本來它道理就是相同的,我們自己不了解,所以給它做一些分別,做一些沒有必要的分別。

  回到剛剛講的四大五常,因為這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身體髮膚是來自於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的。那既然是人,就不應該跟五常脫離、跟五常違背,仁義禮智信,失去了這個五常,就跟禽獸沒什麼差別。孟子不是講嘛,「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和禽獸差別在哪裡?很小、很細微,不是外形。現在還有一些長得是人模人樣,可是所作所為還有他的思想,甚至比畜生道還不如的都有。所以仁義禮智信,五種倫理道德,五種倫常,跟五戒精神相通。除此之外,佛家、儒家有很多的修身,各種目標都可以相通的。

  底下,「恭惟鞠養,豈敢毀傷」。恭惟就是恭敬的思惟、思考。念就是想,心裡面要想。想什麼?我們這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由父母來鞠養,養育、教導。豈敢毀傷,怎麼敢給它毀壞、傷害?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我們針對現在青少年有一些吸毒,有一些不當的行為,都傷害自己的身體,我們要想辦法,善巧方便的來引導。有一些雖然不是像一般行為不端的那種傷害身體,可是現在人都有一些不當飲食,不當飲食那個飲料,飲料裡面都不健康、不衛生,年輕人都很愛喝飲料,不愛喝白開水,我們也是要善巧方便的用健康飲食來引導。

  好,底下這一段我們再一起念,「女慕貞潔」:

  學生:「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老師:好,這個忘字,我們現在當然都念ㄨㄤˋ,不過如果在古代的詩詞裡頭,它一般都當平聲,當作平聲用,都念忘ㄨㄤˊ,所以它押韻也是押平聲韻。我們這一段落是押七陽韻,押平聲韻,也是照理說應該是念ㄨㄤˊ。不過我們現在在推廣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難處,就是你硬要照古音念,很多現代人不習慣。包括唐詩裡頭有兩個字是很特別的,看跟聽,一個聽、一個看。你讀過的唐詩裡頭,這兩個字,看都要讀ㄎㄢ,聽都要讀ㄊㄧㄥˋ。現在讀ㄎㄢˋ,古音都要讀ㄎㄢ,現在讀ㄊㄧㄥ,古音都要讀ㄊㄧㄥˋ,兩個剛好都顛倒。所以如果你要照標準的古音念,這個看,猶做布衣看ㄎㄢ,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ㄎㄢ,你都念作布衣看ㄎㄢˋ,就變成不押韻了;韻是還好,只是聲調不押了。所以這邊你念ㄨㄤˊ、念ㄨㄤˋ,我想都可以。

  「女」,女就是女性、女眾。古時候的女,還沒有出嫁叫做「女」,出嫁以後就叫做「婦」。所以我們稱夫婦,夫妻、夫婦,沒有說夫女。講夫婦或講男女,男女指的就是都各未結婚,各自都還沒有結婚就是男女。男女有別,沒有說夫婦有別。講男女有別,男女有別就是尚未結婚的,要注意到男女之間的這一些,古時候叫授受不親;但是現在這個社會上講這一套好像很不受歡迎,各自去守自己的分寸就好。

  「慕」,慕就是仰慕、羨慕。羨慕什麼?「貞潔」,堅貞、潔身自愛的品德。貞是女子未嫁,然後保持她的童貞之身;然後已嫁婦人,夫死不改嫁,從一而終的懿行。潔就是高尚的、清白的行為。這個在古代是很講究,不過現在已經面臨很嚴苛的挑戰。你要一個離婚的或者是喪偶的人說不能再嫁,恐怕現在社會輿論很難接受這一點。這是我們在推廣這些童蒙教材的時候,有可能面臨的一些質難。

  那我們要怎麼樣善巧方便的取它的精神,而不是說硬是把那個形式這樣子把它要推出去,要把它強制去推行。所以我們在推這些童蒙教材、傳統的文化,不要說這些童蒙教材,《論語》裡面對孔子質疑的聲浪也很多,什麼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什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實這些都有當時相關的背景,有人事物,有個案,那個叫個案。你拿個案來當通案,那就是故意誤解或者曲解。我們讀古書會有面臨這些與當代的價值觀不合,不合乎他們現在的想法,有衝突。剛剛不是講有衝突就是要調和,不調和你就不會成長。成長就是跌跌撞撞、就是碰碰撞撞。如果那麼順利的話,一路成佛就好了,哪裡有這些磨難?怎麼會釋迦牟尼佛成佛在菩提樹下,還有魔王波旬來這邊擾亂?所以我們在探討這一些內容,都要了解,有可能面對現代價值觀的挑戰。

  「男效才良」,效就是效法。講到這個效法,我又想到一個被誤用的。效尤,尤,尤其特別那個尤。有沒有看過這個詞?效法跟效尤。

  這兩個有什麼差別?效法指的是什麼?正面的、往好的方面學叫做效法;如果是往壞的方面、往負面的、往不好的去學的,那叫做效尤。所以有一個成語叫做以警效尤,警惕的警,或者人字邊加一個恭敬的敬,以儆效尤。指的是你那些不學好專門去學壞的,我現在就要殺雞儆猴、殺一儆百,這些作惡多端的要繩之以法,以儆效尤。可見這個效尤是用在不好的。但是現在你看看很多媒體,值得效尤,值得效尤,用錯的太多了,用錯地方。所以男效才良,這個就是效法,這個不能叫效尤了,模仿效法。

  才良就是有才有德的賢人,叫做才良。有才有德的賢人。所以我們從小就是要用灌輸,我們現在講灌輸,其實小孩子就是用灌輸的。偏偏我們有一些號稱是留學歸來的學者,對我們提倡背誦他是反對,現在一些很有名的學者反對讀誦、反對背誦經典。反對背誦經典,甚至認為我們用灌輸的方法是違反教育的原理原則,一定要用啟發的方法。他忽略的是小孩子是記憶力很好,理解力發展得比較慢。你在他記憶力良好的時候,你不讓他背誦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你等到過了這個時期,你再要讓他背已經來不及了。你從小就要跟他講大道理,他不懂,你跟小學生講微積分一樣。但是有些能不能講?可以講,有的小孩子領悟力強的,他可以聽得懂。可以講的就講,不能講的就先讓他背。背就是要善巧方便,用各種方式,讓他產生興趣,不要讓他背得很痛苦。所以有些就是要讓他樹立一個榜樣來學習。

  再來,「知過必改,得能莫忘」,或者得能莫忘ㄨㄤˋ。知道自己的過錯、過失,一定要改。改就是改變。知過必改,講到這個改,改就是改變。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改心,如果不改心的話,這個道理大家都會講,書、經、這些格言,凡是你只要稍微加以研究,你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可是重點是要你做得到做不到。所以今天我們來講《弟子規》也好,講《千字文》、講《三字經》也好,你說《弟子規》,以《弟子規》為例,有時候小朋友會質疑,質疑老師、質疑爸爸媽媽,你教我們背,那你會不會背?你教我們這樣做,你小時候有沒有這樣做?這時候你怎麼回答?哎呀,爸爸媽媽小時候就是沒有福報、沒有機會來背,現在長大了、年紀大了,背不起來了,沒關係,我們一起來讀,我努力背。可是做不做得到,這就不能這樣講了,你叫他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可是爺爺奶奶叫你的時候,你又怎麼樣?所以我們講的人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做我們真的是不見得都做得到。

  所以我在學校教四書,我都跟小朋友說,四書像《論語》、《孟子》,《論語》上面孔子講的這些道理,我今天照這樣講,不是表示說我已經做到了,是我們努力共勉。幸好有聖人這些聖言量、這些法語留下來,才讓我們知道,還有希聖希賢這條路可以走,否則你現在對外面講我要做聖人,人家說你神經有問題。不要說聖人,就君子就好了,你去外面說,我立志要當個君子,我對小人很不屑,外面的人聽起來不理你還好,有的甚至會嗆你,「我就是小人,你要怎樣?」現在君子在外面都很吃虧,小人當道,小人是很得志的,我寧可當小人;當君子有時候賺不了錢,當小人才會賺大錢。這些都是我們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所以改變、改心,從實際的行為去改,我們常常就是說得太多了,做得太少了。

  我以前去參加另外一個團體,他們也是一樣在弘揚傳統的這些中國文化,可是他們可以用很現代化的觀念、語言來推廣。他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我到現在都常常轉述給我的學生說,給學生聽,這句話說:「我們無法用相同的現在得到不同的未來」。聽清楚了嗎?我再說一遍:我們無法用相同的現在得到不同的未來。這幾句話很簡單,可是道理卻很深刻,而且描繪得很寫實,有多少人是想要用相同的現在奢望得到不同的未來。如果你有在學校裡面教書,教過書的,你看看有些學生,你讀書的方法不改、你的作息不改,你每天睡覺,睡覺那麼晚睡,然後生活步調那麼亂,那你希望你的成績會提升,那不就是用相同的現在想要得到不同的未來嗎?學生學習、學生讀書的情況是這樣子,我們修行的人還不是一樣?我們習氣不改,貪瞋痴慢疑滿肚子,然後希望說我能夠往生、我能夠成佛,有可能嗎?每天都是這樣日積月累,積習愈來愈深,年紀愈來愈大。我現在慢慢觀察,發覺年紀愈來愈大,脾氣也跟著愈來愈大,那個固執愈來愈大愈深,這個都是我們要自己警惕自己的。

  像我今年五十幾,我們這些以前畢業的同學,同學碰面,有時候我會發覺,大家都在說,都在講講講,都想講給別人聽,很少有人願意靜靜聽別人講。然後最後變成各講各的,然後不曉得講給誰聽,就鬧哄哄的很嘈雜,一般這裡三五個,那裡三五個,然後一堆,整個同學會就是嘈雜大會,大家都拼命講講講。那有些,我真的不好意思講我已經聽過你講N遍了,可是他已經記不住了。我們這些當老師的有時候上課也會,老師那個老掉牙的故事,「老師你已經講過多少遍了」,學生經常反應。老師說,喔,這樣子,好吧,那我不講了。上了年紀常常就是這樣子,只是一直想要講講講講,講給別人聽,不管你有沒有在聽。

  所以你不要小看這一句,知過必改。三歲孩子都會念,八十老翁做不到。改就是改變,只有改變,改變不是改變外表,是改變心裡。《大學》裡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正心是什麼?正就是修正,就是改變心。那欲正其心,要先什麼?先誠其意。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前後的一些因果關係,今天沒有辦法改變你的習氣,沒有辦法改變你的內心、你的觀念,原因何在?你要正其心,你要先誠其意,你如果意不誠,你的心怎麼會正?誠意又是什麼?誠意就是有誠意。有誠意,什麼叫有誠意?你來看我帶了一盒高級水果,很有誠意、很有誠意。是這個誠意嗎?所以我們對這些經典的文字的解釋,有時候常常會被侷限在既定的思惟,那個窠臼,那個框框。誠就是誠實,誠實沒有錯,誠實也不能說他錯,是沒有錯,問題就在於你就被誠實這個字的原來的意義,你就侷限在那個地方了。

  我教書那麼多年,後來得到一個結論,當你遇到一個字、一個詞,要叫你解釋的時候,你怎麼辦?查字典,現在手機拿來按一按查一下,馬上就有了,對不對?好了,沒有網路、沒有WIFI,就憑你裝在肚子裡面的所有的一些舊的知識,馬上要你來對這個字做一個解釋,你怎麼解釋?沒有字典可以查。最方便的就是,把你腦子裡面跟這個字有關的詞拿出來,就造詞就對了。造了詞以後,把有關的字拿出來造詞,你再去用刪去法,這個應該無關聯、無關聯,最後留下來再看看,跟這個有關的,這個字的很多含義,各個方面都包括了。

  我們來試看看,誠,你用誠來造詞,除了誠實以外還有什麼?沒關係,大聲一點,誠敬,誠實跟誠敬。還有呢?誠懇。還有呢?忠誠。所以誠可以開頭,也可以結尾,對不對?忠誠,還有呢?先說這幾個字的進一步,誠敬就是很恭敬;誠懇就是不虛假,跟誠實一樣;忠誠就是很盡心,對不對?還有什麼誠?誠什麼?虔誠。虔誠,換句話說是什麼意思?很真誠,很真誠,很至誠。還有沒有?除了兩個字以外,你也可以三個字、四個字,跟誠有關的這個句子。「誠於中,形於外」,有點多了。找看看有沒有三、四個字的?清,清,清淨,我是說跟誠這個字,有這個字的詞,把它找出來,用誠來造詞。還有沒有?誰說的?太好了,就是我要的答案,我們心有靈犀。開誠布公就是坦誠,有沒有坦誠?坦誠也是誠實,沒有錯,但是這個坦誠、這個開誠布公,你還可以再把它講得更具體一點,用現在的話叫做open your mind,打開你的心窗。打開心窗跟誠實是有一點類似,不過它是更具體。就是因為有一些人不願意把心窗打開,為什麼?他覺得沒有安全感。怎樣叫沒有安全感?他的防衛心理很重,自我防衛。自我防衛就是他不喜歡把心胸打開,把心靈敞開,讓別人進來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現在這個時代,跟我們那個時代整個風氣不一樣。我們以前那個日記要用鑰匙把它鎖起來,對不對?你們有沒有人寫過日記,然後把鑰匙鎖起來,不准讓人家偷看。偷看別人的日記是很不禮貌的事情,是小偷、是犯盜戒,我可以告你;現在不是,現在網誌全部open。所以現代人應該更能夠敞開心靈才對吧?不見得,他還是有某一部分他的隱私。所以還有人個人資料保密什麼什麼,個資法什麼的這些問題。再怎麼說,每個人都有他最低的一道防線,我們不是有一種遊戲可以測試,兩個人,你對他走一步,他不動,再走一步,走走走,走到他一定會倒退,這就是人和人之間最保守的距離,再上去他就感覺他受侵犯了,他就一定會倒退了。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防衛的機制,可是有人那個自我防衛的心理太過於強烈了,就是我們俗稱的叫做披上一層保護色,或者是築了一道高牆,把人家擋得遠遠的。你想想看,你既然把高牆都築起來,誰有興趣去攀你的高牆?除了那一些身負重任的輔導室的老師,他不得不來了解你,否則一般朋友,你既然築了高牆,好吧,我們就保持距離吧,就沒有人要理你,你就沒有朋友了。

  所以欲正其心,要先誠其意,除了誠實你還要坦誠,你要願意把心打開。把心打開,就像這個門窗一樣,這個門窗不開你們進得來嗎?進不來。今天如果這個是清潔的人員,要來打掃這個教室,門窗緊閉,他進不來,怎麼來整理這些東西?桌椅歪了,垃圾要倒掉。要正其心就像清潔工要來整理你這些垃圾一樣,要清理這些垃圾一樣,你先把門窗打開。所以欲正其心,要先誠其意,打開你的心靈。

  我在我學校裡面所教的所有課程,不管是理論的跟術科的,我的共同目標就是open your mind。我教詩歌吟唱,興於詩,就是那種情感充分抒發,然後讓你的心靈能夠敞開,讓陽光進來、讓朋友進來,讓師長、讓父母親來了解你。這樣才能夠引導你、才能夠正其心。

  我現在教你們書法,我一開始就跟謝淑真學長講,這門課目標不是訓練你字寫得多漂亮,而是讓你的心攤開來,讓你自己看得清楚,open your mind。然後我如果有看到你的一些問題,我給你一些提醒、一些建議。但是有些東西沒有辦法講的,講得赤裸裸的把你,我也沒有那個能耐,只是有一些東西也是會,人他有時候總是要看面子,不要給人家太難堪。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內心某一些隱私或者隱痛,隱隱的痛。或許你們從小到大很幸福,我一點都不痛,我過得很快樂、我過得很快活。我在學校上佛學的時候,我都問學生說,你們覺得人生活到現在是快樂多還是痛苦多?他們當然說快樂多,因為都很年輕。如果是一些教學碩士班,一些上了年紀,在職場上工作多年回來以後,答案就不一樣了。那是隨著年紀閱歷,對苦跟樂的體會是不一樣的。《十四講表》第四講,「觀受是苦」,你講那些三苦八苦,講了半天,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等這些苦。我問他們,你有幾苦?沒有幾苦。然後有些馬上就會質疑說,我們不是要正面思考嗎?為什麼一定要在那邊苦苦苦?話是這樣講也沒有錯吧,不過我只好說,現在是給你打預防針,因為你人生未來會遇到很多苦。果然若干年後,他就跟我說真的好苦。

  考不上老師,當流浪教師很苦,對不對?考上老師了,苦難才剛開始。都是苦,人生無時無刻不造業。不造業,什麼時候不造業?進入學校讀書,祝你學業猛進,造的是學業。學期結束了,學期開始有始業式,造業還有一個開始典禮的儀式。學期末還有一個什麼?結業式。四年畢業,畢業典禮,你造業結束了,慶祝一下。真的造業結束了沒?沒有,回去,出去,找職業、找工作去就業,又是開始另外一種業。什麼時候才不造業?成佛。人生真的是苦。但是這個我們都是嘴巴講講,真的苦到了,苦到讓你嘗盡苦了以後,不用說了,說不出來。

  所以到底什麼是苦、什麼是樂,苦多樂多真的是隨自己,隨著年齡增長才能夠有辦法去感受。

  回到剛剛講,打開我們的心,讓人家了解你,讓師長朋友、讓你的良師益友來關心你,你敞開心胸來接納,這叫做誠。欲正其心要先誠其意,先開敞你的心,才有辦法改變你的心,否則談改心永遠是突破不了那一個關卡,因為你的門窗緊閉。那如何打開你的心胸,善巧方便有多門。我教詩歌吟唱,就是透過音樂打開你的心胸;教書法,就是透過這些寫字,讓你的心,你的心電圖赤裸裸的攤在那裡,你這裡分心,你這個地方又怎樣……我再講下去,老師,太可怕了,我不寫了。這樣子也是一種障礙,因為你沒有辦法面對不堪的自己,你沒有辦法面對有缺陷的自我。人生如果都沒有缺陷你就成佛了,哪需要那麼辛苦來這邊參加漢學班,參加上這麼多課,讀得好辛苦?

  就是要面對、接納現在的我,不完整的我、不完美的我、有缺陷的我,坦然面對它、接納它。不要說這個好醜,我不敢拿出來,這個叫做藏拙;講得好聽叫藏拙,講難聽、講實在話,你就是不敢面對現實。所以你能夠自我解嘲,這就是你成長的一步。你面對過去一些不堪的事情,你能夠侃侃而談,固然有時候還會哭哭笑笑、哭哭笑笑,沒有關係,這就是你已經超越出來、跳脫出來了,這不容易。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還是一樣的道理,你面對這些衝突、面對這些不堪,你如何去調和、你如何去坦然面對?然後你變成一個成長的寶貴經驗,將來你就可以這樣分享給別人。可是你如果自己沒有跳脫出來,你如何分享?你還是陷在那裡面,你還是沉溺在那裡面,不可自拔。

  時間到了,記得知過必改,改心。得能莫忘,把這個講完好了,學到一種知識技能,你要牢記不忘。也就是要常常複習,「學而時習之」,常常複習,然後「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套一句現在的話,每個月要段考、要複習。考試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逼你讀書。總之,你學過的東西要常常複習,否則一直接受新的、一直接受新的,新的永遠不完,接受不完,那一邊接受一邊忘記,一邊接受一邊忘記,就跟流水席一樣,留不住。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