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第4集

  社會上有關「熊」孩子的事件頻頻發生。

  

  一個七歲的小孩曾坦言:爸爸媽媽每天逼自己學一大堆東西,卻很少真正陪自己,所以很討厭父母。

  

  同樣,當被問及愛爸爸還是愛媽媽多一些時,另一個七歲的孩子回答道:兩個我都討厭,因為他們從來沒想過我想要的是什麼,只會逼我學他們想讓我學的鋼琴。

  

  更聳人聽聞的事件也真實發生過。

  

  一個初三的小孩為了買一台手機,以父母的性命騙取一萬元的保險費。

  

  我們會驚訝,甚至氣憤,這些「熊」孩子怎麼會有如此極端的想法?不是應該要知道孝順父母、長輩嗎?

  

  孩子們知道嗎?

  

  可是,人不學而不知,何況是孩子。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他成長為什麼樣子,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於孩子學習了什麼。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老師。

  

  老師乃是教者。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老師說什麼,學生就學著說什麼;老師做什麼,學生就學著做什麼。所以父母的言行便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變成了考試考得好,吃雪糕;聽話做家務,就買一台自行車;努力學習,就送一台相機。這樣的話,那物質則成為了孩子去完成某件事的動力與欲望,在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想盡辦法,以達到目的。

  

  因此,「熊」孩子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我們的言行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

  

  所以,在譴責「熊」孩子偏頗行為之前,做為「熊」孩子的父母、老師、長輩乃至於上司,也應該有深刻的反省。

  

  教者的根本在哪裡?教者的尺度又在哪裡?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教育的解讀,不僅在「教」,也在「育」。《說文解字》中,「育」是「養子使作善也」,即教孩子向善,做一個善良的人,而「善」也在於懂得做人的分寸。

  

  社會是一個共同體,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孩子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做為「教者」,教給孩子欲望與競爭,將來孩子也會反饋給我們欲望與競爭;教給孩子善良、孝順,為社會做貢獻等等,將來孩子才可能是善良的、孝順的,並願意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希望社會愈來愈好、後代愈來愈好,「教者」就要以身作則,培育孩子,更是培育自己心中的善。