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任賢用忠 兼聽則明-第11集>

  【原文】

  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

  ——《群書治要》卷三十一之《六韜·文韜》

  

  【譯文】

  國君把世俗所稱道的人當作有賢能智慧的人,把世俗所詆毀的人當作不肖之人,那就會使黨羽眾多者被提拔,不結黨者被排擠。這樣奸邪勢力就會結黨營私而埋沒賢能的人,忠臣無罪而被置於死地,奸臣用虛名取得爵位,所以社會更加混亂,國家也就難免陷於危亡的局勢了。

  

  【釋義】

  「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國君把世俗稱道的人,當作有才能智慧的人。而且孔子也提醒到,「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就是孔子稱讚的人,他一定是已經確定判斷這個人是真有德行,他才會稱讚。還沒有完全確定,一稱讚,人家說孔子稱讚的,結果他沒有真實德行,人家因為相信孔子,最後被那個人騙了,孔子也會很難過,這流弊就出來了。所以,當人家信任你,聽你的話,你每一句話都要判斷清楚,才可以跟人家講。你不能跟這個人才見兩次面,很好,很好,你就隨著自己的感受就講了。古人還說「蓋棺論定」。人要修到定性,他不會變操守,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所以人在稱讚人、推薦人的時候,也要有這種謹慎的態度。

  「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一般世俗毀謗的人,你覺得他就是不好。所以歷代所有這些改革,他一心為公的改革,遇到的阻力多不多?很多。所以,真正為公的人可能被很多人罵,你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判斷就不一定對。

  「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他很多黨羽的人都被重用,少結黨營私的人都被擠退掉。所以現在很多假如沒有正氣,沒有學倫理道德,都是這種急功近利的,這樣的領域、行業、團體,真正廉潔無私的人,可能都快混不下去。

  「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這些既得利益者結黨營私,然後就埋沒了這些賢德之人。「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忠臣被陷害了,這些謀私的人、臣子以虛的一種名聲得到了尊位。一個團體裡面有無私正直的人,哪怕他性格比較剛烈,這樣的人都是碩果僅存,要護念,要留住這種人,要愛護這種人才。

  假如是這個風氣,「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整個社會更加混亂,國家就難免危亡。所以觀這件事情要很深入,分析清楚,從外面看,文王說:他都有舉賢,怎麼國家還是敗了。客觀的看,就是這些多黨者進,用的都是虛名的人,不是真實德行的人。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95集) 2012/12/8

  

  『阿黨不治乎本朝』。「阿黨」就是他會巴結,黨就是黨私,就是會謀他的私利的、結黨營私的,不能讓他來做官吏。因為他要謀私,他所負責的那個地方的百姓,鐵定要受到他的奴役、受到他的欺壓。貞觀初期,太宗就對這些身邊的臣子說,我看歷史當中,這一些會進讒言的人,就是整個國家的蟊賊。這個蟊賊的意思,就是把這些種植的糧食都吃壞了。那些昆蟲把根部吃壞,叫「蟊」;把整個枝葉吃掉,這個叫「賊」。這些進讒言的人會動搖國家的根本,或者他們巧言令色,或者結黨營私,所以只要不能明察的庸君,一定會被迷惑。所以這個讒邪的人,對於國家的危害很大;而且忠臣可能都會因為他們的陷害,而被誤殺、含冤。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99集) 2013/01/05

  

  「身行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之義。」就是自身的行為都遵循道義,處理任何事情都是公正無私,國家就沒有阿諛奉承,結黨營私,就不會有這些現象。這裡提到說『無阿黨之義』,你看那些結黨的人,他們也覺得他們挺重義氣的,可是不知道其實內心裡面有私心,或者內心裡面都偏私,偏袒自己的人,這個情況出現自己觀照不到。很可能這領導者本身你就有愛憎、有好惡,所以底下這些風氣也跟著嚴重起來。假如你上位者是無私心的,自然而然感染帶動每一個人面對事情都是先考慮大局,考慮服務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利。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61集) 2012/4/7

  

  『君之所以明者』,因為他『兼聽』,能夠廣泛的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就能夠客觀了解情況,不至於會誤判情勢,甚至於冤枉大臣就不好了。或者是不了解客觀狀況,下錯了決策可能影響的就是整個國家的人民。而君王的昏庸,最主要是他『偏信』。『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君主他聖心能通達就是因為他能廣聽,然後能接納這些意見。因為他有這個態度,所以他『聖日廣矣』,就是他的德行日漸提升擴大。因為他廣泛聽取意見,除了國家政策以外,臣子一定提醒他很多德行上的缺失,他能接受、能去改,「聖日廣矣」,德日進,過日少,也在納諫。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21集) 201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